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关键词】教学情感有效

正文:

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未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关注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搭建积极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我在苏教版七年级《长大的感觉》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记录学生生活片段的照片展示出来,引出学生很多回忆。本节课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彩的青春,二是矛盾的青春。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叫“猜猜我是谁?”让学生把小时候的照片给我,上课时我随机抽取其中的照片投影出来,让同学们猜猜“我”是谁?学生也许能猜出来是谁,也许猜不出来。紧接着设问:猜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长大了,发生了很多变化。顺理成章,让学生谈谈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引到课题《感悟成长》。没曾想学生看到第一组照片——艺术节。英姿飒爽的航母style造型。前排表演的学生身着迷彩服,后排是统一黄色班服。一见到这张照片,学生立即回想起当时的紧张排练。杨同学说:“为了排练好节目,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认真训练每一个动作,力争完美不留缺憾,终于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我之欢欣鼓舞”。第二组照片——运动会身影。朱同学说:“虽然自己不是运动员,但主动为班级里参赛运动员提供后勤服务、摇旗呐喊也很自豪。虽然我们不是第一名,但我们尽力了,努力过、拼搏过就无怨无悔”。第三组照片——开学典礼。刘同学说:“现在看到这张照片我依然很激动,因为终于走进我梦寐以求的学校,实现了我的理想。”“怎样描述我们的青春呢?”我说,能否这样概括:“运动会——我秀我风采;艺术节——我展我特长;恐龙园之旅——我释放我飞翔;开学典礼——我实现我理想。”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保护学生自尊,扬起自信风帆。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三个主题写在黑板上:生命的叹息、生命的呵护、生命的家园。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认为这三个主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联系?我听到很多精彩的回答:王同学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有的人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开始呵护生命,要呵护生命就要保护生命的家园。”李同学说:“正是因为听到生命的叹息,才会呵护生命,人们总是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而要呵护生命就要呵护生命的家园——地球。”另一李同学说,“因为有了生命的家园,才会有每一种生命的绽放,只有懂得生命的宝贵,才不会轻易毁灭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听到这些答案,我不禁感慨,他们的想法如此独到,他们的语言如此的美妙,他们的逻辑如此的清晰,他们的分析经得起推敲。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三、打动学生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学生播放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获奖感言。主题是《讲故事的人》。短短五六分钟的视频,莫言就讲了很多故事,我提前就告诉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记住莫言讲了哪些故事,等会儿让你来讲述。把截取的视频放完后,我就开始让学生讲,一人一个故事即可。被叫到的第一个同学开始讲他所听到的印象最深的故事:莫言小时就家里很贫困,好不容易吃顿饺子,这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我”给了他一包红薯干,他却不肯走,一定要吃饺子,“我”便叫他滚,母亲骂了我,把自己的一碗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简短的语言、明确的表述,我很满意。第二个同学第二个故事:莫言小的时候手拎一热水瓶去打水,因为贫穷、饥饿,双手无力,热水瓶掉在地上,为此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不敢出来,害怕母亲的责骂,直到要吃晚饭的时候听到母亲在呼唤自己乳名才不得不出来。可是母亲并没有责骂自己只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第三个同学第三个故事: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拾麦穗,被看麦田的人追赶,因为母亲是小脚跑不快,那人追上后狠狠的打了母亲一巴掌,多年过后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那个曾经打了母亲一巴掌的人,我欲上前还他一巴掌,母亲却制止了我,说:“这个老人和曾经打我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讲下去,开始时我喊到谁就谁讲,后来是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要求讲。我很震惊,为何他们能如此生动的描述这些故事,我想是因为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们。趁热打铁,我从第一个故事启发他们思考:为何“我”让乞讨的老人滚,而母亲却把自己的饺子给了他?“因为饥饿,莫言不想把自己的美食分给让乞讨者。”“因为母亲善良、乐于助人。”“因为母亲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听着孩子们

的回答我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母亲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知道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虽然母亲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但她知道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要有一颗同情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人;虽然母亲没有学过宽容的重要性,但她知道有时宽容带来的震撼远远比惩罚更强烈。”

