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财案例分析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高财案例分析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高财案例分析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案例一: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例

1.案件回顾:

2008年9月3日上午,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可口可乐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未行使可换股债券。由于该项收购满足了我国《反垄断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的要求,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经由初步审查和进一步审查,商务部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认为该收购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两个传导效应和一个挤压效应”。也即是说,集中可能会导致可口可乐公司传导其市场支配地位和品牌,并对中小型果汁企业产生挤压效应。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商务部禁止的集中案件,这个案件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所带来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所包含的意义。

2.商务部禁止该收购案件的理由: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案件相关的反垄断法分析:

在本案中,将相关市场界定为饮料市场、非碳酸饮料市场、果汁市场,还是纯果汁饮料市场、中浓度果汁市场或低浓度果汁市场,对市场竞争影响的判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商务部将此案的相关市场界定为果汁类饮料市场,理由是:果汁类饮料和碳酸类饮料之间替代性较低,且三种不同浓度果汁饮料之间存在很高的需求替代性和供给替代性。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为60.60%,且在资金、品牌、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软饮料市场占有市场支配地位。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到至果汁市场,从而严重削弱甚至剥夺其他果汁类饮料生产商与其形成竞争的能力,最终使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

《反垄断法》规定,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从国际惯例来看,并购金融、能源资源及行业性、垄断性很强的企业,才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而果汁是一种天然的东西,不是人工独创,没有专属性,显然不在此列。根据市场相关性原则,反垄断审核应将果汁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进行考虑。2007年汇源果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3%,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9.7%,领先

优势并不明显,始终面临统一、康师傅等区域性品牌的有力挑战。尽管汇源果汁公司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分别达42.6%和39.6%;而可口可乐公司的果汁子品牌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达25.3%,但两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均没有达到1/2,而且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合计也没有达到1/3。根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不能推定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并购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

总之,反垄断的核心不是限制外资并购或保护民族品牌,而是保护市场竞争、反对单一企业对定价权。中国商务部也表示,将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我国的《反垄断法》还是一部新法,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民族品牌的兴衰,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还影响到国家形象和民族信心。因此,我国要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形象,除了需要大力培育民族品牌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为知名品牌提供必要的保护。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曹文文 064 医药营销2班 百事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2004年销售收入293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公司。并在2004年公布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百事公司位列第166位,并于最近连续两年被评为《财富》“全球最受赞赏的饮料公司”第一名。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名列在前十名。2003年8月《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中,百事公司旗下的百事可乐品牌排名是在第二十三位。百事公司的前身百事可乐公司是创建于1898年。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世界休闲食品最大的制造与销售商菲多利(Frito-lay)公司一起合并,组成了百事公司。它为了更好的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在核心品牌方面,百事公司曾于1997年10月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和Taco 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这也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营销环境分析 一品牌定位

与众不同、锋芒、张扬。广义目标消费群为15-30岁的男生和女生。年轻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潮流触觉,内心充满对梦想的渴望,渴望挑战现实、展现自我,对时尚潮流紧跟不舍,百事正是紧紧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以最潮设计理念带给年轻人与众不同的体验。其品牌理念为CROSSOVER(跨界)+MLX AND MATCH(混搭)。 二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群体决策的过程。一般而言,分为五种角色: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这五种角色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购买行为。因此,正确识别不同角色才能找准营销对象,提高药效活动的效果。而百事可乐产品一般而言都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但是饮料的好喝程度,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等等都对其是否购买产品产生影响。 三市场细分 (一)地理自然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所必须考虑的地理因素。例如城市的人比较富裕,所以在城市的百事可乐的销量就会较好,而在农村这样比较贫穷的地方,那么其就难以有生存的空间。再比如,从经营成本上考虑,平原地区道路平坦,运输费用比较低;而山区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运费自然就高。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 缘起飞利浦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 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回到1998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NLG:荷兰盾),较之1997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当中以欧洲和亚 洲市场的增幅最猛。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

坏的影响。但是在Dataques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到1998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in dollars),1994到1998 到了1999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浙江企业投资并购经典案例十例

