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1.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1.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

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一)

Na Mg Al

与冷H2O反应与沸H2O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沸水

现象

Mg带表面有气泡;Mg带

表面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Mg(OH)

2

↓+ H2↑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实验三: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 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表(三)Mg(OH)2的性质

实验四:Al(OH)3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多媒体播放表格]表(四):Al(OH)3的性质

加入NaOH,加入稀盐酸

现象

反应方程式Al(OH)3+NaOH=Na

AlO2+2H2O

结论Al(OH)3既能溶于,也能溶于稀盐酸

师:从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表(五)

Na Mg Al 单质与水(酸)

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

NaOH Mg(OH)2Al(OH)3水化物

碱性强弱比较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弱碱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Na>Mg>Al

【例题剖析】

【例1】.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Y的核电荷数比X大2,Z的核电荷数比Y多4,1 mol X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1g

氢气,这时X转为与氖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据上述条件,试回答:

(1)X、Y、Z的元素符号依次为、、。

(2)X、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跟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①,②。

【教师精讲】本题确定X是关键,定量关系:2X――――H2不要找错。离子反应方程式写好之后,要注意检查两个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答案:(1)Na A1 C1 (2)①OH_ +H+ ==== H2O ② A1(OH)3 + 3H+ ====== A13+ + 3H2O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多媒体展示出:元素非金属判断依据]请同学们看教材P15、3资料,之后完成下表:

S P S Cl

气态氧化物化学

SiH4PH3

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高温磷蒸气与H2

能反应

加热

对应水化物合或

最高价氧化物

H2SiO3HCl O4酸性强弱弱酸中强酸最强含氧酸结论

师:从以上对第三周期元素的分析、比较中,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同时展示元素周期律内容]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板书: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例2】.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教师精讲】元素非金属性得强弱判断是重要得知识点,其判断得标准很多:与H2化合得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等。答案:C。

【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白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律是高考的重点。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A正确,因为,铍的性质类似于铝,氧化物可能有两性。C正确,Sr是第ⅡA族元素,其性质类似于Ca、Ba,SrSO4与BaSO4相似,难溶于水。【答案】BD。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

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布置作业P18 T6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一.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 元素周期律从Na C1 从左右(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2)实质:核外电子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活动与探究Al(OH)3性质探究

现象解释或方程式

1、通入

2、加入KOH溶液

3、加入Ba(OH)2

4、加入稀H2SO4

5、加入稀HNO3

结论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及练习题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及练习题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 学习目标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学会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 学习重难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基本规律;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学习方式 阅读探究 讨论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独立阅读 自我积累 (一)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1 电子层序号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电子能量 电子离核由 到 ,电子能量由 到 探究归纳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电子总是从能量 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 往 排。 [思考与交流]看表2总结每层最多可以排布的电子数目?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k L m N o P 2 氦 He 2 氖 Ne 2 8 8 氩 Ar 2

8 36 氪kr 2 8 8 8 54 氙Xe 2 8 8 8 8 86 氡Rn 2 8

32 8 8 [归纳总结] )、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n为电子层数) 2)、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 (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个电子。 注意: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边学边练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3.有X、y两种原子,X原子的m层比y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y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是X原子L层电子数的二倍,则X为

,y为 。 4.今有结构示意图,试指出x的可能数值及相应微粒名称和符号,并画出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X值 微粒符号 微粒名称 结构示意图 小组讨论 原子的半径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如何判断微粒半径的大小? 随堂练习 、某元素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 )A.S B.c c.Si D.cl 2、已知aXm+和b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20200915091648)

