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 药品注册管理:是指SFDA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其核心目标:提示药品本质规定性的具体内涵,以此理解风险的范围,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预期范围内。

2 药品生产管理: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审查、许可、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药品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审查、许可乃至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根本目标是要在药品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保障药品质量的内在均一性,从而消除因为生产环节的原因挑战药品质量均一性的风险因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 药品经营管理:除应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还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经营药品。对于经营管理,其实质就是对于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4 药品使用管理:是药品风险管理中最为复杂的因素。因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最为关键是的表现是消费者并不能判断自己是否使用某药品,这种判断需要由医师和药师来代替完成。药品使用管理的目的是: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从以人(患者)为本的角度,在使用环节把握药品科学赋性,争取患者的最大利益。

5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上市再评价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制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必须经常考察本单位所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药学、医学和其它技术人员,对新药进行审评,对已经批准生产的药品进行再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上市后再评价管理是对上市前局限性弥补,也是对上市前局限性的认识在现实中的检验。

什么是药品风险控制?

药品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后的风险问题采取措施或策略。

常用的风险处理策略:风险教育:提高相关人员对药品风险的认识水平,增强责任感和防范意识,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教材是常用有效的手段。

风险预防: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风险管理事件,包括: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风险意识,加强有关设备维护等。

风险回避:减少甚至停止开展具有极高风险的药学服务项目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风险转移:转移并不是让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而是改变不同主体对风险的分担。

风险自留: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采用的方法,即由医疗机构承担药品风险所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

医院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可以治病,也可以致命的双重属性,其决定了药品具有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典型特性,即风险确定性和预臵必然性。药品监管是全过程监管,药品的风险管理贯穿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分析医院药品风险,学习药品风险管理知识,了解药品风险管理现状,探索药品风险管理对策,强化医院药品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药品风险管理溯源

1.药品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医院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在医院内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发现、评估、预防和控制药品风险,以实现患者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

化的动态管理过程。药品风险管理贯穿于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系列药物警戒和干预,是对整个产品周期全面和持续降低风险的过程,旨在识别、预防和减少药品相关风险,实现风险/效益比最小化。

2.药品风险来源不同的药品风险特点亦不相同,这是药品风险/效益比的特性决定的。抛开各种具体药品,从讨论药品风险形成的来源开始,称之为“根本来源”,其目的是既可以更好地管理药品的风险,使之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也可以理性地溯清各种风险及因素。所有影响药品本质属性的因素均是药品的风险因素。明确药品风险的根本来源,进而从管理的角度,沿着药品注册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药品流通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及上市后安全监测与管理这条线,安排全程监管的机制和制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药品风险管理研究起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盟监管当局开始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研究,本世纪初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药品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指导原则,标志着发达国家在药品监管领域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成熟。2005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正式发表了《药物警戒规范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指导原则》、《药品风险最小化计划制定和应用指导原则》、《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指导原则》,同年11月欧洲药

品管理局(EMEA)发表了《欧盟人用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原则》。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药品修正法案》,该法案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冲击力的一部法案,其提升了美国FDA对药品上市后的监管,从制度层面增加了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的强制性。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

1.法律法规的制定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药品风险管理从起步阶段迈入快速发展阶段,修订了《药品管理法》,颁发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表明我国药品风险管理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初步形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点由病例报告的数据收集转向数据的分析、评价和利用。随着药品管理的逐步深入和对药品风险属性认识的增强,药品风险管理已成为与药品有效性同等重要的问题,如“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的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停止西布曲明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

2.主要措施我国进行药品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暂停上市前研究和审批;开展分析、评价,发起有关研究;修改药品说明书;限制使用;进行质量抽验,提高质量标准;撤销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通报违法药品广告等。根据药品批准上市的时间,药品风险管理分为两个阶段:①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加强药品研发监管,实行药品注册管理。一种新药在经过一系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获得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证据,并进行充分的利益-风险分析后方可批准上市。而上市前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药品上市前评价与审批的管理,风险管理主要措施有暂停上市前研究和审批,开展分析、评价,发起有关研究等。②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可接受的风险性问题,即某一人群为获得预期利益而准备接受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上市药品的管理决策必须基于现有证据、既往经验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才能制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暂停、召回、撤市、救治等。

加强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及药品安全工作制度组建医院药品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药品风险识别与评价及药品遴选、采购小组,承担药品风险管理的职能,由院领导、医学、药学、护理、管理等多学科、富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药剂科具体负责;医院内所有涉药科室主任、护士长和指定的风险管理员组成药品风

