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议论文导学案(定稿)

期末议论文导学案(定稿)
期末议论文导学案(定稿)

期末议论文复习导学案

一、(2011?河北省)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5题。(15分)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5.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4分)

二、(2011?湖北省襄阳市)阅读议论文《决定成功的利器》,完成6-10题。(12分)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乙] 谓之“愚人”;[丙] 谓之“君子”;[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7.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2分)

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丁]处应填:

8.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9.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个人不但

..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10.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2分)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答案

一、

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2、引出论点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4.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5.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

6.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2分)

7.【甲】④;【乙】①【丙】②;【丁】③。(每空0.5分,共2分)

8.比喻论证(1分)。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1分),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1分)。(3分)

9.不能去掉(1分)。因为“不但”“更”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在强调“才”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突出论证语言的严密性。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2分)。(或:这两个关联词是递进关系,论证了“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使论证更深入、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3分)

10.开放性题,能结合句意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示例:

句一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答案

一、

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2、引出论点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4.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5.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

6.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2分)

7.【甲】④;【乙】①【丙】②;【丁】③。(每空0.5分,共2分)

8.比喻论证(1分)。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1分),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1分)。(3分)

9.不能去掉(1分)。因为“不但”“更”两个关联词的使用,在强调“才”的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突出论证语言的严密性。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2分)。(或:这两个关联词是递进关系,论证了“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使论证更深入、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3分)

10.开放性题,能结合句意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示例:

句一的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匡超人3

《匡超人》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范进中举》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

回眸一笑百媚生——议论文结尾写作导学案

回眸一笑百媚生 ——议论文结尾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掌握议论文结尾写作技巧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并运用结尾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一篇之妙,全在结句。”④作诗如此,为文亦然。开头写得好,固然能吸人眼球;中间写得好,也会使内容饱满;而结尾写得好,则有回眸一笑之功。文章写作的过程是前后统一的思维过程,需要为文者结合上文内容,运用发散思维巧妙选择结尾,又要运用聚敛思维收束全篇。 从考场作文角度讲,结尾也是阅卷者重点关注的区域,为文者的逻辑思路直接影响作文的等级。下面拟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展示结尾写作的几种常见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中对结尾的写作技巧一目了然。 二、学习过程 (一)希望号召式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在文章结尾通过号召性语句写出为文者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2013年江苏《生命不能承受之光》结尾) (二)名言警句式 名言警句是语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言、俗语、格言、警句等来抒情达意,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让人眼前一亮。 如:冰心说得好:“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请坚信,漫长的成长后,可待一日粲然花开。(《一朝花开》) (三)呼应扣题式 结尾处如能巧妙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恰,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既能体现形式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严密周全。 如:(开头)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歌声交汇你我的爱……1988年的那场春晚中这一旋律第一次传入了大多数观众的心里,红极一时。 (结尾)“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歌声交汇你我的爱……”(《掌声响起来》)(四)点睛点题式 一般用于记叙文中,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结尾点题,卒彰显志,有时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如: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这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 教学目标:1、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及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能够用固定的套话分析出某段落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3、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能知晓。 教学重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及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分析出某段落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区别论题与论点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3、(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议论文拟题导学案

