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脂肪肝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肥胖症,恶心与呕吐,肝肿大,疲乏,食欲不振,肝区痛 疾病介绍: 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主要表现为肝脏受损的表现,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化验检查: 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脂肪肝的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甘油三酯升高,血清-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脂肪肝的检查2、超声与CT。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如脾脏)低下。 脂肪肝的检查3、肝活检。是确认依据。 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方法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超声CT、肝活检等。 脂肪肝应于肝癌作鉴别 肝癌是一种恶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可有恶液质、甲胎球的升高、肝功能异常、血沉增快等。但早期肝癌与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大多借助于CT检查。必要时作肝穿活检,以资鉴别。 并发症: 脂肪肝有哪些并发症?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管理层其他基础疾病并发出现,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妊娠急性脂肪肝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此,对于忆发现有脂肪肝的患者,应进上步全面检查,以明确脂肪肝的性质和有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治疗用药: 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治疗脂肪肝需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糖尿病病人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脂肪肝 健康宣教

脂肪肝 如今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脂肪肝这一“富贵病”明显增多了。其中,男性是脂肪肝大军中的“主力”。现在更让人揪心的是还出现了许多儿童脂肪肝患者!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不是病,说来吓一跳,我们日常吃的脂肪有时是有毒的。人不能没有脂肪,但脂肪过多,就会引起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等病。能引起病的物质不就是有毒的物质吗? 脂肪肝是怎么形成的?告诉你吧!是吃出来的,是喝出来的!那些脂肪是在你不经意的生活里,悄悄地爬进了你的肝脏。 很多人在为自己不良的生活行为找理由,如:应酬为了工作,喝酒为了友谊。但就是这些,使你慢慢地丧失了健康!现在的生活,使肝脏大都生在“红旗”下,泡在“蜜罐”里。生活越好,脂肪肝就越多。肝脏是脂肪加工的工厂,不是储存脂肪的仓库。得了脂肪肝,肝脏就从加工厂变成了堆满脂肪的仓库了,肝脏就慢慢变成了一块“石头”。 人体的脂肪就像地球上的水一样。地球离不开水,但水太多了,就会冲毁庄稼和房屋。同样,人也离不开脂肪,但脂肪太多了,就会沉积在血管壁和肝脏里,就有“毒”了。人类还不能自如的控制地球上的水,但人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进入体内的脂肪。 脂肪肝的危害? 1.促进动脉血管硬化; 2.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 3.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4.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5.降低人的免疫功能、解毒功能。 脂肪肝能治疗吃药吗?不!我们为你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开了一张最重要的处方:“关注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具体的说,就是四句话: 多吃蔬菜少吃粮, 多吃水果少吃糖。 多食清淡少饮酒,

多加运动少闲躺。 你知道这两个指标的意思吗? 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肝脏运到全身。该脂蛋白多了,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留在动脉壁上,时间久了引起动脉硬化。因此,它是“坏的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将全身的胆固醇送回肝脏这个化工厂加工。它扮演着“吸尘器”的作用,它将动脉壁上囤积的胆固醇吸附到自己身上,送回肝脏,排出体外,达到抗血管硬化的目的。因此它是“好的胆固醇”。

