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土豆粉其实是用土豆制作而成一种东西,经常吃土豆粉的话,对人身体健康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土豆粉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种氨基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非常丰富的一种食物,土豆粉在生活中的吃法也是非常多的,搭配不同的食材,土豆粉的营养价值也是不同的,下面介绍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土豆粉的功效与作用

1、土豆粉中所含的维生素B族和优质纤维素,在人体延缓衰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土豆粉中所含的膳食纤维、蔗糖,有助于防治消化道癌症和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3、土豆粉中含有钾元素,与其他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杏、桃一样,能减少中风的危险,且无任何副作用。

4、土豆同大米相比,所产生的热量较低,并且,土豆只含有0.1%的脂肪。如果把它作为主食,每日坚持有一餐只吃土豆,对减去多余脂肪会很有效。

5、中医认为,土豆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功效作用,对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疾病有裨益,兼有解毒、消炎的作用。

土豆粉中含有的优质蛋白首屈一指,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保健功能,都不在黄豆之下;而其他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它也比米面更全面。由此可见,吃土豆粉不必担心脂肪过剩,更不必担心营养单一,有损健康。

土豆粉的营养来自土豆,而土豆的营养价值很高:

1、土豆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还含有人体必须的21种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些元素使得土豆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作用,不仅如此,土豆对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热咳及皮肤湿疹也有治疗功效。

2、土豆中所含的纤维素细嫩,有解痛或减少胃酸分泌的作用。常食土豆已成为防治胃癌的辅助疗法。

3、土豆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一方面有美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脑细胞有保健作用,可降低血中胆固醇。

4、土豆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色氨酸。

5、土豆还是富含钾、锌的食物。

《中药学》学习笔记:凉血止血药之槐花和白茅根

中药学》学习笔记:凉血止血药之槐花和白茅根 槐花 《本草拾遗》 为豆科落叶乔木槐Sophora japonicaL .的花蕾。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痔血等。 本品性寒凉而苦降,归肝、大肠经,善清泄大肠之火热而凉血止血,故以治疗下部出血为擅长,如痔血、便血。治便血,常配荆芥、侧柏叶等同用。治吐血、衄血,则常配白茅根等同用。 2.清肝火,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头胀、目赤、眩晕等。现代临床亦常用于高血压属肝火偏旺者,有清肝明目降压之功。可单用煎汤代茶,或配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槐花炭、槐米炭(炒焦黑,用以止血)。生槐花、生槐米(现多用于高血压)。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槐角:一称槐实。系槐树的果实。性味功效与槐花相似,主要用于便血与痔疮出血,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 【方剂举例】 槐花散(《沉氏尊生》)槐花、阿胶、当归、地榆、生地、白芍、黄芩、枳壳、升麻、防风、侧柏叶。治吐血便血。

治疗脏毒酒病便血:槐花(半两炒半两生)山栀子一两(去皮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食前服.(《经验良方》槐花散) 治疗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4] .(《奇效良方》槐花散)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芸香苷,槐花甲素、乙素,丙素,鞣质。能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缩短出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有降血压、防治动脉硬化、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循环等作用。 白茅根 《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Beauv . var . major (Nees) C . E. Hubb.的根茎。生用或炒炭用。 《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汁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作者:买书网,更新日期:2009-11-23 04:26:35 本药以前又名芎劳、抚芎。 【性味与功效】:味辛,性温。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传统应用】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荆芥、防风、薄荷、甘草,治疗感冒风寒头痛;②验方(《本草纲目》):川芎、茶叶,治疗风热头痛;③验方(《本草纲目》):川芎,浸酒,日饮之,治疗偏头风痛;④川芎散(《卫生家宝方》):川芎、当归、桃仁、桂心、木香,治疗产后心腹痛。 在四物汤、生化汤、通窍活血汤等许多养血活血的方剂中都普遍有川芎。在祛风胜湿的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中也都有川芎配伍。 【主要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类川芎嗪和酚性类阿魏酸等成分。 1.生物碱:川芎嗪(四甲基吡嗪)、黑麦碱、三甲胺、胆碱。 2.酚性成分:阿魏酸、大黄酚、瑟丹酸、4一羟基-3一丁基苯酞。 3.挥发油和内酯:挥发油含多种内酯,如藁本内酯、川芎内酯、丁叉内酯、丁基苯酞。 【药理作用】 (一)扩管和降压 1.扩张微血管:有明显改善家兔实验性微循环的作用。 2.降压:川芎总碱和川芎嗪能使麻醉犬血管阻力下降,能使脑、股动脉和下肢血流量增加。川芎浸液和生物碱对麻醉动物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亦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3.防治脑缺血:能降低因脑缺血引起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肽A含量,提示能改善脑缺血性损害。 4.缓解肺动脉高压:川芎嗪对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能扩张肺血管,增加心输出量,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且对体循环影响较小。提示川芎嗪能缓解肺动脉高压和改善心功能。 (二)强心和扩冠 1.煎剂使在位心振幅增大,心率减慢。川芎嗪使对麻醉犬有强心、加快心率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间接兴奋

