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

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
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

汉语问候语的嬗变

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经常要打招呼。招呼(greeting),《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问候”。问候语(greetings),又叫见面语,是人们见面相互致意的话,语言形式一般短小简炼,目的是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是一种友善的信号,是一种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对礼节的认识,正渗透在日常问候语中。

据说,汉语问候语产生的年代,当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其主要语表形式按发生先

后大致有:

1.无它。

上古时期,人们见面常相问:“无它乎?”《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即现在的“蛇”字。它、蛇,是一对古今字。“它”在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是一个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的形象。“无它乎?”,即“没有蛇吧?”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草深林密,蛇虫出没,犀象成群,“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五蠹》)华夏先民栖居野处,常受毒蛇侵害,命丧于“它”,人们对蛇惧怕而警惕,若“无它”则上上大吉。人们见面首先探询:“无它乎?”久而久之,“无它乎?”便慢慢固化为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其语义也扩展为“有无灾祸”了。

至周秦时期,“无它”中“它”意义已全面称代化,新的问候语“无恙”开始兴起,在

功能上取代了“无它”的地位。

2.无恙

《玉篇?心部》:“恙,噬蛊,善食人心。”《雅俗稽言》卷36据《风俗通》云:“恙,毒虫也,入人腹食人心。古人草居,常被此患,故相劳问‘无恙乎’。”

恙是一种喜吸人血的复眼多足小虫,多寄生于田鼠身上,喜伏于阴湿之地。人被其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以为其“善食人心”,视为

大敌,见面多相问:“无恙乎?”。

后来,“恙”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为“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无恙乎”也渐渐

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如,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

恙耶?”(战国策·齐策四)。

宋元之后,“无恙”多用作别后之人重逢的问候语,形式上多作“别来无恙”。如,娘娘问道:“星主别来无恙?”(《水浒全传》第41回)。现在,中国武汉话中仍保留有“莫

恙”的问候语。

无它乎”、“无恙乎”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随着由野处到室居的变化,人

类生活得以安宁,新的问候语也出现了。

3.请安

这是伴随着请安礼而产生的一种问候形式。请安礼出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是满族人的传统礼仪。施礼时,人们常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即形成了一种伴随性的问候语形式。发展至清代,有时不行请安礼亦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这样就演变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语形式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例句,如,第11回中“请嫂子安”;第24回中“请宝叔安”;第

39回中“请老寿星安”。

4.万福

万福”语出《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都是“多福”的意思,后世演化为祝颂之词。所以,万福最初一

是指一种祝颂语,二是指一种礼节。

作为祝颂语的“万福”,表示的是“多福”的意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宋代,祝颂语“万福”同万福礼结合,主要成为妇女行万福礼时的伴随性祝颂语,在表示祝颂义的同时,兼表问候意义。如,(红云)先生万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幺?(王实甫《西

厢记》第1本)

而今的汉语问候语名类众多。主要类别大概有三:

5.问“吃”类

中国人一般在吃饭时间前后喜欢用“吃了吗?”、“吃过没(有)?”、“吃过饭了?”

等方式相互问候。

见面问“吃”,可谓源远流长。在《战国策?赵策》中就有触龙见赵太后致意:“日食饮得无衰乎?”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问候语问“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试图摆脱长久威胁生存的饥饿状况的强烈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食文化大国,“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不仅具有充饥养身功能,而且还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社会的交际功能。“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即指味道好。周礼中的“吉礼”、“嘉礼”主要都是以食物联络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关于“吃”的问候语,现在仍在频繁使用,但绝大多数只是问候的目的,并不关心对方的答案。而且,时代飞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问候的内容、方式也在多样化。

6.问“好”类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推崇语言表达上的有礼貌、有文化、有修养,一些国外问候语被引进来,如“Howareyou”、“Goodmorning”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当中多用对译的“你好”、“早上好”来问候。

如今,“你(您)好”看起来是使用最为普遍的问候语了。它并非是汉语原有的,而是新产生的,交际历史并不长。且多是知识阶层的人在使用,而市井百姓却很少用,熟人之间也不太常用。一般只在某些较正式的场合和长辈、上级或关系较为疏远的人问候时才使用,而且这时一般都会在前面加上称呼,还经常简略为“称呼语+好”。胡明扬先生认为:“新派常用‘你好!’、‘您好!’”(《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所以,从总体来看,尽管

