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因素,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烟草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黄烟是韶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逾2万hm2,主要集中在南雄、乐昌、始兴等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多年来是韶关市烟草生产上分布较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1]。烟草感染病毒后,减产幅度可达20%~60%,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使烟农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近年来,通过开展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一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7d内就表现症状。幼苗感病后,先在新叶上发生“明脉”,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几天后,叶片局部组织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接近成熟的植株感病,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有时有1~3个顶部叶片不表现花叶,但出现坏死大斑块,称“花叶灼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常有1~2片叶沿叶脉产生“闪电”状坏死纹。二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此病发病流行速度极快,来势迅猛,常在移栽后团棵期发生,造成烟株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减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床期感染,移栽后开始发病,旺长期为发病高峰。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后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茸毛稀少,失去光泽。有的病叶粗糙如革质、发脆,叶基部常伸长,两侧叶肉组织变窄变薄,叶尖细长,有些病叶边缘向上翻卷。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化,遇干旱或强光曝晒,极易引起“花叶灼斑”症状。

2侵染循环特点

烟草普通花叶病一般在茄科作物(番茄、辣椒等)及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毒源。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此病主要靠植株之间的接触及农事操作时手、衣服、工具等与烟株的接触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一般侵染烟草种子、杂草种子,并随种子越冬,也能侵染多年生植物和杂草,并随这些寄主在田间越冬(如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带毒种子及田间寄主和杂草是主要侵染来源。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由蚜虫传播,此外,病害的扩散和加重也和农事操作等机械传染有重要关系2]。

3发病因素

烟草病毒病的流行及其强度,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关键是气候条件。据观察,吹干风、骤冷骤热、久雨后曝晴、久晴后突然连续低温阴雨等不良气候的出现会导致发病流行速度极快,发病急剧加重。吹干风天气促使烟田早晚无露水,烟田水分丧失快,使叶片相互摩擦,造成病毒传染。骤冷骤热和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使烟株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导致抗病能力相应降低。移栽时,烟农往往不注意,将病苗栽入大田后,长势很弱,叶色黄绿,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侧芽大部畸形,在烟田管理中,病毒传到健株上,使烟株发病。连年种植烟田和与茄科作物、蔬菜混种烟田,田间病毒源丰富,使病毒病发生重。病毒病的发病轻重和早迟与蚜虫发生程度和发生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因素,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烟草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黄烟是韶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逾2万hm2,主要集中在南雄、乐昌、始兴等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多年来是韶关市烟草生产上分布较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1]。烟草感染病毒后,减产幅度可达20%~60%,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使烟农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近年来,通过开展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一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7 d内就表现症状。幼苗感病后,先在新叶上发生“明脉”,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几天后,叶片局部组织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接近成熟的植株感病,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有时有1~3个顶部叶片不表现花叶,但出现坏死大斑块,称“花叶灼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常有1~2片叶沿叶脉产生“闪电”状坏死纹。二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此病发病流行速度极快,来势迅猛,常在移栽后团棵期发生,造成烟株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减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床期感染,移栽后开始发病,旺长期为发病高峰。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后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茸毛稀少,失去光泽。有的病叶粗糙如革质、发脆,叶基部常伸长,两侧叶肉组织变窄变薄,叶尖细长,有些病叶边缘向上翻卷。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化,遇干旱或强光曝晒,极易引起“花叶灼斑”症状。 2侵染循环特点 烟草普通花叶病一般在茄科作物(番茄、辣椒等)及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毒源。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此病主要靠植株之间的接触及农事操作时手、衣服、工具等与烟株的接触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一般侵染烟草种子、杂草种子,并随种子越冬,也能侵染多年生植物和杂草,并随这些寄主在田间越冬(如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带毒种子及田间寄主和杂草是主要侵染来源。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由蚜虫传播,此外,病害的扩散和加重也和农事操作等机械传染有重要关系[2]。

