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东平县实验中学“一体两翼四环”课堂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第五单元20课时(第1课时)

包科领导审核签字:签字日期:

写人课文

好汉查理(三年级上册32课) 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他,倒是他叫自己是“好汉查理”。 放暑假的时候,镇上来了度假的罗伯特先生一家。罗伯特先生的女儿杰西很可爱,不过,她只能坐在轮椅上。 一天下午,查理跑到罗伯特家的家里玩,看到屋里的墙上挂着一把漂亮的小刀,喜欢极了。他从窗户爬进房间,羡慕得望着那把刀。 你想把它拿走吗?”听到说话声,查理才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轮椅上。 “不,好汉查理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他抽刀出鞘,仔细地看着。 杰西说:“这刀是我爸爸的,要不然我会送给你。好汉查理,能推我到外面晒晒太阳吗?” “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它挂回墙上。 在草坪上,杰西高兴地背诵着一首首诗。他们俩在阳光下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分手时,杰西问查理:“你能天天来陪我玩吗?” “当然可以” 查理虽然很调皮,但说话却是很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菜地上玩。镇上的人们发现查理没有再搞恶作剧。 暑假快过去了,罗伯特一家就要走了。临走的时候,罗伯特先生把查理叫到家里,说:“查理,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把刀?现在它属于你的了。” “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查理,你带给杰西的礼物是快乐。现在我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你。” 查理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夸自己,连忙说:“谢谢您,罗伯特先生。” 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

卖木雕的少年(三年级下册27课)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ní)亚大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láng)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tuó)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gòu)思新奇,大象雕得栩(xǔ)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dūn),仔细观赏,爱不释(shì)手。正要掏(tāo)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yù)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diān)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kěn)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lún)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hàn)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bīn)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fú)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biāo)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 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有的人》读书笔记

《有的人》读书笔记 《有的人》全诗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而容量极大,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洒旷达, 毫不留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 民的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危害人民者速朽。 作者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运用了一连串能引发 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再如“有的人情 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虽然是政治抒情,然而却运用形象 思维,诗句优美,琅琅上口,使人过目难忘。 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论怎么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光荣与 羞耻,伟大与渺小,永远是不会颠倒的。人们要想活得有意义, 要想使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瑰丽的光彩,那就应当永远和人民群众 同呼吸、共命运。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的人这篇课文,老师饱含深情地讲,使 我们深深被像鲁迅这样的人感动着。回去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篇。国人轻轻翻读着你命运的一页,怀揣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你留下 的阿Q的身影,药的余烬,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的一路风景。你

透析了国人的麻木不仁,人民的无助。无奈与无知。你震颤着一个时代。 忠诚与茫茫,即使在痛苦中也叫人难以忘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的忠诚,国民不会忘记,史册也会铭记亿万年。茫茫寻程,你弃医从文,用笔尖革命,然而国人不懂,你著章起义,用文字召唤,但是人民愚钝。你走了,人民自觉出了民族有你尚有可为,人民看出这是个半绝望的国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带着仇恨,怀拥着朋友,你走向了更永恒的世界。于落后的国,愚昧的民,你不恨,你帮助。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都是为了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重点: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认真读这7个小节28行诗。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做出了完整的回答?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 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

20有的人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陈秋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鲁迅。 2、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学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3、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4、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5、感情朗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三、品读诗歌,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体会对比的写法。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男女生对比朗读,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

《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DOC

?《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30)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俯()践踏()憎恶()装饰() 2、默写(11分) ①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的诗句。 ①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 ③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④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 3、《有的人》通过对比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分) 语言表达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吗?(10分)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这两节诗选自,是诗人为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而写的,诗的副标题是。(8分) 6、“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的含义是()(6分) 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任劳任怨地工作。 C、心甘情愿地给人民做牛做马。 D、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7、“不朽”上的引号的作用是()(6分)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反语否定 8、这两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6分) A、排比对偶对比 B、对比反复比喻 C、反复比喻拟人 D、排比对比拟人

课外扩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老师的粉笔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9.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5分) 10.诗中能表达诗歌中心是哪一句?(5分) 11.理解下列两个短语的含义。(10分) A.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连用的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13、老师伴你走过一生,请你也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诗,赞美你的老师。(18分) 25、《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 1、【解析】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答案】fǔjiàn zēng shì 2、【解析】结合课文和题目要求默写。 【答案】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解析】仔细阅读课文,抓住两种人的对比,得出蕴含的哲理。 【答案】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4【解析】结合自己实际谈谈。第二问要说清楚事迹。【答案】略 5、【解析】识记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答案】有的人臧克家13纪念鲁迅有感 6、【解析】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答案】A 7、【解析】这四项都是引号的作用,而根据全诗可知,在这里引号表示反语。【答案】D

《有的人》课文优秀教案

《有的人》课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有些人》课文

《有些人》课文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也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辩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前准备 《有的人》课文朗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军阀、地主阶级和达官贵人为非作歹,视人民如草芥,走狗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期“流芳百世”。对于鲁迅,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而人民,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有的人》教案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

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有些人》课文

《有些人》课文 导读: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也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辩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墨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怜悯之情,

《有的人》课文教案

《有的人》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二)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三)感情调节: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

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2.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 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 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自学互帮 自学内容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自学方法: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 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 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3.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自学内容二:品味语言,诵读体悟。 自学方法: 1.诗中有许多词语用得很妥帖,请找出部分体会其作用。

《有的人》

《有的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设想 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

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有的人_课文预习

有的人课文预习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

读鲁迅写的课文有的人有感300字400字

读鲁迅写的课文有的人有感300字400 字 读鲁迅写的课文有的人有感300字400字 读有的人有感300字篇一:读有的人有感薛碧松 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说:读课文要先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于是,我就读了《有的人》。 刚开始读,我只是了解了表面意思,没有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妈妈让我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中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他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为别人着想的人,虽然他死了,但他却活着。然后我就想:吴斌叔叔在自己生命垂朽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想的是全车人的安危。在几十秒的时间内把车停稳,让大家快速撤离……他虽然死了,但他的高大形象却永留我们的心中。那些压迫在人民身上的人,虽然他们能活着,但他们的灵魂已经死亡。现在我才算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做人,就要像吴斌叔叔那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 “读课文要先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妈妈的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 读鲁迅写的课文有的人有感300字400字 读有的人有感300字篇一:读有的人有感薛碧松 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说:读课文要先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于是,我就读了《有的人》。 刚开始读,我只是了解了表面意思,没有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妈妈让我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中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他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为别人着想的人,虽然他死了,但他却活着。然后我就想:吴斌叔叔在自己生命垂朽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想的是全车人的

安危。在几十秒的时间内把车停稳,让大家快速撤离……他虽然死了,但他的高大形象却永留我们的心中。那些压迫在人民身上的人,虽然他们能活着,但他们的灵魂已经死亡。现在我才算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做人,就要像吴斌叔叔那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 “读课文要先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妈妈的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 读鲁迅写的课文有的人有感300字400字 读有的人有感300字篇一:读有的人有感薛碧松 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说:读课文要先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于是,我就读了《有的人》。 刚开始读,我只是了解了表面意思,没有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妈妈让我看“有的人活着,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导读:【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教学设想】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听录音,朗读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生:听录音。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讨论、合作、交流。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师:材料准备:§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

20、有的人课文预习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

小学语文课文《有些人》

小学语文课文《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也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辩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墨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