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浅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浅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成都市温江中学

作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班级:高2014级16班

姓名:康渝轩

摘要

着眼于近现代的时代变迁以及历史的流转推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针锋相对,碰撞不断。工业化进程的加强化,更是让得人民群众心态变化多端,然而,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农业文明,只有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会获得解放。

关键词:工业文明农业文明自然

目录

导言:从工业到农业:强大所带来的原罪/1

一:工业文明原罪之始-----资产阶级革命/2

二:工业文明的飞跃-----工业革命/3

三:工业文明原罪的高潮-----世界性的侵略战争/4 四:时代之征,心灵之记-----农业文明/7

结语:心临工业,亲和自然/8

导言:从工业到农业:强大所带来的原罪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里程碑标志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这对整个人类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封建专制统治为历史所唾弃淘汰,工业化的进程随之而降生到了世界之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强大与繁荣是所有人无可言说的,然而,在这便利的背后,却也无可避免的流动着危机以及-----原罪。

工业文明起源于西方,准确来说,应当是来自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海洋上的希腊人们较少有思想与精神上的束缚,乃至于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没有谁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便是神,神也只不过是大写的人,到古罗马时代,罗马帝国所代表的欧洲将地中海变成“我们的海”,乃至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又把五大洋变成“我们的洋”。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尽显-----张扬,占有。但是,过度的扩张,殖民,张扬,跨越整片世界海洋,走向原罪。

一:工业文明原罪之始-----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新航路在世界的开辟,残忍的殖民者们为了让国家得以兴盛,黑色的三角贸易至此开始,在那样的罪恶之中,一个又一个黑人们走上船,等于进了活棺材。舱里空气里污浊,供应的饮食极其恶劣,因此容易使人染上种种疾病,患病而死或染上种种流行病的黑人都被抛入大海,遭遇相当悲惨。

到达目的地后,黑人再次被卖送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黑奴在殖民者的压迫下拼命劳作,种植园的发展迅速,种植园园主获得了大量的糖、烟草、茶叶等原料,赚取了巨大的财富。在发展种植园的同时,殖民者还大量掠夺美洲的金银等贵重金属,拉丁美洲生产黄金、白银和宝石,殖民者除了从那里掠夺特有的热带农产品外,更多的是掠夺贵重金属矿产品。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区贵重金属矿产丰富。1550年前后,墨西哥提供了世界用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秘鲁银产量占世界银产量的二分之一。这成为工业文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至此,工业文明的萌芽在这朵幽冥之花中绽放,顷刻间便是风靡了16世纪的全世界,掀起了工业文明的热潮,封建专制制度在资本主义的潮流中被推翻。16世纪后期,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

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发展与壮大,工业文明由此在英国迎来了盛宴,一次时代的变迁-----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文明的飞跃-----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强势降临,使得大机器的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中做出了抉择,他选择了工业。然而,一切的抉择都会有后果,工业文明在飞速前行的同时,再一次地,带来了原罪。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Muglitz)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了。

譬如,在19世纪,人们曾在莱茵河下游大量捕捞鲟鱼,用鲟鱼卵制造鱼子酱,而到该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数量的减少,明显地受到限制,到1920年就完全禁止了捕鲟鱼。鲑鱼的捕捞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1955年完全终止了。”1892年,汉堡还因水污染而致霍乱流行,使七千五百余人丧生。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由此看来,工业革命带来血汗工厂、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伴随城市化带来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消极影响。大量煤炭的使用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癌症正是在此时开始成为被人们所熟知的疾病。同时,穷国和富国的差距拉大,完成工业革命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落后国家的侵略步伐,掀起了原罪的高潮!

三:工业文明原罪的高潮-----世界性的侵略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而猛烈的繁荣昌盛,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为之提供源泉动力,带着龌蹉与污秽的资本主义满身鲜血的抬起了战争的黑色枪口,疯狂而卑鄙的指向了早已衰弱的不堪一击的农业文明,试图彻底毁灭它,将之瓜分殆尽。

19世纪末20年代初,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工业文明快速的发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为了更大的利益化与强大化,随着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爆发。第一次的世界战争之灾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刻画下一抹浓重的黑色。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参加各国共死伤3,000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战争时由于政府要支付战争开支,没钱就印钞票,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化武器开始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残疾人增加,单亲家庭增加,孤儿增加,药品匮乏。

然而,巨大的物质、文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给各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损伤。同时由于对德惩罚太重,煽起了民族仇恨和复仇情绪,为另一场更加惨绝人寰的战争埋下了恶魔的种子。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作为一位开明的总统-----罗斯福,发动了罗斯福新政,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但是并非每一个总统都是这般......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第一次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然而,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纳粹党-----更是由此成为了又一邪恶的代表词。更是与之相对的,则是日本法西斯在1937

