八声甘州 (2)

八声甘州 (2)
八声甘州 (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词的文意,体会词中所蕴涵的词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柳永作词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词。

二、学习要点

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三、作者生平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大力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由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柳永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另外,在题材取向上柳永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重在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所有这些创新,都对后来苏轼等词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是其代表作。

四、作家作品

1.作品概述

柳永现存213首词,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风光、市民市井生活和羁旅行役的诸多方面。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逐渐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在他的《定风波》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达了女子心中对平等自由爱情的强烈渴望。

《满江红》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望海潮》一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幅都市风情画,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景象,文人士大夫十分欣赏。

《鹤冲天》一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尽情地抒发了他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

2.重点作品

《八声甘州》是千古传颂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词中既有雄浑豪放的一面,又有清丽婉约的一面,两者刚柔相济,动静相生,变化跌宕,表现出词人极高的艺术手法。全词不事藻绘,不尚典故,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纯朴流畅。能于平淡中蕴功力,于质实中现风神,于浑朴中出韶秀,臻于文学艺术的胜境。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见PPT

先听一遍听录音,把握这首词的大体文意;

教师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重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课文分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主要抒写了旅客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

上阕描写秋景,铺叙秋景,融情于景,在萧条冷落中寄托着游子天涯落魄的失意和哀伤。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一、二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雨后秋空清朗的场景如在眼前。《九歌·大司命》“使涷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雨”字,“洒” 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四、五句写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亦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惨”字,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惨”、“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苏轼对这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畤《侯鲭录》)这几句词不但描写的景色苍茫辽阔,形象鲜明,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所展示的境界亦是高远雄浑,在词中罕见。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意思相同。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结构按照全词的安排,所以各有不同。“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韵含着有无穷的感慨和愁恨。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写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长,年年无语向东流”,乃是柳词所本。(他如韩琮《暮春沪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黄季刚师又反韩意作词云:“流尽年光,流水何曾住?”都是此意。)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事实上蕴含着词人百

感交集的复杂心理。上阕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阕完全写情蓄势。

下阕抒发秋情,思乡和怀人融为一体,层层往复,委婉曲折。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上阕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阕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四、五两句,由想像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的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前的予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就说出了:“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这样,就显得含蓄,比〔戚氏〕所直接抒写的同一心情,更其动人。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像她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凝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一下,柳永运用独特的多重空间结构进行叙事、布景、言情的写作手法,在《八声甘州》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柳永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本是虚写,却用“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丰富曲折,文笔富于变化,通过构建多重空间结构,表达出自己细腻而真实的情感。

4.相关评论

①龙榆生《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柳永的特殊贡献,在他所写的慢词长调,体会了唱曲换气的精神,在许多转折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单字,用来承上转下,作成许多关纽,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般连贯起来,使人感觉它在“潜气内转”。“摇曳生姿”。这一套法宝,该是从魏、晋间骈文得着启示,把它运用到体势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来,使这个特种诗歌形式,由于音乐的陶冶,赋予了生命力,而筋摇骨转,竟体空灵,曲折宕间,恰与人们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若不是柳永对文学有深厚的修养,和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万万做不到的。我们只要从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里面所用的“对”、“渐”、“望”、“叹”等字,以及许多错综变化的句法,加以深入的体会,就不难理解他那高超的艺术手腕是怎样富于音乐性,而长调慢词的发展对抒情诗是有怎样的重要了。”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

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此外,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谢桃坊《柳永词选评》和沈祖棻《宋词赏析》等书中也有对柳永及其作品的经典评论,可在课下查找阅读。

5.课文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显得冷清萧条,落日的余辉照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去。

不忍心登上高山俯瞰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乡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远望天际,有多少次竟错把远方驶来的船只当作爱人归来的船了。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地愁思凝重。

六、练习

1. 选择题

①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答案:A

② 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答案:C

2. 填空题

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柳永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老七,所以又称之为柳七;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 苏轼;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辛弃疾;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3. 翻译题

①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答案: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②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答案: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地愁思凝重。

4.简答题

简要分析《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案:《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

它描写了羁旅行役之苦,抒发了词人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八声甘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其一,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如该词上阕的“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其二,采用细腻的白描,委婉地抒情。“潇潇暮雨”、“霜风凄惨”衬托出思归的凄苦。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显得冷清萧条,落日的余辉照在高楼上。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其三,为对方设想的写法,虚实结合,富于曲折变化。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这几句,本来是自己想念故乡,怀念恋人,却从对面写“佳人”渴盼自己回去。本来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本是虚写,却用“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曲折,文笔富于变化,传达了难以表达的情感。

