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简述

皮亚杰理论简述
皮亚杰理论简述

简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智力结构

图式作为智力的心理结构,就是一种生物结构,更重要的就是一种逻辑结构。智力结构具有三要素,整体性、转换性与自主调节性。

二、基本科学概念的发展

反映在皮亚杰研究儿童的几部著作《儿童时间概念发展》《儿童运动与速度概念》《儿童空间概念》《儿童到青少年逻辑思想之成长》

三、知觉论

讨论知觉结构与过程及其相关智力作用。主要著作《儿童空间概念发展中的知觉结构与认知结构》四、认识发生论

皮亚杰最关心的就是知识就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发生论的实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适应,其适应的机制包括:同化、顺应、平衡。个体的发展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阶段划分的依据:

第一,智力发展阶段的划分就是相对的。智力发展既呈现出连续性有呈现出阶段性

第二,阶段的先后顺序就是恒定不变的。儿童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低到高,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逐步达到最高水平。

第三,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而且前一阶段发展所形成的认知结构都被归入到下一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中一个基本成分。

第四,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与完成期。

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指的就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智力发展的特点就是,智力活动以感知与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与事物。

(一)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这一月内婴儿的行为全就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与抓握反射等。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几个少数反射格式进行同化。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这些同化与调节虽然简单,却构成了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

(二)初步适应与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个月)。到了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习惯,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这些简单的习惯并不就是反射性的,而就是适应性的,就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三)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4、5—9个月)。在这个时期里,婴儿不仅把循环反应应用在自己身上,而且也应用在身体以外的其它事物身上,她开始把握与玩弄她伸手所及的一切物体,表现出视觉与触觉的协调。(四)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9—12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开始显示出明显的意向行为,她能运用已有的格式实现不能直接达到的目的,表现出把格式联系起来运用的特点,这时,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此时真正的智力活动不再就是利用单个格式去应付问题,而就是通过格式的组合与协调实现预定的目的。

(五)通过积极的尝试而创造新的格式(12—18个月)。周岁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把已有格式联系起来解决问题了,而要积极地尝试可能的结果,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六)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18个月—2岁)。此时期儿童的智力活动开始摆脱感知运动的模式而向着表象智力模式迈进。这一时期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儿童的智力活动对具体的事物与具体的动作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利用逐渐增加,它无需通过实际的尝试,而只要利用关于事物的表象就可建立解决问题的新格式。

二、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指2—7岁这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智力活动呈现以下特点:(一)以表象思维为主。(二)自我中心主义。(三)中心片面性。(四)不可逆性。(五)非变换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的小学阶段,时间大致从7岁到12岁左右。在这一阶段,智力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体运算、空间关系、分类与序列等逻辑运算能力。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因此称为“具体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智力活动有以下特点:(一)守恒。守恒就是一种认知格式,儿童能不为事物的各种具体的、表面的变化所迷惑,在变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就是建立了守恒的格式。

(二)分类。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三)列序。列序也就是具体运算时期的一个重要认知格式,它基本上同分类能力一起出现。

四、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大约从12岁开始至15岁左右结束。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智力活动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假设—演绎性。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认知能力趋于成熟。她们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的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与命题运算。

(二)组合分析。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可以从单一的角度对问题作假设与演绎式的逻辑推理,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一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就叫组合分析。

(三)四元变换群。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判断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应用正向、逆向、互反与对射四种变换形式对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推论。

新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从阶段到风格当今认知发展的研究重点逐渐由皮亚杰的认识主体转向注重个人历史、个人背景的个体发展。风格研究也探讨人类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个体变化之间的连接点。

(2)从一般性知识到情境性知识目前研究的第二种趋势就是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特征。

(3)从特殊领域到一般领域的知识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种趋势,强调有关概念变化的特定领域的过程与知识。

逻辑主义的新发展

Demetriou认为,现有理论所阐述的凭经验确定的心理结构与经验实证的心理结构之间,可以用系统的逻辑分析法加以区分。提出了心理(mind)的多维结构模型。她认为,认知功能与成长的发展与心理测量的变化,在语义与逻辑水平上均有更深层的差异,并在多重水平上同步发展,且体现于各个方面。Demetriou的多维模型还阐明了特殊领域知识与一般领域知识之间的连接。

