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类的皮肤发炎充血病及防治

观赏鱼类的皮肤发炎充血病及防治
观赏鱼类的皮肤发炎充血病及防治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_李文峰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5):107-110 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专论与讲座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文峰1,2,麦康森1,黄倢2,史成银2* (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方法,自1962年发展至今,已建立了超过220个株系。鱼类病毒学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论文主要就鱼类细胞的主要株系、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以及鱼类细胞株系对于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增殖及病毒病防控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细胞培养;病毒学;鱼类 中图分类号:S941;S85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4-0107-04 细胞培养作为细胞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在生物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动物组织(细胞)培养开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鱼类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主要用于病毒学,免疫学以及生理和毒理学研究,尤其对鱼类病毒病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1鱼类细胞培养研究现状 鱼类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起始于1962年W olf和Quim by建立的虹鳟性腺细胞系RT G-2,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离体细胞培养在鱼类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建立的鱼类细胞株系超过220株[1-13]。其中淡水鱼类和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细胞系占大部分,海水鱼类的细胞系约占30%左右。 1.1国际上已经建成的主要鱼类细胞系 国内外用于研究的鱼细胞系有多种,来源的组织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膘、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主要包括鲤鱼(Cy p rinus catp io)上皮瘤细胞系EPC,鲫鱼(Car assius auratus)鳍细胞系CAR,金鱼巨噬细胞系GM CL,棕鮰(Pinmp halesp romehz s)性腺细胞系CCO,大菱鲆(Scop hthalmus max imus)纤维细胞T V-1、鳍条细胞系TF[2]、胚胎细胞系TEC,中华鲟(Acip enser sinensis)尾鳍细胞系[3],虹鳟(Oncorhy nchus my kiss)性腺细胞系RT G-2、前肾基质细胞TPS,褐牙鲆(Paralichthy 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9307、胚胎细胞系FEC,斑马鱼胚胎细胞系ZEF、肝脏细胞系ZF-L,鲹(Car anx mate)鱼苗细胞系,大鳞大马哈鱼(Oncor hy nchus tschaw y tscha)胚胎细胞系CH SE-sp,金头鲷(Sp ar us aurata)细胞系SAF-1,太阳鱼(Lep omis macrochirus)鳃细胞系BG/G、鳍细胞系BG/F,羊鲷(Archosar gusp r obatocep halus)细胞系,银鲷(Bair diella chr y sur a)SP-1细胞系,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头肾细胞LSH K-1,遮目鱼(Chanos chanos)心肌细胞系及斜带石斑鱼(Ep inep helus coioides)眼睛细胞系[13]等。鱼类细胞的培养相对比较容易,对传代培养时间的要求弹性比较大,适温范围广,使得鱼类细胞系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2我国鱼类细胞系建系概况 我国对于鱼类细胞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超过40株细胞系。张念慈、杨广智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及其上皮样细胞亚株ZC-7901S1。钱华鑫建立了鲢尾鳍细胞系等多个细胞系,并对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保存条件以及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童裳亮建立了牙鲆鱼鳃细胞系FG、鲈鱼脾细胞系SPS、鲈鱼心细胞系SPH和真鲷鳍细胞系RSBF四株海水鱼类细胞系。张铭等建立淡水白鲳鱼胚胎和尾鳍等4株细胞系。Chen在2003年-2005年建立了鲈鱼多能 *收稿日期:2009-09-20 基金项目: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7-chb-01) 作者简介:李文峰(1984-),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动物分子营养与免疫学研究。*通讯作者

