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1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是凭借医学技术才使原来的不治之症得以攻克,才使自己的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才使生命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如果我们因为问题的出现而不顾一切地拒斥新的医学技术,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摆脱自然的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性力量的控制无疑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理解到了这个点,也就不难理解,只有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医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准时,人类的理性才能发挥校正医学科技价值取向的作用。能够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达到了这种要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当今时代,“先工具理性,后价值理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大的社会偏颇,而且也不符合现代文明史的实际进程1。所以,在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既要求证医学技术的本质,还要探索走出医学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死胡同的准确答案。这就是要在广大医学工作者中,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技术始终如一地发挥对人们生命和健康长远关爱的作用,同时体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即达到WHO在其宪章中所表述的,使人们不但在躯体上而且在社会心理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完满状态。这理应成为一切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良知和基本追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者之所以为医学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包括对医学工作者的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济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在现代条件下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他们的理性精神基石。

1.1从医学高技术与人的角度上看,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表现为医学技术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表现为对根本的生产力的修复和解放,表现为对人类生命潜能的张扬,一句话,医学技术延长了人的生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1.2从医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医学人文精神不但重视医学高技术对社会境况的世俗关怀,更为注重医学高技术德化天下的人文关怀,成

为促使社会通向富强、繁荣、文明的现实桥梁。如:自上世纪70年代

末开始的几代试管婴儿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不但为人类后

代的繁衍提供了人性自身所需要的适宜技术,同时十分强调实施这个技

术的社会伦理条件及其保证措施。这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堪称人类医学

技术与社会关系协调上的典范。

1.3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还应该是医学工作者对人的现实存有的思考和

未来走势的殷切注重,包括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极大关心,特别是对事关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问题的探索中,应该不折不扣地采取

科学的逻辑与历史的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及健全而深邃、理性的而又

具有终极价值的态度。当然,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这个内涵的本质要求,实际上已超出了医学工作者所及的范围,但又有谁能否认这是医学工作

者首先应该十分明确而又必须具备的基本特质呢?在对待“克隆人”的

问题上,那些一流大家的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全人类敬重的。 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医学工作者现在掌握的不但仅是修复和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医

学技术,同时他们也把可能使人类自身出现灭顶之灾的多种高新技术握

在手中。不难设想,“造福人类”和“灭顶之灾”很可能就出现在一念

之差的瞬间。这也许是一种极端的设想,但为某种利益所驱动而将医学

技术用作杀人的事情却从未在历史上消失过。所以,医学技术行为、科

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三者的一致性对于医学工作者是多么的重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的指导地位,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应该

成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2.1基点———以人为本

渊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这个希腊理性哲学所信仰坚执的真善美的

故乡观点,在启蒙之后已转化为人文精神的“理想”观点2。文艺复兴

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他们推崇古希腊

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文主义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主张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反对天主教会用神权扼杀人性;提出主宰世界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从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3。特别是20世纪的很多哲学家,他们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虽然创建出了不同的哲学理论,但在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上,则持完全相同的看法。所以,马克思指出,16世纪以来的很多思想家“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4由此不难看出,在人类理解发展史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明晰可见。所以,在医学这个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大学科群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应该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它成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核心理念的基点也不应该有理解上的分歧。即使医学技术和人文在注重的对象和获取的成果上有所不同,但在精神实质和深层底蕴上是沟通的和互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医学技术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起来。医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医学工作者要探索生命与疾病现象的本质,并为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生命现象伟大、神秘而又奥妙,人类疾病现象的真面目至今无法让其完全暴露于世。试图理解并把握这个切,始终是医学工作者的精神目标和理性愿望。诚如成功分离出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的著名女科学家玛丽克莱尔金所说:“人为三个原因搞科学研究:好奇心、利他主义和雄心壮志。对于我来说三种动机都有。我喜欢研究那些能有一个有用的答案的问题。乳腺癌无疑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从来就不相信,我们对于科学的思考能够脱离对生活的思考。”5可见,体现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与健康现象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较之医学技术的工具理性有更本质的规定和更丰富的内涵;医学人文精神既是医学技术行为目的价值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学工作者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内在动力。失去了医学人文精神,现代医学技术行为是盲目的;而为医学技术的医学技术,必然失去现代医学技术自身存有的价值。

