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

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出现头皮延迟愈合、颅内出血、继发硬膜外血肿和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

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并发症;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081-02

Analysis the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after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measures Lu Lichun,Li Weisheng,Qian Xinglong,Yu Minghui. 【Abstract】Objectve To analysis the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after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patients from 2006 to 2014 in our hospital with CSDH occurred complication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24 patients had delayed healing of the scalp,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econdaryepidural hematoma, hematoma and other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Drilling drainage surgery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ay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Complication;Analysis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2],约占颅内血肿的10%,发病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常见于小儿和老人[3]。钻孔

引流术操作简单有效,创伤小,被公认为CSDH 首选治疗方法[4-7]。但临床手术

后也存在头皮延迟愈合、颅内出血、继发硬膜外血肿、血肿复发、颅内积气和脑

脊液漏等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

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发

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患者16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37~75岁,平均55±4.6岁。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双侧血肿36例,占22.5%;单侧血肿 124例、占77.5%。

有明确外伤史者41例,有轻微脑外伤史者96例,不明原因23例。

1.2 治疗方法对160例患者进行头颅影像检查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进行单孔或者双孔冲洗引流。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加

局部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麻醉后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确定切口位置,以头

颅CT或MRI定位血肿最厚处作一 3cm 纵切口,常规消毒铺巾。然后行颅骨钻孔

一个。十字切开硬膜,置12F或14F硅胶引流管,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

清亮,丝线固定引流管于头皮,缝合头皮。头卧向患侧,每天静滴等渗液体2000~3000ml引流约3~5d。当引流管无明显液体引出后,复查头颅 CT 血肿消

失或残余少量硬膜下积液,脑复位良好后拔除引流管。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685825.html, 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作者:曾奋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比较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開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我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中的8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锥颅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027-02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external drainage of craniotomy and hemorrh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from January 2008-December 2017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tho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4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ic cranial drills. Perforating hematoma suction drainage (cone cranium) treatment, 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 (craniotomy) treatment,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ospital stay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 cone-cranial drilling hematoma suction drainage;craniotomy hematoma removal; treatment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较多出现的一类症状,存在非常高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临床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差[1]。手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以往多通过直接开颅方法清 除血肿,虽然能够将血肿有效清除,不过开颅术形成的创伤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更高,且患者术后需要更长时间恢复[2-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改进,锥颅钻孔血肿抽吸外引流术逐渐应用于临床[4],本研究以我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中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具体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

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是怎么做的

文章导读 人的大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脑经常会受到外力伤害,这对大脑健康的危害很大,比如可能会导致出现硬膜下血肿,如果血肿比较严重,就不能采取保守治疗了,患者要到正规医院去进行检查,有可能需要采取钻孔引流术把血肿消除,下面带大家了解这种引流术。 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障碍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以往常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并剥离其包膜,但术后病情往往加重,死亡率也比较高。后来改用颅骨钻孔排除血肿,手术简单、快捷、安全,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尤其对全身情况差、不宜全麻者,可减少并发症。钻孔位置多在顶结节处,一般此处血肿厚。在血肿引流过程中,血肿排出要缓慢,以免发生迅速的脑移位,术后若出现病情恶化,应立刻停止血肿引流并进行抢救,即可转危为安。 年轻患者的血肿膜往往较厚,使脑组织不易扩张,常须开颅剥离血肿膜。 老年人因有脑萎缩,所以易导致血肿复发,术后应采取仰卧,头部降低30°~40°,同时多饮水即可。 血肿内有凝血块,钻孔引流会无法彻底清除肿块,所以易导致复发,此时可用44℃生理盐水,冲出血肿腔内的全部内容物即可。 血肿腔内可能会有新鲜出血也会导致血肿复发。如再复发,在钻孔冲洗闭合引流外,还应扩大骨孔切除一小片血肿内膜和蛛网膜,使血肿胺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从而可防止血肿复发。

