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有《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短篇:《穷人》,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出名。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

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

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列夫托尔斯泰(2)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好段摘抄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好段摘抄 导语: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弗龙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黑发男子,不十分高,生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决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的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当他走近她的时候,他的美丽的眼睛放射出特别温柔的光辉,脸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谦逊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这样觉得),小心而恭顺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宽的手伸给她。——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作品总结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 《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 《三个老头》短篇:《穷人》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

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学过;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课内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 1.课文前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胡子、眉毛、头发、脸等方面描写其平庸丑陋的外表,这也是为了衬托其眼睛的无比精美。 2.文段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广度和深度,以及批判的深度及广度。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答: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4.文段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珠宝、晶体、匕首。“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5.“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起到点名文章主旨的作用,表明对托尔斯泰庸俗甚至丑陋外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他目光的犀利。 6.作者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写法及用意是什么? 答: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基调是敬佩、赞美,但文章前面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极力描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是反衬其眼睛的无比精美,其目的是使其眼睛更加突出,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人格魅力的震撼与感染,也使读者明白天才人物并非具有特别的外貌,伟大出于平凡,平凡显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真理。 7.如何理解“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句话? 答:这里不仅在写肖像,写托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沙皇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设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抚慰了青年的灵魂。而本文是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作者用入木三分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得到情感的升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文中所运用的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神奇的夸张、细致的描述手法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生动,这又可以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他们创设一个更高的可以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改造社会的良方。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3.近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拓展点) 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易错微析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尊称易错: 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例题1 某大学世界近代史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你认为选择谁的照片挂在会场最合适?() A.高尔基 B.弗朗西斯·培根 C.莎士比亚 D.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故选D。 例题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 A.贝多芬 B.普希金 C.列夫.托尔斯泰 D.伏尔泰 答案:C 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C。 1.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①《复活》②《哈姆雷特》③《战争与和平》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曾让世界震惊,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他们的作品都与拿破仑有关。他们分别是() A.列夫?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B.伏尔泰和凡高 C.莎士比亚和达芬奇 D.达?芬奇和凡高() 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 A.他是俄国近代革命的参与者 B.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 C.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力求实现平民化 D.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学世界称15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16世纪是“宗教改革的世纪”,17世纪是“力学世纪”,18世纪是“启蒙世纪”,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材料二:后世有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材料三: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世纪”“力学世纪”,“科学的世纪”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18世纪是“启蒙世纪”? (3)根据材料三结合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 作的特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 钟爱“U”字人生 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简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托尔斯泰的创作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充分地挖掘了文学的真实性。他从一开始就把真实奉为自己的创作原则。他在创作中摒弃一切偶然的和幻想的因素,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地、如实地反映出来。第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大大地发展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主人公,他也不美化他们,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第五,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注意细节描写与人物肖像的刻画;重视语言的鲜明、准确,尤其是朴素;他笔下的自然风景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是影响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性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争与和平》围绕战争问题,以四个贵族家族——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库拉金以及别竺豪夫——的生活命运贯穿全书,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期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面.安德列是一个探索生活目的的贵族青年的典型,他忠于祖国,同情人民,恪守贵族的义务和传统,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贵族理想.彼埃尔也是一个思想探索者的典型.最后在农民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顺从天命,"为上帝而活着","爱一切人"中找到了生活的理想.娜塔莎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女性的理想:做贤妻良母,在家庭中恪守妇女的天职. 19世纪70年代是俄国社会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托尔斯泰直面俄国社会现实,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构成.一条是以安娜,渥伦斯基为主构成的与彼得堡上流社会相联系的线索,一条是以列文,吉提为主构成的与宗法制农村紧密联系的线索.两条线索由以奥布朗斯基,达丽亚为主的中间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圆拱形结构. 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妇女,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卡列宁是个十足的官僚,他们的婚姻生活毫无爱情可言.但安娜并没有丧失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渥伦斯基的出现,点燃了安娜的希望之火.她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独立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卡列宁的冷酷无情,上流社会的排挤,特别是渥伦斯基的激情过后的冷淡,这一切又把安娜推上了绝路,最后只好卧轨自杀.导致了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既控诉了上流社会的不义,对安娜的不幸命运寄予了同情,又从宗法制立场出发,让安娜的追求蒙上一层罪人的色彩. 19世纪80——90年代,托尔斯泰撰写了一系列社会论文:《什么是我的信仰》,《教条神学批判》,《什么是艺术》,《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等. 19世纪90年代,托尔斯泰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 2、《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发生剧变化以后,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复活》描写了"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钟爱“U”字人生 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观的激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本质的部分并没有死去,这种被压制很久的人性战胜多年来人们所奉信的封建社会准则的转变无疑是对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无论之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已经在心灵上大获全胜,心目中冷酷、利己的宝座早已被善良和奉献所取代。“U”字从底向上的那一笔是坚定不移的。人民——永远的力量之源 三部作品都利用了“人民”这个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人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抛开宗教不谈,托尔斯泰主张人类发展到一个没有阶级的层次,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勿以暴力治恶……这类似于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只要秉着一切为人民的原则,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期望总是趋同的。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担忧并探索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思想家,作品只是他表达他探索历程的途径,同时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战争与和平》最为明显,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沉浮的描述,侧面烘托出人民力量的强大。人民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安德烈、彼埃尔和娜塔莎带着上层社会的陋习和虚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接触了“人民”这个貌似“边缘”的群体,他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感化和洗礼,他们明白了活着的真谛,最终走上了追求个人和他人幸福的道路。无疑那些真善美的品质源自人民,托尔斯泰离不开“人民”不在于他需要这样的素材博取共鸣,而在于他发现了真正的力量本源自人民,那些真实的,淳朴善良的才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欲的释放以及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和虚伪都是浮华豪无意义的。 超脱 宗教色彩浓厚,“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我想到了鲁迅,他完全摒弃了封建的东西,无论好坏,主张完全的更新换代;这里,托尔斯泰摒弃了现实,在虚拟世界寻求宽慰。宗教很多时候确实是精神很好的寄托所,尤其是在尝试过失败过后,更容易将精神托付于某一虚拟的事物。中国有一句古话“择其上者得其中”,我想托尔斯泰这样“过火”的崇拜和寻求完全纯净的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其社会效应达不到“上”也至少能靠近“中”,社会的变动是需要时间的,由此看来这样的效果很可观了。 爱慕虚荣的安德烈临死前在《福音书》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彼埃尔和娜塔莎最终也化为热爱人民、祖国形象。包括《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都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具备的的宿命感和对宗教的崇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真本的崇尚,只是这种真本在当时套上了宗教的外衣而不是现实的社会制度。所以他需要这样的超脱。 简爱,苔丝,安娜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教师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1828一t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4月底随同长兄参加服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他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他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