浙江企业投资并购案例10例 一、科尔集团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工厂案例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6日,南卡州商务部正式宣布科尔集团在兰开斯特郡建立纺纱工厂,将在5年内投资2.18亿美金,创造500个以上就业岗位。科尔集团成为首家在美国建立工厂的中国纺织企业。 项目设立的背景及动因 1、项目设立的背景 科尔棉纺产品以气流纺为主,对进口棉特别是美棉依赖较大,但科尔的棉花进口配额不足2000吨,仅占需求量的6.7%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配额及滑准税等棉花进口管制政策,造成美棉在国内使用成本大多数时间高出其国际市场价,其平均价差多数时间在2000~4000元/吨之间。2012年至今受国内棉花收储政策影响,价差已超过5000元/吨。 相较国内情况,美国棉花具备质优、价廉的优势。且科尔所需的能源、资金等成本美国相对较低,如电费、贷款利率基本为本土的一半。且美国物流业发达,棉花可随买随用,大大降低仓储成本。 美国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和材料之间的科研结合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拥有一批先进的产品与生产技术。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可以使用期货、期权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抵御或对冲市场风险。 2、动因分析 (1)、是摆脱国内棉纱及电力成本高企的需要

(2)、是抵御纺织业贸易壁垒的需要 基本经验及影响 1、基本经验 (1)、积极有效沟通 (2)、主动聘请专业服务机构 (3)、提前锁定法律风险 (4)、采取“本土化战略” (5)、时刻关注项目建设环境 二、美都控股“走出去”实施美国油气资源并购 美国时间2013年11月18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美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都控股)1.6亿美元成收购美国伍德拜恩艾克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 AL公司)全部股权。W AL 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及销售的企业,其主要的油气田开采区块为Woodbine Sand 油田的一部分,位于德克萨斯州东部。 并购模式: 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闻掌华、嘉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珠海横琴新区长实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九位,均于2013年7月3日与公司签订了《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合同》。上述特定对象均以现金方式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 公司拟收购Woodbine Holdings LLC(以下简称“WHL”)持有的Woodbine Acquisition LLC(以下简称“W AL”)100%股权,美都控股将在资产交割时向对方支付1.35亿美元。同时,为配合此次收购,公司拟定向增发10亿股。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2012-02-05 16:26:43) 巴菲特在1988、1989年重仓买入可口可乐,而且一直持有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其持仓的可口可乐市值除了在2006年被美国运通超出,其他年份都位居第一。 我们试图观察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过程,从中看看他的选股和选时,当然凭我们的阅历,只是粗浅的一己之见。基于自己以前对巴菲特的认知,我认为他的选股原则:选好公司,因为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选时原则:逆向投资,或者说“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再或者说安全边际,中间的道理其实都一样。 1、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时点 巴菲特集中于两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经多次送股后,当前持股2亿股,是可口可乐最大单一股东,约占8.6%。

(1)核心介入时间点:1988H2-1989H1重仓买入187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 u 右侧交易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15倍,静态约17倍 u 处于股价3年(1986H2-1989H1)盘整的末期,这一期间业绩走的V型 (2)小幅加仓时间点:1994上半年买入1300万股(送股后),特征如下:u 是否右侧交易未知,但下半年股价就大幅上扬 u 介入市盈率,动态约21倍,静态约25倍 u 处于股价2.5年(1992H1-1994H1)盘整的末期,期间业绩增长还不错 从上述巴菲特两次介入可口可乐的时点看,反映了老人家“逆向投资”的原则,但我有个疑问是:为什么两次都能够踏准节奏,在调整末期介入?调整末期,意味着此时悲观情绪释放殆尽。 前面一次还可以理解,老人家对公司的理解及其深刻,对业绩的追踪和预见应该不成问题,他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对短期业绩的偏好。但后一次增持时,可口可乐的PE不低,而且业绩并没大波动,不太好理解为什么老人家在此时介入。尽管我们注意到,1992H1-1994H1这一期间,可口可乐股价明显跑输道琼斯指数,相对吸引力增强,但这只是一个比较勉强的解释。 2、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的理由 从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我们可以已经看到其中关键的原因,但肯定不止这些。 意译自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一旦我们找到杰出管理层所经营的非凡生意,我们当然乐意一直持有。对可口可乐所经营的高毛利率产品,我的确看到了它们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我国从二十世纪 90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2001年加入WTO 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IBM PC 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IBM PC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IBM PC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IBM—PC业务背景介绍 (一)并购背景简介 % 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 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4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2004年12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9.73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lBM—PC业务的动因 (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GroupLimited)创建于1984年,一直是中国PC市场的龙头企业。