年12月13日在中国留下的残暴痕迹-----南京大屠杀。

二战前,各个纳粹集中营总共关押囚犯8.5万人,大多为共产党员和反法西斯进步人士,范围限于德国本土和刚刚被兼并的奥地利。但1939年9月大战爆发,特别是1941年6月纳粹入侵苏联之后,纳粹集中营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展,仅德国境内7个最大的初期集中营所关押的囚犯,就从1939年的2.1万人剧增至1940年底的80万人。其主要职能也由对政治犯和反社会分子进行惩罚或“重新教育”,转变为对犹太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历史上曾经令几代欧洲人谈虎色变的所谓“黄祸”——匈奴人席卷欧洲大陆和蒙古大军如入无人之境、在史籍上留下令人发指的记忆的宗教裁判所、令人刻骨铭心的三十年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敢于与敌国俄罗斯串通的150 万亚美尼亚人的大批处决……凡此种种,如若与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所茶毒人类的程度相比,简直成了小巫见大巫:以往获胜的侵略者或压迫者所留下的只是几十万具至多上百万具尸体;他们虽嗜杀成性,却允许投降或改宗自己信仰的敌人活下来;即使他们杀尽了拒绝投降的男子,却往往给对方的妇女、儿童充当奴隶的机会,更没有从肉体上灭绝整个民族的罪恶计划。而纳粹分子却毁坏了数千个城镇村庄,吞噬了4500万生灵,还要把列宁格勒、华沙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从地图上抹掉;他们要通过现代化的工业技术手段灭绝整个犹太民族、茨冈民族,不分男女老幼,也不放过新生的婴儿和母腹中的胎儿;他们要把拥有3 亿人口的斯拉夫人,杀掉大部分,同化小部分,剩下的当奴隶。他们要把同样拥有上亿人的拉丁各民族的大部分,赶去当劳工,余下的也必须同化或消灭。纳粹德国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留下千古难忘的暴行,真所谓馨南山之竹,亦难书其罪;决东海之波,亦难流其恶。

然而,这是南京大屠杀来自于真人所描述的......

邹万波(80岁,永宁镇侯冲村人):鬼子来的时候到处打鸡打狗,打死了就拿走,鬼子叫小孩帮他们逮鸡,逮不着就揍人。我亲眼看见王家楼子整个村子被烧掉了。有个叫萧家和的,当时40多岁,日本兵用装刺刀的长枪把他捅到水里刺死了。村里还有一个人是陈德教的父亲,他名字我记不住了,当时他是个读书人,鬼子见他像个知识分

子,就绑起来,浇上汽油,在张家堡把他活活烧死了。

丁成英(76岁,永宁镇高丽村人):我原籍在上周八队。入冬,鬼子突然进村放火烧村。那天有一家正在办喜酒,鬼子来后堵住门,说里面的人是“坏蛋”,架起机枪就扫射,打死了13个人,其中有李邦国的父亲李常安、他二哥李邦友等。

张家林(永宁镇河北村人):鬼子进村那年,我大约六七岁。只知道鬼子见人就杀,一村子人被杀死一百个人还不止。当时鬼子占据了整个铁路,大人要是穿过铁路线,鬼子就以为你是坏人,就让狼狗咬,活活把人咬死。我看见一个跑反到此地的南京城里人,就让日本人一刀刺死了……

德军的暴行主要是为了实行纳粹党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而日军则是为了“膺惩”和征服受害国的民众,发泄兽欲,也是服务于侵略的需要。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太多太多的罪恶与残忍,没有人知道那些逝去的生灵又会去向何处,走向何方,原罪之灯的持续,是否还会将在未来继续闪烁,没有人知道,当工业的脚步缓缓停止,他会看到,有这样一个,暖在他的黑色之心-----农业文明。

四:时代之征,心灵之忆-----农业文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全世界最早的文明,无疑,它是时代永远无法褪去的印记。然而,传承农业文明最多的国家,无疑,是我们中国。

“人”是一切文明的核心因素,文明是通过影响“人”而改变文化结构的。农业文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围绕农业文明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农业文明的最大特点是离不开“天”。在古代自然科学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人们无法解释复杂的气候变化现象,往往把“人”与“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体现了农业文明主导下的中国人必须适应客观规律的变化,这正是中国式经验哲学与实用主义理性思维对于“天”“人”关系的总概括。