_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7年5月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神经外科中的 临床应用效果 王永刚,吉元超,李品智 (旬阳县中医院,陕西安康,7257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后意识级别及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中术后意识分级Ⅰ级患者13例,对照组中术后意识分级Ⅰ级患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观察组患者的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0.42±0.14)h;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23±1.16)h,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用微创手术,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手术预后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神经外科;高血压出血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7)13-0093-02 临床医学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过程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中高血压脑出血也是高血压一种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该病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1]。患者一旦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就会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目眩、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高血压脑出血在制约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2]。高血压脑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为脑内血肿积聚,患者颅内压升高,周围组织受到压迫,进而引起患者脑损伤,同时血肿周围组织会释放各种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脑损伤。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3]。本次研究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48.9±2.8)岁;脑出血情况:出血量<40mL的患者9例,出血量40~60mL的患者14例,出血量>60mL的患者7例;高血压病程13~32年,平均病程(20.2±1.5)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47.5±2.1)岁;脑出血情况:出血量<40mL的患者10例,出血量40~60mL 的患者15例,出血量>60mL的患者5例;高血压病程12~31年,平均病程(19.3±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排除脑干出血、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的 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或直视下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第一步:按照患者的病情特征,利用大骨瓣切口,骨窗大小需保证在8cm×6cm的范围。第二步:使用电凝吸出患者血肿腔内的暗红色血液,同时展开止血,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第三步:完成头皮缝合手术后,使用止血纱布展开贴敷处理。 1.3.2观察组治疗方法。应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第一步:标记离血肿距离最近的头皮及血肿最大并没有大血管通过的亚区,明确穿刺方向,对血肿中心至头皮的距离进行测量。第二步:进行局部麻醉,使用电凝切硬脑膜,实施颅骨钻孔,使用带针芯的硅胶管,缓慢利用引流管往预定靶点进入,直至预定深度后将针芯拔出,能够看出血肿流出,缓慢的抽吸血肿,将引流管进行有效固定。注入尿激酶于剩余的血肿中,逐步清除,10000U/次,1次/d,夹管1h后放开引流管引流,对头颅CT展开动态复查,直至血肿<5mL,便进行拔管。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意识分级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出血、肺炎、颅内感染等。意识分级分为I级、Ⅱ级、Ⅲ级、IV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如计量资料是正态分布,采用x軃±s表达,如计量资料是偏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表达,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或者非参数检验(服从偏态分布),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意识分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术后意识分级Ⅰ级患者13例,对照组中术后意识分级Ⅰ级患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DOI:10.19347/https://www.360docs.net/doc/661685825.html,ki.2096-1413.201713047 作者简介:王永刚(1971-),男,汉族,陕西旬阳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93 --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经皮小钻孔引流术