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VIP专享】

百事可乐广告策略分析 “新一代的选择”是百事可乐的广告语,从这则广告语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它的市场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作某种新奇或与众不同的事项,而是去操作已经存在于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结合已存在的联结关系。 定位的基点并不是产品,而是着重于产品与消费者心理位置的统一。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本产品与众不同的优势。定位所宣称的并非同类产品所没有的,而应该是竞争对手没有说明的,或者是尚未引起注意的,但却确确实实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那部分特征。因此,定位是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空间出发,对产品优势的一种创造,既创造功能更创造形象。 百事可乐从4P和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的角度把市场定位于年轻人。百事 公司作了一次市场调查。调查人员发现:当消费者在挑选软饮料时,他们实际上做出了三项选择,第一他们拿定主意喝软饮料,而不是果汁、水或者牛奶;接着他们选择了可乐,而不是雪碧,七喜或者其他软饮料。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开始从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及其它可乐中挑选。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消费者认为百事可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具备新的思想,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发展很快、赶超第一的企业,不足之处是鲁莽,甚至有点盛气凌人。而可口可乐得到的积极评价是:美国的化身,可口可乐是“真正的”正牌可乐,具备明显的保守传统;不足之处是老成迟钝、自命不凡,还有点社团组织的味道。所以百事可乐选择青少年作为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充满情趣,令人振奋,富有创新精神。例如:1994年,百事可乐又投入500万美元聘请了流行乐坛巨星麦克尔·杰克逊拍摄广告片。此举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手笔的广告运动。而且调查表明,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广告片,这部广告片开播不到30天, 百事可乐的销售量就开始上升。在中国大陆,继邀请张国荣和刘德华做其代言人之后,百事可乐又力邀郭富城、王菲、珍妮·杰克逊和瑞奇·马丁四大歌星做它的形象代表。 我们认为百事可乐以新生代喜欢的超级巨星做形象代言人是它广告策略最成功的一点。百事可乐的广告的创意都源于它的市场定位。 从广告的投放来说,百事可乐的广告铺天盖地加上定位准确,促进了它的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

可口可乐公司的案例分析报告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必将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稍有不慎,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无形资产在倾刻之间贬值。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致命的伤害。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

(广告传媒)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新一代的选择”是百事可乐的广告语,从这则广告语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它的市场定位。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作某种新奇或与众不同的事项,而是去操作已经存在于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结合已存在的联结关系。” 定位的基点并不是产品,而是着重于产品与消费者心理位置的统一。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本产品与众不同的优势。定位所宣称的并非同类产品所没有的,而应该是竞争对手没有说明的,或者是尚未引起注意的,但却确确实实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那部分特征。因此,定位是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空间出发,对产品优势的一种创造,既创造功能更创造形象。 百事可乐从4P和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的角度把市场定位于年轻人。 百事公司作了一次市场调查。调查人员发现:当消费者在挑选软饮料时,他们实际上做出了三项选择,第一他们拿定主意喝软饮料,而不是果汁、水或者牛奶;接着他们选择了可乐,而不是雪碧,七喜或者其他软饮料。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开始从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及其它可乐中挑选。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消费者认为百事可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具备新的思想,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发展很快、赶超第一的企业,不足之处是鲁莽,甚至有点盛气凌人。而可口可乐得到的积极评价是:美国的化身,可口可乐是“真正的”正牌可乐,具备明显的保守传统;不足之处是老成迟钝、自命不凡,还有点社团组织的味道。所以百事可乐选择青少年作为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充满情趣,令人振奋,富有创新精神。例如:1994年,百事可乐又投入500万美元聘请了流行乐坛巨星麦克尔·杰克逊拍摄广告片。此举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手笔的广告运动。而且调查表明,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广告片,这部广告片开播不到30天,百事可乐的销售量就开始上升。在中国大陆,继邀请张国荣和刘德华做其代言人之后,百事可乐又力邀郭富城、王菲、珍妮·杰克逊和瑞奇·马丁四大歌星做它的形象代表。 我们认为百事可乐以新生代喜欢的超级巨星做形象代言人是它广告策略最成功的一点。百事可乐的广告的创意都源于它的市场定位。 从广告的投放来说,百事可乐的广告铺天盖地加上定位准确,促进了它的销售上升。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1 对广告的总体态度2 对电视广告的态度:在广告发展史上,相对印刷和广播广告来说,电视广告是后起之秀,但在各媒体广告中,它最具有影响力,也是最受消费者关注各最有争议的。 因为电视屏幕上的百事可乐的广告重复播出,使消费者对这个产品产生了注意。 首先分析它的广告怎么引起的受众的注意的。它利用了广告信息的新异性;利用对比性——它的许多平面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手法;利用活动变化性;选择恰当的时空位置;提高重复率——百事可乐的广告铺天盖,在电视屏幕上重复出现;增加趣味性——广告中充满趣味;增强艺术性——影视广告做的非常有艺术性,

