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

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

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

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

二、夏代学校的雏形

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

“夏后氏之学在上庠。”①

“序,夏后氏之序也。②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③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夏曰校。”

这很容易看出,在夏朝已经有了“庠”、“序”、“校”等三种学校名称。

而从后期夏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看,夏已具备学校产生的条件。另外从殷商甲骨文的成熟程度来看,夏已进入原始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这些都可能使学校产生。三、商代的正式学校

在古籍中,商代学校的记载比夏朝更丰富和详尽。例如:

“殷曰庠。”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宗。”

“宗,殷学也。”

除了“庠”、“序”等,又出现了“学”和“宗”等学校名称。

“庠”、“序”、是从夏代穿绳、、传承下来的,又有新的发展。商代的“学”和“宗”成为前代没有的新型教育机构,也是商代奴隶主贵族子弟专门学习礼、乐的学校,已初步具备现代学校的某些专门特点,所以标志着我国学校的正式形成。

从中和我们得出结论,学校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西周的教育

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可算的是第一次最大的变革。在生产、技术、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成了以农业为主,并有铜器时代变为铁器时代,由氏族社会变为封建社会以上变化全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而在农业的基础上,以互相连系的种种制度所组成之法网,来纪纲全社会的民众,是全社会的民众皆受其支配,此周朝封建制度的真正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封建社会”。不过后来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强大,这种繁密的制度更遭破坏。而正是在农业基础的发展的前提下,用于参考的数目增多,如《周记》《尚书大传》等,西周的学制为双轨制,这在封建时代是必然的制度。例:贵族教育用甲轨表示,庶民教育用乙轨表示,甲轨学校称作国学,乙轨学校称作乡遂之学。乡遂之学,设立在六乡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有地方长官管理,庶民子弟入之。国学设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国政府管理,贵族子弟及庶民子弟④之俊秀者入之。惟国学才有完备的教育阶段,乡遂之学没有大学只有小学。大学设立在王城外,别为五院,统名辟雍;辟雍代表当时的学校,四院地位稍低,还有一种学校是民间自办的叫私塾。私塾近于补习学校。

分为初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前者是幼稚教育和小学教育,后者则是大学教育时期。西周时期的教具:以刀漆为笔,以竹木为纸。而师资:幼稚教育在家里实施,小学由国家设立专官,乡遂之学有地方长官——乡大夫——聘请年老致仕还乡的士大夫充当。大学教育较国立小学的职位尤其高贵,皆设有专职。至于掌握教育行政大权,地方教育行政由乡大夫秉承司徒办理。

以上为男子教育,现在我们也谈谈女子教育。周朝的女子教育被陈青之先生称为“内教育”,她们的职务只限于内教育,简单来说缝衣煮饭,⑤这种教育有父母或保姆(贵族家庭)训练完成。男女分得很清楚,男子不可讨论门之内之事,女子不可讨论门之外之事。

西周主要接受教育的还是少数贵族子弟,尚下及到城市的市民。

注释:

①郑玄注,仪礼

②礼记·名堂位

③《礼记·王制》郑玄注;东序: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小学,在西

④八岁入小学

⑤《曲礼》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酒洒。

主要查阅书籍(陈青之《中国教育史》曲铁华《中国教育史》)

第二编、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春秋战国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官学的兴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稷下学官、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人的思想主张。

官学兴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土地兼并加剧,贵族更关心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士阶层兴起,而贵族阶层普遍的思想是不学习也不会有损害,所以官学衰落是必然结果。但奴隶制官学的兴废不意味着教育的中断,后来宫廷教育被保、傅所取代。

私学兴起: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斗争不断激烈,士阶层的出现以及文化的不断下移,私学逐渐兴起。比如: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孔丘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私学大师。私学属于高等教育,学生多实成人,私学无固定的场所和国定形式。例如:孔子创办的儒学、墨子创办的墨家私学都是鲜明的例子。