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综合防治技术” 项目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1)鉴定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致病小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早期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2)结合气象、土壤、品种、生物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系统研究我市烟区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生条件、流行规律。 (3)结合我市烟区现状和生产习惯,研究有针对性的农业防治措施,形成农业防治技术规程,探索生物防治手段。 2、预期目标: (1)基本明确重庆烟区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发生、危害、流行的特点和规律。 (2)初步明确重庆烟区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病原致病力分化和烟草青枯病生理小种,探索综合防治手段。 (3)初步建立早期快速检测与监测技术。 二、合作研究期限:2006年3月—2006年12月 三、试验研究地选择 1、室内试验研究在西南大学植物生态病理研究所进行。 2、系统调查、样品采集及综合防治探索研究拟在酉阳县烟草种植区进行。 四、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一)重庆烟区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发生、危害、流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1、调查地点:酉阳县烟草青枯病、黑胫病发生地区 2、研究方法: (1)通过与当地烟草公司的技术人员、烟农座谈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土壤状况,品种特性,栽培措施(含病残 体处理),水肥管理等因素与两病害的关系。 (2)通过县烟草公司,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取(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资料,结合病害调查,基本明确烟草青枯 病、黑胫病发生、危害、流行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3)定点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水田、旱地、品种等)定点观察。从田间初始发病开始采用系统调查方法,每 隔3—5天调查记载青枯病、黑胫病发生情况。将数据 转化为青枯病、黑胫病的季节流行曲线图,分析病害随 着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过程。找寻青枯 病、黑胫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子。 3、人员安排:两位大学生驻点系统调查与教师定期下点调查 相结合。 (二)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病原致病力分化和烟草青枯病生理小种研究。 1、菌种标样采集点:主要在酉阳县发病地区以及其他烟区县有 代表性发病田。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烟草病毒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因素,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烟草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黄烟是韶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逾2万hm2,主要集中在南雄、乐昌、始兴等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多年来是韶关市烟草生产上分布较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1]。烟草感染病毒后,减产幅度可达20%~60%,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使烟农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近年来,通过开展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一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7d内就表现症状。幼苗感病后,先在新叶上发生“明脉”,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几天后,叶片局部组织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接近成熟的植株感病,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有时有1~3个顶部叶片不表现花叶,但出现坏死大斑块,称“花叶灼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常有1~2片叶沿叶脉产生“闪电”状坏死纹。二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此病发病流行速度极快,来势迅猛,常在移栽后团棵期发生,造成烟株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减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床期感染,移栽后开始发病,旺长期为发病高峰。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后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茸毛稀少,失去光泽。有的病叶粗糙如革质、发脆,叶基部常伸长,两侧叶肉组织变窄变薄,叶尖细长,有些病叶边缘向上翻卷。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化,遇干旱或强光曝晒,极易引起“花叶灼斑”症状。 2侵染循环特点 烟草普通花叶病一般在茄科作物(番茄、辣椒等)及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毒源。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此病主要靠植株之间的接触及农事操作时手、衣服、工具等与烟株的接触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一般侵染烟草种子、杂草种子,并随种子越冬,也能侵染多年生植物和杂草,并随这些寄主在田间越冬(如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带毒种子及田间寄主和杂草是主要侵染来源。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由蚜虫传播,此外,病害的扩散和加重也和农事操作等机械传染有重要关系2]。 3发病因素 烟草病毒病的流行及其强度,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关键是气候条件。据观察,吹干风、骤冷骤热、久雨后曝晴、久晴后突然连续低温阴雨等不良气候的出现会导致发病流行速度极快,发病急剧加重。吹干风天气促使烟田早晚无露水,烟田水分丧失快,使叶片相互摩擦,造成病毒传染。骤冷骤热和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使烟株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导致抗病能力相应降低。移栽时,烟农往往不注意,将病苗栽入大田后,长势很弱,叶色黄绿,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侧芽大部畸形,在烟田管理中,病毒传到健株上,使烟株发病。连年种植烟田和与茄科作物、蔬菜混种烟田,田间病毒源丰富,使病毒病发生重。病毒病的发病轻重和早迟与蚜虫发生程度和发生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烟草细菌性病害与防治3.0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Yuxi Agriculture V 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2012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烟草细菌性病害与防治 学生姓名:申薪榆 学号:201220314001 指导教师:张志忠 所在系:农林科学系 所学专业及班级:烟草1251班 2017年03月

