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士管理学第四版1-3章重点缩编

杨文士管理学第四版1-3章重点缩编
杨文士管理学第四版1-3章重点缩编

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具有高度实践性。

效果:做正确的事;效率:正确的做事。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发挥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比基层管理人员的多,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的多。

管理者:组织中那些指挥别人活动的人。高层、中层、基层;综合管理、专业管理;

高层:概念、人际、技术;基层:技术、人际、概念。

技术技能:指对于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业务方面的技能。

人际技能:指管理者在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们的热情和信心方面的技能。

概念技能:指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五种心智模式:反思、分析、练达、合作、行动。分别侧重自我、组织、环境、关系、变革。

组织:是指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

组织的特征:每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每个组织都是由人所组成;每个组织都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调节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组织是一个系统:存在于环境中的,由包括个人、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职权、资源等相互依赖的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系统:由一组相关联和相互依赖的要素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封闭系统:不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受环境的

影响;开放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发

生相互作用。

系统的观点对于组织的管理启示:首

先,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协调组织中

的各个部分的活动,以确保所有相互

依存的部分能够在一起工作从而实现

组织的目标。其次,组织的某一个部

分所采取的决策和行动会影响到组织

的其他部分。最后,管理者必须认识

和理解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次优化:当对系统的某一部分经行改

进却损害了系统的另一部分。

边界:定义了系统的边界,便确定了

决策者应当考虑的范围和不应当考虑

的范围。系统边界以外的事物被视为

环境的一部分,超出了决策者的控制

范围。系统边界定义的过于狭窄,就

会忽略掉系统要素之间的重要联系,

而边界扩展的过宽,又会增加问题的

复杂性。

范式:指人们共有的思考、感知和理

解世界的基本方式。要使组织能够适

应时代的变化,范式的转变便成为必

然的前提。主管为员工服务,而员工

则全力以赴实现顾客的满意。员工被

赋予更多的决策权。明晰的愿景和使

命引导着个人做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的决策。平等、授权、协作等特质在

新型的组织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企业: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商品生

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经行独

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特征:

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社会基本经济

组织;从事营利性经济活动的组织;

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三大职能:

运营、财务、营销。顾客导向:为顾

客创造价值,顾客是企业行动的指挥

棒,也是企业成败的最终决定者。

企业制度: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或法

律形式。个人业主制:由投资者一个

人或家庭经营,财产归个人所有,对

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合伙制: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

联合经营的企业,合伙者对企业债务

负有无限责任,不以出资比例大小推

卸责任;公司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出资者共同出资,依法定的条件和

程序设立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

人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单个投资者

或者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投资者

或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

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

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责任

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并以

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东以其所认

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

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的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特征:

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拥有

自己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以自己的

名义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独自享

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股东均

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

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

任。

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会选举董事会,

董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董事会并不

具体管理公司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业

务,而是聘任专业经理人员来执行这

一职能。股东、董事会、经理之间。

企业家: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创新、

尝试和冒险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企业

家精神:个人或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

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去追求机会、

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的欲望和能力。

确保组织道德:在人员选拔上把关;

制定道德行为准则;高层管理者要以

身垂范;确保明确而现实的工作目标

和绩效标准;提供相应的培训;实施

独立的社会审计;建立正式的保护制

度。

利益相关者:可能从组织的成功中获

益或者因组织的失败而遭受损失的个

人或团体。顾客、供应商、员工、股

东、社会。

组织社会责任: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

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社会责任指南》、联合国的“全球契约”、社会责任国际的SA8000、社会与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AS 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报告指南》、《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四阶段模型:1管理者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从而增加股东的利益。2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希望招聘,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员工。3管理者感到他们对社会整体负有责任。

金字塔模型:1经济责任,即企业要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确保股东的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2法律责任,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市场游戏规则的框架内经行;3伦理道德责任,指企业要遵守商业道德,公平、公正的展开竞争,避免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4慈善责任,即企业要为社会、教育、文化活动等做贡献。

企业六中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行为科学: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计划:组织中为了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而经行的活动。

计划活动作用: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使组织聚焦于目标;使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为控制奠定基础。内容:我是谁,一个机构的基本定位,使命或宗旨;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组织的价值观或者核心价值观;我要到哪里去,组织的愿景和目标;我如何到那

里去,实现愿景的战略和途径的方法。

过程:确立和沟通组织的愿景、使命、

价值观;根据愿景和使命制定关键的

战略;制定战略目标,经行目标展开;

