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1、发展心理学

狭义: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广义: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个体发展心理学。

2、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1)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第一版,1884年出第二版,较早出版的一本。

(2)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目的明确,内容丰富。

(3)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利用观察法、实验法进行。

(4)从影响来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被译为十几种文字的版本,推广于全世界。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论述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等)

A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1、心理地形说:包括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深层部分,是人经验的贮存库

前意识:是指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意识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能量活动部分

2、人格结构说: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出生时即存在

自我:人格中理性和理智的部分。

超我:个人的良知,形成于5岁或6岁的时候,从父母、老师和其他重要他人那里习得来

3、本能说(动机理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4、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崇拜性器官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13岁)

B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主要观点: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阶段年龄目的对立品质

1 0~2岁希望信任感对怀疑感

2 2~4岁意志,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

3 4~7岁目的主动感对内疚感

4 7~12岁能力勤奋感对自卑感

5 12~18岁忠诚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

6 18~25岁爱情亲密感对孤独感

7 25~50岁关怀繁殖感对停滞感

8 老年期智慧完善感对失望感

2、埃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别人

5、论述行为主义的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等)

A 代表人物:华生

主要观点:1、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关于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3、关于儿童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B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来控制儿童行为: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C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学习。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三)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四)观察学习的示范形式(行为示范、语言示范、象征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参与性示范、创造性示范、延迟示范)

二、相互作用理论:行为、认知因素(最重要)、环境

三、自我调节理论

(一)直接强化: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

(二)替代强化:观察者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

(三)自我强化(最重要):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6、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主要观点、评价等)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1)本质: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

(2)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发展结构

发展的因数: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物理经验的本质特征是起源于物体本身,即使主体不去作用它,它的性质也依然存在。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不存在。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4、平衡化: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的结构:

1、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善。

2、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3、顺应:就是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

4、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之间的平衡。

(三)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1、皮亚杰发展阶段的理论

(1)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

(2)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结构。

(3)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

(4)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

(5)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

(6)新水平的构成。

2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

(2)前运算阶段(2~7岁)—信号功能、表象形成

(3)具体运算阶段(7~12)-逻辑分类

(4)形式运算阶段(12~15)—抽象概括

评价:1、皮亚杰发现了认知发展的规律

2、皮亚杰心理学强调生物适应,不强调社会和教育的作用,强调图式而不强调反映,很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3、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能动的探索者。

4、皮亚杰的理论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的过程的。

5、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维的问题提供了相当精辟的概述。

6、皮亚杰的观点还对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7、皮亚杰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并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

7、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主要观点、评价等)

主要观点: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工具的使用。

2、提出了文化-历史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心理发展。

3、提出了教学与发展、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等

4、提出了“内化”学说

8、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形式。

9、纵向研究:纵向设计也叫追踪设计、发生设计或时间序列设计,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进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10、胚胎的发展阶段:

(1)、胚种阶段(0~2周)——受精卵到达了子宫,而且胚泡边缘组成了胚盘

(2)、胚胎阶段(2~8周)~发展非常迅速。特点是:神经系统发展及其迅速。

外胚层——可发育出表层、头发、指甲、牙齿的一些部分及皮肤腺、感觉细胞和神经系统。

中胚层——可发育出真皮、肌肉、骨骼、循环器官和排泄器官。

内胚层——可发育出消化系统、耳咽管、支气管、肺、肝、胰、唾液腺、甲状腺、胸腺。

(3)、胎儿阶段(9~38周)——躯体的发展

11、简述婴儿的言语发展?

(1)单词句(1~1.5岁):单个字或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音代物、以词代句

(2)双词句(1.5~2岁)—儿童词汇发展迅速的时期。

有研究发现在此期间儿童言语发展有两个加速期。

9~20个月—词汇激增的现象,2岁左右—“双词句爆炸”的现象。

(3)完整句的发展(2~3岁)—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②词汇量迅速增加-

1-3岁婴儿言语的发展:

①语音感知和发音

②词汇的发展

③句法的发展:单词,双词,电报,完整的简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12、婴儿依恋:

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⑵、类型:艾斯沃斯陌生情景法分类

①安全型依恋:占婴儿总数的65%~70%左右。

②回避型依恋(躲避型):大约占婴儿总数的20%。

③反抗型依恋:占婴儿总数的10%左右。

④无组织的紊乱型: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地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⑶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儿童特点、文化素质

13、动作发展的规律:由上至下(头尾原则)

由近及远(近远原则)

由粗到细(粗细原则)

14、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第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15、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⑴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⑵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⑶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⑷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6、同伴的作用

⑴同伴是强化物

⑵同伴是范型

⑶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⑷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⑸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17、早期同伴交往经历的发展过程: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简单交往阶段、互补性交往阶

18、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

他应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19、婴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20、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霍尔的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