方剂趣记及功效

一、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干妈姓桂)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三勺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小青龙汤(少尉将军甘心下跪吗)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九味羌活汤(苍白生防穷辛勤干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芦桔、金中豆联合银猪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国老乘舟去聚杏楼、过桑河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 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喘咳 1.3扶正解表 败毒散(江河两湖富佬、舟桥双活穷人)发汗解表、散风祛湿感冒风寒湿祛

二、泻下剂 2.1寒下 大承气汤(硝黄朴实)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 2.2温下 温脾汤(谁敢在黄府抄人)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脐腹冷痛2.3润下 麻子仁丸(黄世仁烧杏脯通便)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大便干结 济川煎(鞋子牛肉贵吗)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年肾虚、肠燥便秘 2.4逐水十枣汤(芜花赶早集) 攻逐水饮悬饮 三、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三人伴胡琴) 和解少阳少阳病 蒿苓清胆汤(夏至陈代画黄凌草和青竹) 清胆利湿、和胄化痰少阳湿热症 3.2调和肝脾

四逆散(采枝草药)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症 逍遥散(河龟少将令采猪草)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 痛泻要方(城防少树) 补脾泻肝腹痛泄泻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三人扮双簧) 和胄降逆、开结消痞胃气不和 四、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母草米糕) 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 竹叶石膏汤(十国老人冬夏喝米粥)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热暑病气津两伤4.2清营凉血 清营汤(银翘清营、东西单元连地租)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黄角要牡丹)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五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 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封,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一两半)猪苓(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 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制法】 上五味,捣为散。

中药相似功效药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 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

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 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近年来,报道的二聚体类化合物较多,主要有3’,6,8’,3a-二聚藁本内酯(3,,6,8’,3a-diligustilide)、Z,Z-6,6’,7,3’a-二聚藁本内酯(Z,Z-6,6’,7,3’a-diligustilide)、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等。 萜烯类川芎中的萜烯类成分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6-丁基-1,4-环庚二烯(6-butyl-1,4-cycloheptadiene)、桉叶二烯(eudesma-4,11-dlene)、

益元散

益元散 目录1 拼音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2.2 处方2.3 制法2.4 性状2.5 鉴别2.6 检查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2.7.2 甘草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7.2.4 测定法2.8 功能与主治2.9 用法与用量2.10 贮藏2.11 版本3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3.1 方名3.2 组成3.3 功效3.4 用法用量3.5 加减4 《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4.1 方名4.2 别名4.3 组成4.4 功效4.5 主治4.6 用法用量4.7 加减4.8 制备方法4.9 用药禁忌4.10 临床应用4.11 各家论述4.12 附注[返回]1 拼音yìyuán sàn[返回]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益元散Yiyuan San2.2 处方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2.3 制法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2.4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2.6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B)。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2.7.2 甘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 【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二诊:2005年11月11日。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中药功效大全一览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 4.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 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 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 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 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 (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 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 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八正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八正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生活中有很多的中药材对于治疗疾病和保健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说到八正散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却是很多的中成药中很常见的一种成分,同时大家也知道很多的西药治疗疾病后还是会有一些副作用的。只是大家对于八正散不是很了解,那么,八正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处方】大黄、瞿麦、扁蓄、车前子、木通、山栀子、甘草,各一钱。滑石(二钱),加木香(加一钱.尤佳)。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亦名地竹)、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亦名地萹竹)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热淋、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灯心,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备注】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萹蓄、车前、滑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桅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瞿麦、滑石、木通、萹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 【功能主治】中热泻,二便皆滞。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别名】八珍散 【处方】车前子1斤,瞿麦1斤,萹蓄1斤,滑石1斤,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7238776.html, 名方五苓散可治肥胖 作者:徐文华万凌翔 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06期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多阳虚。所以,五苓散减肥的效果主要通过温阳化气、健脾化湿的作用起效。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本方为利水之剂,常用于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近年来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的应用范围较广,符合阳虚气化不利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单纯性肥胖、尿潴留、前列腺炎、小儿遗尿、手足多汗症、乳腺增生、荨麻疹、湿疹、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明显。中医认为体质有阴阳刚柔的差异,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2.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3.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4.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肥胖人多食膏梁厚味,日久必致脾虚,脾虚不主运化,若再多饮酒醇,必然痰湿内生,湿浊积聚。 5.好逸少劳,若过食肥甘,又疏于劳作运动,甚或久坐久卧,使体内营养精微不能消耗,日久必积聚而成肥脂。

