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高考政治类试题

如何回答高考政治类试题
如何回答高考政治类试题

高考政治类试题回答时注意的要点

政治高考主观题常见题型解析

意义类题型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2004年出现了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意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

☆、政治意义方面的答题思路:

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性质和职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等。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

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要害,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明,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点出他的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总之,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例题1:(2004年全国卷)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保障。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分析: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以及背景材料1中所包含的信息,回答发展海洋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题干中已经讲到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参考答案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海洋是重要战略资源库;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三个作用的落脚点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题目,涉及到

的知识点包括三大产业、宏观经济、人民生活等知识点。重点在海洋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参考答案的范围不是很宽,但是也给素质好的学生自由发挥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如果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拓展思路,从经济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等方面展开论述则效果更好。

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题2:(2004年全国卷)据调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3个月以上的农民将近1.4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10%。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增加了农民工依法追讨欠薪和维权的难度。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

分析: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意义,可以从劳动合同本身的作用考虑,劳动合同不仅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也是维护权利的法律依据;同时,运用市场经济知识,用工行为规范了,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答案: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有利于保障劳动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例题3:(2004年全国卷)国务院办公厅分布的《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指出:“由于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完备和执法不严,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以及部分地区不切实际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着大量拖欠工程款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

分析:要求考生从哲学因果联系的角度,说明它对解决工程款问题的意义,使考生通过这一事例的解决过程提炼思想方法。考生应该准确掌握因果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

答案:①任何结果都有原因,拖欠过程款的原因很多。②只有依据因果联系,了解产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因果关系的原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例题4:(2004年天津)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Ⅱ认识类题型

题型特点:

认识类题型是指题目提供材料,要求考生就背景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的试题。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时仍然是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态度。

☆经济常识的这类题目,在答题时,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

发现问题(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解决问题(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的问题都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而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但必须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哲学常识的这类题目,在答题时应该用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方面。

例题6:(2004年广东)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答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4分)

(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1分,但本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7分)

例题7:(2004年江苏)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03年财政收入(亿元)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前百名县(市、区)(个)

全国116694 21700 100

江苏12451.75 1968.85 17

占全国10.67%占全国9.07%其中:苏南10苏中5苏北2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和利用外资在境外投资企业

总额比2002年增长

1136.70亿美元158.02亿美元52.4%62家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材料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苏省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行业存在投资过度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答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江苏经济现状,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分主次的。江苏经济发展的成绩是主流,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迁移练习:(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38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该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既有利又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言弊。

(2)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

命题的特点:

(1)材料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差距。

解题技巧:

要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审设问:

▲ 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借位。

▲ 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的深藏的信息及本质问题。第二问一般是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前两者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网。此外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

▲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

▲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观点。图表题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要准确理解。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