议论文拟题导学案 议论文 2014-02-27 21:01 : 议论文拟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议论文的作文的拟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并运用拟题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月考作文拟题回顾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木人和泥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这天,他俩在河边玩耍,为了给对方一丝清凉,木人调皮地向泥人身上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没命地喊:“杀人了,救命哪!”木人生气地冲着泥人的背影抱怨道:“这人真怪,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泼一点水在身上算得了什么?怎么就喊啥热救命哪?” 第二天晚上,两人又在河边见面了,天气有点冷,它们便走到篝火前,泥人担心对方受凉,抱起木人就往火边放,木人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喊道:“杀人了,救命哪!”泥人赶紧把木人抱离篝火,不解地说:“你这人也太难处了,怕你冷,抱你烤火,真不识好人心!” 木人和泥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了,此后俩人见了就远远地躲着对方,它们心里给对方永远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人太难相处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拟题及问题展示】 1、“杀人了,救命哪!”――太随意 2、朋友,角度,相知,为人处世……――大而空 3、宽人待己,知彼――不知所云 二、拟题原则 【拟题故事】 从前有一位厨师,不但菜烧得好,而且喜欢舞文弄墨。一次,一位秀才故意刁难他,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他用两个鸡蛋办成一桌酒席。厨师考虑了一下,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儿,酒席办成了,厨师先后端上了4盘菜。 第一盘菜是两个炖蛋黄,旁添几根绿葱,厨师给它取名叫—— (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二盘菜是将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一张菜叶,叫——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第三盘菜也有趣,清炒蛋白一小盘,取名为—— (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更特别,用调味品烧了一碗清汤,上面飘浮着两片蛋壳,称作—— (门泊东吴万里船) 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拟题技巧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拟得如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阅卷老师的第一眼就是看题目,一定要拟一个有个性有特点的好题目。所以自由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最新匡超人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主题、艺术成就。 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 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 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 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 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 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 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 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 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

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 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 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 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 心灵漂泊的悲凉。 3、字音辨识 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 二、课堂研讨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 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 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 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 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议论文结构写作训练导学案

议论文结构写作训练导学案 一、结构模式 ㈠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 由议论文的三要素引入议论文段常用结构模式:观点+材料+评论+小结示例一: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 优点: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材料典型;分析紧扣中心,鲜明贴切,小结深化主题。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材料——事例典型,叙述简洁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㈡中心论点+三联系(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结尾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第五段结尾。

这是议论文“化大为小”的简单高效实用的一种模式,这个模式能使内容充实。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㈢中心论点+分论点式。 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的,例如《理想的阶梯》《说“勤”》《谈骨气》等等。下面是《说“勤”》的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分论点一:勤出成果。分论点二:勤出智慧。 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但我们要注意几个细节。首先是要有论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而且还要有分论点。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其次,还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成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个;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比如上面所引的一号标文,其两个分论点主要解决“是什么”这一层面的问题,而《说“勤”》则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个层面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相对集中。 ㈣“三三制”式。 “三”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奇妙的数字。“三打祝家庄”、“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气周瑜”、“三顾茅庐”等等不胜枚举,而一篇短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竟然可以挖掘出六七个“三”来。一般而言,“二”嫌单薄,“四”嫌罗嗦,而“三”则恰倒好处,用于议论可有扎实厚重之感。许多成功的议论文都是“三三制”式的: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文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当然,所谓的“三三制”只是一种基本模式,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比如主体部分,基本要求是至少

初中议论文阅读理解教案

个性化辅导教案提纲

第二部分:拓展延伸,启迪发散思维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 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 ③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 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 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 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 的书。如 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 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 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 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 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 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 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贝傢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 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 开始 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有才不能任性 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被告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被告共计赔偿五百万元。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语:“有钱也不能任性。”这句话 已成为大家基本共识,那么“有才”能不能任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于正的马失前蹄就是最好例证。“才”是极其稀缺宝贵的,用才就像跳高,正常时可以上下翻飞,摘金拿银,失衡时则会摔得很重。所以,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否则,有才不用是暴殄天物,用才来做坏事就会增加破坏力。而现实生 活中,有才的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或桀骜不驯,或恃才傲物……这其实就是任性的意思。 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西晋才子嵇康,广闻博识,多才多艺,却豪放不羁,目中无人,当朝大臣钟会慕名前来拜访,他爱答不理,连起身招呼都不打,只顾自

