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震源参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初步研究

四川地区震源参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初步研究
四川地区震源参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初步研究

德阳市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德阳市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11资环1班罗维1112060015 一、区域发展战略综述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区域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和各部门、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开发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战略种类之一,是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区域为自身发展所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关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主要有: (1)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ies) (2)非传统战略(Non-traditional Strategies) (3)非工业化战略(Non-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4)再工业化战略(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 (5)内外向结合型区域发展战略(Internal and external binding-typedevelopment strategies)

二、德阳市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2.1 基于PEST 分析法对德阳市区域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 PEST 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通过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方面宏观环境进行直观有效的详细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而使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从宏观上保证其战略可行性。PEST 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要素英文单词的缩写,如图一PEST 分析要素图所示: 图一:pest分析要素图 政治(包括法律)经济社会技术 环保制度经济增长收入分布政府研究开支 税收政策利率与货币政策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与年龄分布产业技术关注 国际贸易章程与限制政府开支劳动力与社会流动性新型发明与技术发展 合同执行法 消费者保护法 失业政策生活方式变革技术转让率 雇用法律征税职业与休闲态度 企业家精神 技术更新速度与生命周期 政府组织/态度汇率教育能源利用与成本竞争规则通货膨胀率潮流与风尚信息技术变革

四川大学三相全桥整流及有源逆变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力电子技术 实验项目: 三相全桥整流及有源逆变实验专业班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5班实验时间:2013年12月16日成绩评定: 评阅教师: 报告撰写: 学号: 同组人员:学号: 同组人员:学号: 同组人员:学号: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中心实验室

目录 一.实验内容 1.1实验项目名 称 (3) 1.2实验完成目 标 (3) 1.3实验内容及已知条件 (3) 二.实验环境 2.1 主要设备仪器············································4 2.2小组人员分 工············································5 三.电路分析与仿真 3.1基本电 路 (5) 3.2 电路仿真 (6) 四.实验过程 4.1连接三相整流桥及逆变回路································1 1 4.2 整流工作···············································1 1 4.3 逆变工 作 (14)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与处理 (15) 5.2误差分析················································ 16 六.思考讨论与感悟 6.1 实验思考 题··············································16 6.2实验讨论 题·············································· 17 6.3实验方案、结果可信度分 析 (19) 6.4 实验感悟 (1) 9

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四川省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3.12.17 【实施日期】1993.12.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993年12月17日四川省技术监督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有效地控制四川省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生态破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要求。 1.2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辖区内排放大气污染物(简称“排污”,下同)的一切单位。 2标准分类、分级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将本标准适用区域划分为三类,分别执行四级标准。

2.1特别保护区域 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区保护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和现有排污单位,执行一级标准。 2.2重点保护区域 2.2.1城市规划区内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非工业区内,新建排污单位,执行一级标准,现有排污单位执行二级标准;工业区内,新建排污单位执行二级标准,现有排污单位执行三级标准。 2.2.2城市规划区内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非工业区内,新建排污单位,执行二级标准,现有排污单位执行三级标准;工业区内新建排污单位执行三级标准,现有排污单位执行四级标准。 2.3一般保护区域 2.1、2.2以外的地区:新建排污单位执行三级标准;现有排污单位执行四级标准。 2.4本标准所称“新建”排污单位,系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立项的建设项目;“现有”排污单位,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立项,建设及建成的排污单位。 3标准值 3.1以排气筒(烟囱等构筑物)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其排出口处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不得超过表1、表2、的规定。 3.2表1、表2所列的排气筒高度,系指从排放源的建筑物地坪面起至排气口处的垂直距离。 3.2.1排气筒实际高度位于表1中所列两个高度之间时,标准值用内插法确定,计算式为: Q2-Q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 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 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①至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常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汇总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 1连续性资料 1.1 两组独立样本比较 1.1.1 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t检验。 1.1.2 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1)可进行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然后对转换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1.3 资料方差不齐,(1)采用Satterthwate 的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2 两组配对样本的比较 1.2.1 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 1.2.2 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 1.3 多组完全随机样本比较 1.3.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3.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cal-Wallis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成组的Wilcoxon检验。 1.4 多组随机区组样本比较 1.4.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4.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Fridman检验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符号配对的Wilcoxon检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般来说,如果是大样本,比如各组例数大于50,可以不作正态性检验,直接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因为统计学上有中心极限定理,假定大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2)当进行多组比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仅比较其中的两组,而不顾其他组,这样作容易增大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作总的各组间的比较,如果总的来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才能作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这些两两比较有特定的统计方法,如上面提到的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绝不能对其中的两

四川大学电力电子实验报告3

目录 实验基本内容 (1) 一.实验名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条件.. (1) 一.主要设备仪器 (1) 二.小组人员分工 (2) 实验过程描述 (3) 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6) Multisim仿真 (6) 误差分析 (7) 心得体会 (7) 附: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单

