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机械系统的理论建模

第1章机械系统的理论建模
第1章机械系统的理论建模

第1章机械系统的理论建模

目前,对机械结构动态性能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即理论建模及分析方法、实验建模及分析方法和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理论建模及分析方法是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根据结构的设计方案、图样、先验知识和资料等建立起模拟机械结构动力特性的动力学模型,而无需依赖于已有的机械设备。通过对该动力学模型的分析计算,即可获得该机械结构各种模拟的动力特性。这不仅可以检验其动力特性是否满足设计目标,是否需要对结构进行修改,还可以通过对理论模型的计算机仿真,预估结构设计及其改进后的动力特性或对其进行动态优化设计。所以,理论建模及分析方法,可以在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具体实施之前,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对各种设计方案反复进行比较、修改,使其动态特性逼近设计目标函数的要求。从而可经济、迅速地达到优化设计的目标,把提高机械结构动态性能的问题解决在方案及图样设计阶段。

理论建模及其分析方法的不足,在于建立能够确切模拟机械结构动力特性的动力学模型较为困难,就目前的各种理论建模方法而言,都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如难于对机械结构各种工况下的边界条件考虑和处理得与实际工况完全吻合,也难于把机械结构中各种结合部来的误差,影响了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模拟精度。所以,提高理论模型对机械结构动态性能的模拟精度,使之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是机械结构动态性能理论分析方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对一般机械结构的理论建模,除应慎重使用集中参数法或传递矩阵法建模外,最主要的建模方法是有限元法。因此,本章首先讨论有限元及其建模方法,包括静态有限元法和动力学问题官限单元法。然后讨论在机械结构动力分析中常用的另外两种理论建模及分析方法:集中参数法和传递矩阵法。

有限单元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根据变分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值近似解法。该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采用分割近似,进而逼近整体的研究思想求解数学物理问题。目前,有限元法已在许多领域成为分析、解决工程和数学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

由于弹性力学问题静态有限元法的理论与方法均已成熟,有着丰富的书籍和资料,因此,本章只讨论静态有限元方程的建立,以其说明弹性力学和变分法等

通用力学、数学原理与有限元法的关系,并简述静态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直接给出常用单元的位移模式及计算公式。若要对此部分内容作详细了解,可参见有关书籍。本章还将讨论动力学问题有限单元建模方法。顺便指出,本章所讨论的变分法及其近似解法,也是后续内容“机械系统动态性能的最优控制”和“动态优化”的理论基础。

1.1 有限单元法的预备知识

1908年,瑞士科学家里兹首先提出用变分法处理弹性薄板问题,开创了弹性力学中直接求解泛函极值问题的近似解法。后经人们的长期努力,形成了变分问题直接解法中最重要的里兹法。里兹法不从微分方程出发,而是根据某个物理问题建立其泛函表达式,并根据某种泛函驻值条件,直接求解泛函极值的近似解,从而使变分解法具有了重要的实用意义。因为人们发现并在数学上得到证明:在连续介质问题中,许多物理、力学问题既可以转化为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也可以归结为变分极值问题,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却是等价的。例如,图1-1所示等截面梁的横向弯曲平衡方程可用材料力学方法

建立,也可由变分法求得。

设梁的抗弯刚度为EJ ,受分布载荷q (x )作用产生

下弯变形w (x ),两端固定的边界条件为

w (0)=w'(0)=0,w (l )=w'(l )=0 (a) 图1-l 梁的横向弯曲简图

由材料力学知,等截面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为

d 2w (x )/dx 2=M (x )/(EI ) (b)

式中,M (x )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若梁横截面上的剪力为Q (x ),则有如下关系

dQ (x )/dx =q (x ) ; dM (x )/dx =Q (x )

或 d 2M (x )/dx 2=dQ (x )/dx =q (x ) (c) 将式(c)代人式(b),即可得等截面梁的横向弯曲平衡方程

EId 4w (x )/dx 4- q (x )=0 (d)

用变分原理导出梁的平衡方程如下:

在梁达到平衡时,梁和载荷作为整体的势能达到最小值。梁的势能是梁在弯曲时所取的弯曲能,其值为 ????? ??=l dx dx w d EI U 02

22121 (e)

另外裁荷q (x )的势能在梁弯曲变形w (x )的位移中降低

()()?=l

dx x w x q U 02 (f) 所以,梁和载荷作为整体时的总势能为

()()?????????-???? ??=-=l

dx x w x q dx w d EI U U U 02222121 (g) 平衡条件为总势能达到最小值,即 δU =0 (h)

式(g)的变分为 ()()???????-=l

dx x w x q w dx d dx w d EI U 02222δδδ (i) 通过分部积分,并利用固定端点条件d (δw )/dx │x =0,l =0,δw │x =0,l =0,得

()0)(044=??????-=?l

dx x w x q dx w d EI U δδ (j) 根据变分法基本原理,即得梁的平衡方程为

EId 4w (x )/dx 4- q (x )=0 (k)

可见,两种方法获得完全相同的结果。这说明满足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的函数将使泛函取极值或驻值,反过来,使泛函取极值或驻值的函数恰是满足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的解答。所以,就某个物理问题所建立的泛函极值问题的解和就该问题所建立的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解是一致的。而且,从求近似解的角度出发,求泛函极值的近似解常常要比求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更为方便[1,2]。这就为我们实际求解工程及数学物理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直接从某个物理问题的泛函变分求其近似解,或者把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泛函变分求其近似解。里兹法就属于这一类数值近似解法。

需要特别指出,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的是求解泛函极值的近似解,这是因为,从变分法出发,求解泛函极值归结为求解欧拉方程,这又回到了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变分法和欧拉方程代表同一个物理问题,从欧拉方程求解和从变分法求解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欧拉方程的求解常常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从泛函变分求近似解往往并不困难,这也正是变分法备受重视的原因。里兹法正是从泛函变分求极值近似解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常用的有限单元法均与泛函变分问题直接解法中的里兹法或伽辽金法有着紧密的联系。里兹法和伽辽金法具有可以直接求出结构解析解的近似表达

式,便于作理论分析等优点,但它们都是以结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近似计算方法,必须预先给定待求结构一个变形允许的坐标函数(基函数),而对于边界形状比较复杂的结构、要想找到合适的坐标函数却非常困难,即使找到,也需用到相当高次的多项式或某些函数的特殊结构。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对很简单的结构求解,而对于由板梁组合而成且形状复杂的机械结构,是无能为力的[2,3]。

