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赵济版。精华版+珍藏版+背诵版

中国地理,赵济版。精华版+珍藏版+背诵版
中国地理,赵济版。精华版+珍藏版+背诵版

1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12世纪初(北宋)时,人口超过1亿。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

·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新疆与毗邻国家的路底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8国)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 ·15条主要国际河流

·国土面积=陆地面积960 ×104 km2 +海域面积300 ×104 km2(四大海域)=1 260 ×104 (km2) ·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 km2。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地表结构 (一)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准噶尔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古沙漠

四川盆地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是我国富饶的地区之一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四)山地

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

名的横断山等。

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是天山和阴山;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

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阴山、秦岭海拔1 000~2 000 m 左右,南岭仅1 000 m 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

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4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 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 952 m ,

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五)丘陵

中国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中国东南地区是丘陵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这一地区统称为东南丘陵。其中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地区称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境内的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江、福建两省境内的为浙闽丘陵。辽东丘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上,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

山东半岛上。

二、线性构造带

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主要特点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 km左右。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在几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线性构造最发育。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中国气候因素的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基本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季风特征

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高原季风使我国冬夏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地区来说,青藏高原对低空的季风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干燥炎热天气。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阻挡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扩大了冬夏季风东西向的影响范围。

(三)水热条件特点

1. 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向西

沿青藏高原东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亚热带气候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比欧洲地中海区偏南了10个经度左右,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户形成季节性冻土。

2.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

的地区。

主要是因为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团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

3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气流,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北方的太阳高度角虽然偏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部分地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东北——西南向

2山地降水多余平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

2

3

北,春秋季节越短。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

?干燥度(k ):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 <1,湿润

1~1.25,半湿润,大致相当于与秦岭——淮河一线 1.25~4,半干旱 >4,干旱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4条: 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60%;北方路径,约占19%;西方路径,约占14%;东北方路径,约占7%。 (二)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三)台风

1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2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加罗林群岛还去,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

3台风往往可以解决南方的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五)冬季气温偏低 (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社会属性指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33×108 hm2左右。

(二)后备耕地资源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林地资源

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草地资源

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

中国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为27 115×108 m3,平均径流深为284 mm。

我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三)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类型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地区。

2岩溶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泛,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南方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

·冻土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六)天然水质

矿化度和总硬度是评价河流水质重要标准

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最大的是黄河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地区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Ⅰ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 600 mm,径流深大于900 mm。

Ⅱ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 600 mm,径流深200~900 mm。

Ⅲ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 mm,径流深50~200 mm。

Ⅳ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 mm,径流深10~50 mm。

Ⅴ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 mm,径流深不足10 mm。

(二)径流时程分配

河流降水补给条件,全国河川年径流季节分配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作用,河流多水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1个月左右。

2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年径流过程呈双峰型。但春汛水量不大,多数河流占年径流量的5%左右,少数超过10%。

3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主要由山区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

除了北方少数由暴雨形成的季节性河流外,几乎所有河流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补给。

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一)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1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

2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

我国降水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丰水年的持续出现,是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全国五个旱灾多发区:松辽平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湛江一带

(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一、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4

(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三)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是世界上罕有的矿产,(四)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折

(一)能源矿产

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为主。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歉西丰。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油气: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陕甘宁盆地已探明天然气资源1 300×108 m3,是我国目前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也是世界级大型气田。(二)黑色金属矿产

我国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等。

(三)有色金属矿产

我国有色金属矿种齐全,钨、锡、钼、锑、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铝、铅、锌、镍资源潜力较大。有色金属

需求总量中,铝、铜、铅、锌占95%

(四)贵金属及稀有、稀土金属矿产

我国金、银和稀有、稀土矿产都很丰富。铂族矿产较少,主要是金川镍矿中的伴生矿。中国已探明储量的稀有金属共8种,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各10种。这28种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其中稀土资源的工业储量比国外稀土总量还多,其中96%以上集中于白云鄂博。(五)非金属矿产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