(4)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

(5)拉扎鲁斯的松弛说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22、游戏按幼儿社会行为分类(帕滕):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23、幼儿掌握词类的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

24、守恒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3、4岁的幼儿没有达到守恒;5、6岁幼儿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8岁左右才达到守恒。

25、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⑴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

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⑵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6个阶段:

阶段0: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27、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⑴同伴交往的目的往往是游戏,为游戏而交往

⑵以语言为主要的交往手段

⑶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会感到不安

⑷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

⑸表现出和同性伙伴游戏的倾向,交往水平表现出性别差异

⑹已经存在不同的交往类型和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受拒绝儿童,受忽视儿童,一般儿童。

28、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⑴学生学习一般要越过直接经验阶段

⑵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

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学习策略

⑷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⑸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

29、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30、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31、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研究者分别称之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垂直关系: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即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技能经验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

32、儿童的友谊:塞尔曼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3~7岁):未形成友谊阶段。儿童间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的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33、青少年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追求和感受。

起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34、情绪特点

(一)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二)心境的变化:1.烦恼突然增多

(1)不知道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2. 孤独

3. 压抑

(三)反抗心理:1.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⑵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⑶独立意识

2. 反抗心理的表现

(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3)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4)当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时

反抗的具体表现: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

35、青少年思维最主要特点就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36、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⑴成瘾问题: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⑵内部失调:焦虑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

⑶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37、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⑴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⑵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

⑶开始恋爱、结婚、为人父母

⑷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生活空间扩大

⑸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38、帕瑞把青少年的思维分成三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39、拉勃维维夫的思维研究:成人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是“实用性思维”

40、艾里克森关于发展的主要任务的观点:繁殖与停滞,发展任务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41、人格发展的特点:成年中期人格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42、如何度过中年期危机

⑴客观认识中年期的变化

⑵调整生活和工作目标

⑶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⑷接受生理的变化,改善婚姻关系

⑸重新定义成功

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

43、毕生发展观

自从巴尔特斯等人提出毕生发展观以来,对传统的老年心理学观点予以很大的冲击。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

44、离退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

45、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⑴不安全感

⑵老年孤独感

⑶适应性差

⑷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⑸趋于保守

⑹回忆往事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 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2、年龄特征:指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 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 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5、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且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 6、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任何一种智力发展模式必须回答:智力发 展是单向还是多向的,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7、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 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入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等。 9、积极老龄化:指老年群体和老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 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两个部分:(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研究范围扩大;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领域; 3、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奠定了儿童心理学最初的基石。 4、理解人的个体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 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的研究 (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 樊琪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 A人类社会体制的发展和群体行为的发展 B人类心理系统的发展和个体行为的发展 C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体人格的发展 D人类一般个体的发展和特殊群体的发展 2、在发展心理学家的眼里,儿童期是指一个人()。 A从生命形成到死亡B从出生到上学 C从出生到成熟D从上幼儿园到学校毕业走上社会3、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霍尔B高尔顿C比纳D普莱尔 4、成熟势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A格赛尔B夸美纽斯C霍尔D埃里克森 5、成熟势力说的核心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 A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结的结果 B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结果 C生物进化和社会历史文化制约的产物 D按基因决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6、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A否认环境的作用,强调遗传的作用 B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的作用 C认为遗传和环境都很重要 D认为遗传和环境都不重要 7、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维果茨基D班杜拉 8、最具发展心理学特色的研究方法可能是()。 A观察法和调查法B测验法和实验法 C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D经验总结和活动分析 9、心理发展的涵义是()。 A一系列的变化B有顺序、不可逆的变化