娃哈哈非常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案 例 分 析 团队名称:启飞队 团队口号:启飞启飞,启力腾飞 团队成员:雷美红管文娟 陈善飞米国保 目录 一.案例背景 (3) 二.案例回放 (3) 三.市场分析 (3) 四.产品SWOT分析 (4) 五.SWOT分析小结 (5) 六.战略定位分析 (6) 七.营销策略(4P)分析 (7) 八.结论 (8) 九.问题与建议 (9)

一、案例背景 21世纪是一个民族情绪高涨的时代,同时也是个民族品牌缺失的时代。人们不禁感叹改革开放了,国民收入和民族影响力都大大提升了,为什么民族企业品牌会在国外品牌的入侵下一个个应声倒下?民族品牌的竞争力到底缺失在哪里?民族品牌又该如何在国外强势品牌的攻击下突围逆袭? 让我们回顾历史,1998年一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让我们不禁看得了民族品牌强盛的希望。本次案例就是针对1998—2001年的时间段分析展开的。 二、案例回放 1998 年,娃哈哈经过十多的历炼,两年多的精心研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2001年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非常可乐的开发、推广成功进一步稳固了娃哈哈的发展基石,提高了娃哈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娃哈哈的新世纪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三、市场分析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乐”在华投资了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以及厂房生产线,并以其百年老店的品牌优

势早已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现已经占领了大城市市场份额的80%,非常可乐要想在大城市直接与两大巨头交锋占领市场几乎不可能。所以非常可乐将它的目标市场设定为“两乐”市场力量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 四、产品SWOT分析 1.优势 1)民族品牌优势。娃哈哈是中国驰名商标,在占人口约70%的中国农村,娃哈哈的知名度相当高。 2)市场网络优势。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娃哈哈在全国各地拥有上千家实力强大的经销商以及分销网络。而且非常可乐与纯净水、果奶的客户群几乎一致,用户粘性较高。所以非常可乐可以充分利用娃哈哈原来的销售渠道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 3)价格优势。饮料业属于典型的“设备生产型”产业,一流的设备意味着一流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成本。如果娃哈哈能引进比洋可乐更为先进的生产线,那么非常可乐已经与洋可乐站在同一生产成本起跑线上。同时,娃哈哈的管理费用、人力成本低于洋可乐,因此,非常可乐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 2.劣势 1)心理劣势。一些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青少年选择可口可乐,并非因为它是最好喝的饮料,而只是一种习惯。事实上,口味并不是可乐抓住消费者的决定因素。可口可乐在消费者中的心理优势是非常可乐的强大对手。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曹文文20101807064 医药营销2班 百事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2004年销售收入293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公司。并在2004年公布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百事公司位列第166位,并于最近连续两年被评为《财富》“全球最受赞赏的饮料公司”第一名。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名列在前十名。2003年8月《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中,百事公司旗下的百事可乐品牌排名是在第二十三位。百事公司的前身百事可乐公司是创建于1898年。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世界休闲食品最大的制造与销售商菲多利(Frito-lay)公司一起合并,组成了百事公司。它为了更好的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在核心品牌方面,百事公司曾于1997年10月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和Taco 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这也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营销环境分析 一品牌定位