还记得,西方人常常这样问中国人:“你们中国人不信上帝,为什么能延续这么久?”他们不明白,作为中国,传承下的农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真谛。中国文化早已经超越了西方靠宗教信仰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与工业文明不同,农业文明更多的回归在了自然之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被作为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人,最终,他卧轨自杀,他抬头望向远方,又是怎样的美丽与幸福,然而,当他看向自己的四周,却全部是无奈与痛苦。在中国文化中,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我想,海子应该是一位智者吧。还记得吗,还有那一幅烟雨牛鹭图,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农业文明的魅力尽显开来。

时代的征求,心灵的记忆,这是农业文明的美。

结语:心临工业,亲和自然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不论怎么说,它们都是相当大的概念,写下这一篇论文,我自己感觉是忐忑的,不安的,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思考,我更多的把论文的重点放在了对工业革命的原罪的描述,有一些论点可能会有偏激,对于农业文明我的理解过多觉得应该是一种心灵上的轻松与安静。

工业的发展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但是能不能在发展的同时,留下一些本来该留下的东西,不论怎么说,这个时代,有时候太急躁了,工业化,物质化,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为什么不能够放下某些东西?生活的痕迹中,总会有太多太多的疲累,何不在追求物质的空闲中,品一杯香茶,感受农业文明带来的心灵之静与安心呢?

心临工业,亲近自然。

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解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稳定自足的农耕经济。 二.与农耕经济并存的文化形式 1.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 (1)游牧文化形成的条件 西北高原隔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适宜发展农耕文化,长期定居,因而形成以塞外为基地的自成一体的游牧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农业

从循环农业看生态文明建设 谭春荐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作出具体部署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我更加关注的是生态文明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我的研究方向是循环农业,所以我将从循环农业方面阐述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 1.1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1.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入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内容。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也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建设

李晓鹏:农耕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因为它太遥远了。 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 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 匹。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 万。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汉王朝因

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经过六 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 60 万匹, 甲兵 45 万。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这样,汉王 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 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名将 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 起来那么重要。如果匈奴也养得起 40 万甲兵, 60 万马匹, 什么名将也没用, 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 而且汉朝的远征, 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 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 200 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 军事活动。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我 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 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 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 10% 以上的产量富余。 13 世纪中期, 蒙古消灭了金帝国, 占领了中国北方 游牧民族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 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 族,所以想把汉人都给杀光或者赶走了,把农田变成牧场搞 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 如果是 40 。 蒙古是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试题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生态农业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现代农业。 ?A.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下列关于国家对维护资源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B. 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储藏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C. 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有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 ?D. 加强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 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观比传统消费观多了哪个观念 ?A. 关心个人健康 ?B. 关心经济利益 ?C. 关心对环境的影响 ?D. 关心对安全的危害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购买食物时,按绿色消费观念,人们最好采取购买()。 ?A. 便捷的洋快餐 ?B. 街头小摊的熟食 ?C. 原材料视频回家自己加工 ?D. 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物量占全球植物的90%以上的是()。 ?A. 草地 ?B. 森林 ?C. 海洋 ?D. 沙漠

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工业文明在西欧地兴起:世纪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主要推动力:①生产力地进步,生产技术地进步,四大发明地传入. ②殖民扩张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发展. ④资产阶级统治地部分确立(英、荷). ⑤重商主义思想地影响. 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传播和人们思想地解放(文艺复兴). 主要表现:①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②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成长(农场、牧场). ③世界贸易地发展 ④大批工商业中心地出现 .工业化地出现和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至十九世纪末 主要推动力:①工业革命(两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地进一步确立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地发展(法、美、俄、日、德、意地革命、改革、统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殖民扩张地大规模进行开辟了广阔地市场,攫取了巨额资金,开辟了资本输出地场地. 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进一步传播(启蒙思想). 主要表现: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②交通、通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路、公路、远洋航行广泛兴起,电讯事业兴起. ③新兴工业部门广泛兴起: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广泛兴起. ④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化. ⑤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⑥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瓦解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旧地经济体制和农耕文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开始兴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全面到来:二十世纪上半期 主要推动力: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地深入. ②生产关系地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资本主义列强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特别是资本输出地大规模进行. 主要表现: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②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③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取得了一定地进展. ④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变. ⑤人类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⑥人类社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出现震荡和调整(阶级矛盾尖锐、列强矛盾尖锐,发生十月革命、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顺利推进:二战后至七十年代初 主要动力: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推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推行. ③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自主. 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利,改善社会福利. 主要表现: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工业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农耕文化节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 五:活动背景 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二者互为因果。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要将新叶村古