有限元法则与此不同。虽然有限元法是在求解泛函变分问题的里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值近似解法,但有限元法是建立在结构离散并使之单元理想化基础上的近似方法,具有结构上的分割近似性质。因此,有限元法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剖分插值。即首先把复杂连续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形状简单的单元,如梁、三角形、四边形单元等,再对每一个单元选择一组简单的坐标函数,便可方便地将里兹法或伽辽金法应用于这些单元;然后,根据变形协调条件把这些单元重新组合,便可求得整体结构的数值解。

有限元法的数学基础是变分原理,而力学基础则是能量原理。根据弹性力学最小势能原理,变形弹性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在很多可能的变形允许曲线中,使总势能为最小的那条曲线是真正的变形曲线。而弹性体的总势能是一个以位移为自变量函数,以坐标x,y,z为自变量的泛函表达式。根据变分原理,这条真正的变形曲线就是泛函的极值曲线。有限元法把复杂连续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形状简单的单元,因此很容易将这些单元的假设变形曲线设置得很好,利用里兹法求解这些单元,便可获得这些单元真正的变形曲线,再根据各单元变形协调条件,把各单元变形曲线装配成整个弹性体的初始变形曲线,并用里兹法求解,便可获得整个弹性体的真实变形曲线。这就是基于弹性力学能量原理,把连续弹性体的变形求解问题转化为泛函的变分极值问题求里兹解的有限元法的形成过程。

1.1.1变分法简介

有限元法的数学基础是变分法。变分法是研究泛函极值的一种经典方法[4,5]。有限元法是在弹性力学能量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而弹性体的能量表达式是一个泛函,因此,求解弹性体的能量表达式问题可以归结为求泛函极值的问题。

1.函数与泛函

我们知道,对于变量x 的某一变化域中的每一个x 值,若y 都有一值与之对应,则称y 是x 的函数,记作y =f (x )。

如果对于某一类函数{y (x )}中的每一个函数y (x ),因变量J 都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则称因变量J 是函数y (x )的泛函数,简称泛函,记为J =J [y (x )]。因此可以说,函数是变量与变量的关系,泛函是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例如,图1-2所示的平面中有两固定点A (x a ,y a )和B (x b ,y b ),连接这两点的曲线弧长l 是曲线函数y =y (x )的泛函。

图l-2 求弧长的变分问题

由弧长的微分知

(dl )2=(dx )2+(dy )2

dl /dx =[1+(dy /dx )2]1/2=[1+y ′2]1/2

所以 dx y l xb

xa ?+=2'1

A 、

B 两点间的连线可以是各种曲线形式。显然,对不同的曲线y (x ),就有不同的长度l 与之对应。所以,A 、B 间连线的弧长l 是曲线函数y (x )的函数,即泛函。记为

[]dx y L dx y x y J xb

xa xb

xa ??=+=)'('1)(2 式中,L (y')=(l+y')2。

一般情况下,L 也是x 、y 的函数,因此可写成

dx x y y L J xb

xa ?=),',( (1-1) 两点间的最短弧长是直线y *(x ),见图1-2。即

l min =J *=min J [y (x )]=J [y *(x )]

我们把式(1-1)这种建立在函数L和变量J之间的关系叫做泛函关系。满足此泛函关系式的任一函数y(x)均称为泛函J[y(x)]的容许函数。

2.泛函的极值与变分

求泛函的极大值或极小值问题均称为变分问题。

对于泛函J[y(x)],其自变函数y(x)的增量是指两个不同的y(x)值之差y(x)-y0(x)=Δy。当这种增量很小时称为变分,用δy(x)或δy表示。即

δy(x)=y(x)- y0(x)

对于自变函数y(x)的变分δy(x)所引起的泛函的增量可表示分[1,4]

ΔJ[y(x)+δy(x)]- J[y(x)]=L[y(x),δy(x)]+R[y(x),δy(x)]max│δy│(1-2) 式中,L[y(x),δy(x)]是δy的线性连续泛函;R[y(x),δy(x)]是δy(x)的高阶无穷小项。当max│δy│→0时,R[y(x),δy(x)]→0,则L[y(x),δy(x)]就称为泛函J[y(x)的变分。即

δJ=L[y(x),δy(x)] (1-3) 由此可见,泛函的变分是泛函增量的线性主部。若泛函有变分,而且增量ΔJ 可用式(1-2)表达时,则称泛函是可微的。

泛函的变分也可定义为

δJ=?J[y(x)+αδy(x)]/?α│α=0 (1-4) 式中,α为一正的小量。

根据式(1-4),利用函数的微分法则可方便地进行泛函变分的计算。

变分规则:

设L1和L2是x、y、y'的函数,则有如下变分规则[6]:

(1)δ(L1+L2)=δL1+δL2

(2)δ(L1L2)=L1δL2+δL1L2

(3)δ∫L(x,y,y')dx=∫δL(x,y,y')dx

(4)δy'=dδy/dx

如果泛函J[y(x)]在任何一条与y0(x)接近的曲线上所取的值不小于J[y0(x)],即

ΔJ=J[y(x)]-J[y0(x)]≥0 (1-5) 则称泛函J[y(x)]在y0(x)曲线上达到极小值。反之,若

ΔJ=J[y(x)]-J[y0(x)]≤0 (1-6)

则称泛函J[y(x)]在y0(x)曲线上达到极大值。

事实上,所谓泛函极值问题就是在泛函的容许函数集中寻求一个容许函数y*(x ),使泛函J [y (x )]在其上的值达到极大或极小[5,7,8]。

根据泛函变分原理,若可做泛函J [y (x )]在函数y 0(x )上达到极值时,则泛函在y =y 0(x )上的一阶变分等于零,即

δJ =0 (1-7)

考虑(1-1)

?=xb

xa dx x y y L J ),',( 在自变量的取值区间x a =a ≤x ≤

x b =b 内确定一个函数y (x ),使其

满足边界条件x =a ,y =α;x =b ,

y =β并使泛函取极值。 图1-3端点固定的极值

设曲线y (x )如图1-3所示。y*(x )为极值曲线。并使泛函取极值。

设曲线y (x )如图1-3所示。y*(x )为极值曲线。在它的附近有一容许曲线y*(x )+η(x ),其中η(x )=δy (x )是任意给定的连续可微函数。则

y (x )=y*(x )+εη(x ) 0≤ε≤1

代表了在y*(x )与y*(x )+η(x )之间所有可能的曲线。式(1-1)即为此问题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因为对变量没有约束,故称为无约束变分问题。

取y (x )的变分为δy (x ),由式(1-4)得泛函J (y )的变分为 ????? ????+??=xb xa dx y y L y y L y J '')(δδδ (1-8) 已知[?L (δy ′)/δy ′]dx ={?L [d (d δy )/dx ]/δy ′}dx ,利用分部积分公式对式(1-8)的第二项积分,得

?????+????????-??=??-??+??=xb xa xb xa xb xa xb xa xb

xa y y L ydx y L dx d y L dx y L dx d y y y L ydx y L J δδδδδδ'''' (1-9)

两端状态固定时,y (x a )=α,y (x b )=β,因此

δy (x a )=0,δy (x b )=0,?L (δy ′)/δy ′│xa xb =0

于是式(1-9)变为

????