其四,语言质朴,纯朴流畅。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语言朴实,却能在平淡中见功力,在质实中现风神,在浑朴中出韶秀。

七、研习与思考

1.王国维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八声甘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情景的交融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词人对景的有选择的采入,如“暮雨”、“霜风”、“残照”等;

(2)词人在描景时有意选择主观性的词语:如“潇潇”、“清秋”、“冷落”、“衰”、“减”、“休”等;

(3)词人对景物采用一些特有的描写手段,如拟人,“无语”等。

2.柳词善用虚字,使词意一气贯注。这首词中便用了“对”、“渐”、“望”、“叹”、“误”等一串去声字,请问它们在表现力度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仄声字相对于平声字而言,节奏短促,有力度,在舒缓的语流中造成停顿,以引起思索,渲染气氛。这首词作中冷情、凄凉的悲伤情调正是通过这些词贯通起来,通过汉字声调的作用加深了感情在读者心中的份量。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一曲溪北岸,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占地300平方米,坐南朝北,有展厅及办公室、储藏室、茶室等设施。风格朴实素雅,极富乡土气息。这里原为茶观,2001年初,对建筑进行整修,辟为柳永纪念馆,4月12日,在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九、延伸阅读

(一)有关柳永的其他作品

1.《雨霖铃》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画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梗塞,欲语说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2.《望海潮》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①都会,钱塘②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③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④。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⑤夸。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这首《望海潮》是他城市词中的扛鼎之作。它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杭州都是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展现了当时杭州繁华盛事的景象,文人和士大夫大为欣赏。

注释:

①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②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③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④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⑤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词中泛指朝廷。

(二)其他词人作品

1.李清照《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参玉簟①秋。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③来?燕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一首离别之作。写作者从昼到夜,从户外到室内,一天的所思所想;用晓畅、精炼的语言,把心中难以名状的“闲愁”细腻地表现出来。

注释:

①玉簟(diàn):竹席。玉簟秋:从竹席上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

②罗裳:丝织衣裳。多指女子衣着,也可指男子。

③锦书:即帛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2.陆游《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驿①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词。词人以梅花自喻,虽然饱受摧残,又遭到群芳的妒嫉,但是始终不后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坚持。

注释:

①驿:驿站。

②无主:无人护理,无人欣赏。

③更着:又遭到。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前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注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停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

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原文】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注释】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八声甘州

[本文要点] 1 2 3.重点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内涵。 (1)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 (2)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 (3)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 上片写游子登高临远所见到的空廓、寂寥的暮秋景色,下片抒写由秋景所引起的归思。 凄紧”三句,将阔大的环境与悲凉的氛围融为一体。“是处”两句,写近前景物的一片凋零。而“惟有”两句,将自己的情感移诸悠悠不尽的江水,一个“无语”更写出愁思的浓烈绵长。上片由暮雨而至残照,由江天而至关河,由物华而至长江,都是从大处着笔,于肃杀的秋景中写出了惆怅的心情。“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气象高远,别具一种空阔之美。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念、一事无成的感慨和飘零无依的哀伤都移诸清秋物华之中。 “不忍”三句承上启下,直接抒发自已的思乡之苦。词人内心的情感极为复杂,既登高望乡,又怕登高。“叹年来”接着上文的“归思”进行追问,然后展开想像,从自叹自怨中转换角度,写家乡佳人对自已的怀念。“争知我”三句,又回到自身,写自己的故乡之望。下片或直写自已的思乡,或设想佳人的盼归,虚实相生,曲折委婉,真实细致地表现了主人公旅途飘泊、失意苦闷的心情。