常见容易引起观赏鱼疾病的5大原因,观赏鱼

常见容易引起观赏鱼疾病的5大原因,观赏 鱼 鱼得病的非病原性原因分析 红肚凤凰 鱼生病原因很多,并非都是传染疾病,仔细观察,找出真正的缘由才能对症下药。笔者和大家分享下关于鱼得病的非病原性原因。 一、混养同种鱼之间混养,或是不同种鱼之间的混养有很大的学问,我们应先弄清楚这些鱼个体的脾气和体形,有时在两个相同设备、大小、种类、数量的混养缸,鱼相处的情形就会绝对不一样。是否合适混养除了遵循生物规律之外,还要注意观察,才能下结论。否则就从小训练他们,让他们接受团体生活的规律,习惯彼此合群。 如果混养的鱼脾气不对眼,肯定会发生打架,追咬,如果鱼平时养的好,身体强壮,隔离治疗之后应无大碍,至多是鳍条断类、鳞片脱落等。可经常发生的是,抵抗力差的鱼伤口发炎、红肿,这时细菌和寄生虫就会借这些物理性的伤害入侵鱼体,白毛、烂鳍、烂尾、淋巴囊肿等就会发生。 二、造景有时鱼缸的造景会非常漂亮,但有些时候也会成为鱼的负担,尤其是大型鱼,就那七彩来说,缸里的活动空间一定

要够,假设摆放太多造景,或是材料太尖锐,会使鱼在活动过程中碰触造成物理性伤害,接下来的感染机会就很多了。个人意见珊瑚类的东西最好不用。再就是沉木一定要经杀菌处理过再用。 还有要注意在换水,捕捞时也要注意不要造成鱼的物理性伤害,如有可添加一些鱼病预防药(可向鱼店咨询,买那些大品牌的),以减少病原感染的机会。 三、活动空间不够大如果没有大型缸,最好不要饲养大型鱼,即使是幼鱼,随着他们成长也会造成体质下降,因为运动不足,造成脊柱弯曲,或表皮擦伤,非常容易得病,加之小缸维持水质平衡相对较难,几乎所有因素都不可控了! 再有就是新手一定要注意鱼的密度,混养要注意上、中、下鱼群分布的平衡。鱼和水关系是互动的,一旦鱼超过水的承载能力,整个循环关系就会崩溃! 四、水质有一句大家常说的话“养鱼先养水”,这句话除了说新缸里的水外,同时也说明了鱼缸里的水是养好鱼的关键! 决定水好坏的因素,主要是过滤系统、控温系统、和水的来源。马达、过滤器是生态缸必不可少的维持系统恒定的设备,可如果我们选错了设备,有时会造成过滤系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水质恶化,反之,如果造成缸内水流过大,冲击力过强,也会有害。有时红绿灯(或其他小型鱼)莫名其妙的死亡,龙鱼翻鳃就是水流过强造成的。 良好的过滤系统可以培育微生物过滤床,使他们自己代谢含氮废物,水里的含氮废物少了,水质自然就稳定了,病就少了。含氮废物在水里积累过多,会使鱼氨中毒。还有就是含氮废物积

观赏鱼病种类及防治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 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

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

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其它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红鲤、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 2、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摇蚊幼虫(血虫)等动物性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痘疮病的抗病力。 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and special tool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lan 1) emergency response (1) If a major accident occurs, the project should set up emergency response teams, chaired by the project manager, head of production and safety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养牛_疾病防控 牛卡他性败血症