??

???-??=xb xa ydx y L dx d y L J δδ' (1-10) 当y =y*(x )时,J 为最小值,δJ (y*)=0。

在x a 到x b 区间内,δy (x )是任意的。因此y*(x )应满足下述二阶微分方程:

0'

=??-??y L dx d y L (1-11) 0'

=??xb xa y y L δ (1-12) 式(1-11)就是无约束泛函极值必要条件,由欧拉和拉格朗日两人独立推导得出,简称欧拉(Euler)方程。它与式(1-12)一起,通常就可以求解出y *(x )。可见,欧拉方程把泛函的极值问题转化成了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式(1-12)为边界条件。若待求函数的边界值是已知的,即边界值是固定不变的,如式(1-12)中的y (x a )=α,y (x b )=β,则有δy (x a )=0,δy (x b )=0,边界条件自然满足。这种边界条件称之为本质边界条件;若待求函数的边界值是变动的,则δy (x a )、δy (x b )均不为零,边界条件必须由式(1-11)和式(1-12)联立确定。这种边界条件称为自然边界条件。这时边界条件亦称为横截条件。

利用以上对泛函极值问题的讨论,很容易推导出多元泛函的极值条件。

设y =[y 1 y 2 … y n ]T 为n 维变量,y (x a )=α,y (x b )=β。求下列目标泛函的极值轨线。

()()dx x y y y y y y L y y y J n n xb

xa n ;',,',';,,,,,,212121 ?= (1-13) 式中,L 是y i 及其一阶导数y i ′(i =1,2,…,n )的标量函数。

为寻求使目标泛函J (y 1,y 2,…,y n )取极值的必要条件,可令y 1,y 2,…,y n 中之一,例如y i (1≤i ≤n ),进行变分,其余n -1个变量保持不变,或其变分为零。于是n 元泛函极值问题就变为求n 个一元泛函极值的问题,J 取极值的必要条件当然就是满足欧拉方程

n i y L dx d y L i i ,,2,10'

==??-?? (1-14) 或写成下列方程组的形式

()()????

?????====??-??=??-??n i y x y y x y y L dx d y L y L dx d y L ib b i ia a i n n ,,2,1,,0'0'11 (1-14a) 写成向量形式为

()()βα===??-??b a x y x y y L dx d y L ,0' (1-14b) 其中,y 应有连续的二阶导数,而L 至少应二次连续可微。

对于自由端点情况,边界条件可由下列横截条件确定:

y (x a )=α,?L/?y ′│xb =0=0 终端自由 (1-15)

?L/?y ′│xa =0=0 y (x b )=β 始端自由 (1-16)

由以上对泛函极值曲线y*(x )的讨论可见,求泛函极值问题归结为在给定始端x a 和终端x b 的边界条件下,求解欧拉方程的问题。特别是在两端状态y (x a )和y (x b )自由时,求解欧拉方程所需的边界条件由横截条件来补足。这说明,横截条件是欧拉方程求解时必须满足的端点边界条件。事实上,相对于端点状态y (x a )和y (x b )固定的情况而言,自由端点问题因其一个端点y (x a )或y (x b ),或两个端点自由,因此泛函表达式(1-1)的容许曲线类就被扩展了。所求的极值曲线类y*(x )除满足端点固定的情况外,还必须在自由端点情况下的所有容许曲线中取极值。

对于含有高阶导数的泛函

[]

?=xb xa n dx y y y y x L J )(,,",',; (1-17) 的极值问题,认为函数L 对所有的自变函数而言都是(n +2)阶可微的,并且假定端点上有边界条件

y (x a )=y a ,y'(x a )=y'a ,…,y (n -1)(x a )=y (n -1)a ;

y (x b )=y b ,y'(x b )=y'b ,…,y (n -1)(x b )=y (n -1)b (1-17a)

亦即,在端点上不仅给出函数的值,而且还给出它的直至n -1阶导数的值。再假定,极值在2n 阶可微的曲线y=y (x )上达到。

用与上面相同的求泛函变分δJ 的方法,可以证明

???

?

?????++??+??+??=xb xa n n dx y y L y y L y y L y y L J )()(""''δδδδδ (1-17b) 对式(1-17b)右端第二项分部积分一次,得 ()?????? ????-??=??xb xa xb

xa a b ydx y L dx d x x y y L dx y dx d y L δδδ''' 对式(1-17b)右端第三项分部积分两次,得

()?????

? ????+?????????? ????-???? ????=??xb xa a b xb xa a b ydx y L dx d x x y y L dx d x x y y L dx y dx d y L δδδδ""'""2222

如此连续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则最后一项经n 次分部积分后,得 ()?????

? ????-++?????????? ????-???? ????=??--xb xa n n n n a b n n xb xa a b n n n n n ydx y L dx d x x y y L dx d x x y y L dx y dx d y L δδδδ)()2()()1()()()1( 考虑到式(1-17a)的条件,在x =x a ,x =x b 时,δy =δy ′=δy ′′=…=δy (n -1)=0,

根据变分的极值条件δJ =0,则由式(1-17b)得

a b n n a b n n n n a b n n n n xb xa n n n n x x y y L x x y y L dx d y L dx d y L x x y y L dx d y L dx d y L ydx y L dx d y L dx d y L dx d y L J )1()()(22)3()(111)(22

')1('')1(''')1("'------??++??

??????-++???? ????-??+??

??????-++???? ????-??+??

??????-+-???? ????+???? ????-??=?δδδδδ (1-17c) 根据变分基本原理,得

0)1("')(22

=??-+-???

? ????+???? ????-??n n n n y L dx d y L dx d y L dx d y L (1-18) 这个2n 阶微分方程叫作欧拉—泊桑方程,它的积分曲线就是所论变分问题的解——极值曲线。方程所含的2n 个待定常数,由下列2n 个端点条件决定

在x =x a ,x =x b 处,

y 已知,或 0)1(''')(111=??-++???

? ????-??---n n n n y L dx d y L dx d y L y'已知,或 0)1('')(22)3(=??-++???

? ????-??--n n n n y L dx d y

L dx d y L (1-18a) …

y (n -1)已知,或 0)(=??n y L 以上为仅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泛函变分问题。对于含有多个自变量的函数的泛函问题,可作如下推导:

研究下列泛函

()[]?????? ?

