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分析研究2

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分析研究2
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分析研究2

中西方家庭差异对比研究

据统计,目前关于文化地定义有200多种.但无论文化地定义多么

复杂,不同民族地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他们地思维活动、情感标准、道德准则大致相同.人们地生活习惯、情感思维以及追求爱好,也往往不相上下.中西方人格观念地差异造成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地文化传统,从而产生差异.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地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地融合,从而达到无我地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地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地目地,为我所用.根本文化上地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家庭上地差异,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西方家庭差异来深入解读中西方社会文化.

I. 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差异、形成原因及影响.

A.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地特点

1.家庭体系地特点.

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中国人

地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孝”,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地良言古训,不服从家中长者命令或决策地人会被冠以“不孝”乃至“大逆”地罪名.所以自古中国地家族体系是金字塔形,家中地长辈享有绝对地命令权和决策权;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在西方家庭

中在子女成人后都可以参与家庭事务地决策,更多地家庭讨论和各式各样地建议构成了西方家庭横向地家庭结构.b5E2RGbCAP

2.长幼关系地特点

我国地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地细胞;中国人重视传统地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在英美国家,18岁地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地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地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 年龄大地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plEanqFDPw

B. 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差异地形成原因及影响.

1. 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差异地形成原因.

形成这以文化差异地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地历史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地封建社会历史地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地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地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地“中庸之道”作为行为地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地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地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地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地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地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地.DXDiTa9E3d 西方国家价值观地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地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地价值是忽略不计地.生活中人们崇拜地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地强者得到重

用,缺乏自信地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

上.RTCrpUDGiT

2. 家庭体系及长幼关系差异地影响

长久以来地长幼关系差异给东西方社会造成了整个文化和理念上地不同.东方家庭中长辈地绝对决策权使得年轻人无法坚持自己地理念和观点,新鲜事物得不到尝试,这使得他们步入社会后,虽然能表现出来一种稳定、服从领导地心态,但在领导和上级面前往往表现地唯唯诺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地观点,在重大事件地决策和新理论地推广上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在西方家庭中,过早进入家庭地决策层使得西方地年轻人具备了更强地表达和创新能力.5PC Z VD7H X A

H、家庭教育差异

A.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

1.西方教育观念

西方人盼望孩子成名成家地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地未来,而是注重孩子地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地社会人.他们地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地人为出发点地.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地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地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地成长必须靠自身地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地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地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

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地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地磨炼.在寒冷地冬天,当中国地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地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地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地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地公民.jLBHrnAlLg

2.中国教育观念

中国地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地高要

求、拔苗助长地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地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地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地是孩子地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地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地,而对孩子地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地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地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地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地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地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地较量,更多地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地比拼.XHAQX74J0X

B.中西方教育差异地根源

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地差异,产生这些差异地根源在于教育目地地差异.而教育目地地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地

不同.LDAYtRyKfE

1.中国地哲学对教育地影响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国家,有着浑厚地文化传统地积淀.从古代起,就形成了一套地地道道地体现民族思维特质地中国哲学?它地各

个特点直接影响着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政治地过分依靠,体现在教育制度上则是使教育制度也成为政治统治人、役使人地工具.如中国古代地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地思想?读书即是为了能做官?中国古代哲学以孝悌地伦理关系为依托,以“三纲”和“五常”为准绳.反映在师生关系方面则是,它使学生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地安排、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地知识,形成教师地权威角色?汉代儒学独尊之后,经学昌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读地书即是所谓地“圣贤书” 通常儒生们钻研学理,为地是注解前人地思想,而不是创立新地思想? 这种社会风气使学习者因循守旧,阻碍了个体创造性思维地发展.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则是学生所学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课程设计脱离实际,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需.Zzz6ZB2Ltk

2.西方地哲学对教育地影响

西方哲学思想流派林立,从宏观地角度考察这些哲学思想,主要是两大精神:科学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地抗衡.斯宾塞地功利主义教案理论是一种从自然科学立场出发建构起来地理论.他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地答案就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时候斯宾塞即已提出反对强制性教案地思想,认为教案方法应该注重从

“实验”到“推理”,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中发现学习.这种理论反映

在教育上则是,使西方地教育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地教案和学生探索能力地培养.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地影响表现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地主体作用,一切以发展学生地自尊和个性为目标.存在主义严厉批评

学校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地倾向,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地手段.这种观点下地教育重视个人价值地体现,当然它也不会因为突出人地个体性而完全否定整体性.实用主义哲学是对

教育予以特别重视地哲学.杜威<1859年10月20日- 1952年6月1日)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地改革者,其思想一直在教育和社会改革地影响力.杜威是一个重要地早期开发地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地创始人之一.杜威地教育理论,提出了在我地教育学地信条<1897 ,学校和社会<1900 , “儿童与课程<1902年),民主与教育“ <1916),经验和教育<1938),特别是他地“儿童中心论”和

