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核心素养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核心素养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以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本文以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现代诗歌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满足学生对于人性的探求,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愉悦、快乐,唤醒学生对于文学的渴望和热爱,在审美鉴赏中培养独特的个性创造力。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而高中语文阶段第一个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学习,通过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我能深刻感受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也体会到现代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通过对现行教法进行有效创新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一、初步感受,以“读”促“情”

朗读,是一把钥匙,能够快速打开作者创作的心灵之门,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文字流露出的情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1.初读,读出节奏感、体会音乐美。现代诗歌非常讲究节奏感,读准节奏便能朗朗上口,如《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来”与“彩”韵脚押韵,有效地达到音韵和谐统一。同时,这一节还与课文最后一节形成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这种节奏感,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柔情万千的情感。

2.再读,读出重音,读准情感。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情感基调,只有在多次朗读、体会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准情感基调。如《沁园春.长沙》应读出情绪高昂,《雨巷》应读出低沉压抑。每一节诗中,都有侧重表达情感的字、词,这些字词应重读,或强调,或低沉,或拖音。如“万类霜天竞自由”里的“竞”字应重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读出疑问语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应读出铿锵有力、豪情满怀之势。

3.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诵相结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诵必不可少,情感充沛地朗诵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朗诵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揣摩读、学生个别展示读、纠正学生错误读、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章节朗读等方法,通过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既品味了现代诗歌的独特语言,也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品味意象,把握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赋予了作者主观感情化的客观物像。如何领悟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关键,面对同一物像,不同的作者可能会生发出不同的情感,如面对“秋”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限悲壮,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当然,大多意象在诗歌中有固定情感,如“丁香”则大多象征者美丽高洁与哀怨。

选取诗歌中重要意象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它的特点与诗人赋予它的情感,以及它带来的氛围和构成的意境,是理解现代诗歌意境的关键所在。如《雨巷》中,“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氛围浓烈,凄清、惆怅、哀怨、彷徨,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这种氛围,由此巧妙传达出了内心的复杂情绪。时间仿佛就凝结在那一刻,在淅淅沥沥的雨巷中,那个对理想无边热切的青年在执着的寻找着曙光。《再别康桥》中,作者选取“金柳”“青荇”“潭水”等浪漫多彩的意象,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寻梦意境,沉淀着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现实中离别的不舍与忧愁形成对比,更能衬托作者此时此刻情感。

三、教学各有侧重,尊重“多义理解”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的四篇诗歌,各有千秋,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有的放矢,探究每首诗歌中的侧重点,发现每首诗歌的独特之处,这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如《沁园春.长沙》侧重对炼字的赏析与把握,《雨

巷》侧重对意境的解读与欣赏,《再别康桥》侧重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大堰河—我的保姆》侧重对细节描写、铺排手法的把握。教学中不用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所侧重,有重点突破,才会让学生易于把握,学有收获。

此外,现代新诗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传达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意蕴丰富,诗风朦胧而晦涩。以《雨巷》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题具有“多义性”,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哀怨诗,又可以表达为哲理诗、政治诗,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义性探究,所谓“诗无达诂”,这样多方面的理解和探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四、以“此诗”学“彼诗”,实现高效群文阅读

立足本单元的四首诗歌,开展多维度、大容量的群文阅读,以“此诗”学“彼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又能拓展课外阅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可结合教材课后拓展开展毛泽东诗词专题学习,以此为立足点去了解当时革命历史,以及在革命洪流中伟大人物的深刻思想。学习《雨巷》后,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学习戴望舒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夜行者》等,去挖掘“雨巷诗人”的故事,去探究作者“从书房诗人到抗战诗人”的心路历程,去体会“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老师指定范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学习鉴赏,并查阅资料做好批注,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并为对方写评语,学习对方的有点,指出对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鉴赏能