牛出血性败血症 牛的出血性败血症可表现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3种类型。败血型常见于犊牛,体温 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肌肉震颤,腹痛下痢,粪中带血,死亡前体温下降,主要病变为浆膜、鼓膜及内脏器官、肌肉、皮下组织有广泛出血点;水肿型常见于牦牛,除了上述症状外,在咽喉部、颈部、胸前发生炎性水肿;肺炎型比较多见,主要发生 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畜呈痛性于咳,后变为湿性,呼吸困难,流脓性鼻液。 【处方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xia注射或静脉 注射。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 次。 【处方2】(1)青霉素,200 万-3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4 次。(2)硫酸链霉素, 2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2 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继续用药2日。本方与方1 合用效果更好。 【处方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 日2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 【处方4】盐酸土霉素,5-10ml/kg 体重,肌内注射或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 注射,1日2次,首次量加倍,连用3-5日。 【处方5】新生霉素钠,2-5mg/kg体重,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 日2次。 【处方6】新胂凡纳明,2-3g(极量4g),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注射。本方用于肺炎型病例,必要时隔3-5日重复应用1次。 【处方7】10-20%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100-150ml,肌内或静脉注射。 【处方8】氯霉素,成年牛每次2.5-3g,2-3岁小牛6-8mg。每日2-3次,肌内注 射。 【处方9】四环素,10mg/kg 体重,葡萄糖生理盐水每kg体重50ml,静脉注射,每 日2次,连用2日。 【处方10)】加减普济消毒饮:大黄、薄荷、玄参、柴胡、桔梗、连翘、荆芥、板蓝 根各60g,酒黄芩、甘草、马勃、牛蒡子、青黛、陈皮各30g,滑石120g,酒黄连25g,升麻20g。水煎候温灌服。 【处方11】玄参、大青叶、鸡血藤、鱼腥草、麦冬各100-200g。水煎灌服。 【处方12】鱼腥草250g,射干、灯心草、小杨柳、车前草各60g,威灵仙30g。共 捣烂加水 灌服。 【处方13】山豆根45g,射干45g,玄参30g,桔梗25g,薄荷、牛蒡子、黄岑、荆芥、大黄、芒硝、甘草各30g。共研细末,开水调服。 【处方14】牛蒡子45g,玄参35g,桔梗30g,白矾20g。水煎灌服。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 亩·米 二、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定血清型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突然、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本病多见于犊牛。 一、病原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菌为球状小杆菌,独立或偶尔成对存在,在人工培养基上呈多形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呈两极着色。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在急性败血症的病例中,细菌有荚膜,可产生内、外毒素。溶血性巴氏杆菌细胞壁来源的内毒素可协助致活补休和凝血过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强,60℃经10分钟即死亡;在干燥、直射阳光下迅速死亡;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的杀菌效果良好。 二、流行病学 病牛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包括健康带菌和病愈后带菌牛)为传染源。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一般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互相传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多发。巴氏杆菌可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饲养管理不良、气候聚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可诱发牛出血性

败血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牛(成年牛和犊牛)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牛扁桃体带菌率为45%,一般不呈致病作用。溶血性巴氏杆菌不易从正常牛的上呼吸道分离出来,有时以非致病性的血清Ⅱ型存在于上呼吸道。在应激因素(如牛舍通风不良、运输、拥挤等)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非致病性的溶血性巴氏杆菌血清Ⅱ型有机会在下呼吸大量繁殖或由血清Ⅱ型转变为具有较强毒力的血清Ⅰ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常可与昏睡嗜血杆菌、支原体和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 一旦发病,病牛会不断排出强毒菌感染健康牛,造成牛场、或整个地区的牛出血性败血病流行。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临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精神浓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鼻流带血泡沫,腹泻,粪便带血。一般于24小时因虚脱而死亡,甚至突然死亡。剖检时往往没有特征性病变,只见黏膜和内脏表面有广泛的点状出血。 2、肺炎型 此型最常见。病牛呼吸困难,有痛性干咳,鼻流无色或带血泡沫。叩诊胸部,一侧或两侧有浊音区;听诊有支气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三)推荐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观赏鱼身上血鞭毛虫的化学处理剂。由于只有受水蛭侵袭的鱼受传染,因此只需要取出受传染的鱼并且除掉水蛭。但是在水族箱里这样做相当容易,而在受到传染的池塘里解决这个问题要困难的多。四、斜管虫(斜管虫)(一)、感染的迹象。受侵害的鱼在硬物体上摩擦,合拢鳍。皮肤上覆盖着发白的蓝色不透明体,尤其是在关部和背鳍之间。如果鳃部受到侵害,呼吸的频率显著加快。在感染的晚期,皮肤表面肿胀然后脱落。(二)、感染详述。斜管虫是纤毛虫,一种单细胞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生物体,不均匀地覆盖着茸毛,茸毛推动虫体在水中前进。使用中等倍数显微镜能看到斜管虫,但是必须迅速采到标本,因为斜管虫在鱼死后两小时之内就离开了鱼体。这种寄生虫首先侵袭受了伤的鱼,但是在拥挤的环境条件里传染到健康的鱼。斜管虫病使鱼变得非常弱,严重的病例能对鳃造成长久的损伤。斜管虫*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鱼类细胞原代培养及其Giemsa形态、MTT增殖分析、细胞计数