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测量、评审和审核

进展状况。

使命:也称宗旨或目的,是一个机构

的基本定位,一个机构存在的理由。

愿景: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是组织远大的目标或追求。

核心价值观:组织所拥护和信奉的东

西,是一个组织最重要和永恒的信条,

是一小部分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

原则。

目标:个人、群体和组织活动的终点。

组织的使命是通过完成一定的目标得

以实现的。作用:为管理工作指明方

向;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考核管理

者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目标管理: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

协商,根据组织的战略确定一定时期

内组织的战略目标或总目标,由此决

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

目标作为组织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

个人贡献的标准。特点是强调成果管

理和自我控制。

目标展开的过程:最高管理层确立了

组织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后,在此基础

上,目标要加以展开,将目标转换为

操作方案和项目。

目标管理的特征:目标管理是参与管

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管理、自我

控制;促使下放权力;注重成果第一。

目标管理的益处:有利于组织全面提

高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组织结构;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

感;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目标常常难以确

定;缺乏灵活性;注重短期;增加管

理成本;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

都存在。

预测:对未来事件或现在事件的未来

后果做出的估计。

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

确定性,提高管理的预见性,使对未

来的无知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计划的

预期目标与可能变化的环境和约束条

件互相协调;事先估计计划实施可能

产生的后果;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向前

看,面向未来,做到有备无患。发现

当前存在的问题。

方法的选择:预测的期限;有无数据

可用;时间与费用;可用的手段;预

测人员的能力。

危机管理:组织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

事件,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而事先建

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相应的措施。

危机发生前的预防管理:树立正确的

危机意识;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

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危机管

理的模拟训练。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善

后管理:危机一旦发生,组织必须迅

速做出反应,果断行动,采取有效的

措施隔离危机,不让事态继续蔓延,

力求在损害扩大之前控制住危机,并

迅速着手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杨文士9

第九章第二节人员的选拔 人员选拔就是从组织内外的候选人中,卫组织的当前或未来职位挑选最适当的人选的过程。 一、人力资源的供需分析(一)所需人员的数量和种类(二)人才的储备 (三)供需分析 人员的供给情况 高低高 员 的 需 求 状 况 一、二、职位要求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选拔人员时,最重要的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职位职位本身的要求;二是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一)职业要求与职业说明书 注意:1、职位的范围应当适当。 2、职位任务应饱满。 3、职业设计中应体现出对技能的要求。 (二)人员的条件或资质 (三)彼得原理 三、选拔人员的途径和方法 (一)选拔的途径:1、从组织外部招募2、从组织内部选拔或调整。 (二)选拔的过程及方法 (1)根据职位要求制定选拔标准。 (2)应募者填写申请表。 (3)通过初步筛选以确定较有希望的人选。 (4)进行测试以获得候选人的进一步的信息。 (5)有未来的上级主管及其他人员进行正式面试。 (6)对候选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查对和核实。 (7)体格检查。 (8)根据上述各步骤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 方法或手段:1、申请表 2、测试 3、口头审查 4、评审中心 典型的评审中心方法将要求候选人参加以下一系列活动: (1)接受各种心理测试。 (2)参加以小组进行的管理游戏。 (3)参加“抽签”活动,即要求他们处理一系列管理职位会面临的问题。

(4)参与就某些问题进行的无领导的群体讨论。 (5)针对特定的题目进行简要的口头发言,通常要向假定的上级提出一种可行 的行动方案。 (1)(6)参与其他的各种练习,如草拟一份书面报告等。 四、是新聘人员熟悉情况,进入角色。 第九章第四节人员的培训与发展 一培训的目的 1.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3.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4.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培训的计划与实 (一)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在组织层次、个人层次和战略层次三个方面进行 (二)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三)培训的形式 培训形式主要有脱产培训、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等。 (四)培训的方法 常用的培训方法有课堂讲授、工作轮换、讨论法、角色扮演等。 (五)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的效果评估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评估结果作为今后制定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三、职业生涯管理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员工个人而言,为了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满意,他们不断的追求理想的职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计划;二是对组织而言,为了不断增强员工的满意度,组织应当对员工员工制定的个人计划予以重视和鼓励,并结合组织的需求和发展,给予员工多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目标。并且是“为本的主要表现。 (二)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 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若干个阶段或时期。 1成长阶段(出生到14岁)。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自我的概念 2探索阶段(15~22岁)。人们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及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 3创立阶段(25~44岁)。在经历了职业探索之后,逐渐选定自己从事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员工主要关心的是在工作中成长、发展或晋升 4维持阶段(45~60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员工对称很久和发展的期望相对减弱,所关心的是现在到将来如何能一直守住这个工作领域 5衰退阶段(60岁以上)。随着人们开始准备退休,个人必须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新的角色,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 (三)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职业生涯管理需要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参与。总体来说,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自我分析 2组织对员工的能力和潜力的评估 3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4提供培训