四、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探索人生的真谛》这节课教学中,有个标题是“不同的人生态度”,谈到人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甲说:我清闲,我快乐。乙说:我创造,我快乐。丙说:我享受,我快乐。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的?邱同学说: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在我们工作之余可以清闲一下,在假期里可以出去旅游,走进大自然看看风景,放松心情,领略异国风情,这样能够更好的投入工作,在我们有点累的时候可以享受一下,约朋友聊聊天、喝喝茶、唱唱歌,所以他们的想法都有道理。张同学说,我认为这个题应该加一个条件:这是贯穿他一生的人生态度,比如这样改一下,只有清闲才会快乐,只有享受才会快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有意义的人生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点什么。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社会。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有创造才会快乐也是不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始终在创造会活得很累。杨同学说:我认为前面两个观点可以统一到第三个观点中去,因为有的人认为清闲就是中享受,而有的人认为创造就是享受,所以我享受我快乐。在辩论中,既在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在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辩论会使观点越来越清晰。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就必须具有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就必须懂得这个角度不好反驳,就换个角度去反驳的道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趋向,探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和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 ——思品第十册《孝敬父母》一课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

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师生融洽的情感,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关注其情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标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常也老提,也注意去做,但都没有这次学习领会地这么深刻,与大家共享: 1.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对任何事情情感态度占据第一位,尤其是他们的主要时间在接受教育,因此,把教育施以情感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注情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渴望关注是人的本性.一本书上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本质还是被人欣赏的那份渴望",得到了关注才会注意和检点自己的学习行为,才会反思,从而进步. 3.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 4.符合规律.情感"软件" 和学知识"硬件"是一个系统.新课改编写组的老师们把它写进新课标,提出新要求,符合系统规律. 5.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本身是时代的产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语言教学以实用为目的.这是中西方交流的结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情不再,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彰显个性" "人文关怀"成为教育的主流. 画外音:上述说法得以实现得依赖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热爱教育的态度. 只有把心融进新课改当中,肯为教育付出的老师才能做到把关注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只能是"压制式" "一言堂""师道尊严",冷漠而简单,不能弯下腰关注学生情感. 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和心理不断完善的时期,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而且,学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情感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回应,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态度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和维护。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结合艾芳菲教师执教《笋芽儿》谈如何体现学情的关注鹰潭市第八小学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解读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会对一个教学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能提升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语言教学活动内涵,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所以借助语言活动的开展渗透情感教育势在必得。 一、把握教材内涵,激发幼儿情感 教材中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热情和心血,正确把握教材内涵对激发幼儿情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我们拿到教材时,应该静下心来,反复地研究和品读教材,也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情感处做上记号,帮助记忆和梳理教学思路。特别是对于情感比较内隐的教材,则更应该深入地认真剖析教材,直到心中非常明确教材的情感脉络和线索,以及教材的情感挖掘点所在,才能开始构架教学活动的框架。很多语言教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情感因素,这类教材往往蕴含了作者丰富、多元的情感,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教材单一的情感体验,把情感定位在唯一的脉络上,而应该多元地感受与把握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愫,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语言学习的丰富性,而且往往还能在教学中产生“曲径通幽”的妙用。 1.情感细节。教师要努力提升对教材细节处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以细节为突破口,从细节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情感。 上海浦南幼儿园祝晓隽老师执教过小班语言活动《长大真好》,那天的展示活动是面向全市三、四百名教师开放的。当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一个幼儿说:“老师,我要脱衣服!”祝老师说:“好的。”接着,又有几个幼儿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没过一会儿,全体的孩子都站了起来,喊着:“老师,我要脱衣服!”此时,台下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祝老师,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她的抉择。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是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可能会劝阻幼儿不要脱掉衣服。但是面对公开教学,这样做会显得不尊重幼儿,如果同意幼儿脱掉衣服的话,那么场面肯定会很混乱,而且会影响到课堂秩序。怎么办呢?祝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说:“孩子们,你们像鸡宝宝一样,真的长大了,知道热了,要把外套脱掉。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北东丈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

