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品_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

大师小品_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
大师小品_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

大师小品—英美短篇小说名作赏析(二十)

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撇开其或堂皇或荒谬的起因,战争归根结底就是群体与群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生死厮杀。卷入战争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与人的存在根基相悖的世界,一切常规的自然的价值体系在战争的背景下都无法生存,人们必须学着抛弃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而遵从集体的利益指示。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压制住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情去接受战争中的残酷,等待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迷失感与焦虑感。弗兰克?奥康纳(Frank O'Connor)的短篇小说《国家客人》(Guests of the Nation)就向读者展示了几个士兵在战争残酷的现实前所表现出的彷徨、迷失、无助与绝望。

作者弗兰克?奥康纳是爱尔兰人,较早的时候加入过爱尔兰共和军并亲历过多场战争,因此他对于战争有着更直接、更深入的体会。爱尔兰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的民族,19世纪到20世纪初,爱尔兰人民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战争,其中包括“青年爱尔兰”运动、芬尼亚运动、爱尔兰地方自治运动等等。历史上,1800年英国和爱尔兰议会通过“联合法案”,将爱尔兰并入英国,从此直至1921年爱尔兰成立自由邦,两国矛盾不断,大小战争频繁发生,作者自己也是争取民族解放力量中的一员。在其作品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挖掘了战争背后更深层、更本质的一面—人性。在他的另一部关于爱尔兰传奇将领迈克尔?柯林斯的传记作品《大人物》(The BigFellow)中,他更多的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柯林斯,而不是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柯林斯。由此可见,奥康纳关注的是人性的内在真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被大家所麻木接受的战争“逻辑”。 在奥康纳反映战争的作品中,《国家客人》以其充满讽刺的语言最为大家熟知。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不同于大多数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描写硝烟滚滚的战场或是充满敌对的紧张氛围。相反,故事一开始就将读者置身于几个士兵在牌桌前不分敌我其乐融融的场面,尽管他们各自有着特殊的身份和任务—“我”(波那帕)、诺伯和杰里迈亚?多诺凡是爱尔兰人,负责看守两名英国战俘贝切和霍金斯。相比于经历过战争的多诺凡,波那帕和诺伯属于年轻的新兵,他们相信自己肩上扛着光荣的使命并愿意为之奋斗。贝切和霍金斯虽说是战俘,却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很快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他们对爱尔兰的了解甚至比波那帕和诺伯还多。贝切是个身材高大却话语不多的人,但他却能和村里爱责骂训斥的女房东交上朋友,总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而霍金斯则满口五花八门的赌咒和脏话。他和诺伯经常就宗教问题争论不休,诺伯的哥哥是个传教士,而霍金斯一连串的问题总是弄得他不知所措。尽管这四个人性情身份迥异,却在慢慢的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倒是多诺凡一直是个不冷不热的旁观者,只有偶尔激动时才会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大多数的时候他是个头脑冷静,安分守己的家伙”。对于这种毫无意思的看守,波那帕终于忍不住了,这不是他所期待的生活,他宁可上前线打仗。于是他问多诺凡那两个家伙对于他们到底有什么用,多诺凡回答说“要是敌方枪毙我方俘虏,我们就枪毙贝切和霍金斯”。面对这个多诺凡认为理所当然的答案,波那帕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然而,坏消息马上就来了,英国杀死了爱尔兰的几名战俘,作为报复,贝切和霍金斯必须被枪决。尽管内心有着千万种挣扎,但是命令就是命令,在战争中,他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违背那个决定。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一直沉默寡言的贝切变得絮絮叨叨,但是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两个人最终

(程 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战争与人性

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国家客人》赏析

走近文学

CLOSE TO LITERATURE

26

倒在了血泊中。只是对于初经战场上生死的波那帕和诺伯来说,一切都变了。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我不知不觉变得非常渺小,非常孤独迷茫,像个雪地里迷路的孩子。从此以后,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我的感觉再也不会同以前一样了。”(I was somehow very small and very lost and lonely likea child astray in the snow. And anything that happened to me afterwards,I never felt the same about again.)