第四版管理学课后所有答案

第一章: 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五题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一般——个别 第二章: 第一题答案: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守信——信誉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题答案: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48学时。考试课。3学分。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管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与功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管理学原理》,王春利、李大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参考资料:《管理学》,邢以群,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管理学》,徐国华,赵平,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三、课程内容 绪论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性质 3.管理学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理论阶段:X理论、Y理论、Z理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权责理论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重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难点: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重点.docx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杨文士《管理学》课后案例

管理学原理(第三版) 杨文士 课后案例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杨总经理的一天 杨总经理的一天 胜利电子公司是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小型电子器件制造企业。除了三个生产车间之外,企业还设有生产技术科、购销科、财务科和办公室四个部门。总经理杨兴华任现职已有四年,此外还有两个副总经理张光和江波,分别负责生产技术、经营及人事。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呈稳定增长的势头,职工收入在当地属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今天已是年底,杨总经理一上班就平息了两起“火情”。首先是关于张平辞职的问题。张平现在是一车间热处理组组长,也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一向工作积极性挺高。但今天一上班就气呼呼地来到总经理办公室递上了一份辞呈。经过了解,张平并非真的想辞职,而是觉得受了委屈。原因是头天因车间主任让他去参加展览中心的热处理新设备展销会而未能完成张副总交办的一批活,受到了张副总的批评。经过杨总说服后,张平解开了心结,收回了辞呈。 张平刚走又来了技术科的刘工。刘工是厂里的技术大拿,也是技术人员中工资最高的一位。刘工向杨总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声称如果继续如此的话,自己将考虑另谋出路。经过了解,刘工是不满技术科的奖金分配方案。虽然技术科在各科室中奖金总额最高,但科长老许为了省事,决定平均分配,从而使得自认为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工与刚出校门的小李、小马等人所得一样。结果是小李、小马等欢天喜地,而刘工却感到受到了冷落。杨总对刘工作了安抚,并告诉刘工明年公司将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目标管理活动。“大锅饭”现象很快就会克服。事实上,由于年初定计划时,目标定得比较模糊和笼统,各车间在年终总结时均出现了一些问题。 送走了张平和刘工后,杨总经理开始翻阅秘书送来的报告和报表,上个月的质量情况令他感到不安,产品不合格率上升了0——6个百分点。车间和生产技术科在质量问题上的相互推诿也令人恼火。他准备在第二天的生产质量例会上重

管理学第5版(杨文士)教学提纲

管理 ◆Q1简述管理二重性? 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属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 ◆Q2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管理科学性:用较完整、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为管理提供指导 艺术性:强调实践性 管理普遍性:同一组织内或不同组织之间都需要管理 答: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尽管与自然科学相比,它还不够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勿庸置疑的。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主管人员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采取适宜措施,高效地实现目标。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有效的主管人员就是把二者有机结合地运用于实践中。 Q3管理4项职能?组织、计划、领导、控制 ◆Q4核心: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什么? 答: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组织中任何事都由任来传达和处理,管理活动自始至终,每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 Q5管理存在的必要条件? 1、组织的集体活动 2、有各种资源 管理者纵向分类:高层(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医院院长) 中层(项目经理、办事处主任) 基层(连锁餐馆店长) 横向分类:综合管理者 专业管理者 管理者技能分类: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基层人员: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中层人员:↓= ↑ 高层人员:↓↑↑ 管理思想的演进 古典管理理论(核心:利用技术进步的成就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四条科学管理原则 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工作方法 2、合理选择工人、人适其事 3、培训强化工人,使其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管理当局与工作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亨利甘特—甘特图—为计划评审技术奠定基础 吉尔布雷斯夫妇—17项工序划分

管理学杨文士第四版重点

管理学杨文士第四版重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管理 1.试述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效果和效率的含义是什么? 简单地说,效果就是“做正确的事”,是指活动达成预期目的的程度;效率则是“正确地做事”,反映的是所取得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对比关系。高效率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有效的管理就是要“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情”。 7.简述亨利·明茨伯格所提出的管理角色理论及其与管理职能的关联性。 亨利·明茨伯格将管理者的角色归纳为三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其中,人际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角色;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三种角色;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8.试述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组织是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形成一股整体的力量,共同努力去完成单独的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 (1)每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2)每个组织都是由个人组成的。 (3)每个组织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调节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12.系统的观点对于组织的管理有哪些主要启示? 系统的观点对组织的管理起码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的活动,以确保所有相互依赖的部分能够在一起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其次,组织的某一个部分所采取的决策和行动会影响到组织的其他部分。 最后,管理者必须认识和理解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16.试述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 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2)企业是社会基本经济组织。企业是由多人构成的群体,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则,有固定的人员、经营场所和财产,能够长期、连续地进行经营活动。 (3)企业是从事营利性经济活动的组织。 (4)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管理学杨文士第3版考研真题及详解