2.2确立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行为的指导地位

科学理性是体现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中的人类理性和智慧。科学理

论就其前提与方法来说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它来源于经验而又必须

超越经验。所以,在科学理论中就有了理性的、自然的和历史的规定性,科学原理也就始终与科学家个人的良知以及对伦理、义务、社会责任

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理论是人类理性的创造,

代表着人类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医学技术是科学理论特别是

医学理论的应用,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医学工作者按照严格限定的

医学技术行为规范去做,医学技术便能够达到对某一疾病的攻克,从而

实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宗旨。可见,医学技术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形

成直接的生产力,是非至上的。也就是说,医学技术是为人的医学技术,

是被人所利用的医学技术,它既能够改善和提升某个人乃至全人类的生

命和生活质量,也能够用作杀死某个人甚至毁灭整个人类。如果我们不

确立起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行为的指导地位,例如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倘

若不能审慎对待的话,那么,我们被无数次自我陶醉的高新技术所毁灭

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理性为指导,来发展、利

用现代医学技术,绝不能听任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发展而失去可持续发

展的根基。虽然医学技术活动能够强化医学工作者对人、对社会的责

任感,但还是要强调他们在实行那些未知的敏感领域的探索时,应自觉

意识到医学技术成果使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保证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同时,医学工作者还必须明白,医学技术成果被用在何处和产生什么样

的后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并非其个体所能左右的。原子能技术被用于核

战争的惨痛教训难道不深刻吗?还是那句老话:这是把双刃剑!现代医

学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活动,不但应激发出人类对道德和行为之善的追求,而且医学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诚实、严谨、审慎、执著等品

质和风格,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这正是科学理性对医学技术

行为指导作用的体现。

2.3建立约束医学技术行为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除了人文和科学理性的内部的自觉约束外,还应该从外部对医学技术

行为实行约束。一是在医学技术行为群体方面应有相关的工作制度,特

别是与科技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操作规范应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来,成为

业内人士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这些工作可由专业学会或协作组织牵头,在一国或世界范围内共同行动,协商制订,成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二是用立法的形式实行约束。明确规定什么性质的医学技术在什

么条件下可做,什么性质的医学技术在什么条件下不可做,出现了违法

现象应如何依法处理等等,保证现代医学技术行为在有法可依、违法必

究的基础上发展。三是政府的强制性约束。必要时,由一国政府或多国

政府甚至由联合国组成的机构强行介入,阻止那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

医学技术行为继续下去。如关于克隆人问题的多国政府宣言或政府首

脑声明等。

3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面对医学技术行为失范以及极有可能被滥用的情况,我们必须理直气

壮地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在医学工作者中提出重塑医学人文精神的

响亮口号,并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3.1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以后,给予其自身的研究方式和服务方式带来

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有两点:一是随着整个科技水平的

发展,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导致了医学技术工作的职业部门越来越多,

工作环境的人造色彩浓厚,诊疗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作的计

算机化、数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二是诊疗工作的系统化、一体化、程

式化与人的个性张扬、生命自由和创造性工作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这些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所酿成的苦果,正在被我们自己所吞食。医学技

术工作者受役于严格的工作流程的限制,成为设备的傀儡;数字、图形

代替了真实的病人,医学技术工作者已没有更多的机会与病人同担忧愁、共享欢乐。这样的结果是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当然也不符合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晚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共产主

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包含着马克思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可见,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这

个切都告诉我们,人类在充分利用医学技术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

提升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应该更加自觉地调整我们与医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让医学技术的进步真正为人类自我全面发展所用。医学技术工作