这篇小说情节十分简单,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大规模血腥的战斗或战场上紧张的氛围,但他对这些普通士兵细致的刻画足以引起人们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深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处于意识形态范围内的“主体”,无法逃脱意识形态影响和渗透。意识形态借助宗教、教育以及法律等国家机器来质询主体,让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安然接受自己的社会位置。这掩盖了人与现实社会的真实关系,造就了被统治阶级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体系视为理所当然的局面,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客人》中的爱尔兰及隐去的英国监狱都是象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而“我”(波那帕)、诺伯和杰里迈亚?多诺凡就是保证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的零件,是执行统治的理性工具。他们本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充满人性温暖的个体,抛开国家利益的现实背景,剥去看守人和战俘的政治身份,他们可以和贝切与霍金斯打成一片,情同手足;但是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在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不可违背的国家利益面前,他们渺小无助,不得不无条件地尽忠,不得不埋藏原本的情感,不得不将深切的同情、怜悯、拯救的意念强行逼回心底最深的角落,更可怕无情的是竟然由他们来充当与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兄弟的刽子手!故事中的叙述者“我”(波那帕)天真善良,极具悲悯情怀,在将贝切与霍金斯送往行刑途中,他曾动过让他们挟持自己出逃的念头,但冰冷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经历了强烈的理性与感性的情感冲突,冰与火的淬炼,只能狠心将炽热柔软的感性之心撕成碎片,这种撕心裂肺的疼痛让人汗毛倒竖,寒噤顿生。行刑后回到住所,波那帕仿佛自己从鬼门关走了一遭,面容枯憔,心境无限苍凉,悲痛绝望,甚至漠然麻木得失语。同其他人一样,他的思想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发展了物化这个术语。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使工人的劳动变得支离破碎,主体的意识和行动在生产中被肢解,肉体和心理从属于物的世界。物化和异化之间的区别是:物化主要指人与人间关系物化,人物关系颠倒,把人的特性、关系、行动当作物的;异化指主体所创造的客体反过来成为同主题相对立的异己力量,着重强调客体同主体的对抗关系。在《国家客人》中,每个人都被涂上深浅不一的物化或异化色彩,主要体现为他们理性工具的物质身份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他们都已经沦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物化为理性统治工具,没有行动的自由,成为物的存在。若非因为战争的厮杀,两国公民本可以安宁和谐地相处,亲如一家。可悲的是,他们因国家利益对抗被强行戴上了特殊身份的假面,无形中形成了身份的二元对立。

首先是看守人与战俘身份的对立。毫无疑问,看守人与战俘人质这两种身份是对立的,无法交融的,但是作者一再讲到他们一起毫无顾忌地玩牌,一起肆意地争吵,这种反复的描写使读者渐渐意识到他们外在身份的模糊与消失。他们不再带有水火不容的标签,而是作为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个体平等地相处着。在那个决定性的事件(即枪毙人质)之前,他们的无差别身份表现为人性的自然流露,撇开外界强加的身份,他们像朋友一样生活着。但这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与战争的非自然本质是不相容的。战争赋予他们的身份差异虽然在表面上被“天真”的参与者所忽视掩盖,但其对立的本质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面是永远无法抹杀的,总有一天这种矛盾将得到体现。第二,多诺凡与其他成员的对立。在这些人当中,多诺凡是唯一一个清楚自己在战争中所处地位的人。他明白作为一名士兵意味着什么,因此他远离了那个朋友圈,小心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不去过分放任自己的感情。在文中,作者一再强调波那帕和诺伯年轻,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这

种人生经历和经验上的差别注定了多诺凡和波那帕必将是相互不能理解的关系。文章是从波那帕的角度进行讲述的,对于文中其他人的印象,我们也只能从波那帕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一些信息,比如杰里迈亚?多诺凡。作者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多诺凡“不合群”的伏笔:“多诺凡是个头脑冷静,安分守己的家伙,有点像大个子英国人贝切。他会写写报告什么的,所以大家才看得起他,其实,这方面他也不是个高手。他爱戴顶小布帽,大号长筒靴紧裹着裤腿,两只手老是塞在裤袋里。别人同他讲话他会脸红,身体从脚尖到脚跟前后晃动,眼睛老盯着自己那两只乡下人的大脚。他说话乡音很重,而我和诺伯都是城里人,因此常常拿他开玩笑。”通过波那帕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善交流、有些自我封闭的形象。在对多诺凡的描写中,波那帕显然夹杂了个人情绪。他在乎的只是表面现象以及他个人对多诺凡肤浅的理解,却从未尝试着与多诺凡进行交流、加深了解。从头到尾,波那帕都是一个天真的描述者,他有限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将在这个事件中体验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转变。像大多数刚参加战争的热血青年一样,波那帕对战争的理解是一个打着光荣与正义旗帜的理想化了的世界,他还没有完全体会到战争对于他身份转变的一个要求:在战争中,士兵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应该怀着集体利益至上的信念,这种身份要求将所有与其集体利益相冲突的个人或团体都视为不可相容的敌人。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是要付出努力的,因为它与人类自然流露的性情是不相符的,因此,在战争中,士兵们必须调试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他们必将活在一个永远找不到出口的矛盾之中。从某种意义来讲,透过多诺凡我们可以窥见未来的波那帕和诺伯,但在这个转折性的事件发生之前,他们的相互理解是有难度的。他们接受战争残酷本质的时间差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立。第三个对立表现在战争中个人与集体责任的矛盾。通常在战争中,士兵的任务就是服从与执行。对与错取决于上级的命令。在本文中,面对友情和集体,波那帕和诺伯最终选择了集体利益,尽管波那帕在心里“默默向上帝祈祷,希望他们会反抗,能逃走。如果他们逃跑,我是不会朝他们开枪的”。在这个无法分辨对错的路口,任何选择都需要挣扎。