实验基本内容 一.实验名称 半桥型开关稳压电源的性能研究 二.实验内容 1.熟悉PWM专用芯片SG3525的基本功能和应用特色,测试其典型功能端波形; 2.测试和分析半桥型开关电源在开环和闭环两种模式下的输出性能 实验条件 一.主要设备仪器 1.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教学实验台 名称——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教学实验台 型号——MCL-III型 包括:降压变压器、MCL-35、两组晶闸管阵列,电力二极管阵列,大功率滑动变阻器,可调电感、导线若干。

厂商——浙江大学求是公司 2.Tektronix示波器 名称——Tektronix示波器 型号——TDS2012 主要参数——带宽:100MHz 最高采样频率:1GS/s 记录长度:2.5K 3.数字万用表 名称——数字万用表 型号——GDM-8145 二.小组人员分工 实验操作分工 数据记录及计算赵莉 实验拍照苏芬 调整控制仪器唐红川陈可

仪器接线陈可苏芬 监督及全局调控唐红川赵莉 实验报告分工 Matlab 拟合及相关分析唐红川 实验过程描述苏芬 实验基本内容及条件陈可 实验讨论及评估、排版整合赵莉 实验数据处理唐红川 心得体会赵莉陈可唐红川苏芬 实验过程描述 i.PWM控制芯片SG3525的特性测试 连接:选择SG3525工作于“半桥电源”模式,短接误差调节器PI参数反馈端(屏蔽PI调节)。 测试:接通SG3525工作电源。用示波器分别观察锯齿波振荡器观测点和A(或B)路PWM信号的波形,并记录波形的频率和幅值,调节“脉冲宽度调节”电位器,记录其占空比可调范围(最大、最小占空比)。 最大占空比最小占空比

(地方标准)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

ICS03.100.50 C 79 DB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DB 510183/T 002—2012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2012- 09-15发布2012-09-20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及其职责 (8) 4 制度要求 (10) 5 应急管理 (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成都市邛崃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提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成都市邛崃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宏伟、刘仕忠、张军、朱云。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的术语和定义、特种设备使用要求、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及职责、制度要求、应急管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邛崃市行政区域内的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特种设备 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列入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目录》的设备,并包括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 2.2 使用单位 是指具有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是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也可以是受特种设备产权所有者委托、具有在用特种设备管理权利和管理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2.3 安全监察 指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政府机关为了实现安全的目的而从事的决策、组织、管理、控制和监督检查等活动的总和。 2.4 安全技术规范

汶川8_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第33卷 第1期2010年1月 地震研究 J O U R N A LO F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 V o l .33,N o .1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9-07-24. 基金项目:“全国地震形势跟踪与判断”(2009020102)及科技部支撑项目“川滇地区大震前应力方向趋于集中现象 研究”(200808053)联合资助.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 张致伟,张永久,程万正,吴 朋,龙 锋,阮 祥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摘要: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 和S 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 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 L ≥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 N E -S S W 向,主压应力P 轴方位为S W W-N E E 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 W 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中图分类号:P 3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0)01-0043-07 0 引言 汶川M S 8.0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破裂,形成地表破裂带。该地震余震活动丰富,持续时间长,序列地震活动衰减缓慢。根据四川省区域地震台网正式目录,截止到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余震区共发生5级以上强余震70次,其中5.0~5.9级余震62次;6.0~6.4级余震8次,最大强余震为5月25日青川6.4级地震。对于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及余震区分段破裂特征,已有很多研究结果(陈运泰等,2008;胡幸平等,2008;王卫明等,2008;C h e n g e t a l ,2009;张勇等,2009)。汶川8.0级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主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P 轴方位为N W W ,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 方位一致。发生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的强余震多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分量。而发生在余震区北段及青川断裂带的强余震多呈现走向滑动特征(C h e n g e t a l ,2009)。研究人员利用不同 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结果, 各个结果之间差别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汶川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场和介质环境,有必要利用丰富的余震资料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大量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法,给出了整个余震区及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张量,对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同时还给出了余震区南北段单个震源机制解的力轴与区域应力张量的差异,分析了余震区南北段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和逆冲型地震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1 资料和分析方法 1.1 小震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 测定震源机制参数,常用的方法是利用P 波初动求解,但这种方法要求所选地震被较多台站 记录到。如果观测台站稀少或分布不均匀,则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由于大量中小地震仅能被数量有限的台站记录到,采用P 波初动计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会受限制。因此,梁尚鸿等(1984)提