烟草细菌性病害与防治 中文摘要 随着烟草行业的发展,人们对烟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烟草的病虫害是影响其的一大因素,因此对烟草病虫害的研究成为一大热门。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列举了四大烟草细菌性病害:烟草青枯病、烟草野火病、烟草空茎病、烟草角斑病,并分别从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烟草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烟草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目录 1 论文背景介绍 (2) 1.1 国内烟草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2) 1.2 烟草病虫害概况 (2) 2 烟草青枯病的概述及其防治 (3) 2.1 烟草青枯病的简介 (3) 2.2 烟草青枯病的症状 (3) 2.3 烟草青枯病的病原 (3) 2.4 烟草青枯病的发生规律 (3) 2.5 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3) 3 烟草野火病概述及其防治 (4) 3.1烟草野火病简介 (4) 3.2烟草野火病的症状 (4) 3.3烟草野火病的病原 (4) 3.4烟草野火病的发生规律 (5) 3.5烟草野火病的防治方法 (5) 4、烟草空茎病概述及其防治 (5) 4.1 烟草空茎病的概述 (5) 4.2烟草空茎病的症状 (5) 4.3烟草空茎病的病原 (5) 4.4烟草空茎病的发生规律 (6) 4.5烟草空茎病的防治方法 (6) 5、烟草角斑病 (6) 5.1烟草角斑病的概念 (6) 5.2烟草角斑病的症状 (6) 5.3烟草角斑病的病原 (7) 5.4烟草角斑病的发生规律 (7) 5.5烟草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7) 6、分析与总结 (8) 7、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烟草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14卷第2期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14No.2 2006年4月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il,2006 烟草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 马国胜何博如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与园林系苏州215008)(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郑州450000) 摘要简述了烟草病毒主要种类、最新分类地位、鉴定与检测技术、抗病毒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烟草病毒病检测技术、抗病毒制剂研制与开发以及烟草抗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研究发展趋势。指出应加强用于烟草病毒诊断与检测的试剂盒研究及开发。 关键词烟草病毒分类检测基因工程 Current statu s and recent advances on the tobacco viruse s.MA Guo-Sheng(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 Su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215008,China),HE Bo-Ru(Zhengzhou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Total Tobacco Company,Zhengzhou450000,China),CJEA,2006,14(2):150~153 Abstract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main kinds,latest taxonomy,determination and probe technique,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nti-virus,etc.,of tobacco viruses are briefly stated.The related fields of further studies on determining and probing techniques,development of anti-virus medicaments,and genetic modified tobacco,et al,are prospecte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agent box to determine and probe tobacco viruses are recommended,too. Key words Tobacco virus,T axonomy,Probe,Genetic engineering (Received Dec.23,2004;revised Jan.29,2005) 1烟草病毒的发现与主要种类及其分类 烟草病毒是引起烟草病毒病的植物病毒总称,可危害多种植物,是烟草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侵染性病原,也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烟草病毒病对植物的危害日益严重。烟草病毒病最早于1857年由Swieten以烟草反常现象为特征所记载[20];1886年May-er首次将烟草发生的这种反常病害命名为烟草花叶病“Mosaic”,并证明病株汁液具有传染性[1,2,20];1898年Beijerinck再次证实烟草花叶病病原的传染性,并证实其具有滤过性,首次使用“传染性活液(Contagium vivumfluidum)”即“病毒(Virus)”一词本意称谓烟草花叶病病原[1,2];1939年德国科学家Kausche等利用最新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的长形病毒粒子,拉开了植物病毒学研究的序幕[1,2]。人们还相继发现了其他种类烟草病毒[3],1888年美国首次报道了甜菜曲顶病毒;1906年Lownsberry报道并描述了烟草出现的斑萎症状,1930年由Samuel鉴定了番茄上的病原,并定名番茄斑萎病毒;1912年荷兰Peters, Schwarta报道了烟草曲叶病毒病,并于1931年确定病原;1916年Doolittle发现了黄瓜花叶病毒;1917年Fromme首次报道了烟草环斑病毒;1928年Valleau,Johnson最早发现烟草蚀纹病毒,并于1932年报道了烟草线条病毒;1931年Smith率先发现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并于1946年首次记录了番茄黑环病毒;1935年Smith,Bald定名了烟草坏死病毒;1943年Quanjer首次报道了烟草脆裂病毒;1966年我国台湾省首次发现烟草脉带花叶病毒;1992年我国谢联辉等首次报道了烟草番茄不孕病毒。 据报道[1,2,4],目前世界烟草病毒种类有近40种,常见的约20余种,主要包括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烟草褪绿斑驳病毒(Tobac-co Chlorosis Mottle Virus,TCMV)、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 V)、烟草斑驳病毒(Tobacco Mot-tle Virus,TMtV)、烟草脉斑驳病毒(Tobacco Vein Mot tle Virus,TVMtV)、烟草曲叶病毒(Tobacco Leaf Curl Virus,TLCV)、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TN V)、烟草坏死矮缩病毒(Tobacco Necrosis Dwarf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项目(050104)、江苏省“青蓝工程”(2005-12)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5KJD210197)资助收稿日期:2004-12-23改回日期:2005-01-29

