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文章编号 5777=4>4?!6758"75=7753=57!"##57<5@774A B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苏!成5 6 黄志坚3 刘小璐6

5<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8574@7

6<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广东广州8574@7

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8574@7

摘要 目前我国b*87755,67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推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尚无法完全反映地震动随机性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采用真正意义的随机振动方法计算复杂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结合新修订的广东省标准Q*"58=?6,675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全面介绍了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计算原理和实现方法&内容包括#5"通过迭代计算直接获得与现行规范反应谱完全等效的地震动加速度功率谱%6"给出基于精细积分和;1L O'%N=!积分格式的结构地震响应显式表达式的构建方法%3"结合地震动随机过程的数值模拟&统计分析得到结构平均峰值响应'以广州西塔等@栋超高层和高层建筑为工程应用实例&显示了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在高层结构抗震分析中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和传统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最大差异可超过68a&反应谱法的内力计算结果普遍偏小'

关键词 高层建筑%地震激励%非平稳随机激励%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中图分类号 G H355:3!f36@!!文献标志码 I

G+O1=,#O'+&1D[(+0+/%'&,#O2+O$('/+#&O1/J#,

)#%21+2O+0'&'(V2+2#)/'((E$+(,+&-2

.HY J1&-5&6&S H I;be J+B+'&3&W P HR+'#($6

!5<./'/1U1V W'E#%'/#%V#).$E/%#[+0'(*$+(,+&-.0+1&01&.#$/J Y J+&'H&+K1%2+/V#)G10J&#(#-V&b$'&-C J#$8574@7&Y J+&'% 6<.0J##(#)Y+K+(X&-+&11%+&-'&,G%'&2[#%/'/+#&&.#$/J Y J+&'H&+K1%2+/V#)G10J&#(#-V&b$'&-C J#$8574@7&Y J+&'%

3

$%&'()*'#G J1%12[#&212[10/%$OO1/J#,'&,/J1/+O1=J+2/#%V'&'(V2+2O1/J#,&%10#O O1&,1,EV/J1b*87755,6757 1Y#,1)#%21+2O+0,12+-&#)E$+(,+&-2/&0'&&#/)$((V%1)(10//J1%'&,#O1))10/2#)21+2O+01D0+/'/+#&2#&E$+(,+&-2

+,-./(0&#/'((E$+(,+&-%21+2O+01D0+/'/+#&2%&#&=2/'/+#&'%V%'&,#O1D0+/'/+#&2%/+O1=,#O'+&1D[(+0+/%'&,#O 2+O$('/+#&O1/J#,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57`>587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6753e I75

作者简介 苏成 5?4> ! 男 广东潮阳人 工学博士 教授 X=O'+( 0K0J2$^20$/:1,$:0&

收稿日期 675@年3月

35

7!引言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我国b*87755,67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中所规定的抗震设计基本分析方法&规范中推荐的各振型响应最大值的Y T Y组合方法是在一定的假定下由随机振动理论获得的&这些假定包括(6=3)#5"地震动为平稳随机过程%6"地震动为宽带白噪声随机过程%3"结构响应的峰值因子与各振型响应的峰值因子相等'实际上&地震动具有强烈的非平稳性&且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场地土卓越周期附近&各响应峰值因子之间一般也不具有一致性'因此&这些假定会带来一定的计算误差&尤其是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等柔性结构'时程分析法是一种直接积分法&可以输入真实的地震动时程并得到结构地震响应变化的全过程&但其输入不能反映地震动的随机特性&致使计算结果缺乏统计意义&不同的地震激励输入所得到的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因此该方法一般用作反应谱法的补充计算方法'

功率谱法作为随机振动分析的一种主要方法&已被列入欧洲桥梁抗震规范(@)和我国"G b A G*76= 75,677>-公路桥梁抗震细则.(8)中'但地震动本质上是一类非平稳随机激励&在非平稳地震激励情况下&功率谱方法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频域方法&而是一种时频域混合方法&对于大型复杂结构而言&其计算量是不可接受的'此外&功率谱法所涉及的理论相对复杂&不易为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掌握'