(一)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三)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特征:广泛性、整体性、可变性和地域性。

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一)类型多,分布广

(二)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

(四)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五)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一)自然风光资源

(二)人文风光资源

四、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为10个大区。

中国旅游区域划分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二)华东山水园林区

(三)东北林海雪原区(四)华中名山峡谷区

(五)华南热带景观区(六)西北“丝路”文化区(七)

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八)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

(九)青藏高原区(十)港澳台区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海域环境

一、海域范围

5

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104 km2。

二、海底地貌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

(一)大陆架

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其外缘转折点水深约在100~170 m,大陆架宽度为240~650 km,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两广沿岸大陆架宽约180~260 km,转折点水深150~200 m。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千米。

(二)大陆坡

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三)海槽与陆缘海盆

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总体呈北东-南西向。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

三、海洋水文

(一)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二)海水盐度

1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渤海约30‰,黄海3l‰,东海33‰~34‰,南海34‰以上。

2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偏低,冬季偏高,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

(三)海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流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黑潮暖流起源于吕宋岛以东洋面。主干流沿台湾以东,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顺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去。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称台湾暖流。

(四)潮汐

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潮汐类型复杂。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杭州湾最大,澉浦、尖山等地在5 m以上。

(五)海域环境评价

1优势

(1)区位优越。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生物生长的所需的

三种盐类: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

2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低海拔,地面相对下沉的岸

段。)

(4)赤潮。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一、海洋生物资源

(一)鱼类资源

(二)虾蟹资源

(三)主要渔场(为什么这里渔场比较发育(见地理第三

册101))

1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以直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架宽光射)

2众多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盐类物质,为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河流带来鱼料)

3寒暖流交汇,浮游生物丰富,引来大量鱼群。(寒暖交汇引大量鱼群)

(四)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6

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2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3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4珍稀海洋生物濒危。

二、海水化学资源

(一) 海盐

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5 000多年前(仰韶时期)就已从海水中生产食盐。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4—5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

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二)海水中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镁、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

(三)海水资源利用

海水资源,专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三、海底矿产资源

(一)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主要油气盆地:

渤海油气盆地南黄海油气盆地

东海含油气盆地珠江口油气盆地莺歌海含油气盆地北部湾含油气盆地台湾浅滩盆地深海区含油气盆地(二) 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是海滩上陆源碎屑经过机械沉积分选作用富集而成。

我国海岸线漫长,入海河流携带的含矿物质多,东部地区因经受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这些含矿的岩石风化后的碎屑就近入海,在海流、潮流作用下,于海岸带沉积形成矿种多、资源丰富的砂矿带。

四、海洋能资源

我国沿海各种形式的海洋能蕴藏量总功率约4×

108~5×108 kW。其中温差能最为丰富,其次是潮汐能

、波浪能、海流能。

(一)潮汐能

潮汐能包括两种: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汐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潮汐能。

潮流流速有周期性变化,这种发电方式稳定性差,发电量小。

(二)波浪能

东海和南海水域辽阔,风向稳定,有利于波浪的形成,多大浪大涌,而以涌为多。黄海渤海由于受区域限制,以风浪为主。

海域波高的分布总趋势是北低南高,但在南海的北纬15°以南则相反,北高而南低。全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 285×104 kW,其中以台湾省最多。

海域波高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中期至冬末最高,夏季最低。北方一些海区的波高也很大。

(三)温差能

在低纬度海洋中,可利用表、深层的温、冷海水的温差能转换成电能。

五、海洋空间资源

(一)围海造田(二)石油平台

(三)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桥梁跨海索道

(四)海底电缆(五)海底隧道

(六)海底仓库(七)人工鱼礁

第三节海岸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宏观上,岸线的基本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

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冀东—辽西、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