说的人越来越多,其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

现在的年青人问候语更趋洋化,见面往往用“Hi”、“Hey”等,发音时语调拉长,起

伏有致,“你好”的意思就蕴含其中了。

7.问“事”类

总体而言,汉语问候语属于情境问候语。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根据见面时的情境,有针对性的询问一些事情,目的主要在于态度上的礼貌和关心,情感上的联络,而不在于期待对方的确切回答。表达方式不固定,发问人说什幺,要视对方所处场合而定,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一般主要询问对方正在做的或即将做的事情。如:

打球啊?(对方正打球)

逛商场啊?(对方正逛商场)

上/下楼啊?(对方正上楼或下楼)

出去呀?(对方正出门)

找什么呢?(对方似乎正在找什么)

上哪儿去啊?(对方正在向某处走)

去买菜啊?(估计对方去买菜)

上班去?/下班了?(估计对方正去上班或下班)

开会去呀?(对方夹个包匆匆似赶去开会)

这是一个开放的类,难以列举其数,且是汉语中特有的。这在国外人看来,很难接受,似乎是明知故问,毫无意义,又有干涉他人行为,涉及个人的嫌疑。但中国人打招呼喜欢具体,表现出对对方的一种随时随地、细致入微的关心,有较浓的情感和礼貌的色彩。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拉吉尔说:“语言不只是交流信息——交流天气或其它任何题目的信息——的手段,而且也是和别人建立起关系并且维持这种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尽管问候语大多不传递具有命题内容的知识信息(概念信息),但其交际功能不可忽

视。

汉语日常问候语融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在意,其实它们不仅很重要,而

且也很奇妙。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周丽平 指导老师:王亚琼 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 一、引言 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 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R.Scollon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三、案例分析 3.1称呼语的使用和翻译 双方关系的协调,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称呼上。般都是dear+full name。英语正式信件的称呼,一般是dear+Mr./Ms.+full name,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拼音并不能象英语名字一样标志性别,甚至姓氏和名字,(除非已经融入英语文化的名人,比如Jaekie Chen,否则一般的翻译就是Cheng Long),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方的格式,就是dear+full name。在翻译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 摘要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问候语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礼仪,对于构建延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问候用语和所用习惯有时也会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列举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交往规则的不同,旨在为中西方更好的交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问候语;差异 1.引言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说话讲究“言近而指远”;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思想较中国更为开放,西方人较中国人的内敛而更加率真。当“保守”的中国人与“开放”的西方人交流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和处理问候语。 本文从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分析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中西方问候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问候的称谓、问候的内容以及问候的句式[1]。 问候的称谓 首先,中国的称谓“条条框框”,而西方的称谓“不拘礼节”。在中国,自古就讲究“上下、尊卑、长幼”,研究遵守称呼准则,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讲究辈分,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而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 其次,中国的称谓“不对等式”,而西方的称谓“对等式”。在中国,属下对上司的称呼,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等等,都表现出不对等性。例如,属下不能直呼上司姓名,只能称呼某主任、某书记等,而上司对于属下的称呼不但可直呼其名,而且还可在其姓前加一个“小”,例如小张、小王、小李等。这并不是表明歧视,而是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的称呼恰恰是“对等式”的。例如,在英国家庭成员之间都可以用“You”称呼。而且,西方人除了几个传统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问候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内容是“家长里短”,西方的内容是“谈天说地”。在中国,对于不熟悉的朋友会来个“点头之交”。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可说:“去上班啊”“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切感。而且,这些问候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而西方人非常看重隐私,他们面对中国式的问候时候,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问候太具体而有干涉隐私之嫌,觉得会反感。西方人见面一般习惯于谈论天气和近况。比如,英国人见面有时会说“It is cooler today,isn’t it”或者问“How are you”相当于中国的“吃了吗”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xpressions on Politeness 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I. Introduction引言 II.汉英礼貌原则 A.中西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B. 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2.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C.汉英礼貌用语与文化价值观念 III.礼貌用语在应用中的差异Difference in the application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礼貌的内涵差异Different views about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2)礼貌的实际语用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addressing terms ● 2. 问候上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greetings ●谦语、敬词的差异性(建议删除这一项) ● 3. 语言称赞策略的差异性Different uses of praising strategy