烟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烟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烟草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南北各省区广为栽培,烟草在种 植过程中,极易出现病虫害,且防治较难。而近几年随着植保无人机的 发展,烟草渐渐用上无人机施药。天鹰兄弟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烟草病虫 害防治的措施,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烟草黑胫病 危害特征 烟草黑胫病以侵染茎基部和根为主。 大田成株发病一般在茎基部呈现水渍状黑斑,可扩张到地上十几厘米,纵剖病茎可见髓部显黑褐色,呈片层状;茎基部受害后向髓部扩展,病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大雨过后遇烈日高温,则全株叶片突然调

萎,然后枯死;黑胫病的感染可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上,受到感染的叶上会形成绿褐至黄色的大病斑(达10cm左右),状如“黑膏药”。 药剂防治:用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或5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灌根。 二、烟草根黑腐病 危害特征 主要发生于烟株根系,使根呈黑色腐烂。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烟苗发病后,幼茎、子叶和根尖发黑、腐烂;重者病根全部变黑腐烂,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株地上部呈现生长缓慢,色黄,矮化。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或福美双,每株l00~200ml浇灌防治。 三、烟草赤星病 危害特征 烟草赤星病主要在烟叶近成熟时开始发生,一般从烟株下部叶片开始自下而上逐步发展,初期呈水平扩散,以后垂直扩散,后期多发生于成熟叶片。 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变成褐色、边缘明显、有同心轮纹的病斑,有黄晕。病斑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天气干旱时,病斑质脆、易破。病害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连接合并,致使病斑枯焦脱落,进而造成整个叶片破碎而无使用价值。

烟草病毒病

烟草病毒病 Tobacco Viral Diseases 烟草病毒病是世界各烟草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国外报道已从烟草上分离到的病毒有27种左右,国内已发现16种,其中发生普遍的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PVY)和烟草蚀纹病毒(TEV)等。各种病毒病在不同的地区间分布略有差异,TMV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烟区,CMV 主要发生在黄淮、西南、西北、福建等烟区,在很多地区还存在TMV和CMV的复合侵染。马铃薯Y病毒90年代以前在大多数烟区发生较轻,90年代中后期在某些烟区如山东、安徽、云南及东北等省区危害加重,1996年皖北烟区马铃薯Y病毒的暴发流行,曾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山东的PVY与CMV复合侵染也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症状

TMV引起的烟草花叶病:苗期至大田期均可发生,烟株感病后一般5~7d表现症状。发 病初期,新叶叶脉颜色变浅,呈半透明状明脉,随后叶脉两侧叶肉组织褪绿,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花叶。田间症状因气候条件、病毒株系不同而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轻型花叶,仅表现为叶片褪绿,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或驳斑,植株高度及叶片形状、大小均无明显变化。一般成株期感病,易表现此类症状;另一种为重型花叶,叶片上部分叶肉组织增大或增多,叶片厚薄不匀,形成很多泡状突起,叶片皱缩,扭曲畸形,叶尖细长有时叶缘背卷。若苗期感病,则发病更重。整个植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生长缓慢,几乎无经济价值。后期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或结出的蒴果小而皱缩,种子量少,多数不能发芽。 CMV引起的烟草花叶病:与TMV在田间症状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别。发病初也表现 明脉,然后形成花叶,重病叶也会表现扭曲,形成泡状突起等症状。但随病毒株系、品种不同而症状有较大变化。除表现花叶外,有时伴有叶片狭窄,叶基呈拉紧状,叶片上茸毛稀少,叶色发暗,无光泽。病叶有时粗糙,发脆呈革质,叶基部伸长,侧翼变窄变薄,叶尖细长。致病力强的株系还会使植株下部叶片形成闪电状坏死斑或褪绿橡叶症、叶脉坏死等症状。CMV亦可造成植株矮缩,发育迟缓等全株症状。 PVY引起的烟草病毒病:因病毒株系不同而表现不同症状,常见有脉带型和脉斑型。 脉带型:病株上部叶片呈黄绿相间花叶斑驳,脉间色浅,叶脉两侧深绿,形成明显的脉带斑。脉斑形:病株下部叶片黄褐,叶脉从叶基开始呈灰黑或红褐色坏死,摘下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同时茎杆上可见红褐色或黑色坏死条纹。除上述症状外,有时在下部叶片产生褐色或白色不规则坏死斑,坏死斑密集时,叶片上形成穿孔或脱落。 田间CMV常与TMV复合侵染,引起严重的矮花叶症状,与PVY复合侵染,常形成叶脉坏死,整叶变黄,枯死等症状。 病原