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 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 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 导学案 初步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 (二)元素周期律 1.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渐 _______ O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渐 _______ O 3. 元素周期律 ( 从Na 从左 ? C1,金属性逐渐 ■?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 ,非金属性逐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过程 (一)Na、Mg、Al和水的反应 (二)、和盐酸的反应 (三)()2的性质 (四) 3 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元素周期律有什么新的认识?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7.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 11?18号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 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 (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 U 8. 用廉子结构剂观点说明元素性质随.总干序数的递増而呈同期性变化的回因 答: 1.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 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人 C. 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硅到氯负价从-4-1 2. 已知X 、丫、Z 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 弱是:HXO >HYO > HZO.则卜列说法正硝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 HY > ZH B.非金属活泼性:Y v X V Z C.原子半径:X > Y > 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Y=-(X+Z) 2 3.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4.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 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 一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 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W B . X 2Y 3 5. A 、B 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 A 的原子序数为 2 + 2 n , A 离子比B 离子少 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为 A. n + 4 B .■□+ 6 n + 8 D .n + 10 6. X 、丫 Z 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 X 、Y 位于同一族, Z 处于同一周期。X 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倍。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 丫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Z V Y V X B.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HYO C. 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 Z 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Z > Y > X

最新高中获奖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doc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题:高中化学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对2007和2008年的高考题元素周期律(表)部分试题中该考点分布来看是高考必考的。 2、教材分析: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说学情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有自己的思维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归纳、总结能力欠缺,特别是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探求现象的本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情感态度: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尊重客观事实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品质。 2、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确立依据: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和迁移类比法。 依据1、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

高考化学复习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高考化学复习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1、掌握元素周期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由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自学归纳知识点一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________随着________的递增而呈________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 3、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内容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____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____得电子能力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O、F除外)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H除外)最高正价数=主族序数(O、F 除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____碱性逐渐 ____酸性逐渐____碱性逐渐____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____,其稳定性逐渐____气态氢化物形成越来越____,其稳定性逐渐________知识点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沿着周期表中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画一条虚线,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1)金属元素:位于分界线的________区域,包括所有的________元素和部分________元素。(2)非金属元素:位于分界线的________区域,包括部分主族元素和____族元素。(3)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_,又能表现出一定的 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律应用的重要意义(1)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2)寻找新材料:①半导体材料:在________附近的元素中寻找;②在 __________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③在周期表中的__________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3)预测元素的性质(根据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个体思考,小组讨论 1、(1)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一定都符合元素周期律吗?(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定相似吗? 2、主族序数=最高正价,这一关系有例外吗?请举出。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与物质的还原性与氧化性是一回事吗? 4、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有无关系? 三、教师点拨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汇总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 学习内容。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多年来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 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以上认识,现从以下三部分谈谈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后,对元素周期律有了初 步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习。 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 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承上而启下,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 了认知心理地图,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是 高考化学命题的主干知识点。 2、教材简析和整合重组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元素 的性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有关同位素的常识,第四部分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教材采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第一课时计划以第一、二部分为学习内容,这是对元素周期律的形象化和表象化。同时,对元素周期表 的内在规律:同族元素原子序递增规律、金属元素分布等规律等要进行一定的 拓展和深化。 二、学情分析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 以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和元素周期律后,对同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 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可以此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起“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学案.doc

微模块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考纲要求: 1.了解原了核外电了排布。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以第.二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以第I A族和第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5.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二、知识网络: 思考:问题1:如何用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问题2:如何理解元素“位置一结构一性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考点突破: 微考点3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一、知识梳理: 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的递增而呈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原子的周期性变化。 3.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内容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了电了层数 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半径

4、元素得失电子能力判断的方法 (1)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2)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5、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1)一般地,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半径越;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半径越 ⑵电了层结构相同的离了,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 (3)同一元素: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填〃大或小〃),阴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即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4)列举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与Ne相同的有:

与Ar相同的有

自我诊断:P82 1-6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 原子序数 电子层 最外层电了 物理性质 元素性质 单质性质 化合物的性质 离了性质 三、目标题型 1. (2015-北京卷)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酸性:H2SO4>H 3PO 4 B.非金属性:CI>Br C.碱性:NaOH>Mg (OH )2 D.热稳定性:Na 2CO 3>NaHCO 3 2. (2015-新课标I 卷)W 、X 、Y 、Z 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 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沸点:W>XB.阴离了的还原性:W>Z C.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Y>X *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Z W 位置 J 通过位置运用通交规作’匮厦 推出性质 , 判断元素推出位置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浙江桐庐二中化学组张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4)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课题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 2014学年高一化学备课组 【预习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预习重点】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原子及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方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3.排布规律 ⑴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第1层最多只能排____个电子 ②②第2层最多排____个电子 ③③除K层外,不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个(K层最多 有____个) ⑵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划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能力,半径。(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的各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低价离子半径。【自主探究】 ) ①④ ⑴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⑵具有最低负化合价的是___________ ⑶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 ⑷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 【探求新知】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的特征: 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 (1)质量很____(9.109×10-31kg); (2)带_____电荷; (3)运动空间范围_____(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_______。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___及____、能量由___至____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____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_____层,当第___层排满后,再排第____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_____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_____个)。

2019高中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及变化规律 1.以11~18号元素为例填写下表: 2.观察分析上表,思考讨论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最高正价呈现由+1到+7,负价呈现由-4到-1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1.已知下列原子的半径: 根据以上数据,P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 A.1.10×10-10 m B.0.8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答案 A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磷原子的半径应在Si和S原子之间,故答案为选项A。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答案 C 解析N、O、F同为第2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二、元素周期律 1.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1)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2)由上述实验可知 ①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 ;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 2.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l>S>P>Si ;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 4>H 2SO 4>H 3PO 4>H 2SiO 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S>P>Si 。 3.结论: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导致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2)金属单质和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2)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5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学案

专题5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考|情|分|析 考点1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核|心|回|顾 1.微粒间“三个”数量关系 中性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四同”的判断方法——关键是抓住描述的对象。 (1)同位素——原子,如11H、21H、31H。 (2)同素异形体——单质,如O2、O3;金刚石、石墨;红磷、白磷。 (3)同系物——有机化合物,如CH3CH3、CH3CH2CH3。 (4)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如正戊烷、新戊烷。 3.10e-、18e-微粒 10电子体和18电子体是元素推断题的重要突破口。 以Ne为中心记忆10电子体: 此外,由10电子体中的CH4、NH3、H2O、HF失去一个H剩余部分的—CH3、—NH2、—OH、—F为9电子体,两两组合得到的物质如CH3CH3、CH3OH、H2O2、N2H4、F2等也为18电子体。 4.化学键与化合物的关系

题|组|训|练 题组一粒子结构及相关概念辨析 1.(2019·济南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了118号元素符号为Og,至此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均已填满。下列关于297118Og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为118 B.中子数为179 C.核外电子数为118 D.O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7 解析原子序数就是根据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多少命名的,118号元素原子序数就是118,A项正确;297118Og质子数是118,质量数是297,所以中子数=297-118=179,B项正确;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8,C项正确;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不确定,每种原子在该元素中所占比例也不知道,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项错误。 答案 D 2.(2018·全国卷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4g镁与27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mol乙烷和1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解析1个Mg原子中有12个质子,1个Al原子中有13个质子。24g镁和27g铝各自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所以24g镁含有的质子数为12N A,27g铝含有的质子数为13N A,A项错 误。设氧气和臭氧的质量都是x g,则氧气(O2)的物质的量为x 32mol,臭氧(O3)的物质的量为 x 48 mol,所以两者含有的氧原子分别为x 32×2= x 16 mol和 x 48 ×3= x 16 mol,即此时氧气和臭氧中含 有的氧原子一样多,而每个氧原子都含有8个电子,所以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B项正确。重水为21H216 8O,其中21H含有1个中子,16 8O含有8个中子,所以1

高中化学:1.2《元素周期律》说课(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学案 (2)