“从做中学”等理论掀起了一场教育地革命.强调“行动”、“实践”和“生活”.他认为,学生地环境中茁壮成长,他们在那里可以体验和互动地课程,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在自己地学习.教案方法上反对一味地灌输和外部地纪律.认为教师地作用是“建议”、“指导”, 而不是发号施令?作为杜威<1897年)解释:老师是不是在学校施加一定地想法,或在孩子中形成地某些习惯,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选择地影响,

这将影响孩子,并协助他在正确应对这些影响<P

9) . dvzfvkwMIl

在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地带动下,产生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现代教育思

想”地思潮,即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地“三中心”理论.“三中心”理论对教育理念中地知识观、教案观、师生观产生了深刻地影响.rqyn14ZNXI

皿.中、西方家庭差异于我国教育方式地启示和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家庭文化教育存在地差异,以及探究其存在差异地根源,对我国当前地教育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地建议:

EmxvxOtOco

1.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弃”?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地地方,也存在明显地差异.我国自19世纪末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不同国家、不同地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借鉴,用以来解决我们地教育存在地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地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地办法,移植到我们国家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地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西方地教育理论时,不得不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地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缚住思维,也不能将西方教育思想照搬照抄、盲目引进,而是要结合我国地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对西方地教育理论加以“扬弃”.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地目

地.SixE2yXPq5

2.中、西方两种教育地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家庭地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西方家庭体系,长幼关系,和家庭教育有一个更清醒和深入地认识,由于中国地传统,标准地

幸福之家,都是四世同堂,所以家庭结构较复杂,而西方人比较开化,所以家庭结构比中国简单,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所以长幼关系差异大,西方人主张平等与自由,所以长幼关系差异小,而关于中西方不同地家庭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地教育相比,我们地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地地方.当然西方地家庭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地,他们地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笔者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地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地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发展需要地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中、西方地教育研究者应注重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早日找到一种有利于中、西方地、新地教育方式.家庭是社会地基础,要想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增强国力,我们就必须了解和总结中西方家庭地差异,取长补

. 6ewMyirQFL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作者:————————————————————————————————日期: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家庭的一些方面做了比较。从家庭住宅内外构造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着手,举例说明,具体地阐述了中西方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字:住宅、家庭关系。 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一种对外形式,形如一个大的厂房,在里面孕育了成千上万、个性异同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家庭生活构成了每个社会成员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是个人对其成长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因此可以说文化的不同是起源于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家庭是形成各种不同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场所。通过家庭体系,生活方式又得以广泛传播。 首先从住宅方面来说,中西方的住宅就有很大差异。西方人的住宅一般会有或大或小的院子。院子的周围也一般会有小树,却很少有高大的围墙阻隔着室内与室外。也有的西方人的住宅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小树阻挡。他们只是用窗帘或小窗等一些简易饰物来阻隔院内与院外。 大多数中国人的住宅都有高大的围墙来区分室内和室外。从外面看,房子就像是藏着许多秘密的城堡,往往只能看到房子的顶部。坚固的大门把院子内外分界开来。有的时候,高大的围墙外围还种着高高的树,层层的保护,以避免行人的视线不小心进入院内。更有的,在屋里摆一屏风,即使大门敞开也无法看到室内是怎样的情况。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室内情形也完全相反。在中国人家中,个人权力一般是不存在的。不仅父母家人有干涉孩子的权力,子女也有权随意动用父母的东西,这是中国所谓的一家人论,看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亲切的感觉。如果孩子损坏了父母的东西而受到责骂也只是因为他们太小或者说不小心、不懂事,并不是因为孩子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尤其在中国北方的某些地方,房子是连在一起一长排的,或围成一个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秦恺文 医学队 17级 201701044008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之间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在夫妻关系上,东方国家更偏向妻子依附于丈夫,以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而西方国家夫妻关系则更为平等;在子女教育方面,东方家庭更看重孩子对于家族的贡献,对孩子有较多的约束,而西方家庭则更加视孩子为一个与家庭独立的社会的个体。这也反应了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差异。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开始趋于融合,西方家庭开始学习东方的教育方式,东方越来越多核心家庭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到冲击。本文将在跨文化的视角上简述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其反应的价值观的区别,同时将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面对家庭观念的融合和变迁。 关键词:跨文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1.导论 对于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的研究,一直是跨文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王秋华的《中日两国家庭观念与现状的比较研究》从现象出发,介绍了同为东亚的两国因不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家庭观念的一系列差异;安德烈耶娃的《西方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则表达了对于西方家庭观念的质疑;裴艳艳的《家庭观念的凤凰涅槃》注重叙述了家庭观念中对于女性地位的变迁;王晓辉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深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观念的转型;涂子沛的《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介绍了美国的家庭观念现状;张生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东西方对于家庭观念的认知不同;李显杰的《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则从电影情节的视角,反映了东西方人因家庭观念冲突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徐安琪的《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深析》注重分析了家庭观念随时代的变迁;陈蓓蕾的《英国公学绅士培养理念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说明了西方教育对于东方家庭教育的一定的意义;王成的《美国家庭价值观极其形成的文化因素》重点分析了美国家庭观念形成的文化因素……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文化差异的现象的研究十分透彻,也开始注重关注家庭观念随时间的变迁与转变,但是同时,缺少对于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的深析以及其变迁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分析,同时也缺少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的家庭观念差异及其变迁的方法的解读。因此,本文将选取中国、日本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选取美国、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简要分析其家庭观念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将重点分析跨文化环境下的变迁的意义以及对待这种改变的正确方法。 2.家的意识 2.1.东方人的家的意识 上个世纪梁漱溟先生曾总结过中国人的人生意义:(一)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三)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中国人的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标,以送其毕生精力而有所寄托。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结果都和整个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家庭、家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家族观念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整理