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是一种针对大型复杂结构的高效非平稳随机振动分析方法(4=?)'与非平稳随机振动功率谱法不同&该法从工程技术人员较为熟悉的时域分析方法入手&避开复杂的时频域混合积分&计算量大幅减少&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的抗震计算&已被编入新修订的广东省标准Q*"58=?6,675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7)'最近&时域显式解法还被推广应用于随机结构(55=56)和非线性系统(53=5@)的非平稳随机振动分析'

结合上述新修订的高层建筑技术规程(57)&全面阐述结构地震作用下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计算原理和实现方法&包括与规范反应谱对应的地震动功率谱的等效转换方法&结构地震响应显式表达式的构建与实现平台&以及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此对广州西塔等@栋高层建筑进行抗震分析&并将其结果与传统反应谱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以证明该方法在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与规范反应谱等效的地震动功率谱

为了进行地震动随机模拟&需要用到地震动功率谱&而目前抗震规范仅给定加速度反应谱&为此需寻求与规范反应谱等效的地震动功率谱'在地震工程界&国内外学者根据地震动的随机特性&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功率谱模型&例如过滤白噪声模型!U'&'+= G'B+O+模型(58)"和研究最多的双重过滤白噪声模型!胡聿贤模型(54)$Y(#$-J=F1&C+1&模型(5`)和欧进萍模型(5>)"等'这些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地震动的随机特性&已有学者从这些功率谱模型出发&依据我国旧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给定的反应谱&分别给出了U'&'+=G'B+O+$Y(#$-J= F1&C+1&和胡聿贤模型参数的取值方法(5?=65)'但受制于已有的功率谱模型形式&所得的地震动功率谱不能完全与规范反应谱相协调'故放弃已有的功率谱模型&通过迭代计算直接获得与现行规范反应谱完全等效的地震动功率谱值'

1213规范反应谱

我国现行b*87755,67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给定的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如图5所示&具体表达式为

"!""#

7:@8"

O'D

$!57#

6

%@:8""

O'D

"

!7!"&7:52"

#

6

"

O'D

!7:52!"&"

-

"

!"

-

'""$#

6

"

O'D

!"

-

!"&8"

-

"

(#

6

7:6$%#

5

!"%8"

-

")"

O'D

!8"

-

!"!42

"

!5"

式中&"!""为地震影响系数&"

O'D

为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为结构自振周期&"

-

为场地特征周期&$为衰

减指数&#

5

为直线下降段斜率调整系数&#

6

为阻尼调整系数

'

图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5!.1+2O+0+&)($1&010#1))+0+1&/0$%K1

1243地震动功率谱等效转换方法

考虑地震动的非平稳随机特性&地面运动加速度随机过程(!)"可表达为(66)

(!)"#!!)"*!)"!6"式中#*!)"为平稳随机过程&其功率谱需根据规范反

@5

应谱确定 ! ) 为均匀调制函数 用来考虑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的强度非平稳性 表达式为! ) # )')5 6

!!! 7!)&)5

5

)5!)&)6 1

%+ )%)6

)")6{

3

式中 +为衰减系数 )5和)6分别为主震平稳段首末时间 这些参数与震级 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 各参数值取值如表5所示 67

表13均匀调制函数的参数取值7)%8,139)8:,&/;<)()=,',(&>?:?>;/(=

=/0:8)'>/?;:?*'>/?

场地类别P 7P 5P P P P P P 9)5A 27:87:87:>5:65:4)6A 28:88:8`:7?:756:7+

7:@8

7:@8

7:38

7:68

7:58

假定平稳地震动过程* ) 的功率谱为, - 采

用谐波合成法 63=6@

对* ) 进行随机抽样 其第.个样

本可表示为

*. ) ##/

0#5

100#2 6 -0)$%0 .