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 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 puncture of brain hematoma by small drilling hole of skull)是非手术微创治疗脑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头颅CT和MRI对颅内出血部位的精确定位,常能准确指导颅内血肿穿刺,由于其方法简便,病人负担小,反应轻,正逐渐替代一部分传统的开颅清除术 1.适应症 1.1意识分缓状况(表36-2)1-111级及部分1v级者均可行钻孔颅内血肿抽吸治疗: 1.2出血部位脑叶出血、壳核出血及部分小脑出血者 1.3出血量大脑半球大于30ml,小脑大于10ml者 1.4病程和病情发病3-5天,病情进行性加重者 2.禁忌症 2.1意识状况分级v级及部分IV级,脑疝形成或呼吸衰竭者 2.280岁以上或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2.3血液病、出凝血时间过长或血小板少于5万者 2.4脑干、小脑蚓部出血者 3.术前准备 3.1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糖、心电图和头颅CT检查: 2家属同意签字后,剃头和头皮清洗: 3.3消毒穿刺包(含颅钻、穿刺针、导丝),硅胶管,纱布,5~10ml注射空针,麻醉药物,尿激酶以及消毒液等 4.操作方法 4.1穿刺点的选定:是穿刺成功的关键,以CT显示血肿最大层面为靶点,以线尺或卡尺测量CT显示血肿中心距离后按比例换算,如幕上出血的穿刺,先测CT片上0一M线向上至最大血肿层面的距离,再测出血肿中心至额骨及枕骨外板的前后距离,换算成实际距离后,两者在颅表的交汇点,即为穿刺点。原则上是血肿距头皮最近、避开大血管、血窦及重要功能区为准,穿刺深度为血肿内侧缘至同侧颅骨外板间的距离。正确选点后,以龙胆紫作标记 4.2病人体位:取病灶朝上倒卧位,头部垫以硬枕 4.3穿刺: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百分之2利多卡因5毫升局麻后,术者以一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一手持颅钻垂直刺入皮下组织达颅骨外板,加压旋转钻透颅骨,当有落空感后停钻,将导丝由颅钻侧槽内插入颅内,固定好导丝缓慢退出颅钻,将去针芯的穿刺针套在导丝外面插入颅内,拔出导丝插入圆钝头针芯,穿透硬脑膜,按计算深度缓慢向血肿腔内进针至有落空感时拔出针芯可见淤血涌出,接注射器轻轻抽吸。如进针达预定深度无淤血流出时,可将针退至脑外颅骨内调整进针方向重新穿刺,当抽出血肿的百分之70~百分之80以后,观察无新鲜出血时即可拔出穿刺针,结束穿刺。穿刺点涂予碘酒,纱布加压包扎,防止脑脊液外漏,如出血量过大,或凝血块多、血液粘稠不易抽吸时,可向血肿腔内一次注入尿激酶1~2万U,保留硅胶管,间隔4~8小时重新抽吸 5.注意事项 5.1病人头位必须正确,不合作者可给以镇静剂,锥颅方向应与颅骨表面垂直,以防穿针偏离靶点; 5.2穿针尖斜面应磨短,针芯尖要磨圆,向脑内进针时要插入针芯,以尽量避免损伤脑组织及血管; 5.3如需改变脑内进针方向时,必须将穿刺针退至颅内脑外,以减少脑组织损伤; 5.4如出血量过大,一次不可抽吸过多(小于60ml)防止减压过快过大、中线移位或脑组织塌陷而造成新的出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引流130例,39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方法简单、安全和疗效可靠的优点,如果血肿腔少量出血或引流管栓塞时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溶栓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多见于老年人。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132例采用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2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38~84岁,平均56岁。其中30~60岁41例,60~84岁9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36例,96例病因不详。全部病例入院前经ct 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32例,呕吐99例,智力迟钝65例,复视22例,失语31例,一侧肢体无力45例,视力减退29例,偏瘫38例,精神障碍6例。 1.3 手术方法 126例局麻,6例因精神障碍不合作行全麻。根据影像学表现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作头皮直切口,长约3cm,颅骨钻孔,硬脑膜悬吊电凝后十字切开,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将14号导尿管软柔置入血肿腔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检查无活动出血后,将前端剪有2~3个侧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硅胶管末端在头皮下潜行2~3cm另口出头皮,将颅骨孔置于最高位,用适量生理盐水填充血肿腔,无气体溢出后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1)术后当天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补液量3000~3500ml,生理盐水2000~2500ml;(2)术后第1天后尽量下床活动;(3)引流管放置3~4天,一般不超过7天。 2 结果 颅骨钻孔引流治疗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完全治愈,无死亡病例,29例出现并发症,5例血肿腔少量出血,2例同侧硬膜外血肿,4例对侧硬膜外血肿,18例脑组织膨胀不满意,经处理预后良好。18例脑组织膨胀不满意,经ct随诊3年,16例血肿腔消失,2例血肿腔缩小,患者生存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临床探讨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102. 【收稿日期】 2011-01-24 (本文编辑:郎威) 鼻吸“三奇散”治咳嗽 李赤坤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安化413522) 【关键词】 三奇散; 咳嗽 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可单独论述为一种疾病。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笔者咳嗽日久,迁延难愈,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根据痰的性质及临床附随症状,将其分为“热痰嗽,寒痰嗽”。笔者运用祖传“三奇散”及独特的用药方法,治疗咳嗽病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及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0岁,最大者15岁,最小者5岁,病程长的达2个月,短的达2周。 1.2 药物组成 1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虎耳草50g;2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鼠曲草50g。 1.3 方法 将药焙细为粉末,于无风处,置于无明火炉中烧,以筒吸烟且咽下,有痰出为佳,每次10~15min,每日2~3次。1.4 辩证 根据临床痰的颜色、质、味及附随症状,可将痰总分为热痰、寒痰。如患者咳逆上气连连不绝,痰黄而稠,咯吐不爽,干而粘,欲饮水,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此乃热痰嗽。其病因乃先感受风热之邪,邪热犯肺、肺火清肃,或用药不当,闭门留寇延误病情,及风寒外邪入里郁而发热,热蒸津液,灼津为痰。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用“三奇散”2号方疗效可。若见患者单声咳嗽,咳声重浊、痰液清稀,而夹有泡沫,口不干,苔白腻,脉濡缓等症,此乃寒痰嗽。其病因乃外感风寒之邪,肺为华盖,寒邪客肺,肺火宣降,或平时素体阳虚,或脾失健运,聚液成痰,痰雍遏阻肺气,治节无权,而成寒痰嗽,运用“三奇散”1号方效佳。2 结果 本组20例中热痰嗽15例,寒痰嗽5例。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显效占80%,好转占15%。