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

这一类事物或现象得以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对人的发展、人的培养而言,本位即指作为整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的活动的根据。它不是具体的人的活动某一方面的价值尺度,也不是泛指一些特殊的政治要求、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而是所有这些要求、规范、原则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还要满足作为投资者的学生家长的意愿。但是,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受教育者能力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对学生而言,尽管其人生追求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这些追求、这些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发展这个中心。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尽管其任务、职责是多方面的,但其最大的任务和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呢?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只有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断地获取和正确地运用新的知识。而就能力和素质而言,虽然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但在教育活动中,能力却是比素质更高、更能显示其优越性的一个范畴。能力与素质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素质是内在的,具有不可视性,没有能力的帮助就无法确认和把握,而能力则是外化的,具有可观察性和确证性,易于把握;二是素质并不是一个实践行动范畴,对素质的强调并不一定是对实践行动的强调,而能力却是一种实践行动范畴,对能力的注重实际上就是对实践行动的注重;三是素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通过能力来表现、实现、体现和确证,而能力本身就是

一种价值和意向,有其价值导向,它以其现实性、可确证性、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性,显示其对社会、历史、现实、实践和人生的作用及其意义。

另外,在理解“能力本位”时,还要特别注意“能力”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是“Competency”。Competency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的能力“Ability”,而是职业胜任能力。在当今社会它至少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较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缘于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变迁等所导致的岗位变化的需要。(2)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带来的转岗、下岗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3)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即在观念更新、价值嬗变、节奏加快、心理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正常自如地工作和生活的能力。(4)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即成为建设法制、文明、富裕社会中的合格公民与劳动者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