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设计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地

进行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动手画图、符号表示等方

式使学生理解概念。从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更好地理

解角的意义,体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突出以学定教,体现“设计问题化,

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

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

递进式活动序列,引导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中获得对角

的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在前一学

段和本章前一节已经了解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

本特征,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

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直尺画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能够用圆规画圆,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

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差),能够对三角形

进行分类,探索并掌握直线、线段的性质;知道线段中

点的概念,能够运用几何语言表示线段中点,运用刻度

尺找出已知线段的中点;知道两点间的距离概念,能够

度量两点间的距离。小学所认识的角停留在感性层面,

不需要规范描述和符号表示,并且所接触的图形都比较

简单,进入初中后,对角的认识要求明显提高,不仅要

在观察感知、画图确认的基础上,探寻角的概念的关键

特征,还要能够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规范表达,不仅要从

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的形成,而且还要从在此基础

上认识平角、周角及其关系,进而明确角的度量,…这

对于几何表达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着力通过图形直观、动

手实践和练习反馈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知识背景分析

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前一学

段对角初步感知和本学段所获得对直线、射线线段规范

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重点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引入角

的概念的必要性,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法,掌握角的度量、比较、计算方法;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图形和符号语言

表示叫的平分线,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能够进行有

关计算;探究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能够运用

其进行简单说理。本单元共5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重点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从而发现生活中

的物体具有角的形象,更好的认识角这一基本的平面图形。知道角的两种描述方法,知道平角、周角的形成过

程及其数量关系,理解角的进位制,会进行各位制之间

的互换,认识三角板上的角度数。

教科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钟表、棱锥、三角板等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给出角

的描述性定义,接着通过一个思考栏目引导学生认识角

的形成性概念,感知平角、周角的概念,进而得出角的

计量单位和度量方法,最后给出角的画法,这样安排不

仅有利于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画图确认——符号表达——抽象概括”的过程,而且有助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的关键特征,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角是最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和线段、射线构成平面几

何的基础,在后续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

知识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角的大小

与角的两边的位置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是三

角函数学习的基础,在三角函数学习中还会进一步体验

和提升。

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

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知道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及其数量关系,理解角的进位制,初步学会各位制之

间的互换,认识三角板上的角度数。初步学会用量角器

度量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有关概念的形成与运用过程,提高识图能力,

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探索平角、周角的概念,获得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角的广

泛运用,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用意识、激发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理解角的

进位制,初步学会各位制之间的互换,初步掌握用量角

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角的有关概念和角的表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学法指导

自学法、发现法、练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

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

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

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

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

通过图片的展示为新知识的探究做好铺垫。提出挑战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13-15分)

通过学生学习和探究掌握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13-15分)

反馈练习,加深对角的概念与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3-5分)

回顾本节课知识,将所学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

活动五:推荐作业,延展新知(3-5分)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程序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媒体使用与教学评价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课件展示与角有关的图片(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的同时],以上图案中除了射线、线段外,还有那些基本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性质?能否用表示线段、射线等方法表示它们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能容(揭示

并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课件展示与角有关的图片(案),相机提出问题1。(2)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揭示并板书课题。

(3)关注并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结合问题,观察图形尝试回答。

(2)同桌相互交流个人意见。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共享。

【媒体使用】

出示问题1、2、3。

【设计意图】

问题1、2、3旨在揭示课题;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关系,激发其求知欲。

活动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一)尝试自学

问题2:自学教科书132页“思考”以上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角是怎样构成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吗?(2)结合角的概念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1)

(2)

(3)

(4)

(3)生活中有许多与角有关的实例,观察下图,你能指出图中的角吗?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图形吗?

(二)实践探究,思考解答:

问题3:两人一组,先将一根细铁丝放在本子上,沿细

铁丝所示方向画线,然后固定细铁丝一端,并将其旋转

到任意位置,再用前面的方法画线,观察所画的图形是

什么图形?你们能并根据该图形的形成过程描述角吗?