者要把自己放到促动社会发展的准确位置上,始终明确自己在现代医学

技术进步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用科学理性指导医学技术行为,在为人类生命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努力探索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文

底蕴,从而实现医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3.2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医学工作者道德健全相一致的原则

现代医学技术在卫生服务领域的无处不在以及各种诊疗设施的无所不能,极易将医学工作者的注意力、精力引诱到对“物”的重视上去,专

注于诊疗技术的便捷与神奇,以致于把自己的服务对象误认为是冷冰冰

的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生了病的社会的人。由此而派生的另一个负

面效应,是医学工作者也极易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应有的基本东西置于

脑后,造成了道德乃至人文精神的缺失,仁爱之心日渐淡漠,精神境界逐

步退化,职业操守不再坚持,出现了医学技术发展水平与人文道德素质

之间的深刻矛盾。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索要物品、开大处方、滥用

各种大型检查等现象屡禁不止;以种种借口难为病人、态度生硬、拖延

诊治时间、急诊不急甚至致病人无辜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急

剧恶化,病人冲击、打砸医院和随意伤害医学工作者的事情也不足为奇。这种医德滑坡和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吗?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发展高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再也不能放弃对人

的精神家园的培植。高新医学技术无论如何也不会简单地转化并提升

人的道德水准。失去了道德,人与动物无异。“没有道德的上帝是可怕的”———大哲学家康德的这句格言构成了他的道德哲学的主旋律之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就会给人心灌注

一种时时在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法则。”7康德的这段话,以前被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深深印在自己幼小

的心灵里,使他终身不能遗忘。数学家的心灵都极易被道德问题所震撼,我们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并直接为人服务的医学工作者能不为之

心动吗?所以,如何使医学技术进步与医学工作者的道德健全一致起来,

应该是医学人文哲学永恒的研究主题。

3.3坚持医学技术进步与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相一致的原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健康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民的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但直接影响社会生

产力,还会因疾病流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但是,如果提供卫生服务的水平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负担不起,人民

群众承受不了,卫生事业也不可能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面对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以及过度

追求先进医学技术和药品更新换代等因素形成的卫生费用的攀升不下,

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差别拉大等实际情况,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规律和基本国情调节供求关系,优先

保障基本卫生需求,增大预防投入,体现社会公平;合理、有效地配置大

型医学技术设备资源,大力发展适宜技术;展开多层次的卫生服务,以适

合群众卫生需求的多样化。当然,也要集中优势医学科技力量和有限经费,瞄准世界医药的前沿,实行相关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与应用