与众不同、锋芒、张扬。广义目标消费群为15-30岁的男生和女生。年轻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潮流触觉,内心充满对梦想的渴望,渴望挑战现实、展现自我,对时尚潮流紧跟不舍,百事正是紧紧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以最潮设计理念带给年轻人与众不同的体验。其品牌理念为CROSSOVER(跨界)+MLX AND MATCH(混搭)。 二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群体决策的过程。一般而言,分为五种角色: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这五种角色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购买行为。因此,正确识别不同角色才能找准营销对象,提高药效活动的效果。而百事可乐产品一般而言都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但是饮料的好喝程度,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等等都对其是否购买产品产生影响。 三市场细分 (一)地理自然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所必须考虑的地理因素。例如城市的人比较富裕,所以在城市的百事可乐的销量就会较好,而在农村这样比较贫穷的地方,那么其就难以有生存的空间。再比如,从经营成本上考虑,平原地区道路平坦,运输费用比较低;而山区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运费自然就高。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百事公司(Pepsico.,Inc.)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2004年销售收入293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公司。并在2004年公布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百事公司位列第166位,并于最近连续两年被评为《财富》“全球最受赞赏的饮料公司”第一名。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名列在前十名。2003年8月《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中,百事公司旗下的百事可乐品牌排名是在第二十三位。百事公司的前身百事可乐公司是创建于1898年。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世界休闲食品最大的制造与销售商菲多利(Frito-lay)公司一起合并,组成了百事公司。它为了更好的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在核心品牌方面,百事公司曾于1997年10月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和Taco 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Tricon Global,现公司名为YUM!),这也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营销环境分析 一品牌定位 与众不同、锋芒、张扬。广义目标消费群为15-30岁的男生和女生。年轻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潮流触觉,内心充满对梦想的渴望,渴望挑战现实、展现自我,对时尚潮流紧跟不舍,百事正是紧紧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以最潮设计理念带给年轻人与众不同的体验。其品牌理念为CROSSOVER(跨界)+MLX AND MATCH(混搭)。 二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群体决策的过程。一般而言,分为五种角色: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这五种角色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购买行为。因此,正确识别不同角色才能找准营销对象,提高药效活动的效果。而百事可乐产品一般而言都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但是饮料的好喝程度,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等等都对其是否购买产品产生影响。 三市场细分 (一)地理自然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所必须考虑的地理因素。例如城市的人比较富裕,所以在城市的百事可乐的销量就会较好,而在农村这样比较贫穷的地方,那么其就难以有生存的空间。再比如,从经营成本上考虑,平原地区道路平坦,运输费用比较低;而山区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运费自然就高。 (二)人口环境。不同的年龄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一样。因此百事公司的产品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人的性别不同,其消费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必然会有明显的差异。据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男女比例为1.17: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应该注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市场营销的最活跃的因素。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则更为重要等等。 四竞争性质 目前,百事可乐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可乐市场中,可口可乐均占上风。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该处的百事可乐的销量却比可口可乐高,是少数能超越可口可乐的地方。在那里,不少说法语的跟均惯饮百事,透过法语明星做代言人,百事在当地的市场地位得以把持。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1.出售优质产品2.运用企业科技力量及规模经济,