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百家争鸣:随着各国各诸侯国封建改革的进行,一切旧的观念和信仰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因此,解决各种问题的新思想风起云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盛行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还有法家、阴阳五行家、农家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稷下学官:稷下学官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也是私学空前发展的的一个标志。稷下学官与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还有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稷下学官是官私合营,兼官与私的优长与一身。形成了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鲜明特点。

总之,稷下学官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而且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孔子思想:1、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2、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士”;倡导“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方针;

4、提出教师应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生应虚心笃实、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5、道德教育即德育,提出人应具备孝悌、爱人、复礼、忠恕、中庸等品质。

6、学生应培养立志有恒、安仁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等自我修养;

7、为师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墨子思想:1、兼爱、非攻、贤士、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的政治思想;

2、注重生产实践、还有光学理论知识教学、形学理论知识教学、心理学等;孟子思想:1、性善论;

2、教育、环境是人发展善端的必要条件;

3、注重道德修养,提出持志养气、意志磨炼、反求诸己;

4、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自求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的思想。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发展不是很平衡,。秦代没有建立正式学校(焚书坑儒),两汉的官学和私学都相当发达,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时隐时现。

秦朝没有建立学校,只记载了吏师制度和博士官①。

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私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学“写书”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学《论语》、《孝经》为主,第三阶段以学“经典”为主。私学主要分“及门教学”和“著录弟子”两种情形。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些新情况,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初立国子学、立四馆、建立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隋朝由于统治时间短,虽然兴办一些学校,但并未发展起来;唐代的学校,尤其是官学在隋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学校教育的不重要不言而喻。学校教育在这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官学,而在制度上也日趋完备:

文教政策、隋朝时期设官学,并在朝廷设国子寺,寺内置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在国子寺设有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等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此外,还有书学、律学、算学等专科性学校。唐初,重视兴学,设弘文馆、崇文馆,恢复书、算、律学,并下令州设医学,至此,唐代官学体制基本形成。后在复兴学校的基础上,又设置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并增设崇玄学。唐代官学体制有三大系统:直系六学,旁系二馆,旁系医学。在唐代的教育中,有入学资格、入学手续、修业期限、考试升格、行政管理等程序。

科举制度的产生:其分为考生来源、报考手续、考试科目分为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实际上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而且进士一科又由被重视。考试方法有五种,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科举制创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扩大统治的阶级,从而更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制度。

在隋唐时期著名代表人物韩愈提出性三品,以人性、人情的观点为依据。第一、他认为“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第二、他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也”第三、他认为“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他还提出人才思想,他认为发展教育为政以本,并提出教育英才的可贵思想,他还进一步提出光培养人才还不够,还要进一步选拔和使用。

他还论述了老师的问题,关于老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关于老师的任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关于师生关系(圣人无常师)

韩愈的思想是对“尚贤”的发展,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的批判,也是对我国古代人才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朝的建立,重新统一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文化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辽。金、元大力推选“汉化”政策,科举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使考试向制度化规范化走进。

第一节、两宋时期的教育发展

两宋时期国力虽弱但学术思想异常发达,原因归结为四点,由于各种思想的融汇日久、书院制的兴起、印刷术的发展、贤人的涌现。

宋的思想发展有:对旧儒学的改造,理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心学思想的发展,两宋的官学与科举的研究等。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提出生之谓性说(天是以生为道,而气亦当是生生不已的①将教育程度分作两等,一般学者程度较浅,仍以学文为主,在程度高中,以进德为主,对于经文,须要多读熟习)程颐(性即理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提出研究法: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而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首位;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对理学的发展以至高峰,陆九渊的心学、张拭、永康永嘉的教育思想等等等等。

宋代的教育制度:国子监、太学,皆属大学性质,辟雍、广文馆、四门学属三短期学校(此学校既非大学又非专门,多由时君或执政大臣的意向偶尔设置,为了方便归类,取名为短期学校),小学属小学性质,还有专门的画学、医学、武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些专门的学校(六专门学校)、特殊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三所(都是贵族学校),还有四门学一所,特为庶民子弟设立属于高等教育。在地方: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军有军学、监有监学、县有县学。书院大盛(萌芽于唐朝,推行于五代,至宋朝大盛)代表性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及应天府。中央学校统归国子监管辖,地方由地方性长官负责。