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

关注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的实践与研究

关注幼儿道德素养之情感体验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素养:即修养。 道德修养:道德素养就是一个人通过道德思想的教育后在言行、举止、思想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表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所在,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法宝,也是一个人作出判断的坚定依据。也就是做人的信念。这些信念和科学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为学的人,一定要志存高远(仁),尊敬他人(礼),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义),诚实守信(信),实事求是(智),这些都是科学信念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体现。 二、研究背景 当代儿童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他们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他们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因此,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及时调整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方法,走出上述的误区,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创新我们的德育工作,使我们的德育过程做到知、情、行的统一,“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也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使我们所要求的道德素养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觉的良好品行。 三、国内外道德素养现状和研究价值 1、现状分析 从心理学范畴,“德”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情感和行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理论上,研究者指出,对幼儿“德”的培养,虽然可以从某个方面先着手,但不能割断三者的联系,也不能对其中一方面有所偏废(李丹,1987)。而实践中的情况往往相反。当前的幼儿园德育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1)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意识到儿童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重外律、轻内修。没有意识到道德品质本身体现的应是儿童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将这些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外在要求,刻意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和培养。 (3)重传递,轻体验,忽视了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4)重说教,轻实践,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统一和转换; (5)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 2研究价值: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理念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用心施教,用激情感化学生,用情感的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情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认知活动与情感变化同时进行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关系,情感投入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事实上,认知成绩测试中多达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入学时的情感特点造成的。”可见,情感教育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不可低估,而且要注重培养。 1 注重情感,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教学,应立足于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会引起学生的认真思考,而且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尽快达到“懂”的境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可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教学活动中突出的情感性。课堂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打动学生的心扉,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1 “用心”施教,活跃课堂气氛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舍弃功名利禄的追求,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在平淡中体会着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烟消云散了。渐渐地,收获就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才能让学生同样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教师也会思绪纷飞,灵感闪烁。反之,如果教师心情不好,一站在讲台就流露出郁郁的神情,那学生也会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而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学生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心情,如此恶性循环,教学效果会如何?可想而知了。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常常把课堂气氛放在突出方面。常常评价某个老师上课缺乏激情,整堂课教学语气平淡无奇等等。因而学生觉得乏味,觉得厌烦;确切一点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勾不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有时使学生产生恹恹欲睡的情

关注学生学习感情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7、8+6、5+2、2 15X(4-0、5)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座准)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品德与社会] 沙县城关第三小学陈依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送教下乡就我自己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为此,今天我就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题,将自己近年来在品社学科的课题研究(也就是今天汇报的课题)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分为三个部分向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作个汇报,恳请指教。 第一部分是想汇报一下为什么会想到作这么一个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作为专职的品社教师,刚上这门课程时觉得很难上,没内容上,上得不生动,基本上吸引不住学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么难在哪里呢? 一是《品德与社会》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百科全书似的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以来,家长、学生对这门“副科”课程不够了解,导致不够重视。 二是在品社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常常是听,是说教,是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约,几副图、几行字,教学内容单薄;有的内容一听就懂,没有进一步动手、探究的余地;有的内容年代久远,学生较难领会;有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专业性,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有的内容还很抽象,学生较难产生共鸣,学习自然没有兴趣。有时一堂课上热热闹闹,学生有所收获,可是由于缺乏课后的有效跟进与评价,这一点收获和感悟也就慢慢消失了,不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延伸和内化。 三是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极度的物质贫乏,又经历改革开放后极度的精神贫乏,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最具吸引力、最核心的价值观。人们的是非观念淡薄了,教师对有些观点、现象也较难作出有说服务力的解释。专职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拿什么内容来教学,拿什么道理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逼得教师不得不去联系、寻求、补充教材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爱听的、能听懂的、有趣味性与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汇报的是品社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是2011年版的学科课标,课标在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这样表述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理论依据二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关注情感体验

关注情感体验,让语文走进孩子的心灵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热闹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使孩子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张绍英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体会到这种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孩子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意孩子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语文的亲切感 语文本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努力拉近孩子的生活与文本的距离。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使孩子通过与自己生活和文本的互动对话,顺利地走进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如二年级上册的《我选我》这篇课文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所以我决定在讲这篇课文时,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境,让孩子在这种生活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有的人说:“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了,说:“我选我。”我就扮演林老师说到:“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孩子在选举的情境中就能很容易体会到人物说话的语气。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唤起孩子学习语文的亲近感。 二、挖掘语文魅力,萌发语文王国的好奇心 多变的线条是美术的灵魂;跳动的音符是音乐的脉搏;有趣的数字是数学的血液;鲜活、生动、形象的文字就是语文的一切魅力所在。挖掘语文文本中的魅力,激发学生在语文王国中畅游和探索。 如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重点抓住“蒸”字,用课件播放“蒸”的“四点底”变成“火”,令学生深刻体会到浅水洼里的水因为蒸发越来越少,小鱼正在痛苦挣扎。又如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中,通过品读鲜明对比的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对比的词语“喜欢”与“讨厌”,“欺负”与“照顾”。孩子在品读中体会到语文文字的魅力,好奇心自然而然地生成。 三、探索新颖设计,激发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认识到兴趣既是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孩子体验成功的重要途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 在枯燥的识字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孩子充满学习的兴趣。如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的生字学习中,我创设“小眼睛大发现”“你猜我也猜”“我说你来做”等