险管理小组,构架覆盖全院的药品风险管理监测网。药品风险管理组织具体职责为负责药品风险、药物警戒的教育;指导药品风险管理;对药品使用、管理等提出意见或建议;指定药物策略;评价药品管理制度和制定措施;管理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用药差错;发布药品风险信息等;负责医院内药品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工作的汇总;负责对新申请的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对高危药品品种的替换,按照临床价值遴选品种等。医院结合实际制定风险预警制度、风险控制制度、药品资质认证制度、临床药师制度、风险事件报告制度、高风险药品管理制度、中药注射剂管理制度、输液配制管理制度、药品风险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药品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

2.药品采购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风险伴随药品一起进入医院,医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质对进院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监测,故医院必须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按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定要求,从合法渠道采购药品,严格执行药品入库验收制度,是医院安全用药的前提。另外,还应建立供应商资质档案,并时刻注意评价药品供应情况,如根据监管部门抽验药品的质检报告、包装、说明书等评价药品质量,此为医院降低药品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购进药品均验明、核实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以及所购药品的批准文件等有效证明文件;对首次购进药品,妥善保存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上述材料的

复印件;索取合法票据并留存,清单上必须载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数量、价格等,票据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并不得少于3年;定期或不定期考察生产、批发企业的药品保管养护质量;执行严格的药品验收制度与程序,并建立验收档案和药品退出机制。

3.药品储存药品的质量与药品的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需要在特殊环境下储存的药品,如果保存不当则会使原本合格的药品变质失效。因此,医院应完善药品储存、质量报告制度。按照药品属性和类别分库、分区、分垛存放,并实行色标管理;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各类药品分别储存、分类存放;过期、变质、被污染的药品放臵在不合格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以及易燃、易爆、强腐蚀等危险性药品应按相关规定存放,并安装报警装臵和设臵消防灭火器;配备空调、排风扇、冷藏柜、干湿度计等设备,按照药品说明书标明的储存条件储存药品,验收、养护时查验相应条件并做好记录;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遵循“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放药品;养护人员定期对储存药品进行检查与养护,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湿度,维护储存设备,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与此同时,医院在急诊室、病区护士站等场所,配备符合药品储存条件的专柜,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药品质量,防止使用过期失效药品。

4.用药决策用药坚持“五正确”原则,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剂量、正确的药物、正确的给药途径、正确的适应证。根据国家药典、说明书和用药指南选择药品,避免经验用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既要注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也要注意临床用药的合法性,既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的权益,也保障医生合法用药的权益,从而防止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5.药品调剂调配差错是调配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如发错药、包装错误、药品变色变质等;另外,还存在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等审查处方的风险。药师应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严格掌握“四查十对”制度,防止发生发错药等现象。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拆零药品的包装袋必须标明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院名称等内容,有其他特殊要求的,做书面说明。

6.处方执行在医疗实践中,要治好病,既取决于医师、药师正确用药指导,也取决于患者是否合作,是否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如果不按医嘱用药,甚至不用药或中途停药,或滥用、多用药以及饮食、吸烟、有不良生活习惯等,均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医务人员应多向患者宣传药品知识,提

高其用药的依从性。护士给药过程中的药物溶媒、药物浓度、给药途径、给药速度等是否合理,药品外观性状检查、消毒剂的应用、静脉穿刺水平、核对医嘱等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护士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降低药物使用风险的危害。

7.用药监护药师参与临床开展合理用药工作,能够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少数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不够重视,认为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会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存在质量差和漏报现象,无法正常发挥药械预警作用,不利于合理用药工作的有效开展。我院每个临床科室设立1名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员,负责日常评估、报告工作。关注国内外因药品安全性原因发布的警告或采取的措施等有关信息,重点监测《药品不良信息通报》中涉及的品种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重点监测的品种,院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及时向临床和职能科室发布相关信息。及时对药品信息进行合理性评价,对高风险性药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按照制剂规范和批文配制医院制剂,不配制无批准文号的制剂,不违规销售医院制剂,严格按照处方使用医院制剂。

8.把好药学服务关医院设臵临床药学工作室,加强学习培训,逐步提高药师的专业素质;药师深入临床科室并在

药房设臵药物咨询窗口,为医学、药学、护理人员及患者和家属提供药学服务。

综上所述,药品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领导、医生、药师和护士共同努力,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各负其责,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建立健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药品风险管理工作,方能将药品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标准管理规程 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 一.目的:规范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二.责任:质量保证部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品风险管理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 安全性风险管理+质量安全问题 1、定义:已知风险和潜在风险 1.1已知风险:是有充分证据证实与所关注的药品具有因果相关性的不良事件。 1.2重要的已知风险:是指会对产品的获益风险平衡产生显著影响和/或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的一种风险。 1.3潜在风险:指有数据提示不良事件与所关注的药品之间可能有因果相关性,但是这种因果相关性尚未证实。 1.4重要的潜在风险:指可能对产品获益风险平衡产生影响。 2、风险管理活动周期(全生命过程)

