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试行)2011011

广东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试行)2011011
广东省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试行)2011011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第 1 部分: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

(试行稿)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二零

一一年一月

前言

《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分为二个部分: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第2部分:1﹕5000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

本部分为《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的第1 部分。本

部分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部分由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负责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旭斌、林铁、胡胜华、黄国豪、任娟、孙爱国等。

引言

本标准是在我国现行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从基础地理信息角度对地理信息要素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归类,通过要素的分类和编码,确定类别、等级、关系明确的代码结构,最终形成适用于广东省统一和协调一致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标准文本,以满足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建库以及数据交换、应用等的需求。

本标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 比例尺地形要素统一考虑,并对国家标准中要素分类以及同一要素名称的不同进行了统一;

?要素的分类及其要素代码具有唯一性;

?要素为八位十进制编码,在国家标准六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一位图形码及一位细分码,并对代码进行了适当扩充;

?规定了 1﹕500、1﹕1000、1﹕2000 比例尺地形要素分类(层名)及属性表。

目录

前言................................................................................................................................................................ I 引言............................................................................................................................................................... I I 1范围. (1)

2分类编码原则 (1)

3要素分类 (1)

4要素编码 (2)

5分类与代码扩充原则 (2)

6要素属性表 (2)

7参考标准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 (30)

广东省 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与属性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东省 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和产品开发,包括 1﹕500、1﹕1000、1﹕2000 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不同系统间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测图、编图和地图更新等。

2分类编码原则

2.1科学性

以适合现代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特征或属性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

2.2体系一致性

同一要素在 1﹕500、1﹕1000、1﹕2000 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有一致的分类和唯一的代码。

2.3稳定性

分类体系选择各要素最稳定的特征和属性为分类依据,能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2.4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分类体系覆盖 1﹕500、1﹕1000、1﹕2000 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的要素类型,即反映要素的类型特征,又反映要素的相互关系,具有完整性。代码结构留有适当的扩充余地。

2.5适用性

分类体系充分考虑与原有体系的衔接,要素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

3要素分类

3.1要素采用线分类法,要素类型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四级:大类、中类、小类、子类。

3.2大类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质与植被等 8 类;中类在上述各大类基础上划分出共 46 类,见附录 A。地名要素作为隐含类以特殊编码

方式在小类中具体体现。

4 要素编码

4.1 要素代码结构

要素的代码结构是在国标代码(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后加图形码和细分码,见图 1:

图 1

要素代码结构

a) 国标代码采用 GB/T 13923-2006 规定的 6 位十进制数字码;

b) 图形码采用 1 位数字码,见表 1 规定:

表 1 图形类型码定义

c) 细分码是对国标代码中子类码的进一步划分,按 1~9 顺序添加,如没有细分类,则为 0;

4.2 要素代码

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见附录 B 。

5 分类与代码扩充原则

对未包括在附录 B 中的要素,应按以下原则扩充代码:

a) 扩充代码的类型及结构应符合图 1 的规定;

b) 要素的大类、中类不宜重新定义或扩充,小类、子类应在同级类中进行扩充,并归入相应的上级类中;

c) 已有的 1﹕500、1﹕1000、1﹕2000 要素分类代码不应重新定义。

6 要素属性表

图标代码

大类 中类 小类

子类 图形码 细分码

╳ ╳

╳ ╳ ╳╳ ╳╳

采用通用字段的方式,分别从属性项、属性描述、数据类型和字段要求、属性值域或示例、约束/条件、备注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用于存储要素基本的属性信息,用户可根据需要扩充,见附录 C。