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当代人的满

足和后世人的需求统一起来,实现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也

只有这样,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才能得以重塑,人类才能确立一种理智生

存的模式。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职业素养 (一)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秘,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和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二)医学专业精神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十项专业责任 三项基本原则 1,病人福祉至上 2,尊重病人自主权 3,促进社会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十项专业责任 1,提升专业能力 2,诚实对待患者 3,保护患者隐私 4,避免私人利益 5,提升医疗品质 6,平等照顾病人 7,节省公平分配资源 8,重视科学精神 9,减少工作冲突 10,重视同行间专业评价 二、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性质 1、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 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为实现人权平等创造了条件,医患之间是一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即:医务人员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医疗服务;病人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并密切配合诊治,共同完成维护健康的任务。但是,由于两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上的差别和患者求医时的弱势心理,在医患之间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状况,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医生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己任,国家赋予了医生以某种特权(对疾病诊治权和特殊干涉权等)并以医疗技术为保证,为病人提供服务;病人出于信任或与医生充分协商,接受医生的服务。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由于医患之间的医学知识占有不同,所处的地位、职责不同所决定的。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处于一定主动地位,并具有某种特权,这就要求医生恪守职责、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辜负病人之信任。但应看到,被服务的患者因其地位和权利意识的提高,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社会体育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社会体育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要从分离走向融合,把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本文选取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三种社会体育项目,从人文角度深入剖析社会体育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标签:社会体育医学人文 一、前言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呼唤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人文精神广义上是指固化于人脑中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念;狭义上是指对于人类生命的崇高敬意与关爱,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1]。医学的本质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的基础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然而,传统的教育形式并不能真正完成医学人文教育任务,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提出医学人文教育要从分离走向融合,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体育课是医学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拥有雄厚的大众基础,易于推广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其医学人文作用尚未有人研究。 二、社会体育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1.瑜伽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印度教《瑜伽经》称瑜伽为“抑制心的作用”[2]。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经》中提出了修行的八支分法: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一禁制,禁止造成任何痛苦与死亡,不偷不抢不贪婪,充分约束习练者的道德品行。二劝制,要求习练者消除内心残留的污秽思想,通过战胜欲望得到提升。三坐法,即习练者要保持舒适安稳的坐姿,如莲花坐、吉祥坐等,通过一步步的克服身体的局限,忍受疼痛,身体慢慢达到自然稳固耗能最低的节能状态。四调息,通过呼吸与身体姿势的配合,消除整个身体器官的不和谐,调动身体的专注度,排除杂念,缓解压力,减轻疲劳,逐步走向冥想的精神境界。五制感,即控制感官系统,像牵牛一样,把习练者的感官系统逐步牵至一个方向,走人正确的意境。六执持,即思想意识的集中专注,使意识处于创造的执念意境。七禅定是执持状态的进一步延伸,就是我们有时常说的进入墨境、幻境,通过禅定的状态,使全身放松,代谢减慢。八三昧,是习练的最高境界即完全进入同一归心的阶段,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达到身心自由的状态,即觉醒、开悟、解脱。从瑜伽的八支分法可以看出,瑜伽注重心理调节。瑜伽的道德标准与价值体系,使习练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消除物质欲望、恐惧、焦虑和愤怒,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净化心灵,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医学生所需具备的,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提。 2.跆拳道项目的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精神资源,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中出现的“医德失范、医德迷茫、人文衰微”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必须建立一支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医疗服务队伍。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文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传承了数千年的思想。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与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这个词就就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就是最重要的,人就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

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 2 医疗卫生行业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 古已有之的医学人文精神,到今天,不就是发展了,而就是断裂了、落伍了。在医疗服务中,我们瞧到了一幕幕我们不愿瞧到的现象:医学技术主义的盛行将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遮蔽得几近无踪影,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平衡医学技术的重要砝码随着医学科学 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与人文性从来就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今天的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症,而且就是一种个体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_黄帝内经_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