课堂教学的情感调控

课堂教学的情感调控 课堂是对幼儿实行教育影响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融教与学为一体的情感激励和唤醒。所以,幼儿园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情感的课堂,其教与学应是师幼情感的交融与互动。这样,幼儿在课堂中才能够切实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 一、课前谈话,情在建立 课前谈话能够迅速拉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 一次,我园的陆梅老师去乡镇幼儿园支教。面对陌生的老师,二十多名大班幼儿怯生生地坐在板凳上一动不动。陆梅老师靠近他们,蹲下身来,亲切地说:“大家好,不好意思,因为路上耽搁,让你们久等了。”因为面前的新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幼儿的表情由紧张转变为好奇。她接着说:“我姓陆,叫陆梅,我们第一次见面,好好看看陆老师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谁最勇敢说说看。”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宽松自由起来。 幼1:陆老师胖。(引出笑声) 师:对,很有眼力,我长得确实胖。 幼2:陆老师的嘴破了。(众大笑_)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是我前几天感冒,火气冲的。不过,我很勇敢,打针没哭。(掌声) 陆梅老师从自身的形象入手,让幼儿大胆地评价。幼儿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不好”特征说了出来。但老师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他们:“很有眼力”“观察得很仔细”,并把自己变成了小孩:“我勇敢,打针不哭。”这样的情感调控,亲切自然,机智诙谐。老师自觉地与幼儿“相似”,平等地与幼儿交流,不知不觉间与幼儿亲密接触,融为一体。 二、理解尊重,情在深处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虽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和规律性,但任何简单的教学过程都受制于很多难以预料的变数。这就需要教师能有站在幼儿的高度理解与支持幼儿的教育机智:需要教师能有对当前状态的信息实行即时加工和处理的水平;需要教师能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创造性地发挥爱的情感和智慧,将教育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灵活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园张莉老师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两名小朋友在手工操作区太投入了,虽然全班其他小朋友都坐到座位上实行集体交流活动,但他俩却仍在埋头苦干。张莉老师的决策是“边交流边等待”。谁知,交流、讨论、观看录像等环节一个个都结束了,他俩还在手工区继续忙碌着。最后,张老师改变了原计划的结束活动方式,以和小朋友共同欣赏他俩的杰作结束了活动。 张莉老师从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到中途的等待再到最后的欣赏,充分体现了她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也充分体现了她极富睿智的情感调控之策。 三、表扬鼓励,情在激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受人表扬,能使人感受到动力和自身的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利用表扬鼓励的话语,让每一名幼儿都得到尊重和关爱。 大三班的桓桓小朋友是班里有名的调皮王,上课不听讲,小动作持续,但我却发现他的思维很独特,我便想从这个点切入来找时机表扬他,以激励他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专注的水准。在一次语言表演活动“龟兔赛跑”中,我先请几名小朋友分角色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他们都能按故事中安排好的情节“兔子骄傲睡着了,乌龟得了第一名”等实行表演。而桓桓小朋友上台表演时却执意要扮演兔子,并说:“兔子没有睡觉,得了第一名。”于是,小朋友纷纷说桓桓表演得不好,态度不认真、胡闹。我问桓桓:“你能说说兔子不在路上睡觉的理由吗?”桓桓大胆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前几次,兔子因为睡觉都输了,太没面子了,这个次,它一定要拿第一名。”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对全班小朋友说:“我赞成桓桓的意见,小兔子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经验,不再骄傲睡觉了,所以得了第一。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点,而桓桓想到了,好有想象力哦!”活动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桓桓小朋友喜欢上课了,而且在回答问题时总能给我一些惊喜。 任何一名幼儿都会有他自己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出其强大的学习潜能。当幼儿的操作或发言成功时,教师要即时表扬。对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幼儿的“失败”中找出亮点来鼓励幼儿,让其充满希望和阳光,养成良好的情感。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中学生情感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中学生情感发展 积极心理学侧重于关注人类的潜能、动力和能力,研究积极的品质。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三个层面来反思当下中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标签:积极心理学中学生情感发展建议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調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可分为以下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幸福生活的人[1]。 二、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原因 中学时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关键,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往往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以及困惑。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处理不妥当可能会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准确的分析,进行恰当的定位。积极心理学倡导的观点是致力于发现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的理念中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谋而合。本文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帮助教师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关注中学生情感发展 1.获得积情绪体验 其中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这指得是对过去的满足和幸福感形成、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对未来希望和乐观,,以及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满足、希望、快乐和幸福是积极的主观体验所蕴含的,然而这些又何尝不是现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如今,每一位学子的肩膀上都背负着亲友的期盼、学校升学率的要、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等等的重担,越来越多的压力剥夺了学生原本可以享受美好生活时光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2]。 2.培养个人特质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6—22 作者简介:姜国玉(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教学法,分析化学。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姜国玉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牢固的专业思想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教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从教能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67—02 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只有 认准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点,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师院校教书育人的严格性和重要性。 一、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远大的奋斗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从现在的生源来看,进入专科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较低, 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找份工作。本身素质就低加上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怎么能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师范生呢?在接触学生之初即对其进行入学即入教的专业思想教育,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我把向学生介绍我校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介绍我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我校有较深入的了解,为学校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骄傲生自豪。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同时结合就业前景的分析,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二、抓好师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使学生明确教师品德标准。今天的师范生,明天就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学校期间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 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也是无穷的。 三、从基本功抓起,努力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1.书写基本功;2.课堂语言基本功;3.分析学生基本功;4.解读教材基本功;5.引导启发基本功;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7.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8.组织教学基本功;9.教学评价基本功;10.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功。这十项基本功如果单从教法课上完全掌握并得以巩固提高,因受课时的限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此在我系的校级重点课题《基于教师职业的高师理科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所有任课教师都是教法教师的新思路,借以将学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渗透到所有的教学学科,所有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书法能力的训练 从教授学生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从教基本素质的教育。首先重新向学生介绍写好板书的重要性。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是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素质。然后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钢楷,期末进行考核;每周写两遍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每天10分钟的时间用于粉笔字的练习。笔者坚持每周为学生批改书 7 6