力落到实处。

五、读写结合,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

学生在学习、品读诗歌中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正所谓“读而优则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朗读只是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才是最终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所以,我们在学习本单元中,要鼓励学生学习诗歌后,自主进行诗歌创作,抒发真情实感,建议他们多借鉴诗歌中的多种写作手法,大胆、积极的自发创作,同学间也可相互帮助,写出属于自己的诗篇。教师可在班上组织原创诗歌朗诵竞赛,挑选优秀者参与年级竞赛;同时可举办优秀原创诗歌作品展,让学生在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现代诗歌,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生命与血液发展而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学习现代诗歌能让师生充分领会到诗歌文学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让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通过学生自主创作,你会发现学生在诗歌形式的领会和把握上,在情感、思维的表达上,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创造力。原来,学生一直在成长,而我们,在路上。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敏感度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主体与客观对象间的共鸣。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审美情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人的美感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非凭空而来,同样根源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既与先天性的因素有关,如正常的感官是审美发生的先决条件:又与后天的培养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马克思曾谈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为什么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不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处于饥寒交迫中,最急切的要求是解决温饱,维持生存,哪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呢?商人追求的是利益。他们在矿物上看到的只是矿物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也不会注意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样的心境都抑制了审美情感的产生。 没有审美情感的人,就不会判断真、善、美。没有审美情感,是无法进入欣赏的境界的。就后天情感而论,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一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淀与展开。其中前者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层面,而后者才是审美情感产生的核心机制。学校中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后者展开的。但目前美育中存在这样一个倾向,学生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美,而是接受与认同某种“权威”的解释,在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中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情感共鸣。审美情感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感受,还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的潜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以一种无功利、超脱世俗的心态进人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审美的敏感度。 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指导审美活动的实践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稳定性的审美观,它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审视。同样是对梅花的歌咏,南宋诗人陆游与伟大领袖毛泽东由于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趣

大学生如何提高审美品格

专业:10对外汉语学号:1050130005 姓名:孙亚丽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格 摘要:“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各种良莠不齐的“美”冲击着大学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的审美品格呢? 关键词:大学生美美育审美意识审美品格 一、什么是美? 近年来,校园里在悄悄兴起“染发热”,而且愈发热烈,把头发染成了红色、金黄色;还有的大部分头发染成黄褐色,耳朵两边挑染成白色,也有把头发全染成深蓝色的。现在似乎染发在中国社会基本上已经普及,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花花绿绿的头发映入眼帘。我对这种现象不敢苟同,黑头发象征着中国的本色,很美啊,干嘛非要染呢?还有奇装异服席卷校园,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现在大学生穿得像妓女,妓女穿得像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已经偏离了社会难以接受的范围了。今天我就想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审美的问题。 “美”、“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穿衣、打扮、日常的言行及欣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它们的参与。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应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品格呢?二、美和审美 美,是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

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地评价和判断。 (1)在审美这一特殊的反映方式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所展开的活跃的心理活动,并从中主动发现和得到无穷的乐趣。观一处盛景,听一曲音乐,赏一副国画,人们会情不自禁称奇叫好,发出“真美啊”的赞叹,这是欣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观赏对象的美的一种主动的肯定性判断。 (2)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美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那么,即使是在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面前,或自然界让人目眩神迷的日落景象面前,或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世之美面前,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奉献美的产品。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培养大学生欣赏美、鉴别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为悦己者容”等等,尤其是大学生,正值青春,个性张扬的时期,更加注重美。但是往往因为年少轻狂,并且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追求时尚,特立独行,审美品格还不健全,对美的审视和理解、鉴赏能力也不够,往往误以为奇异的东西就是美。老师也要在这方面树立榜样并且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格,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不够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一)增设美育课程及相关课程 1、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美的本质、形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且是高级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活,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做一个阳光向上的人。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音乐课毫无生机,导致小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本身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善于表现自己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的教育不再是过去了,不再是教师应式的教,学生死板的学,而是把教育变的更为艺术,把学生的学变的更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同时把课堂教学变的灵活多样,把教学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名“指挥官”,去引导、点播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复读机”,一尘不变的跟着老师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从点滴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总之,这些“素养”是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培养的,而对学生来说确是受益终生的,为将来具有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归根到底音乐文化包罗万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多学习、多看书,提升的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素养

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素养 李洁《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1日13 版) 有这样几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利润率只有不到2%;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利润却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额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几组数据发人深省,但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重心是制造而不是创新。 培育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迫在眉睫!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质的飞跃,才能造就未来的世界级科学大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个目标,培育理工科学生的审美素养非常重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是科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使科学充满生机。如果能够让理工科学生在充满科学思维的头脑里也融合一些艺术思维,自然会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在开启的屋顶上对着星空拉响他的小提琴,他创立相对论,用罗素的话来说就是仿佛“以一组不期而至的富有想象力的洞见表现出来,就如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审美素养的积淀来滋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是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以人为本,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独立人格。 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将来才能有独树一帜的成果,才有成为领袖人物、科学大师的可能性。要培养独立精神,教育大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勤于实践、独立思考,在追求公平正义和客观真理中摆脱牵制,勇往直前。要培养高尚人格,向古往今来的圣哲先贤、道德模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跳出小我,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要培养鲜明个性,尽量减少标准化的规则,给大学生留下充分自由的天地。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让大学生在创造——失败——再创造的螺旋上升进程中张扬个性,看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景,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以自我价值实现推动社会价值实现。 二是在方法论上注重主辅融合,通过发现和演绎科学之美来实施科学美育。 科学美育是以科学本身的美来培育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表现为探究科学现象的美、科学成果的美、科学理论描述的美等多种形式。这种科学美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哲学家罗素则进一步指出:“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上的美。”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认为“在科学的大厦的协调系统中”包含着“最高度的美”。科学美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美的教育关键在引导,首先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育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唤起学生的美感认同;其次,要在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创造美和美引导科学探究是普遍存在的;第三,要在组织参观科学展览及科技成果展时引导学生能看到美与科学的关系。 三是在课程统筹上注重合理配置,构建符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艺术教育体系。 通过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审美素养教育列为理工科院校各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此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二是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艺术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大幅度提升。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交叉与互动,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精神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足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美与审美的培养

