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两次石油危机与目前现况的比较

卫战胜发表于2008/6/27 22:58 236次点击| 收藏错误的政策与石油危机造成美国70年代停滞性通膨的发生。

我们认为现在无停滞性通膨的问题,但通货膨胀确实可能造成全球经济降温。

若新兴国家降低对石油的需求,通膨的问题可望暂缓。

◆价格管制与石油危机造成美国70年代的经济衰退

美国70年代停滞性通膨发生的主因来自于政府错误的价格管制政策与73年的石油危机所导致。60年代末期及70年代初期,美国通货膨胀率来到6%以上,创下近十年来新高,同时经济成长亦开始趋缓(如图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以价格管制的方式来抑制通膨,并刺激经济成长。此政策初期看似有效,但最终仍因1973年OPEC成立,并开始对美国展开石油禁售报复之后,宣告失败。不仅如此,美国甚至陷入70年代中期长达两年的经济衰退。

◆目前经济问题的成因及意义与70年代停滞性通膨大不相同,但通货膨胀却为共同的危机

美国目前的经济衰退乃肇因于95年次贷风暴,通膨亦于石油价格持续涨升一段时间后,于今年才被广为正视,与70年代政策失败后的经济衰退与通膨同时发生大不相同。我们认为目前经济现况并非停滞性通膨的理由为,(1)此次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各因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过去同时因政策失败后加速形成有所不同;(2)如表一所示,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均来自于供给面的冲击,其影响较为短暂,且有一次性涨足的现象;而此次乃因需求面的推升,因此其涨势与影响将较为长久。

目前的经济危机类似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膨问题,而各国政府目前已逐渐将目光转移至解决通膨问题上。如图二所示,次贷风暴的问题已逐渐淡化,信用紧缩的状况明显持续缓和。但以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经验来看(如图三),通货膨胀确实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目前各国亦不再将政策焦点独置于经济成长之上,而可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降温经济。