(一)基岩海岸

(二)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三)生物海岸

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7

红树林对于护岸保滩,促淤助涨,降低沿岸泥沙容量,维持深水航道具有积极意义。

二、海湾与港口资源

(一)海湾

(二)港口

三、滩涂资源

滩涂是海陆之间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我国主要河流每年径流中的入海泥沙是我国滩涂形成的物质基础。

四、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三)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四)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五)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

第四节海岛

一、海岛类型

海盗按成因可分为海洋岛、冲积岛、大陆岛。

大陆岛

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大陆基本相似,如台湾岛(我国最大岛屿,面积35 760 km2)、海南岛(面积33 556 km2)、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

冲积岛

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最大崇明岛(面积1 083 km2),为我国第3大岛。

海洋岛

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

二、海岛资源评价

海岛及其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港湾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

海岛淡水、能源缺乏,在港口和航船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有特殊困难。因此,应首先因地

制宜,解决能源、交通和淡水供应,加快开发。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一、基本概念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

行业结构。

(二)

年龄结构

年龄金字塔

增长型: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

衰退型: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

稳定型: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年)。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

8

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

?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道路坚持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的方针。大小城市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原因:1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健康水平,人口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

2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

3许多人陆续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各民族中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成分居多。

(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

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东线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约1 150 km。两期实施。第一期引水到黄河以南,增加改善灌溉。第二期工程引长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

中线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先从丹江口每年引汉水100×108 m3。设计输水总干渠长1 241 km,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工业城市用水。二期工程,抽引汉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

西线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主要线路有3条:

9

(1)从通天河引水70×108 m3,线路长度不足100 km;(2)在青海玉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入黄河,引水渠长约500 km;(3)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经祖厉河入黄河,全线长约3 000多千米。

“三江水富,四河紧缺”

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

四河:黄河、淮河、海河、辽河

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

(一)中国工业发展特征

1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

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形成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7大工业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

·哈尔滨—长春地区、太原—包头地区、兰州地区、山东半岛、长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等工业区也具有相当的基础。

·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

(一)冶金工业布局

冶金工业分为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1钢铁工业布局

铁矿石资源的特点:①贫矿多,富矿少。②矿石成分复杂③矿石遴选难度大④分布较广而局部相对集中。2有色金属工业

在工业上除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统称有色金属。其生产分为采选。冶炼、阶段三个阶段。

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

(二)化学工业布局

钠盐储量丰富,主要有海盐、井盐、胡盐、岩盐等多种丰富的盐类资源。

长芦、辽宁、山东、江苏是这个的四大盐场。胡盐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四川自贡是世界最古老的井盐产地。岩盐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钾盐主要分布在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

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三)建材工业布局

建材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类

三、机电工业布局

·机电工业分为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1高新技术产业其特征是全部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美国商务部将这两个该指标达到10%的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

(2)工业基础指向性。

(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4)集聚性。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

10

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四、轻纺工业布局

制糖工业的原料分有甘蔗糖和甜菜糖。其分布完全在原料产区,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四川、江西等地。甜菜制糖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

造纸工业分为纸浆和造纸两部分。农作物秸秆、草类等短纤维资源是纸浆的原料

第六节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6条近东西向的交通干线

(1)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线。位于东北中北部,通过俄罗斯的铁路形成一条亚欧大陆桥,在国内沟通了松嫩工业基地和东北的经济联系。

(2)兰州—中卫—包头—大同—北京—秦皇岛—沈阳—丹东线。是联结西北、华北、东北的大干线,东端与朝鲜的交通网相连,中部通过集二铁路线与蒙古及俄罗斯相通,沟通京津唐与辽中南两大工业基地,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