大学生美与审美的培养 大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大家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鉴赏美,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更美,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就必须学一点美学,增长一些美的知识,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大学生不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

大学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美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范围以内的具体形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获得物质享受,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实践所创造的不仅是物质的产品,同时也是实践者的思想、情感、聪明和智慧等这样一些本质力量的实现,而在这些本质力量实现过程中,人感到了愉悦和幸福,感受到了美。 审美,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大学生人生的全过程。因此,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开阔审美视野,对大学生活多一些科学的合乎美学规律的审美评价,自觉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不仅有外界的自然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也包括大学生自身。审美活动是一个比较、鉴别的过程,通过审美发现事物(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美,并探究产生美感的原因,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东营市第二中学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东营市第二中学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人课程标准,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实质性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和本次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 造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1997年发起的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DeSeCo)项目有着深刻渊源。该项目旨在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个体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或品质,以应对 日益复杂的时代变化和加速度的科技革新给个人生活和社 会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

(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 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

论音乐鉴赏教学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论音乐鉴赏教学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摘要]音乐鉴赏是高校非专业选修的的重要课程之一。音乐鉴赏的教学和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思想、意识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获得音乐基本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并将对其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而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教学,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最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全面发展。在这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音乐鉴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素养作为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一个人不会审美,他就不是—个完整的人。所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便成了近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关注的焦点。 二、音乐鉴赏与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教学,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最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这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音乐鉴赏教学在素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参照2019全国I卷作文标准 参考立意: 美育是一种刚需 普及美育健全人格 美丽人生有用之人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五育”并重成就人生 借一双慧眼拥美丽灵魂 以美育为人生底色,生命必将绚烂多彩 命题说明: 一、追踪热点,把脉课程标准 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新华网的通讯稿里表述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 新课标对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这样解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大学生审美修养及培养

大学生审美修养及其培养 摘要: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及社会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如今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委实令人担忧。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意义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来阐述重视大学生审美修养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审美培养提高 正文: 拥有健康的审美修养,大学生们可以在美的净化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能够陶冶心情、愉悦精神,调控情感、心理健康,开启智慧、修身养性,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因此,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既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也是时代对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在各方面走向成熟的同时,他们的审美观念呈现敏感性、憧憬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他们更需要这一方面的引导。相应着,如今有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念着实堪忧,必须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教育。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呢?这需要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美的心灵、增广大学生的见识等方面做出努力。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审美观念、趣味也是健康的、向上的,他能够自觉地去欣赏那些健康的、向上的文艺作品,反之,一个道德沦丧的人,不但与真正美的东西格格不入,反而视美为丑。人人按照自己的道德观念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作为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善恶依据。对于他们认为善的、正义的行为,必然为之同情、颂扬,对于他们认为是恶的、非正义的行为,则必然会厌恶并加以谴责,这就是道德情感的反应。加强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使他们的道德情感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以遵守道德为美,反之为丑;以遵守为荣,反之为耻。这样,道德情感将转化为审美情感,也只有在这时候,道德才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审美情感与道德行为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健康的审美修养。 塑造美的心灵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样重要。心灵的美、丑,影响着大学生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审美观念。大学生在学校读书的过程中,处处可呈现自己的心灵美,如刻苦学习,乐于奉献,努力增长见识,尽快成材,关心集体,帮助同学,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乐于吃苦,关心他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等。通过道德实践为人生美的大厦打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通过加强修养,锻炼自己高尚优美的思想情感和坚贞的情操,达到自然而然的语言美和行为美,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是不可缺少的。 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长期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提高审美观念还可以在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上着手。人体感受到材料,在心里经验和情感的糅合渗透中,产生一些新的感觉与体验,从而促成心里的尽情畅游。李白的《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便是体现了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以三千丈来修饰白发的长度和愁的悠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人此时的心理状态,极具文学效果。他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此效果。审美领悟力是渗透在审美感知和想象过程中的一种直觉领悟能力。个人在接触美或丑的事物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倾向,将从中领悟未被人们所发现的美发掘出来,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画面,在马致远手中就可以提炼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经典美学画面,在李商隐眼中就可以展现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哲思。 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感悟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多博文广志和接触自然等美的事物来实现。丰富的知识不仅仅是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个人的品位与修养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慢慢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的素养,能够提高审美的眼光,提高鉴赏文化艺术的水平,在文化艺术的养分中熏陶,慢慢地从俗到雅。与自然亲密接触更是使人获益匪浅。美国电学家富兰克林除了在电学方面的造诣,他还在气象、地质、化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发明,他的诗和散文也令人称赞。究其原因,这除了他自己的努力,还和他与自然地接触是分不开的。他小时候在吃过晚