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 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 六:目的意义: 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

2019年公需课培训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答案

考试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B )的生态文明理念。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 D.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B )为主题。 A.尊重自然规律 B.科学发展 C.以人为本 D.制度创新 3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A.生产方式层次 B.物质层次 C.生活方式层次 D.以上都不是 4 .生态旅游于(A )首次提出。

B.1980年 C.20世纪90年代 D.本世纪 5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是(D)。 A.原始农业 B.传统农业 C.现代农业 D.有机农业 6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什么?(A) A.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B.生态系统 C.生态效益 D.自然效益 7 .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C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A.2025年

C.2035年 D.2050年 8 .(A)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德国 9 .“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10 .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受污染土地面积达到(B)。 A.2亿亩 B.1.5亿亩

D.5亿亩 11 .国家对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规定是( A)。 A.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该原料是转基因物质 B.不用注明原料性质 C.贴上绿色产品标识 D.将原料性质随意更改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 C)。 A.再生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B.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C.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 D.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13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C )。 A.资源使用的减量化 B.物质闭路循环 C.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高一历史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高一历史导学案———必修Ⅱ 第9课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纲课标解读】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概念】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2、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犁牛耕 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表现: (1)鸦片战争后,首先涌入中国的市场。洋纱取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和分离。 (2)随后,涌入,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和分离。 (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使中国丝、茶服从于,。 2、影响 (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雇佣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条件。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产生了新的阶层——买办阶层 ▲五口通商后,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三、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2)“洋务派“主张,即”中体西用“。 (3)其他:中外合好局面出现、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总理衙门的推动、新思潮的影响等。 2、时间: 目的: 指导思想: 口号: 代表人物: 3、活动: (1) (2)

中国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天工开物园——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1、展示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 天沐?天工开物园位于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区内,是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为基础,以打造体验式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的文化主题乐园,也是“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农耕健身基地”。园区主要分为陈列展览区、体验游览区、文化休闲区、农耕文化竞技区四大部分。汇集古代农耕技术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农耕文化陶冶的主题文化乐园。可供游客直接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项目达50多个,您可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开怀地体验。 整个园区建筑风格都是仿照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格式,配合江南式园林布局,竹林、清溪、山石、小桥、流水、浓绿茂密的树木,建筑穿插其中,结合地形、地势,曲折迂回,通过连廊、亭、榭、小桥连接围合,形成变化有序、有趣的园林空间,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往来游客可直接面对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血脉,体验先人的生活氛围和精神境界,在观光中增长知识,在参与中亲近自然,在劳作的韵律里体验农耕情趣和追忆往昔,在倒流的时空中陶醉逍遥。 2、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园区北大门左侧,现如今共有15个馆,其中第1号馆为宋应星的生平简介以及其具有的影响,第2号馆主要反映《天工开物》该书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介绍该书对后世的启迪功用,以及《天工开物》在当时的科技功用。第3-14号馆以图文并茂、实物、模型等陈列形式,陈列了《天工开物》18卷中的精华内容,使游客增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体会和对农业科技文化的深刻了解。第15号馆主要收藏着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及古代各种手写书籍。在博物馆大厅,我们还特别引进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让您通过体验,进一步认识古代耕作技术、农业劳动过程和悠久农业科技历史文化。 3、应星塔 “上应星辰,下钟地气,魁星点斗,定出奇才”,登上应星塔,整个园区尽收眼底,顿有高瞻远瞩之感。塔顶八角的藻井,乃清初遗传下来,且是宜春最大的木制古藻井。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应星塔顶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使得塔顶显有高远深邃,令人叹为观止。 4、民俗游艺馆 天工开物园民俗游艺馆充分发挥民俗游艺的内涵,把娱乐功能表现在一切民俗之中,使游客体验、感悟游艺乐趣的同时达到休闲放松和锻炼体力与智力的目的。 在天工开物园游艺馆内你可以聆听到铁环与地面的摩擦声,也可以拿起跳绳单脚、双脚的地跳起来,还可以挥舞着长鞭使陀螺飞转起来,更可以打沙包、踢毽子和跳房子,让陪伴你美好童年的难忘记忆在这里与我们一起来重温!还可参与飞镖、保龄球、桌球、灌篮高手、好运洞等娱乐项目来赢取您心仪的毛绒玩具。 在这样充满民俗气息的游艺馆内,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并通过亲身体验,让你在领略民俗艺术魅力的细微中,增添对民俗游艺的热爱。来吧!朋友,让我们玩转童年,将传统民俗游艺进行到底...... 5、傩庙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现广泛流传于全国,而各地的傩文化性质也都是具有远大差距的。江西作为中国傩文化的重点省区,又会有着怎样的文化色彩呢?天工开物园特别引进赣西民俗风情,打造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傩庙。走进傩庙,通过图文解说,带我们走进赣西傩与其它地方傩与众不同

