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河北省滦南县 宋道口镇初级中学 王振利

行程问题,是令学生常常感到困难,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解决这类问题,是需要一些方法技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举例分析如下: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32,复习题六16题.

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相遇点距A 、B 两地中点处8km ,已知甲车速度是已车的1.2倍,求A 、B 两地的路程。

分析:画出线段示意图,联系题意找出相等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方法1.由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可找出相等关系:

甲车速度 = 乙车速度×1.2

.直接设未知数,并设辅助未知数.

解:设A 、B 两地的路程是xkm ,两车行驶th 后相遇.根据题意,得

t

x t x 82

82-=+ 解这个方程得:x=176

答:略

方法2.由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相遇.可知两车相遇时相遇时间相同.即

相遇时甲车行驶的时间 = 乙车行驶的时间

直接设未知数,并设辅助未知数.

解:设A 、B 两地的路程是xkm ,乙车的速度是ykm/h,则:甲车的速度是

1.2ykm/h.根据题意,得

y

x y x 822.182-=+ 解得:176=x

评:①从速度上或时间上找出相等关系,通常列出的方程为分式方程或带分母的方程,列方程有一定难度,解方程难度更大.②设辅助未知数是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常用手段.

方法3.由路程、速度、时间公式S=VT 可知S 1=V 1T 1. S 2=V 2 T 2

221121T V T V S S =,当T 1=T 2时,则2

121V V S S =. 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 = 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

直接设未知数

解:设A 、B 两地的路程是xkm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x=176

答:略.

评:利用路程之比等于速度之比,这个等量关系是有条件的,本方法列方程时有难度,这个等量关系不容易想到,但是列出方程后,比较容易求出方程的解.

方法4.由甲、乙两车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相遇点距A 、B 两地中点处8km ,已知甲车速度是已车的1.2倍.可知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16km ,即

相遇时甲车行驶的路程 – 乙车行驶的路程 = 8×2km

间接设未知数.

解:设乙车的速度是xkm/h,两车相遇时用的时间为th.则A 、B 两地的路程为(xt+1.2xt )km 根据题意,得

1.2xt – xt = 82

解这个方程,得

Xt = 80

Xt+1.2xt = 80+1.2 ×80 = 176

评:从路程上找出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通常为整式方程,具有易列、易解的优点,同学们不妨多试几次,比较一下。

综上所述,观察比较解此题的四种方法可知,解决行程问题较好的方法与技巧:应从画线段图入手,从路程上找出相等关系,通常可以列出整系数(或整式)方程,能使这类问题快速、简练、准确地得到解答。如果是求时间或速度的题,可直接设未知数解答;如果是求路程的题,可间接设未知数解答。

练习

一、(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21习题3

从甲城到乙城,原来公共汽车需要行驶4h ,原线路改造成高速公路后,车速平均提高20km/h,3h 即可到达.两城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答案:方法1.设甲乙两城间的路程是xkm.则204

3=-x x 解得x=240 方法2.设原汽车车速为ykm/h.则两城间的路程是4ykm 4y=3(y+20) 解得y=60 ,4y=240)

二、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乘公共汽车去较远的省城参观科技展览,小明因为特殊原因要晚出发半小时,但他在同一地点乘坐了速度更快的高速客车追赶大家,公共汽车和高速客车的速度分别为60km/h 和80km/h.高速客车出发后多少小时可追上公共汽车?追上的地点距出发地点多远?

(答案:方法1.设高速客车出发x 小时后追上公共汽车,则两城间的路程是80xkm ,根据题意,得:605.06080?+=x x ,解得x =1.5,80x=120;方法2.设高速客车在出发点ykm 处追上公共汽车,则高速客车追上公共汽车的时间为80

y h,根据题意,得: 60605.080?-=y y ,解得y=120,5.180=y )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之行程问题练习题(配答案)

行程问题(讲义) ? 课前预习 1. 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行程问题,那么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知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一天小明在下午5:00放学之后开始步行回家,同时爸爸骑自行车从 家出发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钟,爸爸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40米/分钟,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设小明爸爸从家出发x 分钟后接到小明,分别用含x 的代数式表达小明和爸爸所走的路程. 3. 上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家 爸爸