2013级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学案——《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班级 姓名 一、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 中子质子原子核原子X A Z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例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已知R 2+离子核外有a 个电子,b 个中子。表示R 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R D R C R B R A b a 2-a 2b a 2a 2b a 2a b a ++++-+-、、、、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 1、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规律 ⑴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电子的粒子共有15种。阳离子有 ; 阴离子有 ;分子有 . ⑵核外电子总数为18个电子的粒子共有16种。阳离子有 ; 阴离子有 ;分子有 . 2、几种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结构式、空间构型 [例3]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 、六氟化氙(XeF 6) B 、次氯酸(HClO) C 、氯化硫(S 2Cl 2) D 、三氟化硼(BF 3) [例4]A +、B +、C -、D 、E 五种粒子(分子或离子)它们分别含10个电子,已知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①A + + C -→D + E ②B + + C -→2D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写出所列离子的电子式A +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C - 。 ⑵具有相同空间构型的粒子是 和 (写化学符号),A +离子中的键角为 。 ⑶写出B +和E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例5] A 、B 、C 、D 、E 分别代表5种微粒,每种微粒中都含有18个电子。其中A 和C 都是由单原子形成的阴离子,B 、D 和E 都是分子;又知在水溶液中A 跟B 反应可生成C 和D ;E 具有强氧化性: ⑴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5种微粒:A ,B ,C ,D ,E ; ⑵在溶液中A 跟B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三、核素与同位素 1、同位素: 相同, 不同的原子互称 。 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原子)虽然质量数不同,但 几乎完全一样; ②天然存在的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 一般是不变的。 2、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表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课时】第2课时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2)科学是通过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教学策略】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1、学案导学法:回忆以前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逻辑推理,求证,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推理总结的能力。 3、逻辑推理法:让学生通过个别元素学习,从而到普遍。提高推理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粉笔,教鞭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三、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四、教学程序: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1-2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元素周期律导学案——学生版(定)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对比学习同族和同周期的递变规律及差异,理解“位构性”的关系。 一、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科学探究1) 1.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知识回忆]如何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实验探究分组实验] 利用你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证明镁铝的金属性质的强弱,记录实验现象,结合前面所学钠的实验综合对比得出结论。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 有出现不能分析的现象吗,如果有,请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到的结论为。 2.硅、磷、硫、氯的性质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填写上表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元素周期律 1.通过对11-17号元素性质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通过对11-17号元素性质的分析,其性质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四、归纳对比 1.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 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元素金属性逐渐__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 ②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逐渐________,元素的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元素金属性逐渐________, 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比较下列性质(填“>”、 “<” 、“=”): ①半径:N F ②酸性:H 2CO 3 HNO 3 ③ 碱性:KOH Ca(OH)2 ④还原性:K Ca ⑤稳定性:H 2S H 2O ⑥非金属性:O N 2.下列各组中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酸性:HClO 4 >HBrO 4 >HIO 4 B. 碱性:NaOH >Mg(OH)2 >Al(OH)3 B.稳定性:PH 3 >H 2S >HCl D. 非金属性:F >O>S 3.下列递变情况中,正确的是: ( ) A. Na 、Mg 、A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减少 B. Li 、Na 、K 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C. C 、N 、O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少 D. Si 、P 、S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降低 4.X 元素最高价氧化对应水化物为H 3XO 4 ,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 A. HX B. H 2X C.XH 4 D. XH 3 5.原子序数从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递变关系中,错误的是 ( ) A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 .最高正化合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Si 到Cl ,最低负化合价从-4到-1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 B .周期表中,元素族序数都等于该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第三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随核电荷数的递增,ⅦA 族元素的单质熔、沸点升高,碱金属元素单质熔、沸点降低 7.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ⅡA 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显+2价 B .单质能与水反应置换出H 2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 .碳酸盐难溶于水 金属性逐渐 金 属 性 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周期律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学案﹥ 一、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形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结构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梳理 (一)接上次课知识,核对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是否话正确

(二)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教材P14-15页给出的数据,分析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主要化合价及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三)原子半径大小判断的规律

(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总结】 ⑴同一周期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同一主族,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 1、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 单质跟H 2O 或H + 置换出H 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 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 ●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 ●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 单质跟H 2 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跟H 2 化合,生成氢 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 ●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 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五)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六)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