血细胞原代培养及其形态、增殖分析 1材料 1.1试剂、药品 培养基配制:血清使用时临时添加,培养基为DMEM培养基添加双抗。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均为100μg/ml。血清为临时添加,终浓度为20%。 巯基乙醇:根据换算0.1mM的1L溶液须0.7ul巯基乙醇。换言之,以巯基乙醇与双蒸水按70ul:930ul比例配置为母液,每100ml培养基仅需1ul 双抗:先各取0.5g溶于50ml无菌双蒸水中,此时其浓度为0.1mg/ml= 10,000μg/ml,分装入250ulEP管中,此部切记EP管架。使用时每1ml加10μL即100μg/mL。剩余-4°冻存。 鉴于各组分均为使用时添加,故不进行单独过滤除菌。 培养基分装于250mL试剂瓶,血清分装于50mL试剂瓶。 PBS:NaCl:8g;KCl:2g; Na2HPO4·7H2O:1.15g(如果是12水合则为1.44g); KH2PO4:0.2g 加水定容至1L,高压灭菌。 操作中使用一次性10ml滴定管,移液器1mL,100μL。 胰酶:以PBS添加0.25%胰酶配制。过滤除菌,此步须注射一次性过滤器0.2微米。 肝素钠:取肝素钠10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0.9%NaCl),以10ml离心管盛装,过滤除菌。 麻醉剂:5ml丁香酚与5ml无水乙醇混溶, 冻存液:无色甘油或DMSO加入含20%FBS培养基中,终浓度为10% MTT:取MTT 0.5克,溶于100 ml的磷酸缓冲液(PBS),用0.22μm滤膜过滤以除去溶液里的细菌,放4℃避光保存即可 Wright-Giemsa:取两样各0.5g,甲醇500ml,配成染液 台盼蓝染色液:4%台盼蓝母液,取4g台盼蓝,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加双蒸水至100ml滤纸过滤,4°保存。使用时用PBS稀释至0.4%。 1.2器材 离心机1、15、50ml 离心管1.5、15、50ml 脱脂棉、纱布、锡箔纸 血细胞计数板、细胞计数器 培养容器:96孔、24孔板,一次性细胞培养瓶、一次性培养皿30、60mm、载玻片、盖玻片 倒置显微镜(可拍照) 细胞培养箱 酒精喷壶 5ml、15ml一次性注射器 1000、500、250ml、100、50ml试剂瓶 一次性针头过滤灭菌器0.22um