脂肪肝MR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万方数据

脂肪肝MR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邹强, 孙西河, 王滨, 谢海柱 作者单位:邹强,孙西河,王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谢海柱(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MR室,) 刊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年,卷(期):2001,12(3)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0条) 1.Jacobs DO;Trertola SO;Settle RG In vivo detection of fatty liver infiltration in protein-depleted rats using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外文期刊] 1985 2.Fantazzini P;Lendinara L;Mancini L1H - NMR in vivo sensitivity to lipid accumulation 1987 3.Pope C;Gore J;Sostman D Diffuse fatty infiltration of the liver by magnetic resonance[外文期刊] 1986 4.Kanzer GK;Weinreb J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disease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 1991 5.Stark DD;Goldberg HI;Moss AA Chronic liver disease: Evalua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1984 6.Wenker JC;Baker MK;Ellis JH Focal fatty infiltration of the liver: Demonstra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984 7.汪谦现代医学实验方法 1997 8.Hazle JD;Narayana PA;Dunsford HA In vivo NMR, biochemical, and histologic evaluation of alcohol -induced fatty liver in rats and a comparison with CCl4[外文期刊] 1991 9.Hazle JD;Narayana PA;Dunsford HA Chronic carbon tetrachloride and phospholipase D hepatotoxicity in rat: in vivo1H magnetic resonance, total lipid analysis, and histology[外文期刊] 1990 10.Stark DD;Bass NM;Moss A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liver disease 1983 引证文献(4条) 1.胡道予.王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期刊论文]-临床内科杂志 2008(11) 2.郭兴华.刘启旺.王娟萍.张崇杰.郑国芳.樊锐强.朱素梅化学位移成像数字减影图诊断肝脂肪变性的价值[期刊论文]-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11) 3.李琼.王嵩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进展[期刊论文]-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5) 4.昌倩.肖恩华高场磁共振在脂肪肝诊断和脂肪分级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3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lcyxyxzz200103010.aspx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目前,NAFLD是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而且有部分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有些与肝肿瘤有关〔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就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NAFLD的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出4~6倍〔2〕,而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其体重指数如何,其患NAFLD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都明显增加〔3〕。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4~6〕。 1.2 患病率NAFLD在各国的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女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5〕,儿童患病率为 2.6%,在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2.8%〔2〕,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7〕,对于排除了其他肝病原因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90%以上都是由于NAFLD引起的。 2 发病机制 现今虽然有很多关于NAFLD发病机制的理论,但还都停留在假说阶段。关于NAFLD 发病机制的解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8〕: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肥胖或是糖尿病等其他因素(诸如遗传、药物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胰岛素过多引发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打击,引发脂肪变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增多的氧化代谢产物引发了氧化应激作为二次打击,使得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甚至纤维化。在这一过程中IR可能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之中。有些患者仅仅是单纯的脂肪变性而有些患者却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进行性肝脏疾病,身体脂肪的分布和抗氧化系统不同、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可能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2.1 IR NAFLD通常原发于与IR相关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IR是现在已知的在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9〕。IR的分子机制是多方面的:(1)Rad(一种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它可以调节基本的细胞功能,如生长,分化,膜泡运输和信号转导等;(2)PC1(一种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膜蛋白),它可以降低胰岛素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效果;(3)leptin(瘦素),它可以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脱磷酸;(4)脂肪酸,它可以抑制胰岛素刺激的外周葡萄糖摄取;(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下调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依糖转运分子Glut4的表达〔10〕。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R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11〕。 2.2 脂质代谢紊乱在NAFLD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比较常见,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约50%伴有脂肪肝。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脂肪肝

大鼠脂肪肝 文档

清脂益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治疗 的实验研究 1.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43只大鼠在动物房内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I组)10只,模型组(1I 组)l1只,清脂益肝汤组(Ⅲ组)11只、二甲双胍组(Ⅳ组)11只。Ⅱ、Ⅲ、Ⅳ组饲以高脂饲料,配方为:普通饲料+1%胆固醇+ 14%猪油,由天津市华容实验动物中心饲料厂配制;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实验动物自由饮水和进食。4周后随机抽取Ⅱ、Ⅲ、Ⅳ三组中各一只大鼠脱颈处死,病理证实脂肪肝已形成。清脂益肝汤组给生药16 g·ks ·d~,灌胃治疗;二甲双胍组给170 mg·ks~·d (按成人剂量1.5 g/d折算)溶于5 rnl蒸馏水中 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同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按原饲料进行饲养。8周后,全部脱颈处死,取血及肝组织待测。1.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1)观察大鼠食欲、体重、毛发及死亡情况。(2)血清指标测定: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 空腹血糖(FBS)、游离脂肪酸(FFA);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 (~33s×F~NS)/22.50。(3)取肝组织一块马上置于液氮中用RTPCR 法检测肝组织中瘦素mRNA(1eptin mRNA)的表达。 1.3 组织病理学标本的制备取肝左叶用10%甲醛溶液固