(3)潼关—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线。沟通着晋中南的煤、胶济沿线工业地带河山东盐场的经济联系。(4)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兰州—西安—郑州—徐州—连云港线。是联结华东、华北、西北的最长的东西向大动脉,是通向中亚、欧洲的又一条亚欧大陆桥。(5)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线。沟通着我国实力最强的沪宁杭工业带和武汉工业区、成渝工业区的经济联系,也是我国实施开放的“弓箭战略”的“箭体”所在。(6)昆明—贵阳—怀化—株洲—南昌—杭州—上海线。沿线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磷灰石等资源,是华东通往中南和西南的重要通路。

7条近南北向的交通干线

(1)哈尔滨—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线。它既是我国北煤南运、北油南运的通道,也是关内外及南北沿海各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

(2)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线。它沟通着京津唐、沪宁杭两大工业带,也是北煤、北油(胜利油田)南运的重要通道。

(3)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线。是

北煤南运的通道,沟通着华北、华中和华南。

(4)北京—九江—南昌—赣州—深圳—九龙线。

(5)大同—太原—焦作—枝城—柳州—湛江线。是晋、陕、豫煤炭

南运通道。

(6)包头—潼关—西安—安康—重庆—贵阳—柳州—防城—友谊关线。沟通着华北西北部、西北东部和华南西部,向南成为中越两国间的陆上通道。

(7)中卫—宝鸡—成都—昆明—河口线。联系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的大通道。

·按照国道的地理走向,分为首都放射线、南北纵线、东西横线三种类型,并按顺序编号。

首都放射线由“1”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101国道即北京—承德—沈阳线),按顺时针方向编号。

南北纵线由“2”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201国道即鹤岗—牡丹江—大连线),由东向西排列。

东西横线由“3”和两位路线序号组成(如301国道即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线),自北向南排列。

第七节旅游业

一、旅游业特征

(一)地域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文因素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形成、开发和利用有着显著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由于旅游点所处地理纬度和地形垂直高度的不同,热量的变异和气候的影响,使旅游点的风景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利用价值也就不同。

(三)综合性。它的发展与交通、城建、宾馆、园林、博物、农业、轻工业、商业、医疗卫生、环保、服务业等密切协作,互相配合。

(四)经济性。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部门。

(五)国际性。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资源方面

1对全国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深刻评价。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规模,总体上对满足旅游供给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实际之间还很不适应。

3资源开发建设的总体层次和质量水平仍比较低。

4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投入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对旅游业的支持还受到许多限制。

2由于投入不足,形不成国家主导型的发展局面。

11

(三)管理与协调方面

管理体制较混乱,旅游业的管理还有待加强;要注意旅游业发展与工农业、其他产业的协调,特别是与交通业之间的协调。

三、对策与发展

(一)深化对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认识,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三)树立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开发新旅游点和旅游产品,形成新的吸引力

第八节城乡建设

一、城乡划分及市、镇设置标准

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

发文单位: 国务院

文号: 〔84〕国发165号

颁布日期: 1984年11月22日

分类: 国务院相关文件.国务院及部门规定房产税.相关法规规定

关于设镇的规定作如下规定

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二、总人口在20000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0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三、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四、凡具备建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暂时不具备设镇条件的集镇,应在乡人民政府中配备专人加以管理。

二、城市发展

我国的四个城市群: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一)城市发展特点

1.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

2.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3.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

4.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

1税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之一。

2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收社会资金。

4市政公用企业重组改制,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5运用BOT(建设—运营—转让)方式进行融资。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政府在城市资金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将市政公用设施的开发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投资方,由投资方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到期后由政府全盘收回的一种资金筹措或项目建设方式。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结构

(一)人口因子

在汉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关东(每平方千米百人左右),其中济阴郡达每平方千米262人。

唐代以后,长江以南地区人口才有较大增长。

明代以后,形成南重北轻,东重西轻的人口分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二)经济因子

就2 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型。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

(一)中国民族分布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

91.6%,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习惯上称

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的宗教

中国东半部大体可以视为无宗教文化区或世俗文化区。

第三节区域文化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

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12

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1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

2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二)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1“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

2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

3“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灾情严重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二、中国减灾建设

