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共20份word可编辑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共20份word可编辑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共20份word可编辑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一)生物科学和我们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表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入侵使这些地区()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环境更和谐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3.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4.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

5.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滥砍乱伐,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6.统计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8.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9.如图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装置,b为对照装置。有关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目的是()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D.避免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淀粉

10.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A.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探究Ca2+的主动吸收,使细胞外Ca2+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液

D.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使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4分)某报报道松树针状叶具有保鲜作用。实验室中有柑橘60个、塑料桶(有盖)数个、松树针状叶适量、医用保鲜剂一瓶。

(1)如果松树针状叶具有保鲜作用,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方案,研究温室条件下,松树针状叶是否具有保鲜作用。

①将柑橘随机分成________,放在A、B、C三个塑料桶中。

②A桶中加入________,B桶中喷洒适量医用保鲜剂,C桶不处理作为________,三通都加盖。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和统计A、B、C三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并简单分析实验结果:

12.(16

为研究柳条鱼对水生昆虫捕食的选择性,进行如下探究:

假设:柳条鱼对实验所选用幼虫无偏好,但对水体表层活动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实验步骤:

①选择在水表层活动的甲幼虫和乙幼虫,以及在水底部生活的丙幼虫和丁幼虫为代表,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②在每个水缸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柳条鱼若干,以及4种幼虫各20条;

③分别记录水缸1~3中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以及水缸4~6中柳条鱼在水底部对幼虫的捕食量。

(1)为记录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设置水缸1~3 的目的是()

A.防止意外B.减少误差

C.控制变量D.设置对照

结果:

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

(2)________,依据处理后的数据画柱状图。

(3)用简要的文字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需对本题中的假设进一步探究,则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选用下列一个或多个关键词编制答案。

关键词:柳条鱼体重数量性状两种幼虫pH梯度水温梯度不同比例胃蛋白酶柳条鱼过量

答案

1.解析:选B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而丧失栖息地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无法确定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

2.解析:选A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3.解析:选D该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掌握单一变量原则。由于该实验要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应是变量,其他因素应该是常量。所以,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这样既保证了单一变量,又使大豆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发芽。

4.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解析:选D人为因素是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无家可归”。②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主要指乱捕滥猎及乱采滥伐。③环境污染,主要指“三废”的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7.解析:选B该实验要求证明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有机肥和化肥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哪个更大。实验不能只设计两个实验组,还必须要有一个对照组,即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通过对照可以说明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可提高肥力,且可通过前两组的实验之间的对比,说明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否优于化肥。

8.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与被覆盖的植物间因争夺阳光、水、矿质元素等而形成竞争关系;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是入侵地环境适宜且无入侵植物的天敌。

9.解析:选B在设计实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单一变量就要控制好无关变量,防止

无关变量的变化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本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CO2的有无成为实验中的变量,用塑料袋扎紧花盆是要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10.解析:选B研究氧浓度对植物呼吸的影响,应分别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对照应该设置成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的两种情形;限制主动吸收的因素不是细胞外物质的浓度,而是细胞膜上的载体及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研究植物有丝分裂中解离液的效果,应研究解离液的浓度或解离所用的时间,而不是利用对实验材料的染色来检验。

11.解析:本题利用了对照实验原理,注意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时注意用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预测并简单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如四种情况:松树针状叶的保鲜作用不是很明显,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不具有保鲜作用和保鲜作用十分明显。并且要说明各种情况对应的实验结果。

答案:(1)松树的叶片能产生抗生素杀灭细菌

(2)①三等份②适量松树针状叶对照③霉变的柑橘数量

(3)①松树针状叶保鲜作用不是很明显②B=A

④A

12.解析:设计实验时要用多组或多个,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减少误差,因为只是实验对象数量的增多,实验条件是相同的,所以不是对照实验。对同类多组数据处理时,要先求出其平均值,这样才有科学价值。用图示表达具体信息时要注意标明具体数值。

答案:(1)B(2)平均值柱状图如下

(3)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的幼虫较水底部捕食的幼虫数量多

结论:柳条鱼对水表层的幼虫具有优先选择性

(4)投放不同比例的两种幼虫作为柳条鱼的捕食对象

课时达标训练(二)内环境的稳态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有关体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细胞内液的量多于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是体内细胞的内环境

2.有关溶液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的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的含量决定

D.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当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的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7.人体心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直接来源于()

A.红细胞B.血浆

C.组织液D.淋巴

8.[多选]如图所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9.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名称依次是()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10.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下列各物质组合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是()

①葡萄糖②血浆蛋白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⑥血红蛋白⑦激素⑧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D.④⑥⑦⑧

12.肌肉注射后,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C.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13分)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______________;

请以图示表示a~d之间的物质交换。

(3)图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c之间隔以____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a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14.(13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

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

0.9%、1.1%、1.3%的______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相应的结论:。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选D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

2.解析:选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解析:选D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中;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外部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的细胞外液为淋巴,外侧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解析:选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