《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 申咏秋,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探析了《黄帝内经》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指出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救世济人”的医学价值观是《黄帝内经》医学人文观念的具体表现,而医者精研医理、态度严谨、仪表端庄及亲切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要求。认为挖掘和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探析;医德;职业修养;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6)06-0108-02 Explora ti on and Ana lysis on the Hu man is m Sp i r it of M ed i c i n e of Huang D i Ne i J i n g Shen Yongqiu,L u Zhaolin (B eijing U niveisity of Chinese M edicine,B eiJ ing,100029) Abstract:Ex p l orati on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is m s p irit of medicine which is i m p licated in nei jing,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vie w of medicine based on life,the motivati on vie w of medicine based on the concern of hu manities,and the medical values vie w of salvati on and hel p the human,all of which are concrete e mbody ment of the medical hu manis m concep ti on in neijing.A t the sa me ti m e,doct ors’eff ort f or medical knowledge,rigor ous attitude of work,civility a har moni 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 onshi p are clai m s in medical p ractice of humanis m s p irit.W e believe that m ining and research of the hu manis m of s p irit in nei jing have quite active and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t o research and reconstruct the humanis m s p irit of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Key words:《Huang di nei jing》;The hu manis m s p irit of medicine;Exp l orati on and analysis;Medical ethics; Occupati onal self-cultivati on;Physician-patient relati onshi p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其广博精深的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为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原始实践。关于《内经》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现从下面三个方面探讨: 1 丰富的人文理论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1]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是涌动在医学性质、目的、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使之紧密关联,共同组成有机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展现医学的本质。[2] 1.1 《内经》提出了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的全文。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对生命的至高尊重使得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而其生命的观念,则是自然的生命,是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的生命。 首先,人的观念在《内经》里是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总体。全书对人使用的是“民”、“万民”、“百姓”、“众子”这样的概念。有时问贵贱贫富的先后,也是为了诊断疾病的准确。“诊有三常,必问贵贱。”(《素问?疏五过论》)。其次,《内经》关怀服务的对象,也是纯粹自然的人,从不分阶级贵贱,即使是骄奢淫逸、不听从养生劝告的“无能禁之”的人和“无道”之人,也要苦口婆心地晓之以利害关系。[3]如《灵枢?师传》里“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表现的是绝对的生命平等观。再次,黄帝作为一个建国安邦、统率万民的最高统治者,更是万民景仰的民族始祖,但在《内经》中,却以一个心怀慈悲、关心人民疾苦的医者出现,全然不见丝毫的地位等级色彩。[3]这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是纯净而美好的,这种朴素和博爱的人文关怀,也是今天现代医院文化建设中应该达到的境界。 1.2 《内经》提出了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 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灵枢?师传》)医学是人学,它以治病救人和增进人的健康为天职。人是一切医疗活动的中心和目的,治病是救人的手段和途径。医学时刻以尊重人和人的生命,贯彻人的决定性价值为原则。所以,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目的和基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表现在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上,更显示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内经》注重“救其萌芽”。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总是由浅至深、由轻至重,而病位越深、病情越重,则表示正气的损伤越严重,于是生命所遭受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既然病深要害人,病重要夺命,而治病之道以人为本,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要求高明的“上工”治病,必须以人为本而“救其萌芽”,救在病成之前、正衰之先。相反,低劣的“下工”,不知以人为本之道,不明正衰命危之虞,“救其疾病 — 8 1 — Chinese Medical Ethics2006Dec.6(Gen.110)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自医学诞生以来,医学人文就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引领和支撑着医学的发展。“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这不仅揭示了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的灵魂和必然的价 值诉求,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医生需要心存仁爱之心,应该关心、尊重和爱护 病人,承载着社会对医学发展的期盼。 进入近代以来,医学人文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并已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科。现代医学更需要注重人文精神。当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行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 增大,人们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也更注重健康和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医疗行业中出现 的“医德失范,人文衰微”等现象,这些对于医学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 重构良好医患关系,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以传统医德维系的医疗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重义 轻利”医德受到严峻挑战。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的医德滑坡、拜金主义、技术主义思潮泛滥等,就是医学人文精神衰落的集中表现。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又带来了医患关系的物化和医疗行 为的商业化倾向。另一方面, 部份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和对疾病正常发展的转归缺乏科学理性态度, 这些导致医疗纠纷日益增加,经常发生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而医务人员也抱怨不断。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 必须从加强医师人文教育,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入手。在医学实践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以人为本” 地为患者考虑,真正地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使患者感受到亲情一样的服务,满足患 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提倡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 一剂良药,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促进医学发展,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是崇高的职业,医师服务对象是人,它要求医师不仅具备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具备 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爱心的人文精神。然而, 我国目前的医学人文建设水平,既远远落后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医学与人文孤立发展的状况,导致部分医师 重技术、重检查,“只见疾病不见人”。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应对新的疾病。另一方面,人类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来警惕高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确保高新技术为人类利益服务。在医学实践环节中,很多医生会遇到各种疑难病症和实际问题,他们会本着关心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解决实际困难 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路。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对病人关心的职 业态度和人文精神也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渗透 到卫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一段时间以来,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抵抗力”低的医务人员受其传染,出现了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现象。作为医院的管理 部门应该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能增强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同时,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 任和理解也会增加,群众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既有 利于重新增加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又能增强医务人员自身的荣誉感,是 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1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是凭借医学技术才使原来的不治之症得以攻克,才使自己的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才使生命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如果我们因为问题的出现而不顾一切地拒斥新的医学技术,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摆脱自然的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性力量的控制无疑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理解到了这个点,也就不难理解,只有整体的科技水平和医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准时,人类的理性才能发挥校正医学科技价值取向的作用。能够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达到了这种要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当今时代,“先工具理性,后价值理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大的社会偏颇,而且也不符合现代文明史的实际进程1。所以,在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既要求证医学技术的本质,还要探索走出医学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死胡同的准确答案。这就是要在广大医学工作者中,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技术始终如一地发挥对人们生命和健康长远关爱的作用,同时体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即达到WHO在其宪章中所表述的,使人们不但在躯体上而且在社会心理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完满状态。这理应成为一切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良知和基本追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者之所以为医学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包括对医学工作者的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济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在现代条件下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他们的理性精神基石。 1.1从医学高技术与人的角度上看,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表现为医学技术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表现为对根本的生产力的修复和解放,表现为对人类生命潜能的张扬,一句话,医学技术延长了人的生命,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对于现代医学的反省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化,不把病人当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人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体制,医患之间的没有交流,对于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等。二是商业化,医师成了医商,不把病人当人,而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尽可能多赚钱的机会。因为科学的贪婪和商业的贪婪,现代医学失去了生命感。我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生活为中心的治疗目标;第二,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医疗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病人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 一、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断裂:所谓大医精诚,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