7参考标准

7.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1 部分: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7.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 1 部分: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大类、中类)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表中打“√”表示该比例尺段应包括的要素类;“*”表示新增国标代码。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复习之“地理图表的判读”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王 龙 276300 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之中,明确提出高考的主要考核目标之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获取来源地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分值等等方面,其中从图表当中获取解读信息是整个信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的重要理念。那么图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怎样利用你的慧眼恰当的获取并解读其中的信息呢?下面与笔者一起进入探究天地。 地理图表的主要类型见下图。 一、景观图类 景观图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突出特征。地理景观图多为地图事物的素描图或照片,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图和人种、名胜古迹、工农业生产等人文景观图。 判读地理景观图的基本方法:(1)准确判读图中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何种地理现象。(2)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3)根据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一)人文景观图 例题:(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山东半岛 D .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 .提升地表温度 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 .误伤途经飞鸟 D .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 电站远景反光板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简析:该题辅以景观图,利于学生理解光热电站的含义。该电站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反光板的主要目的是聚焦太阳能,使高塔锅炉加热。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从青藏地区继续向东北经过甘肃中部直到内蒙古中西部,单从资源条件来看,第1题选项中只有柴达木盆地符合光照条件。第2题,由于高塔的特殊性(高度大、温度高),容易吸引鸟类栖息,而误伤鸟类。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冬至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度,故影长与塔高之比大于1。 答案:1.A 2.C 3.D (二)自然景观图 例题:(2014年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5.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6.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 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简析:该题提供了一副自然景观图,为河滩砾石分布图。根据图中提示参照某一块砾石的直径为9厘米,可以看出该图中大部分砾石粒径都很大。由于粒径大,重量大,一般显现出的沉积作用明显。根据流水中沉积作用的特点(河口处粒径小,多为砂石;河流的凸岸多发生沉积;凹岸多为侵蚀),不难选出答案。图中砾石圆滑,是流水在携带过程中砾石的相互磨蚀,加上流水的侵蚀而形成。

地理示意图分类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70530.html, 地理示意图分类解读 作者:刘德辉 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3年第01期 地理示意图种类繁多,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用简明形象或直观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地理示意图一般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模式图等,另外,各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漫画也可看成是示意图。当然,各类示意图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生物循环示意图”既可看成是过程示意图,也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或模式图;再如“大气环流示意图”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也可看成是模式图。 复习地理示意图时,考生要能够用地理术语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读图名、图例以及图示内容和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回顾知识,寻找依据。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结合具体问题,要求答案简明,紧扣题意。 一、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地理原理示意图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例题 2012年8月,一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某地,如图1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是 A.① B.②③ C.③ D.④ (2)该天气系统中心在图2中A、B、C三地时,受其影响,城市E的风向分别是 A.偏北风、东北风、东南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 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1:10 000 DLG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方案多达4 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数据的不一致性。与此同时,国家1:1 000 000、1:250 000 DLG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目前1:10 000、1:50 000、1:250 000、1:1 000 000以及1:500~1:2 000 DLG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 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除分类代码外,DLG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LG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 2)DLG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 3)DLG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面向制图,面向对象); 4)DLG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 5)DLG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DLG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2003年6月立项,形成了以上述1:10 000 DLG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2地图三要素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二) 地图三要素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a在c的________方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正北 解析:a点坐标是(30°S,180°),c点坐标是(50°S,140°W),通过比较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若ab段图上距离为2.2 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 A.1∶100 000 B.1∶1 000 000 C.1∶10 000 000 D.1∶100 000 000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计算,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a、b在同一条经线上,且纬度差是20度,所以其实地距离约为(111×20)千米。 答案:D 3.下图中,属于注记的是( ) ①▲②1 729③天堂寨④▲和1 729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地图中的文字或数字是注记,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是图例,因此“1 729”和“天堂寨”是注记。 答案:B 读图,回答4~5题。 4.分析甲、乙两图,可以看出 ( )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图乙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解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比例尺可知,图甲为线段式,图乙为数字式,且比例尺甲大于乙。 答案:A 5.关于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正北后正东 B.学校在农业实验区的东北方向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解析:依据图甲中的指向标,可判断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学校在农业实验区的西北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向;若比例尺放大1倍,图幅面积将增大3倍。 答案:C (2017·南昌市高二检测)生活中常常需要用到地图,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仔细阅读下图,完成6~7题。 6.学校位于科技园区的( ) A.正南方 B.正北方 C.正东方 D.正西方 解析:由图中指向标可判断,此地图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校位于科技园区的正西方。 答案:D 7.小明量得学校到火车站的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如果他从学校到火车站,大约要走( ) A.450厘米 B.150米 C.450米 D.45千米 解析:图中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50米。学校到火车站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际距离为150×3=450米。 答案:C 8.(重庆卷)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图,若在该GIS 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cm×21cm) B.B4纸(36.4cm×25.7cm) C.A3纸(42cm×29.7cm) D.B3纸(51.5cm×36.4cm) 解析: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由题干可知,比例尺为1∶1 000。用地长为300 m,则其在图上距离为30 cm;用地宽为220 m,则图上距离为22 cm。结合选项可知,A4纸长度和宽度均不够,B4纸、A3纸、B3纸都能画出完整的平面图,其中B4纸幅面最小,B 项正确。 答案:B