!!!!!! .#5 6 2 0#5 6 / @

式中 2为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样本数 2"877 /为频率划分段数 -0为第0个谐波分量的频率 %0 .为服从 7 6 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10为第0个谐波分量的幅值

10#6 6 , -0

- 5'6

8 -#

-O 'D %-O +&

/ 4 -0#0

- `

式中 -为谐波分量的频率间隔 -O 'D 与-O +&分别为截断最大频率与截断最小频率 分别取-O 'D g 37S C -O +&g

7:78S C /g 377 下面确定平稳地震动过程* ) 的功率谱, - 取, - 的初始形式为 68

, - $&!6 6-"6 - %6(&%5

6-",

(&()[]

3

%5

> 式中 ",为地震动持时 3

为地震作用反应不超过反应谱值的概率 一般取3"7:

>8 &为结构阻尼比 !为重力加速度 "为地震影响系数 然后根据式 6 _ @ 对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进行抽样 并计算每个抽样样本下的单自由度体系加速度反应谱 对这些加速度反应谱样本进行平均处理后 获得平均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4 " 与规范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 " 比较后 按下式修正, - 为

, - %, - "

"

"

4 "()

6

?

其中 "g 5'-

重复以上步骤 直至平均反应谱"4 " 充分接近规范反应谱" " 即当相对误差

'#

"

" %"4 " "

" ! &"' 7 42 57

小于给定的容许误差值时 本文中取'g 7:73 停止

迭代 此时的, - 即为所求的等效地震动功率谱 1253等效地震动功率谱拟合公式

采用5:6节的方法可以获得各离散频点处的等效地震动功率谱值 为了方便应用 下面进一步采用函数拟合技术获得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的拟合公式 参照式 > 的近似表达形式 结合式 5 所示的规范反应谱 可得功率谱的分段拟合式为

, - #55-6

$56-$5()

3"6

O 'D 5@%(&- - 7&-&58"-

58-"6

O 'D 54%(&- 58"-!-&5"!

5`"6

O 'D - 5>%(&- 5"-!-&57S C 5?-6$557-

$5()

55"6

O 'D 556%(&- - -"57S C 55

表43等效地震动功率谱参数值 55_556 7)%8,439)8:,&/;<)()=,',(&;/(,@:>A)8,?'

&<,*'(:=/;&,>&=>*,B*>')'>/?

55_556 设计分组55A 57h 456A 57h 353A 57h 65@58A 57h 654第一组h @:6`5:4@h 3:56h 3:>5h 6:>3h 5:>?第二组h 5:335:`@h 3:@3h 3:>>h 3:>6h 5:?8第三组h 35:35:`8h 6:6@h 6:>4h @:63h 5:4?设计分组5`A

575>A 575?A 57557A 57555A 57556第一组h ?:5>h >:>6h 3:3`h 5:75h 57:45:`4第二组h ?:>5h 6`:5h 6:6>h 5:`@h `:755:4?第三组

h ?:4@

h 37:6

h 5:?3

h 6:@?

h 3:`7

5:8>

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确定功率谱拟合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 对于 类场地土 各设计分组对应的功率谱参数值如表6所示 其他情况下的功率谱参数值详见文献 57

1263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的验证

利用所获得的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的拟合公式 根据式 6 _ @ 对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进行大量抽样 获得大量的反应谱样本 经平均处理后获得平均反应谱 如图6所示 为方便对比 图6中同时给出了规范反应谱 由图6可见 由等效地震动功率谱获得的平均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相当吻合 验证了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的正确性

此外 抗震规范还提供了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 如表3所示 为进一步验证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的正确性 对

8

5

图6!平均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对比]+-<6!Y#O['%+2#&E1/L11&O1'&%12[#&212[10/%$O

'&,,12+-&%12[#&212[10/%$O

所获得的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地面运动加速度平均峰值&也列于表3中'由表3数据可见&模拟得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平均峰值与规范给定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相当吻合&平均误差仅为5:3@a'

表53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

7)%8,53C,)DA)8:,&/;E(/:?0=/'>/?)**,8,()'>/?