的”。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为了便于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军事化的番号所取代,病人的个性化被疾病分类的统一化所溶解。医学在现代医学的词汇中病人一词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于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就这样逐渐地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尽管对病人的关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现代医学技术范畴之外的事情了。 二、医学的异化技术至善主义: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而且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现代化医院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传递有温度的关系

自医学诞生以来,医学人文就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引领和支撑着医学的发展。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不仅揭示了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的灵魂和必然的价值诉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医生需要心存仁爱之心,应该关心、尊重和爱护病人,承载着社会对医学发展的期盼。 进入近代以来,医学人文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并已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科。现代医学更需要注重人文精神。当前,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行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人们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也更注重健康和生命的价值,这些对于医学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 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得以攻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医患冲突已屡见不鲜,有的医患矛盾甚至演化为刑事案件。 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只要他对患者态度冷漠,给他们以低人一等的感觉,那么即使他医治好患者,患者心理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仇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医患矛盾。 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帮助医者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能让医者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心底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对患者施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这样,患者才会感受到医

生对消除病痛的期望,进而对医生充满信任和感恩,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医患矛盾随之化解。 医者人文精神培育能让医者理智和深远地看待医患矛盾,真诚地为患者服务,长期遵循“所谓医者,仁字当先”的原则,让患者对医疗事业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不可避免的医疗事故能给予谅解,医患矛盾得以改善。 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必须从加强医师人文教育,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入手。 在医学实践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以人为本”地为患者考虑,真正地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使患者感受到亲情一样的服务,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因此,提倡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一剂良药,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促进医学发展,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是崇高的职业,医师服务对象是人,它要求医师不仅具备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爱心的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应对新的疾病。另一方面,人类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来警惕高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高新技术为人类利益服务。 在医学实践环节中,很多医生会遇到各种疑难病症和实际问题,他们会本着关心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解决实际困难的新方法、