烟草常见病害

烟草常见病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烟草常见病害烟草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东起黄海之滨,西至伊犁边陲,南起海南岛,北迄白山黑水间。在经度74°~135°,纬度180°~53°范围内,从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到处都有烟草的足迹。因此,了解我国烟草的常见病害,对从事烟草病害的工作者是有益的。 一、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分布于全世界,其重要性仅次于普通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各烟区都有发生,而以黄淮、华中及华南烟区发生较重。在山东、河南、辽宁、陕西、安徽、湖南、湖北及台湾烟区,其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普通花叶病。近几年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已成为我国烟草上的主要病害,对烟叶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重病区在流行年份减产25%-30%,严重时常减产50%左右。病叶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含氮量增加,施木克值降低,品质下降,尼古丁含量稍降。但总的来说,产量的损失要超过品质的损失。 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寄主范围广泛,是第一个发现可以同时侵染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病毒。可侵染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菊科等作物达45个科的300多种植物。 (1)症状: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致烟草花叶,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表现脉明,几天后病叶形成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并常呈现疮斑。有的病叶表面呈革质、叶畸形、成线状;有的叶基变长,侧翼变狭变薄,叶片细长;有的病叶叶缘向上卷曲,有的沿叶脉出现闪电状坏死,有的叶片呈现黄色斑驳,有的整株黄化。早期受侵染的烟株,严重矮化,高度不及健株一半。这一病毒的株系很多,不同烟草品种间对病毒的反应也不一致,因此表现的症状常有变化。病叶中的栅栏组织细胞缩短、海绵组织的薄壁组织被压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

