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

(六)寇准雅量

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及④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⑤,准严⑥供帐,大为具待⑦。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⑧不可不得也。?准莫谕⑨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亡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初:当初。②入相:当了宰相。③僚属:下属的官。④及:到了……的时候。⑤罢还:免去官职归来。罢,被免官,停职。⑥严:这里作尊敬解。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具,备办。待,接待。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之语。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⑨莫谕:不明白。谕,了解,明白。

【阅读指津】

寇准,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与张咏友情深厚,寇准出任宋真宗的宰相时,张咏任益州刺史。寇准是“奇才”,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亡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其僚属曰(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3)准送之.郊( ) (4)咏徐.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2)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张咏示意寇准读一读《霍光传》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4.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

(七)汉世老人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吝啬。恶衣蔬食①。侵②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③从之求丐④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⑤复嘱云:?我倾家

赡君,慎⑥勿他说,复相效⑦而来。?老人俄⑧死,田宅没官⑨,货财充于内帑⑩矣。

(选自《笑林》)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②侵:接近。③或人:有人。④丐:施予,给予。⑤寻:不久,过了一会儿。⑥慎:千万,切切。⑦效:仿效。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⑨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⑩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阅读指津】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尤其是后半部分面对丐者的乞讨,老人“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随步辄减”,字字千钧,把每一步中老人的心理活动都囊括在内。其点睛之笔是“闭目以授乞者”一句,“闭目”二字把老人痛苦难舍的真实心理写得活灵活现。而且这一笔又与前面“随步辄减”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最精彩的妙笔是“倾家赡君”四字,把一个富有而吝啬的伪君子写到了极处。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聚敛无厌( ) (2)或人从之求丐者( )

(3)比至于外( ) (4)我倾家赡君(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2)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文中说老人“性俭啬”,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4.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八)于中丞捕盗

于中丞成龙①按部②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③甚富,夜被穿窬④席卷而去。刺史⑤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⑥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⑦有城门中出入至再⑧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⑨,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于中丞成龙:即于成龙,清代名臣。中丞,官名。②按部:巡视。

③妆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④窬(yú):从墙上爬过去。

⑤刺史:古代官名,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⑥谕:告诉。⑦设:如果。⑧再:两次。⑨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

【阅读指津】

在我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写断案的占一定比例,《聊斋志异》即如此。与前人的作品比,《聊斋志异》的这类作品写得更好,其原因之一是抓住了精彩的细节。古今作案的人,在作案前后往往周密筹划以掩饰罪行,但总会有千虑之一失,这就是可以找到其罪证的某一个关键的细节。破案者找到这个细节,就可以使真相大白。这就是说,只有认真调查研究,善于从细节人手,才能审断无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适.巨绅家将嫁女( ) (2)刺史无术.( )

(3)阖.城户口( ) (4)乃阴.嘱吏目(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2)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3 .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于成龙和盗贼的主要特点。

(九)齐王筑城

齐王①一日临朝②,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③,今欲调丁壮④,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⑤,经大行⑥,接轩辕⑦,下武关⑧,逶迤⑨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⑩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耳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齐王: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②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③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④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

⑤即墨:战国齐邑,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⑥大行: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

省晋城市南。⑦轩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堰师县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⑧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⑨逶迤(wēi yí):斜行,曲折前进。用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⑩窥:指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以窥伺可乘之机。?征戍:旧称远征和守卫边疆。?侵虞:侵犯。?逸:安乐。?艾子:《艾子杂说》的作者苏轼虚构的人物。?踣(bó):跌倒,倒毙。?应候:顺应时令。

【阅读指津】

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

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岁.苦支备( ) (2)征戍侵虞之患.( )

(3)今旦.大雪( ) (4)臣怪.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2)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3.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六)寇准雅量

1.(1)对……说(2)恰逢(3)到,往(4)慢慢地

2.(1)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

(2)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3.婉言劝告寇准刻苦研读,提高学问。

4.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译文】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被封为丞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

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等张咏要离开的时候,寇准送他到市郊,并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懂他的意思,回去后,把《霍光传》取出来阅读,读到“不学亡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七)汉世老人