第二节、辽金两代的教育发展

辽金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但在占领的过程中,受到汉族教育同化,教育上尤为明显。概言之,汉化教育是辽金两代教育最主要的特色。而在推行汉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南宋先进制度、政策法令、文化教育的影响,颁布了许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文教政策。在汉化教育中,提出尊孔尚儒的主张,如:契丹族引进儒学,将其看作一种宗教信仰;在辽朝,利用确立汉化政策来通统治中原:在金朝,十分重视对辽、宋先进文化的学习,后来实行全汉制改革。辽金还继承了科举制度,来消除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抵触心理和提高统治者的素质。辽代有个鲜明特点,民族性“辽以用武立国”②

注释:①:凡有气莫非天。天只是以生为道。

②:《辽史》卷六十一《刑法志》

第三节、元代的教育发展

蒙古族建立一大帝国,统一亚洲,征服东欧,再次庞大的帝国系统下,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都不同,因此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去统一,元朝对于中国民族,实行柔性教育,在政府方面,一方面提倡朱程学说,一方面通行蒙古文字,一方面传播佛教。在社会方面极力提倡程朱学说,后愈加昌明。在中央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子学,在地方设郡县学,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书院(有路立、府立、州立),中央的以及郡县学是直系,其余为旁系。

元代的科举:乡试分三场,会试分三场

元朝教育的代表人物:赵复、许鲁斋、刘静修、金履祥等人。

蒙古族终究是野蛮的民族,对于儒生鄙视,对于儒生始终不能重视因此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元朝是一个降低的时期。《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卷》陈学恂著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教育发展

明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军权,在文化思想方面推行程朱理学,束缚人的思想,而到了清朝,同样为了统治实行高压的统治政策,依旧沿用程朱理学,在学校方面,严格推行以理为核心的书籍,来把它作为考试的标准教材。

在明朝时期,学校教育也同样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此外书院教育与私学教育也比较发达。中央官学分为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和阴阳学。其中国子监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朱子大全并兼习理性大全,还有太学也是中央设立的,其余是贵胄子弟所进行培养某项专门技能的课程。而地方官学主要设儒学的讲堂,主要有社学(例如州学、府学、县学、卫学)和各司儒学(例如都司、行都司、宣慰司等)。在明朝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胡静斋、吴康斋、陈白沙、王阳明、东陵学派等。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著名学说,在平时他经常授课,授课的范围大多是《大学》,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培养,提倡培养主义,而训练标准即是孝忠信悌礼义廉耻八目,所用教纲主张用诗歌、习礼、读书。

清朝的教育制度基本沿袭明朝旧制,除了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还分私学和书院。而在中央官学中多设旗学和俄罗斯馆等新兴事物。地方官学统称儒学。清代的私塾特别发达,私塾性质主要分三种:教师在家所设,有钱人家聘请教师,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众授课又叫义塾。在鸦片战争前,学院可分三类:一是以讲理为主、二是以博习经史、三是以考课为主,所谓考课就是学做八股文,应对科举考试,显然学校成了考试的附庸。

在清朝政府对学校进行严格的控制,目的是为维护封建君主培养忠臣孝子,考试内容以三纲五常为主,为教育崇尚空虚、清谈心性、无实无用、制造愚昧的特点较为尤甚。自科举制出来后,教育越来越成为其附庸。到清朝科举考试越来越教条化的特点日渐显现。

在清朝出现许多思想家,如: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等。

王夫之是我国古代一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夫之提出三点总结性理论: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政立而后教可施”:谈本末“择教本也”。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衣食足,学校兴,可以文”

论教育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先天之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取得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即“后天之性”;可以革除“施教”或教之不当形成的“恶习”。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提出要“因机施教”“因才而授”“教必内动”“教必力行”。

主要查阅书籍有曲铁华著《中国教育史》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

第三编

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投敌卖国,鸦片战争战败。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合法条约,是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让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改变现状。

