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褶皱带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收稿日期:20150409;改回日期:20150803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孟加拉湾及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富油气盆地勘探潜力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2011ZX05030-002) 作者简介:陈景阳(1981-),男,工程师,2004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2007年毕于该校石油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油气成

藏方面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5.011

巴布亚褶皱带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陈景阳,张 洋,王 涛,龙 旭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8)

摘要:巴布亚褶皱带处于巴布亚盆地晚期弧陆造山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上,由于构造运动强烈,油气成藏十分复杂。在构造、沉积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油气藏的详细解剖,系统总结了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共存在侏罗系和下白垩统2套烃源岩以及中生界和新近系2套成藏组合;共划分为3种油气藏类型,即挤压背斜型油气藏、生物礁-背斜型油气藏以及断层遮挡型油气藏。论述了巴布亚褶皱带内的西段旁生侧储型、中段自生自储型和东段下生上储型3种成藏模式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对研究区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布亚盆地;前陆盆地;巴布亚褶皱带;油气藏类型;成藏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535(2015)05-0055-05

0 引 言

巴布亚盆地主体区位于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境内,向西延伸至印度尼西亚巴布亚伊利安省,向南则与澳大利亚相邻,现今为弧后前陆盆地。巴布亚褶皱带位于巴布亚弧后前陆盆地造山带一侧,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为600

km ,宽约为130km 。目前,全盆地约86%油气发现集中在该区,其可采储量约为6?108t 油当量。与中国中西部陆陆碰撞造山特征不同

[1]

,巴布亚盆

地自中新世以来遭受了多期火山岛弧拼贴作

用[2-5]。造山强度的平面差异性造成伊利安褶皱

带(印尼境内)、巴布亚褶皱带和奥雷褶皱带构造

样式和油气成藏的差异性[6-9],具体表现为巴布亚

褶皱带内西段、中段和东段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在详细解剖油气藏的基础上,对巴布亚褶皱带的油气藏类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段研究。

1 油气藏地质条件

1.1 烃源岩

巴布亚褶皱带已证实的烃源岩主要有侏罗系

和白垩系2套(图1)。侏罗系烃源岩主要为海陆过渡相泥岩,生源为陆生高等植物,形成于相对氧化的沉积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为研究区的主力生供烃层系。其中,中下侏罗统Barikewa 组和Magobu 组有机碳含量高,主要集中在1.0%~2.0%;上侏罗统Imburu 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呈双峰分布于0.5%~1.0%和1.0%~2.0%。褶皱带东、西段前陆凹陷区的上侏罗统烃源岩已经开始成熟,中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则普遍进入成熟门限。白垩系浅海相泥岩形成于相对还原沉积环境,总有机碳含量为0.5%~2.0%,

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

其中Ⅲ型占优势,开始进入成熟门限的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褶皱带东段。整体上褶皱带发育偏腐殖型烃源岩,富气贫油,油气相态以气、凝析油为主。1.2 成藏组合

巴布亚褶皱带总体上存在中生界和新近系2套成藏组合(图1)。其中,中生界成藏组合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纵向上分布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中,平面上则集中分布在褶皱带中、西段,西段储层主要为下白垩统Toro 组滨浅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