高考地理七大图表类问题分类精练

-------------------------------题型归类、方法探析----------------------------- 高考地理七大图表类问题分类精练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地理图表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也是各级各类考试命题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方向。就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几乎达到题题有图的局面,所以,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图表的总结、归纳。 【考纲解析】 1. 高考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核主要表现为以下10种能力:(1)识记能力;(2)概括能力;(3)综合能力;(4)读图、析图、作图能力;(5)表述能力;(6)运用能力;(7)判断能力;(8)比较评价能力;(9)应试能力;(10)创新能力;其中,(4)能力是最具学科特色的能力。 2. 考纲的能力目标,在内容制定上是以考试要求为依据,按照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制定的。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来源,往往来自于地理图表。 【命题热点】 1.近年高考试题中,地理图表的比重逐年激增,因其强大的兼容性和广阔的覆盖面,成为高考题最为理想的切入点。 2.局部区域图、变式统计图、景观示意图、等值线图、表格图是考察地理能力目标的有效载体,也必将成为09高考命题的主要的信息呈现形式。 【命题方向】 结合各地历年考题的关联情况,该类考题的呈现形式涉及: (1)地理统计图 (2)等值线图 (3)光照图 (4)地理景观图 (5)地理模式图

(6)关联图 (7)区域图 【分类解析】 I、统计图表 按其表述形式,可以分为表格、坐标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玫瑰图、三角坐标图)、结构图(扇形图、饼状图、柱状图、矩形结构图) 【1.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两项或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它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来表示相关的地理信息。常见的坐标形式有: 1.两维坐标: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如课本中比较多见的有: 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一日内的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一年内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图)、多年内的变化(如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的变化(如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如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相互关联的地理事物,它们也可以用两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 2.三维坐标:这种图表尚未在课本中出现,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组成、气候的气温降水资料、风频玫瑰图等。 【方法与规律】 解读坐标图时,首先要能正确判读并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明白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哪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获得坐标中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直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曲(折、直)线递减段表示纵坐

车辆牌照地区种类对照表

车辆牌照地区种类对照表 从汽车牌照号是哪个地区的(省、市、县) 从牌照看车辆类型 北京[京] AB(出租车)CEFHG(远郊区县) 上海[沪] ABC(远郊区县)D 天津[津] ABCE(出租车) 重庆[渝] A直属车辆管理所 B江南车辆管理分所 C永川车辆管理所: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大足县、綦江县、荣昌县 F万州车辆管理所: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忠县、开县、奉节县、云阳县 G涪陵车辆管理所:涪陵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 H黔江车辆管理所: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 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河北[冀] A石家庄市B唐山市C秦皇岛市D邯郸市E邢台市F保定市 G张家口市H承德市J沧州市R廊坊市T衡水市 山西[晋]A太原市B大同市C阳泉市D长治市E晋城市F朔州市H忻州市 J吕梁地区K晋中市L临汾市M运城市 内蒙古 [蒙] A呼和浩特市B包头市C乌海市D赤峰市E呼伦贝尔市F兴安盟 G通辽市H锡林郭勒盟J乌兰察布盟K鄂尔多斯市L巴彦淖尔盟M阿拉善盟 辽宁[辽]A沈阳市B大连市C鞍山市D抚顺市E本溪市F丹东市G锦州市 H营口市J阜新市K辽阳市L盘锦市M铁岭市N朝阳市P葫芦岛市V省直机关 吉林[吉]A长春市B吉林市C四平市D辽源市E通化市F白山市G白城市 H延边朝鲜族自治州J松原市 黑龙江 [黑]A哈尔滨市B齐齐哈尔市C牡丹江市D佳木斯市E大庆市F伊春市 G鸡西市H鹤岗市J双鸭山市K七台河市L松花江地区(已并入哈尔滨市,车牌未改) M绥化市N黑河市P大兴安岭地区R农垦系统 江苏[苏]A南京市B无锡市C徐州市D常州市E苏州市F南通市G连云港市 H淮安市J盐城市K扬州市L镇江市M泰州市N宿迁市