设防水准数值类别

1F b A!0O32h6"

4度`度>度?度

多遇地震规范值5>:738:7`7:75@7:7模拟值5`:`38:@`7:>5@5:8

设防地震规范值87:7577:7677:7@77:7模拟值83:5575:`5??:73?>:7

罕遇地震规范值568:7667:7@77:7467:7

模拟值563:>665:53?>:745?:5

6!地震响应时域显式表达式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可写为

!"6$#"4$$"#%!%(!)"!56"

式中#!&#&$分别表示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

矩阵%"&"i&"j分别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为

惯性力指示向量&由元素7和5组成%(!)"为地面运

动加速度'当进行随机模拟时&可以将激励样本逐

个代入式!56"&对每个样本作一次时程积分&然后对

各个样本的时程积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即可获得

结构地震响应的均值$方差和平均峰值'显然&该方

法原理简单&但工作量巨大'为此&文献(4)首先建

立结构动力响应的显式表达式&据此进行随机模拟&

避免进行大量的时程积分&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把地震激励(!)"离散为时刻)

7

&)

5

&2&)

7

处的激

励(

7

&(

5

&2&(

7

&并假定(!)"在时间步长 )内随时

间呈线性变化&采用任何一种积分格式均可导出各

时刻结构响应向量&

8

的显式表达式为

&

8

#'

8&7

(

7

k'

8&5

(

5

k2k'

8&8

(

8

!!8#5&6&2&7"

!53"

式中&7为时程分析步数&'

8&7

&'

8&5

&2&'

8&8

为各时刻

地震激励的系数向量&反映各时刻地震激励对当前

时刻结构响应的影响&如表@所示&系数向量只与结

构参数有关'

表63各时刻响应对应的系数向量

7)%8,63F/,;;>*>,?'A,*'/(&;/(&'(:*':()8

(,&?&')?'

时刻

系数向量

(7(5(6(32(7h6(7h5(7

)5'5&7'5&5,,2,,,

)6'6&7'6&5'6&6,2,,,

)3'3&7'3&5'3&6'3&32,,,

)@'@&7'@&5'@&6'@&32,,,

444444444

)7h6'7h6&7'7h6&5'7h6&6'7h6&32'7h6&7h6,,

)7h5'7h5&7'7h5&5'7h5&6'7h5&32'7h5&7h6'7h5&7h5,

)7'7&7'7&5'7&6'7&32'7&7h6'7&7h5'7&7

当式!53"中的结构响应向量&定义为状态向量

("G!"i G)G时&文献(4)中采用精细积分格式推导得

到了式!53"中系数向量的闭合表达式为

'

5&7

g(

5

&'

8&7

g)'

8h5&7

!!!!!6!8!7"

'

5&5

g(

6

&'

6&5

g)(

6

k(

5

&'

8&5

g)'

8h5&5

!!3!8!7"

'

8&.

#'

8h5&.h5

!6!.!8!7

{

"

!5@"

45

式中

!)g1

*

)(5g #h ) *h 6+A )k )*h 5

+(6g )h # *h 6+A )h *h 5+*g H #h !h 5$h !h 5[]

#

+g H h {}

% 58

!!文献 5@ 中进一步采用;1L O '%N=!数值积分格式 同样得到了如式 5@ 所示的系数向量表达式 但式中的) (5和(6如下式所示

!)g *55*

56*65*[

]

66 (5g ,5,{}3 (6g ,6,{}

@*55g -$h 5 .5h .3!h 5

$

*56g -$h 5 .6h .3!h 5

# *65g 53 *55

h # k 58!h 5$*66g 53*56h 5@#

k 58!h 5

#,

5gh -$h 5

.3%,6

gh -$h 5!%,3g 53,5k 58%,@g 53,6-$g $k 57!k 53#.5g 57!k 53#.6g 55!k 5@#.