川大电气自动化毕业实习报告

川大电气自动化毕业实习报告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实习报告校外学习中心:重庆永川奥鹏学习中心学生姓名:蒋明山专业:电气自动化层次:高起专年级: 1509级学号: aFH1152gj001 实习起止时间:20XX年6月 8 日至 20XX年7 月11日实习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利源实业有限公司 江津区利源实业有限公司之重庆荧鸿房地产五街区居民配电工程 前言 众所周知,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电能即易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又易于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以供应用。电能的输送和分配既简单经济,又便于控制、调节、测量。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而居民供电就是指居民所需要电能的供应和分配,就必须做到:安全、可靠、优负、经济。 实习内容 我这次有幸来到江津区利源实业有限公司实习,并全程参与了荧鸿房地产五街区居民配电工程的施工作业。 工程介绍:

此工程地址在重庆江津区德感工业园区,本工程为荧鸿城四、五、六、七街区工程一期工程,含H1~H5号楼、地下室及商业H11号,其中H1~H5号楼均为33层纯住宅;H11车库面积28497m2,停车位768,为 I类汽车库;商业面积4027m2,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本工程施工图重庆市电力设计院设计,前期荧鸿城开闭所965#和96610kV#高压出线柜引入10KV市政电源,并“手拉手”连接。供电容量为:4*800KVA+3*630KVA+2*500KVA。变压器选SCB11-,配风机、不锈钢或铝合金外壳及温控器;高压进出线设备采用XGN15-12-开关柜和 KYN28-12开关柜;配电房部分低压设备采用固定式开关柜;低压总路框架;低压出线塑壳;开闭所配置配电自动化装置,实现\三遥\功能。1至5号楼用户,为一户一表计量方式,共计1182户。电表采用单相5A全载波电表。电量采集采取低压电力线窄带载波通信技术,采用全载波方式。集中器,载波电能表组成,在台区变压器供电范围内,集中器与电能表之间直接通过电力线载波方式进行通信,无需采集终端,不需要再敷设专用通信线路,不需勘测、调整网络拓扑结构。 低压电缆选择4加1,敷设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电压降及防雷与接地。 下面是10KV高压供电模式图: 1#环网柜一次接线图:

四川省地方标准-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一四年十月

《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是2014年成都市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项目之一,由成都市特种设备检验院和成都市标准化院联合起草。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结合了成都市实际情况,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协调、论证、修改,同时还广泛地征求了起重机械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以及检验机构和监察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现在的《桥式起重机安全评估规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现将《标准》编制中的主要情况说明如下。 一、工作简况 1.必要性 起重机械作为八大类特种设备之一,广泛使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已成为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设施。截止2014年1月,成都市在用起重机械2万多台,其中桥式起重机高达1万4千多台。数量众多的桥式起重机特别是一些使用年限已较长的起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使用管理水平低下;2、维护保养未及时跟进,不能落实到位;3、设备服役时间长,工作等级高,结构及机构损耗大。多方面因素导致了该类特种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带病运行。 目前,我市大部分桥式起重机的使用单位严重依赖特检机构每2年一次的定期检验。而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是国家法定的强制性检查工作,该项工作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都是检验技术规程所规定,只能反映起重机械静态的安全状况,即设备检验当时的状况。由于使用工况的繁重,加之维护保养水平、使用管理水平、工作环境和相关设备参数的不同,该类特种设备的综合安全状况不能通过定期检验工作体现出来。显然,要彻底解决起重机械的安全问题,仅仅依靠每次的定期检验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一些使用年限已较长的桥式起重机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该类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桥式起重机该类特种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加强监督管理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的宏观控制,变该类特种设备的安全事

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

样本统计方法一般分为两个大的分支—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非参数统计方法主要有:一是卡方拟合度检验(大众媒介研究者经常比较某一现象所观察到的发生频次和其期望值或假设的发生频次,卡方(X的平方)是一个表示期望值和观察值之间关系的值)。其局限性在于变量必须是定类或者定序测量的。二是交叉表分析,可以同时检验两个或者更多的变量。参数统计常用于定距或定比数据。一是t检验,二是方差分析;三是相关性统计分析。 T分布在抽样分布和样本分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借助于颐和总显著性检验来实现的,成为“t检验”。t检验又称“均值检验”,用以计算样本均值是否不同于总体均值、零或另一样本均值。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检验样本均值是否不同于其总体均值。二是检验一个样本均值是否与另一个样本均值不同(独立样本t检验)。三是重复测量的t检验—当相比较的两组样本以某种相联系的方式重复(相同的被试在不同时间段的结果检验)。 方差分析(ANOV A)——当实验涉及机组的比较时适用的统计方法。它是均值检验的一种自然延伸,更强调样本组内与组间的变化而不是样本组均值。ANOV A将发生在因变量上的变化分为由自变量作用的方差(称为被假设方差)和不被解释的方差(称为误差或剩余方差)。“被解释”方差成为“主效应”。ANOV A应用F分布而非t分布。多因子方差分析——任何有两个或更多个自变量的ANOV A可以是多因子ANOV A,测量其“交互效应”。 相关检验——不同于t检验的均值检验,相关是一种“关联性”测量。相关测量一个变量值的改变与另一个变量值改变的关联程度。相关的显著性是指,系统性变化是否又非偶然因素引起的;换言之,相关系数是否显著大于零。最常见的相关检验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例3:在某次的新闻节目收视情况调查中,总体为某市12岁以上的居民。有效样本男性为240人,平均每天收视时间31.5分钟,标准差12分钟;样本中女性180人,平均每天收视时间26.3分钟,标准差19分钟,请问总体中男女居民的新闻节目收视时间有无差异?原假设H0:总体中没有差异:H0:u1=u2;H1:u1>u2, u1