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此外,必须体现“除害兴利并举”的经济原则,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一)减灾工程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中国减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报警报系统的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

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

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态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

二、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三)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

(四)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六)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七)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水平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用一定时空和范围物种数量和分

13

布频率来衡量的。生态多样性与生境的变化有关,也与物种的多样性有关。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二)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

(三)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

(二)是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40%以上的药物以自然资源作原料。

(三)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蜂蜡、染料、饲料、皮革、羽毛等。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五)是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研究简史

一、景观概念

(一)初期概念

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二)洪堡概念

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强调其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

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

二、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①热带常绿阔叶雨林

②热带季雨林

(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

14

15

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性地带谱构成的。

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

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

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 三、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

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

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

三大经济带

中国三大经济景观地带分区图

四、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文景观是人地关系的地域地域社会文化综合体 五、景观划分

(一)景观划分的实质: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 自然景观划分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以按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自然景观的这种地域系统研究,称之为自然区划。

经济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实质是区位的差异,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

人文景观的划分则是以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依其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合并和划分,即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就是人文景观区划,或简称人文区划。

景观综合划分是在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只有当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可靠时,才能顺利地进行景观的综合划分,即综合区划。简单地说,综合区划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 (二)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把中国自然、经济、人文景观划分所得出的中国自然、经济、人文区划统一协调起来,注重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前后一致性,谨防相互脱节,甚至相互矛盾。 第二,多级划分的原则适用上述各种景观的划分,但作为其他景观形

成基础的自然景观的划分,应适当尽可能的详细。 第三,景观的划分要全面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景观的部门区划。

第三节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和方便的管理而进行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行政区划分原则: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历史原则和自然原则等。

行政区划改革趋势:①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 小省区;

②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第四节自然区划

第五节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一) 经济区

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二) 经济区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口和劳动力、技术因素、交通运输、生产关系。

二、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1.国家经济体系和地区优势相结合

2.地区经济专门化方向和综合效益相结合

3.经济区划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4.国内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化分工相结合

5.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

(二)生态原则

为保证区域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社会原则

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经济区划中要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结合起来,注意增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

(一)三大经济地带

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

(二)七大综合经济区

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中国七大经济区的方案。

1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为核心,座落于东北亚的中心,是国家政策引导发展的重点区域。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

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目前包括广东、福建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今后可将港、澳、台划入。

6大西南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肇庆。

7西北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盟市。

第六节综合区划

综合区划的目的是为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力,现有生产力水平、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一致性。

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京、津、冀、鲁、豫。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

?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

?东南区:闽、粤、琼、港、澳、台。

?西南区:川、黔、滇、桂。

?西北区:甘、宁、新。

?青藏区:青、藏。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一、国土整治区划原则和方法

(一)划分的国土整治区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

2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以是一个枢纽吸引区,或者同时两者兼有。

3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

16

4地域完整性。因为国土整治分区具有管理区性质,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行政区划作为分区的基础。

(二)分出四类重点整治区

1经济发达区(或带)。

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而急需治理,或因开发不够而生产潜力大的农业区。

3重点流域开发区。

4矿产资源开发区。

五、国土整治区划方案

首先把全国自东向西分为沿海、内地和边远3个一级区。其下各划分若干二级区。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是在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工业普查、三产普查、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研究等均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的。

一、总体发展战略

(一)T形结构战略

以东部沿海地带和东西横贯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 形结构为主轴线,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沿线为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

(二)TY形结构战略

TY结构是指,在T结构基础上增加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兰青—青藏铁路形成的Y形。前者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连结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自兰州分叉,最终延伸至拉萨。Y结构显然有助于促进西北乃至西藏的发展。

(三)TYIs战略

TY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北经秦皇岛出海,山西、北京和河北经天津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江西经福州和厦门出海,广西和贵州经湛江出海,云南经南宁至防城和北海出海等。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多I战略,或称TYIs战略。