集和评价不良事件继续收集和评价不良事件 3、制定计划 3.1按同一活性成分准备风险管理计划(RMP)。 3.2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3研发早期启动DRMP撰写制定。 3.4措辞应通俗易懂。 3.5考虑中国患者的需求。 3.6可操作性及合理性。 3.7考虑是否会影响产品可及性。 3.8评估是否会增加医疗系统负担。 4、执行与评价 4.1执行:严格执行、动态维护、保持沟通 4.2评价 4.2.1RMP执行情况,如与预期不符,应分析情况。 4.2.2上市后累计获得数据是否影响产品风险的判断。 4.2.3药物警戒活动是否充分或已不适用。 4.2.4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有效性。 4.2.5是否影响产品可及性或加重医疗系统负担。 4.3文件保存与递交 4.3.1RMP的原始版及所有修订版。 4.3.2历次评价结果。 4.3.3RMP中各项研究执行情况。 4.3.4新增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一.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药品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的管理 三.术语或定义 质量风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四.职责 质量部: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风险评估、控制与审核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 职能部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五. 规程 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管理包括的内容有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审核等程序,持续地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1.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即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2)可能性有多大? (3)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2.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点归纳为:(1)风险是否在可以被接受的水平上?(2)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3)在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时是否会产生新的风险? 3.风险沟通: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4.风险审核:在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应该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进行审核,尤其是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的事件进行审核。 (二)风险管理程序 (1).风险管理的启动 1.确定问题和/或有关风险的疑问,包括确认风险可能性的相关假设; 2.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或专家,收集与所评估的风险相关的可能性危险、危害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数据。 3.根据存在的主要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管理的组长和必要的资源。 4.确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评估和结论; 5. 根据具体的问题,由风险管理的组长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详细的时间计划。 (2).风险评估:首先系统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经验来确认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包括识别可能的后果,为进一步质量风险管理进程的

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编号:SY-AQ-04294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Regulations on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trade

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目的:为规范各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 二、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三、范围: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所有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管理。 四、职责:质量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五、内容: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公司质量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司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由质量负责人主持质量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员包括各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各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 2、风险识别 各部门负责人依据GSP相关要求,结合部门经营环节的有关风

险,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填写《质量风险排查表》,报风险管理小组。 3、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小组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人员,依据《质量风险排查表》,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确认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可识别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由质量管理部汇总形成《质量风险点列表》。 4、风险控制 4.1、各部门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已经确定的风险点,使其降低或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4.2、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共同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审核、验证,确认能否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上,如若不能则应该重新评估、确立防控措施。 5、风险沟通 各部门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与信息交流,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及时处理在实施过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制 度正式版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目的 建立公司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团队质量风险意识,规范药品经营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操作规范,提高规避药品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经营药品(含二类精神药品)全过程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沟通与审核的管理。 三、职责 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部,行政部。

四、内容 4、1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是全员及全方位的全过程管理,是应用管理方针、程序实现对药品整个周期对目标任务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2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GSP实施全过程,每年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使我们主动地识别并控制药品经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进一步保证和加强药品和服务的质量。 4.3 企业负责人领导公司质量风险工

制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制度.doc

制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避免让患者承受药品在安全、疗效和质量上的风险,尽可能降低药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风险,规避质量事故或药害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2. 范围适用于药品质量风险管理。 3. 责任 总经理、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质量授权人负监督责任。 4.规程 4.1质量风险管理的内容: 4.1.3药品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流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包括运输、储存、分发、使用各个环节,这是合格药品出厂后所经历的漫长过程,对这个过程的风险控制远比在药厂复杂,这个环节也是药品生命周期不可缺少的一环。 4.2质量风险管理管理步骤: 质量风险管理步骤: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控制、质量风险沟通、质量风险审核。 4.2.1质量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阶段是先要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引起的危害进行评估。 4.2.1.1辨别(识别)质量风险产生的环节,找出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及关键点。