烟草病毒病 烟草的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引起的一类重要病害,各地露地和棚室辣椒都有发生。辣椒全株受害,减产幅度30%一70%,重病田绝收。病株果实变小而畸形,品质和商品价值大幅度降低。病毒病已经成为辣椒病虫综合防治的主要对象之一。 病毒病症状 侵染辣椒的病毒种类多,症状复杂,常见的有下述4类,可以用作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 花叶和谈驳:叶面、果面出现不规则的褪绿,形成无一定形状但轮廓清晰的浓绿、谈绿、 黄绿和失绿部分,相间和交错分布,这种症状称为“花叶”。若各类变色部分轮廓不甚清晰,则称为“斑驳”。出现花叶和斑驳的Rr片往往皱缩不平,形成疤斑,有时叶缘内卷,叶脉扭曲。严重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果实少而小。 黄化:病叶均匀地褪绿,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发生落叶。 坏死:植株的细胞和组织死亡。枝权顶端幼嫩部分变褐枯死,称为“顶枯”。枝条和叶柄 上还可产生褐色条斑状坏死,沿枝条上下扩展。叶片和果面上则产生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有时植株下部叶片上有多种形状不同的坏死斑纹,如环斑、环纹、蚀纹、橡叶纹、闪电纹等。发生坏死的植株往往严重落叶、落花、落果,有的整株枯干。 畸形:叶片增厚,细小狭窄,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小,枝叶丛生呈丛簇状。严重 矮化的株高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结果少,病果短小,扭曲或卷曲。 上述症状并非单独存在,由于多种病毒的混合侵染和症状本身的发展,多种症状可以在一块地里,甚至一棵植株上共存。早期病株和轻度病株只出现轻微花叶、斑驳或变色,以后出现坏死、畸形等复杂症状。重病株则极度畸形和矮化。另外,由于病毒株系、辣椒品种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即使同一种病毒的症状也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虽然症状可作为诊断病毒病害的依据,但不能简单地由田间症状推断病毒种类。 引起病毒病病菌 病毒是微小的生物,有球状、杆状、线状、弹头状或其他形状的粒体,观察病毒的形态需要用放大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寄生辣椒的病毒多达38种。国内己知种类较少,其中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有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Rr病毒(TMv) 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辣椒病毒病害应因地制宜,采取以种植抗病耐病品种、栽培防病和喷药防蚜等为主要环节的综合措施。知识由稼稼乐编辑,叶面肥、冲施肥、杀虫剂、杀菌剂白bd度稼稼乐。峜鵝呺③O⑥六⑥①⑥O⑨②。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品种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烟草病毒病已上升为制约烟草生产的主要病害。烟草病毒病种类多,分布广,株系复杂,复合侵染普遍,防治困难。应综合考虑烟草、病虫、环境等,从烟田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助于烟草生长发育的条件,进行烟田病虫害综合治理,力求将病毒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至最低[1]。笔者通过近3年的生产调查和试验示范,总结出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现总结如下。 1加强预测预报 研究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同时进一步研究病毒病预测预报技术,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工作。通过合理准确的病情预报,可以准确判断病毒病的发生动态和流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综合防治措施。2控制传播媒介 2.1控制机械传毒 机械传播是烟草病毒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可以使用除草剂、抑芽剂,以避免频繁进入烟田。烟草常用除草剂有:40%烟舒乳油2.625kg/hm2,对水750kg;72%异丙甲草胺乳油1.875L/hm2,对水525kg,均匀喷雾于土表。常用的抑芽剂有:25%氟节胺乳油900~1050mL/hm2,稀释300~400倍后,每株15mL进行杯淋或涂淋;12.5%氟节胺乳油1.8~2.1L/hm2,稀释300~400倍后,每株10mL进行杯淋或涂抹。这样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2.2控制蚜虫传播 2.2.1物理防治。设置隔离网,能有效驱避有翅蚜。在烟叶苗期,可以通过集约化育苗,在第1次迁飞高峰向烟田大量转移时,在苗床的出入口和放风的地方设置不低于22目的防虫网,或者直接采用银灰地膜、无纺布、镀铝反光地膜、防虫传病毒病微孔膜等进行覆盖栽培,可以减少蚜虫传毒几率,从而显著降低烟田病毒病的发生[2]。也可在烟田四周种植油菜、设置黄色诱蚜膜或黄色黏板等诱杀蚜虫。 2.2.2烟麦套种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注意保护天敌,促进瓢虫、烟草茧蜂等数量的增长和种群的发展。黄淮地区推广烟麦套种技术,使得小麦收获后,麦田的天敌就近迁飞至烟田,可以控制蚜虫的数量,从而明显抑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3]。该法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对环境友好。 2.2.3化学防治。在移栽前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即烟草旺长期,对烟田周边的菜园、果园等进行不定期施药杀蚜,减少迁飞到烟株上的蚜虫数量。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2000~2500倍液,用药液750kg/hm2喷雾;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225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均好,对天敌、有益昆虫的毒性相对较低,对环境相对安全。 3实施综合防治 3.1农业防治 3.1.1选育抗病品种。控制有害生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采用抗性品种,这也是烟草育种的中心内容[4]。故应加强烟草种质资源的抗性筛选研究,避免不良品质性状与抗病性状的连锁,利用转基因技术,尽快选育出一批转基因抗病品种。 3.1.2搞好种子处理。烟草环斑病毒、花叶病毒可在土壤的病残体或种子中越冬,可以远距离进行传播,或于翌年继续侵染健株。应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无病烟株上的种子,通过水选、筛选、风选等方法汰选出合格纯净的种子。汰选出的种子应先在50~52℃水中浸泡5~10min;也可用2%硫酸铜、10%磷酸三钠或0.1%硝酸银等浸泡5~15min,随后洗净,晾干包衣。 3.1.3合理布局烟田。应因地制宜地对烟田进行合理布局,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高、不易积水的田块,适时早播早栽。移栽时尽量剔除病弱苗,减少大田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有效降低发病率。苗床应远离烤房、村庄、菜地(特别是马铃薯和油莱田)、果园等。不连作,不重茬,合理轮作。轮作时应选用非寄主作物,如棉花、禾本科作物、甘薯等,避免与桃、李等果树间作,避免与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作物轮作、连作、邻作和间作。 3.1.4加强田间消毒。农事操作时剪刀、育苗盘和人手等要严格消毒;农家肥要充分腐熟,营养土、苗床等要用土壤消毒剂熏蒸消毒。并且烟农在大田和苗床进行农事活动时,要洗手、更衣,以防交叉感染[5]。要做到不吃蔬菜瓜果、不伸手乱摸、不吸烟,减少不必要的田间活动。打顶、抹杈应做到先健株后病株,且宜于雨露干后进行。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株、打顶的枝叶、拔除的病株等,最好带离烟田后集中深埋或烧毁。 3.1.5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追肥、培土、浇水、中耕,促进烟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使烟株尽快通过团棵、旺长这2个最易感病的阶段[6]。烟田一旦发生病毒病,应及时追施钾肥、微肥,中耕除草、施药,以实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 3.2化学防治 苗期及早施药防治。烟草生产中常用的抗病毒药剂有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 (下转第236页)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张世兰 (河南省商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从加强预测预报、控制传播媒介、实施综合防治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病毒病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广大烟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预测预报;控制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S43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3-0232-01 作者简介张世兰(1973-),女,河南民权人,农艺师,从事烟草病虫害防 治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1-10-09