·实施TYIs战略,必须加速下列建设

1.合理布置海港建设

2.加速长江黄金水道开发

3.以陇海线东段的淮海经济区为第二产业重点投资带4.加强各I字形结构出海港口的扩建和腹地建设,以及交通联系

第二篇区域分析

第九章东北区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一、自然地理条件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长白山东南侧的鸭绿江流域年降水量为1000mm以上,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本区植被按区系组成分三部分:达乌里区系、长白区系、蒙古区系,植被大致与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相适应。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冻土的存在,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再加上降水较多,土壤中有“上层滞水”,因而东北土壤具有不同程度的氺成性特征,草甸土与沼泽土广布。

?本区沼泽分布主要取决于影响沼泽形成的水热条件,水热条件既受纬度地带性因素制约,又受地质地貌等非地带性的影响。

?本区沼泽分布特点是

1沼泽面积由北向南递减

2山区多泥炭沼泽,平原多潜育沼泽。

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要集中在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肥沃的土壤连篇分布,使东北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就地。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4本区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 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量和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该地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地表径流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分布状况,本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是东风西

17

欠,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

(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一)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二)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三)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抚顺是东北唯一开采油页岩产地。

1959年9月26日中国开采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品贫油的历史,将依靠洋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四)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五)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二、农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的地区。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菜基地。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本区大部分地区受热量条件的限制,农作物只能,除辽宁南部可种植冬小麦,大部分地区种植春小麦。·黑河地区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端界。

·甜菜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本区西部属于半湿润性的气候区,土壤具有微碱性,适宜甜菜生长,

成为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2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

本区畜牧业以农区舍饲为主,因为本区玉米比重大,秸秆丰富,饲料来源充足,距离大城市近,接近市场。

3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二)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中温带半湿润的气候适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

中、早熟喜温作物生长。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

玉米对低温比较敏感。低温冷害一般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的所需的临界温度而造成的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分为延迟型和障碍型。

(三)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

开发三江平原,应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上游修建水路,按流域统一规划,拦、蓄、排、灌综合考虑,统筹治理。

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沼泽是个巨大生物贮存水库,具有蓄水和调节气候、河川径流的功能。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与公路并列建设,是为了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图们江是中、朝、俄三国界河。图们江下游地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是从我国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路通道。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主要问题

·能源工业发展滞后,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缺电少煤的状况不断加剧。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工业集中区缺水。

·原材料深加工不足,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缺少支柱产业,经济开发不足。

·交通运输紧张,通讯设备落后。

·生态破坏严重,一些大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加重。

一、水利建设

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

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18

(一)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二)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 km。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三、开发旅游资源

(一)冰雪旅游

(二)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

(三)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

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堰塞湖。

(四)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

五、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一)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二)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俄罗斯合作在黑龙江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三)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四)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第十章华北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

一、自然地理基础

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10℃积温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二、土地覆盖与

(一)土地覆盖

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

从卫星影像上看华北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水域、河道堤坝和大面积连续的灌溉农田,还有密密麻麻的乡村聚落和城市群。

(二)土地利用

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三、人口、资源与经济

(一)人口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高达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

(二)资源

华北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气候资源中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中;土地资源优势在平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三)经济

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形成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水泥、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相伴,主要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镇密集区。

19

第二节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

一、首都北京的中心地位

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

二、京津冀地区

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第一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系,即京津冀关系。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有:①首都优势;②经济优势;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④旅游优势。

北京经济发展制约: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

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

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而接受这种集聚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

三、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省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一地区居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是首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胶济沿线地区和太行山前的京广沿线地区的产业与城]市的集聚区域,占环渤海经济的2/3以上。胶济地区是

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地带。

第三节水资源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

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二、缺水导致诸多

环境问题

三、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胶东半岛解决水资源的途径是适量引黄和南水北调。

(一)节约用水

1讲究灌溉技术

2改善农作物结构与布局。

在确定一定有效灌面积的前提下,控制小麦和水稻的播种面积,适当恢复和扩大杂粮作物生产。在严重缺水的局部地区,在保证粮食足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减少农业用水量。