4.2.1.2分析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的概率,找出主要的原因和产生风险的关键要素。 4.2.1.3危害程度的判定评价:风险对药品质量影响范围、严重性以及有否次生危害风险。 4.2.1.3.1评估质量风险的级别,可能会有两种情况:1)显形风险,即可见的、已有的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2)隐形风险:正在发生尚未表现出来或在药品有效期内会渐渐显示出来。 4.2.1.3.2评估风险对已上市销售的药品影响程度与范围,分清是主要风险还是次要风险。 4.2.2药品质量风险的控制质量风险控制可以体现在风险控制的方法、控制的措施和控制的过程3个方面。 4.2.2.1风险控制的方法质量风险控制方法的着眼点在于人员、硬件和软件三个部分。(1)人员。与产生风险或质量缺陷相关联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岗位培训、操作水平有关,以此着手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或弥补,来控制质量风险的发生。 (2)硬件及材料。从厂房、设备、环境以及原辅材料方面找出影响因素着手控制。 (3)软件。从与产生风险相关联的文件(例如sop、工艺规程、检测方法、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风险的控制。

新版GMP之高质量风险管理系统规程

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1 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规程,规范产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2 范围 适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存在风险、需要风险管理的情形。 3 责任 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所有相关人员。 4.标准 4-1质量风险管理(QRM)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就药品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QRM的运用领域如下: (1)文件记录:文件到期修订或药政法规更新,需要较大规模的修订文件记录时,确定修订的范围和深度; (2)质量缺陷:确定可疑的质量缺陷、投诉趋势、不合格品、退回、偏差、OOS,以及产品、洁净室(区)环境、工艺用水等定期回顾中不良趋势对质量的潜在影响; (3)审计/自检:发现潜在的风险范围,制定外部审计/内部自检的范围和深度; (4)变更:分析变更产生的风险; (5)厂房和设备:合理化厂房和设备的设计、安装和使用,设立适当的校正和维护保养计划; (6)确认和验证:确定验证的范围和程度,以及验证后取样、监测、再验证、关键工艺参数等; (7)产品研发:评价是否需要进行与扩大生产和技术转移的附加研究;(8)其他存在风险需要风险管理的情形。 4-2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4-2-1启动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出现4-1所列的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事件后,事件责任部门即报告质量部,经确认后,质量部指定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及小组成员,即启动本程序。小组成员至少应包括风险事件责任部门负责人及QA 人员,并根据需要也可邀请其他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由QA 对风险事件进行编号,编号方式为:QRA YY- XX ,YY 为两位年号,XX 为两位年度流水号,并发放编号后的《质量风险评估表》(见附页)到风险管理小组,同时在《质量风险项目台账》(见附页)上进行登记。 4-2-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程序启动后,即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识别,对接触这些危害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 4-2-2-1风险识别

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 规程正式版

药品经营的质量风险管理规程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目的:为规范各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 二、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三、范围: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中所有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管理。 四、职责:质量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五、内容: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公司质量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司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由质量负责人主

持质量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员包括各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各经营环节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 2、风险识别 各部门负责人依据GSP相关要求,结合部门经营环节的有关风险,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填写《质量风险排查表》,报风险管理小组。 3、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小组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人员,依据《质量风险排查表》,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确认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可识别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由质量管理部汇总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1)

1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生产药品其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的管理 3术语或定义 质量风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4职责 质量部: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风险评估、控制与审核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 职能部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安全注意事项 不适用于本文 6规程 6.1风险管理的内容 6.1.1风险管理包括的内容有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审核等程序,持续地贯穿 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6.1.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 即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2)可能性有多大(3)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6.1.3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点归纳为:(1)风险是否在可以 被接受的水平上(2)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3)在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时是否会产生新的风险 6.1.4风险沟通: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 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6.1.5风险审核:在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应该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进行审核,尤 其是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的事件进行审核。 6.2风险管理程序 6.2.1风险管理的启动 6.2.1.1确定问题和/或有关风险的疑问,包括确认风险可能性的相关假设; 6.2.1.2 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或专家,收集与所评估的风险相关的可 能性危险、危害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数据。 6.2.1.3 根据存在的主要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管理的组长和必要的资源。 6.2.1.4 确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评估和结论; 6.2.1.5 根据具体的问题,由风险管理的组长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详细的时 间计划。 6.2.2风险评估:首先系统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经验来确认工艺、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 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包括识别可能的后果,为进一步质量风险管理进程的其它步骤提供基础;其次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这需要相当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QA相关人员共同完成,通过分析确认将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

医院高危药品风险管理

医院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 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着且迅速,易危害人体,在使用错误时,有很高的机率对患者造成明显的伤害或危险的药品。 有关高危药品目录 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A、B、C级。 A级代表最高级别,是指使用频率最高,如果发生用药错误易导致患者死亡的药品,是本院管理的重点。 1、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如普萘洛尔) 3、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或以上) 4、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5、硫酸镁注射液 6、浓氯化钾注射液 7、100ml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8、硝普钠注射液 9、磷酸钾注射液10、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等)11、口服及静脉用强心药(如地高辛、米力农)12、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13、浓氯化钠注射液. B级高危药品是指使用的频率较高,使用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但伤害低于A级。 1、抗血栓药(抗凝剂,如华法林). 2、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如甲氨蝶呤注射液 3、放射性静脉造影剂.如碘化油针(进口) 4、全胃肠外营养液(TPN).如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1) 5、静脉用异丙嗪 6、依前列醇注射液 7、秋水仙碱注