问题4:按照(1)的方法继续旋转细铁丝,则它与起始

位置的射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由此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当细铁丝旋转到与起始位置射线成一条

直线时,所形成的角有什么特点?当细铁丝旋转到与起

始位置射线重合时呢?

问题5:可以这样认为吗?为什么?

(1)平角是一条直线(2)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三)角的表示

问题6:射线可以用表示端点和射线上任意一点的大写

字母表示?如何表示角呢?请自学教科书有关角的表示,尝试解答下列问题:

(1)角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角吗?

(1)

(2)

(3)

(2)填空

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

或______

记作______

记作_______

(3)下图中共有几个角?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四)角的度量和角度制

问题7:自学教科书133页内容,尝试解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1°的角?度、分、秒之间是怎样换算的?(2)1周角等于多少度?1平角呢?平角与周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3)什么是角度制,你会表示角的大小吗?

【示演操作】角的度量方法,并强调:1)对点——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对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通常情况下与处于水平位置)重合;读数——读出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叠合位置的数字(顺时针方

向读外圈数,逆时针方向读内圈数)

【即兴演练】(1)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2)任意画一个角,用适当地方法表示后,再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同桌交换度量检查),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度量角时应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一)1、出示自学提纲,组织学生自学,重点关注学困生表现。

2、检查自学情况,讲评角的有关概念,并同步板书。

3、及时评价学生表现。

(二)1、根据学生活动进程依次出示问题3-6,根据学

生口述,投影出示问题的解决过程,重点关注全体学生

对角的表示掌握情况,必要时进行适当地提醒。

2、相机板书角的形成性概念及平角周角概念,强调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异同。

(三)1、出示自学提纲,组织学生自学,重点关注学困生表现。

2、检查自学情,发动学生评价矫正问题完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并加以板书。

(四)处理方法同(三),即兴演练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其中演练(1)同桌每人负责度量一个三角板,(2)按要求完成。

【学生活动】

1、学生感知,并与教师互动完成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3、探获交流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5结论的文字表述,一名学生口述,其余学生参与纠正补充。

5、小组互动完成问题

6、7。小组组长负责向学困生讲

解及互助。

【媒体使用】

依次出示角的相关概念及问题3、4、5,结合学生活动

展示问题3、4解决过程。

【设计意图】

角的两种描述中都隐含了组成角的重要元素,即两条射

线见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角的组成探究,重要的是让

学生知道角与“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重要区别。

通过问题6的探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表示方法在具体

的应用中运用。

用旋转的方式描述角,不仅对以后叫的概念的扩展有用,而且能更好地帮组学生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

活动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题组一

1、选择题:

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B.两条有公共端点的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

C.两条有公共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D.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角是周角的2倍

B.周角是平角的2倍

C.1平角的是1°

D.1周角的是1°

题组二

3、如图,棱锥表面上有几个角,请把它们表示出来?

4.如图,以O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请分别把它们读出来。D

CO

B

O

A

【课外思考】怎样比较4题中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1)出示题组一,提出答题要求,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用PPT展示确认,强调注意解答过程。(2)出示题组二,处理同(1)。

【学生活动】

(1)口答题组一运算过程,口述法则。

(关注学困生举手,并给机会)

(2)独立完成题组二3,关注并评价同伴表现。小组组

(3)尝试完成题组二4,两人板演,集体评价,关注注

意事项。

【媒体使用】

(出示题组一、二及其答案;(2)展示题及解答过程。【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节时增效,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

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1)自主小结:①对自己——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②对同伴——谈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注意什么?③对老师——谈本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2)教师概括小结,重点强调(板书):两个概念;两种方法(表示、度量);三个步骤(度量角的步骤);四点注意[a、表示角不能漏写符号;b、用一个字母或符号表示只能表示单独的角;c、规范角的度量,即对(读)要对(准)准;d、角的进位制]

1)角的概念(两种概念);

2)角的表示。a)三字法(表示顶点的字母居中);b)数字法(一画画线,二表示);c)

3)角的度量:对点、对线、度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小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状况等。

【学生活动】

按要求,进行自主小结,注意倾听同伴意见,反思梳整存在问题。鼓励学困生发言,师生互助完成。

【媒体使用】(略)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在反思中提升。

活动五推荐作业,深化新知

必做题1、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2、习题1

选做题:1.一天24小时中,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共组成多少次平角?多少次周角?