?????=s dxdy y w x w w y x L y x w J ,,,,, (1-19) 极值问题。函数w (x ,y )区域s 的边界c 上的值已经给出,即在边界c 上w =w 1,w 1为已知值。为把上述问题化为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求J 的一阶变分

dxdy y w w L x w w L w w L dxdy w w L w w L w w L J s y x s y y x x ???????

? ??????+????+??=???? ????+??+??=δδδδδδδ (1-19a) 式中w x =?w/?x ,w y =?w/?y

由于

x x x x w w L w w L x w w L x δδδ??+???? ??????=???? ??????,y y y

y w w L w w L y w w L y δδδ??+???? ??????=???? ??????(a) 因此式(1-19a)可改写为

图书管理系统uml建模

设计题目: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设计目的: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 2、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思想,提高软件开发技能; 3、考查对软件开发工具(UML)的掌握程度。 设计任务: 对根据给出的需求,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UML建模。 具体要求: 软件需求: 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员要为每个读者建立借阅账户,并给读者发放不同类别的借阅卡(借阅卡可提供卡号、读者姓名),账户内存储读者的个人信息和借阅记录信息。持有借阅卡的读者可以通过管理员(作为读者的代理人与系统交互)借阅、归还图书,不同类别的读者可借阅图书的范围、数量和期限不同,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内查询终端查询图书信息和个人借阅情况,以及续借图书(系统审核符合续借条件)。 借阅图书时,先输入读者的借阅卡号,系统验证借阅卡的有效性和读者是否可继续借阅图书,无效则提示其原因,有效则显示读者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核对。然后输入要借阅的书号,系统查阅图书信息数据库,显示图书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核对。最后提交借阅请求,若被系统接受则存储借阅纪录,并修改可借阅图书的数量。归还图书时,输入读者借阅卡号和图书号(或丢失标记号),系统验证是否有此借阅纪录以及是否超期借阅,无则提示,有则显示读者和图书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审核。 图书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入库、修改、删除等图书信息管理以及注销。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1、系统目标设计

系统开发的总目标是实现内部图书借阅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能够对图书进行注册登记,也就是将图书的基本信息(如:书的编号、书名、作者、价格等)预先存入数据库中,供以后检索。 能够对借阅人进行注册登记,包括记录借阅人的姓名、编号、班级、年龄、性别、地址、电话等信息。 提供方便的查询方法。如:以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确切的时间、时间段、某一时间之前、某一时间之后)等信息进行图书检索,并能反映出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借阅人编号对借阅人信息进行检索;以出版社名称查询出版社联系方式信息;按照图书类型查找(学术论文,电子期刊,馆藏图书) 提供对书籍进行的预先预订的功能。 提供旧书销毁功能,对于淘汰、损坏、丢失的书目可及时对数据库进行修改。 能够对使用该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管理,按照不同的工作职能提供不同的功能授权。 提供较为完善的差错控制与友好的用户界面,尽量避免误操作。 1.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 读者管理: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等。 (2) 书籍管理: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阅管理:包括借书,还书,预订书籍,续借,查询书籍,过期处理和书籍丢 失后的处理。 (4)系统管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数据的管理 满足以上需求的系统主要包含有一下几个子系统 (1)基本业务功能子系统:该系统中主要包含了借书还书和预订等功能。 (2)基本数据录入功能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包含有书籍信息和读者信息录入功能。 (3)信息查询子系统:包含了多功能的查询书籍信息和读者信息。 (4)数据库管理功能子系统:主要包含了借阅信息管理功能,书籍信息管理功能和预订信息管理功能。 二、用例图 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用例图如下:

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XXX理工大学 CHANGSH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NOLGY 题目: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学院: XXX 学生: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7月2日

多领域建模理论和方法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lti-domain Modeling Student:XXX Teacher:XXX 摘要 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统仿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文中综述了多领域建模主要采用的四种方法,并重点对基于云制造的多领域建模和仿真进行了叙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领域建模仿真;云制造;展望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mode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key facto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ulation technique but also the base of system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sis four prevails way in Multi-domain Modeling, especially to the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We give a detail on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Keywords: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loud manufacturing; Futur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需求,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模对象的组成更加复杂,涉及到各个学科、进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方法的多元化。这些需求都是以前单领域建模方案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建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对繁杂目标的多领域建模、结构仿真、多元化分析等。 多领域建模是将机械、控制、电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模型进行仿真。根据需要的不同,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将模型层层分解。将不同领域的仿真模型“零件”组装成“部件”,“子系统”则是由不同学科下的部件装配而成,与此同时装配完成的不同学科的分子系统还能再装配成为一个全面仿真模型,称之为“系统”,由此可见多领域建模技术在繁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出众的优势。 本文对多领域建模常用的四种方法:基于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接口的建模方法;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多领域建模方法和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方法进行了展望。

【完整版】仿真软件在机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系统中仿真软件的使用现状分析 1.计算机仿真概述 所谓计算机仿真就是建立系统模型的仿真模型进而在电子计算机上对该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仿真实验)研究的过程。计算机仿真方法即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系统的运动来认识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 随着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仿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主要有以下三种仿真形式: (1)物理仿真:按照实际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在物理模型上进行试验研究。直观形象,逼真度高,但代价高,周期长。在没有计算机以前,仿真都是利用实物或者它的模型来进行研究的。 (2)半物理仿真:即物理数学仿真,一部分以数学模型描述,并把它仿真计算模型,一部分以实物方式引入仿真回路。针对存在建立数学模型困难的子系统的情况,必须使用此类仿真,如航空航天、武器系统等研究领域。 (3)数字仿真(计算机仿真):首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转化为仿真计算模型,通过仿真模型的运行达到对系统运行的目的。现代计算机仿真由仿真系统的软件/硬件环境,动画与图形显示、输入/输出等设备组成。作为新兴的技术方法,与传统的物理实验相比较,计算机仿真有着很多无可替代的优点: 1)模拟时间的可伸缩性由于计算机仿真受人的控制,整个过程可控性比较强,仿真的时间可以进行人为的设定,因此时间上有着很强的伸缩性,也可以节约实验的时间,提高实验的效率。 2)模拟运行的可控性由于计算机仿真以计算机为载体,整个实验过程由计算机指令控制进程,所以可以进行认为的设定和修改,这个实验模拟过程有较强的可控性。 3)模拟试验的优化性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重复进行无限次模拟实验,因此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各种结果相互比较,可以找到一个更理想更优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作为优化实验,选择相应的方案。