可口可乐的营销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日渐成熟,网络媒体平台也逐渐丰富,这个平台背后日益凝聚起越 来越多的休闲食品和饮料的重度消费群体。如何选择与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推广自己的 品牌和产品成为众多食品企业思考的焦点。 2006年3月份,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与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主题为“要爽由自己,畅享3DQQ秀”的新闻发布会,双方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 手打造全新的3D互动在线生活。可口可乐公司同时宣布,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可口可乐www。iCoke。cn网站将借助腾讯最新推出的3DQQ秀网络虚拟形象,全面升级为中 国首个运用3D形象的在线社区。 带有3D人物形象的可口可乐广告 这一拥有丰富活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网上娱乐空间的建立,无论对于可口可乐还 是腾讯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而它所带来的营销冲击波更是令业界侧目。 合作的缘起 年轻人一直是可口可乐在市场定位和推广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可口可乐会不断 发现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例如体育、音乐、旅游、时尚,还有网络生活等等。从2005年起,随着与九城、天联世纪、联想等的合作,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可口可乐整合营销的重头戏。 可口可乐在整合营销上一直寻求突破和创新,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选择上也青睐 于注重创新和互动的优秀媒体。 早在新闻发布会之前,可口可乐与腾讯就有了多层次的合作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口可乐发现,腾讯不仅拥有目前网络媒体中最庞大的年轻用户群,其不断完善的 360度服务也已经深入到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用户的活跃程度,还是其资 源平台例如QQ秀、QQ宠物、Qzone等都是非常独特和具有创新性的。可口可乐的网络营销活动与这些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内容进行嫁接,而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广告投 放上,正是想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消费者达成沟通,在传递流行的、快乐的内 容同时实现品牌推广的目的。 线上线下双管配合 可口可乐与腾讯的战略合作通过线上与线下两个通道双管齐下并相互配合。 线下采取了Q币卡、外包装、海报和户外广告等合作方式(主要为合作身份的体现);而线上合作除了传统的硬广告投放以外,主要采取了以3D秀为核心,以QQ主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 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because of unsuccessful merger.Merger which is full of risk has been realized.Merger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merger practice,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he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the merger should be cause peopl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This paper select a case about the issue,in order to give merger and combine some useful inspire.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启示与思考 Key words:Enterprise Merger Combine Inspire and think 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

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 企业背景 百事可乐最初于19世纪90年代(1890-1900)由美国北加洲一位名为Caleb Bradham 的药剂师所造,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胃蛋白酶(pepsin) 及可乐果制成。该药物最初是用于治理胃部疾病,后来被命名为“Pepsi”,并于1903年6月16日将之注册为商标。是美国百事公司推出的一种碳酸饮料,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百事公司的前身百事可乐公司创建于1898年。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世界休闲食品最大的制造与销售商菲多利(Frito-lay)公司合并,组成了百事公司。 百事可乐 为了更好的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在核心品牌方面,百事公司曾于1997年10月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和Taco 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

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Tricon Global,现公司名为YUM!),这也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1999年,百事公司将其百事可乐罐装百事公司(Pepsico.,Inc.)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2004年销售收入293亿美元,为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公司。 广告定位 “新一代的选择”是百事可乐的广告语,从这则广告语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它的市场定位。 广告语 1898年清爽、可口,百事可乐 1903年提神、爽心、增进消化 1905年可口之饮料 1906年天然饮料——百事可乐 1907年百事可乐:可口、健康 1909年百事可乐:使你才气焕发 1910年喝百事可乐,让你心满意足 1923年这就是健康:百事可乐品尝百事,你将喜欢它 1928年百事可乐,激励你的士气 1932年一样的价格,双倍的享受

百事可乐大战可口可乐——《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2、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距今已有126年的历史。这种神奇的饮料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世界饮料之王”,甚至享有“饮料日不落帝国”的赞誉。 3、但是,就在可口可乐如日中天之时,竟然有另外一家同样高举“可乐”大旗,敢于向其挑战的企业,它宣称要成为“全世界顾客最喜欢的公司”,并且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就是百事可乐公司。 4、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诞生于1886年 5、而第一瓶百事可乐却诞生于1898年,比可口可乐的问世晚了12年,它的味道同配方绝密的可口可乐相近,于是便借可口可乐之势取名为百事可乐。 6、由于可口可乐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市场,到这时早已声名远扬,控制了绝大部分碳酸饮料市场,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定势,一提起可乐,就非可口可乐莫属,百事可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不见起色,曾两度处于破产边缘,饮料市场仍然是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百事可乐为了生存,不惜将价格降至5美分/镑,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一半,以致于差不多每个美国人都知道“5分镍币可以多买1倍的百事可乐”的口头禅,百事可乐仍然未能摆脱困境。 7、百事可乐就像打不死的蟑螂小强一样,坚挺到了五十年代,在恩瑞克的主持下,百事可乐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进行了5方面的重大改革: 第一:改良口味,使其好不逊色于可口可乐 第二:重新设计玻璃瓶包装和公司的各种标识,并力求统一 第三:重新策划广告,增加广告投入,提升企业形象。 第四:集中力量攻占可口可乐所忽视的市场,尤其是带回家饮用的市场。 第五:选定美国的25个州和境外的25个地区作为重点攻占目标,集中精力攻占市场据点。 8、1959年,美国展览会在莫斯科召开,肯特利用他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特殊关系,要求尼克松“想办法让苏联领导人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显然同赫鲁晓夫通过气,于是在各国记者的镜头前,赫鲁晓夫手举百事可乐,露出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这是最特殊的广告,百事可乐从此在前苏联站稳了脚跟,这对百事可乐打入前苏联国家和地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1960年百事可乐把它的广告业务交给BBDO(巴腾-巴顿-德斯廷和奥斯本)广告公司。BBDO 公司分析了消费者构成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将火力对准了可口可乐“传统”的形象,做出种种努力来把百事可乐描绘成年轻人的饮料。经过4年的酝酿,“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正式面市。 10、当时,可口可乐还是以5∶1的绝对优势压倒百事可乐的。