(完整版)地图三要素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地图三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比例尺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千米”的东西半球地图上。赤道的长度应该是下列中的() A、20厘米 B、40厘米 C、80厘米 D、10厘米 2、实际距离为1200千米,图上距离为20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A、1:6000000 B、1:600000 C、1:12000000 D、1:12000 3、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10000000 B、1:1000000 C、1:100000 D、1:10000 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比例尺甲大于乙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5.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6、某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00000,若比例尺缩小到原比例尺的一半,缩小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A、1:4000000 B、1:16000000 C、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距20米 D、1:24000000 7.在中国交通图上量得沈阳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150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A.1:30000000 B.1:3000000 C.1:300000 D.1:30000 8.下列四幅图,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②④①③ B. 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 ③①④② 9、将1:100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00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10.比例尺为1:1000 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3.5厘米,该地的实地距离为()A. 350千米B. 35千米 C.3500千米D. 3500000千米 11.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地图,你认为下列对地图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A.旅游时带好旅游交通图 B.查找山脉时用地形图 C.网上查找公交线路用电子地图 D.绘制学校地图采用小比例尺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16题. 12.图中比例尺的类型是() A.线段式B.文字式C.数字式D.表格式 13.图中山峰有() A. 1座B. 2座C. 3座D. 4座 14.甲地的海拔是()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专题练习: 地图三要素