3提高降水利用率

4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5适当提高水价

(二)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可供水量

(三)完善水利设施,提高供水能力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1首要作用是防洪,把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2防淤3灌溉。4防凌。基本解除黄河中游的凌汛威胁。5发电

(四)提高储备淡水资源的科技能力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一、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一)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1/4的水自黄、

20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 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 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2020年新编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 (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 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 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 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 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独特复杂 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华北平原的旱 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 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 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 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

2019-2020年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四)

2019-2020年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四) 第四节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自然资源时,应结合中国地图,同时将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 1、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 2、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

中国自然地理

精心整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着,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1.2.3.-锦屏山的高原。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 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因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中国富庶的地区之一。 (三)、三大平原。

①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5×10的四次方千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以土壤肥沃、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②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约31×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面积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 鄱阳湖 之乡。 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 三、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着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20XX年考试大纲: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 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 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 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 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 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 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 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 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 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 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 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 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 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 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 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 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2、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范围≧1000℃积温作物熟制 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 (雷州半岛)、滇南部(西 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 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 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 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 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 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 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 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 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 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 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黑、内蒙古的最北部<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 部 <2000℃一年一熟。青稞等 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中国自然地理科普知识

儿童科普知识大全中国自然地理科普知识 2、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附近)。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3、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4、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6、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8、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左图为西藏布达拉宫。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9、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简称“沪”,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贸易中心。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1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省。 11、西藏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少的省(区)。 1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汉族与其他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13、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维吾尔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 3/5,人口数量为700多万。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 多变著称。 15、中国有四高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16、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体水库”之称。 17、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右图)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世界(中国)自然地理之最

世界自然地理之最(中国自然地理之最) 水篇 1洋章 最大的洋:太平洋 最小的洋:北冰洋 最咸的洋:印度洋? 最淡的洋:北冰洋 经度跨度最广的洋:北冰洋 经度跨度最窄的洋:印度洋? 纬度跨度最广的洋:大西洋? 纬度跨度最窄的洋:北冰洋 陆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洋:大西洋 陆上流域面积最窄的洋:印度洋? 2海章 最大的海:珊瑚海①(南海)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渤海) 最大的陆间海:加勒比海? 最小的陆间海:马尔马拉海 最深的海(平均深度):珊瑚海①(南海) 最浅的海(平均深度):亚速海(渤海) 最咸的海:红海 最淡的海:波罗的海 最古老的海:地中海? 最年轻的海:红海 水温最高的海:红海 (最大的外海:南海) (最小的外海:黄海) (内海:渤海) 3湾章 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北部湾?) 4海峡章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台湾海峡) 最宽的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 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 5海沟章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3河章 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长江) 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长江) 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长江) 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塔里木河) 4湖章 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内流湖、咸水湖):里海(青海湖)最大的外流湖、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鄱阳湖)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长白山天池) 最低的湖泊:死海(艾丁湖) (最大的界湖:兴凯湖) 5瀑布章 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最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 陆篇 1大陆章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经度跨度最广的大陆:南极大陆 经度跨度最窄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纬度跨度最广的大陆:美洲大陆 纬度跨度最窄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2洲章 最大的洲:亚洲 最小的洲:大洋洲 经度跨度最广的洲:南极洲 经度跨度最窄的洲:南美洲 纬度跨度最广的洲:亚洲 纬度跨度最窄的洲:欧洲 3半岛章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山东半岛) 4岛屿章 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台湾岛) 5群岛章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舟山群岛) 6平原/三角洲章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东北平原) 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7高原章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青藏高原) 8盆地章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塔里木盆地) 9丘陵章 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东南丘陵) 10山系/山脉章 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昆仑山脉) 11火山章 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火山 12山峰/高点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