射液8、心脏停搏液9、注射用化疗药.如阿糖胞苷针(赛得萨)10、静脉用催产素11、静脉用中度镇静药(如咪达唑仑)12、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如水合氯醛)13、阿片类镇痛药,注射给药.如度冷丁针(盐酸哌替啶)14、凝血酶冻干粉 C级高危药品是指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发生用药错误后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但伤害小于B级。 1、口服降糖药.如瑞格列奈片(诺和龙) 2、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 3、阿片类镇痛药,口服.如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 4、脂质体药物.如多柔比星脂质体针(楷莱) 5、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与拮抗药 6、口服化疗药.如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7、腹膜和血液透析液.如1.5%低钙腹膜透析液. 8、中药注射剂. 9、苯二氮卓类.如艾司唑仑片(舒乐安定)10、静脉用茶碱类。 高危药品的风险 (1)高危药品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药理作用显着且迅速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使用不当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给药方式(如口服,肌注,静脉注射,静滴,动脉注射,鞘内注射)使用剂量,药物浓度,给药速度,药品配伍等环节"。 (3)医院用药管理系统不完善产生的风险。 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1)高危药品的存放:医院的高危药品存放于药库或药房进行统一管理,不存放于病房。并在药库和药房设置高危药品的摆放专区和摆放药架,不与其他药品混

某大药房质量风险点的管理重点和处置预案简述

XX大药房 药品经营活动中质量风险点的管理和处置预案, 进行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沟通和审核过程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药品经营企业作为质量风险管理主体,在药品经营环节实施GSP过程中,通过运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正确识别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科学控制质量风险,达到降低质量风险危害程度的目的,从而发挥质量风险管理对企业GSP贯彻实施的保证作用,进一步保证药品的质量,切实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为此,药房制定了质量风险的管理规定,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质量风险进行是识别、评估、控制,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是药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风险管理方法使我们能主动地识别并控制药品经营过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包括了本药房经营活动中的采购、收货、验收、陈列养护、销售等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要求每一位员工均应具有药品质量风险意识。药房还成立专门的质量风险管理机构,成员包括: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养护员、营业员。 一、经营过程中质量风险点的管理重点和处置预案 药房按照药品经营管理过程对质量风险点进行管理,其管理重点为: 1.人员管理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1)风险点

人员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 ①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高风险点”:药房质量否决权; ②质量管理员负责“高风险点”:客户的管理、供货商的审核、品种的审核;; ③验收员负责“高风险点”:药品的质量验收; ④养护员负责“高风险点”:陈列药品的养护管理。 (2)处置预案 高风险岗位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岗位,对高风险岗位的任职资格及岗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是确保高风险岗位控制要点,药房对高风险岗位的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进行控制。 2.经营过程管理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药品经营过程中高风险点的管理是为了控制药房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风险,避免药房因出现质量事故而造成损失,达到由合法的人,从合法的企业,购入合法的药品,通过合法的储存与运输,合法销售给客户的质量目标。 (1)购进的风险点及处置预案 ①风险点 供货商管理是企业购入药品的关键风险点,只有从合法的供货商购入药品才能确保药品的合法性;购入合法药品是采购中的关键点,也是采购过程的风险关键点,只有从合法的供货商,采购合法的品种,经过合法的收货和验收才能确保购入药品的合法性。 ②处置预案 药房对于供货商,由质量管理员负责审核,质量负责人进行批准

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管理活动自古即有,其已经成为一切有组织的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药品作为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特殊物质。药品从研发、生产、流通以至使用,不仅涉及主体明确,自身特性鲜明,系统独立,而且是任何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承担着整个人类连续、繁衍的重任,故而任何社会、政府都将对药品的全面监管作为其重要的职能,这就是对药品的管理。而所谓药品自身鲜明的特性,就是作为一种可以调节、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物质,而且是一种外源性物质,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已知地或未知地对人体的伤害,这种“天生”就带有“危害”性的特性,使得所有进行药品监管的机构,都会将药品安全监管作为其重要职能来加以强调。而通过实施药品安全性监测,实现药品风险管理,不仅是药品安全监管,也是药品监管最经济和最重要的手段。 一、国内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 药品风险管理(Drugs risk management)是通过药品安全性监测,在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不同事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药品)对药品风险/效益的综合评价,采取适宜的策略与方法,将药品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在我国,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一