◆新兴国家未来可能为解除此波通膨危机的关键

若新兴国家能降低对石油的需求,我们认为此波通膨的危机可能得以告缓。如表二所示,目前全球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国家,正是过去两年内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而此亦代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过热的疑虑。因此我们认为,若这些国家可降低对石油的需求,则此波通膨危机将可告暂缓。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今全球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这个词是源自西方,这个词诞生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之前中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个词一直没有出现,而在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人手工劳动的时候,经济危机出现了,大批的人失业,物价飞涨,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债务纠纷等等。看经济危机的原因,需要分析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时期与以前的时期有什么差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政权类型等等有什么不同。 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工业社会(实体经济的多性)的发展之后,导致经济运行对虚拟经济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权利主体还在西方的权力分散的基础之上情况下,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所以西方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之后,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加上虚拟经济层面的金融资本的出现,就出现了垄断金融资本。这些资本主导了美国经济的运行,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垄断金融资本来完成本国经济的整合与调整,协调经济的有序运行,这样在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大大的减少了,这要感谢技术的进步导致的资本整合经济能力增强的结果。 经济活动是围绕着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公平性原则而展开的,只有经济活动符合公平原则,满足了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才能持续,经济活动创造的是实物或者是服务西方社会在政府没有能力组织经济活动满足人民经济需要的情况下,贵族,商人等等大量通货的持有者组织一些经济活动,可是商人不具备国家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行政职能,因为国家的行政职能能够具备完成经济组织产品生产的功能,商人往往与政权结合,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帮助其完成生产的组织活动。这样西方社会权力分散的结果,导致了在经济领域,私人资本的出现,私人资本不具备行政手段组织生产的职能,所以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通货来交换获得别人手中的资源,这样他才能通过获得的资源来组织生产,并把产品卖出去,获得更多的通货。这里就需要一个资源原始积累的问题,他们获得别的的资源往往也不是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他们的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是:虚拟层面在人与人之间配制的不均衡。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多数人都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而只是生产的某个环节,而且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直接进入某些人的腰包,而是进入一个统一的交换平台—市场,每一个凭借自己在虚拟经济层面获得的通货来到市场上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货通过产品交换又进入了资本家的腰包,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就是这个循环的资金流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断裂,但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财富的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当过多的财富进入资本家腰包,而劳动者却获得很少的财富时,这样资金流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完成资金回流这个环节就会发生断裂,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下,环节经济危机相对容易,因为资金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只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工人工资,扩大内需就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不过这需要资本家吐血。而且这种经济危机不容易对经济活动造成大的破坏,表现也可能仅仅就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不高,社会产品生产减少,工人罢工,如果工人因为吃不上饭而罢工,这样的罢工是肯定会成功的,因为这种情况下罢工的激烈程度是很高的,资本家承受不了.另一种情况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相对较大,就是虚拟经济层面的资金在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投入不均衡造成的经济链的断裂,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剧烈。例如众多的资本家为了赢得市场,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量的厂房,设备,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 □郑联盛(中国财政部)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AIG被国有化,高盛和摩根转型银行控股公司。美国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绎了全球金融历史的一次重大“金融海啸”。 实际上,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新一轮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一次流动性危机,也是一场信用危机。大萧条是一次严重的银行危机和偿付危机,更是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比较之下,两者都是系统性危机,但到目前新一轮金融危机尚未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发展还存在重大变数,是否会演化为经济危机,现在还不得而知。通过对大萧条和当前危机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演进历程的认识,以及如何妥善应对金融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相似性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虽已过去70多年,但对危机的研究仍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比大萧条和本轮金融危机,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泡沫是两次危机的引爆点 大萧条爆发初期,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而且所有住宅中大约一半被抵押;其后,大规模的违约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1]在1934年1月美国《城市住宅金融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个城市中,自有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比例均超过21%,其中,超过一半的城市,违约比例超过了38%,克里夫兰甚至高达62%(Bernanke,1983)。当时美国经济除1920-1926年的土地泡沫之外,1925后美国股市泡沫迅速成长,不到四年时间,标普综合指数上涨了3倍多。 而本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泡沫(何帆和张明,2007)。美联储持续降息和贷款标准的放松,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催生了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2001年美国次贷总额占抵押贷款市场总额的比率仅为5.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20%;无需或可较少提供财务资料的房贷自2001年的28.5%上升到2006年的50.8%。 2.两次危机的破坏力极大 1930—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金融体系最艰难、最混沌的阶段。1933年3月,银行破产达到高潮,银行体系瘫痪,违约和破产程度严重,影响了除联邦政府之外的几乎所有借款人。1930年11月—12月,第一次银行危机爆发;1931年夏天,金融恐慌演化为经济衰退;1933年3月,银行“休假”,整个银行体系陷入瘫痪;直到1933年—1935年,罗斯福新政之后,重建金融体系,经济才缓慢复苏。1930—1933年,每年银行倒闭的比例分别为5.6%、10.5%、7.8%和12.9%,到1933年年底,坚持经营的银行仅为1929年的一半强,美国的银行数量从25000家减少到不足15000家(Bernanke,1995)。 另外一方面,大萧条的破坏力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即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持续衰退。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下降了33%,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而名义的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了一半以上。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恩格尔曼等,2008)。[2]新一轮金融危机,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产生了117家“问题银行”。随着“两房”被接管,雷曼、美林倒下,AIG被国有化,华惠银行破产,可能还会有上百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让美国付出将近3万亿美元的代价,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20%以上(Roubini,2008a)。另外,鲁比尼(Roubini,2008b)警告称,在实体经济方面,占全球GDP约55%的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不能排除系统性失败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对照美国1987年储贷危机、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以及1991年北欧危机的经验看,美国次贷危机在集中爆发告一段落之后仍将经历两年的经济下滑,至少要到2010年企稳。从政府救援的角度出发,政府推出救市之后,经济仍要平均下滑或者衰退两年(申银万国,2008)。 3.危机的爆发和金融部门非审慎行为密不可分 大萧条和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非审慎经营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美国的银行业是由