在战场上,平时看似荒诞的理论却能被大多数的人理所当然地接受,因为他们没有其它选择。比如在文中,敌方杀死了爱尔兰人质,因此爱尔兰也要杀死他们的人质进行反击。这种前后关系其实是很荒谬的,好似两个幼稚的小孩在任性地游戏,只是这个游戏关系到的是人的生与死。当那个话语犀利的老悍妇被问及战争的起因时,她说道:“打仗的事可以胡编瞎说,反正骗得过我。可我知道仗是怎么会打起来的—是那个意大利伯爵,他从日本人的祠庙里偷走了异教的神法”。作者精妙地用这个反讽来凸显战争的荒谬。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霍金斯和诺伯关于宗教的争吵。面对霍金斯的穷追不舍的质问,诺伯总是显得无话可说。当最后两个人倒在血泊的时候,诺伯说“他看到的东西都有十倍大,眼前只看得见一小块沼泽地,两个英国人僵硬地躺在里面。好象除此之外,整个世界什么都不存在了。”可见,在人的生命面前,连宗教都显得那么无力。

文中除了多诺凡以外,所有的人物都历经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之后,他们原有的一切关于战争的幻想都破灭了,留下的只有沾满鲜血的被无限放大的铁铮铮的现实。作者将这个从无知到被初次引入再到接受一个非自然的战争生存模式的过程娓娓道来,见证了个人身份在集体利益下的渺小与无力。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毫无疑问波那帕和诺伯将像多诺凡一样刻意地控制与隐藏个人的感情,披上另一种保护色,只有这样,在无情的战场上才能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个人的自责感与负罪感。

读完这篇小说,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战争中个人的身份定位,到底是作为一个个人还是作为一个集体的奴隶。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也永远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战争没有输赢,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国家利益角逐与荒谬身份的牺牲品,人性毫无容身之所。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介绍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Appreci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课程以阅读名家名作精彩片段为主,以欣赏相关作品音频、视频片段为辅,通过阅读、讲授、讨论、表演、诵读、赏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文学简史,理解经典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课程从考勤、学习过程、期末开卷考试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听、读、说、写、译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学科基础知识、运用文学常识鉴赏评析作品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兴趣与感悟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共48学时,主要内容为: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为:过程管理评估+期末考试评估 过程管理部分的考核构成学生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即: 学生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40%+课堂表现20%+作业40% (作业包括翻译、课堂陈述、课堂表演、写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内容:英美文学常识,作品选段理解,作品选段分析等)四、选课指南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一门文化素养课。课程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其英美国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修养。课程组在教学中力图做到精选作家、作品选段,精心选择相应的音频、视频选段,自制优美的PPP课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力争通过诵读、观赏、跟读、翻译、表演、陈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少同学反映该课程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和知识扩展有很大帮助,对英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历程感受颇深,自己“受益匪浅”。摘录同学评价如下: *“我学习到了很多,更收获到了自己心里憧憬已久的东西,感觉很是幸福。” “该课给了我接触文学,了解文学的机会。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一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A Guide to Classic British and American Short Stories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性质: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适用专业:各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了解英国和美国文学短篇小说知识而设置的一门选修课程。 2.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英国和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重要作家与作品、风土人情与习俗、历史与文化等,通过经典短篇小说的分析,让学生能欣赏原作的风格、语言等,从而更好地把握英语,更全面地了解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经济与传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 3. 教学任务:通过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中的著名作家的短篇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短篇小说构成要素、在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以及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本门课虽然是一门选修课程,但是,它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同时,增加短篇小说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短篇小说理解及分析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重点掌握:所选短篇小说涉及到的著名作家的写作特色,短篇小说的重要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写作技巧,象征意义等。 2. 一般了解:作者的生平,所选短篇小说涉及的与英国和美国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英美短篇小说简介(4学时) 1. 重点:短篇小说的概念、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Rip Van Winkle和The Minister's Black Veil的基本要素及主旨内涵。 2. 难点: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Rip Van Winkle和The Minister's Black Veil主旨内涵。 3. 主要内容 3.1、短篇小说的概念