系统建模与仿真考试题

1.信息时代认识世界(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是:理论研究、(_实验研究_)、(__ 仿真___)。 2.根据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是连续性还是间断性的,可将系统划分为(_连续系统_)、 (__离散系统__)。 3.系统仿真中的三个基本概念是系统、(__模型_)、仿真。 4.拟对某系统进行研究,首先要对系统作出明确的描述,即确定系统各个要素:实体、 属性、活动、(__状态_)、(_事件_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5.系统仿真有三个基本的活动,即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__仿真实验__),联系这 三个活动的是系统仿真的三要素,即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6.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是:(1)调研系统,明确问题、(2)(___设立目标,收集数据 __)、(3)建立仿真模型、(4)编制程序、(5)运行模型,计算结果、(6)(_统计分析,进行决策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7.仿真软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高级程序语言阶段;(2)仿真程序包、初级仿 真语言阶段;(3)商业化仿真语言阶段;(4) (_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_)阶段。 8.常用的仿真软件有Arena、Automod、MATLAB、Promodel、(__WITNESS______)、 (______FLEXSIM___)。 9.求解简单系统问题的“原始”方法是(___解析解决____),借助(___实验__)可大大 提高该方法的效率和精度。 ?阶段性知识测试 10.排队系统可简化表示为A/B/C/D/E。其中A为到达模式;B为(服务模式)、C为服 务台数量、D为系统容量;E为排队规则。 11.常见的排队规则有:先到先服务、后到后服务、优先级服务、最短处理时间优先服 务、随机服务等。请以连线方式将下列排队规则名称的中英文对照起来。 先进先出FIFO 后进先出LIFO 随机服务SIRO 最短处理时间优先SPT 优先级服务PR ?阶段性知识测试 12.模型中,习惯称实体为成分。成分可分为主动成分和被动成分。请问排队系统中的 随机到达的顾客属于(主动)成分(主动/被动)。 13.事件是改变系统状态的瞬间变化的事情。一般指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事件可分为必 然事件(主要)、条件事件(次要)、系统事件。其中(______)一般不出现在将来事件表中(FEL)。 14.活动是具有指定长度的持续时间,其开始时间是确定。排队系统主要活动有 (_______)和服务活动。 ?阶段性知识测试 15.仿真时钟表示仿真时间的变量。Witness仿真系统中仿真钟用系统变量(TIME)表 示。 仿真策略,也称仿真算法。离散事件系统适用的仿真策略有(_事件调度法_)、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三阶段法等。 16.建立输入数据模型需要4个步骤:(1)从现实系统收集数据;(2)(_确定输入数据

图书管理系统UML建模

图书管理系统UML建模: 1.1、确定系统涉及的总体信息 (1)读者: ?借书 ?还书 ?书籍预定 (2)图书馆管理员: ?书籍借出处理 ?书籍归还处理 ?预定信息处理 (3)系统管理员: ?增加书目 ?删除或更新书目 ?增加书籍 ?减少书籍 ?增加读者帐户信息 ?删除或更新读者帐户信息 ?书籍信息查询 ?读者信息查询 1.2.确定系统的参与者 (1)分析系统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和系统运行的主要任务:?分析使用该系统主要功能部分的是哪些人 ?谁将需要该系统的支持以完成其工作 ?系统的管理者与维护者 (2)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参与者: ?读者(借阅者) ?图书馆管理员 ?图书馆管理系统维护者 1.3.确定系统的用例 1.3.1借阅者请求服务的用例 (1)查询借阅者信息 (2)查询书籍信息 (3)增加书目 (4)删除或更新书目 (5)增加书籍 (6)删除书籍 (7)添加借阅者帐户

(8)删除或更新借阅者帐户 1.3.2 图书馆管理员处理借书、还书等的用例 (1)处理书籍借阅 (2)处理书籍归还 (3)删除预定信息 1.3.3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的用例 (1)查询借阅者信息 (2)查询书籍信息 (3)增加书目 (4)删除或更新书目 (5)增加书籍 (6)删除书籍 (7)添加借阅者帐户 (8)删除或更新借阅者帐户 1.4.使用Rational Rose绘制用例图的步骤(具体详见教材P83-92) 1.创建用例图 2.用例图工具栏按钮简介 3.工具栏的定制 4.添加参与者与用例 5.添加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 6.添加用例之间的关系 1.5.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用例图 1.5.1借阅者请求服务的用例图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精编版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一、引言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国际测绘遥感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全面感知复杂场景,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设备及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的数据成果直观反映地物的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为真实效果和测绘级精度提供保证。同时有效提升模型的生产效率。三维建模在测绘行业、城市规划行业、旅游业、甚至电商业等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无人机航拍不再是大众陌生的话题,商场到处可见的DJI商店,各种厂商的无人机也是层出不穷,这将无人机倾斜数据建模推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二、倾斜摄影原理概述 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是五镜头相机)。同时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影像,获取地面物体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垂直地面角度拍摄获取的是垂直向下的一组影像,称为正片,镜头朝向与地面成一定夹角拍摄获取的四组影像分别指向东南西北,称为斜片。摄取范围如下图:

在建立建筑物表面模型的过程中,下图可以看到,相比垂直影像,倾斜影像有着显著的优点,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视角去观察建筑物侧面,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建筑物表面纹理生成的需要。同一区域拍摄的垂直影像可被用来生成三维城市模型或是对生成的三维城市模型的改善。 利用建模软件将照片建模,这里的照片不仅仅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倾斜摄影数据,还可以是单反甚至是手机以一定重叠度环拍而来的,这些照片导入到建模软件中,通过计算机图形计算,结合pos信息空三处理,生成点云,点云构成格网,格网结合照片生成赋有纹理的三 维模型。区域整体三维建模方法生产路线图:

软件建模,图书管理系统

西安科技大学 《软件建模与UML》 实验报告 题目:图书管理系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及班级:软件工程1203班 姓名:宋小波 学号: 12080103021 日期: 2015/6/7

目录 一.实验目 (1) 二.实验内容 (1) 三.系统需求建模 (1) 五.系统静态建模 (3) 5.1系统用例图 (4) 5.2类图 (6) 六.系统动态建模 (8) 6.1状态图 (8) 6.2时序图 (9) 七.系统物理建模 (9) 7.1组件图及部署图 (9) 八.总结 (10)