在教育方面,多以一种私塾进行教育,但无论是那种学校,都是为科举预备学校。严复就这一现状曾批评道:“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科两试,典名册,计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另一种方式就是清代书院,官学化成为其鲜明的特点。后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更加的变本加厉,在但是社会上形成了“非朱子之言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

后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一批觉醒的中国人士对腐朽的制度更加不满。西学进一步传播,新教育萌芽出现。从西方一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带有殖民色彩,用列宁的话说“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他们除了向中国人传播宗教外,还设立学校,办杂志报刊,翻译出版书籍。从中也传播西学。从中他们创办出版机构,例如上海的“同文馆”。传播宗教之外,还传播了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图书。

龚自珍、魏源等著名思想及都出自此时。龚自珍主张尊德行,道问学两者兼备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才;还主张学习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尤其,他主张改革八股教育。魏源与龚自珍是好友,他有许多著名的著作,《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书。他和龚自珍一样也主政改革教育,学习西学,他提出学习论,在学习论中他提出几点:要重实践,重自勉,重专一。还提出教化论:重感化、重因材施教。

第二节、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产生和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新主张。到19世纪末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改革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出现一批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者,主张“宏学校以育真才”其中包括:王韬《变法中》郑观应《西学》冯桂芬《采西学议》等人。在此之后又出现了荣闳资产阶级教育家,他为“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著有《予之教育计划》。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提出设报馆,开发民智,宣传维新思想(如:《时务报》);建学会,组织群众,广集维新力量;办学堂,教育青年,培养维新人才。在百日维新中,提出广设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迫于国内外势力,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新政”,新政最主要的四项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停止科举);新教育制度建立(鼓励兴办学堂,整合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分三阶七级),后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这个章程对学校课程、课程制度、学校管理都有具体规定,被称作“癸卯学制”,这个学制

对中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大影响,如今的学制就是从这个学制演变而来的。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很少,《章程》出来后,有了发展。被称作“蒙养院”。还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一毕业,愿入高等小学堂,不用考试就可进入,高等小学堂也分公立、私立、官立三种。还有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事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掋为宗旨学限为五年”。高等学堂设置目的“令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可升入分科大学堂。大学堂有八科,此外还有通儒院,为最高学府,是研究院性质。除以上所述直系教育,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也较前更为壮大,而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11年发动了震撼世界的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唤醒民众的重要工具。当时主要的教育活动是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例如《民报》《苏报》《国民报》《民立报》等, 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都在这些杂志上刊登过;开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觉悟,建立新型学校,造就革命人才,如孙中山曾创立青山军事学校,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在学校担任学校总理,学习分寻常级和高等级,修业年限为两年,此外蔡元培等人还创办了“爱国女学”,分预备科、普通科和特别科,后来清政府强行解散爱国学社,但各地兴办教育学风方兴未艾,盛极一时;组织留日学生,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把吸引留学生回国参加革命作为革命任务。在孙中山的带领下,留学生以“振其气,坚其志,固其操,不以富贵樱其心,不以死生挠其志”的英雄气质,留日学生成为反封建反帝的一方面主力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革命派重视现实,反对尊孔,他们认为“法古教育史亡种之根”;批判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严复在《致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一文中说道“尤以愚民愈为最急”。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对教育进行改革: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确立国民教育宗旨: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和各类教育的课程标准,这个学制分为三级四段,有三个系统,一是普通教育,二是师范教育,三是实业教育。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并且在1912年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令》《大学令》《师范教育令》后来还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各级师范学校均可享受公费待遇。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掀起了复古教育逆流,袁世凯的七项教育宗旨和《特定教育纲要》,后来新文化运动产生,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资产阶级揭露袁世凯只不过是“借孔子就之名,为收拾人心之具,帝制复活之实”,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是激进派中的一员,反对尊孔读经和封建礼教。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担任民主共和国的第一人教育总长,他提出十分重要的教育主张: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是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军国民教育:主要当时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三是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四是公民道德教育他认为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五是世界观的教育:世界观