● 4. 致谢语的差异性Difference in the use acknowledging thanks ● 5.道歉语的差异性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apologising terms ●词语文化内容的差异性(建议删除这一项) (3)中西礼貌差异的原因 IV、Conclusion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汉礼貌用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礼貌用语比较谈》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基于文化差异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738313.html,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作者:陈忠良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 摘要:礼貌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性。礼貌用语在英汉语中都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不同文化中,语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在语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常见的英汉礼貌用语,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06-02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民族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英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主要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在英语中分别对应thank you,please,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分别对应谢谢、请、对不起、再见。英汉语中的这些用语,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但它们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 1.致谢语:“谢谢”和“thank you”。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基本语义是对应的,但两者有着很大差别。首先,“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谢谢”更高。在汉语中,家庭成员之间基本不用“谢谢”,熟人、亲戚好友之间,也很少用。而英美人则相反,熟人、亲戚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均用“thank you”这句话。其次,“谢谢”和“thank you”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也有差别。当讲汉语的中国人得到别人的恭维、赞扬或邀请时往往采用谦虚推让、贬己尊人甚至是否认自己的方式,而英美人在受到称赞或邀请时,会高兴地表示谢意。此外,讲汉语的人在接受服务时,常常向服务员表示谢意,而英美国家则相反,往往是服务员向顾客表达谢意。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对于“谢谢”和“thank you”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别人感谢时,讲汉语的人会回答“不客气”或“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类似的话,而讲英语的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或“I am glad to help you!”等。如果将汉语的回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译成英语为“Never mind. It’s my duty.”而在英语中“Never mind”是在对方表示道歉时才使用的回答语,而“It’s my duty”通常是值班人员或工作人员的用语,表示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的意思。最后,英语的“Thank you”并不总是表示感谢,有时作为一种窘迫下的解脱之词,还表示要结束 谈话,甚至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英语中,“thank you”也常用回答别人的恭维和赞美。在英语中,一般遵循“一致准则”。当有人夸奖时,受夸奖者的回答往往是“Thanks!”或“Thank you (very much)!”。但在中国,面对夸奖则遵循“谦虚准则”。中国人通常是“否认”或“自贬”,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一、引言 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 (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 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在孔子之后的二、三百年,礼制已完全建立起来。但后来孔子的“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勿不敬。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表明那时“礼”的概念已包含“尊敬”、“敬意”这些现代“礼貌”概念的要素。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因此,汉文化中现代“礼貌”概念的悠久的历史渊源决定着它与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在内涵上完全不同。 2.英语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 2.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礼貌作为一种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在英语文化中也能找到其渊源。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在英语中“礼貌”(politeness)是和“宫廷”(court)及“城市”(city)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从词源上说,“politeness”和“polite”都与词根“polis,polit”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polis”和“politeia”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其次,英语中polite的同义词有courteous,urbane和civil。这些词原本都用来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何兆熊指出:“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而另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2]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礼貌”的内涵

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作者:————————————————————————————————日期: 2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摘要: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本文通过认识文化的差异,并采取恰当策略使国际贸易在文化融合的推动下实现真正全面的自由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贸易,推进国际化贸易的进程。 关键词:贸易活动文化差异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方面。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对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面对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组织与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的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与培训,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2 文化差异的体现方面 2.1语言文化背景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英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

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论文2019-05-15 使用问候语是中西方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其使用情况差别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语用失误的角度,剖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号召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接纳这种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1.引言 1.1关于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问候语,作为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社会环境、传统风俗等差异的影响,对问候语的误解在所难免,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陆续从语用失误角度对中英问候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在演变,问候语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随之变化。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2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于1982年提出来的,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失误。1983年,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给语用失误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进行语用失误研究意义深远。 1.3问候语 问候语,又称招呼语、见面语,是指问候他人时使用的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可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变化。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不仅能反映说话人的自我修养,还能体现说话人对他人的尊重。通过问候语,甚至能大概推断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从语用失误看中英问候语差异的表现 2.1中西方的问候方式之比较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2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3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4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5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8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 9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1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14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15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16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7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8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19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 2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1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22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23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24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25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 26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2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28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29 30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33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34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3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36 An Analysis of the Fatalism and Pessimistic View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7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38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39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40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41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2论简奥斯丁在《傲慢和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3对林语堂的《吾国和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4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5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和情人》的女性主义 6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7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8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9《紫色》中“家”的解读 10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1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2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3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分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14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5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和翻译 16文类、历史和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7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8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9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20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1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2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23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24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5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26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和情感》中的体现 27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8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9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 30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31《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32女性主义解读《傲慢和偏见》中的柯林斯 33《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4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35论翻译的艺术 36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37《王尔德童话故事》的翻译美学探析 38《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时髦女郎的对比 39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40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4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