一、实验目的 了解UML的基本原理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初步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建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 二、实验内容 1、初步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开发工具的使用,包括建立用例、活动者、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类图、对象图、包、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配置图等。 2、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Rose环境下用UML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技术;基本学会在Rose环境下用UML语言为系统建模。 3、为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建立模型。(需求建模) 三.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1、馆员管理:维护馆员信息,有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功能。馆员身份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维护、数据库维护的权限;一般管理员负责不同的日常工作模块;馆长拥有一切权限。馆员类别划分加强系统安全性。 2、码表维护:维护各种码表,包括:国家码表、语种码表、出版商码表、丛书码表、编辑类型码表、版本码表、图书大小码表。对码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3、修改密码:输入当前馆员旧密码、新密码,检查输入完整性,如果旧密码输入不正确,则不能修改。密码录入时以符号(*)显示,密码加密后保存到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安全性。 4、编目设定:编目操作过程中,需要设定一定参数,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可以选择设定里的"是否自动产生索书号、流通号"等,如果选择为真,则由系统按一定的算法得出索书号、流通号,并且保证数据唯一性;如果为假,则由操作馆员录入。虽然系统能自动判断号码的唯一性,但有可能进行多次修改才能保证不重复,增加了数据输入量。保留字段和加载默认值可以在录入信息时,自动加载某些数据,以减少人工录入的工作量。编目设定就是保留这些设定,并且在系统配置文件中保留最近一次设置,下次进入系统时自动加载各项设定。 5、编目管理:编目管理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维护书目基本信息和部分流通信息。提供图书编目信息的添加、修改功能,以及图书副本的初始流通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 6、流通设定:流通操作过程中,需要设定一定参数,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如在"通用设定"里设定操作方式(快速借还操作[光笔扫描条形码输入]、手工借还操作[键盘输入]),过期罚款、图书损坏丢失罚款参数,过期催还时间,办卡手续费等,为整个流通操作流程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借书参数设定实际是读者类型的维护,操作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读者类型以及相应的借书

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习题集

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习题集 编著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朱建军、陈洪转米传民、李元年、施红星、许相敏、张学伟

第一章 灰色系统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选择题 1、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的对象是( ) A 外延明确,内涵明确 B 外延不明确,内涵明确 C 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 D 外延不明确,内涵不明确 2、下面那个不是常用的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 A 概率统计 B 模糊数学 C 灰色系统 D 运筹学 3、灰色系统理论是解决( )的科学方法 A 确定性的复杂问题 B 半确定的复杂问题 C 不确定的复杂问题 D 不确定半复杂问题 二、问答题 1、试简要说明概率统计、模糊数学以及灰色系统理论这三种不确定性系统研究 方法的异同点。 2、请说明你对灰色系统中“灰”的理解,并举出实际生活中灰色系统的例子。 3、请简要阐述灰色系统的六个基本原理。 4、举例说明什么是连续灰数、离散灰数;本征灰数、非本征灰数;信息型灰数、概念型灰数、层次型灰数。 5、在什么情况下灰数的自差等于零? 6、请简述灰数白化的具体含义?并说明等权均值白化、非等权均值白化的分别 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7、什么是典型白化权函数?其特征是怎样的? 8、对于灰度12112212122b b a b a b max ,b +b b b g ?????= +???? 。,前后两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9、试指出灰度12 112212122b b a b a b max ,b +b b b g ?????=+????。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10、估计某一实数真值得到灰数?,在估计的可靠程度一定时,?的测度与不 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11、你对灰度的测度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法?

软件建模-图书管理系统

西安科技大学 《软件建模与UM》 实验报告 题目:图书管理系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_____________ 专业及班级:软件工程1203班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宋小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12080103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5⑹7

一.实验目 (1) 二.实验内容 (1) 三.系统需求建模 (1) 五.系统静态建模 (3) 5.1系统用例图 (4) 5.2类图 (6) 六.系统动态建模 (8) 6.1状态图 (8) 6.2时序图 (9) 七.系统物理建模 (9) 7.1组件图及部署图 (9) 八.总结 (10)

一、实验目的 了解UML的基本原理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初步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建模工具的使 用方法,进一步巩固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 二、实验内容 1、初步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开发工具的使用,包括建立用例、活动者、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类图、对象图、包、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配置图等。 2、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Rose环境下用UML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技术;基本学会在Rose环境下用UML语言为系统建模。 3、为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建立模型。(需求建模) 三.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1、馆员管理:维护馆员信息,有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功能。馆员身份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维护、数据库维护的权限;一般管理员负责不同的日常工作模块;馆长拥有一切权限。馆员类别划分加强系统安全性。 2、码表维护:维护各种码表,包括:国家码表、语种码表、出版商码表、丛书码表、编辑类型码表、版本码表、图书大小码表。对码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3、修改密码:输入当前馆员旧密码、新密码,检查输入完整性,如果旧密码输入不正确,则不能修改。密码录入时以符号(*)显示,密码加密后保存到数据库,以保证数据安全性。 4、编目设定:编目操作过程中,需要设定一定参数,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可以选择设定里的”是否自动产生索书号、流通号"等,如果选择为真,则由系统按一定的算法得出索书号、流通号, 并且保证数据唯一性;如果为假,则由操作馆员录入。虽然系统能自动判断号码的唯一性,但有可能进行多次修改才能保证不重复,增加了数据输入量。保留字段和加载默认值可以在录入信息时,自动加载某些数据,以减少人工录入的工作量。编目设定就是保留这些设定,并且在系统配置文件中保留最近一次设置,下次进入系统时自动加载各项设定。 5、编目管理:编目管理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维护书目基本信息和部分流通信息。提供图书编目信息的添加、修改功能,以及图书副本的初始流通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 6、流通设定:流通操作过程中,需要设定一定参数,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如在"通用设定” 里设定操作方式(快速借还操作[光笔扫描条形码输入卜手工借还操作[键盘输入]),过期罚款、图 书损坏丢失罚款参数,过期催还时间,办卡手续费等,为整个流通操作流程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借 书参数设定实际是读者类型的维护,操作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读者类型以及相应的借书等参数。在后继功能模块中,以此判断是否该进行催还、罚款操作。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学时:72 学分:3 开课学期:7 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参考教材: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学主要讨论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地理建模,解决地理问题。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系本科生(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教学环节,达到如下目标: 1.让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数学方法的产生背景、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建立起定量概念和地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地理(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看懂相关科技文献中所应用的一些常用计量方法,理解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的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4.通过做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讲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服务。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理解或掌握;C—了解) 四、教学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地理建模中涉及的数学方法多,理论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练习辅助的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为平时作业考核(占20%)和书面闭卷考试(80%)。 五、参考书目 1. 徐建华编,《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韦玉春编,《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3. 赵鹏大编,《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修订者:XXX 审定者:XXX

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在现代工业中,随着对液压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控制精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完成设备工作循环和满足静态特性为目的的液压系统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产品的设计和性能要求。如果要对液压机械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和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就需要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液压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新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在设计中预测系统性能,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仿真对所涉及的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目的。 仿真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重点和难点也是进行建模,然后才可能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而建模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功率键合图法等。模型建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仿真的结果,不恰当的模型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目前