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六是美育教育: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定稿版

桥式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一、目前状况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充分应用,社会生产力又跃上了一个新水平。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起重机生产方式也由单件小批量向着多品种的变批量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销售市场对起重机械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据分析,目前全国的桥式、门式起重机的市场份额每年大约有200多亿.市场分割主要有五部分,第一部分,大起、大重和太原重工,占去约50亿:第二部分,卫华、上起和新乡矿山等生产规模在一个亿左右的厂瓜分掉约30飞0亿:第三部分,河南长垣地区和山东新泰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约有50亿:还有一部分是以DEMAG和KONECRANES为代表的外企约有20亿:最后约50亿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消化和吸收。 目前我国桥门式起重机的市场竞争主要还是通过价格战。价格战比较残酷也比较低级,最后的结果是利润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整个行业水平的降低,最后崩溃,造成这种局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家的产品没有差异性,不能比性能,比个性。因为大家的生产图纸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下,通过联合设计而来的,并且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比价格,不然比什么我们厂也是一样.桥门机图纸来源国家计划调拨,并且几十年来都没有大的改动,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如今这种市场竞争的模式下,既没有产品特色和差异,又没有价格的优势,要如何生存仅靠现在昆重这块老牌子和一点与客户的老关系在云南这块市场苦苦支撑,还能支撑多久再发展就可能被彻底地淘汰出市场, 二、国内外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塔式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塔式起重机发展概况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森林工程专业) 摘要:塔式起重机以其起升高度大、有效幅度宽、工作面广的有点在现在生活中被越来 越广泛地使用。因而充分、全面地了解现阶段塔式起重机的开发和使用状态,把握塔式起重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对于充分发挥塔式起重机的价值,促进生产、改善生活、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发展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ower Crane GAO Biao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Tower cran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modern life because of it’s high lifting height, effective range wide and wide work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ower crane and the use of state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grasp of tower crane,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wer cran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it also plays a big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life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Tower crane;development 前言 塔式起重机是一种塔身竖立起重臂回转的起重机械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是完成预 制构件及其他建筑材料与工具等吊装工作的主要设备。基本结构图如图1.1所示。工作机构 主要包括:起升机构、回转机构、小车牵引机构、台车行走驱动机构等;起升机构是塔式起 重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机构,是以间歇,重复工作方式,将重物通过其中吊钩或其他吊具 悬挂在承载构件(如钢丝绳、链条)上进行起升、下降,或起升与运移的机械设备。主要安 装在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上。其主要组成部分有:电机、变速箱、制动器、卷筒、底架、轴 承座和安全装置等。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其幅度利用率比其他类型起重机高。由于塔式起重机 能靠近建筑物,其幅度利用率可达全幅度的80%,普通履带式、轮胎式起重机幅度利用率不 超过50%,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还会急剧的减少。因此塔式起重机在高层工业和民用 建筑施工的是使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应用塔式起重机对于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 低工程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课题国内外现状 塔式起重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获得发展的,战后各国面临着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浩大的建筑工程迫切需要大量性能良好的塔式起重机。我国从一九五四年试制出第一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编号:AQ-Lw-03585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 的现状及发展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gineering hoisting machinery industry

浅析国内外工程起重机械行业的现 状及发展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一、国际现状 欧洲作为工程起重机的发源地,也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代表轮式起重机的最高水平,最负盛名的生产企业有利勃海尔、德马克,同时还有森内博根、德国格鲁夫、多田野·法恩、波塔恩、奥米格、里格、PPM等著名企业,该地区主要现状为:主要生产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紧凑型轮胎起重机,也生产少量汽车起重机。其中全路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以中大吨位为主;紧凑型轮胎起重机则以小吨位为主;汽车起重机一般为通用底盘组装全地面上车,即以改装为主。其产品技术先进、性能高、可靠性高,产品遍布全球。美国工程起重机相对落后于欧洲水平。近年来,通过收购和合并的手段,先是格鲁夫收购了欧洲老牌起重机企业克虏伯公司,