初一地理专题练习:地图三要素 一.选择题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适应看地图的情况是() A、所有地图 B、不带经纬网、指向标的地图 C、带经纬网的地图 D、带指向标的地图 2、杭州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则西安位于杭州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3.当你到一个城市旅游时,你选择那种地图较为合适()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城市地形图 D、城市旅游交通图 4.2011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甘肃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中国水系图 B.世界地形图 C.世界气候图 D.甘肃省政区图 5.下列有关地图论叙不正确的是() A、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地图是对地理环境原封不动的缩小 C、地图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D、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6.甲乙两地实地距离为900千米,在图上的距离为3厘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A.1:3000B.1:300 000 C.三百万分之一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比例尺越小,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B.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画的范围越大 C.图幅越大,说明比例尺越大 D.比例尺越大,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8.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10000000 B、1:1000000 C、1:100000 D、1:10000 9.在中国交通图上量得沈阳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为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150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 A.1:30000000 B.1:3000000 C.1:300000 D.1:30000 10.绘一张学校平面图,采取下面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1:1000B.1/3000000 C.1:25000000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11.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绘制中国地图比山东省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较为详细 B、绘制山东省地图是,同中国地图相比范围小了,比例尺大了 C、绘制菏泽市地图时,图的内容较山东省地图更为简略 D、绘制菏泽一中学地图,比例尺最小,内容最详细 12.比例尺为1:30000000的“中国政区和交通图”上,量得山东与北京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为:() A、150千米 B、600千米 C、1500千米 D、6000千米 13. 地图是认识地理的重要工具,识别比例尺是基本技能之一,下列比例尺中, 比例尺最大的是() A.1:10 000 B.十万分之一 C.1:1000 D.1:1 000 000 14. 将数字式比例尺1:20000改写成文字式比例尺是()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千 15.在一平方米的墙壁上绘制学校规划图,采用下列哪个比例尺较为合适() A、 1:500 B、1:50000 C、1:100000 D、1:15000 16.画一幅地区的平面图,应该在图上注明哪几种地图“语言”()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④注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小新同学从深圳出发去济南动物园玩,他准备了三张地图分别是①济南动物园旅游图②山东省交通图③济南市区图,它应该按什么顺序来选择地图()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8、图例“◎”通常表示的是() A、首都 B、城市 C、湖泊 D、山峰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是学校命题,分值为100分,,试卷一共设置了两种题型共16个小题。11题单项选择题,共44分,5题综合题共56分。试题特点:1、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本套试题以考察地理学主干知识为主,突出地学的核心知识,都是学生最常见的知识,本次考试都有涉及,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基础;2、注重能力考查(图像形式多样),地理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析图的能力,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本套考题中图像形式多样,有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图等,体现了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查;3、试题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考生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沉淀严重不足,导致概念不清。 (2)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3)答题不规范,阐述能力差。 (4)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审题不准,不会用思维和方法答题,二卷失分严重。 (5)综合能力不足。 2、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2)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 (3)太爱记文字(死记笔记,越记越死),不关注图表。导致图文结合能力差。 (4)只做题,不反思。 三、复习建议及实施措施 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并且指导学生整理小专题,使理论体系化。 2、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各种统计图,也是承载地理信息的载体,就必须进行各种统计图的讲解和专练。常见的有直角坐标系统计图,三角形坐标系统计图,多轴坐标系统计图,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 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基础标准;比较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省级数据库建设中可供1:10 000 DLG要素使用的分类编码标准或方案多达4种,而各省自订演变的版本则更多,在横向上明显地表现出1:10 000 DLG数据的不一致性。与此同时,国家1:1 000 000、1:250 000 DLG数据库已经建成,1:50 000 DLG数据正在采集,并即将完成。目前1:10 000、1:50 000、1:250 000、1:1 000 000以及1:500~1:2 000 DLG的要素内容、分类代码各自独立,从纵向上体现出不同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的不一致性。除分类代码外,DLG 数据还在其他更多方面体现了各省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LG数据的用途定位不一致(制图,建库,制图与建库); 2)DLG数据选择的要素内容不一致; 3)DLG数据的要素数学模型不一致(面向制图,面向对象); 4)DLG数据的结构体系不一致; 5)DLG数据的取舍原则不一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DLG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测绘局于2003年6月立项,形成了以上述1:10 000 DLG要素分类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此外,国家测绘局于1998年立项对GB/T 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进行修订,该项目于2003年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形成了2套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而该项标准的分类代码也是立足于全系列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鉴于以上2个项目的确立和2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强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杜绝以往标准的重复性和不协调性,国家测绘局确定以2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1+3的模式,即顶层为科学、合理和系统的要素分类(大类和中类),并保持在相当时间内稳定;向下以顶层分类为基础形成大、中、小3个比例尺段的分类代码执行规范,保持大、中、小比例尺执行规范之间在要素名称、分类及编码等方面的一致性,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充性,同时保持与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之间的充分协调。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重点图表解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重点图表解读(第五章)【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 【知识链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南、以西地区为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主要为高原。向东进入我国的第二级阶梯,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平均海拔1000~2000米,分布着我国绝大部分的高原和盆地,再往东进入我国第三级阶梯,集中了我国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我国各地的降水差别很大,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洋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沛;西北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受夏季风的影响小,降水稀少。 我国领土最南端和最北端所在的纬度相差近50度,除青藏高原外,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在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更为明显。 【图表解读】本图是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年平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叠加图,它综合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东向西,我国地势逐级下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及对应的景观表现有规律的变化。第一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白雪皑皑,冰川广布;向东到了长江三角形洲,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一派“水乡”景色。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山清水秀;向西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植被开始变疏;再往西,戈壁、沙漠广布。这些自然景观的显著变化都与降水量的变化相关。