川芎嗪

川芎嗪 【中文名称】川芎嗪 【英文名称】Ligustrazine 【别名】四甲基吡嗪 tetramethylpyrazine (TMPZ) 【化学名称】tetramethylpyrazine 【分子式】C8H12N2 【分子量】136.20 【物理性质】无色针状结晶, 熔点80-82°(显微测定),沸点190°。具有特殊异臭,有吸湿性,易升华。易溶于热水、石油醚, 溶于氯 仿、稀盐酸,微溶于乙醚, 不溶于冷水 Uvλ(H2O)max nm(logε):294(3.91),285(sh);IRνKBrmax 【成分来源】 <1> 伞形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根茎 <2> 姜科植物温莪术(郁金) Curcuma aromatica Salisb.根茎 <3> 大戟科植物痛风麻疯树 Jatropha podagrica Hook.茎【化合物来源】吡嗪类生物碱 川芎嗪(ligustrazine) 是我国最先从川芎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它是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2]。中药川芎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温通血脉之功效。川芎嗪为川芎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吡嗪类生物碱。 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嗪(TMP)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小板活性等作用,在体内具有吸收完全和分布广泛的特点[3]。TMP 能快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中作用持久,放射自显影显示TMP 进入机体后5 min 即可透过血脑屏障,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以脑干为最多[4]。目前,在临床上TMP 已经用于脑卒中、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5]。 现代医学表明川芎嗪(TMP)具有解痉、降低血管阻力、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凝集、Ca2+拮抗、抗纤维化等作用。边晓丽等通过实验发现TMP及其

方剂功效主治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程*《医学心悟》)】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里热亦盛证。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证。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脾约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滋阴益气。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舟车丸】行气逐水。水肿,水胀。 【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便秘证。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弱血虚脾弱证。 【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家庭常用主食的性味、功效和适应证

转: 常用食物的性味、功效和适应病证 一、粮油类 一、梗米 又名大米、硬米。 【性昧】xx,平。 【功效】补中益气,强壮肌肉,健脾和胃,除烦止渴。 【适应病证】食少便溏,呕吐,泄泻,下痢,津伤烦渴。 【应用举例】 1.粳米250克,加水750毫升,加少许食盐,生油10滴,煮成糊状,连服3~5天,治发热后津伤烦渴、小便短少,或泄泻后胃肠虚弱、胃纳不佳,或大便溏薄者。 2.人参10克研末,粳米适量,煮粥食,用于中气不足。 3.粳米100克,莲子适量,煮粥食,用于脾虚腹泻。 4.粳米与马齿苋同煮粥食,用于血痢。 5.生粳米75克,与生石膏60克(布包)同煎,用水450毫升,煎至米烂熟,去石膏,约得清汁300毫升,趁热饮之,可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发热者。 【按语】粳米主要含淀粉、少量蛋白质、脂肪、卜族维生素。卜族维生素在胚芽和外膜含量较多,如米粒碾得精白,胚芽和外膜碾掉得越多,营养成分损失也越多,平时宜多吃粗粮,以摄入较多的营养素。