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0岁,咳嗽,咳白痰月余,口不渴,喉中有痰,漉漉有声,易咳出,痰白清稀,透明量多,苔白腻,脉濡缓,虽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当地多次就诊,肌注及口服抗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近来因天气变凉,吹冷风后,咳嗽加重,痰量增加,故就 诊。结合症舌脉诊断为“寒痰嗽”。运用“三奇散”1号方5d,每次流涎近30ml,痰涎出,病渐愈。 例2:患者,女,6岁,咳嗽、咳黄痰8d,伴口渴,就诊时可见患者咳逆上气,咳声粗重,连连不绝,痰黄粘稠,难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滑,结合症舌脉诊断为“热痰咳”,运用“三奇散”2号方用药3d即愈。 4 分析小结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咳为无痰有声,嗽为有痰无声,从咳与嗽的分别而言,皆与痰密切有关。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根据咳嗽病程中的性质及附随症状,可将痰概分为“寒痰;热痰”,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此类迁延咳嗽的原则:从痰论治。运用“三奇散”加鼻疗的独特疗法,在临床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三奇散”运用中药“冬花”为主要药物:冬花其味辛微苦温,独归肺经,能止咳化痰、润肺下气,可用于肺寒、肺热等多种咳嗽。近年从中药提炼款冬花二醇物质,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肌挛,促进支气管黏膜上的纤毛向上有节律摆动,使痰液分泌物顺畅地排除体外,尤其对释放组织胺引起的过敏性咳嗽尤为有效,起到明显镇咳化痰作用。其次所运用的“熟地黄”能养血滋阴,针对肺病久咳必虚的特点,加用“地黄”能治本,从西医学解释,熟地黄能对呼吸道的炎性组织有抗渗出、抗增生的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炎性分泌物渗山而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有良好抑制作用。虎耳草性温,鼠曲草性寒,二者均有明显止咳化痰平喘之功,结合前面二味主药,标本皆治,相辅相成。 在运用“三奇散”过程中,采用祖传独特的“鼻吸疗法”,将药烧成烟,存性,用筒将烟吸入咽下与现代雾化相似,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有效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 2010-12-06 (本文编辑:陈春梅) — 48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 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出现头皮延迟愈合、颅内出血、继发硬膜外血肿和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 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并发症;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081-02 Analysis the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after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measures Lu Lichun,Li Weisheng,Qian Xinglong,Yu Minghui. 【Abstract】Objectve To analysis the complic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after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0 patients from 2006 to 2014 in our hospital with CSDH occurred complication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24 patients had delayed healing of the scalp,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econdaryepidural hematoma, hematoma and other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Drilling drainage surgery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ay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Complication;Analysis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1-2],约占颅内血肿的10%,发病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常见于小儿和老人[3]。钻孔 引流术操作简单有效,创伤小,被公认为CSDH 首选治疗方法[4-7]。但临床手术 后也存在头皮延迟愈合、颅内出血、继发硬膜外血肿、血肿复发、颅内积气和脑 脊液漏等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 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发 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性钻孔引流术患者160例,其中男88例,女72例,年龄37~75岁,平均55±4.6岁。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双侧血肿36例,占22.5%;单侧血肿 124例、占77.5%。 有明确外伤史者41例,有轻微脑外伤史者96例,不明原因23例。 1.2 治疗方法对160例患者进行头颅影像检查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进行单孔或者双孔冲洗引流。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加 局部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麻醉后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确定切口位置,以头 颅CT或MRI定位血肿最厚处作一 3cm 纵切口,常规消毒铺巾。然后行颅骨钻孔 一个。十字切开硬膜,置12F或14F硅胶引流管,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 清亮,丝线固定引流管于头皮,缝合头皮。头卧向患侧,每天静滴等渗液体2000~3000ml引流约3~5d。当引流管无明显液体引出后,复查头颅 CT 血肿消 失或残余少量硬膜下积液,脑复位良好后拔除引流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小儿和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膜下血肿的25%[1],血肿复发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有:老年患者脑萎缩,术后脑膨胀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1]。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csdh 310例,有各类并发症的20例、发生率6.5%,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0~87岁,平均68.5岁。病变部位发生在左侧10例,右侧5例,双侧5例。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为:血肿复发7例,占35%,脑挫伤3例,占15%,颅内血肿3例,占15%,张力性气颅5例,占25%,低颅压2例,占10%。 2 病情观察 2.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后患者意识清楚。患者术后回病房,接诊护士首先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发现患者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应主动15~30 min巡回并观察病情一次,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其中有3例术后意识改变,报告主管医生复查头颅ct,有颅内血肿,1例急诊开颅手术,治愈。