?知识点睛 行程问题: ①理解题意,找关键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运动过程,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进行; ③梳理信息,列表,提取数据,列表时要按照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过程进行分类; ④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精讲精练 1.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 /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 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 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启明中学举行了一次路程为60千米的远足活动,八年级学生步行,七年级学生乘一辆汽车,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地出发,这辆汽车开到目的地后,再回头接八年级的学生.若八年级学生的速度为5千米/时,比汽车提前一小时出发,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时,问八年级学生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 2.王力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陈平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两人都沿同一公路匀速前进,已知 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时,两人还相距36 km, 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 km.求A,B两地间的路程. 3.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走28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35千米,去时下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类型与解题技巧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题型及其特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点,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又是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 后第一次接触到用代数的方法处理应用题。因此,认真学好这一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整个中学阶段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大有帮助。因此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题型及其特点归纳下来,如下: (1)和、差、倍、分问题。 此问题中常用“多、少、大、小、几分之几” 或“增加、减少、缩小”等等词语体现等量关系。审题时要抓住关 键词,确定标准量与比校量,并注意每个词的细微差别。 (2)等积变形问题。 此类问题的关键在“等积”上,是等量关系的所在,必须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调配问题。 从调配后的数量关系中找等量关系,常见是“和、差、倍、分”关系,要注意调配对象流动的方向和数量。这类问 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①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②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③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行程问题。 要掌握行程中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X时间。 相遇问题(相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相等关系是:各人走路之和等于总路程或同时走时两人所走的时间相等为等 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路程 追及问题(同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两人的路程差等于追及的路程或以追及时间为等量关系。 ①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甲走的路程- 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 ②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 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环形跑道上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同地反向而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走的路程和等于一圈的路程;同地同向而行的等 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差等于一圈的路程。 船(飞机)航行问题:相对运动的合速度关系是: 顺水(风)速度=静水(无风)中速度+水(风)流速度;逆水(风)速度=静水(无风)中速度—水(风)流速度。 车上(离)桥问题: ①车上桥指车头接触桥到车尾接触桥的一段过程,所走路程为一个车长。 ②车离桥指车头离开桥到车尾离开桥的一段路程。所走的路程为一个成长 ③车过桥指车头接触桥到车尾离开桥的一段路程,所走路成为一个车长+桥长 ④车在桥上指车尾接触桥到车头离开桥的一段路程,所行路成为桥长-车长 行程问题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的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并注意两者运动时出发的时间和地点。 (5)工程问题。 其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合做的效率=各单独做的效率的和。当工作总量未给出具体 数量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 ,分析时可采用列表或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 6 )溶液配制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行程类问题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行程类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能列一元一次方程。 2.能通过画线段图解决行程类的相遇问题,追击问题。 教学重点:根据线段图熟练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画行程类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一次,外国一位著名数学家与苏步青教授一起乘车,这位数学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请苏步青解答: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一只狗和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 问: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 苏教授一下子便回答出来了,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吗? 二、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一只狗和他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 问:这只狗共跑了多少千米? 变式1: 例:甲、乙两人从相距5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若乙先出发半小时后甲再出发,问甲出发几小时后与乙相遇? 小结: 相遇问题: 甲走的路程+ 乙走的路程= 两地间的路程 巩固练习:《自主学习与测评》第86 页第 2 题 变式2:你还能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 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出发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10千米? 巩固练习:《自主学习与测评》第86页第 4 题