3g 56!k 58#57

g5A ! )6 55g5A ! ) 56g5A

6! h 553g $' ! ) 5@g $

'!%558

g $'!%6

)'

6

54 其中 积分参数$和!可分别取7:8和7:68 以保证

数值积分的稳定性

尽管式 5@ _ 54 中给出了系数向量的闭合表达式 但为了方便工程应用 还可以根据系数向量的物理意义 直接利用商用有限元软件构建这些系数向量 此时的结构响应向量&可以由任意响应组成 不

限于状态向量 "G !"i G G 下面阐述具体实施过程

由表@可见 当(7g 5 而其他时刻激励(5 (6 (7均为7时 即在时刻)7处施加一个半三角单位脉冲激励时 结构各时刻的响应&8g '8 7 8g 5 6 7 如图3所示 当(5g 5 而其他时刻激励(7 (6 (7均为7时 即在时刻)5处施加一个全三角单位脉冲激励时 结构各时刻的响应&8g '8 5 8g 5 6 7 如图@所示 当(6g 5 而其他时刻激励(7 (5 (7均为7时 即在时刻)6处施加一个全三角

单位脉冲激励时 结构各时刻的响应&8g '8 6 8

g 6 3 7 如图8所示 显然 图8中各系数向量无需重复计算 这些系数与图@中的系数向量完全相同

即'8 6g '8h 5 5 8g 6 3 7 同理 其余各列系数向量均无需进行计算 可由图@中各时刻系数向量获得 因此 表@所示的系数向量可更新为表8所示的系数向量 事实上 由式 5@ 也可得到表8所示的系数向量

图3!在时刻)7施加半三角单位脉冲激励]+-<3!H &+/+O [$(211D 0+/'/+#&'//+O 1)

7

图@!在时刻)5施加全三角单位脉冲激励]+-<@!H &+/+O [$(211D 0+/'/+#&'//+O 1)

5

图8!在时刻)6施加全三角单位脉冲激励]+-<8!H &+/+O [$(211D 0+/'/+#&'//+O 1)6

由表8可见 为了得到动力响应的显式表达式 仅需计算与(7和(5对应的两列系数向量'8 7和'8 5 8g 5 6 7 即可 其中 第一列系数向量'5 7 '6 7 '7 7为图3所示半三角单位脉冲激励下 时刻)5 )6 )7的结构响应 第二列系数向量'5 5 '6 5 '7 5为图@所示全三角单位脉冲激励下 时刻)5 )6 )7的结构响应 因此 可以利用已建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在通用或专用有限元计算平台上分别进行上述两个单位脉冲地面运动加速度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以获得第一列系数向量'8 7和第二列系数

`

5

表I3各时刻响应对应的系数向量

7)%8,I3F /,;;>*>,?'A,*'/(&;/(&'(:*':()8(,&?&')?'

时刻系数向量

(7(5(6(32(7h 6(7h 5(7)5'5&7'5&5,,2,,,)6'6&7'6&5'6&6g '5&5,2,,,)3'3&7'3&5'3&6g '6&5'3&3g '5&52,,,)@'@&7'@&5'@&6g '3&5

'@&3g '6&5

2,,,444444444)7h 6'7h 6&7'7h 6&5'7h 6&6g '7h 3&5'7h 6&3g '7h @&52'7h 6&7h 6g '5&5,,)7h 5'7h 5&7'7h 5&5'7h 5&6g '7h 6&5'7h 5&3g '7h 3&52'7h 5&7h 6g '6&5'7h 5&7h 5g '5&5,)7

'7&7

'7&5

'7&6g '7h 5&5

'7&3g '7h 6&5

2

'7&7h 6g '3&5

'7&7h 5g '6&5

'7&7g '5&5

向量'8&5&其他系数向量可按表8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抗震分析中&并不需要关注所有部位的结构响应&只需关注关键部位的结构响应&因此&式!53"可以进一步简化&只给出关键响应的显式表达式'这不仅能大大节省计算时间&还能为工程应用中抗震薄弱部位的补充验算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本文方法的主要优势之一'

3!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规范反应谱实质上是多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单自由度体系平均反应谱!经平滑处理和适当处理后"&反映了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平均峰值响应与体系周期之间的关系'因此&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构地震响应实质上是平均峰值响应'事实上&当建立了结构动力响应显式表达式后&可以通过随机模拟快速获得大量的结构峰值响应样本&经统计分析后同样可以获得结构的平均峰值响应'

首先根据式!55"所示的等效地震动功率谱,!-"&按式!@"生成大量的平稳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样本*.!)"!.g 5&6&2&2"&然后按式!6"和式!3"生成大量的非平稳地面运动加速度随机过程样本

(.!)"#!!)"*.