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景抒情, 全篇,首尾照应。而一个“望”字贯穿全词,把“愁绪”尽融其中,使全词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显 1. 柳永的《八声甘州》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 仕途失意B、怀古伤今 c. 伤春惜别D、羁旅行役之苦 2. 《八声甘州》贯穿全词的句子是() A.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B、叹年来踪迹 c. 不忍登高临远D、想佳人妆楼顒望 3. 北宋第一个大力写慢词的作家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借代 二、多项选择题【1.ABDE 2.CDE 3.ABCE 4.ABCE 5、AB】 1.下列诗词中,借秋景抒情的有() A.王维《山居秋螟》B、杜甫《登高》 c.李商隐《无题》D、柳永《八声甘州》 E.李清照《声声慢》 2. 下列各句中,采用借代修辞的有()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 是处红衰举减,苒苒物华休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冷秋伴乡愁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上片写景色。一个“对(望)”字领属全片,作者面对的具体景物是“雨”“江天”“秋”“风”“关河”“照(太阳)”“楼”“红”“翠”“长江”。分析这些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感受作者的心境。“暮、清、霜、残”,暮视觉由明转暗、霜触感冰冷、清纯而无色视觉冷色,残则形态不全、破而不完整。秋意色彩暗淡、物象衰败、触感清冷、应当是残秋之景。其色气在作者刻意反复涂抹下得以强化。暮雨洗清秋,是冷上加冷就如三九天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霜风凄紧,凄是冷周身瑟瑟,紧是劲、风力强劲,更让人难以喘息,一场秋雨一场寒说得就是这个。关河冷落,冷落是寂寥没有生气,(残照当楼)楼穿残阳、(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草木衰黄,一片死寂。广袤的大地上动得只有江水,也是“无语”东流,冷落孤寂到了让人绝望。关河是彰示所述人事涉及地域的标志,羁旅行役的地标。作者伫立或凭栏远望良久,面对景象不断变化,画面有动有静有立体感。从暮雨阴沉到霜风卷云到残阳西坠是时间的变化(渐霜风凄紧);潇潇秋雨映衬于茫茫江天,呼啸秋风肆虐苒苒物华,是立体画面。时空开阔辽远苍茫,意象丰富,洪细包孕,交相映衬,景致恢弘。思乡的人对时间久距离远衰破残败的景象(伤春悲秋)非常敏感,孤独寂寞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同病,

境由心生,什么样的心境便摄入什么样的景色。分析其中相似点就不难理解情景如何交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下片紧承上阙,“登高临远”呼应开篇“对”字。“不忍”让我们想到“独自莫凭栏”的泣血告诫,那是思乡念亲的苦痛难以承受的诉说,“归思难收”那是作者难以抑制思念,本想登高远望聊作“归思”的慰藉,但常常转变成了断肠般的摧残越发“难收”,正因如此才“不忍登高”和“归思难收”的矛盾,痛苦之剧可见可感。这种痛苦一年多来无时无地不困扰着他,“何事苦淹留”甚而开始怀疑这种(羁旅)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痛苦地迷茫。作者眼前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远在家中的亲人也正在思念自己,“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样的凭栏,凝望着远方“归舟”,期待盼望激动但是几次希望就是几次失望,天涯人经历着一样的苦痛,一误再误都不能罢休。身异地心同愁,非一人之苦乃众人之苦。 ——冷秋乡愁。

【开头】八声甘州辛弃疾八声甘州阅读答案及赏析

【关键字】开头 八声甘州-辛弃疾《八声甘州》阅读答 案及赏析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为杜诗。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霸陵醉尉呵止李广;李广射“虎”;李广未封侯 表现词人对李广的赞赏,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把现实与历史结合在一起,更加带有深刻意义。 2. 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

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 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奸佞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简析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八声甘州八声甘州但是,这首词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车载斗量的佳作。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八声甘州》辛弃疾宋词赏析

《八声甘州》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原文】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文/开心老 哥——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词牌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潇潇,雨声急骤;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山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是处,到处。红,指花。翠,指叶。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苒

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休,停止,凋零。临:面对。渺邈:遥远。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思,心思。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淹留,久留他乡。八声甘州佳人:美人。顒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 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争知,怎知。阑干,同“栏杆”。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

