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弘扬法治精神 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第三章 弘扬法治精神  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第三章 弘扬法治精神  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第三章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第二节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3)了解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3)增强公民意识

2.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当代的青少年维权意识很强,经常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新闻舆论和网站论坛等形式讨说法。但中职学生总的来看知识面比较较狭窄,思想也不够成熟,对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也过于片面,更有少部分学生只知道维护自身权益,不去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初中所学宪法知识,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宪法内容根本性的认识。

〈设置问题〉

1.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哪些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我国宪法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哪些规定?

学生对照教材找出答案,教师予以正确点评,利用课件,以图表形式归纳宪法内容根本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普通法律(刑法,民法)法条规

定,以与宪法作内容方面的对比,强调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材料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各个重要领域,材料中刑法与民法是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的某一方面。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宪法从内容上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对于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入手,通过材料举例,对比讲解清楚。

〈设置问题〉

材料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材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材料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

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材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教师出示上述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法律条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而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宪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它们的立法依据是《宪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明一点,违宪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宪法规定的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指导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违宪表现在立法上。宪法以外的法律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与之抵触,如果发生了抵触现象就是违宪,根据立法法的相应规定就要归于无效或由有关机关进行修改撤销。这一点也说明了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

这个问题理论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借助图表,设计问题,通过直观的数据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

投影材料:

宪法与普通法律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不同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1.宪法是法治的标志

学生理解该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再结合教材第79页案例,在充分认识宪法地位的基础上,以设置问题为教学线索,由浅入深讲解为主,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理解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材料8.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材料9. 我国宪法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它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具体做法是:(1)青少年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宪法至上”观念。(2)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也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1.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3.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

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①要切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意识,提高法律素质;②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按宪法规定办事,对宪法提倡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对宪法禁止的行为要坚决不做,对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某些行为一定要做,并且做好;

③要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以捍卫宪法的尊严,为保证宪法的顺利实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增强公民意识

【案例】

展示材料: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引明思理】

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点拨: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一)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是普通法律确认的其他公民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1、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案例1】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成都日报报道,2001年12月23日,四川大学98级法律系学生蒋韬看到中国人民银行招录行员的启事,但其中一个条件让只有1.65米身高的他犯难。

“男性身高1.68米,女性身高1.55米以上”蒋称,这是对身高在1.68米以下的男性公民和身高在1.55米以下女性公民平等权的侵害。

2002年1月7日,蒋向成都武侯区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状,要求维护自己的平等权。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此案。虽然法院作出裁定,驳回原告蒋韬的起诉。但是,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重新刊登广告,删除了身高条件。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案例,思考问题:

我们如果遇到类似侵犯平等权问题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加入讨论进行点拨:略。

教师:虽然现实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平等现象,但是我相信随着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的增长,积极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未来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文明和谐,不平等现象会越来越来越少。但是,反之,如果我们一味的纵容,反而会导致不合理不合法现象的更加猖獗,影响了我们所希望的美好生活。

【视频】我们来看一个传播人人平等的正能量视频:

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馆长称借此传递人人平等

教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平等不歧视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美好,我们也会更加幸福。毕竟平等尊重是相互的。

2、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指:⑴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⑵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⑶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⑷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⑸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4、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

因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码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案例2】女学生受辱“屈臣氏”被罚

今年7月,上海19岁女大学生钱缘在屈臣氏超市购物后离开时,门口警报器突然鸣叫。超市工作人员不顾其反对,强行令其作脱衣检查,结果一无所获。遭搜身后钱缘不堪忍受耻辱,愤然起诉,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等50万元。10月28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屈臣氏超市侵权成立,必须在十日内登报向钱缘赔礼道歉,并赔偿 25万元精神损失等费用。

女大学生钱缘与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名誉权纠纷上诉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昨天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上海虹口区法院的一审判决,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应赔偿女大学生钱缘的精神损害费由人民币25万元改判为1万元,应向女大学生赔礼道歉,并承担一、二审案件受理费820元。

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权不容侵犯的权利。基本内容包括:(1)公民享有姓名权。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公民享有肖像权。《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3)公民享有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给予尊重的权利。