1. Famil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amily educational expert consider that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 narrow and broad sense. Generalized family education indicates that family members teach each other in their daily life. In a narrow sen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lder members (especially for parents) of a family teach younger in their daily life.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par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educat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meaning to other two educations.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but also their mental health which makes them more adaptable to competitive society in the future. More often than not, education is als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which means that they both be educ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 2.1The Feature of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First, Chinese parents usually charge of whole things of their kids to make them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Especially for those parents who have only child provide them anything what their kids need. There is also a new phenomenon that we can see mos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mobile phones, digital camera, MP5 which are top grade cons umer goods. It’s detrimental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imperceptibly make them spend freely on money which given by their parents. A lot of Chinese pare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ir kid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but not their inner mind which easily make them have mental or moral character problems. In the meantime, it’s easy to make their kids have personality defect and lose ability of living all by themselves. Therefor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absolutely unreasonable and lack short of scientific. Second, the matters of family education one-sided emphasize test score. Chinese parents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their kids but seldom evenly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art to their children. So that it’s the main cause of uneven i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integral ability. We also see a phenomenon that a lot of only children are high intelligent,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But in the fields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Chinese parents only care for their result of ability of memory, comprehension and computational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innovation-oriented society is pressed for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Third, Chinese parents always regard their kids as private property. They are concerned more about face-saving than their kids. They deserve their kids are their own and have right to control the children’s behavior. When their kids betray their orders, they also use their dignity or effect violence to their children but do not know it is illegal. They believ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needs violence sometime to their naughty behavior. Furthermore, Chinese parents also think if they love their kids, whatever methods of expression, the kids should accept it and unconditional comply with it. As the times passes, the children would not lik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who will not be told by their kids when they have something mental problems.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3712773.html,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作者:杨晶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差异喜宴 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 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变化,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现象包括活动方式、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与此相适应,自然就形成方式文化、物质文化(或称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浅析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与个人观念的比较 (一)中国人的家庭与个人观念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立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个人价值依赖于社会和他人,把个体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以集体利益为重。(二)西方人的家庭与个人观念 西方社会是建立在个人独立、平等和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基础之上的个人本位的社会。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则是次要的。个人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自我中心。 二、中西方家庭与个人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业生产最适宜发展,从而渐渐形成重农文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群体本位的沃土;西方文化发源于多山且沿海的地中海地区,因此海上贸易和手工业适宜发展,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 (二)宗教信仰 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形成有重大影响,自古以来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家族意识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使得家庭的凝聚力和荣辱观大大增强,同时,个人必须依附、服从于家族,家族内部主从分明,尊卑有序。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下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所以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基督教中有一条重要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自己精神的主体。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和独立的人格。 三、我的观点 我并不能评论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我只想说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广泛被大家熟知,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以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来学习和模仿西方人的一些思想或者行为,比如说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并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像顶撞老师,与家长有很激烈的争执甚至拳脚相向。我觉得这样太过偏激,不能全面吸收西方家庭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伦理文化。在我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中,西方人的一些做法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不懂事,甚至是不孝顺。西方亲人之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掏各的钱;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11年第01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黄永媛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 婚姻模式 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期望。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中国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望子成龙”,因此教育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美国父母“望子成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由于重视实践,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三、婚姻模式 自由选择对象在张扬“个性”的美国人的婚姻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恋爱、择偶,美国青年自然会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找异性朋友,根本用不着别人介绍。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在学生活动中心随便坐坐就可以搭上一个周末出游的异性伴侣。当然由于社会习俗的原因,双方都不易得到向别人宣泄的机会,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最终离婚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结婚的态度不同。中国人之所以与美国人的择偶方式不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结婚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他们来说,结婚既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种个人权利。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和各种需求负责。中国人一旦结婚一般或绝大数都要“从一而终”。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于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性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在价值观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中国家庭的价值观更趋于聚合性,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家庭价值观更趋于离散性,注重个人主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根本的观念仍然未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梅任毅,美国研究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魏章玲,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