C不可逆、长时间、稳定的变化D有顺序、不可逆、长时间的变化 10、被称为心理发展的变化对儿童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 A积极而非消极的B重大而非轻微的C客观而非主观的D复杂而非简单的 11、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A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可能发展了B在这个阶段里会得到很好的发展C应该促使这个阶段的提前到来D应该控制这个阶段的到来时间 12、关键期缺失会导致儿童()。 A不会说话和走路B不会学习和交往C脑损伤D心理和行为异常 13、毕生发展观的核心假设是()。 A个体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 B个体在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应该追求最大的获得和最小的丧失 C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非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延展 D个体在成年后的发展会受到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事件的影响 14、生态发展观的一条重要理论前提是()。 A自然生态会影响人的行为或心理 B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或心理 C人的行为或心理会影响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 D行为或心理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15、个体的身高的第一个增长最快的阶段,是在()。 A胎儿早期(1~4个月) B胎儿中期(4~6个月)(身高) C胎儿后期(7~9个月)(体重) D新生儿期(0~6个月) 16、激素的变化通常开始于()。 A八、九岁B十来岁C十一、二岁D十二、三岁 17、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被认为是()的第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 A传统发展观B辩证发展观C毕生发展观D生态发展观 18、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最大矛盾是: A勤奋与自卑B自我同一与同一性混乱C独立性与依赖性D理想我与现实我 19、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是产生于()。 A口腔期B肛门期C性器期D生殖器期 20、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下面正确的是()。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ps)..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你认为这些原则重要吗?为什么? (1)免受伤害。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要进行风险或利益评估,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研究计划 可以执行,如果风险大于利益则必须放弃研究。 (2)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应自愿参加研究并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 (3)保护隐私。研究者应遵循保密原则,对受试者的信息进行妥善保管和利用。判断个体隐 私的三个标准: a.信息的敏感性b.行为发生的情境。在公众场所的行为一般被认为不属于隐私。c.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信息的方式。 (4)欺骗的使用和时候安慰。 2.发展心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第一,天性与教养(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意在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第四,发展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其中后面三个问题涉及对发展的本质的看法。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设计形式有哪些?其优缺点是什么? (1)横断研究。优点:a.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 b.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a.由于被试来自不同的族群,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而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b. 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做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间,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c. 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2)纵向研究。优点: a.可以揭示变化的路径:即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 b.变化发生的速率:是突变还是渐变? c.变化的广度:变化是领域特异的还是可以推广至不同领域 d. 变化的 变异性:个体在相同领域中的相似任务上的表现的变异性怎样?能否从不同的个体身上看到相似的模式 e.变化的来源:行为变化的哪些方面代表了变化的来源? 缺点:a.反复测验 会让受试者特别是儿童产生厌烦情绪,并降低动机,可能导致受试者的流失b.重复呈现刺激会产生练习效应c.费时费力 (3)系列交叉研究。优点:a省时 b.得到的有关长期效应的信息比纵向研究多缺点:存在有关结论是否能推论至其他族群的问题 4.在选择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应该考虑什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时有很多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可供选择,其用处在于根据一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可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检查或确认,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说明研究者所得到的发现是真的,确实存在的现象。 (知情同意:是指一个人在对研究的性质,不参与研究的后果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其参加意愿的因素都有了清晰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愿意参加某项研究的明确表达。 隐私:是指个体有权利决定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向他人交流。 横断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设计形式,要求对同一儿童

发展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3.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部分:①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②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四个基本问题: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课后练习题) 3.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①绝对决定论②环境决定论③共同决定论 4.科学儿童心理学得创始人:普莱尔(1882年) 5.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阶段②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6.世界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1972年霍林沃斯《发展心理学概论》 7.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①验证②本土研究③修改或创立④改变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⑴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⑵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前生殖器期(3-6 岁)、④潜伏期(6-11岁)、⑤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课后练习) 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提出人的八个阶段:①婴儿期②儿童早期③学前期或游戏期④ 学龄期⑤青年期(后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独创)⑥成年早期⑦成年中期⑧老年期(课后练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动即刺激(S)→反应(R) ⑴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否认遗传作用,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华生的不同点在于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 ②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口发展迅速的时期。 3、守恒:指物体的形式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并未改变即物体的量不因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4、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5、同化:把坏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Z屮,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7、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所倡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8、客体永久性:皮亚杰认知理论术语,指儿童在生命的头两年形成的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9、晶体智力:指获得的语言、等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10、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屮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依恋: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12、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13、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和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14、点红测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再让其对着镜子,看其表现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测试。 15、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6、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 17、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社会” 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二、简答题和论述题: 1、阐述个体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是思维的发生发展的阶段,婴儿并不是具备简单的感知运动反射, 其知觉的整合、表征及其关于客观事物的关系等方而的内隐知识的迅速发展。 (2)幼儿期: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小学儿童: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10 到11岁。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课件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 生命进程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二、发展的任务和发展阶段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development task)。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三、人的发展时间表 生命的时期大致年龄范围 1.产前期胎儿期 2.婴儿期生命的头三年 3.幼儿期(包括学前期)3~6岁 4.童年期6~12岁左右(直到青春期 开始) 5.青春期12岁左右~20岁 (不少发展学家把开始工作和相对独立、 不受父母约束这个间点定义为青 春期的结 束) 6.青年期20~40岁 7.中年期40~60岁 8.老年期60岁以后 四、对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阶段的工作 1.酝酿期:以中国人作为对象,重新验证外国心理学研究结果 2.孕育期:主要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有和重要下现象,也就是揭示在 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 3.整合期:修改心理学的就概念与旧理论,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 以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4.创新期: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 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各大流派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斯金纳(B.F.Skinner)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年龄特征范围的两个部分: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概念:(广义)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四、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性;复杂性 五、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六、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三、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 四、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

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五、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六、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 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 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讨论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哦理学——将心理学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里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处理结果;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书62仔细看——再认)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书64,仔细看,再认)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从项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再认)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五、发展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