(4)公民享有荣誉权。公民因对社会有所贡献而得到的荣誉称号、奖章、奖品、奖金等,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5)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是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想为外界所知的事,他人不得非法探听、传播公民的隐私。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

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

(二)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其实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呢?请各小组学习一下教

材中的有关内容,了解一下,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公民义务。

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衽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案例分析:王先生的父母年迈,王先生以自己住房拥挤为由,想把赡养父母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两个姐姐。他说:以后父母去世了,他们那十多万元存款就归你们两个了,我放弃继承财产的权利,也放弃抚养父母的义务。

问题思考:同学们认为王先生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点拨: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只有把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和自学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另外,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只要父母履行了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子女就应该担负赡养父母的义务。

(三)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

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公民意识: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中职学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还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的原则;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另外,我国公民有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义务。

【随堂练习】

李明上学期间,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中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刻苦训练,对工作认真负责,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复员后,他积极参加地方建设,业绩突出,担任部门负责人。在区人大换届选举时,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在家里,他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培养教育子女,他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

【板书设计】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增强公民意识

(一)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

(二)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

【课后作业】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3、如何增强公民意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教学反思】

中职生并不缺乏爱国热情,由于近些年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有所增强,只是,大多数中职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不清楚法律到底赋予了公民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到了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增强公民意识的必要性,了解了一些正确履行权利的途径,增强了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和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责任感。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发挥个人所长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从而做到“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准备 、学生排演节目 、电子琴、录相片、课件、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宣布开会;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每天早晨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使你安静地来到学校;当你在课堂上汲取丰富的知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带给你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你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购买心爱的玩具时,又是什么使你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商品? 对,是法律!法律是生活的保障,法律是幸福的源泉!试想,在一个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健全的国家里,犯罪分子日益猖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至U处坑蒙拐骗,到处杀人放火,那将是一 片多么可怕的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是我们每一名小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啊!所冃景

题班会》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演讲:《争做知法守法小公民》 同学们: 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2000年2月1 日,《光明日报》报道:河南省一名小学生,因为自己的考 试成绩没有科科达到 90分以上,回到家后,竟被父母活活 市一名小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 竟把老师打了一顿。这些事例以前我也看过一些,真是令人 触 目惊心。所以,青少年知法,守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 自身权益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那么,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一些比较严格的规定,这 些规定常 常表现为一部部法律。 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等等,这些法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安宁,带来了和平…… 经我这么一说,同学们肯定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法律是公 平的使者;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否知法、懂法、守法、 用法,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关系重大。所以,让我们为 争做21世纪知法守法小公民而努力奋斗吧! 三、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1 、标志介绍(包括禁止饮用标志、禁止通行标志、禁 止触摸标志、自然保护区标志、步行街标志、自行车停放标 志等) 、歌曲《抓贼》 、小品《再也不敢了》 F 面我宣布《携手迈向光明大道 法制在我身边主 打夕匕;长春 比如,专管国家大事的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打击犯罪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邢法》、

(整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doc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 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我们都是公民教案

(师)世间有一种称号,它并不表示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有价值,那是什么呢? (生)答略。 (师)对,指的是公民。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是不是公民呢?(板书课题)5.1 我们都是公民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这实际是在问: 你是哪国公民?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公民。那什么是公民,什么又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公民身份又有哪些内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公民身份的确认: 1.公民 (1)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个人具有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 公民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 (2)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张某是湖北宜昌人,出国留学后被美国一所大学聘用,现已取得美国国籍,并长期在美国定居。张某是(美国公民) 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 民。 练习:课本P2,"情境研讨": 小组交流:上述对公民身份的看法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不准确的?说说你的依据。 请看课本P2-P3中的探究园的内容,分别探讨这几幅图中对公民身份