我感受到得医学人文精神

我感受的医学人文精神 还记得刚入校时宣誓的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古人说:“医者,是乃仁术也。”百姓也常说:“医者父母心。”“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有关生命的启迪。这些无一不向我们透露着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精神,是医学价值取向的终极体现,选择了学医,便是选择了人文关怀。 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医学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理念的设计上,更要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理念的操作上。故而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互融,凝聚合力:在医学人文教研室层面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等形式进行;在学院层面应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合理的人文各学科与医学专业学科融通的长效机制,使各种形式的学科真正包容渗透而不是实际上各自孤立,使学科融合流于形式;在校际层面,应加强增进周边综合性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用优质人文资源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以往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只注重意识形态的教化、理论的探讨,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学而缺乏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去分析和面对实际的医学难题与热点。而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拓宽思路,正确认识与深刻体验,授课内容要以与医学实际或社会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为主,让学生收集资料、形成观点、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培养其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培育其“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等优秀品质与锻炼坚强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适应社会大有裨益。 凡是正常的人,无不敬畏生命,珍惜健康,渴望关怀,而医生恰恰是为人们拯救生命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因此人文关怀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而当今社会对医生的认可度并不理想,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源源不断,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对于有些慢性病、精神病或者诸如癌症这类不治之症,最好的治疗正是“人文关怀”。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班级:F1170011 姓名:任依梦学号:5117119051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医生的双眼,医生不能学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像盲人,双眼无光……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医生的双手。医生要用双手去拥抱医学,抚摸医学,探索医学…… 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更是医生的双脚,医生不能跛足前行,而应该交替行进。如果双足折断,则永远成不了医学巨人…… 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医学的二个粗壮的枝干,只有寻找到它们的每一个分技,才能把握医学精神这个参天大树,才能把医学精神发扬光大…… ——序一.从医学史谈起 (一)医学史及重大事件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早期的人相信疾是神的惩罚,他们还相信僧侣和巫师可以治好他们的病。 在古希腊,人们患了病就到庙里,送上牺牲动物供奉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他们还用药水或用药水洗澡,并且严格控制饮食,希望把病治愈。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伯克拉底声称,引起和治愈疾病的不是魔法,而是大自然。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之父”,他和追随者写了很多医学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提问精神”和实验得到提倡和鼓励。这些实验使欧洲的医学建立科学的基础。从那时起,医学上就有了更多地发现。人类对疾病的战争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 几百年来,很多人为现代科学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现摘取一些重大医学进步并总结如下: 公元前8000年早期医生实行环钻疗法。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创科学的医学。 1543年佛兰德医生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绘制了准确的人体图。 1615年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奥设计口含式体温计。

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1796年爱德华詹那作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 1816年法国医生拉埃内克发明听诊器。 1842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勒斯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线,它使医生能够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 20世纪苏格兰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 (二)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 则和总的出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 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 和特征。 医学模式经历了如下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只有将科学真理的认识与道德的真诚和情感的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现代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人文精神规范着医学的发展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人文精神规范着医学的发展的。 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是人类的一种意志、情感、精神,作为人类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指标处于良好状态的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为目的。它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所以要让医学发展的更合理,健康,文明,就要在对医学科学精神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医学具有独立性,科学性,但它并不是一门纯科学。曾经医学被认为是纯科学,这一认知的代价就是人文性的割裂与丢失。医学关涉着人类命运,它应该是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的统一,其中人文精神又是一把无形的标尺规范着医学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把医学看做是门科学,一味遵循着严苛的科学原则,只针对病人进行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治疗,那么很多因素就会被忽略,如病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病人及家属的需求等,而正是这些人文原则对病人和医生的配合及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性和人文性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科学性决定医学的严谨性、准确性,而人文性则是规范着医学的内在精神。目前社会上医患问题层出不穷,其中的症结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如医疗资源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但最根本的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以后要走进各个科室为病人服务,全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工作的保障,而适当的人文关怀则可以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因而医疗过程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安慰。 医学不是可以满足人的任何需求的,我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爷狙独霸天下) 关键字: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对于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以理解为它是文化现象的总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最为重要的为人文精神在医学精神的系统语境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中的人文,在人文精神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一提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时候,必然作为当前大背景下的学医人、行医人所应该追求完善的人生价值观。 医学人文我想可以包括医学素养、价值观及其医德规范。医学素养是医学人文的基础,生命价值观是医学人文的核心,而医德规范则包括医者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医学人文的主要内容。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目的确立的思想引导, 医学目的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实现的过程。现代医学目的的内容在本质上与医学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我们必须先对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医学人文精神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使之紧密关联,共同组成有机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展现医学的本质。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性质界定的理性准绳,医学性质是医学人文精神张扬的客观基础。医学人文精神是衡量现代医学性质的“金标准”,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医学人文性质的必然要求。在医学性质的研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医学价值是医学人文精神展现的效用方式。救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价值,也是

