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配图欣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配图欣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配图欣赏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shuāi):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4分)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4、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华正茂;今日

唐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完整版)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这是一首古诗,学习古诗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老师这儿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四个苹果,如果你能把四个苹果都摘下来,那这首诗你

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四个苹果分别是什么?(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有信心把它们摘下来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这首诗语言非常质朴平易,内容稍加思索便显得浅显易懂,古诗重在吟诵,在诵读中略微点拨,学生便会习得诗意,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且要借助文中的插图,点拨学生去思考,去拓展诗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依靠平时的经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习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 4、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看图猜古诗导入 1、《咏柳》是谁写的?(贺知章)今天啊,老师带你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回乡偶书》。 2、穿越时空来认识贺知章。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人们因为他的诗豪放潇洒,风格独特,送给他一个外号叫“诗狂”。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狂放潇洒的诗人,在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后,要回乡了。他将会如何书写自己的心情呢?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我们穿越时空过来学习古诗要过4关,过关之后才能收获宝藏,你们敢不敢试试?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师出示卡片,第一关:我会认。第二关:我会解。第三关:我会想。 第四关:我会读。 师:很好,现在我解释一下,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想,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 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 1、把书本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2、考考大家,古诗有没有读正确了。请生一二读诗,再齐读。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原文】: 回乡偶书(1)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 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

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回乡偶书(2) 原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最近以来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唯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

回乡偶书-贺知章(带拼音、拼音版、精校)

回huí 乡xiānɡ 偶ǒu 书shū 二èr 首shǒu ·其qí 一yī 唐tán ɡ 代dài :贺hè 知zhī 章zhānɡ 少shǎo 小xiǎo 离lí 家jiā 老lǎo 大dà 回huí ,乡xiānɡ 音yīn 无wú 改ɡǎi 鬓bìn 毛máo 衰cu ī。 儿ér 童tón ɡ 相xiānɡ 见jiàn 不bù 相xiānɡ 识shí ,笑xiào 问wèn 客kè 从cón ɡ 何hé 处chù 来lái 。 译yì 文wén 年nián 少shào 时shí 离lí 乡xiānɡ 老lǎo 年nián 才cái 归ɡuī 家jiā ,我wǒ 的de 乡xiānɡ 音yīn 虽suī 未wèi 改ɡǎi 变biàn ,但dàn 鬓bìn 角jiǎo 的de 毛máo 发fā 却què 已yǐ 经jīnɡ 疏shū 落luò 。 家jiā 乡xiānɡ 的de 儿ér 童tón ɡ 们men 看kàn 见jiàn 我wǒ ,没méi 有yǒu 一yí 个ɡè 认rèn 识shí 我wǒ 。他tā 们men 笑xiào 着zhe 询xún 问wèn 我wǒ :这zhè 客kè 人rén 是shì 从cón ɡ 哪nǎ 里lǐ 来lái 的de 呀y ɑ ? 注zhù 释shì 偶ǒu 书shū :随suí 便biàn 写xiě 的de 诗shī 。偶ǒu :说shuō 明mín ɡ 诗shī 写xiě 作zuò 得dé 很hěn 偶ǒu 然rán ,是shì 随suí 时shí 有yǒu 所suǒ 见jiàn 、有yǒu 所suǒ 感ɡǎn 就jiù 写xiě 下xià 来lái 的de 。 少shǎo 小xiǎo 离lí 家jiā :贺hè 知zhī 章zhānɡ 三sān 十shí 七qí 岁suì 中zhōnɡ 进jìn 士shì ,在zài 此cǐ 以yǐ 前qián 就jiù 离lí 开kāi 家jiā 乡xiānɡ 。老lǎo 大dà :年nián 纪jì 大dà 了le 。贺hè 知zhī 章zhānɡ 回huí 乡xiānɡ 时shí 已yǐ 年nián 逾yú 八bā 十shí 。 乡xiānɡ 音yīn :家jiā 乡xiānɡ 的de 口kǒu 音yīn 。无wú 改ɡǎi :没méi 什shén 么me 变biàn 化huà 。一yí 作zuò “难nán 改ɡǎi ”。 鬓bìn 毛máo :额é 角jiǎo 边biān 靠kào 近jìn 耳ěr 朵duo 的de 头tóu 发f ɑ 。一yí 作zuò “面miàn 毛máo ”。衰cu ī (cui ):现xiàn 一yì 些xiē 教jiào 材cái 版bán 本běn 读dú “shu āi ”i 。 减 少 , 疏 落 。 鬓 毛 衰 : 指 鬓 毛 减 少 , 疏 落 。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这首诗是贺知章在久客他乡后回归故里,遇到故乡孩童笑问他“客从何处来”,由此感怀,书写下这首《回乡偶书》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但对有些字词理解不了。 2.学生能正确读出古诗,但对是的节奏韵律还把握不住。 3、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无法体会诗人那种久客他乡,回家却被反主为客的失落,感伤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工整书写生字。 2.体会诗人久客他乡,年老回到家乡却被反主为客的失落、感伤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久客他乡,年老回到家乡却被反主为客的失落、感伤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

同学们,彭老师如果来你家家访,你们欢迎吗?(欢迎)那,我到你家去,你是?(主人),我就是你家的?(客人)相机板书“客”。学习并书写“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久客他乡,终于回家的诗人--贺知章。诗人回到家乡,碰到了一些人,想到了一些事,有感而发,随手写下了--(回乡偶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和同桌合作记一记它。 2、指名读生字,指名说识记方法。对于孩子较难理解的“鬓”,老师可以让学生跟着举起双手摸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通过自我体验的方法理解。“衰”,课件出示它的注释: 疏落之意头发斑白,毛发稀疏。亦可以出示图片,更加形象理解。 3、在学习“何”时,相机进行书写指导。 4、让我们回到古诗,请学生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听老师范读,找出差距对比,引出古诗是有节奏,韵律的,只有读出它的节奏韵律,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划分节奏再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同学们已经慢慢的读出诗的韵味了。那你知道为什么贺知章会写下这首诗吗? 三、理解诗意,读出诗韵 1、课件出示诗歌创作背景,原来诗人已经离开家乡那么久啊!此刻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心情肯定非常--(激动,高兴,兴奋,开心、、、、、、) 2、情景模拟,理解诗意。老师化身诗人:是啊,久别回乡,我的心中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我牵着老马走到村口,那棵大柳树还在,只是和我一样已垂垂老矣。此刻,我多想马上回到家,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3】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

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 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翻译二】: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贺知章回乡偶书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

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 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 其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

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二首》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作品鉴赏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7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