烟草蚀纹病毒蛋白酶说明书

TEV Protease 产品概述 TEV Protease (烟草蚀纹病毒蛋白酶;Tobacco etch virus protease) 是来源于烟草蚀纹病毒(TEV) Nla的重组蛋白酶,此蛋白酶被用来切除纯化后融合蛋白的亲和标签。TEV蛋白酶具有很强的位点特异性,能够识别EXXYXQ(G/S)的七氨基酸序列(Glu-Asn-Leu- Tyr-Phe- Gln-Gly),最普通的是ENLYFQG,其切割位点在谷氨酰胺和甘氨酸或丝氨酸之间。该酶在PH 5.5-8.5和4-30℃的广泛范围内皆有活性,使得反应条件的选择可根据目的蛋白的情况而修改。该酶带有His-sumo Tag经6×His标签纯化,剪切反应完毕后可通过Ni-NTA (产品货号:PAN001)去除。本蛋白酶来源于大肠杆菌重组表达。 酶活性单位定义 在1X TEV Buffer (50 mM Tris-HCl, pH8.0, 0.5 mMEDTA, 1mM DTT) 中,30℃条件下反应 1 小时,能够切割3 μg 的反应底物达 85%以上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活性单位。 产品溶液组分

推荐反应体系 不同温度下的参考反应时间: 1.4℃反应 16 小时 2.20℃反应 6 小时 3.30℃反应 2 小时 活性测试

待测融合蛋白100μg,加入TEV protease 2μl,4℃反应 16 小时,取酶切前后样品SDS-PAGE检测,如右图所示 >90% 融合蛋白被切割。 储存条件 长期储存于-80℃,可保存 2 年;或小量分装后保存于-20℃,可保存6 个月,避免反复冻融。10X TEV Buffer 置于-20℃保存。 包装规格

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1 烟草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烟草苗期主要病害简述 1.1.1 烟草炭疽病 分布:全国各烟区均有发生,烟草各生育期、叶、茎、蒴果均可受害,但以苗期受害重,严重的可使烟苗枯死。 症状:感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小斑点,病斑圆形,周围隆起,中央凹陷,病斑颜色灰白到黄褐色。易与气候斑混淆,其区别是:气候斑多发生于团棵至旺长期,斑点多集中于叶尖,病斑比炭疽病病斑小,且不规则。苗床留苗过密,湿度过大排水不良,温度在25~30℃条件下易发病。 1.1.2 猝倒病 分布:苗床常见病害,南方烟区重于北方烟区,个别省发生重一些,一般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症状:主要在3叶期以前发生。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发病后期象开水烫过,烟苗成片死亡,成“补丁状”,天气潮湿时,有菌丝。易与立枯病混淆。立枯病常发生于三叶期以后,发病速度较猝倒病慢,在苗床上可见有菌核。 发病条件:猝倒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致病

的主要因素,温度低于24℃,苗床排水不良,降雨过多易于发病。1.1.3 立枯病 分布:全国各烟区均有分布,但危害不重。 症状:危害部位为茎基部,起初在病部表面形成褐色斑点,后茎部显著凹陷收缩、变细,甚至倒伏。发病一般在三叶期以后发生。发生条件:中温、中湿利于发病,温度20℃以下,往往在揭膜后,遇干旱风后引起发病。 1.2 苗床期病害综合防治 1.2.1 苗床地的选择及苗床期卫生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无病地作苗床,施用无菌肥料,远离烤房和菜园地。发现病苗拔出抛出田外、烧毁深埋。 1.2.2 苗床土消毒 将肥料施入已做好的苗床,翻匀,用支架撑好,用塑料薄膜覆盖,用40克/m2溴甲烷熏蒸,密封至少48小时,然后揭膜散毒48~72小时,整平苗床,灌足底水,再播种。为防治烟草病毒病在播种、假植前、剪叶前、移栽前均应喷施抗病毒药剂,播种时可将抗病毒剂药液代替第一次浇水施用。 近年试验斯美地等对苗床土的消毒效果较好,可做为溴甲烷的替代产品。其使用方法为:施药前将苗床土细碎、平整,并保持土壤湿度60%~70%左右,每m2用斯美地50ml兑水3kg均匀浇在苗床土上,湿透土层4cm,然后用拱架覆膜在苗床土上,10天后揭膜翻松土壤,通风透气7天平整苗床土壤即可播种。