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 2、化痰泄浊方对脂肪肝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瘦素 的影响 1.2.1 分组与模型制作 SD大鼠48只,常规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BGTT组、HTXZR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其中正常对照组8只,其余4组各1O只。正常对照组予以基础饲料喂养,其余4组均以高脂饲料(84 9/6基础饲料+1o猪油+5 蛋黄粉+1 胆固醇)喂养,并于造模第1天予以腹腔注射四环素150 mg/kg,后每隔6 d腹腔注射四环素110 mg/kg 1次,共6次。 1.2.2 给药方法自造模第1天起,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按5 ml〃kg 〃d一,1次/d,分别灌服生理盐水或相应的药物溶液。HTXZR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给药浓度分别为HTXZR 2 g/ml和1 g/ml(相当于成人用药剂量的2O倍和1O倍);DBGTT溶于蒸馏水中,制成浓度为0.06 g/ml的溶液,给药浓度为0.225 g〃kg。〃d (相当于成人用药剂量的1O倍)。连续7周。4种中药复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胰岛素抵抗及瘦素的影响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SD雄性大鼠,1 1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东宝组)、 化痰祛浊高剂量组(化痰高组)、化痰祛浊低剂量组(化痰低组)、疏肝健脾高剂量组(疏肝高组)、疏肝 健脾低剂量组(疏肝低组)、凉血活血高剂量组(凉血高组)、凉血活血低剂量组(凉血低组)、滋阴补肾 高剂量组(补肾高组)、滋阴补肾低剂量组(补肾低组)等 1 1组各10只;常规饲养1周后,除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外,其余10组均饲以高脂饲料(质量分数84% 基础饲料+质量分数10%猪油+质量分数5%蛋黄粉+质量分数1%胆固醇),并于造模第1 d腹腔注射 四环素150 mg/kg,其后每6 d 1次腹腔注射四环素1O0 mg/kg,计6次。 1.2.2 给药方法:自造模第1 d起,除空白组外,各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东宝肝泰溶

如何看懂脂肪肝的检测汇报.doc

如何看懂脂肪肝的检测报告 如何看懂脂肪肝的检测报告?很多患者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时候都会的要一份检查报告,对于脂肪肝患者的检查一样,但是当患者拿到检查报告之后对上面的医学数据真实一头的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到底都是代表了什么,今天就向大家介绍有关脂肪肝的检查报告上的相关数据都是代表了什么: 如何看懂脂肪肝的检测报告 一看化验单 肝功能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简写ast,旧称谷草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写alt,旧称谷丙转移酶)均升高。 谷氨酰基转移酶,( gt)也可升高,约30%严重脂肪肝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碱性磷酸酶(简写alp)升高。约30%的病人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少数病人有直接胆红素增高和尿胆红素阳性。 血脂检查,脂肪肝患者常有血脂含量增多,表现为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apo b)和总游离脂肪酸的升高,约50%高血脂症者可有肝脏脂肪浸润。 二看b超结果 由于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b超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应列为本病的首要检查方法。 肝组织脂肪化达到10%时,实时超声图像便可出现异常,达到30-50%以上时超声多可准确诊断。肝脏呈弥漫性肿大,轮廓较整齐,表面平滑。肝边缘膨胀变钝。肝脏切面前半部光点细而密,回声增强,肝实质呈微细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减弱。如肝超声强度明显大于肾脏和脾脏的回声强度,应多考虑为脂肪肝。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诊断率达95%。

体检查出脂肪肝应该怎么办 1.先查清病情,有无肝炎和其他并发症。一般来说,体检中主要与脂肪肝相关的检查是B超、肝功能,但B超结果只显示脂肪肝属于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无法指导治疗,需要进一步进行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筛查。其次,要查清楚是肥胖性、酒精性、快速减肥性、糖尿病性还是药物性脂肪肝,从根源上指导治疗。此外,观察血糖、血脂、血压、尿酸这些与代谢功能相关的指标。这些代谢指标,与脂肪肝有一定的关联性。 2.绝对禁酒。酒精肝的全称是酒精性脂肪肝,属于脂肪肝的一种。即使有些脂肪肝患者不是酒精肝,但肝脏已经生病,无法继续有效处理喝进去的酒精,喝酒只会加速肝脏恶化进程。 3.给肝脏减肥。脂肪肝是所有肝病中少有的一个可以逆转的肝病,特别是肥胖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非常高,不仅要给肝脏减肥,更要全身减肥,以免发生其他代谢疾病。 4.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和油炸食品。由于脂肪肝的排除毒素、净化血液和排除废物功能大减,因此应尽量少摄入脂肪,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给肝脏一定的休息调整时间。 5.尽量避免各种药物,治疗药物须在专家指导下使用。有专家表示,一旦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或者转氨酶升高,就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降酶药物和鱼油类保健品,但绝不能擅自加大药量。 6.多吃有机食物,特别是新鲜蔬果。据了解,吃散养家禽等肉食有助于脂肪肝的康复,脂肪肝患者要多吃有机蔬菜,建议每天食用新鲜绿叶蔬菜500克。 7.注意补充重要氨基酸和蛋白质。N 乙酰半胱氨酸等氨基酸可以保护肝脏功能,预防肝部炎症,进而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病情,鸡肉在烹饪过程中能释放出半胱氨酸。此外,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要注意,红肉每周只能吃一次,鸡蛋黄每天不超过2个,蛋白质的最佳来源是三文鱼等肥鱼和虾。 脂肪肝相关知识:

鱼类脂肪肝的研究

鱼类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由于缺乏充分的科技支撑,以致生产中经常出现强化投饲、滥施药物、饲料营养组成不平衡以及添加变质(如酸败油脂和霉变原料)饲料等诸多问题,造成水产动物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损伤肝脏和诱发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危害甚大。而肝脏是鱼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器官,其损伤或病变往往导致水产动物机体代谢机能紊乱和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继发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综合症的肆虐,严重威胁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鱼类肝脏病变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且以营养型脂肪肝为甚,已经引起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者的广泛关注。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鱼类脂肪肝研究的成果,以期为鱼类脂肪肝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鱼类脂肪肝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症状 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有时焦燥不安,甚至窜出水面,生长缓慢,饵料利用率和抗病力降低,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1.2 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见患病鱼肝脏肥大,颜色苍白,肝脏表面有脂肪组织块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组织空泡化,细胞核偏位,细胞体积增大,肝组织淤血,炎性细胞浸润,肝糖原减少,主要肝功能酶指标不正常,肝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肝组织萎缩坏死。Mosconi Bac报道,在光学显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从肝细胞中央移向边缘,肝内积累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等。林鼎等研究了草鱼营养性脂肪肝,发现此病变主要特征为:肝贫血,肝细胞脂肪浸润、细胞肥大、细胞质充满脂肪,细胞核被挤偏于一端。Mosconi Bac报道,在电子超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质分离,线粒体水肿,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充满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细胞核偏离,核膜破裂。 2 鱼类脂肪肝的形成机制 鱼类的肝脏脂肪主要来自对饲料中脂肪的直接吸收以及饲料中过量蛋白质和糖类的转化合成。当这些脂肪运至肝脏后,若不能及时转运出去,则会堆积于肝脏中引起肝脏代谢紊乱。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肝脏中脂肪的来源和去路,实现对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2.1 酶促反应与脂肪肝 脂肪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来实现。鱼类体内脂肪合成需要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参与,而NADPH的浓度受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以及苹果酸酶(ME)的控制,同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oA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是脂肪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因此,凡是影响这几种酶活性的因素都会影响肝脏脂肪的合成。随着脂肪摄入量的增多,G-6-PD、ME、ACoAC和FAS活性降低;而随着淀粉摄入量增多,G-6-PD、ME和ACoAC活性增强,表明脂肪和淀粉不仅可以通过能量的蓄积影响脂肪肝形成,而且也可通过调节脂肪合成与转化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而影响脂肪肝的形成。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正确预防脂肪肝的发生是现今社会健康生活的体现。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中医中药有其独特的优势。应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既可以使用传统的中药汤剂,也可以变换剂型,更符合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 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fatty liv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it is younger. How to correct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atty liver is the embodiment of healthy living in today’s socie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fatty liver can be done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or changing dosage forms,which makes it more in line with the lifestyle of today’s people. Key words:Fatty liver;Lifestyl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态势,脂肪肝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者在发病上有饮酒量的区别。大多数脂肪肝是在患者体检中发现,B超提示有脂肪肝的影像。除此之外,血生化指标存在异常,包括血脂(TC、TG)升高,部分患者会有肝功能(AST和ALT)异常升高。在一些中重度的患者中还可能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痛风等,既往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1]。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现在最常见的肝脏疾病,继续发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3]。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的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61%,脂肪肝也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因素,脂肪肝有可能加重代谢紊乱,促进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代谢综合征的代谢紊乱也有可能诱发和加重脂肪肝[4]。 1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以整体为出发点,调阴阳,辩五脏,论虚实,分表里。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积证”“瘀证”“胁痛”“痰浊”“肥气”等范畴。针对脂肪肝的中医病名,在古文中未有明确记载,根据其症状可归为胁痛、积证、肝(痞)僻、肝着、黄疸、瘀血、痞满等,有关调查标明[5],胁痛、积聚分别出现了85次和81次,其构成比分别为20.73%和19.76%,在44个中医称谓中占40.49%,而肝积、消渴偶、脂满、瘀痰、肿胀、肥胖、痰阻、疸病、湿证、伤酒、酒劳等只出现过1次共占2.6%,为少见称谓。按中医病名来统计则积聚、癥瘕、肥气3个病名占总病名的79.29%,可以视为脂肪肝的中医常见病名,而其它则比较少见。但是,针对临床治疗脂肪肝的效果,中医药以其效果好副作用少,使得很多患者选择服用中药治疗脂肪肝。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针对脂肪肝的治疗也有很多方剂药物。