医学人文概论心得体会

《医学人文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队别 专业 学号 姓名

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第一次上“医学人文概论”的时候,我就对其产生了亲近感,是不同于对医学课程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学习医学人文是在进行人性的探索,是情感的交流;而学习其它专业医学课程大多是在追求科学的理论,是知识的交流......在我看来,医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医学人文精神对医生的引导作用绝不逊色于医学知识! 医学人文强调人文。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核心追求是对生命的关爱。这也反映了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一个掌握精湛医术的人不能称之为医生,作为医生必须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指导,这样医术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在这里不得不提起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尽管医学在发展,但总是疾病先于医学的,因此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疾病。面对我们已能够战胜的疾病,我们自然应尽力治愈病人,为其解除病痛;而现实中我们

做得更多的是去帮助病人,这种帮助不一定直接和疾病相关,但却是为了病人健康着想的,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当面对那些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时,患者更需要医生的安慰,这绝不是敷衍了事,当我们不能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帮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文关怀,记得老师说过这个要求实际上比前两个都要难,因为这种对病人的安慰不比治疗那般有据可依,这常常是种更高层次的更复杂的更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需要我们摆脱医疗水平的约束,报以真心的关怀甚至是跨越死亡的勇气!安慰不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而这种体现人文性的心灵沟通正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 然而现今科学化才是医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这也使医学技术和人文关怀出现分裂化趋势。举个极端化的例子来放大影响,试想一个不听病人主诉,只看先进设备的检查结果的医生,和一个精密的电子仪器有何区别?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医学与人文精神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医学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现代医学被认为是一个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综合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除对医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外,并且对医学人文精神的退化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并指出医学中的人文精神需要回归。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定义及与医学的关系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层次: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概括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医学是人学,1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一门传统学科,它为正在经受身体或心理折磨的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缓减病人的痛苦。医生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职业,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直接解除人们的疾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博爱的信条,以求真、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而且,4学者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比如助人为乐、热心、谦虚,有责任心,果断,具有专业的态度,过一种纯洁、简朴的生活,具备对生活有用而必要的知识,无猜忌心等等。并且循证医学为将来的医师提出了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丰富的医学知识,精熟的诊疗技术,能以人性化及智慧的态度对待患者。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1 -2在西方,医学家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的这种仁慈与博爱,是其它学科所难以直接体现和无法比拟的。 4医学与人文精神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或不可缺,不可替代。5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核心,他们紧密关联,共同组成有机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体现医学的本质。人文属性是医学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但医学的人文属性却不总是为人们所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医生定位为科学家而忽视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将患者视为一个由不同脏器构成的生物机器,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然而,2医学人文精神应是人类热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中的人文,在人文精神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5目前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的研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中枢主导作用失能,医学人文精神与上述范畴的关联松弛离散,这是医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理论原因。在医学技术落后的过去,其发展相当的缓慢,医生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医生们只能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努力攻克一个个医学难题,不断寻求治疗疾病和缓减病痛的方法,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一种照顾,他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注重与病人沟通及对待病人的态度,给予病人身心的帮助及安慰。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医院里先进仪器如超声诊断仪、电子窥镜,自动生化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医生们能准确、快速的诊断疾病,为下一步的治疗指明方向。各种先进医疗机器如肾透析机、心肺机、起搏器和各种治疗手段如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在大部分医生的注意力被现代化的仪器及治疗手段所吸引,以及临床专科和亚专科的建立,使医生看待患者不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被看做由不同脏器构成的一个生命机器。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就去专科进行修理或更换零件。这导致了医疗综合体系的逐渐分解。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也在逐渐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