5.解析:选B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6.解析:选D人体的血浆内含有缓冲物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酸碱平衡,而NaCl溶液中无缓冲物质,不能保持酸碱平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7.解析:选C组织液是心肌细胞所生活的直接环境,心肌细胞所需的氧气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8.解析:选AC从图知,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组织细胞,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③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当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时,将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则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组织液增多,可发生水肿,故此时a液减少,c液增多。由于组织液可转化为淋巴,故b液也增多。有氧呼吸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调节呼吸。丙酮酸氧化分

解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9.解析:选A食物中葡萄糖被吸收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进入淋巴。

10.解析:选A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是: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②可以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③淋巴流经淋巴结,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因此,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11.解析:选B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通过呼吸运动,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至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激素属于人体中自身合成的物质。

12.解析:选B药液经肌肉注射,首先进入组织液,直接渗入血浆或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运输到靶细胞所处的组织液,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13.解析:图中的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 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细胞外液即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主要包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成分。明确这些结构特点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2)a

(4)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4.解析: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

(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答案:(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相应的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①偏高②分组更精细③会影响;过多注入生理盐水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课时达标训练(三)体温调节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中身体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的血流量增多

B.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

2.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健康人处于低温环境中感到冷,此时,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

A.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B.皮肤产生冷觉

C.肝脏产热减少D.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

4.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B.在低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出汗时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时出汗

D.立毛肌舒张时才会出汗,立毛肌收缩时肯定不出汗

5.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需增强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呼吸

6.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7.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惟一中枢

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9.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激素分泌量④汗腺的分泌量

A.②③B.①④

C.②④D.①③

10.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7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________,耗氧量________;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_______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________的________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12.(10分)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3分)如图为人体皮肤结构与生理变化解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是皮肤对________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体内产热量将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

(3)在此环境中,皮肤血管________,汗腺________,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在此条件下,皮肤血管产生变化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加该过程调节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7)综上所述,人体体温之所以恒定是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答案

1.解析:选D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体内产热量增多,散热量减少。A、B选项中,都引起散热增多,所以是错误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多。

2.解析:选C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体温的部位不同所得的数值也不同,在直肠处所测得的数值最接近体温,但也不是真正的体温值。

3.解析:选A人体感到冷,冷觉感受器已经兴奋,人体已经在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的变化是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4.解析:选B高温环境中,增加散热,不增加产热;毛细血管舒张不一定出汗;立毛肌收缩与汗液分泌无因果关系。

5.解析:选A产热、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

6.解析:选A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已经遭到破坏,仅靠其自身的调节是无法把体温降到正常范围的,故需要外力降温。A项措施只适用于自身调节能力完好的人。

7.解析:选A由题干可知,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出现了与散热有关的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了与产热有关的寒颤现象,故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而散热中枢在下丘脑前部,C、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8.解析:选D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冷觉感受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在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量不会增加。

9.解析:选A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身体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汗腺的分泌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10.解析:选D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项正确。

11.解析:(1)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耗氧量增加,是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

供氧不足时,肌细胞会出现糖无氧分解而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痛感觉。(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3)通过免疫系统消灭体内致病菌和神经调节机体散热过程,使人体由发热恢复到正常。

答案:(1)增多增大乳酸(2)下丘脑体温调节(3)神经免疫

12.解析:体温调节是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之一。(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其代谢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有骨骼肌的不自主战栗和肾上腺素的分泌。(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当气温达到45 ℃以上时,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3)从感受器到腺体,可很容易写出包括五部分的反射弧结构,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非条件(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13.解析:人体在寒冷时,皮肤的反应为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减弱。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这两种激素都可以使代谢活动加强,增加产热。

答案:(1)寒冷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2)增加骨骼肌紧张性的增加(3)收缩分泌减少热量散失(4)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收缩(5)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使代谢活动加强,增加产热(6)[3]汗腺[2]毛细血管(7)神经和体液

课时达标训练(四)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吃进过咸食物,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2.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常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相关理由不正确的是()

A.维持水代谢平衡

B.降温消毒

C.维持盐代谢平衡

D.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3.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4.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5.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6 新人 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8·长沙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的循环。 【答案】 A 2.(2018·周口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