妙用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情怀

妙用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情怀 审美体验是学生主体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本质既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又是学生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的共同发展。妙用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情怀是促进学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点燃情感火花,感受人文情怀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要立足高中生已具备的一定素养,在开展鉴赏教学时,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素材,把握情感体验原则,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巧妙结合学生的内心体会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的情绪随着作品而变化,从而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并找到感悟作品的方法。 如中国传统曲艺,如何让学生体验曲艺的韵味?如何创设情感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归纳总结出不同曲艺艺术的风格特点?教师先请一名同学表演一分钟小节目,学生马上被节目所吸引,原来学生表演的是RAP,说唱音乐的风格,教师再趁机导入曲艺知识。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鉴赏兴趣,教师播放视频《丑末寅初》片段,视频生动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结合视频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深挖曲艺表现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伴奏乐器、表演形式、演唱方法,学生容易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再结合学生的音乐特长开展课堂表演活动,使

学生更生动地感知曲艺。北方曲种和南方曲种存在着差别,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细细鉴赏,通过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不同种类的曲艺的特点及魅力。 二、设计情感活动,感受人文情怀 高中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感设计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情绪,让鉴赏课堂“动”起来,引导学生用身体的律动表现音乐、理解音乐、演绎音乐。特别是对某些音乐的欣赏,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现音乐,既可以边听边舞, 边唱边跳,还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会形体动作与音乐审美的关系,从而在情感体验中提升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 如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何设计情感活动,让学生通过聆听分辨三首中国音乐一一古琴独奏曲 《酒狂》、琴歌《阳关三叠》和楚调《八音和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并在多种欣赏活动中感受古典音乐的意蕴?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教师设计体验活动,重温“张艺谋导演用‘缶’来欢迎世界的宾朋?” 的经典画面,生动感受东方灿烂的音乐文化,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接下来,教师设计“听古韵,忆古人”活动,让学生欣赏《酒狂》,了解古琴,并在参与表演中感受古人高尚情怀。接着,教师设计“唱琴歌,诵经典”活动,特别是学唱《阳关三叠》,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与古典文化相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