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总结

关于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总结
关于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总结

关于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总结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

场所。北京还将再投入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20**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这就是篓斗桥地区。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环境堪称脏乱差。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才两三百米长,却集中了几十家小商店、六七个发廊,还有饭馆、酒吧。环境脏乱,与北大校园文化氛围极不协调。为此,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与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筹集整治拆迁费亿元。篓斗桥地区拆迁范围南到畅春园、北至蔚秀园、东临颐和园路、西至篓斗桥,涉及84户拆迁户、平方米拆迁面积和227名拆迁人口。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了,昔日嘈杂的小街现在变成了拆迁现场。

不久,这里将建成宽10米的平整街道,配上绿化美化,篓斗桥地区将变成篓斗桥花园。”

眼下距报道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我们在实习经过的时候,篓斗桥地区似乎还是描述中的情形,“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似乎还在摇篮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一个欠缺和漏洞。只规划不办事,整治过程阻力重重,即使在首都北京也是如此,真是让人有些寒心。

城市环境艺术的思考

从万泉文化公园,想到了城市环境艺术。

人类从洞窟与巢居中走出来,筑土构木,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了栖身之地。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嘈杂、拥挤、污染的城市,人们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沐浴,为自己营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环境。

矗入云天的高层建筑,蛛网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瑰丽闪烁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陆离的商品橱窗,给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变幻万千的现代生活图景。今天,与其说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了,不如说生活在一个无所不包的人工

世界了。这个人工世界,虽然以自然世界为物质依托,但已使人远离了原生自然,它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能不能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益拥挤的交通,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等新问题。如何维护城市的风景线,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现代人工城市的环境空间,只有人工设计表现自然环境,寓自然于环境之中,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环境艺术在创造人类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设计着人类未来的文明。

城市环境中,有许多方便人们生活、娱乐、交通而存在的硬质景观以及植物绿化及各种水体等形态构成的软质景观。它们作为城市社会中功能性设施和工具的同时,构成了城市环境景观的实体要素。此外,许多城市或城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景观资源,如若公共艺术的设置与这些人工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相组构,就将使纯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其周遭环境因素共同构成更大空间范围和心理效应的公共艺术景观,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组构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人性化原则。

在环境艺术的生存与推广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居环

境及相关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维护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一个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宣言,即《人类环境宣言》。宣言中强调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它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大地环境经管规划和较大型的公共艺术的推广活动方面应当做到:

1、树立社会文化和经济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

3、反省和避免艺术规划和创作活动中有碍于人类极其社会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状态。

4、明晰公共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5、确立公共艺术推广与城市环境及景观规划间的协调与统合的原则。

客观上,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改造与维护中,正应该起到它美化环境、催发人气、促进正确的生态观念、协助绿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绿色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毁坏和失衡,森林、绿地、湿地及地表水环境资源大量消失,成为

威胁城市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无论从维护人类社会宏观生态环境的目的着眼,还是从公共艺术及其景观的审美效应出发,都必须强调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中绿色生态建设的密切关系,促使公共艺术在总体上与硬质景观和绿色生态元素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从而达到优化和“软化”城市环境的效果。

城市环境艺术,一种在选择之中的进步与慰藉。

四、总结

一天的实习,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草一木。忽然发现了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体现,一时间感到欣喜甚至不知所措。的确,城市生态学是一个十分需要从实践当中汲取营养的学科,只有不断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真谛。而它所包含的范围又是那么的广阔,它所带来的影响又是那样的深刻……

而在实习当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略的东西,有让人愉快的,也有让人不那么愉快的。从学校东门的那条大路,到颐和园的昆明湖,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与思考。城市的环境,还有太多等待着改进,也有太多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和治理。而保存与整治,又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如何在存留作为文化古都的北京风貌的同时,在发展经济和建设的同时,将北京

的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则是需要引起很多思考的。而现在我能够做的,只有把它们写下来,在重新审视,在审视当中,获得进步。而假如我的审视能够引发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就是很感满意的了。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城市生态学重点

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①有许多成分;②各成分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主宰者。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 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功能: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因而其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 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有些什么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 很多城市报导城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和郊区相比,城市径流有何特点?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流速快;径流峰值出现较早;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简述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摩擦使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建筑物的阻障效应产生涡流。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为什么?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造成的增温没有地面辐射造成的增温显著,所以在正常条件下,近地面的温度比上层为高。2.由于低层大气中含有更多的吸收地面辐射能较强的水蒸汽和固体颗粒物。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这次的暑假实习我选择了一家装潢设计公司,因为平时在学校从事编辑排版工作很想有机会到外面类似的公司里面实习一下,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实习的内容是学习平面设计(photoshop和coreldraw的使用)。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平面设计的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第一天来到公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老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用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模仿教程做一些简单的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片。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一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而现在有老师在旁边,有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非浅。假如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photoshop小技巧 1.制作圆角矩形方块首先在photoshop中建立一个新文件,在文件上用矩形选取工具画一个矩形框,接着选择选单select→feather,输入半径值,数值越大则圆角矩形的半径越大。在选取区中填入颜色后,取消选取范围。选取 1 / 9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 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 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 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 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 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 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 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 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北京还将再投入54。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XX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 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XX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 这就是篓斗桥地区。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坏境堪称脏乱差。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才两三百米长,却集中了几十家小商店、六七个发廊,还有饭馆、酒吧。环境脏乱,与北大校园文化氛围极不协调。为此,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与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筹集整治拆迁费lo 3亿元。篓斗桥地区拆迁范围南到畅春园、北至蔚秀园、东临颐和园路、西至篓斗桥,涉及84户拆迁户、7198。06平方米拆迁面积和227名拆迁人口。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了,昔日嘈杂的小街现在变成了拆迁现场。不久,这里将建成宽10米的平整街道,配上绿化美化,篓斗桥地区将变成篓斗桥花园。”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 评分:86 优点: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 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 00213031 2020.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 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 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 于环境的真正需求。w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20年4月5 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 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 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 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 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 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 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 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通过实 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生态学总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3.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4. “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6. 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被淹没;物种灭绝,尤其是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病和霍乱等);大大影响食物生产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收到影响;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量供求。 7. 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8.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1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第二章生态系统 0.系统的基本性质 1. 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4.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ppt) 5. 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 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9.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10.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 11.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14.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5. 湿地的效应:调节水循环,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净化环境,湿地成为“自然之肾“,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调节气候;提供水产,工农业用水。 16. 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18. 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22.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学的实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 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 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 __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 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 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