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_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 岁)

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的。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箱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楼房” 才能站稳。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幼儿在共同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情节、制作“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总是在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3.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以角色自居,力图像扮演的人物那样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必须站在所扮演的人物的角度上,去想象其可能的行为。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由于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意志。马努依连科的实验发现:幼儿在游戏条件下(哨兵站岗)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仅仅按照成人的要求而站立的时间(见表3-3-1)。表3-3-1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年龄(岁)在实验室条件下在游戏条件下

4~5 5~6 6~7

41″ 2′55″ 11′

4′17″ 9′15″ 12′

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行为必须受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因此,游

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 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 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 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2.爱模仿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

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其他几个孩子一个跟着一个学,也要去。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孩子们一下就全跑光了。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2.思维具体形象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 个苹果加2 个苹果是5 个苹果,也能算出6 粒糖给了弟弟3 粒还剩3 粒,但还不理解“3 加2 等于几?6 减3 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一词的意思就是“小孩”。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为了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笔直”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

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 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我们作以下理解。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1)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2)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 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新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 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①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 协作的关系。②脚本知识:是指幼儿对一定形式、根据时间的顺序而展开的系列性行动或事情的认识。脚本知识的获得与象征机能的形成一样,都是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想象性显著发展的标志之一。③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④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 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能力。 ⑤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⑥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⑦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⑧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⑨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⑩⑾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情。 简答:(1)婴儿期的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分为三个阶段:①客体中心阶段②简单相互作用阶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①语音的发展②词汇的发展③语法的发展④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②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的依恋期④第四阶段(从三岁开始)交互关系形成阶段。(4)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①问题的开放程度②误导信息的暗示③询问次数的多寡。(6)依恋的特征:①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②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③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7)儿童自尊的层级机构:首先是总体自尊;再者是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学习自尊又包括语言、算术、其他学科,社会自尊包括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身体自尊包括运动能力和体貌。(8)游戏种类的划分: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①第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②第二种是单独游戏③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④第四种是平行游戏⑤第五种是联合游戏⑥第六种是合作游戏。(9)多元智能的八种智能:①语音智能②逻辑—数学智能③身体—运动智能④视觉空间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10)成人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因素:案例分析: 分析题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 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 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 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 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 就 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 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 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 得大哭。(1)面对这样的孩子, 你有什么教养策略?答:措施: ①、改变渝爱的教育方式、停 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②不要 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 较;③、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 会;⑤有足够的耐心。(2)早 期生活经验对婴幼儿语言发展 的影响?答:①培养了幼儿认 真倾听的习惯②帮助幼儿习得 最佳的语言模式③帮助幼儿使 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④帮助 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 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 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 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 变化而变化。4. 8个月以后的婴 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 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 请求。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 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6.学前儿 童的 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 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7.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 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 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 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 后发展到合作游戏.8.儿童的性 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9.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 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 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 展的控制。10.个体心理是在遗 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 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 性。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 要缺陷是色盲。12.婴儿三种不 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 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 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 成部分。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 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15.研 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 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 左右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 着感知者和欣赏者的角色。17.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 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 的特点。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 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 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19.儿童 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 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 是敌意性侵犯20.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 为自我评价的发展。21.发展的 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 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 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 为被试。23.角色游戏是儿童在 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2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 提。25.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26.安思沃斯发现儿 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 虑一回避型、安全型、焦虑一 反抗型、紊乱型27发展的阶段 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 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 的。2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 具体体现为三种观察法、调查 法、实验法方法。29学前儿童 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 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 质的评价。30.尽力减少环境 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 要保障。31.操作性游戏的发 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 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 展阶段中。33.儿童思维发展 的总趋势,是按自觉行动思维 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 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 来的。34.4岁以上儿童一般 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 音35.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 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 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36 . 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一听觉 视学一触觉视学一动觉之间的 联合。37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 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 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 全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 身的原因造成的。38.婴儿的 生理发展可分为胎儿期、新生 儿期(0-1个月)、乳儿期(1个 月一1岁)、学步儿期(2-3岁)。 39.宽泛的研究方法是将研究对 象置于宏观的环境中加以考察 的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生 态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40.婴 儿对人的行为动作感知主要表 现为模仿和共鸣。41.要让婴儿 建立安全的依恋,最关键的因 素是养育者要有敏感性。42.脚 本知识的获得是儿童想象性显 著发展的标志之一。43.在幼儿 的思维中,有许多想象性成份, 表现在万物有灵思维、万物有 情思维、自我中心化思维和视 觉外观性思维。44.加德纳多元 智力理论中,与物体无关的包 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45.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 将父母的抚养方式分为权威 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四类。