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王小青的看法不正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中国国籍,不受是否拿到身份证的影响。 ②陈旷的看法不正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中国国籍,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③张怡的看法是对的,她小姨的女儿一出生就是公民了。 ④张萌的看法不正确,陈燕虽然出国留学了,但如果她不加入外国国籍,她还是中国公民。(如果加入了外国国籍,她就不是中国公民。) ⑤张志强的看法不正确,公民犯罪只会被剥夺某些权利,不可能会被 剥夺公民身份 2、我国公民身份的确认 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注意:在我国,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 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辨一辨:他们属于中国公民吗? (1)我国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属于) (2)美籍华人(不属于) (3)海外华侨(属于) (4)在中国定居的人(属于) (5)受到法律制裁的中国人(属于) (6)在中国居住的美国公民(不属于) 思考: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为什么? 2.国籍 (1)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我国法律对国籍的有关规定: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法律规定",同时,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公民与国籍补充材料:国籍的取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取得国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出生在某国而取得某国国籍,这是

“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法在身边——走好青春每一步 【活动背景】 做好法制宣传活动,举行“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积极响应号召。 【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校内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活动方式】 班干部主持,师生共同参与,以讲解、朗诵、讨论、竞赛等形式展开。 【活动要求】 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秩序,联系实际。 【主持人】 【活动地点】七年一班教室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导语,说明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甲:学习法律是社会进步对个人的外在要求。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乙: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在素质的内涵正在逐渐丰富。以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人文和法律精神。 甲:尊法守纪是每个社会公民的义务, 乙:尊法守纪是保护每个人个人利益的保障。 合:为此我们开展主题为“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的主题班会。 二、《宪法》法律知识简介(学生10人) 主持人:《宪法》共四章: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10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案例结合,讨论法律案例 主持人: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有十七、八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案例一:据《闽西日报》报道:20XX年6月26日中午,某中学生林某因与同年级同学钟某发生矛盾后斗殴,当晚8时许钟某纠集同学挟持林某到校外一小巷内,将林某打倒在地。后来林某起身掏出水果刀,对其中的王某等人乱刺后逃离现场,王某被刺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1月17日,县法院以林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我们都是公民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 2.学科、课题:粤教版思想品德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我们都是公民》 3.课时数:1课时(45分钟) 4.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间受到父母过分溺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义务意识比较薄弱。 (2)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生多方面接收到关于公民的信息,但他们并没有从法律上、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 二、教材分析 《我们都是公民》是粤教版教材初二政治第五单元第1个框题第一课时。 本册教材主要讲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与公民意识相关的知识,同时,以后的学习均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本课时是本册教材中的起点,在本册中处于基础地位。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上: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含义以及公民身份的确认的内涵。 能力上:使学生能够分析有关公民身份确认的有关资料。 情感上: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学生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感。 【教学重点】 公民身份的确认。 重点的依据:公民的定义是本课时的基础概念。只有全面掌握了公民的概念,懂得区分公民身份,才能明确自己独特的中国公民身份。 处理方法:通过小组竞赛,一方面引起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重复公民定义让学生自行深入了解其内涵。 【教学难点】 公民身份的内涵。 难点的依据:比起初一学生,初二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更强,但是仍然未能摆脱感性思维的习惯。公民身份的内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书本上关于公民身份内涵的讲解比较散乱,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故把这一部分作为难点,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整合,把四点具体内容整合为两点:权利和义务,进行讲解。 处理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公民的权利感,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材料,简化书本内容,让学生容易掌握吸收。【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2、探究学习法; 3、总结反思法。

“弘扬法制精神,建设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法制建设,共创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靖西中学2016级10班苏倩娇 一、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安全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二、活动过程: 1、班主任讲述了前不久发生在市区一所学校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造成很多学生严重受伤,甚至有个别学生还落下了身体残疾的悲惨后果。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2、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谈了自己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3、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如:走路靠右手边,过马路要走人行道。骑车靠右手边,遇到红灯要停下来,等绿灯亮了才能开始骑车。 三、学习其他安全知识 1、日常行为安全: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或其它危险品进入校园;严禁唆使社会人员来校滋事、打架;不进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不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挤搡;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抢行。 2、体育课安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随意去体育老师严禁去的地方。同时要有防范意识,不随意投掷器材。 3、食品卫生安全:住校人员一律在学校食堂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场超市,同时一定要注意购买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4、集体活动安全:班级、年级组织的户外活动、社会活动等,要事先制定好活动安全方案报经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5、心理健康安全: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如找其谈话,谈心等,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6、用电安全: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四、总结 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课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安全方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心中。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3.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1)课件展示不同身份人群的图片。 (2)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等不同身份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公民意味着什么》。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2、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第23页的知识窗。