粳米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接近人体的需要,蛋白质的利用率也较其他谷类食物高,但低于动物蛋白质,因其赖氨酸的含量低。故粳米宜与赖氨酸含量较多的豆类或动物性食物混合食用,可提高营养价值。 二、糯米 又名元米、xx。 【性味】xx,xx、 【功效】补脾益肺,温暖五脏。 【霉譬病证】脾胃虚弱,自汗盗汗,烦渴溲多,久泻食减。胎动不安,虚劳不足,小便白浊,腰痛等。 【应用举例】 1.糯米;粤克,洗净,浸1夜,蒸熟,然后中铺豆沙,并加蜜饯、枣肉等,再蒸量次食用,连食2~3天,治中气不足、乏力、自汗、盗汗等,也可与小麦麸同炒为末,米汤调食,或煮猪肉点食,用于自汗不止。 2.糯米500克,用水浸1夜,沥干,炒熟,磨细,加淮山药60克(研粉),调匀,每天清晨用半盏,加砂糖2匙,胡椒末少许,滚汤调食,治久泻食减、不孕蕃。” 3.用淘洗糯米第2次滤出的米泔水,烧开饮服,每次10G~200毫升,1日z~3次,连服数天,司治霍乱吐泻、烦热消渴。 4.糯米和葡萄干煮粥食,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 【按语】糯稻根须,煎汤喝,可止渴,止虚汗。糯米含大量糊精,粘性强,难消化,故小儿及病人不宜食用。 我国云南、贵州等地产一种紫黑米,又叫红米、血米、紫米、黑米。除含有大米的营养素外,富含钙、磷、铁等无机物。有补血、健脾、理中及治疗神经衰弱的功效。些外,还能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一定作用。

第七章 淡渗利湿药

第七章利水渗湿药 学习要点 ①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和使用注意。掌握茯苓、薏苡仁、车前子、茵陈分类归属、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②熟悉猪苓、泽泻、滑石、关木通、金钱草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③了解本章其他药物的使用特点。 【概论】 1.定义及性能特点: 表湿证-解表祛湿药 外湿证{ 湿痹证-祛风湿药

湿邪致病{ 湿滞上焦-芳香化湿药 内湿证{湿阻中焦-苦温燥湿药 湿注下焦-利水渗湿药 以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证。 也叫利尿药淡渗利湿药清热利湿药利尿通淋药2.分类性能特点适应症: *利水消肿药甘淡寒或平脾肺肾 水肿痰饮淡渗利湿 二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玉米须葫芦 香加皮泽漆蝼蛄等 *利尿通淋药苦寒肾膀胱清热利湿 车前滑石关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

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利湿退黄药苦寒肝胆 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等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多孔菌科干燥菌核) 甘淡平心脾胃肾 1.利水渗湿性平为水湿内停要药利水不伤正 治水肿配猪苓白术等(五苓散) 2.健脾补中:脾虚证配白术党参等(参苓白术散) 3.宁心安神:治虚证心神不宁配枣仁朱砂等 特点:能补能泻补泻兼化之品利水湿而不伤正

益心脾而安神 附药: 茯苓皮:专行皮肤水饮 赤茯苓:渗利湿热 白茯苓:健脾补中 茯神: 宁心安神 以本品煎服治精神分裂症;以本品烘干研细末内服治斑秃;用羧甲基茯苓多糖静脉注射减轻肺癌化疗、放疗的副作用。 茯苓利水力弱长补脾益心用脾虚水肿}利水消肿{ 【猪苓】利水力强无补益作用用于各种水湿(单用有效,但久服伤肾昏目)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

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原名芎藭。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 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川芎:Chuanxiong 拉丁名:Rhizoma Chuanxiong 英文名: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别名:芎穷(《本草》)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出处:《中华本草》 功效分类:行气药;祛风药;活血药 采收和储藏:栽后第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挖出根茎,抖掉泥土,除去茎叶,炕干。 资源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考证:出自《汤液本草》 科属分类:伞形科藁本属 主治: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 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 生态环境:为著名栽培中药材,未见野生。 1. 川芎的功效: 1、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 经,产后瘀痛等病症。 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朮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2、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此外,近年来临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中药调配须知