管理学杨文士第3版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杨文士《管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6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同济大学818管理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东理工大学8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77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869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安徽大学820管理学考研真题 2013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831管理学考研真题 2012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831管理学考研真题 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831管理学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Ⅰ篇绪论 第1章管理、管理者与组织 第2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Ⅱ篇计划职能

第3章计划职能概述 第4章战略管理 第5章决策 第Ⅲ篇组织职能 第6章组织职能概述 第7章部门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8章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第9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10章组织变革 第Ⅳ篇领导职能 第11章领导职能概述 第12章沟通 第13章激励 第14章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 第V篇控制职能 第15章控制职能概述 第16章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 第17章组织绩效的综合控制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Ⅰ篇绪论 第1章管理、管理者与组织 第2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Ⅱ篇计划职能 第3章计划职能概述 第4章战略管理 第5章决策 第Ⅲ篇组织职能 第6章组织职能概述 第7章部门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8章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第9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10章组织变革 第Ⅳ篇领导职能 第11章领导职能概述 第12章沟通 第13章激励 第14章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 第Ⅴ篇控制职能 第15章控制职能概述 第16章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 第17章组织绩效的综合控制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杨文士《管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杨文士《管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管理学杨文士5

5.1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的过程。 二决策的两类问题 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性的问题。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问题。 三决策与管理 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决策的步骤 《一》辨识确定的问题 《二》确定决策的目标 《三》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 《四》对方案惊醒评估 《五》选择方案 《六》实施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五决策中的理性和有界性 《一》决策的理性 《二》有界性与满足 六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一》决策中的政治因素 《二》知觉和执着 《三》对待风险的倾向 《四》伦理观 5.2决策的类型 一、按决策问题所面临的条件分类 决策所面临的条件(自然状态)是各不相同的。决策者有时对决策问题相关的事实和环境条件了解得相当清楚,有时则只有支离破碎的印象,有时则是根本一无所知。一般可以把决策者所面临的条件归纳为三种情况,即确定的情况、不确定的情况和存在风险的状况,决策也相应的分为三种类型。 (一)确定状况下的决策 如果决策者确切的知道存在着哪些备选方案以及与各方案相关的各种事实和条件,则认为此时的决策所面临的是一种确定的状况。 即使确定型决策也未必就能凭经验和直觉做出选择。 (二)风险状况下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各种不完整的信息。各种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可能的收益和费用都可以用概率来估计。

决策树方法是这种状况下的一种常用分析工具。 (三)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 现代组织中相当多的决策是在不确定状况下进行的。当今组织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是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为了在不确定状况下进行有效的决策,决 策者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并尽量采用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 题。决策者的经验、直觉和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的效果。 二、按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分类 根据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决策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型决策。 (一)战略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指那些事关组织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多是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决策,常依赖于决策者的直觉、经验和判断能力。 (二)战术性决策 与战术性决策相对应,通常包括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均属于执行战略性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其中,管理决策是对企业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调动或改变其结构的决策。业务决策则主要解决企业日常生产作业或业务活动问题的一种决策。 三、按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分类 (一)程序化决策 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该决策处理的主要是常规性、复杂性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特点,就是要预先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程序等,当问题再次发生时,只需根据已有的规定加以处理即可。 (三)非程序化决策 是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处理的是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组织的最高层所做的决策大多是非程序化的。这类决策问题无先例可循,只能依靠决策者的经验、直觉、判断以及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具体小问题逐一解决的通用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处理。 还可从其他各角度划分决策的类型。如按照决策者是个体还是群体分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按照决策者所处层次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按照决策问题的覆盖面大小分为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按照决策影响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按照决策问题所在的专业领域分为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和人事决策等。 显然,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越倾向于非程序化的、战略的、科学的、非确定性的决策;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越倾向于程序化的、战术的、经验的和确定性的决策。 5.3 1群体决策的形式:互动小组,德尔菲小组与名义小组。 A互动小组:是最普遍的群体决策的形式。它可能是一个既存的群体,也可以是一个特意成立的小组。 优点: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产生新主意、新点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缺点:政治行为容易起过大的作用。 B德尔菲小组: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综合和平均。 优点:在许多重大问题的预测和决策中被认为具有显著的效果。 缺点:由于在时间、费用方面的限制,这种方法一般不用于日常事务的决策。 C名义小组:也是一种常用的群体决策方法。成员要求集中在一起工作,小组成员之间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第四板)——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五个观点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 ,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