脂肪肝的健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脂肪肝的健康教育 作者:蔡英李瑜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45-02 脂肪肝是一种综合性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病变,凡脂类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以上即称为脂肪肝。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因此做好健康教育犹为重要。 1.饮食指导 1.1 控制热能摄入对脂肪肝患者的热能供应不宜过高。一般认为对从事轻度活动的肝炎恢复期病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可供给126~147kJ热能,以防止发胖诱发脂肪肝。对于肥胖或超重者,每公斤体重可供给84~105kJ,以控制或减轻体重。随病人体重减轻,肝内脂肪浸润明显减少,肝脏功能、高血脂和糖耐量也随之改善。 1.2 适当地提高蛋白质量供给高蛋白膳食(1.5~1.8g·kg-1)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损耗,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并可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和防止肝细胞进一步损害。脂肪肝的病人每日蛋白质供给量应该保持在每1.5-2g/k g,其中动物性蛋白应保持在30%-50%之间。脱脂奶,蛋清,鱼肉,鸡肉,兔肉,有丰富的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为脂肪肝病人适宜的食物。而限制胆固醇的脂肪肝病人应更多选择摄入大豆蛋白质。 1.3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过多的摄入脂肪可使得胆固醇水平升高,使其在肝内大量沉积,妨碍糖原生成,使肝功能减退,加重脂肪肝病情,所以脂肪肝患者应严格的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脂肪总量要小于总能量25%,不应大于0.6g/k g,同时应以植物性脂肪为主,其所含的豆固醇,谷固醇和必须氨基酸都可以阻止或消除脂肪变性,有良好的去脂作用,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1.4 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补充对治疗肝病有益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富含叶酸、胆碱、肌醇、尼克酸、维生素E,维生C、维生素B12、钾、锌、镁等的食物和制剂,以促进和维持正常代谢,纠正或防止营养缺乏。对肝脏功能明显障碍、伴有腹水或浮肿者则应限制钠盐。 2.控制体重,维持腹围 控制体重是预防脂肪肝复发的关键。尤其是控制腹围的增加,是重中之重。一旦脂肪肝临床治愈了,病前必须测量一下自己腹围数据,作为观察是否脂肪肝复发的主要指标。如果患者

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标准 来源:北京嘉仁康文化健康传播中心作者:王琴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 一、临床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2.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g; 3.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5.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为主,可伴有GGT、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 6. 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 7. 有影像学诊断依据。 二、影像学诊断 (一)单纯性脂肪肝B超表现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仅具备(1)项者作为疑似诊断;具备第(1)项加其余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者为中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者为重度。 (二)脂肪性肝炎除上述影像学表现外,可出现肝实质密度和信号改变,脾增厚或肿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裂增宽,肝包膜厚度增加,肝表面不规则,肝内回声/密度/信号不均匀,各肝叶比例失常,门静脉主干管径增粗,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增加,脾脏体积指数增大, 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组织学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一)单纯性脂肪肝低倍镜下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但无其他明显组织学改变;即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的肝细胞<1/3者为肝细胞脂肪变。占肝小叶1/3~1/2为轻度脂肪肝;占肝小叶1/2~2/3为中度脂肪肝;占肝小叶2/3以上者或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呈鱼网状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脂肪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有大泡性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以及小叶内和门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肝纤维化、糖原核、小叶内脂肪性肉芽肿、嗜酸小体和脂肪囊肿等表现,少数病例可见Mallory小体和肝细胞巨大线粒体。