中药调配须知 第一章概述 历代本草及历代名医都对中医的立法方药,中药的配伍,用药调配,用药法度, 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已具有较完备的中药调剂理论知识,但都散见于各本草著作 中,无一专述中药调剂的专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调剂工作已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因此迫切需要一本论述中药调剂知识的小册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参 阅学习了前辈的医药论著,汇集本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为加快中药调剂工作的 发展和提高,贡献微薄之力。中药调剂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杂的工作,他和其他 学科一样有它的独立性和规律性,它是配合中医在防病治病过程中,达到合理用 药,正确组方的关键性的一环。他要求调剂人员根据医生处方定时准确无误的调 剂供病人使用的合乎标准要求的药品,其调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生处方的 有效无效,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中药调剂工作涉及到中医药基本理论,立法用药的法度,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 药材的真伪优劣的鉴别知识等。近几年来,由于大部分老药工的退休,中药调剂 人员青黄不接,中药乏人,中药乏术的现象尚未解决,新补充的中药剂人员多数 没有受过系统理论的培训,难以胜任中药材的鉴别,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工作,直 接影响了中药的调剂质量和药品疗效,影响了中医中药的发展。所以中药调剂质 量的提高是当务之急,希望各有关单位要做好中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使他们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做到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别正确,炮制得法合乎要求,调剂处方质量优良,药味齐 全,分量准确。严禁以假充真,以生代炙,生炙不分或相互代用,估量配方等不 良现象。 第二章中药计量单位在处方中的书写方法 称量是调剂中药的一个基本操作步骤,它是一项细致而严肃的工作,只有准确地 进行称量,才能确保调剂药剂的质量和疗效,医生不仅在选方用药上很讲究,而 且在每一味药的剂量上,也都是细加斟酌,因此调剂工作者,一定要紧密配合,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的准确性。现将中药调剂工作常用的度量衡制介绍如下: 中药的剂量过去多用斤、两、钱、分等市制单位表示,国家为了统一计量标准, 有利于中西医的结合和医学的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现 代化,特规定从1978年起中药处方一律改用公制,废除市制单位,即斤、两、 钱、分改为公斤、克、毫克。现将换算列表如下: 新市制旧市制公制公制市制换算 斤=10两斤=16两斤=500克公斤=2市斤旧市两=31.25克新市两=50克 两1两=10钱50克旧市钱=3。125克新市钱=5克 钱1钱=10分5克旧市分=0.3125克新市分=0.5克 分1分=10厘0.5克旧市厘=0.03125克新市分厘=0.05克 厘0.05克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0:39.59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作者:邓永燕 [导读] 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中心卫生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探究黄芪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作用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结果两组数据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及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两大数据相比,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达到远期治疗效果,对病患后期 病情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且有利于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医疗法;黄芪五苓散;肝硬化腹水;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有研究显示肝硬化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小幅度增加,腹水作为其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深受医护研究者的关注[1]。目前,医护研究者在研究方面不仅关注纯西医治疗手段,还逐渐增加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对该疾病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对病患在原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两组进行比对治疗研究。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110例病患,根据病患入院时间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男性病患60例,女性50例。病患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23±2.92)岁。病患病程在12-30月之间,平均病程(17.23±2.72)月。所有患者均属自愿参加,并与我院签署相关协议。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黄芪五苓散,药剂中有黄芪、白术、泽泻、桂枝等药材,各位病患依据其具体情况遵医嘱进行药材的增减。经制药室统一煎制,分发。遵医嘱进行定时定量服用。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的治疗。在所有病患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肝脏、血液等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本次研究以12周为完全的治疗周期,六个月后为一次全面身体复查期。期间随时做好随访工作,包括电话询问及定时复查。同时,针对病患的病症讲解日常生活的作息规律及饮食情况,并叮嘱家属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每日遵医嘱进行服药,保证生活的良好规律。另外,病患在日后发生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拖延时间。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方面。其中,显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大部分消退,腹胀明显减轻;有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有所消退;无效指腹水及肢体水肿无任何改善。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对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选取P<0.05为置信区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两组病患在治疗后病症均有缓解,但实验组在改善病患乏力、腹胀、尿少方面效果更加显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实验组总有效率92.72%,对比组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六个月病情复发率实验组为5.45%,对照组为21.81%。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患前后治疗症状情况[例(%)]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腹水复发率(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肝硬化腹水为肝脏、脾脏、肾脏都受到损害,气滞血瘀及水蓄为其临床表现。黄芪作为中药材中的常见药材,从古至今广为使用,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价格适中便于获取。黄芪是豆科植物,属中药材中常见药物,因其疗效显著被古今中外医者广为使用。黄芪对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有较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是由湿、热、毒、淤相互盘结所致,肝郁气滞,肝脏长期处于疾病状态导致其他肾脏也逐渐出现问题。东汉末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