议论文拟题导学案

议论文拟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议论文的作文的拟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并运用拟题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月考作文拟题回顾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木人和泥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这天,他俩在河边玩耍,为了给对方一丝清凉,木人调皮地向泥人身上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没命地喊:“杀人了,救命哪!”木人生气地冲着泥人的背影抱怨道:“这人真怪,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泼一点水在身上算得了什么?怎么就喊啥热救命哪?” 第二天晚上,两人又在河边见面了,天气有点冷,它们便走到篝火前,泥人担心对方受凉,抱起木人就往火边放,木人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喊道:“杀人了,救命哪!”泥人赶紧把木人抱离篝火,不解地说:“你这人也太难处了,怕你冷,抱你烤火,真不识好人心!” 木人和泥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了,此后俩人见了就远远地躲着对方,它们心里给对方永远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人太难相处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拟题及问题展示】 1、“杀人了,救命哪!”――太随意 2、朋友,角度,相知,为人处世……――大而空 3、宽人待己,知彼――不知所云 二、拟题原则 【拟题故事】 从前有一位厨师,不但菜烧得好,而且喜欢舞文弄墨。一次,一位秀才故意刁难他,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他用两个鸡蛋办成一桌酒席。厨师考虑了一下,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儿,酒席办成了,厨师先后端上了4盘菜。 第一盘菜是两个炖蛋黄,旁添几根绿葱,厨师给它取名叫—— (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二盘菜是将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一张菜叶,叫——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第三盘菜也有趣,清炒蛋白一小盘,取名为—— (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更特别,用调味品烧了一碗清汤,上面飘浮着两片蛋壳,称作—— (门泊东吴万里船) 掀起你的盖头来——作文的拟题技巧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拟得如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阅卷老师的第一眼就是看题目,一定要拟一个有个性有特点的好题目。所以自由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多动些脑筋,多下些功夫。 【拟题原则】 确切——要符合文章内容,遣词造句要符合规范。 精练——要短,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8个字);要小,有针对性,不可太宽泛。 生动——有可读性,饶有情趣。 新颖——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 三、常用的拟题方法: 1、化大为小 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 如《诚信之于成才》

《匡超人》 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课文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学习难点】 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

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

作文导学案

作文导学案 设计者时间:2013-5-24 课题:作文教学(第一案) 怎样审题 (第一课时) 【考点目标导学】作文审题技巧 【重点难点】准确、简洁、新颖、富有文采 【导学建议】提供文题,教师点拨,提供解题技巧。 【学法点拨】1.紧扣关键词语2.把握话题材料3.重视提示语句4.把握文体要求 【课前预习导学】 (提供五个文题,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思考怎样审题,每小组交五个题目) 文题一 下面是一个很长的中考作文题,你读一读,审一审。看你发现了哪些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根据下面一 段文字作文: 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文题二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文题三 点亮感恩的心 文题四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在春天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五 精彩____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堂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请同学们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预习内容,每小组提供五个最佳题目。 2.教师投影参考答案,点拨解题技巧。 文题一 审题中发现:①“学会了走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题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写别人对“我”严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时不一定要写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内容也可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 文题二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1、提示立意角度,2、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直击中考: 1.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 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3. 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理解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5.理解文中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6.依据要求补充相关内容(论据) 7.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2.重点分析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考点 3.掌握阅读解题的技巧,提高议论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梳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 和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3.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5.议论文的语言的特点是、等。 6.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二、把握中心论点 A.有关论点主要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某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B.解题技巧 1.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标题:有的标题就是论点。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中间:往往借助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分析论点。 自己归纳: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2.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肯定或否定)。 C.注意点: 1.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议论的范围或对象。 回顾所学内容,说说下面文章的题目哪些是论点 A、《怀疑与学问》 B、《多一些宽容》 C、《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D、《学问与智慧》 F、《论美》 2.分论点与中心论点