1. (1)满足(2)乞求,请求(3)等到(4)资助

2. (1)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2)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或:“闭目以授乞者。”

4.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译文】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年纪大了却没有孩子。家里非常有钱,但他生性吝啬。衣食粗劣,(平时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却不舍得花钱。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到走出门后,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一会儿又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免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人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财充入国库。

(八)于中丞捕盗

1.(1)恰逢(2)办法(3)全(4)暗地里

2.(1)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

(2)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于成龙: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盗贼: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译文】中承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

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物品。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喊。”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九)齐王筑城

1. (1)每年(2)隐患,祸患(3)早晨(4)对……感到奇怪

2. (1)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2)老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3.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译文】齐王一天上早朝,环顾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天哀嚎。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衬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

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小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 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 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 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汇编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专项强化演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 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②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解析:D项,慎:千万。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解析: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的像拜祭他;在史可法死后,杨 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吊唁他。

八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修订版)精选

(2017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 ..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日:“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时 ..西边用兵/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浙江绍兴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8分) 云梦田 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①,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日:“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日:“无之。”安陵君愕日:“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日:“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1.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2分)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楚王好.安陵君: (2)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4)景睢失色.而退: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16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夏日赏荷 李盛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余以为妙绝 ..: (3)濯.清涟而不妖: (4)陶后鲜.有闻: 2.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读文赏莲、赏荷。(5分) (1)赏莲:莲在文中象征了。具有的高尚品格。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2018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练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绝招5含解析

练备考主打题 一、(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事刘守光为刺史,后事庄宗为客省使。严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臵酒,从容问中国 事。严对曰:“前年天子建大号 ...于邺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万,东渐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藩.。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 无类。然而天生四夷 ..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不在九州 黩武也。”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 毛布之类。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 ..,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 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严至,知祥臵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 命也。”知祥发怒曰:“天下藩镇皆无监军 ..,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选自《新五代史·李严传》,有改动)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一)柳敬亭传(14分)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 ..而诣莫生(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 (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4分) 答: (二)勤学(14分) (明)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1]。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2],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3],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注释:[1]确:坚实。[2]侪辈:同辈。[3]乐易:愉快和蔼而又平易近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 ) (2)笃.志力行( ) (3)自矜 ..自是( ) (4)讳.己之不能(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根据这篇短文,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说说本文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哲学思想?(3分) (三)益者三友和益者三乐(14分) 《论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②辟,友善柔,友便佞③,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④游,乐宴乐,损矣。” (注释)①谅:诚实②便(pián)辟:逢迎谄媚 ③便佞(nìng):用花言巧语迎合于人。④佚(yì):放纵。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 乐.节礼乐.乐宴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慭慭:yìn yìn ,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 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 (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 罔不因势象形 ( ③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 且焉置土石 ( ⑤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 3、选出下列各句中“ 之”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 跳踉大阚”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终不敢搏” 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 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 2个。(2分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3分 二、郑人逃暑① (11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 :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 :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 3 :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 、国家方设盐法 2 、往往以私盐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 、去城近,尼辄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 1 :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 2 :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 3 :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离;就 5 、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13 / 1 . 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七)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导学号:20332019】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

专题二 2018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 第1类人物传记 一、(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6分)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①,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②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③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④;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篇》)【注释】①翻奖:夸奖。②捶挞:杖击,鞭打。③逮:等到。④狎:轻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 宜.诫翻奖/宜.乎众矣(《爱莲说》) B. 应呵反.笑/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 诚哉斯.语/斯.是陋室(《陋室铭》) D. 诚.不得已也/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解析】A项两个“宜”的意思均为“应当”;B 项两个“反”的意思分别为:反而,反倒/通“返”,返回;C项两个“斯”的意思均为“这,这样”;D项两个“诚”的意思均为“确实”。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 例句:当以.疾病为谕 A. 以为妙.绝(《口技》) B.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 何以.战(《曹刿论战》) D.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解析】A项“以”为动词,“认为,以为”。B项“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C项“以”为介词,译为“凭借”。D项“以”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