英美小说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111001108 蒋珂《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作品的选集。书中,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被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有些人认为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但我一直坚信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即使你有千百万,那也换不来真正的感情。或许金钱让你获得一些感情,但那些都是虚伪的。当你不再拥有万贯金钱时,虚伪的感情便会破裂,最终留给你的是万分痛苦。 《麦琪的礼物》就是因为金钱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可惜最后彼此的礼物却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彼此的真情。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虽然他们很穷,生活拮据,但在他们心中,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的真情,只要拥有它,他们感到比有钱的富翁幸福百倍。 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家财万贯,即使她买了昂贵礼物也看不出真情所在,杰姆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幸福了。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两样各自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他们本来想让对方更加美丽,却使礼物失去了使用价值,然而他们更加感到幸福。正像作者所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我想,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也是最幸福的。许多人都会羡慕这对夫妻。 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屑一顾,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假如万贯家财和一份真挚的感情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样呢?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份感情,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我相信真心的付出终会有真诚的回报,拥有真情才能拥有幸福。

英美文学欣赏考题整理及答案

Part One:English Poetry 1.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8 ?Why does the poet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nd who could `thee` be? Because summer?s day and thee both represent beauty . thee could be beauty, love. ?What picture have you got of English summer, and could you explain why? Warm, beautiful, sunshine. Because summer is the best season of a year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It is like our May. ?How does the poet answer the question he puts forth in the first line? The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summer. ?What makes the poet think that “thou” can be more fair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Because humanism is more eternal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What figures of speech are used in this poem? Simile,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oxymoron and so on .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Love conquers all, Beauty lives on. 2. Thomas Nashe Spring ?Read the poem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image- bearing words, and see how many images the poet created in the poem and what sense impressions you can get from those images. There is “Blooms each thing, maids dance in a r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bur ears do greet!” The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impressions me most because of the harmony of the people?s relationship. ?Can you point out and explain the sound and their musical effect in the poem? In the Poem, each section has four lines, each line has ten syllables ( five tone step ) . In order to give the reader a spring breeze , streams , flowers , winding , Song Xin texture of sound and light flavor, Naixi greater uses English word S , z , f , V , R , L , and θconsonants means. In Naixi's poem,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is also very harmonious, very smooth , very mellow. Section I of the poetry has Three pairs [ ing ] , section II of the poem has three pairs [ ei ] and the third quarter has three pairs [ i : ]. 3.John Donne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What is a “valediction” any way? Is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about to die? Why does the speaker forbid mourning? No, it is about the lover s?separation. As the poem metaphors, the poet believed he and his wife?s love is sacred, he didn?t hope they cry when separation comes, let their love be stained by the ordinary and mundane.

欧亨利短篇小说调查研究报告

欧亨利短篇小说调查研究报告篇一: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附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系别: 专业: 英语教育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欧·亨利(o·he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善于观察生活各个方面,其故事人物一般都是他寄予同情的小市民,情节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国内外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他的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欧·亨利小说的结构艺术。象他的独特的小说结尾;他的小说的写作技巧与风格,象充斥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的幽默与讽刺。以及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评论家弗门(h·j·forman)认为亨利“具备漠泊桑的技巧,