然后特雷克斯收购了德国德马克;随后,马尼托瓦克兼并了包括美国格鲁夫公司在内的国内大部分工程起重机企业,使美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得以蓬勃发展。目前该地区主要生产轮胎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主要生产企业为马尼托瓦克,特点是技术较先进、性能较高、可靠性能高,其中汽车底盘技术和全路面技术领先于欧洲,产品主要销往美州地区和亚太地区。 日本作为二战后崛起的经济强国,轮式起重机开发生产虽然起步较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发展很快,很受亚太市场的欢迎;同时,日本通过收购的手段来更新技术,加快发展速度,如日本多田野收购德国法恩底盘公司来发展其全路面技术。日本主要生产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其中越野轮胎起重机产量最大,汽车起重机的产量次之,呈减少趋势,全路面起重机的产量最少,呈上升趋势,主要生产企业为多田野、加藤、神钢、日立、小松等。产品特点是技术水平、性能、可靠性落后于欧美水平,40%的产品用于出口。 二、我国现状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 及发展趋势浅析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年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 摘要:作者通过广泛的调研,汇集了大量有关履带起重机制造商的资料,归纳了国外履带起重机的制造水平、产品特点和技术水平状况,并介绍了我国履带起重机的生产技术现状,分析了差距,指出了国内外履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履带起重机生产技术 履带起重机是将起重作业部分装在履带底盘上、行走依靠履带装置的流动式起重机,可以进行物料起重、运输、装卸和安装等作业。履带起重机具有接地比压小、转弯半径小、可适应恶劣地面、爬坡能力大、起重性能好、吊重作业不需打支腿、可带载行驶等优点,并可借助更换吊具或增加特种装置成为抓斗起重机、电磁起重机或打桩机等,实现一机多用,进行桩工、土石方作业,在电力建

设、市政建设、桥梁施工、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行业应用广泛。履带起重机的带载行驶、臂长组合多、起重性能好、作业高度和幅度大是其独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具有其他起重设备无法替代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吊运的物品的质量、体积和起升高度都越来越大,履带起重机愈来愈显示其优越性,市场容量迅速上升,引起了国际知名厂商的关注,国内起重机行业也兴起了履带起重机开发热潮。 一、国外履带起重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专业生产履带起重机的厂家很多,德国的主要生产厂家有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特雷克斯——德马格(Terex—Demag)公司、森尼波根(Senebogen)公司,美国主要生产厂家有马尼托瓦克(Manitowoc)公司、林克——贝尔特(Link_belt)公司、P&H公司,日本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神钢(Kobelco)公司、日立住友(Hitachi—Sumitomo)公司和石川岛(IHI)公司,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第六届“挑战杯”内蒙古医科大学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浅谈当代聚教育 申报者姓名:赵小龙 (集体名称):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类别: □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B.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C.科技发明制作A类 □D.科技发明制作B类 □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申报日期:年月日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摘要:文章从国外和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1970年以前,我国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教育机器的利用。这一阶段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提供各种机械,电子装备等硬件设备”而定。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各教育系统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教育机器只不过是教育过程中诸多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中不仅包括各种机器的利用,还应该包括媒体的设计,评价,对学生特性的研究等内容。[1]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外国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若论发明更早的教具,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成为一个正方理论探讨教育技术形,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荷马史诗》记载,其教师咯戎教导阿喀琉斯的时候,向他传授了骑马、掷标枪、打猎、弹奏七弦琴和医术等方法的技能在雅典教育中要学习纺织、缝纫和弹琴。同样都需要借助器具进行学习,同样渗透了教育技术手段。 1、2 .近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13、14 世纪英法等国学徒制作使用了一些教学仪器。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图画出版了150 幅插图的《世界图解》,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最早提出教育技术理论的当推卢梭,他主张师生共同亲手制造一些仪器用以验证知识。瑞士的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发音教学中发明了拼读课本,并设计了进行拼读练习的拼读板,在算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分数表、正方形和算术箱等教具都是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Froebel’s Gifts)是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1836 年他创制了1-5 种恩物,后来演变到8 种。这些教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3] 1、3.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视觉教育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它是以幻灯和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浅谈起重机的发展进程及趋势(模板)