2.某火车站的钟楼上装有一电子报时钟,在

钟面的边界上,每分钟的刻度处都装有一只

小彩灯。晚上九时三十五二十秒时,时针与

分针所夹的角α内装有多少只小彩灯。3.画直线AB,在AB上任取一点O,画射线OC、OD,这时图中共有几个小

于平角的角?分别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作业题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学困生只完成必做题。教师在课后重点检查辅导,做到

面批面改,及时辅导。

【媒体使用】

【设计意图】随时搜集掌握评定学生尝试学习效果,及时回授评定的结果,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帮

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补救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漏洞。为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板板书设计

课题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

三、角的度量

屏幕

【设计意图】

看自然,写方便,展思路,显重点。学生练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

4.3 角 第1课时角 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概念,能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角、平角、周角的概念. 2.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同一个角. 3.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教学重点 1.角的定义和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 2.会进行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角的表示方法.角度的换算.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你能从教室中常用的物品里找出角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132至133页,完成下列问题: 1.角的概念: (1)有公共端点的__两条射线__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__顶点__,这两条__射线__是角的两条边. (2)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__旋转__而形成的图形,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__始边__,旋转终止时的射线叫做角的__终边__.

2.角的表示: 如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字表示的角,改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1=∠ADE,∠2=∠EDB,∠3=∠CED,∠4=∠ABC,∠5=∠AED__. 可用一个大字写字母表示的角是__∠A,∠B,∠C__. 3.角的度量: (1)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有__度__、__分__、__秒__;1°=__60__′,1′=__60__″. (2)1周角=__2__平角=__4__直角=__360__°. (3)把下列各题结果化成度. ①72°36′=__72.6__°; ②37°14′24″=__37.24__°.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32页,思考: 1.举出生活中给我们以角的形象的例子. 2.什么是角?什么是角的边?请画图说明. 3.画图说明如何表示一个角. 4.如何从旋转的角度描述角?在旋转的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角? 5.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能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角有几个?把它们表示出来, 能用三个字母表示的角是: 能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角是: 【展示点评】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 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小组讨论】角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4种,分别是用三个大写字母,一个大写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希腊字母.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顶点写在中间;用一个大写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件

课题: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 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 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 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 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 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 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 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 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 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 过的数的类型, 归纳出我们已经 学了整数和分 数,然后,举一 些实际生活中共 有相反意义的 量,说明为了表 示相反意义的 量,我们需要引 入负数,这样做 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 生来说,更多地 感到了数学的枯 燥乏味为了既复 习小学里学过的 数,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创设如下的 问题情境,以尽 量贴近学生的实 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 望,学生自己看 书学习是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重

【精品讲义】七年级上册数学 角

xx一对一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课时2h 教学课题角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意义进行有关表示或计算; 4.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考点一、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 (1)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1所示,角的顶点是点O,边是射线OA、OB. (2)定义二: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始位置OA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O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图1 图2

(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 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牢记三角板角度).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考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 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的1 60 为1分,记作“1′”, 1′的1 60 为1秒,记作“1″”.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人教版优秀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合集人教版优秀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1有理数: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2016年—2017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正式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 2012—2013学年度 教师:蔡弘 哈密市第五中学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备课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 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2)、有理数的分类: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 (4)、数轴:(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掌握(1)a 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 a n的值大于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 和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用符号表述: )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 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 积为正; ④几个有理数相乘, 若其中有一个为零, 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除; 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 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 则先算括号内, 再算括号外. (7)、运算律:①加法的交换律;②加法的结合律;③乘法的交换律;④乘法的结合律;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华东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角(基础)知识讲解