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可能有几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 例:《怀疑与学问》判断下列哪句属于中心论点 A、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把握论据 1.概念: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2.类型: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 1 - 道理论据: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议论文论据主要考点 A、概括事实论据 B、论据的作用 C、为下文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1.概括事实论据 A.题型示例 (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母语》)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第四段所举的事例。(《宽容是一种爱》) (3)作者在第三段列举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请分条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B.解题技巧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主要答题模式:人物+事情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论据①: 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论据①: 2.分析论据的作用 A.题型示例

语文教学:高中议论文写作学案

语文教学:高中议论文写作学案 高中议论文写作学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分解论点的使用要求。 2、探讨分解论点的方法。 3、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分论点的三个要求: 1、扣得住例一: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 (1)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 (2)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良好的阅读方法; (3)读书可以使人掌握足够的本领,服务社会。 2、分得开例二:(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 (2)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 (3)读书可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三乐。 3、排得顺例三:(1)读书乐在它是个人成长的必需; (2)读书乐在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读书乐在它是民族繁荣的保证。 二、分解论点的步骤与方法 A、并列式分解 1、类——是什么,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 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自嘲,是生存的智慧.如话题勇敢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练习1:勇敢:a勇敢是。 b 勇敢是。 c 勇敢是。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2、因——为什么,并列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练习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3,并列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件网 议论文复习导学案一

议论文复习导学案(一)辨识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主备人:路炜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常见考点 1、准确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并且能够解释、概括其主要意思。 3、整体理解文章内容,能够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4、理解文章思路。 5、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安排顺序。 6、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易错点 1、辨识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2、正确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 3、议论文语言的品析。 知识结构: 一.议论文基本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二.议论文出题样式及答题方法: 1.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2.给议论文加上恰当的标题,一定要理解全文的内容,定题要联系论点,论题。 3.划分部分,按要求概括层意(问句),这要求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论证思路理解才能答得好。 4.找出某种论证方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这需要对论证方法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作用时一定要与论点及内容相结合。 5.对论证材料的概括。 6.对散文式的议论文,语言的隐含性强,考查对某些句子的理解或含义。一定要理出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思路,及写作目的,这样才能化难为易。

7.当要你添加论据时,一定要注意概括性强,字里行间都要有论点的影子为论点服务。 8.某些段落能调换位置A:古今中外B:逻辑、递进、转折、因果 9.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 10.遇到其他的主观题要根据要求作答,揣摩作者出题的意图。 11.谈文章的一般步骤:从问题中知其文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文体知识去加以深入理解——理出文章思路、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训练一:找论点 例题讲解: 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一)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 《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后又屡试不第。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议论文写作专题训练与指导学案

语文作文议论文语段部分学案(一) 学习目标:学会议论文的语段写法课时:1课时 语段结构: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 语段示例: 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观点句)//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因而彪炳史册。李白放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司马迁放弃了尊严,以强烈的忧愤写成了恢宏史诗《史记》;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成为了“两弹一星”之父;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材料句)//这样的放弃,是对精神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生命行囊的一次清理减负,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分析句)【评点剖析】上面的论证段都有三个小层次构成,集中论述一方面意思。我们把这样的议论段叫做论述的“完全段”,把这三层分别称为:起始层,展开层,终结层。写好议论文就必须写好议论段,议论段分为完全段和不完全段两种,一篇议论文中得有1-2个完全段,才能保证论证充分。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语段的类型: 1、并列型:“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 分析:两个事例地位相同,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句话分析材料。 2、正反型: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

议论文阅读教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课标和考试说明。。 2、结合实例阅读议论文语段,传授方法及答题技巧。 3、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重点和难点 1、针对提供的写作材料,能从各个角度领悟题目的实质 2、通过讨论、修改各小组选定最具特色的文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1课时:《考试说明》解读,结合实例分析议论文的阅读 第2课时:考点举要及答题技巧指导。 第1课时 考试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这是针对整个现代文而言的,就议论文的阅读,复习时应重视这些要点: 1、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2、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即明确论证方法和过程。 3、理解议论文语言要求严密、准确的特点。 4、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弄清文章的结构特色。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