行程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经典应用题

行程问题 一、相遇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甲、乙相向而行,则: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二、追及问题:甲、乙同向不同地,则:追者走的路程=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 三、环形跑道问题: 1、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快的必须多跑一圈才能追上慢的。 2、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的总路程为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 四、航行问题 1、飞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 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顺风速度-逆风速度=2×风速 2、航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一、相遇问题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27km的A、B两地相向而行,3h后相遇,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km,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3、甲乙两城相距100千米,摩托车和自行车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2.5小时后两车相遇,自行车的速度是摩托车的1/3倍,求摩托车和自行车的速度。 4、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出发向B村步行5分钟后,小军骑自行车从B村向A村出发,又经过10分钟二人相遇,小军骑自行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走130米,小明每分钟步行多少米? 5、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每小时17.5千米,乙的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求经过几小时,甲、乙两人相距32.5千米。 6、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追及问题 1、A、B两地相距20k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发出发,甲的速度是6km/h,乙的速度是8km/h。 (1)若两人相向而行,甲先出发半小时,乙才出发,问乙出发后几小时与甲相遇? (2)若两人同时同向出发,甲在前,乙在后,问乙多少小时可追上甲? 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知道与其他队员会和。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和,经过了多长时间? 3、一队学生去郊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去。问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三、环形跑道 1、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每分钟行550米,乙每分钟行250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多少分钟后他们再相遇? 四、航行问题 1、一只轮船航行于甲、乙两地之间,顺水用3小时,逆水比顺水多30分钟,已知轮船在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26千米,求水流的速度. 2、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流而行9小时到达乙地,原路返回需要11小时才能到达甲地,已知水流速度为2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3、一架飞机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钟,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两城市间距离 五、火车过桥 1、某桥长5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通过共用30秒,而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2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2、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行驶在平行的两条轨道上,快车长150米,慢车长200米,坐在慢车上的乘客见快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6秒,问坐在快车上的乘客见慢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几秒? 3、甲乙两列火车,长分别为144米和180米,甲车比乙车每秒多行4米,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相遇到错开需要9秒,问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个长256米的隧道,(即从车头进入入口到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以16秒的时间通过了长96米的隧道,求列车的长度。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一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一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丨f S1 f|J S2 J丨乙 AC B

追及距离一一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 甲| f S1 J I 乙f S2 AB C 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 S乙=BC 距离差AB =S甲-S 乙 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三、例题: (一)相遇问题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 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两车从 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 则可列方程为T =1000/ (120+80)。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 离为100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 (120+80 ) 解析二: 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公式

知能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式: 商品利润=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2)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 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100% (3) 标价、折扣数、商品售价关系: 商品售价=标价×(折扣数/10) (4)商品售价、进价、利润率的关系: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 (5)商品总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6)商品总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知能点2;储蓄、储蓄利息问题 (1)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2)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100% (3)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知能点3: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合做的效率=各单独做的效率的和。

当工作总量未给出具体数量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 知能点4:若干应用问题等量关系的规律 (1)和、差、倍、分问题此类题既可有示运算关系,又可表示相等关系,要结合题意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相等、和差、几倍、几分之几、多、少、快、慢等,它们能指导我们正确地列出代数式或方程式。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2)等积变形问题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底面积×高=S·h=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V=长×宽×高=ab (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知能点5:行程问题 要掌握行程中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相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相等关系是:各人走路之和等于总路程或同时走时两人所走的时间相等为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路程追及问题(同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 (1)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 (2)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环形跑道上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同时同地反向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走的路程和等于一圈的路程;同时同地同向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差等于一圈的路程。 船(飞机)航行问题:相对运动的合速度关系是: 顺水(风)速度=静水(无风)中速度+水(风)流速度;