角(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意义进行有关表示或计算; 4.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角397364 角的概念】 要点一、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 (1)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 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1所示,角的顶点是点O,边是射线OA、OB. 图1 图2 (2)定义二: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 的内部.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 始位置OA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O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要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 的1 60 为1分,记作“1′”,1′的 1 60 为1秒,记作“1″”.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 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 的要借位,从高一位借的单位要化为低位的单位后再进行运算,在相乘或相加时,当低位 得数大于等于60时要向高一位进位. 2.角的比较: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的大小比较相类似,方法有两种. 方法1:度量比较法.先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方法2:叠合比较法.把其中的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作比较. 如比较∠AOB和∠A′O′B′的大小:如下图,由图(1)可得∠AOB<∠A′O′B′;由图(2)可得∠AOB=∠A′O′B′;由图(3)可得∠AOB>∠A′O′B′.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1.4.1有理数的乘法(3) 教学目标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练习题及答案

4.3.1 角 一、单选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ON⊥OM,若∠CON=55°,则∠AOM的度数为 () A、35° B、45° C、55° D、65° 2、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的角C沿着GF折叠(点F在BC上,不与B,C重合),使点C落在长方形 内部点E处,若FH平分∠BFE,则∠GFH的度数α是() A、90°<α<180° B、0°<α<90° C、α=90° D、α随折痕GF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EOD=1:2,则∠BOD等于() A、30° B、36° C、45° D、72°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若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那么这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5、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对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B、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C、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D、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6、如图,AB∥CD,CE⊥BD,则图中与∠1互余的角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如图,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AEF,若∠2=40°,则∠1的度数是 () A、70° B、65° C、60° D、50° 8、如图,已知l1∥l2, AC、BC、AD为三条角平分线,则图中与∠1互为余角的角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吧 斗 Assistant teacher 为 梦 想 奋

4.4角的比较 1.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并能借助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解决问题. 3.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会进行角的运算.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如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剪刀模型,现在考考大家,剪刀张开的两个角哪个大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比较 在某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如图所示的工件,其中∠α称为工件的中心角,生产要求∠α的标准角度为30°±1°,一名质检员在检验时,手拿一量角器逐一测量∠α的度数.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该名质检员采用的是哪种比较方法?你还能给该质检员设计更好的质检方法吗?请说说你的方法. 解析:角的比较方法有测量法和叠合法,其中测量法更具体,叠合更直观.在质检中,采用叠合法比较快捷. 解:该质检员采用的方法是测量法,还可以使用叠合法,即在工件中找出一个角度为31°和一个角度为29°的两个工件,然后可把几个工件夹在这两个工件中间,使顶点和一边重合,观察另一边的情况.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 (1)求∠EOD的度数; (2)若∠BOC=90°,求∠AOE的度数.

解析:(1)根据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可知∠DOE =∠DOC +∠EOC = 1 2(∠BOC +∠AOC )=1 2 ∠AO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2)先根据∠BOC =90°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1)∵∠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EOD =∠DOC +∠EOC =12(∠BOC +∠AOC )=12∠AOB =1 2 ×120°=60°; (2)∵∠AOB =120°,∠BOC =90°,∴∠AOC =120°-90°=30°,∵OE 平分∠AOC ,∴∠AOE =12∠AOC =1 2 ×30°=15°. 方法总结: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找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是解题 的关键. 【类型二】 利用三角板叠合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折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 ,则∠AOC +∠DOB =( ) A.120° B.180° C.150° D.135° 解析:由图可得:∠AOC +∠DOB =∠AOB +∠COD =90°+90°=180°.故选B.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发现几个角之间的关系. 【类型三】 长方形折叠计算角的度数 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若∠EFC =119°, 则∠BFC ′为( ) A.58° B.45° C.60° D.42° 解析:∵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EFC =119°,∴∠EFC ′=∠EFC =119°,∠EFB =180°-∠EFC =61°,∴∠BFC ′=∠EFC ′-∠EFB =119°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新部编本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育精品资料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 13 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教案|全套】 目录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展开与折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截一个几何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从不同方向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积的乘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数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绝对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有理数的加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有理数的减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水位的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有理数的乘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9有理数的除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0有理数的乘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计算器的使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代数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代数式求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合并同类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去括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探索规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线段、射线、直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角的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平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垂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有趣的七巧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你今年几岁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解方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