广告学经典案例分析。

广告学经典案例分析:可口可乐的红色诱惑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28 09:25 共1462人浏览[大] [中] [小] 可口可乐的红色诱惑 2003年,原可口可乐营销总监塞尔希奥·齐曼写了《首席营销官的忠告》。从齐曼的书中我看到了可口可乐品牌的另一面,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一瓶水可以卖一个世纪之久,齐曼强调你一定要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从经营到管理,除了广告,上到总裁下到门卫和工厂的墙壁、地毯、烟灰缸、垃圾桶,几乎企业所有的要素都可以用来传播。可口可乐品牌的成功得益于它的 定位策略和持久统一的传播策略。 从上个世纪开始,可口可乐在全球分销和特许经营的国家已将近达200个国家,并成为历年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1886年诞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以其独特的瓶型和红色的饼型标志,从1915年揭开了它永远的可口可乐的广告序幕,并将美国文化兼容并蓄于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中,成为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最具有全球价值观的经典品牌。 百年品牌历史的可口可乐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产品本身,除了它畅销全球的辉煌和神秘的配方让世人瞩目之外,其实,它的广告创意同样也是很精彩的。当然,作为国际性品牌,可口可乐的成功之道在于其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成功,广告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从可口可乐上百年里广告创意的发展变化历程中最值得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点是:当你的产品品质保持不变时,你的广告创意源泉可以从产品的包装和色彩中不断挖掘。 创意策略 1、西瓜里面找创意 用产品本身物理的型状作为创意要素一直是众多品牌采取的策略,可口可乐在这方面的做法已经成为后来其它产品模仿的对象。最初以独特瓶型而进入市场之后就建立了品牌独特的市场定位,如何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将产品外在与内在统一起来,图一的创意给了最好的说明。 西瓜本来和可口可乐是没有天然联系的,但是,当你看到可乐的瓶型被镌刻在西瓜上时,不由自主你会在产品和西瓜之间产生一种联想,西瓜的形象被转化成了可乐饮料的天然功效,而可乐品质由西瓜给予了最好的注释,产品诉求尽在不言之中。并且,鲜红的瓜瓤和油绿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的巧妙运用让我们领会到创意除了图形还有别的。 2、为了你 红色似乎是可口可乐永恒的创意。图二的创意和图一同出一辙,只不过是风格不同而已。整个画面依然是沿袭了传统可乐的色彩,画面很单纯地将两个英文单词(FOR YOU)艺术处理之后变成了一个躺倒的可口可乐瓶子,而且,这两个英文单词组成整个创意的核心和文案,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了你。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广告是将英文ALWAYS设计成了一个可口可乐的瓶型(图三),自然这个词出自于“永远的可口可乐”这句广告语。创意很简洁,把英文和瓶型、色彩三者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广告创意,并且与可口可乐的定位一脉相承。 所以,当产品本身相对不变时,如何用最简洁的创意将产品的个性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提升原有品牌的市场竞争地位,这是最见广告公司专业功力的。 3、天地茫茫,唯见可乐 用旷野公路边的一间小卖店诉求其品牌的跨国特征,依然是红色的标志。小店(图四)门口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在招揽生意,可乐在哪里,仔细看,可乐红色的包装箱很含蓄地也摆在水果的下面。静默的画面天地苍莽,远方一望无际的山峦、眼前弯曲的石阶、简陋的店面和那遮风挡雨铁皮屋顶,让人遐想无限。生命、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这里组合成为可口可乐品牌的全部,你无法从这一创意中剔除掉大自然和可口可乐唇齿相依相依的关系。