药品质量风险控制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系统的质量风险分析控制管理制度。 范围:适用于公司内进行的药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GMP管理 责任: 内容: 1 定义: 风险:药品风险是与药品有关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险。一般是指危害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严重性的结合。 质量风险管理:在整个药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2 质量风险管理方针、目的和范围: 2.1 质量风险管理方针:药品质量源于设计、源于生产。 质量风险评估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患者的利益。 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实施的力度、形式和文件的要求科学合理,并与风险的程度相匹配 2.2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按照一个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或者提高风险发生的可预测性。 2.3质量风险管理方针适用范围:适用于药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可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产品研发、物料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 3 人员职责: 3.1风险管理总负责人:为质量部经理,负责为风险管理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并审核批准风险管理计划。 3.2 风险管理小组成员: 3.2.1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类别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与相关的其他部门人员做好风险沟通并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3.2.2 其他小组成员为风险管理提供足够的协助,并参与对风险的评估过程。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分析。 3.2.3 除参加对风险的评估外,质量保证科还负责对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以及对风险管理的回顾。 3 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图见附件一): 3.1 确定事件并启动风险管理流程:需要考虑的风险点包括对患者的风险;产品不符合标准的风险;法规不符合性风险等。 3.2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由各风险小组组长组织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涉及到的各方面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优先顺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图见附件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提问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a、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风险识别 b、 c、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风险分析

医院风险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风险管理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 及时识别、报告、有效处置、防范各类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保障患者及员工的安全。 2. 范围 适用于全院 3. 定义 医院风险是指能够引起或产生对患者、患者家属、医院员工以及所有来访者严重危害性影响的人为或自然的事件。 4. 内容 4.1 风险管理组织及职责: 4.1.1 组织:风险管理组织分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和职能部门三级。 4.1.2 职责: 4.1.2.1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医院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行动计划;审核不良事件及警讯事件的分析、改进;指导开展风险分析、不良事件及警讯事件的调查分析。 4.1.2.2专业委员会:负责专业领域内风险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审核专业领域内的风险调查、分析结果及改进行动计划;监督风险防范及改进措施的落实,每年向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

4.1.2.3职能部门: 4.1.2.3.1每年11月底,各职能部门应用灾害脆弱性分析( HVA)方法,对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进行风险管理项目评估,提交各委员会讨论确定,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4.1.2.3.2按照风险优先原则,根据HVA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根本原因分析(RCA)等分析结果,对持续性风险管理项目重新设计防范措施及流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降低流程中的风险。 4.1.2.3.3对风险管理项目实施行动后,每年1 1月底完成再评估.并写出年度回顾性总结,作为下一年度医院风险项目评估的依据,经相关质量委员会讨论确定。 4.2医院风险分类:医院风险分为患者直接诊疗风险和间接诊疗风险两类。 患者直接诊疗风险:医院发生的异常事件(包括警讯事件、不良后果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临界差错事件),医疗投诉与纠纷事件,日常质量监管、安全巡查发现的危害性事件。 4.2.1患者间接诊疗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人为灾害风险和技术灾害风险。 4.3风险管理流程: 4.3.1风险识别: 4.3.1.1每季度回顾分析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数据,发

ICH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中文版)

Q9—质量风险管理 目录 1 介绍 2 范围 3 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 4 常规的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4.1 职责 4.2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启动 4.3 风险评估 4.4 风险控制 4.5 风险通报 4.6 风险回顾 5 风险管理方法学 6 质量风险管理在企业和管理机构的应用 7 定义 8 参考资料 附件I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I 1基本风险管理简明方法 I 2失败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I 3失败模式、影响及关键点分析(FMECA) I 4过失树状分析(FTA) I 5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I 6危害操作分析(HAZOP) I 7初步危害源分析(PHA) I 8风险分级和筛选 I 9辅助的数理统计工具 附件II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潜在机会