皮亚杰的评论

1、皮亚杰理论创新

1、1创立了认识发生论,指出认识发生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生物学。用同化与顺应来说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平衡与自动调节来解释发展;用外化与内化的双向建构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发展。

1、2认识的起源问题。知识就是经常与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就是与转化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就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1、3建构主义。皮亚杰把自己的发生认识论称为建构的结构主义。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发展。

1、4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同化与顺应来解释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1、5认识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把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阶段。

2、皮亚杰理论缺陷

2、1对阶段理论的置疑

①儿童经常比皮亚杰所发现的更早地理解思想与进行思维活动

②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通常就是不平衡的;

2、2对发展的社会因素重视不够

皮亚杰认为,智慧成长阶段在任何环境中遵循同样的次序这一事实足以表明,社会环境不能说明一切。这种连续的固定次序不能被归因于环境。认为社会整体恰恰就是个体成员之间的所有关系的相加,社会化就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她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与“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与同构性。

另外皮亚杰对于情感问题研究不够,致使她或多或少地忽视社会因素。

2、3发展概念的不足。所有的发展以“一个”方向前进。发展中的进展遵循着一种不变的“次序”:从主观到客观;从具体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联想到因果解释与其她类型的蕴涵推论。

2、4智慧的生物学解释以偏概全。皮亚杰描述智慧时大都适用纯生物学术语。婴儿智慧靠的就是“同化”与“顺应”。把智慧解释成一个特殊的器官。

2、5平衡概念解释的局限。过分强调平衡化的作用,低估了认识的形成就是内在的社会因素。她的平衡的概念过于模糊,界定了发展的方向,但就是就平衡-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没有解释。在解释平衡化中经常使用“或迟或早”进行表述,有太大大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皮亚杰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四个阶段期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5278 更新时间:2009-6-29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述之组织与适应二者,在性质上被视为具有不变的功能。意思是说,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在吸收知识时都是经由组织与适应的历程。至于前文所指的图式,其性质则具有可变的功能。意思是说,图式将因环境的需要与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由小而大与由简而繁地随时变化。图式的改变,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变;三岁幼儿与六岁儿童思维方式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同一事物在认知上也有差异。皮亚杰经由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皮亚杰按各阶段个体图式功能特征的不同,分之为四个年龄期,分别以不同名称来表明各时期的图式功能。 在进一步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之前,尚需对他分期理论的要义补充三点:(1)各时期之间并非跳跃式的改变,而是连续中呈现阶段现象。(2)对不同个体而言,各期特征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这表示有的认知发展较快,有的发展较慢。(3)四个时期的前后顺序是不变的,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遵循四阶段的法则进行的。以下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期的进一步说明。 一、感觉动作期 感觉动作期(或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二、前运思期 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

皮亚杰理论教学内容

皮亚杰理论

精品资料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如何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给我们的启示 很著名的理论,颇具争议但是有不能否认的价值,比如在学校教育方面-如何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的理论有三点主要的局限性 1.过分强调了年龄差异(overestimate age differences) 2.没有解释改变的过程(vague about process of change) 3.低估了社会环境因素(underestimate role of social environment) 因为社会因素和很多个人因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按照皮亚杰给定的年龄段发展。比如他的理论无法解释“神童”的出现。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主义的发展观。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皮亚杰认为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 4、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5、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重点先后四个阶段顺序不能改变。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 3、具体运算阶段(7-11)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三、皮亚杰提出影响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为: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一游戏 理论基础 1 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3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认知发展游戏的主要观点 1 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 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 认知理论

2理论体系 认知论核心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 他将生物学的同化这一概念应用于心理学中,意指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格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比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 依据皮亚杰的观点,平衡化指通过多重的去平衡与再平衡,导致从一接近平衡的状态向着质上存在差异的平衡状态递进发展。而自动调节是介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第三者,对同化与顺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两者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从功能机制上说,是同化与顺化的统一;从结构机制上分析,则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和外化应用的统一。而运算是组成认知结构的元素,各个运算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结构的整体。 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条件,即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个因素平衡化促进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使得成熟、实际经验和社会环境之间处在协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平扬的倾向作为一种过程,总是把儿童的认知水平推向更高阶段。当低层次的平衡被冲破以后,由于有了这种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以恢复,从而导致了智力的发展,因此是最为根本的因素。[1]