脂肪肝健康教育处方

脂肪肝健康教育处方 全网发布:2011-06-23 22:05 发表者:江自成1947人已访问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但如果受病因的持续性作用。病情发展则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肝纤维变,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当认识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加以早期干预,以防止脂肪肝的发生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饮酒过量,高脂(尤其是高胆固醇)饮食和肥胖等,是构成脂肪肝的三大危险因素。 一、饮食指导 1.为避免剩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应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 2.清淡、低脂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藻类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控制高脂、高胆固醇类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 4.少吃甜食,主食粗细搭配,不暴饮暴食, 5.戒酒及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6.热能控制不能骤减,应循序渐进,以免引起不适。 二、运动指导 适量的运动十分必要,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的新陈代谢,增加机体热能的消耗和排出代谢产物起去脂保肝的作用。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上下楼梯、爬坡、广播体操、跳绳等。其中步行是最好的运动,因为步行自始至终都是有氧运动,而且最符合人体特点。 1.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锻炼过程中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止, 2.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心率(脉搏)选择适当的运动量,以运动时脉搏为100一160次/分(170减去实际年龄), 3.运动持续20—30分钟,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分钟内消失为宜。 4.一般每天坚持运动15—20分钟,最长不应超过60分钟,或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20—30分钟。 三、定期门诊指导 1.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 2.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Neurosurg,1994,81(1):1-9. [20]Singla V,Modi M,Singh P,et al.Dolichoectasia of vertebrobasilar system:a rare cause of tic douloureux[J].Indian J Med Sci,2007, 61(1):30-31. [21]Shenouda EF,Coakham HB.Management of petrous endostosis in posterior fossa procedur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operative tech- nique[J].Neurosurgery,2007,60(2):ONS63-ONS69. [22]Tatli M,Satici O,Kanpolat Y,et al.Various Surgical modaliti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literature study of respective long-term out- comes[J].Acta Neurochir(Wien),2008,150(3):243-255.[23]Park JS,Kong DS,Lee JA,et al.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to pre-vent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Dural closure with a“plugging muscle”method[J].Neurosurg Rev,2007,30(2):139-142. [24]Schaller B.Trigemino-cardiac reflex during microvascular trigemi-nal decompression in cas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05,17(1):45-48. 收稿日期:2010-10-28修回日期:2011-04-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 赵紫烟※(综述),董静波(审校)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天津300450) 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1)10-1522-03 摘要:脂肪肝是常见病,可以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更为复杂,该病与促炎性因子增加、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其中胰岛素抵抗、肥胖、脂代谢紊乱、热量(特别是脂肪过度摄入)是诱发NAFLD的重要因素。肝组织细胞活检是确诊脂肪肝最直接、准确的手段,但因条件限制,B超、CT 及3.0T磁共振氢波谱成像都成为诊断脂肪肝的手段。 关键词: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诊断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the Risk Factor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ZHAO Zi-yan,DONG Jing-bo.(120Emergency Center,Tianjin Fifth Center Hospital,Tianjin300450,China)Abstract:Fatty liver is a common disease,which may develop into serious diseases such as cirrhosis and primary liver cancer.Among them,th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more complex,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increase,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atherosclerosis,hypertension,typeⅡdiabet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obesity,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and heat (especially fat)excessive intaking are all important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NAFLD.Liver tissue cell biopsy is the most direc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however,due to the condition limitation,B ultrasonic,CT and3.0T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 spectrum imaging are all adopted for the diagnosis.Key words:Fatty liver;Nonalcoholic fatty liver;Risk factors;Diagonsis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有部分学 者认为,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1]。 根据是否有过量乙醇摄入,可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 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非酒精 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2]。 AFLD有明确的危险因素,过量的酒精摄入以及慢性 酒精中毒伴随的营养不良是最主要的发病因素。下 面就NAFLD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的诊断作简要 综述。 1脂肪肝及NAFLD的定义 1.1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 种病理学状态。正常肝脏的脂质水平占肝脏湿重的 2% 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 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样 变性时称为脂肪肝[3]。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 会制订了脂肪肝分级标准[4,5]:30% 50%的肝细胞 脂肪变者为轻度脂肪肝;50% 75%的肝细胞脂肪变 者为中度脂肪肝;>75%的肝细胞脂肪变者为重度脂肪肝;视野内脂肪变的肝细胞<30%者够不上脂肪肝标准,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1.2NAFLD NAFLD是指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中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等类型[6]。 2NAFLD的危险因素 NAFL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进展缓 慢,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脂代谢紊乱、促炎性因子增加、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热量及脂肪类物质摄入过量为诱发NAFLD的最重要的因素。向茜等[7]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检查和临床资料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NAFLD患病率高达46.97%,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餐后2h末梢血糖、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IR指数、体质量指数、性别等与NAFLD相关,合并NAFLD组较未合并脂肪肝对照组的脂代谢紊乱明显增多。也进一步证实了IR、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男性等可能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2.1IR IR是NAFLD形成的重要因素。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8],NAFLD常继发于IR以及IR相关的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Mar-chesini等[9]发现,IR可以独立成为脂肪肝形成的危险因素。IR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储积主要通过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