II 1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2 政府管理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3 研发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4 厂房、设备和设施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5 物料管理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6 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7 实验室控制和稳定性研究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II 8 包装和贴签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 1 介绍 风险管理的理念已被有效地运用到经济和政府管理的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如金融、保险、职业安全、公共健康、和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等。虽然质量风险管理在现今的医药工业领域里已有所应用,但仍有局限性,尚未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所应起的作用。质量体系在医药工业中的重要性无庸置疑,而质量风险管理显然正在成为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该危害严重性的组合。然而,要使各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管理的应用达成共识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各个利益相关者认识到的潜在危害可能不同,并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有不同的判断。在医药领域中,尽管存在着诸如患者、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和制药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但通过质量风险的管理来保护患者无疑是应被关注的首要问题。 在一个药品,包括其各个组分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其质量方面的风险只是其总体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认识到,只有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保持质量的稳定,才能确保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均保持与其在临床研究阶段一致。通过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对潜在的质量问题实施前瞻性的识别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1、目的 建立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对可能影响到药品质量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规避质量事故或药害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利益。 1?范围 适用于在公司质量体系内的药品质疑风险管理,它适用于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3.责任 与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人员负责实施本规程;风险管理小组负责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估、控制和追踪检査;风险管理总负责人负责本程序的启动与关闭,对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最终审批。 4.引用标准及文件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EU GMP指南Volume 4和ICH Q9。 5.内容 5.1定义 5. 1.1药品风险:与药品有关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险。一般是指危害出现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结合。 5. 1.2质量风险管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5.2质量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5. 2. 1公司成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专门负责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5. 2.2公司质量风险管理小组总负责人为质量受权人QP,负责为风险管理提供足够的资源,审批风险管理活动的启动与关闭,评估风险管理过程,回顾风险管理情况。 5.2.3备类风险小组组长一般为风险所在部门或风险控制部门的负责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相关类别的风险进行管理,及时与相关部门做好风险沟通,向本组成员讲解整个风险项目,制左风险管理il?划,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页脚内冷5

5?2?4并类风险小组成员至少包括风险发起人、QA人员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组员负责搜集潜在的与质量风险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参与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过程,并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追踪检查。 5. 3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质址风险 倉理流程的结果/输 风P 事件回顾审核K 启动质量风险管理 风也 控借 风险降低 风险接受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doc资料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 1、目的: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在公司药品上市后,为更好地发挥药品疗效、控制用药人群的风险,并使之最小化而制定的计划。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公司开展上市后药品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2、范围: 本计划使用范围,即开展风险管理的对象为公司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风险评价。 3、职责: 为更好地对已上市药品风险进行管理,公司指定质量部为专门的药品风险管理部门,指定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并配备具有相应医、药学资质的专业人员,负责对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风险进行定期评价。 4、风险管理计划内容: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包括品种的风险梳理、启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必要性评估、制定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4.1 品种的风险梳理 通过对重点品种的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监测和研究资料的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价,总结出上市药品的突出安全性问题,包括药品的已知重大风险和潜在重大风险,以及相应的高危人群。 4.1.1 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性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药物本身的性质而产生的固有不良反应,二是药品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各种因素变化,产生降解物而发生的与药品质量相关的不良反应。 4.1.2 企业需要总结的内容包括: 4.1.2.1 新的不良反应事件与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有关流行病学信息,以及同类药的不良反应信息,分析其中哪些是超适应症用药、哪些是超剂量用药、哪些是配伍禁忌和不合理用药,哪些是潜在风险,哪些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风险是否存在高危人群。

4.1.2.2 与质量相关的风险分析,包括生产处方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出厂产品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产品留样稳定性的趋势分析。 ①生产处方工艺分析:当工艺设计不合理或生产过程控制不当时,可能导致的潜在质量风险及临床使用安全性风险; ②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包括微粒污染、细菌内毒素与热源污染等药品安全性风险 ③产品质量指标及留样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主要分析药品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各种因素变化,产生降解产物而发生的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安全性风险。 4.1.3 为保证药品的安全使用,还需要总结在药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等项目补充哪些安全性信息。 4.2启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必要性评估: 启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必要性评估是在风险梳理的基础上,按照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程序》中初步危害分析法《PHA》法原评估每一个突出安全性问题是否有必要实施风险最小化措施。 4.2.1基于风险梳理总结出来的突出安全性问题,应当逐一评判药品标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相关内容是否已经足以控制某一具体突出安全性问题,是否有必要实施其他风险最小化措施。如果认为某一突出安全性问题不需要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4.2.2通过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风险分析评估,判断是否有必要实施风险最小化措施,必要时实施产品召回。 4.2.3对于潜在风险与高危人群,公司在开展启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必要性评估的同事,需要制定进一步的主动监测和研究方案。 4.3 制定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 公司在风险最小化行动计划必要性评估后,针对产品的每一个突出安全性问题,制定降低药品风险,并使风险最小化的行动计划。其措施包括: ②对药品标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修订; ②向社会发布药品安全性警示信息;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 制与审核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 职责: 质量受权人和质量部;负责质量风险管理计划的起草、监督实施和 考核; 生产部;负责确保产品质量风险最小化措施的有效实施; 内容: 1、定义 1.1、风险:指不确定性因素对目标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出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综合结果。 1.2、质量风险:导致药品达不到预期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生产过程出现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各种因素的组合。其三要素分别是:可能性、可检测性、严重性。 1.3、质量风险管理:是药品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1.4、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药品研发到技术转移、工业生产直至产品终止的全过程。 1.5、可测定性:发现或测定危险源存在的能力。 1.6、危害:对健康的伤害,包括产品质量缺陷或可获得性造成的伤害。 1.7、危险源:潜在的危害来源。 1.8、可能性:有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 1.9、严重性:对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后果的衡量。