烟草病虫害防治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是其生理或组织结构失调,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 2、病状:寄主植物自身发病后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3、病征:病原物本身在植物的发病部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4、致死温度:10分钟内使病毒汁液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5、稀释限点:使病毒汁液失去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倍数 6、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7、垂直抗性:指品种的抗病种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具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即具垂直抗性的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小钟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小种则不能抵抗。 8、水平抗性:指品种的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没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抗性较稳定,持久,不宜变异。 9、非持久性传毒:昆虫获毒后立即就能传毒,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 10、半持久性传毒:昆虫在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传毒,昆虫保持传毒能力是有一定期限的 11、持久性传毒:昆虫获毒后,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潜育期才能传毒,此类昆虫传毒后,终身保持传毒能力。 12、病害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亦称侵染循环。 13、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而无在侵染的病害。 14、多循环病害:既有初侵染,又有再侵染的病害,再侵染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15、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16、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幼体发育到成虫,需经过一系列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的现象。 17、羽化: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脱去蛹壳或脱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18、趋性:昆虫对某种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行为。如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等。 19、昆虫的生活史:以当年越冬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为生活年史。 20、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就是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任何一种病原物只能寄生在一定范围的寄主植物上,因此寄生专化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寄主范围。 二、填空 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因素包括:病原,感病植物,环境因素 2、导致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病原包括: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3、病害的病状大致可分为五类: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4、病害的病征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棉絮状物,菌 脓 5、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游离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6、真菌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子孢子 7、真菌性细胞结合分三步: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8、植物病毒的花叶型症状有:花叶,斑驳,坏死。介质:蚜虫 9、植物病毒病的黄化型症状有:黄化,矮化,畸形。介质:叶蝉,飞虱 10、寄生性种子植物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茎寄生和根寄生,根据寄生方式又可

烤烟主要病虫害防治

、主要烟草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烟草黑胫病发病条件: 连作烟田、土壤带菌发病重;烟株现蕾以前为感病阶段,越小越易感病;高温多湿(气温24—32C,相对湿度90%以上)、烟田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流行,降雨是影响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烟株处于感病阶段,高温多雨季节,病害会大流行。发病规律: 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在大田移栽后 5 月下旬开始发生, 6 月中下旬(旺长期)达发病高峰,少数推迟到封顶期。防治方法: 可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浇施,58%甲霜灵锰锌500 倍、 72.2%霜霉威600-900 倍液等喷淋烟株茎基部或灌根2-3次。 (二)根黑腐病发病条件: 土壤温度是影响根黑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田间发病的最适温度在17-23 C 之间。15C以下很少发病;26C以上,病害的严重程度逐渐减轻;30C时,为害很小。土壤PH 在 6.4 以上或碱性时,根黑腐病很容易发生蔓延,而土壤pH 值为 5.6 或更低时,则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土壤湿度大,尤其接近饱和点时,易于发病。低温多雨是该病严重发生的主要气候因素。发病规律: 与黑胫病相同。防治方法: 大田发病初期用75%甲基托布津500~1000 倍液或58%钾霜灵锰锌600~1000 倍液喷淋烟株基部,也可灌根。 (三)烟草青枯病发病环境: 高温(30C以上)、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6~7月间阴雨连绵有利于病害发生,烤烟团棵期以后如遇高温干旱后骤下暴雨的年份,则比雨水调匀的年份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地

块易诱发病害,尤以土温高(27C~34C)、湿度大的烟田发病重。线虫、地老虎等伤根害虫多的烟田发病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用200单位/毫升农用链霉素每株用药50毫升灌根,隔10天 1 次,连续喷施2~3 次。 (四)烟草根结线虫病防治方法: 用25%阿维菌素丁硫克百威水乳剂2000- 2500倍灌根或用线虫必克 1.5- 2.0 千克穴施防治。(目前没有较好药剂防治,主要还依靠改善栽培条件) (五)病毒病红塔区主要发生的病毒病有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复合 侵染病毒病等。 1、复合侵染病毒病症状:花叶、褪绿、枯斑、畸型、叶脉坏死等。病毒病在红 塔区极大多数是复合 侵染,在同一烟株上单独发生的现象极少(在5%以下)。 2、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症状: ①轻型花叶:在叶尖或全叶表现明脉现象,稍重时出现斑驳。② 重型花叶: 早期发病,烟株矮化。③ 叶色深浅不均,出现黄绿相间症状。④ 叶片厚薄 不匀,泡斑明显。⑤ 病叶边缘多向背面翻卷,叶片皱缩扭曲,畸形,有时有缺刻或呈带状。 3、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症状: ①叶片变窄、扭曲,呈拉紧状,表皮茸毛脱落,失去光泽。② 有的病叶粗糙,叶基变长,侧翼变狭、变薄,叶尖细长。③ 有的病叶叶缘向上卷曲;基部出现黄绿色或深绿色泡斑。④ 强致病株系: 中下部叶片常出现沿主侧脉褐色坏死斑,或沿叶脉出现对称的深褐色闪电状坏死条纹。防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