!)"!!.#5&6&2&2"!5`"

将(.

!)"逐一代入式!53"&即可得到任意时刻所关注的结构响应

&8&.#'8&7(7&.k '8&5(5&.k 2k '8&8(8&.

!8#5&6&2&7%.#5&6&2&2"

!5>"

式中&(7&.&(5&.&2&(7&.分别表示(.!)7"&(.!)5"&2&(.!)7

"'于是&结构的平均峰值响应可由下式求得#&[1'N

g 5

2#2

.#5

O 'D 78#5&8&.!5?"

!!利用式!5>"还可以方便地获得结构响应的其他统计值&如均值$方差和概率密度函数等%也可以利用式!5>"所示的随机模拟&进一步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

构动力可靠度&详见文献(4&?&55)'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文方法使用的是与规范反应谱等效的地震动功率谱&因此由式!5?"获得的结构地震作用效应与由反应谱法获得的地震作用效应具有可比性'但是&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结构峰值响应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引入任何的振型峰值响应组合方式&因此相对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这是一种近似精确的方法'

@!工程实例

以广州西塔等@栋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为背景&将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应用于高层建筑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中'为了体现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与传统反应谱法的区别&同时给出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反应谱法中&振型组合方式采用Y T Y 法&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8a '6213广州西塔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图4"建筑高度为@36O &为*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k 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节点数为5?>53&杆件单元数为5>8?`&壳体单元数为

5@7`@&总自由度数为58@8>3&结构阻尼比取为7:7@'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场地土类别为 类&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在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中&根据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生成5777条地震波&地震持时472&时间步长7:762'在(向地震作用下&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进行计算&楼层质心位移和层间剪力如图`和图>所示'由图`和图>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楼层质心位移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但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层间剪力计算结果大于反应谱法结果&最大差异为58a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方法的内$外筒基底剪力计算结果差异有所不同&内筒基底剪力的差异更为明显'

>

5

图4!广州西塔]+-<4!b $'&-C J#$c12/G #L 1%

分别考察反应谱Y T Y 法三条基本假定对本算例结果的影响 可以发现 地震动的平稳性假定和白噪声假定对反应谱法结果影响不大 而响应峰值因子的一致性假定则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对于本工程实例 位移响应以低阶振型响应为主 位移响应峰值因子与低阶振型响应峰值因子基本相等 因此 反应谱法的位移计算结果与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而对于内力响应 除了低阶振型有贡献外 高阶振型也有一定贡献 致使内力响应峰值因子介于低阶振型和高阶振型响应峰值因子之间 从而低估了低阶振型贡献和高估了高阶振型贡献 最终由于低阶振型贡献更大而造成反应谱法的内力计算结果偏小

图`!广州西塔楼层质心位移]+-<`!./#%V 01&/%#+,,+2[('01O 1&/2#)/J1

b $'&-C J#$c12/G #L 1

%

图>!广州西塔层间剪力

]+-<>!P &/1%=2/#%V 2J1'%)#%012#)/J1b $'&-C J#$c12/G #L 1%

6243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

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 图? 建筑高度为?7:5O 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节点数为5336` 杆件单元数为`>@3 壳体单元数为554`5 总自由度数为`?@@4 结构阻尼比取为7:78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 场地土类别为 类 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在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中 根据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生成5777条地震波 地震持时372 时间步长7:762 在9向地震作用下 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进行计算 楼层质心位移和层间剪力如图57和图55所示 由图57和图55可以看

出 两种方法的楼层质心位移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但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层间剪力计算结果大于反应谱法结果 最大差异为54a 值得注意的是 该工程东西两侧核心筒在平面上为不对称布置

在水平地

图?!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

]+-

V

图57!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楼层质心位移]+-<57!./#%V 01&/%#+,,+2[('01O 1&/2#)/10J&#(#-V

E$+(,+&-#)/J1.$&d '/=.1&H &+K 1%2+/

V

图55!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层间剪力

]+-<55!P &/1%=2/#%V 2J1'%)#%012#)/10J&#(#-V

E$+(,+&-#)/J1.$&d '/=.1&H &+K 1%2+/V

?