第二章 皮肤病的症状

第二章皮肤病、性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一节皮肤病、性病的症状 一、自觉症状 自觉症状亦称主观症状,主要靠病人述诉来表达。如瘙痒、疼痛、烧灼、麻木及蚁走感等。自觉症状的轻重程度与皮肤病的种类、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感觉能力的差异性有关。瘙痒是皮肤性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轻可重,可阵发性、间断性或持续性发作,可仅发生于局部,亦可泛发全身。产生剧烈瘙痒的皮肤性病有:皮肤瘙痒症、痒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疥疮及湿疹等皮肤性病;某些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衰竭以及某些肝、胆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亦常伴有剧烈瘙痒。而一些性传播疾病如二期梅毒等,皮疹明显,仅有轻微瘙痒或不痒,要引起注意。疼痛常见于疖、丹毒、带状疱疹及结节性红斑等。接触性皮炎除瘙痒外可有烧灼感,或有胀痛。麻木感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损,功能减退或丧失所致,常见于麻风。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 二、他觉症状 他觉症状是指可以看得到或摸得着的皮肤及粘膜损害。即是皮肤病的体征,亦称皮损或皮疹,皮损的性质和特点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主要依据,分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两大类。原发损害是皮肤性病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最早损害;继发损害是由原发损害演变或因搔抓、感染所产生的损害。但两者并非都能绝然分开的。例如:色素沉着斑在黄褐斑是原发性损害,在固定性药疹则是继发性损害。脓疱性银屑病的脓疱是原发的,但湿疹的脓疱则是继发感染引起的,因此,对某些皮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决定其属于原发损害还是继发损害。 (一)原发损害 1.斑疹(macule)斑疹是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既不隆起,也不凹下。直径大于2cm 者称斑片(patch)。斑疹可分为4种。 (1)红斑:由于毛细血管充血或扩张引起,压之褪色(图2—1)。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前者略肿胀,局部温度稍高;后者局部皮温不高,也不肿胀,可呈不规则片状如多形性红斑。 2)出血斑:由于血液外渗至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皮疹开始鲜红色,渐变为紫红色(图2—2)及黄褐色,经l~2周可消退。直径小于2mm者称瘀点,大于2mm者称为瘀斑。 (3)色素沉着斑:由于表皮或真皮内色素增多所致,呈现褐色或黑色(图2—3)。 人为的皮肤内注入外源性色素称文身(图2—4)。 (4)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由于皮肤内黑色素减少或脱失所致(图2—5)。前者如白色糠疹,后者如白癜风。 2.丘疹(papule) 丘疹系限局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直径小于l cm,病变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其形态可呈圆形、类圆形或乳头状,表面可为尖顶、平顶或圆顶(图2—6)。可附有鳞屑,呈不同颜色。丘疹可由斑疹转变而来,扁平而稍隆起,介于斑疹和丘疹者称斑丘疹(maculopapule);丘疹顶端伴有水疱者称丘疱疹(papulovesicle);伴有脓疱者称丘脓疱疹(papulopustule)。 3.斑块(plaque) 斑块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直径大于lcm的扁平、隆起(图2—6)。 4.水疱(blister) 水疱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限局性、腔隙性损害(图2—8)。如疱内含浆液,呈淡黄色;疱内含血液,呈红色(血疱);疱内含淋巴液则澄清透明。损害可位于角质下、表皮中下部或表皮下。直径小于O.5cm者称小疱.(vesicle),大于0.5cm

《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皮肤 一、鱼类皮肤的基本构造 –鱼类的皮肤由外层的表皮和内层的真皮组成。 (一)表皮 ?1、生发层 –表皮基部最内面一层是一层呈长柱形的细胞,具有分生新细胞的能力。 ?2、腺层 –鱼类皮肤上的腺体可以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 ?珠星 –有些鱼类一到生殖季节,由于受了生殖腺激素的刺激,在头部、鳍等处出现一种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圆锥形突起,称为追星或珠星,生殖完毕即生行消退。 –珠星只限于生殖季节出现或者变得特别明显,雄性个体一般表现得粗壮,数量也多,雌性个体往往缺如。 主要是生活、产卵在流水或潮间带的一些鱼类,世界上已知有4目15科中的一些鱼类存在这种结构。(二)真皮 ?1、外膜层 –很薄,由结缔组织纤维匀一排列呈片状,纤维丝可向上伸入生发层,往下深入真皮较深处。 ?2、疏松层 –在外膜层内方,也较薄,纤维结缔组织呈海绵状疏松而不规则的排列,含有色素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变形细胞,血管丰富。 ?3、致密层 –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排列致密而平行。通常不含色素细胞,在鲨鱼身上致密层特别发达,多数真骨鱼类致密层较薄。 二、皮肤的机能 –1、保护、防御 –2、减少摩擦,加快游泳速度 –3、感受刺激 第二节鱼类皮肤的衍生物 –鱼类皮肤的衍生物有鳞片、粘液腺、毒腺、珠星、色素细胞、发光器等。 一、单细胞腺 ?1、杯形细胞 –最常见,释放粘液物质 ?2、棒状细胞 –七鳃鳗,不产生粘液;鲤形目、鲶形目,呈圆形或椭圆形,称警戒物细胞。 ?3、颗粒细胞 –不产生粘液。 ?4、浆液细胞 –少见,内容物有的透明浆液状,有的成为颗粒状,分泌物不直接排到体表,而排放在细胞间隙。 二、毒腺 –不少鱼类具有毒腺,它是产生毒液的细胞团,而不是真正的多细胞腺体,由许多特殊的表皮细胞演变,集合在一起,沉入真皮,外包结缔组织而形成,毒腺常与棘刺连在一起,在棘刺刺入受害者组织的同时,毒腺分泌毒汁注入伤口。 –毒腺的作用是自卫防御或捕捉食物。 –软骨鱼类的虎鲨、角鲨、魟、鳐、银鲛等背鳍前皆有强大的棘,毒腺附在棘上。硬骨鱼类中有毒腺和种类也不少,如蓑鲉、鬼鲉、黄颡鱼等,它们的毒腺埋于鳍棘基部皮下,有一管连于棘沟,被刺后,毒液顺棘沟流入被刺者体内。 三、鳞片 –根据鳞片的外形、构造和发生上的特点,可将鳞片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盾鳞、硬鳞和骨鳞。 (一)盾鳞 –盾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为板鳃鱼类所特有,成对角线排列。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第二章皮肤的功能