2例家属不同意再次手术,放弃治疗出院。 2.2 观察患者的肢体肌力意识清醒患者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肌力的变化,因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肌张力减退或肢体偏瘫的症状,术后患者的第一反应是肢体不适症状的改变,如发现患者的肢体不适症状未改善或未出现血肿对侧肢体麻木并逐渐加重,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术中置引流管时误入脑组织并损伤脑组织或脑神经而引起,遵医嘱给予神经营养治疗,并辅以肢体按摩等康复锻炼,2周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康复出院。 2.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如为新鲜血液,应提示血肿包膜微血管渗血所致,也可能为术中引流及冲洗过快,使颅内压骤降致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术后24 h内有大量血性脑脊液从引流管引流出,引流液达500 ml,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等低颅压症状,是引流管穿破血肿内膜及蛛网膜所致。 3 护理 3.1 引流管护理术中术后一定要保持病室安静,尽量防止引流管在脑内移动,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如为新鲜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必要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需要开颅手术者,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如引流液为大量血性脑脊液,必须抬高引流管的高度,控制引流量或间段夹管,增加输入液体的量,以低渗液体为主,使脑组织尽快膨胀,血肿腔早日闭合。 3.2 术后患者的体位要求术后应让患者卧于患侧,头低位15°~30°、2~3天,有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以便脑组织压迫血肿腔使之早日闭合。 3.3 饮食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手术都是局部麻醉,术后不需要禁食,护士一定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好饮食指导,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为主,注意多饮水,保持大小便的通畅。 3.4 心理护理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耐心的倾听,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护理,用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4 小结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也是老年人多发的疾病,我们通过对3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并发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总结出常见的并发症的观察和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伤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体位护理对复发情况的影响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体位护理对复发情况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3T16:30:26.6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王建青 [导读]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的一种多见颅内血肿类型,指的是头部组织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3个星期以上的损伤的病症。(长沙医学院附属涟源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体位护理对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把我院从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应用床头抬高体位,观察组术后应用去枕平卧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复发率是20.8%,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是5.7%,观察组复发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选择去枕平卧位的复发率要明显低于选择床头抬高位患者,但是可能提高患者不适度,针对此类患者宜制定个性化术后体位护理。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体位;复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的一种多见颅内血肿类型,指的是头部组织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3个星期以上的损伤的病症,血肿常发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是老年患者较为多发。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首选疗法是钻孔引流外科手术,其治疗效果已获得众多医师与患者的认同,但是术后仍易发生血肿,而术后选择怎样的体位对患者情况恢复的影响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体位护理对复发情况的影响,特选择我院10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从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分别有患者53例。观察组53例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29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0.8±5.4)岁;术前平均血肿腔宽度为(19.3±1.7)mm,术后平均硬膜下腔宽度为(9.2±1.2)mm,其中单侧血肿47例,双侧血肿6例。对照组53例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26例;年龄 37~90岁,平均年龄(61.3±5.2)岁;术前平均血肿腔宽度为(19.8±1.8)mm,术后平均硬膜下腔宽度为(9.0±1.6)mm,其中单侧血肿44例,双侧血肿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钻孔冲洗外引流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于术后应用床头抬高体位,具体方法:在患者术后选择床头抬高卧位,摇高床头大约30度,并且术后要保持该体位3d,3d后按照患者引流管状况对具体限制体位予以调整。观察组53例患者于术后应用去枕平卧体位,具体方法:在患者术后选择去枕平卧位,并且术后要保持该体位3d,3d后按照患者引流管状况对具体限制体位予以调整。 1.3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死亡情况、术后体位舒适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术后复发标准是由两位丰富经验的专业医师依据患者症状和影像学结果予以评估,和术后一个星期比较影像学上发生血肿密度变化或血肿厚度增加,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异常加剧、精神异常或是发生新的头痛与神经功能异常等。患者体位舒适情况与耐受度应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主要有心理、生理、社会环境以及精神四个维度的内容,应用Likert4级计分法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舒适度越好。