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 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但从世界范围来进行衡量,象欧亨利在《四百万》中那样以明快,抒情的描写手法写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写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快乐的小说实不多见。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在戏而不谑的讽刺和怒而不哀的揭露中,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抨击。 本选题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在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在作者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小人物、骗子、富翁等。这些形象已有不少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典型。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人们认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提供了生动而准确的形象材料。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欧·亨利是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家。本课题研究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写了许多故事,围绕虚假的掩饰,无情的欺骗,伪装的高贵等主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贫穷但快乐的小人物,善良的骗子,阴险狡诈的富翁等等。他运用写实手法,具体刻画情节,同时穿插幽默与讽刺于情节中,成功的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独特的小说结构艺术,写作技巧与风格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 篇小说》读书笔记 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 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的认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才能为学生的文学鉴赏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流派多种多样,造就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多样性。“而西方文论则承受了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的远缘与多元塑造”[1],是一种破裂式的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文论则在远缘多元杂交环境中长成,屡屡走极端,先后呈现出人学、神学、认识论、语言论和文化论等‘转向’” [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在他的文章《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中,在“知识型”和“范式”理论的视角下,对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和在“转向”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文学理论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知识型’当于特定时代的具有话语生产能力的基本话语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8篇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以下是“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

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来自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欧亨利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你的心灵。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即使他衣不蔽体,即使她食不果腹,他也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篇二《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A Guide to Classic British and American Short Stories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性质: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适用专业:各类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了解英国和美国文学短篇小说知识而设置的一门选修课程。 2.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英国和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重要作家与作品、风土人情与习俗、历史与文化等,通过经典短篇小说的分析,让学生能欣赏原作的风格、语言等,从而更好地把握英语,更全面地了解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经济与传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 3. 教学任务:通过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中的著名作家的短篇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短篇小说构成要素、在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以及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本门课虽然是一门选修课程,但是,它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同时,增加短篇小说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短篇小说理解及分析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重点掌握:所选短篇小说涉及到的著名作家的写作特色,短篇小说的重要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写作技巧,象征意义等。 2. 一般了解:作者的生平,所选短篇小说涉及的与英国和美国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英美短篇小说简介(4学时)

经典英语影视赏析

《经典英语影视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经典英语影视赏析 课程名称(英文):Appreciation of English Classic Films and Television Plays 课程类型:历史与文化类适用范围:贵州大学各专业本科生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无 周学时:2 学分数: 2 考核方式:考查 制订单位:外国语学院制订日期:2014-07-10 执笔者:张涛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各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选修课程。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经典英语影视为对象,通过“视”、“听”、“说”、“写”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把握语言这门艺术。 【教学任务】 此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西方的电影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 1.阐述当代原版电影的一般知识,即通俗地介绍电影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同时比较完整地介绍英美电影的历史和特点。 2.精心挑选了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影片作为读解素材,其中大部分影片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领略电影作品从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性格所展现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 3.介绍部分当代英美电影的著名导演和演员,了解各种电影手法和创作技巧。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英语影视课的教学既要注意结合各门课程所学内容,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的差异,处理好欣赏和批判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接受西方文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音像环境所提供生动的英语语境训练听力和口语,分析英语经典影片,长、短片结合。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视”、“听”、“说”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 以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等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Andrew Lynn Appreciating Cinema 《英语电影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参考书: 徐志英邓杉赵蓉英语电影视听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

欧亨利短篇小说简评

欧亨利短篇小说述评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齐名。他的作品因奇巧的艺术构思,出其不意的结尾而著称。其中歌颂人性的小说是欧亨利文学创作的主流,并且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同时也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经典人物。表现了欧亨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欧亨利的写作手法,包括精巧的情节设计,出人意料但符合逻辑的结局和幽默智慧的语言三方面,并在这基础上深刻探讨了欧亨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与恶。 关键词: 写作技巧;善;恶;人性

A Brief Comment o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Undergraduate: Supervisor: Abstract: O. Henry, one of the three most famous short-story writers in the world, enjoys equal status with Chekhov and Maupassant. Exquisite plot, wry humor and twist ending dominate his works. The main stream of his works is eulogy of humanity and his many classical works are notable.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O. Henry’s writing style including technique plot making, surprising but logical ending and humorous and witty tone, then deeply analyses the human virtues and defects reflected in O. Henry’s works. Key Words: artistic styles; virtues; defects; human character