绝大多数软件采用状态方程建模,这些对一般的液压工作者来说,要求较高,有相当的难度。 1建模仿真软件——AMESim 基于建模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给仿真研究带来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尤其是欧洲陆续研制出一些更为实用的液压机械仿真软件,并获得了成功的应用。AMESim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是法国IMAGINE公司于1995年推出基于键合图的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及动力学分析软件。它由一系列软件构成,其中包括AMESim、AMESet、A MECustom和AMERun。这4部分有其各自的用途和特性。 (1)AMESim——图形化工程系统建模、仿真和动态性能分析工具 AMESim是一个图形化的开发环境,用于工程系统建模、仿真和动态性能分析。使用者完全可以应用集成的一整套AMESim应用库来设计一个系统,所有的模型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验证。AMESim不仅可以令使用者迅速达到建模仿真的最终目标,而且还可以分析和优化设计。A MESim使得工程师从繁琐的数学建模中解放出

图书馆管理系统uml建模--完美

基于UML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建模设计 摘要 在对U M L 及用U ML 建模的步骤作了简介之后, 介绍了在图书馆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用U M L建模的过程, 其中重点描述了图书馆借阅子系统中用例图、顺序图和类图, 总结了U M L建模优势。 一、UML简介及用UML建模步骤 1. 1 U M L简介统一建模语言U ML 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 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制品的文档。它记录了对必须构造的系统的决定和理解,可用于对系统的理解、设计、浏览、配置、维护和信息控制。UM L的最终目标是在尽可能简单的同时能够对实际需要建立的系统的各个方面建模。UML需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以便可以处理现代软件系统中出现的所有概念, 例如并发和分布, 以及软件工程中使用的技巧等。 1. 2 利用U ML 建模步骤 a.建立需求模型。主要通过用例图来描述该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这是系统设计人员与用户进行沟通后的产物, 也是提供给系统开发人员的粗放蓝图。 b.建立系统的对象模型。UML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静态模型描述系统的对象之间的静态关系, 使用UML的包图、类图和对象图;动态模型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对象的生命周期及其在生命周期中各种可能的状态和状态之间转换的约束,使用UML的顺序图、活动图和协作图。 c.建立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定义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及通信机制,使用UML的组件图、配置图。 d.在组件图的基础之上生成所选开发语言的代码框架,由系统设计转入开发阶段。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目的是捕获和描述所有的系统需求, 并且建立一个模型来定义系统中主要的域类( 系统中的关键类) , 通过系统分析达到开发者和需求者的理解和沟通。因此, 分析一般都是分析员和用户协作的产物。在这个阶段, 程序开发者不应该考虑代码或程序的问题, 它只是理解需求和实现系统的第一步。 2. 1 需求分析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能够做什么? 谁来使用这个系统? 这些分别称用例( use cases) 和角色( actors) 。用例描述了系统提供什么样的功能,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档, 以及和潜在的用户讨论系统来分析用例。角色则是相对系统来说, 属于外部的用户或其他系统。 图书馆系统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借阅服务的系统, 也包括图书的采购和编目管理, 通过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 可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包括借书、还书、购书、管理书籍、批复借阅等。通过需求分析, 得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 勾画出系统的基本轮廓, 这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 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2. 2 需求分析中的用例用例是单个任务, 能产生有用的结果, 由系统最终用户执行。在需求分析过程中, 我们用 U M L 的标准作出相应的用例图, 让开发者更清晰地看到系统的需求, 也便于用户和开发者之间进行交流。 用例图清晰地描绘出了借阅子系统中的相关角 色和用例活动。提炼出用例图就能勾画出系统的大体轮廓, 既让用户看到系统设计人员

差分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

差分方程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引言 1、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反映的是关于离散变量的取值与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离散变量取值所满足的平衡关系,从而建立差分方程。 差分方程就是针对要解决的目标,引入系统或过程中的离散变量,根据实际背景的规律、性质、平衡关系,建立离散变量所满足的平衡关系等式,从而建立差分方程。通过求出和分析方程的解,或者分析得到方程解的特别性质(平衡性、稳定性、渐近性、振动性、周期性等),从而把握这个离散变量的变化过程的规律,进一步再结合其他分析,得到原问题的解。 2、应用:差分方程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上,连续变量可以用离散变量来近似和逼近,从而微分方程模型就可以近似于某个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背景。在经济金融保险领域、生物种群的数量结构规律分析、疾病和病虫害的控制与防治、遗传规律的研究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只要牵涉到关于变量的规律、性质,就可以适当地用差分方程模型来表现与分析求解。 3、差分方程建模:在实际建立差分方程模型时,往往要将变化过程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时段,根据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对每个时段引入相应的变量或向量,然后通过适当假设,根据事物系统的实际变化规律和数量相互关系,建立每两个相邻时段或几个相邻时段或者相隔某几个时段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算关系(即用相应设定的变量进行四则运算或基本初等函数运算或取最运算等)等式(可以多个并且应当充分全面反映所有可能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或者对事物系统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引入恰当的变量或向量,然后分析建立起子过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等式,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在这里,过程时段或子系统的划分方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当结合已有的信息和分析条件,从多种可选方式中挑选易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控,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一、S—O—R人的因素模型 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危险构成和显现危险的紧急时期),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认识的)和行为的(生理输出)响应。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瑟利模型如图2-2。 二、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模型 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变异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这一工作过

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 安德森对瑟利模型的增补,始于控制系统(一个不可控系统,例如闪电,不能为模型的开始组所阐明)。问及系统是否能观察到(通过仪表或人的感官),阻止察觉是否可能主要指有无噪声、照明不良或因栅栏而阻碍了对工作过程的察觉。 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信息包括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力不佳而察觉不到,即不完整的信息。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误。预期的信息指经常指导对信息收集和选择的预测。就预测指导感觉而言,可能发生两种类型的失误。一是操作者感觉上的失误,二是对危险征兆没有察觉。只有当信息显示不安全时,预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负担过重,有压力、疲劳或药物作用,使操作者对收集信息的注意力削弱,以致不能保持对危险的警惕。 行为的决策:根据察觉到的信息,经过处理,能否采取正确的行动,这取决于指导、培训以及固有的能力。决策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包括生产班组群体的利益,也有原有的经验及由此而产生的对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讲义汇总