浅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

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总体教学水平。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出发,阐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主要阶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学生状态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来说,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主要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养模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主要内容,可直接传授相关知识、技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建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养的培养作为发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快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个体系都能从技能、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1]。从另一方面来说,核心素养具备迁移性、整合性等特征,主要强调相应能力的培养,但并不能否定传统技能,而是将其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国家根据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快素质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可通过课程整合,再辅以教学、德育等核心素养实施。所谓的课程整合涉及各个学科,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课程整合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需积极整合相应课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合理、有效的运用探究、合作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新型的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的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老师制定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 比如在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师主讲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自主讨论和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在学习本章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话题做相应的报告或宣传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创新。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笔者还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背景的影响下,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通常需结合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一般来说,教学有法,但却不存在定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相应课堂的教学就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方法。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素养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素养 榆中九中孙富艳 关键词:美育审美实践活动班主任组织活动 内容摘要:传统的审美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产生了新的要求。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潜在的审美感知,去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学校自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素养。班主任在学校的活动中设法组织同学全员参加。在逐步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与人合作等美育的内容不知不觉中交融交流。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调剂生活,提高学习效果。活动中孩子们成了艺术家。 正文: 如今我国正处在一个高度物质化、高度信息化的特殊时期,也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诚信危机、审美异化等等。这些对中小学传统的审美教育产生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叫美育。美育包含审美和教育两个部分。所谓“审美”,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审,是一个动作,有审视、判断、辨别、发现和认识的含义。其次,这种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

客体对象一种美的认识和感知。它体现为一种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的能力,甚至还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美,则泛指美的事物、美的画面、美的感觉、美的思想,是具象与抽象的综合,包含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和谐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组合和呈现。因此,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结果反映出一个人综合知识和文化感知的水平。所谓“教育”,在我国,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它以施教的形式,通过教与知识和正确的社会规范使人成才或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说文解字》中,“教育”被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原意解释为“导出”“引出”,它的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原有潜在于人的身体和心灵深处的某种本能和素质引导出来。它更加强调人性内在能力和潜能的开发和引导,是一种顺势利导的活动。 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潜在的审美感知,去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当前的美育已经不是简单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它是各个学科的综合体现。学校自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中小学中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但要通过培养学生和谐的审美情感,促使其塑造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人生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使每一

审美修养

如何提高审美修养? 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提高个人的品位,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的素养,提高审美的眼光,提高鉴赏文化艺术的水平,在文化艺术的养分中熏陶,是从俗到雅的渐变过程。 提高个人的修养,其中已经包含了人的高品位,修养是人生的生活方法,生活策略,无论在意识和行动中,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始终贯穿有理,有节,含蓄,包容,诚信,热情,自信的美德。简言之一生都在“修身养性”。 何其善哉,何其难哉! 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提高个人的品位,首先要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的素养,提高审美的眼光,提高鉴赏文化艺术的水平,在文化艺术的养分中熏陶,是从俗到雅的渐变过程。 提高个人的修养,其中已经包含了人的高品位,修养是人生的生活方法,生活策略,无论在意识和行动中,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始终贯穿有理,有节,含蓄,包容,诚信,热情,自信的美德。简言之一生都在“修身养性”。 大学生代表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群体,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大任。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其审美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第一,很多大学生对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美是能够是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个评判过程。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却对美、审美认识不清,面对纷繁复杂事物,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譬如,有些大学生认为美仅仅是外表的,外表的美胜于一切,一味追求穿衣打扮,甚至攀比腐化。 第二,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提高审美的重要性。审美对于大学生具有极其其重要的作用,较高的审美修养,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可以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然而,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却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审美能力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漠不关心。 第三,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即使认识到了审美的重要性,却对如何提高,提高的途径表现出茫然。 针对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课题摆到了人们的面前。而一些美学家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他们往往是从一些大的方面入手,总结、介绍一些做法。我认为,作为大学生,要提高审美能力,不仅要讲大理论、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从细微做起,从平常做起,从点滴做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情趣。 首先,要端正自身对美的认识,美并不仅仅指一些大家名家的大作,而是存在与生活的角角落洛,美就在我们身边。罗素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美无处不在,哪怕仅仅是一个微笑,一个鼓励和肯定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等等,这都需要我们积极的去发现,从而积极去学习等。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