作业,英美影视文化赏析

《英美影视文化赏析》课外任务 观后任务题:1.谈谈你对这部影片中所体现的各种感情(比如夫妻之间的感情;战争时期国家之间的友情,医生和文明开化仍然愚昧落后的当地居民的情谊;医生和他 三位助理之间的友谊)所体现的特点,从而体现了什么的人际相处本质? 2.翻译女修道院院长跟吉蒂所说的话:“I fell in love when I was 17, with God, a foolish girl! With romantic motions about the life of religious, but my love was passionate. Over the years, my feelings have changed. He disappointed me, ignored me! We’ve settl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peaceful indifference. The old husband and wife would sit side by side on the sofa but rarely speak. He knows I will never leave him, this is my duty. But 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then grace is within you.” (说明:这番话是在院长劝吉蒂追随已经悄悄前去疫情流行的最前线的丈夫费恩,跟守他。 而吉蒂还是怨着费恩,赌气不愿去,推搪说留在孤儿院是她的职责这样的情况 下说的。) 谈谈你对人生中爱和责任的理解? 上述题目选择其中一个你喜欢的话题,要求写成作文形式上交,字数200以上; 第二题要求先翻译,再谈感想。 答题处: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 ------------------------------------------------------------------------------------------------------------------------------------------------------------------------------------------------------------------------------------------------------------------------------------------------------------------------------------------------------------------------------------------------------------------------------------------------------------------------------------------------------------------------------------------------------------------------------------------------------------------------------------------------------------------------------------------------------------------------------------------------------------------------------------------------------------------------------------------------------------------------------------------------------------------------------------------------------------------------------------------------------------------------------------------------------------------------------------------------------------------------------------------------------------------------------------------------------------------------------------------------------------------------------------------------------------------------------------------------------------------------------------------------------------------------------------------------------------------------------------------------------------------------------------------------------------------------------------------------------------------------------------------------------------------------------------------------------------------------------------------------------------------------------------------------------------------------------------------------------------------------------------------------------------------------------------------------------------------------------------------------------------------------------------------------------------------------------------------------------------------------------------------------------------------------------------------------------------------------------------------------------------------------------------------------------------------------------------------------------------------------------------------------------------------------------------------------------------------------------------------------------------------------------------------------------------------------------------------------------------------------------------------------------------------------------------------------------------------------------------------------------------------------------------------------------------------------------------------------------------------------------------------------------------------------------------------------

英美文学赏析名词解释

1.A novel is a highly stylized prose account of fictional reality in the form of story with profundity for the purpose of changing the reader’s mind by the aid of the reader’s active involvement while providing entertainment and superior truth of life. 2.Character is an invented personality to resemble but never to equal a real person in life. Characters refer to people, animals, things, etc. in a literary work presented as people. 3.A plot is a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happenings in a novel that is aimed at revealing their causal relationships or at conveying the novelist’s ideas. 4.The theme of a novel is its controlling idea or its central insight about human beings and life. 5.Epistolary novel is a novel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tters the characters write to each other. 6.Roman a Clef is a novel with a key, and the key is usually a famous figure or, in some cases, the author. 7.Nonfictional novel is a novel that depicts real events with techniques of fiction. 8.Anagnorisis refers to the recognition by the tragic hero of some truth about his or her identity or actions that accompanies the reversal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plot, the peripeteia. 9.Catharsis refers to the the purging of the emotions of pity and fear that are aroused in the viewer of a tragedy. 10.Hamartia refers to the "tragic flaw" of the hero such as "sin," "error," "trespass,“and "missing the mark". 11.A ballad refers to a short simple narrative poem often relating a dramatic event (folk and literary). 12.A narrative poem is one that mainly tell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ory. 13.A sonnet is a lyric invariably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e rhyme scheme. 1)Petrarchan Sonnet: Italian sonnet; Named after 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 the Italian poet; Introduced into English poetry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by Sir Thomas Wyatt; Structure: an octave with the rhyme pattern abbaabba and a sestet of various rhyme patterns such as cdecde, cdcdcd or cde edc.; Octave: projecting and developing a subject in the octave; sestet: executing a turn 2)Shakespearean Sonnet: Elizabethan sonnet; English sonnet; Developed first by Henry Howard (1517-1547) ; Structure: 3 quatrains and a terminal couplet in iambic pentameter with the rhyme pattern abab cdcd efef gg; 1st quatrain: introducing an idea; 2nd quatrain: complicating it; 3rd quatrain: complicating it still further; final epigrammatic couplet: resolving the whole thing 3)Spenserian Sonnet: a variant on the English Sonnet; Named after the 16th Century poet Edmund Spenser; Structure: 3 quatrains and a couplet in iambic pentameter with the rhyme scheme abab bcbc cdcd ee. 14.Rhyme refers to the repetition of the stressed vowel sound and all succeeding sounds. 15.Rhythm is communicat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 16.Image refers to the element in a poem that sparks off the sen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ense experience through langu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