最新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 但是,同样的皮亚杰理论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缺点:①皮亚杰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存在生物倾向,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②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引用了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③皮亚杰在研究方法上,把许多变量混肴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④皮亚杰最后把形式运算思维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把认知功能看做是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的过程,利用这些知识单元来表征事物或信息。这样的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

皮亚杰理论简述

简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智力结构 图式作为智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生物结构,更重要的是一种逻辑结构。智力结构具有三要素,整体 性、转换性和自主调节性。 二、基本科学概念的发展 反映在皮亚杰研究儿童的几部著作《儿童时间概念发展》《儿童运动与速度概念》《儿童空间概念》《儿童到青少年逻辑思想之成长》 三、知觉论 讨论知觉结构与过程及其相关智力作用。主要著作《儿童空间概念发展中的知觉结构与认知结构》 四、认识发生论 皮亚杰最关心的是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发生论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适应,其适应的机制包括:同化、顺应、平衡。个体的发展起源于 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阶段划分的依据: 第一,智力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智力发展既呈现出连续性有呈现出阶段性 第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儿童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低到高,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 段,逐步达到最高水平。 第三,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而且前一阶段发展所形成的认知结构都被归入到下一阶段 形成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中一个基本成分。 第四,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 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 (一)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这一月内婴儿的行为全是反射性的,如吮吸反射和抓握反射等。无论 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几个少数反射格式进行同化。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 头部寻找奶头等。这些同化与调节虽然简单,却构成了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 (二)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个月)。到了这一时期,婴儿形成了一些简单的习惯, 如吮吸手指、移动头部等,这些简单的习惯并不是反射性的,而是适应性的,是婴儿主动做出的。 (三)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 4.5—9个月)。在这个时期里,婴儿不仅把循环反应应用在自己身上,而且 也应用在身体以外的其它事物身上,他开始把握和玩弄他伸手所及的一切物体,表现出视觉与触觉的协调。(四)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9—12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开始显示出明显的意向行为,他能运用已 有的格式实现不能直接达到的目的,表现出把格式联系起来运用的特点,这时,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此时真正的智力活动不再是利用单个格式去应付问题,而是通过格式的组合和协调实现预定的目的。 (五)通过积极的尝试而创造新的格式(12—18个月)。周岁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把已有格式联系起来解 决问题了,而要积极地尝试可能的结果,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六)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18个月—2岁)。此时期儿童的智力活动开始摆脱感知运动的模式而 向着表象智力模式迈进。这一时期的最明显特点是,儿童的智力活动对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动作的依赖逐 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利用逐渐增加,它无需通过实际的尝试,而只要利用关于事物的表象就可建立解决问 题的新格式。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皮亚杰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他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 标签: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又称“皮亚杰学派(Piagetian school)”的创始人,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后创立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献。在70多年的时间里,皮亚杰发表了88部著作,上百篇论文,撰写了无数的研究报告。 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这一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有很大影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还根据这一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教改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旺盛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且,在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中,皮亚杰所做的工作极具创造性和代表性,以至后来的发展研究虽然可以超越皮亚杰,但始终不能绕过皮亚杰。可以说,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的先驱。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認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吸收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改造成为遗传的“图式”,康德的先验范畴论是预成论观点。而皮亚杰认为先天图式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仅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图式主要是在儿童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结构主义强调内在结构的研究,反对外部现象的描述。皮亚杰力图通过儿童后天的活动探讨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发展。他指出,认知结构既不是形成于物理客体之中,也不是先验的存在于主体自身中,认识的获得必需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加以说明。 皮亚杰研究认识的方法论取自生物学,他吸收了生物学中渐成论的观点,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的技能和结构与认知的技能和结构之间具有“同构”关系。 皮亚杰运用数理逻辑中的运算、对称、可逆等概念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并用符号逻辑作探讨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过程的特点。他认为有了符号逻辑工具,就像掌握了统计学一样。对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帮助。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相关理论 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思维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周围的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 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 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思维,主要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当物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仍然存在。 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主要特点: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不守恒。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 这一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是仍需要具体事物支持;出现去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具有守恒性、可逆性。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这个阶段儿童思维水平接近成人,不依赖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进行思维,可以通过假设思维来推理解决问题。

