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Ⅰ)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

(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

(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

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庄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

(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

(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比较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学习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为什么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两种思路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何不同? 翻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它的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上看到,标准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历史观,让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低的,而着重培养初中生看待历史和世界的正确观念。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以时间和地域作为内容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希望初中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了解,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对比而言,高中的历史课程是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使高中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让他们通过对历史事实进一步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形成历史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课程划分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相较于初中的编排方式,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这种划分方式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在深入探究历史事件的同时,避免了单调的重复。 初中历史以时间和地域为划分标准,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或与这些联系体现得并不明显,学生可能只看到同一时间段,同一地域的纷繁复杂的历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3138903.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选修课程 模块1 史学入门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 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八)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4个)。 (二)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稿) 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 2015年10月21日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 (一)课程性质/3 (二)基本理念/3 二、课程目标/6 (一)总目标/6 (二)学科核心素养/6 三、课程结构/9 (一)设计依据/9 (二)结构/10 (三)学分与选课/12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2 (一)必修课程/12 (二)选修I课程/26 (三)选修II课程/4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58 五、实施建议/61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1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82 (三)教材编写建议/84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89 六、附录/90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90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97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实施细则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实施细则 吃透和领会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着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等重要内容,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纲领性导向。所以,必须下功夫解读历史课程标准,这是搞好历史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解读要求 1.用新课改理念进行解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课程标准的精髓所在。解读时要本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不是单向的。它统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启发引导并重视学生主体的民主参与,建构精心预设与灵活生成相统一的过程。好教师的标准不再是会教教材,而是会在课标引领下巧用教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尊重课标与教材,又依据所教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对教材做恰当的改造,使教与学有机统一,坚决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2.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倡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明确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本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上把课标要求分解在各册教材和每一单元每一课中,重点和难点一步到位。历史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现实,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到怎样的深度都做了一定的规定,比如“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

2019高中历史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罝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古及今,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学习这些内容,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1.1政治体制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3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期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专题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理念与结构 专题三: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探究 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 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 历史必修(Ⅲ)若干问题探究 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学习要点: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材料1]对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问卷调查(略) [材料2]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略)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什么 学习要点: 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材料]如何理解标准内容研制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略) (三)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有哪些主要特点

2016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高中历史课标】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__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__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细化】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细化】 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标细化】 应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课标细化】 应掌握天文学成就、数学成就、四大发明、建筑学成就、医学与药物学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汉字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第8课笔墨丹青 【课程标准】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细化】 掌握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岩画、壁画、帛画、风俗画;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

(2020年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2015.01.19 历史必修1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 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 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 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 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思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以下四天的日记均出自此书,因此仅标注页码。]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46页)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47页) 1905年11月2日:科考一停,士皆殴(通“驱”)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47页) 1905年11月3日: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147页)日本人根津一看到,“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非常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大都满心欢喜”[ 干事长向东亚同文会1905 年12 月23日会员大会的报告。见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既然“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改革”[ 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厄·莫理循书信集(1895—1912)》(上),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4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