第二章皮肤的功能 A型题 1.皮肤发挥屏障作用的主要是E A.基底层 B.棘层 C.颗粒层 D.透明层 E.角质层 2.下列那种细胞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最强C A.棘细胞 B.基底细胞 C.黑素细胞 D.角质层细胞 E.Merkel细胞 3.皮肤吸收作用最差的部位是A A.掌跖 B.前臂 C.股屈侧 D.前额 E.阴囊 4.下列那种维生素易被皮肤吸收E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 C.维生素B6 D.维生素C E.维生素E 5.在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时,机体散热的途径是D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出汗 E.以上都是 6.皮肤中的无氧糖酵解在人体各组织中最快,因为B A.皮肤在人体最外层 B.皮肤含氧量相对较低 C.皮肤具有合成糖原的能力 D.皮肤中的含糖量较高 E.皮肤的生理功能多 7.表皮内抗原递呈作用主要通过E A.内皮细胞 B.肥大细胞 C.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E.郎格汉斯细胞 8.以下那项不符合大汗腺的生理功能B A.肾上腺素类药物可刺激它的分泌 B.于晨间分泌最低,夜间较高 C.色汗症与大汗腺的分泌有关 D.大汗腺在青春期时分泌旺盛 E.感情冲动时大汗腺的分泌增加 9.以下那项不符合皮脂腺的分泌功能D A.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时皮脂腺分泌增加 B.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 C.皮脂腺为全浆分泌 D.皮脂腺的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 E.皮脂腺的分泌受人种,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10.关于皮肤的水代谢,那项不正确C A.皮肤的大部分水储存与真皮内 B.皮肤的水分代谢受全身水代谢的影响 C.一般情况下,男人皮肤水含量高于女子 D.小儿皮肤的水含量较成人高 E.机体脱水时,皮肤可提供部分水分以补充血容量 11.下列那种物质不属于神经肽A A.肿瘤坏死因子 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P物质 D.神经激酶A E.血管活跃肽 12.下列那种不是表皮内细胞因子E A.IL-1 B.IL-6 C.TNF-α D.IL-8 E.CGRP 13.对抗外界挤压和冲击力主要依靠E A.表皮角质层 B.真皮乳头层 C.真皮弹力层 D.真皮网状纤维 E.皮下脂肪 14.下列几种部位吸收力最强的是A A.阴囊 B.掌跖 C.面部 D.手背 E.前臂 15.正常情况下,处于活动状态的小汗腺数目最多的部位是A A.前额部 B.颈部 C.背 D.股 E.掌跖 16.汗液的排泄通过C A.腺体暗细胞的收缩 B.腺体透明细胞的收缩 C.肌上皮细胞的收缩D导管壁细胞的收缩E.导管口的收缩 17.下列几种皮肤感觉的传导途径,正确的是D A.触觉:Pacini小体 B.压觉:Krause小体 C.冷觉:Meissner小体 D.温觉:Ruffini小体 E.痛觉:Merkel小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