右边红色的色块中写着这样一段文案:去到喜马拉雅山的丘陵地带、、、、、尼加拉瓜海岸、、、、、去文明的发祥地,如果您愿意,可口可乐将在那里等候您? 全球性品牌的风范和人文主义式的关怀不言而喻。这则广告是其系列创意之一,它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品牌的价值观,与以往可口可乐强调的活力、激情、年轻富有生命力的创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我的可乐哪里去了? 幽默广告向来是西方品牌屡试不爽的招法。洒满阳光的沙滩上一只可爱的企鹅躲在躺椅后面偷偷地在喝别人的可口可乐(图五),而那位男士显得很困惑:噫,我刚才放在这里饮料被谁拿走了?炎热的海滩上出现了企鹅,自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再加上人格化的企鹅形象,戏剧性的场景赋予了可口可乐品牌一个可亲可近的形象。 该创意的诉求诣在强调夏日饮用可口可乐可以带给你冰凉、清新的感觉。产品功效如何,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企鹅憨态可拘地在沙滩上偷饮别人的可乐,那一定是可口可乐能给它带来仿佛身处南极的感觉,才使它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也可以安然无恙。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公司口味调查出错的原因: 一.可口可乐公司上市“新可乐”的决策看似十分合乎逻辑,但实际上调查部门在设计调查问卷和口味测试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没有告诉被调查者:如果你选择了一种可乐,那么你将失去别的可乐。而被调查者却无一例外地以为“新可乐”是对现有“老可乐”的补充,而决不是对“老可乐”的的替代。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没有在基本框架上达成一致。二.可口可乐公司市场调查人员看到百事可乐近年来发展势头逼人,因而主观上先入为主地认为顾客喜爱口味更甜的可乐。于是,他们把“新可乐”与“老可乐”的区别定位在“更甜”上。在进行口味测试时,他们选择的被测试者多是年轻人。这似乎又是合情全理的,因为年轻人是饮料市场的最大顾客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口味测试,从两方面进一步引诱开口可乐公司将“新可乐”推向“更甜”的误区:一方面,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喜爱甜口味,他们当然会投“新可乐”的票;另一方面,人们在不被告知品牌而进行品尝的时候,心情是比较紧张的,他们生怕测试者嘲笑自己味觉不敏感,尝不出新产品的特别之处。于是,当品尝到甜度明显超过现有可乐的“新可乐”时,被测试者马上做出反应,说自己喜欢这种口味,以显示他的味觉是敏感的。可口可乐公司先入为主的概念此时又得到了“确凿无疑”的市场调查结果的验证,于是口味更甜的“新可乐”出台了,酿下了大错。 三.成立于世纪早期的可口可乐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美国的象征,是美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空气那样不易察觉却又不可缺少。单单因迎合口味而断然停止生产传统可口可乐,如同冒然切断某种精神依托,粗鲁而简单,消费者的愤怒可想而知。虽然新可乐成了市场分析不足的牺牲品,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极富喜剧色彩的。 消费者的态度调查 对消费者态度调查测试时,既要考虑产品方面的问题,也要考虑当地习俗、文化、社会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可口可乐公司有新可乐这个产品概念测试的内容。在新产品概念的可传播性和可信度,新可乐提供给消费者是一种新的口味,却忽视了消费者对于可乐“老朋友”这个品牌的感情认同;在“决定改变可乐味道并撤旧可乐时观众持否定态度”也说明这个问题。 没有就消费者对新产品概念的需求水平进行预测。没有调查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调查人员只是简单地估计新配方可乐可使其市场占有率提高1个百分点,2亿的销售额。 消费者对于新可乐的新产品概念的的认知值不高甚至说不足,消费者团体在美国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乐公司却忽视了它,在开始阶段“试用新可乐意愿时大小团体表明强烈的赞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