网络高等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起重机的发展进程及趋势

内容摘要 起重机是工厂车间起重搬运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起重机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在起重机以及其他起重运输机械设计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地发展,并建立起了完善的起重机械系列体系,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然后,随着国际工业理论的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市场对起重机自动化程度与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起重机;发展进程;发展趋势

目录 内容摘要 (2) 引言 (4) 1 起重机的发展起源 (5) 1.1 起重机的发展历史 (5) 1.2 起重机的市场现状 (5) 1.3 起重机的性能参数 (6) 2 起重机的结构分类 (9) 2.1 缆索式起重机 (9) 2.2 悬臂式起重机 (9) 2.2.1 汽车起重机 (10) 2.2.2 轮胎起重机 (10) 2.2.3 履带起重机 (10) 2.2.4 门座起重机 (10) 2.3 轻型起重机 (11) 2.4 桥式起重机 (11) 2.4.1 普通桥式 (11) 2.4.2 简易梁桥式 (12) 2.4.3 冶金专用桥式 (13) 2.4.4 防爆桥式 (13) 3 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14) 3.1 起重机的大型化 (14) 3.2 创新设计 (14) 3.3 核心技术化 (14) 3.4 模块化和组合化 (14) 3.5 大吨位的自拆装系统 (14) 3.6 混合型起重机 (14) 4 起重机的使用保养 (15) 5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摘要:【摘要】研究教育变革,必须关注教育变革的主体问题。教育变革主体的构成具有复合性,可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内部的构成还有类型与层次的区别。三大部分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且在教育变革的不同阶段发生着转换。变教育变革单一主体观、模糊主体观为复合主体观,认清其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同主体的积极合力的形成,提高不同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深化和取得最终成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育变革;利益主体;决策主体;行为主体;主体关系 与人类社会的所有变革相同,教育变革是由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发起和承担的。变革涉及的面越广,性质越复杂,任务越艰巨,需要的时间越长,主体的构成与相互关系就越复杂,主体的状态对变革的影响力也越大。 从对教育变革作用的角度看,教育变革主体可以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大类。三大类中的每一类,还可以按主体所处的社会结构层分为政府、社会和教育内部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中的每个层面上又会有层级的区别。由此可见,教育变革主体的结构是多层面和多元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既有合作又有差异,既有互补又有冲突,还有重叠、交叉和互换。认识不同类型主体的构成、分析各主体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合理处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使教育变革有效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利益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变革作为人为的社会行为,总是与人的利益需求相关。新的利益需求与原有教育供给之间的不适应,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教育变革的原动力。早在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了这一点"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①中国社会现在也开始进入到"有些社会"的行列之中。"拒绝"或者"不满"的增加是教育需要变革的信号,只要人们认识到新的社会需求,就会找到变革的走向。 在社会变革中,新的社会需求往往通过政府意志的方式得到集中、合法的表达,因此,可以说政府是教育变革利益主体的首要构成。这些利益要求的性质是国家政治的。即使在当前我国社会变革中涉及到大量的经济需求、文化需求等其他需求,但在政府层面上,国家政治利益是率先和根本的。在此所指的"政治"并非直接与政治权力之争相关,而是与巩固政权、国家利益相关。 当前,我国政府表达的政治利益反映了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下,改变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国力不强、社会生产力受束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因此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困难重重,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和新问题,但依然取得了发展和积极效果。 政府领导层又因行政级别、管辖领域与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级别。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但也有区别,并存在着相互支撑和制约、合作与冲突等复杂关系。因此,各层级和领域的领导如何把握本层级对教育变革的利益需求,会直接影响该层级的教育变革的走向。 组成第二方面利益主体的是社会各领域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和服务于本领域发展的教育产品的需求者。在社会变革时期,"需求者"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如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的开设与调整,报考人数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等,都与社会各行业的就业状态、薪金高低走向直接相关,它使原来相对稳定的办学方式、专业设置等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