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play theory)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J.Piaget)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并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所以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实质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 游戏阶段理论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皮亚杰将学前儿童的智力划分为感知运动(0-2岁)和前运算(2―7岁)两个阶段,并归纳出这两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①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机能性快乐”是法国心理学家彪勒(K.B 出dO)提出的,指因满足身体的某种生理需要而获得的快乐。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所以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这种游戏的功能就是对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动作的重复中得到机能性快乐,产生或获得有力量的感觉。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细分为6个阶段:反复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思维的发生。那么这种游戏形式究竟产生于哪个阶段?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产生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例如婴儿重复地吮吸手指就是一种循环反应,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适应活动。当这种循环反应延续下去时就会变成游戏。皮亚杰指出,从适应活动转向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惟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的表情。当循环反应刚刚开始时,孩子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一旦学会了这种动作,再继续这一动作时就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这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循环反应也就转变成嬉戏性行为。这一转变就表明了游戏的发生。 练习性游戏不是出生后头两年或前言语阶段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在整个儿童期都可以看到的游戏形式。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但是闻言的出现,儿童通过这种游戏而获得的新东西越来越少,于是这种游戏也逐渐减少,并表现出3种发展趋向: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变为严肃的工作。 ②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有了关键性的变化,即象征性游戏发展起来了,这种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也是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游戏的特征。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一个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表征是一种超越了感知活动的机能类型(即象征性功能),它的特征在于“它超出了当前的范围而扩展到时空适应的领域,即它唤起了直接知觉与动作场之间的东西”。“表征是一个信号物的联合”,是由“信号物”和“被信号化之物”构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例如,在儿童驾着木棍当马骑这个象征性游戏中,木棍就是信号物,马及骑马的景象就是被信号化之物。在象征性游戏的表征结构中,同化超过了顺应而占优势,这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经过我们近期学习,深深的体会到:当老师不懂儿童心理学史肯定当不好的。人总是积极地试图学习。皮亚杰指出,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去思考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皮亚杰眼中的儿童通过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发现周围事物是怎么运作的。由此,皮亚杰得出了对人的根本看法:人生而有理性,人总是企图了解周围世界。这强调了儿童对于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具有理解客观世界的内在欲望,这便是其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正是这个内在动力驱使儿童主动、积极地发现知识。至于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解释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也不过是“死的知识”,因而,学生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其次,他以儿童扔玩具为例,认为这一在父母眼里调皮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儿童在体验物体的重力现象以及自由落体的过程。 除此之外,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这一点做的还是有些不足,我们应该结合理论与实际开发新的设计。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在现代教育中,希望以后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存在泛灵论的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3、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即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 4.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 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评价: 优点:①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质量状态只有在过程中才会充分表露,关注思维过程才会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给予有的放矢的引导。 ②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性理论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Piaget,J.)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的四个具体阶段 每一种新的图式的出现,都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他提出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2岁左右)。此时语言还未形成,主要通过感知觉来与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观的关系; 第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左右)。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儿童能用表象、言语,以及符号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但其思维还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 皮亚杰认为,任何人的认知发展都要经历上述四个连续的阶段,且这种连续发展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在任何文化社会中都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虽然,在两个相继发展的认知阶段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思维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一、题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二、资料,文献来源: 一手资料: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二手资料: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建构主义》 李维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邹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 王海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百度百科《建构主义》、《皮亚杰》《皮亚杰简介》 PPT《建构主义概述》、《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读》 《皮亚杰学派》 三、资料、文献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1皮亚杰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百度百科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了皮亚杰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认知发展论的建构者,人类智慧的探索者。是瑞士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源自于他对儿童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等)的发展和结构的研究。 皮亚杰的基本信息如下表: 出生1896年8月9日 瑞士纽沙特 逝世1980年9月16日(84岁) 瑞士日内瓦 研究领 域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 著名成 就 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认知发展论、物体恒存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后世影 响 伊曼努尔·康德、亨利·柏格森、皮耶·珍尼特、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前人传承巴贝尔·英海尔德、杰若米·布鲁纳、劳伦斯·柯尔伯格、哈沃德·加德纳、汤玛斯·孔恩、西摩尔·派普特、安伯托·艾柯 3.1.1皮亚杰的主要理论 3.1.1.1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⒉前运算阶段(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3.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 举例说明: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 4. 思维具有可逆性。 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