5

震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扭转效应 计算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得到的核心筒基底剪力结果最大差异为5`a 与总基底剪力相比 差异更为明显 6253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

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 图56 建筑高度为567O 为大底盘单塔偏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节点数为536@5 杆件单元数为?6@@ 壳体单元数为535@7 总自由度数为`>@?> 结构阻尼比取为7:78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 场地土类别为 类 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在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中 根据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生成5777条地震波 地震持时372 时间步长7:762 在9向地震作用下 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进行计算 楼层质心位移和层间剪力如图53和图5@所示 由图53 5@可以看出

两种方法的楼层质心位

图56!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

]+-<56!Q #&--$'&P %#&L '%1Z #$(,\121'%0J Y 1&/1

%

图53!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楼层质心位移]+-<53!./#%V 01&/%#+,,+2[('01O 1&/2#)/J1Q #&--$'&

P %#&L '%1Z #$(,\121'%0J Y 1&/1

%

图5@!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层间剪力]+-<5@!P &/1%=2/#%V 2J1'%)#%012#)/J1Q #&--$'&

P %#&L '%1Z #$(,\121'%0J Y 1&/1%

移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但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层间剪力计算结果大于反应谱法结果 最大差异为67a 这一规律与上述两个工程实例所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 该工程高层塔楼相对于裙楼属于严重偏置 因此层间剪力在塔楼与裙楼相接部位有更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应地两种方法获得的裙楼层间剪力结果差异也更为明显 6263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

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 图58 建筑高度为567O 为大底盘双塔框架=剪力墙结构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节点数为436@` 杆件单元数为56768 壳体单元数为478`> 总自由度数为3`43>7 结构阻尼比取为7:78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 场地土类别为 类 设计分组为第三组 在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中 根据等效地震动功率谱生成5777条地震波 地震持时372 时间步长7:762 在(向地震作用下 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进行计算 楼层质心位移和层间剪力如图54和图5`所示 由图54和图5`看出 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楼层质心位移和层间剪力计算结果均大于反应谱法结果 楼层质心位移结果最大差异为5>a 层间剪力结果最大差异为64a 值得注意的是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由于两个塔楼与大底盘裙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因此 对于双塔结构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差异更为明显

图58!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58!X %,#2./'%\+K 1%S #/1

(

图54!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楼层质心位移]+-<54!./#%V 01&/%#+,,+2[('01O 1&/2#)/J1

X %,#2./'%\+K 1%S #/1(

7

6

表J3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和反应谱法计算时间

7)%8,J3F)8*:8)'>/?'>=,/;'>=,K0/=)>?,B<8>*>'()?0/=&>=:8)'>/?=,'G/0)?0&<,*'(:==,'G/0

工程名称总自由

度数

有限元

平台

两次脉冲激励下

时程分析时间

关键响

应个数

地震波

样本数

随机模拟

计算时间

反应谱法

计算时间

广州西塔58@8>3X G I*.65O+&57267`5777@O+&7@2@O+&3@2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4.I F67773O+&782@55777@72872

东莞五金模具科研中心`>@?>.I F67773O+&852855777@@25O+&7`2

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3`43>7.I F677754O+&@82845777@>256O+&5@