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与北部的黑龙江在气候、自然景观等方面差异明显,对比强烈。 我国各地的气温、降水、地形、地势等各个地理要素不完全相同,自然环境存有着明显的差异。 【图5.3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图5.4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 【知识链接】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山脉,东西方向延伸,横亘在我国中部;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向东流经安徽,于江苏注入洪泽湖,全长约1000千米。秦岭—淮河这条分界线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此线南、北两侧的气候差异较大,人文地理景观也存有很大的差异。 【图表解读】本图是秦岭—淮河南、北农村生活景观的素描画。南、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别主要是受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来说,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因为南方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资源充足;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流量也小,

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

鞍山市规划局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 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 (1) 4 编码方法 (2) 5数据采集规范综述 (3) 5.1 数据加工平台及成果格式要求 (3) 5.2 空间参考 (3) 5.3 成果要求 (3) 5.4符号、图式 (4) 5.5分层编码 (4) 5.6属性的调查及属性录入 (4) 5.7实体的划分 (4) 5.8 CASS软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6) 6 鞍山市市地形图属性数据标准 (6) 7 鞍山市市地形图元数据规范 (7) 8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9) 8.1测量控制点类 (9) 8.2居民地类 (10) 8.3工矿建筑类 (16) 8.4 交通类 (22) 8.5管线类 (33) 8.6水系类 (37) 8.7境界类 (43) 8.8地质地貌类 (44) 8.9植被类 (47) 8.10等高线 (48) 8.11高程点 (48) 8.12地图整饰类 (49) 附注一:面状要素处理细则 (52) 附注二:电力线、通信线、管道的处理 (52) 附注三:扩展属性的处理 (52) 附注四:元数据的处理 (51) 附注五:检测软件的注意事项 (53)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鞍山市地形图要素分层、分类与代码、几何特征、绘制方法等,适用于鞍山市规划局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鞍山市基础地形图航测成果的编辑整理。是数据成果监理、检测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本规范以如下标准为依据制定。 GB 14804—9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7160—1997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鞍山市建库与系统开发总体技术方案》 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 要素的分类和编码是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系统内数据的组织、采集、存取、编辑和使用等方面,更影响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因此可以称作是空间数据库的“生命线”,必须标准、规范、合理。 3.1 科学性、系统性 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主要依据《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93),并参考《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等进行要素分类分层。 3.2 规范性 以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与代码》为依据制定,分类与GB 14804-93相一致、不冲突,对应要素的分类方法、分类体系和编码不与GB 14804-93矛盾。

突破11 原理图-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 (解析版)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等。其类型多样,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演变图、关联图、剖面图和分布模式图等。 每一幅地理示意图都有自己的“意”,即其所表达的具体的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和规律等。地理示意图的常见判读步骤如下。 (1)读图示,明图意。通过读示意图的图名、图例、注记和已知的地理要素信息,判定示意图所表达的“意”。例如通过读图名可知上图之“意”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 (2)抓关键,挖内涵。获取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的信息,抓住关键信息,挖掘其内涵,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要明确其包含了哪些地理事象,揭示了什么原理,地理事象与原理间有什么关联;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需要抓住图中示意的环节,明确主要地理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判读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要关注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例如,抓住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西北季风和低气压,可以判定此时为南半球夏季。 (3)调知识,答问题。根据示意图揭示的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例如,可通过迁移南亚西南季风成因的知识,分析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西北季风的成因,即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之南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考向1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图为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四季日变化的平均状况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2.下图为北京城区与郊区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示意图,与上图中4—7时和12—14时情况最接近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市中心区城市热岛强度进行观测时发现,春节假期的城市热岛强度为冬季最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寒潮突然降临B.产业大量转移C.市区人口减少D.气候突然变化