第六章灰色系统理论 客观世界的很多实际问题,其内部的结构、参数以及特征并未全部被人们了解,人们不可能象研究白箱问题那样将其内部机理研究清楚,只能依据某种思维逻辑与推断来构造模型。对这类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我们称之为灰色系统。本章介绍的方法是从灰色系统的本征灰色出发,研究在信息大量缺乏或紊乱的情况下,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1 灰色系统概论 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往往通过事物之间及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系统。按事物内涵的不同,人们已建立了工程技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等。人们试图对各种系统所外露出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弄清楚系统内部的运行机理。从信息的完备性与模型的构建上看,工程技术等系统具有较充足的信息量,其发展变化规律明显、定量描述较方便、结构与参数较具体、人们称之为白色系统;对另一类系统诸如社会系统、农业系统、生态系统等,人们无法建立客观的物理原型,其作用原理亦不明确,内部因素难以辨识或之间关系隐蔽,人们很难准确了解这类系统的行为特征,因此对其定量描述难度较大,带来建立模型的困难。这类系统内部特性部分已知的系统称之为灰色系统。一个系统的内部特性全部未知,则称之为黑色系统。 区别白色系统与灰色系统的重要标志是系统内各因素之间是否具有确定的关系。运动学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外力有关,其关系可用牛顿定律以明确的定量来阐明,因此,物体的运动便是一个白色系统。 作为实际问题,灰色系统在大千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绝对的白色或黑色系统是很少的社会、经济、农业以及生态系统一般都会有不可忽略的“噪声”(即随机干扰)。现有的研究经常被“噪声”污染。受随机干扰侵蚀的系统理论主要立足于概率统计。通过统计规律、概率分布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对事物的处置进行决策。现有的系统分析的量化方法,大都是数理统计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回归分析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但回归分析要求大样本,只有通过大量的数据才能得到量化的规律,这对很多无法得到或一时缺乏数据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回归分析还要求样本有较好的分布规律,而很多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2

幻灯片1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谢辉煌 幻灯片2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第4章到第6章分别介绍了同步发电机组、动态等值、电力负荷的建模,这些是电力系统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电力系统建模还有许多研究方面,比如输电线路和动力系统。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兴未艾,微电网的研究日益增多,其建模问题也需要关注。所以,本章介绍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问题。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2 火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3 水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4 风力发电系统的建模 7.5 微网的建模 幻灯片3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7. 1. 2 单电网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分析 7. 1. 3 多电网断面下的参数估计 7.1.4 基于PMU的线路参数估计 7.1.5 算例验证 幻灯片4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输电网参数的准确性是各种电网分析计算软件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或偏差,从而影响到在线及离线计算程序的可信度。随着电网量测覆盖率及精度的提高,输电网参数估计的在线应用成为可能。 如果电网中只有少数参数错误时,可以借助EMS中的SCADA量测来进行参数估计,将具有较高精度的PMU测量向量引人参数估计中,从而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估计效果,但是其对PMU的配置要求较高。 如果电网中有许多参数都偏离了准确值,则参数的原始值将不能作为伪量测参与估计,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恶劣局面下的参数估计。分析了单个电网数据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提出了线路电容及电抗参数的估计方法。为提高电网参数的可观测性,引入了多个电网量测数据断面及PMU相角量测,从而实现了电网参数的完全可观测估计。该方法对电网中的PMU 配置要求较低,对于环网线路,只需要在每一个圈基组中有一至两个PMU配置点即可,下面

浅析机械设计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

浅析机械设计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 发表时间:2018-05-15T14:56:43.6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作者:赵洪泽[导读] 本文介绍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的分类,进一步阐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运用,最后总结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的趋势。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610039)摘要:本文介绍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的分类,进一步阐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运用,最后总结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系统建模仿真趋势 一、模拟仿真的定义 仿真(Simulation),即使用系统模型将特定于某一具体层次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它们对目标的影响,该影响是在项目仿真系统整体的层次上表示的。系统仿真利用计算机模型和某一具体层次的风险估计,一般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仿真,为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仿真是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来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又称模拟。 二、模拟仿真的运用 研制新型飞机时,一般先要对按比例缩小的飞机模型进行风洞试验,以验证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新型轮船或舰艇等时,一般先要在水池中对缩小的轮船模型进行试验,以了解轮船的各种性能;我国在建设三峡大坝时,广泛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和评估大坝对环境、生态、洪水等方面的影响;设计新的生产线或新产品时,要通过仿真或试验对生产线或产品性能作出评估。训练、演示、教学、培训;军事模拟、指挥、虚拟战场;建筑视景与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均有仿真模拟的存在。 三、仿真的分类仿真可以按照不同原则分类: ①按所用模型的类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数学模型)分为物理仿真、计算机仿真(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 ②按所用计算机的类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混合计算机)分为模拟仿真、数字仿真和混合仿真 ③按仿真对象中的信号刘(连续的、离散的)分为连续系统仿真和离散系统仿真; ④按仿真时间与实际时间的比例关系分为实时仿真(仿真时间标尺等于自然时间标尺)、超实时仿真(仿真时间标尺小于自然时间标尺)和亚实时仿真(仿真时间标尺大于自然时间标尺); ⑤按对象的性质分为宇宙飞船仿真、化工系统仿真、经济系统仿真等四、系统的分类 (一)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对系统划分的内容。根据系统是否具有齐次性,系统可以分为: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简单地说,线性系统就是满足“加法”和“乘法”的系统,两个信号之和经过一个线性系统所产生的输出,等于这两个信号分别经过这个系统得到的输出,这就是加法;乘法就是一个信号乘以一个常数经过线性系统的输出,等于这个信号经过此系统的输出乘以这个常数;而非线性系统就是不满足“加法”和“乘法”的系统(二)根据系统状态变化是否连续,可以将系统分为连续系统(continuous system)和离散事件系统(discrete event system)。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变化,如化工、电力、液压-气动系统、铣削加工等,其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状态方程、脉冲响应函数等形式。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只有在离散的时间点上发生“事件”时,系统状态才发生变化的系统,它的数学模型通常为差分方程。制造领域中生产线/装配线、路口的交通流量分布、电信网络的电话流量等都是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 (三)根据系统的模型参数是否恒定,系统可以分为: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时变系统的函数随时间发生而变化,时不变系统的函数是恒定的,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还是以售票系统为例,这个系统的参数设定,一般就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因此是时不变系统;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时变系统,每一时刻都有动植物在灭绝,五、数字化仿真的优势 ①有利于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③有利于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④可以完成复杂产品的操作、使用训练。 六、数学模型的分类 按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了解程度分类:白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比较清楚的模型。如力学、热学、电学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灰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的问题。如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黑箱模型:指一些其内部规律还很少为人们所知的现象。如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也可简化为灰箱模型来研究按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分类: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规划论模型马氏链模型;按应用离散方法或连续方法分类:离散型、连续模型;按是否考虑模型的变化分类: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是否考虑随机因素分类:确定性模型随机性模型;按模型的应用领域分类:生物数学模型、医学数学模型、地质数学模型、数量经济学模型、数学社会学模型。 七、建模与仿真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供货期、售后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并行工程等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给系统仿真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就是数学仿真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物理仿真投资大、周期长、不易改进的局面,计算机的应用又推动了系统仿真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结合,进一步优化产品,使产品智能化,自动化。仿真技术将逐渐涉及更多领域,以求跟随计算机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