说课案(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行程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 一、数学分析 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即: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蕴含的模型化的思想,同时也为后继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标准分析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方程进行表述的方法。 2.通过用方程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 3.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初步经验。经过调研,抽测17 人,有15 人完全掌握了解方程的知识,有12 人能分析出简单行程问题(不含分类讨论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我所教班级学生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基于此在例题的选择上,我设置了一道分类讨论的题目,但由于学生正处于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这道题目上易出现分类讨论不全面、考虑问题片面、数形结合思想应用不到位等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研究,从而对学生思维途径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教学目标 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找出数学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通过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求出数学模型的解——检验、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渗透分类讨论和数学建模思想。 3.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表演,教师的引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找出数学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是如何正确找出行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借助电子白板、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与演示文稿的交互使用,引导学生利用路程图研究对象的行进过程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材对比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是第三章内容,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并使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使我们有了更有力、 更方便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 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 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小升初必考题――行程问题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小升初必考题――行程问题分析 行程问题是“小升初”考试中的必考题目,更是考察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题型。行程题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敏锐的发现很多量之间的关系,并能都灵活熟练的运用一些综合的做题方法,比如:方程、比例、周期性问题等。 现就教学中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一下这一专题,并给出行程中最基本的题型,或者说是"题种"。 1. 火车车长问题: 1)基本题型:这类问题需要注意两点:火车车长记入总路程;重点是车尾:火车与人擦肩而过,即车尾离人而去。 【例1】火车通过一条长1140 米的桥梁用了50 秒,火车穿过1980 米的隧道用了80 秒,求这列火车的速度和车长。(过桥问题) 【例2】一列火车通过800 米的桥需55 秒,通过500 米的隧道需40 秒。问该列车与另一列长384、每秒钟行18 米的列车迎面错车需要多少秒钟?(火车相遇) 2)错车或者超车:看哪辆车经过,路程和或差就是哪辆车的车长 【例3】快、慢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50 米,慢车的车长是80 米,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2 倍,如果坐在慢车的人见快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5 秒,那么,坐在快车的人见慢车驶过窗口的时间是多少? 3)综合题:用车长求出速度;虽然不知道总路程,但是可以求出某两个时刻间两人或车之间的路程关系 【例4】铁路旁有一条小路,一列长为110 米的火车以每小时30 千米的速度向南驶去,8 点时追上向南行走的一名军人,15 秒后离他而去,8 点6 分迎面遇到一个向北走的农民,12 秒后离开这个农民。问军人与农民何时相遇? 2. 时钟问题: 两个速度单位:1 格/时和12 格/时,一个路程单位12 格 时钟问题主要有3 大类题型:第一类是追及问题(注意时针分针关系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情况);第二类是相遇问题(时针分针永远不会是相遇的关系,但是当时针分针与某一刻度夹角相等时,可以求出路程和);第三种就是走不准问题,这一类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点:找到表与现实时间的比例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解题技巧专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解题技巧专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快速有效地寻找等量关系 ◆类型一 利用基本数量关系寻找相等关系(路程、工程、利率、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1.某村原有林地108公顷,旱地54公顷,为保护环境,需把一部分旱地改造为林地,使旱地占林地面积的20%.设把x 公顷旱地改为林地,则可列方程为( ) A .54-x =20%×108 B .54-x =20%×(108+x ) C .54+x =20%×162 D .108-x =20%(54+x )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16cm ,长与宽的差是1cm ,那么长与宽分别为( ) A .5cm ,4cm B .4.5cm ,3.5cm C .6cm ,5cm D .8.5cm ,7.5cm 3.某小组每天需生产50个零件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生产任务,实际上该小组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个零件,结果比规定时间提前3天并超额生产了120个零件,若设该小组需完成的零件数为x 个,则可列方程为( ) A .x +12050-x 50+6 =3 B .x 50-x 50+6=3 C .x 50-x +12050+6=3 D .x +12050+6-x 50 =3 4.已知小王用2000元买了债券,一年后的本息和为2100元,则小王买的债券的年利率是 %. 5.(2017·沂源县校级月考)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若每小时行驶45千米,就要比原计划延误半个小时到达;若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就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路程及原计划的时间(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 6.某药业集团生产的某种药品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长方体盒子的长比宽多4cm ,求这种药品包装盒的体积 .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题行程问题