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肺部并发症发生标准是按照肺部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结合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标准是按照下肢肿胀观察情况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借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全部数据给予分析处理,借助(%)及(±s)表现计数及计量资料,借助x2和t检验;对比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P<0.05为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对比 对照组53例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是20.8%,死亡率是3.8%;观察组53例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是5.7%,死亡率是1.9%。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体位舒适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要明显好于观察组(t=13.748,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9.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5.7%,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体会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01T11:07:28.0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聂劲林肖晶 [导读] CSDH有明显颅脑外伤史,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体征时,诊断并不困难。 聂劲林肖晶(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41300) 【中图分类号】R6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300-02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在颅脑损伤中并不少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颅脑CT扫描是最简单安全的诊断方法。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治疗CSDH的最有效方法,本组60例,CSDH经行BHID治疗,痊愈58例,死亡2例,对CSDH病人应提高认识,视为急危症病人,采取急诊手术,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仍是提高CSDH愈后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尤以中老多见,是中老年一种可治愈性疾病[1]。我科从2004年至2009年对CSDH 60例行钻孔引流术(BHID)均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6例,女14例,年龄48天至80岁,其中50岁以上51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32例,外伤距手术时间20天至5年。 2.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50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21例,智能障碍和精神异常38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1例。 3.头颅CT扫描: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双侧血肿21例,单侧血肿39例,均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治疗方法及预后 60例采用钻孔引流术,52例在局麻下手术,3例意识障碍和1例28天患儿采用全麻手术,血肿最少30ml,最多250ml,术后引流量,最少50ml,最多300ml,引流一般2-3天拔管。治愈58例,死亡2例,一例死于继发性颅内血肿,一例术前脑疝致呼吸衰竭,术后继发坠入性肺炎死亡。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2例,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血肿复发1例,再次行钻孔引流而痊愈。 讨论 CSDH有明显颅脑外伤史,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体征时,诊断并不困难。对不能回忆曾有头部外伤史,年龄在50岁以上,出现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者应首先想到此病[2]。及时行头颅CT检查,颅脑CT扫描是最方便、简单、安全、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CSDH的非手术治疗已基本废弃。当病人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多需手术。其发病率在颅脑外伤中占10%,占颅内血肿的10%。颅骨钻孔置管冲洗引流是CSDH的最佳治疗方法。CSDH多系头部外伤致桥静脉或其他脑表面静脉撕裂缓慢出血所致,出血后的凝血块使硬膜内层发生非特异性炎症,继而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及纤溶亢进是血肿液化并逐渐扩大的病理生理基础。血肿逐渐增大,引起慢性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本组病例入院时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一例入院发生脑疝致呼吸衰竭,术后并发肺炎死亡。陈建良等报告CSDH误诊率40%,其中多数被误诊为脑梗死[3]。本组2例误诊脑梗死而收住内科,治疗病情加重而行头颅CT检查确诊,最后行钻孔引流术而痊愈。术后常见并发症有:1.继发颅内血肿,本组发生1例与术者操作汛信号磁针引流管插入脑实质损伤脑组织有关。预防的方法是术中创面彻底止血,必要时扩大骨孔止血,选用8-10号质软的导尿管作冲洗引流,操作轻,冲洗缓慢,若发现管中有脑组织溢出应退出引流管改变方向冲洗,观察有无活动出血,术后一旦发现患者神志障碍加重,症状不改善或改善后又恶化,癫痫发作,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引流管有新鲜血液或破碎脑组织,应复查头部CT明确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2.硬膜下积液:术后复查头颅CT,2例发现硬膜下积液,无占位效应,可能与老年人脑组织复位慢,复查时间短有关,而3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积液吸收,说明CSDH引流术后出现的积液可等待自行吸收,亦不会引起血肿复发。3.血肿复发:本组发生1例,为术后复查时发现,复发原因:(1)血肿腔内血凝块或纤维有关的物质未彻底冲洗出。(2)脑组织复位困难,创面再出血有关。预防复发的关键是术中更换引流管方向冲洗,将血肿腔内陈旧性积血冲洗至清亮液止,同时观察有无活动渗血,可用稀释双氧水液冲洗止血,对复发性血肿考虑为冲洗不彻底复发,就再次钻孔引流,若有包膜存在则采用开颅骨瓣切除血肿包膜。血肿腔冲洗后复发率显著降低,是因为冲洗清除了未完全液化的血块,清除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溶物质,阻止了纤维蛋白的溶解,减少血肿外膜再出血的机会,有利于血肿腔的闭合并避免复发。 参考文献 [1]赵宗位,连正华,章翔,CSDH术前MRI和闭式引流与血肿复发的关系,国外医学、精神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5:280. [2]常义,龙盱西,黄兰绮等,慢性硬膜下血肿若干问题探讨,中华神经杂志,1990.2:117. [3]陈建良,易善楚,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某些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7.4:182-185.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