马哲--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记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19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1929,2008,经济危机,异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两次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2.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2.1宏观层面的影响 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2.2行为表现层面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2.3危机征兆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经济学II论文——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异同点对比

学号 年级 经济学II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分析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xx年x月 中国南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隔10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得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类型、表现特征以及对中国影响方面有着相同点,在爆发方式、影响区域、爆发背景等有着不同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相同点;不同点

摘要........................................................................................................... I 目录............................................................................................................ I I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 (1) (二)爆发原因 (1) (三)发展趋势 (1) (四)中国影响 (2) (五)世界影响 (2)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 (一)全球金融危机简介 (2) (二)爆发原因 (2) (三)发展趋势 (3) (四)中国影响 (3) (五)世界影响及经验教训 (5) 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异同分析 (6) (一)相同点 (6) (二)不同点 (6) 参考文献 (7)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美国1929与2008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

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关键词: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异同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经济危机的威力。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相关的研究之中。 在现在,对于经济危机的一般认识认为,经济危机是指在经济系统中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有一些学者将经济危机分类为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这和本文关系不大,因此就不在此赘述。我们姑且将经济危机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这两类 一、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错误 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大多数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克服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即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然而事实证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发生的潜在可能和条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市场本身所存在的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都依旧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所以,在正文之前,我们先来澄清这一错误。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发生于1857年,然而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本身的种种缺陷以及政府缺位,股市崩溃、员工失业、生产过剩、消费乏力……这次经济危机导致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动荡,同时也改变了资本主义大国的政治局势。对于我们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则是97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同样,导致这两次危机的原因以及其表现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同1929年的那次大萧条存在着一些契合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更替。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例,就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教条。然而凯恩斯主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在凯恩斯主义被迫微调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迎来了一次波澜不惊的经济危机。08年的经济危机更深远的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地位,奥地利学派的上位,似乎预示着又一次大变革即将到来。 同时,与经济危机伴生的自然是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失业,生产过剩,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以及种种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思想变革——1873带来了自由资本主义,1929带来了凯恩斯主义。自然为了保证本国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也将会抬头。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刺激消费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美国的“英雄母亲”和“购买美国法案”就是拉动内需的经典案例。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 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很晚,因此,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其中主要表现在苏联时代的东欧经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一段令人瞠目的快速增长时期。然而,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隐患,从而预示着经济危机必将冲击其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 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 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 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爆发原因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其特点是: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总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和。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加强,第三世界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些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任然上涨。 具体来说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这样的:工厂堆满库存,经销商仓库堆满库存,加上其他商人的囤货,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大于求.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过剩。这种局面是由上几年的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小于求,物价上涨,大家都赚了大钱(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经济繁荣)造成的. 现在,经济危机正在悄悄开始(但任何人都不会发现,这些人还都沉浸在经济繁荣之中).因为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大于求,所以物价缓慢开始下跌,越是物价下跌,厂家和商家就会越恐慌,于是又形成了新一轮物价下跌和抛售. 这个时候,工厂接不到订单,于是大部分工厂就停产.政府在这个时候税源开始减少,因为厂家停产.商家亏本,他们就无法缴税(政府是根据厂家,商家的利润来纳税的),所以,为了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公务员的工资和给失业者补贴,政府必须要印钞票,举债(政府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印钞票),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货膨胀".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60篇书目..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目录60篇: 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总第26期(19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国粹学报》总第47期(1908)。 3.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2、7期(1908)。 4.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7期(1908)。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杂志》70-86号(1919)。 6.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2卷3期(1921)。 7.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11月9日。 8.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 9.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10.梁宗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3月25-31日。 11.赵景深:《鲁迅与柴霍甫》,《文学周报》11月18日(1926)。 12.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2分(1930)。 1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原载《文哲季刊》2卷1期(1931)。 14.钱钟书:《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 15.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6.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文学评论》,1959年第4集。 17.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册。 1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9.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20.冯至:《杜甫与歌德》,《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6辑。 21.乐黛云:《尼采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钱钟书:《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23.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 24.张隆溪:《诗无达估》,《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25.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6.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中国新诗》,《读书》,1985年第5期。 27.[美]勒内·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 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浅谈经济危机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浅谈经济危机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摘要:2008年,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本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阐述此次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并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就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消费模式 2007 年8月8 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为序幕,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大幕。次贷危机爆发后,其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危机波及范围迅速扩大,进而引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此次危机的成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而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这个基本矛盾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是: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及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所必需增加的投资是通过资本积累得到的,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 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 世纪之后,从20 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 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 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但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 在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分析中,尽管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可能是多元的,但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