四川大学电力电子第一次实验报告

目录 一、主要内容 (2) 二、实验条件描述 (3) 1、主要仪器设备 (3) 2、实验小组人员分工 (4) 三、课前思考:黑板上五个问题的答案 (4) 四、实验过程 (5) 1、实现同步 (5) 2、半控桥纯阻性负载实验 (6) 3、半控桥阻-感性负载(串联电感L=200mH)实验 (7) 五、实验数据处理(含原始数据记录单及工程特性曲线,误差分析) (10) 六、课后思考:讨论题及我们的分析 (12) 七、实验综合评估 (15) 1、对实验方案、结果进行可信度分析 (15) 2、提出可能的优化改进方案 (15) 八、multsim11仿真 (15) 1带纯阻性负载仿真 (16) 2、晶闸管突然失去触发脉冲即失控仿真 (18) 3、带阻感负载仿真 (18)

一、主要内容 1、项目名称:单相半控桥整流电路实验 2、已知条件 : (1)单相半控桥整流电路 (2)触发电路原理图

3、实验完成目标 (1) 实现控制触发脉冲与晶闸管同步。 (2) 观测单相半控桥在纯阻性负载时d ct u u 、波形,测量最大移相范围及输入-输出特性。 (3) 单相半控桥在阻-感性负载时,测量最大移相范围,观测失控现象并讨论解决方案。 二、实验条件描述

三、课前思考:黑板上五个问题的答案 1、如何为晶闸管匹配有效的同步移相控制? 利用u2产生触发脉冲,首先用整流滤波电路将正弦波u2变为锯齿波,再利用直流电压u ct和放大电路产生触发脉冲,因为是利用u2产生的脉冲,故此触发脉冲与u2同步,整流电源为正弦波u2,由此便实现了晶闸管与触发脉冲同步,同时调节u ct的大小便可实现对触发角的控制。 2、如何测量u d, id,α的大小及瞬态波形? 测量u d用示波器两端接在负载R两端测量,对于电阻,i d与u d波形形状一致,故只需将示波器两端放在负载两端即可得到波形,测量电流i d的时候用电流表,串联在负载侧,可读出i d的值,实验过程中要观察i d的变化,保证I d不超过0.6Α;测量ud 的时候,要将电压表并联在晶闸管B的阴极以及二极管D的阳极,并读出u d的大小。 测量α的时候,先控制示波器定格,把两条垂直标尺移动到整流后的波形的末端到另一个波形的始端,即用标尺测量波形缺失的部分的长度t,在从示波器上能够读 到半波的周期T, t T πα= 3、如何设定趋势测量的边界(值)及取样点分布的有效性? 改变u ct的大小调节α,分别测量α最大及最小和α为90o时的u d及i d值,由此便可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社区用房建设规范》(征求 意见稿)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工作组 二〇一四年九月

一、工作简况 1.编制背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的生活观念、方式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增强,对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构建和谐城区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保障。而社区服务保障是建立在具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之上的,社区用房(或称社区公共用房)是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市社区用房存在建设不均衡,面积差异较大,功能布局不科学,服务不完善,标识标牌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规范社区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文件,并做出了具体要求。如(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要求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2)四川省委办公厅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的意见》(川委办〔2013〕22号), 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百户居民拥

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社区服务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3)成都市委办公厅于2013年出台了《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成委发〔2013〕3号),明确要求城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涉农社区及村的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400平方米。为推动社区用房的规范化建设,成都市民政局在综合成都市社区用房现状和政府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社区用房建设规范》研制工作,并委托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起草标准。 2.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了保障社区服务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使社区居民在寻求社区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服务,对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进行标准规范是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 本标准对成都市各类社区用房的总建筑面积做出了明确要求,并针对社区应具备的服务功能,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提出了社区用房分类及其相应面积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保障社区用房的稳定,本标准对社区用房的标识标牌、管理和维护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目前国外的管理体制和对社区所赋予的服务功能不同,在社区公共用房方面没有相应规定;国内部分省市虽然在社区用房上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基本都是从宏观层面对社区用房总面积提出了要求(具体情况见附表),本标准则是从具体层面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