交流:你知道国籍是什么?它是怎么获得的? 2、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小卡片,它能代表我们的身份,那就是身份证。 一:先说一说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 ---公民身份证号码 二: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不同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3、三: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课件出示课本25页相关链接) 4.身份证用处知多少? 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邮局邮寄物品 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 5.小结 小小卡片不仅作用大,而且就号码一项也很有意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哦。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2.“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3.公民身份证号码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精品文档]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教案 授课章节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 治国家 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题目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能力目标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 纪守法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 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教学难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一)纪律的定义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时间 分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 引入「」 分钟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 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 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新课「」 分钟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 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 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 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 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 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 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 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 分学习)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 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 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 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 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 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 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 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 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 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 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 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 使权利的自由。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 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看多 媒体课 件。观察 体味、思 考 学生 思考回 答,并观 看多媒 体。 让学 生开展讨 论,充分 理解纪律 与自由的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设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饶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则的制约。了解规则的保护和约束作用。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与法律,并了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理,涵养高尚道德。 2.过程与方法: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可能违规时调整好自己的不良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我们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和规则制度,老师想来上课就来上课,学生想听课就听课,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我们的校园秩序和教学秩序会怎么样呢? 目的:引出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规矩、没有规则是行不通的。 【新课内容】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一部分一、增强规则意识(板书)规则与秩序(课件中体现)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故事,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缰绳在驭马中起什么作用? (2)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通过本案例,引出当今社会必须讲规则与秩序。无论我们在哪个单位工作学习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则与秩序。我们具体看下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3、学习本章节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规则受哪几方面的制约? (2)规则的作用? 4、教师归纳总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队有章程,单位有纪律,社会有道德。这些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二)一个团队要有铁的纪律,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纪律与法律(出示多媒体)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自主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纪律? (2)怎样理解纪律? (3)法律规则的特点? 教师讲解。 2、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内容学习本章节案例故事。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本案中,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 (2)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 (3)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3、教师总结并重点讲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三)我们同学既然学习了纪律与法律的知识,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如何做呢?就是我们第三部分所要学的内容。做遵纪守法的人(出示多媒体)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案例故事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案例中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没有遵守工作纪律。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四(2)班 (一)、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发挥个人所长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从而做到“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准备 1、学生排演节目 2、电子琴、录相片、CAI课件、电视机 (五)、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宣布开会;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每天早晨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使你安静地来到学校;当你在课堂上汲取丰富的知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带给你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你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购买心爱的玩具时,又是什么使你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商品? 对,是法律!法律是生活的保障,法律是幸福的源泉! 试想,在一个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健全的国家里,犯罪分子日益猖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到处坑蒙拐骗,到处杀人放火,那将是一片多么可怕的情景啊!所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是