浅析柳永《八声甘州》

以愁成篇, 以情感人——浅析柳永《八声甘州》 文章摘要: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词中将思乡怀人的意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本文就通过对其写作背景、字句理解、情感抒发等方面来进行赏析。 关键字:柳永、写景、抒情、思乡、羁旅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句句精彩,字字绝妙,其中更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开篇用一“对”字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惊醒听众,如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一般,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紧接着一个“洗”字用得更是生动形象,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虚为实,使人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渐”是逐渐的一个过程,这更增加了一段时间感。“紧”字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风风雨雨交相侵袭。关河冷落,隐含着悲凉的历史感。残照当楼,只有一轮残日的余晖,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这里柳永没有正面写悲慨,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慨。“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林”一句中“红”、“翠”色彩鲜明,而“衰”、“减”则给人一种暗淡、愁怅之感,这是一对矛盾。词人把这一对矛盾合在一起,就把其因美好的东西消失而愁闷的心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下一句中写流水“无语”,本来流水并不能“语”,可词人却把流水人格化了,认为流水本来能“语”,本该有“语”,可今天却也“无语”,写得十分灵动。“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却说是“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更衬托出词人那深沉的思乡情绪。“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以反问的语气来写,提出了“归思”与“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许多难言之隐,这样写,显得含蓄,能引发读者更丰富的联想。“苦”字更增添了思乡情绪的份量。“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是虚拟的写法,虚拟佳人此时也正在思念自己,又用具体的细节来描绘,仿佛实有其事,这是化虚为实的写法。最后一句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 上片写景,从变化的景到不变的景,一切都使人伤情,使人增加惆怅。不明写词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片的完全抒情蓄势。 下片抒情,抒写词人的乡思。词人用反写、侧写、虚拟的写法来层层抒写浓重的思乡情怀。 此词结构多变,气象恢弘,意境疏阔高远,声律雄浑,语言凝练。用白描手法,格调高,

八声甘州 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的感情。 3、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以及“从对方落笔”的抒情角度。 2、理解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学生背诵《雨霖霖》 二、新授 25' (一)引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投影示: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世称柳七或柳屯田。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三)题解 投影示: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四)指导学生自学,初步疏通课文 1、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质疑。教师答疑。 补充注释残照:夕阳休:凋残 2、学生完成自学作业: (1)给下列字注音: 苒苒:邈:颙:恁: (2)上阕写,下阕写 3、指名学生朗读,对朗读中存在的读音、停顿错误进行纠正。 4、指名学生逐字逐句译解全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更正,并出示投影明确。(五)分析鉴赏 作品是如何通过描写萧条凄清秋景来抒发游子的羁旅思归之情的? 1、赏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中有两个领字,分别领起下文,找找看,是哪两个字?你认为“清秋”前用一“洗”字有何妙处? 投影示: 词开头两句以一“”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秋江雨景,写出了清秋江天之寂寥;“秋”本来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以为“秋”只有暮雨“洗”才能如此,使人感到生动真切。 所接三句以一“”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 2、赏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此两句接写楼头所见,是怎样的顺序?“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有什么内涵? 投影示: “是处……”写眼前物华衰落的景。“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景。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了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未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出词人的痛苦心情。 3、上片写景,层层铺叙,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投影示: 上片以层层铺叙手法,描绘登高所见萧条凄清秋景。这些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苍茫凄清,的境界之中。写景中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4、小结上阕: 投影示: 上阕:状写登高所见凄清秋景 5、结合整个下片,说说诗人为什么“不忍”“登高临远”? 投影示: 一是

八声甘州赏析.doc

八声甘州①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③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物华休。⑤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妆楼顒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争知我,⑩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⑾ 【注释】 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③凄紧:一作“凄惨”。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⑥渺邈:遥远。⑦淹留:久留。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⑩争:怎。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

八声甘州--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一、教学目的 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 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 二、学习要点: 本词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安排: 1、词的简介 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如《西湖》、《卜算子》等。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如《清平乐》、《沁园春》等。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

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他通晓音律。(见作者介绍后部分) 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羁游行役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他曾写过一收《鹤冲知》其中有一句话是“忍把浮名挨了浅斟低唱”。后来应进士考试,到发榜的时候,宋仁宗勾掉了他的名字,说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以为他作官是不够格的,从此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柳永 1、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2、诗歌鉴赏 这首词主要抒写了旅客怀念家乡的凄苦心情。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因景抒情,将景物、离愁、恋情交织起来描写,相濡相惬,水乳融浃。

上阕描写秋景,铺叙秋景,融情于景,在萧条冷落中寄托着游子天涯落魄的失意和哀伤。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一、二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雨后秋空清朗的场景如在眼前。《九歌·大司命》“使涷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四、五句写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亦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惨”字,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

诗词赏析: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诗词赏析: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一作:栏)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逐步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

苒(rǎn)苒:逐步。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 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 辩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 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 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 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来说,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 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 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不过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 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 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个句精彩处 “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 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 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说课讲解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柳永的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二】 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及译文答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及译 文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一作: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 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 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 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 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rǎn)苒:渐渐。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 中辩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 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 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 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 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 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