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08年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 02班—05组—徐兴山 一、两次危机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指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并演化成全球信贷危机。其实质是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 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信贷紧缩影响各行各业,从银行业到汽车业,再到资源类行业。随之而来的是失业率上升、住房价格下跌、消费者捂紧钱袋。楼市泡沫破灭是这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造成了一代人经历的最严重信贷危机。 2011年美债危机 美国债务危机的根源是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而直接导火索是14.29万亿美元美政府债务上限在今年5月16日被突破,奥巴马政府迫切需要国会提高债务上限,但是美国众议院提出政府大规模削减开支为提高上限的条件,致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引发了美国政府债务可能违约的危机。 但就在美国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惊险躲过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3天之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2011年8月5日晚被标准普尔公司拉下AAA级最高台,从保持了70年之久的3A首次下调到AA+。这更加重了市场对美经济增长乏力的忧虑情绪和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对中国而言,美国继续大规模发债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对于中国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将继续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目前面临着内生和外部输入两方面的通胀压力。调降债信评级可能不仅让美国政府借贷成本增加,其它国家、企业及消费者也将受到池鱼之殃,因为美国公债是许多贷款的基准指标。 二、两次危机下证券市场表现 2008年全球股市表现 受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2008年全球股市出现了暴跌。 道琼工业指数2008年收挫33.8%,创其有史以来第三差年度表现,仅次于1931年和1907年。为1931年来最大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大跌38.5%;Nasdaq指数重挫40.5%,为历来最大年度百分比跌幅。2008年11月20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触及11年低点,令许多美国人逾10年的回报灰飞烟灭,而在仅仅13个月前,该指数还曾登上历史高位。 而2008年的中国A股市场同样从2007年的牛市盛宴转为超级熊市,沪深两市分别以65.39%和63.36%的巨大跌幅进入全球股市跌幅排行榜的前五位。 2010年以来,随着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政府先后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主权债务,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部分欧盟成员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准普尔更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虽然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通过了上调美国债务上限的法案,暂时稳定了全球经济,但是现阶段愈演愈烈且呈蔓延趋势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给全球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中国经济,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如何在确保自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承担起更多的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率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研究与思 考 ——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视角 李飞 2012-10-30 10:40:45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目前,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基本上倾向于金融危机是一种异常的经济现象,又称为金融风暴,是指当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正常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互相调整的基础上,如果两者矛盾扩大难以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成思危,2003)。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领域矛盾难以解决而造成的虚拟经济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自1929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又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其中,在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并延伸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尤其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陷入困局和复苏艰难。因而,本文拟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角度,对两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概述 实体经济是指生产制造产品与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具体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连,涉及行业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服务业等。而虚拟经济又叫货币经济,与生产活动无直接联系,但通

过调整生产过程的资金资源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过程。虚拟经济是随着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分离后产生的以资本运行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也是与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有关的经济活动(成思危,2003)。而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是通过“独特的运动”(马克思,1867),产生利润,是收入的资本化。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产证券化的产物(逢锦聚等,2007),还本付息(或收益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性、收益性、获利性的匹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是本,也是源。如果片面发展虚拟经济,那么虚拟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虚拟经济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通过资金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生产流通活动的血液与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领域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及其成本,因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在消费领域,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因此,虚拟经济适应而不是脱离于实体经济,两者协调发展时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之对立统一两方面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两者发展相背离、相矛盾时,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