我们每一名小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下面我宣布《携手迈向光明大道------法制在我身边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演讲:《争做知法守法小公民》 同学们: 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2000年2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河南省一名小学生,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没有科科达到90分以上,回到家后,竟被父母活活打死;长春市一名小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竟把老师打了一顿。这些事例以前我也看过一些,真是令人触目惊心。所以,青少年知法,守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那么,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一些比较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常常表现为一部部法律。比如,专管国家大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打击犯罪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邢法》、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等等,这些法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安宁,带来了和平……经我这么一说,同学们肯定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法律是公平的使者;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否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关系重大。所以,让我们为争做21世纪知法守法小公民而努力奋斗吧! 三、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摘要:《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该说课教案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作者从设计理念、教情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意图与教学后记八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设计了这堂课。 关键词: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说课 一、设计理念 本课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 学目标,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分析、列举事例、讨论、讲述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特别关注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多媒体,集图文、案例、视频综合功能于一体,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从课件中深入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增强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当好国家公民。 二、教情分析 (一)教材特点。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该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通过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当好国家公民。该课图文并茂,引入较多容易使中职学生产生思想误区的观点去辨析;插入一些现实生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相关链接的内容补充说明;摆出西方某些国家恶意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使学生懂得辨是非、明真理,澄清模糊概念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与公民意识;设置名人名言,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迫切性;“互动在线”中,结合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学会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增设“体验践行”,给学生创造参与、体验、感悟、提升和外化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列举事例,观点辨析,知道什么是公民意识。(2)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好守法的国家公民。(3)抨击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4)提高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自觉意识时,应正确认识并坚持的三大原则。 2.过程与方法。(1)列举事例、案例分析、观点辨析、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_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6.4中队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 班会 六(4)班 一、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发挥个人所长编排与法制有关的节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从而做到“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 二、活动地点教室 三、活动准备 1、学生排演节目 四、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宣布开会;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每天早晨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使你安静地来到学校;当你在课堂上汲取丰富的知识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带给你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你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购买心爱的玩具时,又是什么使你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商品? 对,是法律!法律是生活的保障,法律是幸福的源泉! 试想,在一个没有法律或者法律不健全的国家里,犯罪分子日益

猖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到处坑蒙拐骗,到处杀人放火,那将是一片多么可怕的情景啊!所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懂法制、懂道德、无违法、无犯罪是我们每一名小学生应具备的条件。 下面我宣布《携手迈向光明大道------法制在我身边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演讲:《争做知法守法小公民》 同学们: 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2000年2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阿勒泰一名小学生,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没有科科达到90分以上,回到家后,竟被母亲活活打死;石河子市一名女生唆使同学杀死母亲,这些事例以前我也看过一些,真是令人触目惊心。所以,青少年知法,守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那么,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一些比较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常常表现为一部部法律。比如,专管国家大事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打击犯罪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邢法》、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等等,这些法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安宁,带来了和平……经我这么一说,同学们肯定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法律是公平的使者;法律是正义的化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弘扬法治精神,成就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法治精神,成就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教案“弘扬法治精神,成就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教案 1.加强法制观念,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提 高学生自救自护及自我防范能力,提高法制意识。 班会流程: 导入: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当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成长,而当代社会的我们必须要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简要举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要举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简要举例 了解我国现在青少年对法律意识薄弱的事例及有关案件。全国 5亿青少年,违法占万分之六。举例:绍兴17岁的陈铁江绑票案杀死9岁男孩… 3.小组讨论: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特征: a .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b .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 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d .犯罪类型复杂、高频率。 (2)原因:多方面的,社会环境;自身生理、心理以及家庭 教育等方面的原因。 小结: 犯罪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又会让我们流血流泪。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我们青少年应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为自己未来的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附送: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倡议书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 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 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年过去了,雷 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新时代孕育出新榜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 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 以下倡议:

第三单元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事权利的自由,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2、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②法律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增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纪守法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去。做到“三从”: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内容为:依法治国(核心)、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体现在: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从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强制性、约束力)(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法律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也不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

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法治社会的概念普及工作需要加大力度,下面就是WTT为您收集整理的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的相关,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一 (一)、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小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师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生《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师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生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师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3、师出示法律知识检测题 生完成题目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师播放一个动画,主要内容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师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 师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师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四)社会实践结合相关内容,到当地派出所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的权威说课稿DOCX 文档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我抽取到的课题为《维护宪法的权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七部分展开维护宪法权威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是中职学生进入职场前在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自我约束以及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对中职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选自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从这个单元开始,主要学习法律的相关内容。本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对的主体是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在校生。她们处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期,对她们来说最大考验是适应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会分析,学会应用。 另外她们在初中阶段文化基础差,对于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比较难以接受,对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兴趣。 2、学习基础与态度:学生通过一个学期中职学校学习的适应过程,有了一定职业认知,采取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融入课堂,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将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能力目标 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照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3、情感目标 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难点: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五、教学策略 找到适合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用为根本立体式教学模式。 教为主导体现为: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适度调控,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2、展开事例,以浅显化,通俗方式讲授,即启发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