论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论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讲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 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 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科 技进步是指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手段和成就。本文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在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征服中,扮 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到以西方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刻的手段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发明了许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事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空前繁荣 和发展。但同时,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尤其是核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的整个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潜在威胁。因 此我们要科学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发展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员看待社会,改造社会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科技的进步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灾害,2013年芦山地震(中国地震局定名为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千米。中国地震局测定 7.0,震源深度13千米。中国科学院评估此次地震的烈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 s 度为IX度,受灾范围约15,720平方千米(按照地震烈度6度区域计算)[15]。除了雅安市及成都市外,四川省其他地区及周边的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及云南省也有震感。地震造成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851.71亿,灾区的地貌、水利、生态、通讯、电力、交通、铁路、航空、公路、文物古迹等亦收到影响或破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李晓鹏:农耕中国 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李晓鹏:农耕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因为它太遥远了。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 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 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匹。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 十万。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汉王朝因

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60万匹,甲兵45万。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这样,汉王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名将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起来那么重要。如果匈奴也养得起40万甲兵,60万马匹,什么名将也没用,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而且汉朝的远征,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一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如果是40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200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我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 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10%以上的产量富余。 13世纪中期,蒙古消灭了金帝国,占领了中国北方。蒙古是游牧民族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族,所以想把汉人都给杀光或者赶走了,把农田变成牧场搞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1-115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58168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58581687.html,/10.12677/ass.2020.92019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Meitan County of 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Lizhen Liu 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16th, 2020; accepted: Jan. 30th, 2020; published: Feb. 6th, 202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are two impor-tant task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n China,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Meit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and analyzes its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eco-tourism economy of Meitan County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柳理珍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6日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 1 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目录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2)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2)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3) (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3)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 (4)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6) 1 观光旅游 (6) 2 体验旅游 (7) 3 乡村旅游 (7) 4 教育旅游 (7) 5 探索发现旅游 (8) 6 历史旅游 (8) 7 节庆旅游 (8) 8 其他旅游吸引物 (9)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 (9) (一)开发成功例子 (10) (二)开发中的问题 (11) (三)保护现状 (13) 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5) 六.个人小结 (20)

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农耕文化①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涵是什么?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机遇,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遇,就被动,就落伍。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取宜。宜即适宜,适合。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守则。则即准则、规,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中国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守则的主要容一是守,二是当位。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①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2019年《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最全题库 一、单选题 1866年,(A)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界定为讨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问。答案:A德国 2013-2017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D)等方面。A植被破坏 B水土流失 C沙漠化 D以上都是答案:D以上都是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遭遇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政府的生态管理也在不断转型以求协调发展、就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政府的政策也逐渐向(D)倾斜。答案:D全面规制 A.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B)是指工业生产及汽车排放所引起的室外周围空气的污染。A微观空气污染B中型空气污染C中宏观空气污染D宏观空气污染P58 答案:B中型空气污染 B.(A)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生态发展D低碳发展答案:A绿色发展 B.(A)并不仅仅是因为生态问题表现得并不凸显,还由于统治者们没有认识到生态问题与人类的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且他们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维系统治权力的稳定上,已无暇他顾。 A 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B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多元参与C工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D工业社会时期政府的全面规制答案:A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答案:A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 B.(A)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以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成为国际目前最高的安全级食品。 A有机食品B绿色食品C无公害农产品D传统农产品P90 答案:A有机食品 B.(D)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A十八届四中全会B十八届三中全会C十八大D十七大P9 答案:D十七大 B.不属于生物有机体的生存环境的是(D)。A日光B温度C土壤D植物答案:D植物 C .( B )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 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答案:B2002年 C.(B)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答案:B马克思 C.畜禽粪便经过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用能,用于照明、取暖、烧饭、储粮保鲜、孵鸡等方面”属于(A)。答案:A废弃物——能源或病虫害防治产业链 C.从(B)层面看,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 A物质B生产方式C生活方式D以上都是P8 答案:B生产方式 C.从“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实际存在的真相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经济管理,推进经济(A)发展,实现经济富强、发达的目标。答案:A又好又快 D.( B )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答案:B 18世纪D.( B )的核心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答案:B绿色发展 D.(C)的发展是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低碳经济 D.党的(B)提出,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答案:B十六届六中全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