第二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行程类专题讲解 【基本关系式】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2)基本类型 ①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②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③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顺速–逆速 = 2水速;顺速 + 逆速 = 2船速 顺水的路程 = 逆水的路程 注意: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水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 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环形跑道问题。 一、行程(相遇)问题 A.基础训练 1.小李和小刚家距离900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行,小李每分走60米,小刚每分走90米,几分钟 后两人相遇? 2.小明和小刚家距离900米,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行,5分钟后两人相遇,小刚每分走80米,小明每 分走多少米? 3.王强和赵文从相距228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王强每分行60米,赵文每分行80米,王强出发3 分钟后赵文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4.两辆车从相距36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乙车出发,每 小时行40千米,乙车出发几小时两车相遇? 5.两村相距35千米,甲乙二人从两村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先 出发1小时后,乙才出发,当他们相距9千米时,乙行了多长时间? 6.甲乙二人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比乙每小时多行1千米,5小时后二人相遇,求 两人的速度。 7.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1小时,他们在乙出发4小时后相遇,已知 甲比乙每小时多行2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1.doc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1 Born To Win 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行程问题解题方法 应用题是管理类联考数学中的必考题型之一,每年考七道题左右,所占分值也较大,具体考查类型较多,其中包含有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比和比例问题、交叉法问题、最值问题等等。行程问题每年必考一个题目,难度从简单题目到中等难度偏上甚至难题都有。下文中跨考教育初数教研室马燕老师将具体讲解一下行程问题及历年考查情况。 行程问题涉及两大解决办法:一是列方程解应用题(80%以上的题目都用该方法),二是比例关系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最最常见的解题方法,是考试的主要考查方式。该方法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找等量关系,二是解方程。等量关系主要是通过仔细审题得出的,简单题目的等量关系非常明了,比如15年1月份的真题中“前一半路程比计划多用时45分钟”,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等量关系,而有些题目的等量关系比较隐晦,需要画示意图才能得出,比如14年1月分的真题中没有直接描述等量关系的语句,需要借助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结合题目和示意图得出,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场上保持冷静的态度,无论题目难易程度如何,题目中的关键点都要读出来且弄明白才有可能拿到分数。等量关系只要能够准确找出,列方程就不成难点了,接下来比较花时间的就是解方程了。有些题目的难点不在列方程,反而在解方程上。比如15年1月份的真题中“前一半路程

比计划多用时45分钟”,设未知数列方程比较简单,难住大部分考生的是列出方程之后的解方程过程。两个方程需要联立求解,用常规的换元法或者消元法计算量都相当大,因此首先需要处理一下方程本身。注意到两个方程有很多共同的部分,因此要用“整体”的思路求解,简化解方程的步骤,节省做题时间。 利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主要针对的是赛跑问题,历年考试中出现过两次。这种方法对应的题目特征是:整个题目描述中只给了一种量,比如2012年10月份的题目中只出现了有关路程的量,其余的时间或者速度都没给具体的量,而且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只要还在跑道上进行赛跑,时间肯定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路程比等于速度比来求解。 2015年12月份考查的行程问题比较简单,用最基本的公式求解即可。 3、(2015-12)上午9时一辆货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同时一辆客车从乙地出发前往甲地,中午12时两车相遇,货、客车的速度分别是90千米/小时、100千米/小时。则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距乙地的距离是() (A )30千米(B )43千米(C )45千米(D )50千米(E )57千米 【答案】C 【解析】 由题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570