46.父母影响儿童情绪和 社会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 应、父母与孩子间情绪的谈话 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47.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 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48.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 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 究者称为被试49.母亲年龄对胎 儿的影响主要指与年龄偏小、 年龄偏大。50.角色游戏是儿童 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 戏。51.柯尔柏格采用纵向法提 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首先发展理论。52.气质有类型 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 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 消极的一面。53.个体的发展取 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 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54.具体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 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55.在 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 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 该”的区别。56.复发性中耳炎 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 因。57.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 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一回 避型、安全型、焦虑一反抗型、 紊乱型58.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 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 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 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 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 蝌蚪人。59.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研 究法两大类。60. 6、7岁时儿童 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 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 克。6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 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 影响更强烈、更持久。62.儿童 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 种角色,它们是音乐的感知者、 表现者、欣赏者63.学前儿童自 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 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64.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 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 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6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 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66.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 行为。67.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 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 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 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68.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 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 儿童的不可替代性。69.学前儿 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 好问、好模仿、好冲动。70.儿 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 状态。71、随着年龄的递增, 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 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 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 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72、 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 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 游戏。73、到了4岁左右,结 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 戏形式。74、按照学前儿童在 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 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 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 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 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75、当 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 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 装扮游戏。76、新生儿的神经 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 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 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 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 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 反射等。77、明确的条件反射 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 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 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78、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 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 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 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 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 扩散。7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 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 标志之一。80、在儿童条件反 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 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完整word版)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习题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年龄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被称为( ) A.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B.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D.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4次) 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变性和稳定性 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B.可变性 C.阶段性D.顺序性 2、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2-21 A.阶段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简答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P21 答:儿童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二、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 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各种时间、年龄的题目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儿童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情况也不相同。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儿童心理发展会经过几个时期,依次为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2.2.5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节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目标: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难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时数: 1 微课 作业: 简述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反思: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1-3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重点讲解这一年龄特征,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知道了1-3岁儿童出现独立性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独立性。但大多数同学对于1-3岁儿童缺乏感性认识,建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1-3岁儿童,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第5微学时 1-3儿岁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一、导入 复习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会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二、重点讲解“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1. 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右,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2. 孩子“闹独立”的心理原因 思考讨论:“闹独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正确处理“独立性”? 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3. 正确处理孩子的“独立性” 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满足这一阶段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变得快乐和顺从。 案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尹建莉) 三、本课小结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希望同学们理解并正确对待1-3岁儿童的独立性,课后请观看《自我意识敏感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一(第1至3章)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4学时) 1.教学目标: (1)明确心理发展的含义和规律; (2)明确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2.教学重点: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3.教学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最近发展区的定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5.实践活动设计:学生课堂分享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0-6岁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条件下,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不断地完善、改进和复杂化,体现在个人身上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前时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和规律之一就是变化迅速。 (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前后发展之间的联系,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2.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量的积累引起心理在质上的变化。儿童从出生经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每个阶段都不同的特征。 (二)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的表现: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它是从后向前发展的。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大脑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的表现: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也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也会有所变化。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整体性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前突击 第一章 1.学前儿童的概念: 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 (2)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 (3)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 (1)what: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 (2)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 (3)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5.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

(1)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 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 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