2、风险评估实施的范围、方式 2.1、目前本公司将开展风险管理的领域及风险管理方法、工具见下表: 开展领域风险管理方法、工具厂房、新设备的URS 失效模式效果分析、矩阵供应商审计调查表(见供应商管理标准) 关键物料失效模式效果分析 质量标准、工艺关键点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CAAP)、流程图发运、收回和退回重新发失效模式效果分析 货 返工失效模式效果分析 根据偏差和变更具体内容选择此表中的风险管理方偏差、变更法、工具 投诉失效模式效果分析 质量回顾趋势图、控制图 验证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流程图、矩阵、鱼骨图检验异常(OOS) 调查表(见检验异常处理管理标准) 2.2、实施方式: 2.2.1、采用分散式风险评估管理方法,即各类风险所在领域,在处理流程中设置,对于风险处理流程成熟的领域,风险评估可不按本标准流程建立风险管理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可按各自管理标准中规定的流程分析、管理执行。如供应商审计,可按供应商管理标准中规定执行。检验异常可按检验异常处理管理标准中规定执行。 2.2.2、对于一些风险领域已有明确分级的,如偏差、变更、投诉等,对于分级级别高的(一级),存在质量风险较大,应按本管理标准流程,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规避其存在的风险,避免出现产品质量。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正式版)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目的:通过运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 正确识别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 科学控制质量风险, 降低质量风险危害程度, 确保所经营药品的质量。 2、定义: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的整个流通供应链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 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3、适用:适用于药品经营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 4、职责: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药品质量风险的评估、沟通、审核等工作, 总经理、质量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5、内容: 5.1、企业应当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 对药品流通中的质量风险进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 5.1.1、前瞻方式:对经排查发现的风险点但尚未发生质量事故或事件(预期风险), 应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 5.1.2、回顾方式:对已经发生的质量事故或事件(风险已发生, 并已控制)采取的防止再次发生的改进控制措施; 5.2、企业可以采用事件性定性评估为主, 数据分析定量评估为辅的方式, 用“高”“中”“低”三个等级评估风险的等级。

xx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汇编

xx医院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 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指定本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 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 1、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 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 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

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 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 1、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某医药有限公司季度质量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XXXX医药有限公司 2015年一季度质量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报告编制部门:质管部 编制:2015年3月30日

目录 1.风险评估小组成员: 2.概述 2.1公司基本经营情况简介 2.2评估原则 2.3本次风险评估的目的 2.4本次风险评估的范围 3.内容 3.1风险的评价 3.2风险的控制 3.3风险的分析评价结果 4. 做好整改、控制风险 5.风险回顾 6.评估总结与建议

1.风险评估小组成员: 2、概述: 2.1公司基本经营情况简介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生物制品(除疫苗)、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医疗器械及保健品等6870个品种,2014年销售总额12098万元。 公司秉承“质量缔造品牌品牌提升效益”的质量方针,依据质量方针,制定年度质量目标并按部门按岗位逐级展开,实行季度考核与年度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将质量目标层层落实到各基层岗位。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本科学历,从事药品经营管理工作24年;公司质量负责人本科学历,从事药品经营管理工作12年,熟悉药品经营相关法律

法规,能够保证质量管理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具备丰富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经验,能独立履行质量管理职责。 公司设置人力资源部、采供部、质管部、财务部、营销部、信息部、仓储部、运输部,质量管理部负责从事质量管理、验收、养护等工作,现在员工12人,其中执业药师5人。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内部评审、质量风险评估以及供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购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等活动。 风险无处不在,在药品流通过程中,以下环节可能存在风险点:人员、质量体系、质量管理文件、采购、收货、验收、储存、销售、配送、退货、计算机系统、设施与设备。依据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和回顾,我公司成立了以公司质量负责人为组长的质量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对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管控。 2.2评估原则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或数理统计方法,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认将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出现的问题是否能够被及时地发现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参照预先确定的风险标准对风险进行评价。 在评估中应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真实、全面,保障评估的有效性。 2.3本次风险评估的目的 建立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及时解决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药品质量风险、经营质量风险,减少质量风险带来的损失,以最小的成本和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和安全保障,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经营的持续、稳定、安全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