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方法及练习

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方法及练习 例:修筑高速公路经过某村,需搬迁一批农户。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政府统一规划搬迁建房区域,规划要求区域内绿色环境占地面积不得少于区域总面积的20%。若搬迁农户建房每户占地1502m ,则绿色环境占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政府又鼓励其他有积蓄的农户到规划区建房,这样又有20户农户加入建房,若仍以每户占地1502m 计算,则这时绿色环境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5%。为了符合规划要求,又需要退出部分农户。问:(1)最初需搬迁建房的农户有多少户?政府规划的建房区域总面积是多少2m ? (2)为了保证绿色环境占地面积不少于区域总面积的20%,至少需退出农户几户? 解析:(1)设最初需搬迁建房的农户有X 户 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总面积*(1-40%)=150X 总面积*(1-15%)=150(X+20) 2、找出等量关系:总面积不变 3、列出方程: 150X/(1-40%)=150(X+20)/(1-15%) 4、解方程——细致、仔细! 150X*5/3=150(X+20)*100/85 17*250X=3000(X+20) 解得X=48总面积为12000m 2 (SO EASY !) (2)设至少需退出农户X 户 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总面积*20%=绿色环境占地面积 2、找出等量关系:退出农户后,建房占地为80% 3、列出方程: (48+20-X)*150 =12000*80% 解得X=4 列方程解应用题(每题10分) 1.甲、乙两汽车,甲从A 地去B 地,乙从B 地去A 地,同时相向而行,1.5小时后两车相遇.相遇后,甲车还需要2小时到达B 地,乙车还需要89 小时到达A 地.若A 、B 两地相距210千米,试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走走停停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里走走停停的题目应该怎么做 1、画出速度与路程的图。 2、要学会读图。 3、每一个加速减速、匀速要分清楚,这有利于您的解题思路。 4、要注意每一个行程之间的联系。 二、学好行程问题的要诀 行程问题可以说就是难度最大的奥数专题。 类型多:行程分类细,变化多,工程抓住工作效率与比例关系,而行程每个类型重点不一,因此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 题目难:理解题目、动态演绎推理——静态知识容易学,动态分析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与概括能力 跨度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学行程——四年的跨度,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来加深理解、夯实基础 那么想要学好行程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要诀呢? 要诀一:大部分题目有规律可依,要诀就是"学透"基本公式 要诀二:无规律的题目有"攻略",一画(画图法)二抓(比例法、方程法) 竞赛考试中的行程题涉及到很多中数学方法与思想(比如:假设法、比例、方程)等的熟练运用,而这些方法与思想,都就是小学奥数中最为经典并能考察孩子思维的专项。 例1、甲乙两人同时从一条800环形跑道同向行驶,甲100米/分,乙80米/分,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甲需多久第一次追上乙? 【解答】这样的题有三种情况:在乙休息结束时被追上、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与在行进中被追上。很显然首先考虑在休息结束时的时间最少,如果不行再考虑在休息过程中被追上,最后考虑行进中被追上。其中在休息结束时或者休息过程中被追上的情况必须考虑就是否就是在休息点追上的。 由此首先考虑休息800÷200-1=3分钟的情况。甲就要比乙多休息3分钟,就相当于甲要追乙800+80×3=1040米,需要1040÷(100-80)=52分钟,52分钟甲行了52×100=5200米,刚好就是在休息点追上的满足条件。行5200米要休息5200÷200-1=25分钟。 因此甲需要52+25=77分钟第一次追上乙。 例2、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的跑道相距2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她们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秒? 【解答】这就是传说中的“走走停停”的行程问题。 这里分三种情况讨论休息的时间,第一、如果在行进中追上,甲比乙多休息10秒,第二,如果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甲比乙多休息5秒,第三,如果在休息过程中且又没有休息结束,那么甲比乙多休息的时间,就在这5~10秒之间。显然我们考虑的顺序就是首先瞧就是否在结束时追上,又就是否在休息中追上,最后考虑在行进中追上。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来解答这个题了。我们假设在同一个地点,甲比乙晚出发的时间在200/7+5=235/7与200/7+10=270/7的之间,在以后的行程中,甲就要比乙少用这么多时间,由于甲行100米比乙少用100/5-100/7=40/7秒。 继续讨论,因为270/7÷40/7不就是整数,说明第一次追上不就是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的。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有240/7÷40/7=6就是整数,说明在乙休息的中追上的。即甲共行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 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 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 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 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 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二、奥数行程: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公式 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 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多次相遇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会用图示法分析行程问题;能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图示法对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应用数学意识,自觉反思解题过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图示法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 从行程问题中,准确地分析寻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问题:甲、乙两站相距36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8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160公里。两车从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探讨:

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2、这种类型的问题中,有哪些基本量?你是否知道这些基本量的关系?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这道题目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用我们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可以吗?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主动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析,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评析自然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情境问题,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这些问题过渡自然,却又层层递进,将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海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2、熟练的了解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并能仔细审题,理解行程问题中“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关键词的含义; 3、熟练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结合图示法分析行程问题,并能准确地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4、熟练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同时注意:设未知数和答都要完整,并要注意单位。

六年级奥数-第八讲.行程问题(二).教师版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