地形图,规范

地形图,规范 篇一:地形图数字化规范WORD版 1:500、1:1000、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T 17160,199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为信息源,采用手扶跟踪或图形扫描等手段获取地形图数据的方法和要求。 依据本标准获取的地形图数据可用于建立相应比例尺测绘数据库或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相应比例尺其他图种的数字化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 GB 14804—93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1 3 术语 3.1 工作底图 working base map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 3.2 检查图check map 经地形图数字化作业过程,把编辑处理后的地形图数据通过绘图仪按图式规范输出的用于检查数字化作业内容和精度的地图。 4 专业设备要求 4.1 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手扶跟踪数字化仪的幅面可根据数字化图纸的大小而定,一般选用A1(841 mm×597 mm)幅面。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小于每cm394线,精度不低于0.127mm。 也可根据数字化的具体精度要求选择相应的数字化仪。 4.2 扫描仪 可选用平台式或滚筒式扫描仪,其分辨率应满足8.2.4.1的精度要求,一般不 小于每cm157点。 4.3 绘图仪 用于检查图输出的绘图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动态误差不大于0.1mm; b)单笔重复误差不大于0.05mm; c)有效绘图面积不小于841mm×597mm(A1幅面)。 4.4 数字化软件 4.4.1 软件的使用环境 2 数字化软件应在通用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下运行,并便于和通用的数字化 仪,扫描仪、绘图仪进行通讯。 4.4.2 数据采集软件 4.4.2.1 手扶跟踪数据采集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a)灵活方便的分类码和属性 码输入方法; b)对工作底图的重复定位能进行较差对比和超限提示; c)能按要求对采集的数 据进行仿射变换; d)至少应具有点方式和流方式两种输入方法; e)对当前目标的编辑功能,如删除、移动、延长、连接等。 4.4.2.2 扫描数 据采集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a)图纸变形改正及扫描机械误差改正; b)灵活方便的分类码和属性码输入方法; c)图象编辑功能;

2019年高中地理地理图表完全解读-专题10-表格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中地理地理图表完全解读-专题10-表格练习-新人教版

专题10 表格 考向地理表格的判读方法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个月。

6 地理表格的判读思路 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载体。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表格数字,从数字中找出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清表名。认清表名及不同表格项目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例如,本题中表格标题为“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需要考生注意,该表格表示的是逐月累计量,而不是每个月的量。 (2)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题中虽然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是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主要因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例如,本题第一栏表示月份,第二栏表示发送量(万人),考生读表格时,要认真观察第二栏数据的变化规律。再如,观察气候统

计资料表格时,要特别注意气候要素中的7月和1月数据。 (3)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解读表格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大多数表格直接可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象的强弱、大小和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再做定量计算,就必须要整理数据、计算数据,作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例如,本题要求通过阅读表格,判断该省境内河流的结冰期,这就需要考生首先明白结冰期不能通航,累积量要么为0,要么不变,根据这一原理,在表格中寻找符合要求的月份即可。 (4)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纵、横向类比分析。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差异、相反和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2018年1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卷)下表是我国某农作物全生育期及主产区典型测站的气候数据。完成1—2题。 月份101112次年23456月

地球与地图导学案第二课时 地图三要素和等高线地形图

区域地理——地球和地图导学案 第二课时地图三因素和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测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以及五种主要地形。 3.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课前预习案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2)大小: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①。 (3)表示形式:②、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③。 (3)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④,经线定⑤。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所示) (1)等高线:图中各条实线,是海拔相同的 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显示某条剖面线上⑧和⑨状况。 【问题思考】 1.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缩小一半,则图幅面积应为 原来的多少倍? 2.在右图中,甲、乙两点的海拔分别为多少米?二 者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3.如何确定右图中闭合等高线中心A、B的海拔高度?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 是乙处好?为什么? (2)若该区域计划建一水库,坝址应选在A、 B、C中的________处,为什么? (3)①处陡崖顶部海拔约为________米,陡 崖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反思归纳】 1.判断坡度陡缓: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坡度越;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越,坡度越;③不同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2.开辟梯田的条件:开辟梯田应考虑、等条件。 3.水库坝址选择的条件:修水库的地形条件是河流的上游山区并具有“”的地形区。“肚子大”利于储水,“出口小”利于建坝。 4.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陡崖高度<(n+1)×d(其中n为相交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探究点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迎接2011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 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 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材料二旅游规划图 (1)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在Ⅰ、Ⅱ两种方案中较合理的是 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 (2)在观景台M处能否观赏到山下的湖泊全景?试作图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