【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D 3.(2018·长春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水循环D.能量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D 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脑脊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 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 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 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b.说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c.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HCO3- d.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 (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 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 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 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 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标记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的A 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 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的A 端,能在乙图中的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 端,能在乙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 端,能在甲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 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4.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在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5.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感受器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 组织 ③ ① ④ ⑤ ⑥ ⑦ ②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 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多选题 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结合核酸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苔藓和牡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苔藓与牡丹都只含DNA,不含RNA B.病毒核酸的元素组成与苔藓的相同,与牡丹的不同 C.DNA和RNA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都有差异 D.苔藓的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不含DNA 2.{下列有关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瓤西瓜含有较多的糖,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良好材料 B.脂肪鉴定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 C.葡萄糖和麦芽糖均是还原糖 D.蛋白质鉴定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同时加入样液中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 ..的是() A.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B.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临时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将煮沸冷却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4.{下列与蛋白质多样性有关是() A.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 B.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 C.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D.氨基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 5.{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B.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C.此生物是动物,因为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D.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6.{下列动植物糖类、脂肪的分类比较,错误的是() A..B.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 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 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着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二生物必修 3 综合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2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 3.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咼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咼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 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 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 ,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 ,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受重力影响 , 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 , 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 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8、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最新整理(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资料讲解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3·西安高二测试)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 .只是没有捕食者 D .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 项正确。A 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B 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 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 2.(2012·常州检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 .m ·2T B .m ·220 C .2T 20 D .m ·23T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2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 =m ·2 T h×60 min/h 20 min =m ·23T 。 【答案】 D 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为玉米(2N=20)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的相关信息,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B.加入的碳酸钙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C.层析时,滤液细线要浸入层析液的液面以下 D.层析后,在滤纸条上可以得到4个色素带 3.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可以体现在() A.动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B.动物细胞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C.高等植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 D.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赤道板直接形成新的细胞壁 4.下列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B.染色质是核仁中或粗或细的长丝 C.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的DNA分子中 D.染色质中含有DNA、蛋白质和少量RNA 5.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羧基和氨基的化合物都是组成蛋白质的单体 B.低温、高温、过酸或过碱都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的蛋白质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D.蛋白质和多肽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6.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蛋白在免疫过程中可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 B.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 C.膜蛋白在膜中较磷脂更易移动 D.膜蛋白在转运离子时形状可发生改变 7.正常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在体外某些因素的诱导下,却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造血干细胞 A.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还没有分化 C.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 D.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全套遗传基因 8.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30%、20%、15%。推测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利用光能,完成光合作用D.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9.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双缩脲试剂可以与所有酶发生紫色反应 B.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可以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 D.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结果中,第一个条带为橙黄色 10.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释放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11.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B.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C.硝化细菌细胞中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 D.硝化细菌细胞内无线粒体,是厌氧型生物 12.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细胞衰老时,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 C.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汇总(打包下载)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曾经采取的措施 (1)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 作。 (2)1982年, 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200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围人口与计划生 育法》。 3.前景 (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 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 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10年, 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亿以 内。 ②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 将开始缓慢下降。 1.对环境的影响 表现在:(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2)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增。(3)水、矿产资源短缺。(4)环境污染加剧。 (5)植被破坏。 2.采取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例如: ①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推进生态农业。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堂 小结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特点;2.人口发展目标;3.措施;4.人口现状。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 2.人类的多种需要;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4.采取的措施。 三、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并在课堂上口头表述。 投影板书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我国因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收集资料,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 课后部分同学讨论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5单元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阐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重点 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准备引题用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2.准备本节课涉及的有关概念图, 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 3.准备食物链, 最好是当地能接触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也可以多列举一些。 4.准备食物网, 并对食物网进行分析的问题。 教 学 建 1.引题用活生生的图片, 有利于引题后的教学。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 涉及细节问题太多了, 宁愿慢一点, 也要讲清楚。 3.食物链的分析有多项内容, 如营养级的多少、消费者的层次, 要举例解析。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课时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 课时练习汇总 课时达标训练(二)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a、Mg属于大量元素,Fe、Zn属于微量元素 B.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以在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C.不同生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差别很大,而含量基本相同 D.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2015·延边汪清中学高一期中)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 A.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 B.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 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升高 D.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不变 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钙流失和钙吸收能力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C.生物体内的钙都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 D.血液中的钙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 4.(上海高考改编)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细胞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细胞中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5.下列关于细胞中含水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生物细胞中含水量一般相等 B.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组织细胞中含水量基本相同 C.萌发的种子中的含水量高于休眠种子中的含水量 D.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基本无差异 6.结合下列曲线,判断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的变化 B.曲线②可以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水含量的变化 7.2014年3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水日”,宣传的主题是“水与能源”。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危机日趋严重,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B.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9】(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9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3·张家界高二联考)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D.人口的急剧增长 【解析】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 C 2.(2012·深圳高二期末)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人口素质高③人口农村化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④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答案】 A 3.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造成在我国有限的国土中人口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D.迁出率和迁入率 【解析】我国人口的迁出率和迁入率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上对我国人口的影响不大。根据我国国情来看,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停止了长期的战乱,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医情况都比解放前有较大提高,死亡率降低;同时,无节制地生育使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因而使我国人口数量一路攀升。 【答案】 B 4.(2012·海口高二期末)缓解中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少生 B.提高人口素质 C.发展中国科技水平

D.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解析】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而控制人口数量,根据影响人口密度的特征看应该控制其出生率,也就是少生,其他选项均不能解决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 【答案】 A 5.(2012·昆明质检)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根据曲线分析: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是两者之差,而图中四个国家中两者差值最大的是③。 【答案】 C 6.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受生殖年龄和个体数影响 【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符合自然界中种群的消长规律,但人类又有能动性,有思想,所以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大小并非仅由人类生育能力决定,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生育观念等有很大关系。 【答案】 D 7.(2012·广州调研)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剧增已经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众多世界性难题,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③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④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⑤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