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浅谈如何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三元里街道办事处李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召开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带头纠正“四风”,带头廉洁自律。要把坚决惩治腐败、遏制蔓延势头作为工作目标,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热,越来越加大着力度,既拍“苍蝇”也打“老虎”。人们直接的感受是与此有关的庭审特别多,从薄熙来到“表叔”杨达才,从铁道部张曙光到广东的“房叔”蔡彬,一个庭审接一个庭审,将他们的腐败细节一一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从去年十八大召开到今年三中全会近一年,其间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几乎一月一个。年月份,广州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件人,其中,要案件人(含市管干部件人)。这一方面说明从中央到地方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持续加大,对腐败实行零容忍,另一方面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回顾多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程和成效,我们看到,要根治腐败,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能腐”。

不想腐败。这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每个人都有获取物质和精神利益以维持和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获取利益的方式和获取利益的程度就值得深入去考量,怎么获取、获取多少是问题的关键。腐败是除正当合法手段外能获取额外丰厚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之一。在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巨大诱惑面前,要斩断人得到额外丰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欲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利益观,提高全社会公民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是不想腐败的最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增强全民族的正能量,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道德问题是做人首要的基本问题。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行的必要行为规则和遵行之后的品质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从而集聚全社会的正能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若从长远考虑,应从娃娃抓起。要大力宣扬灌输我们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历史和文化精髓,让“仁义礼智信”理念深入人心,让娃娃从小就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等,这是不断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公民综合素质,弘扬正气的最有效途径。

二是领导干部要确立共产党人的从政之道,为官之德。从政道德是掌权者在获得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

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为官从政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政德隆,民德昌;政德毁,民德降。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政德建设始终与国家兴衰、政权安危紧密相连,与民风淳正、社会和谐息息相关。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之魂,要坚持用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明确为官从政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要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为官者要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以崇高的道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要大力倡导和宣扬廉洁文化,让廉洁文化成为全社会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信念,让廉洁是本分、腐败为可耻的理念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行动中,使廉洁成为人们行为的一种习惯和准则,这样就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形成全社会反腐倡廉的强大氛围和力量。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学校教育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操,从而播下惩防腐败的种子;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让廉洁教育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培植好惩防腐败的土壤;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是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可以说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全社会反腐倡廉的成败。

四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体制的相对公平正义度总是与社会和谐稳定度成正比,而与社会腐败度成反比的。因此努力实现社会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处理好社会财富公正的分配关系,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更有利于保证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反腐倡廉的建设。因此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小人对财富非法过分掠取的冲动欲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以达到使人不想腐败的目的。

不能腐败。通俗地讲就是让掌权者想腐败也找不到腐败的

缺口。就像苍蝇想叮咬鸡蛋,但鸡蛋没有缝隙,苍蝇因没有下嘴的地方而只能作罢。同理,要想人们不能腐败,就要只能让国家的公共资源、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在分配、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健全,通过严密设计和监督,使掌权者只能朝着为公众谋利的方向前进,别无“旁门左道”,让“鸡蛋”没有“缝隙”,从而达到不能腐败的目的。

一是针对我们目前的反腐败形势和制度层面上不足或者缺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五到十年的反腐败的长期规划,确定五到十年的反腐败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反腐败既然是持久战,就必须有全面、整体和宏观的规划,有顶层设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已经建立,这是建立不能腐败的中长期顶层设计。

二是在仔细研究国外境外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启动我国《反腐败法》(或称《廉政法》)的立法工作。《反腐败法》可以规定反腐败的整体方针、原则、体制、机制和各种具体制度及其运作的规则、程序,使反腐败工作真正走上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三是进一步推动对公权力运作的制约,特别是推动对用人、定事、花钱的权力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笼子”能不能装得下,关得严不严是关键。在这方面,程序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法治发达和较发达的国家

和地区,均制定了规范公权力行使的周密的行政程序法。程序法治对于防腐反腐是非常重要的,是“治本”之策,它解决的是“不能腐败”的问题。因此,要尽快启动国家层面行政程序法和党内层面程序规则的立法,通过程序法治规范、控制公权力执掌者对党和国家决策权和执行权的行使,特别要求公权力执掌者在决定和处理重大问题时必须信息公开、透明,必须通过听证会、论证会以及常委会、全委会的审议,乃至票决的程序,保证公众参与和领导班子集体的民主参与,防止“一把手”利用公权力寻租和滥用权力。

四是建立、健全公权力运作的监督机制。公权力运作的监督机制既包括纪检、监察监督的环节,也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的环节。特别是人大监督和媒体监督,在现时有特别加强的必要。就人大监督而言,一定要让宪法和人大代表法早就规定的质询制度在全国各级人大启动起来。对于腐败和失职渎职的官员,人大应该随时启动公开的质询和问责。国外境外的经验证明,议会的质询和问责不仅对于当事官员有很好的监督效果,对于其他官员也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就媒体监督而言,应通过制定《新闻法》授予媒体更大的揭露腐败现象、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权限,我们应尽量减少对媒体监督的不必要的限制,不能要求媒体监督所基于的事实和证据像司法机关一样严格,只要其报道尽到了应有的慎重和注意,被监督的机关和官员就应容忍。在反腐败的整个机制中,

我们如果能有效发挥人大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整个机制的监督作用将会倍增。

不敢腐败。就是掌权者一旦腐败,必受到严厉惩处而得不偿失,使腐败者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由于人们心理的复杂性,观念的动摇性,使人不想腐败变得难以保证,而随着形势的变化,风雨的侵蚀,“鸡蛋”也会产生“裂缝”,但有“裂缝”后“苍蝇”是否就一定会“叮咬”呢?那就要看“叮咬”后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叮咬”后未受到惩处,“破窗效应”的结果就是“苍蝇”一定会连续疯狂地“叮咬”;如果“叮咬”的“苍蝇”受到了严厉的惩处,产生了严重后果,就会给其它“苍蝇”以强烈的警示,他们就会因畏惧而达到不敢“叮咬”的目的。

惩治是最有力的监督,是最具震撼力的教育。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人,其中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中央管理干部有人,包括刘铁男、倪发科、蒋洁敏等广受舆论关注的案件。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增强了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实践表明,只有坚决惩治腐败,才能遏制住腐败的滋生,并为预防腐败创造条件。当前,腐败现象仍然处于易发多发期。惩治腐败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去年月份,中央已启动了今年第二轮巡视工作,王岐山在动员会上强调,要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不能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能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

不纵容姑息。

以前我们总说,过去反腐靠的是让人不想,也就是多做思想教育工作,可是在诱惑的面前,让人不想,着实让人不踏实,很难取得实质效果。近些年来,媒体的曝光,互联网的监督,反腐和惩治力度的加强,腐败正由让人“不想”走向了“不敢”。腐败的成本大了,不少胆小之人不敢腐败了,可胆大的、怀侥幸心理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仅靠让人“不想”、“不敢”,都不是终极对策,还是要靠制度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督,让人“不能”,这样才能治本,才会有最终的好结果,也才能根本上保护更多的干部,并让百姓建立起真正的信心。而治本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当前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反腐治标手段正是让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反腐信心,为最终建立反腐治本体系赢得时间,最终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年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