2

图5`!鄂尔多斯星河湾酒店层间剪力

]+-<5`!P&/1%=2/#%V2J1'%)#%012#)/J1X%,#2./'%\+K1%S#/1(

62I计算效率分析

上述工程实例的抗震分析是在主频为6:?b S C 的四核微机上进行的'各工程实例的计算规模和计算时间汇总列于表4中'由表4可以看出&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的计算时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时间是两次脉冲激励下!如图3和图@所示"的时程分析时间&用于建立结构动力响应的显式表达式&直接利用商用有限元平台完成%另一部分时间是基于动力响应显式表达式的随机模拟时间&用于样本计算和结果统计分析&该部分工作由自编的Z'/('E程序完成'由表4可见&除利用通用或专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系数向量所花费的两次时程分析时间外&对于3`万自由度的计算规模&当输入5777条地震波和输出84个关键响应时&随机模拟计算时间仅为@>2&计算效率非常高'由此可见&利用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可以轻松完成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计算'此外&为了便于比较&反应谱法的计算时间也列于表4中&可见随机模拟法和反应谱法的计算时间基本在一个量级上&但两种方法分别属于随机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范畴&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证明本文方法的高效性'

8!结论

5"反应谱Y T Y法所采用的基本假定对计算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不同的结构响应量&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也各不相同&使用该法进行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应慎重考虑其结果的合理性'

6"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是一种真正意义的随机振动方法&无需引入反应谱Y T Y法的计算假定&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工程设计人员可以在所熟悉的有限元平台上直接构建时域显式表达式&使大型复杂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3"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目前采用与规范反应谱等效的地震动功率谱作为输入'长远来说&可以考虑直接采用由大量实际地震波统计得到的地震动相关函数或功率谱作为随机振动分析的输入&避免由于规范反应谱的长周期段问题及结构阻尼问题而导致不合理的等效地震动功率谱'

参 考 文 献

(5)!b*87755,67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757

)#%21+2O+0,12+-&#)E$+(,+&-2(.)<*1+B+&-#Y J+&'

I%0J+/10/$%1l*$+(,+&-F%122&6757

%'&,#O K+E%'/+#&'&'(V2+2#)Z Q]2V2/1O2(")<

X'%/JM$'N1X&-+&11%+&-'&,./%$0/$%'(Q V&'O+02&

5?>5&?!8"#@5?=@38<

(3)!范立础<桥梁抗震(Z)<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5??`#45=46<

(@)!X;5??>=6#6778!X$%#0#,1>#,12+-&#)2/%$0/$%12)#% 1'%/JM$'N1%12+2/'&01#['%/6#E%+,-12(.)

H U#*%+/+2J./'&,'%,2P&2/+/$/+#&&6778<

(8)!"G b A G*76=75,677>!公路桥梁抗震细则(.)<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677>!

b$+,1(+&12)#%21+2O+0,12+-&#)J+-JL'VE%+,-12(.)<

*1+B+&-#F1#[(1/2Y#O O$&+0'/+#&2F%122&677>

Y J+&121""

(4)!苏成&徐瑞<非平稳随机激励下结构体系动力可靠度

时域解法(")<力学学报&6757&@6!3"#856=867

Y J1&-&R H\$+

O1/J#,)#%,V&'O+0%1(+'E+(+/V#)2/%$0/$%'(2V2/1O2

2$EB10/1,/#&#&=2/'/+#&'%V%'&,#O1D0+/'/+#&2(")<

Y J+&121"#$%&'(#)G J1#%1/+0'('&,I[[(+1,Z10J'&+02&

6757&@6!3"#856=867

(`)!苏成&徐瑞<非平稳激励下结构随机振动时域分析法(")<工程力学&6757&6`!56"#``=>3

\$+<\'&,#O K+E%'/+#&'&'(V2+2#)2/%$0/$%122$EB10/1,

56

/#&#&=2/'/+#&'%V1D0+/'/+#&2EV/+O1,#O'+&O1/J#,

(")3<

!+&Y J+&121""

(>)!苏成&徐瑞&刘小璐&等<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分析的非平稳随机振动时域显式法(")<建筑结构学报&

6755&36!55"#54?=5`4

R+'#($&1/'(<;#&=2/'/+#&'%V21+2O+0'&'(V2+2#)('%-1=

2['&2['/+'(2/%$0/$%12EV/+O1=,#O'+&1D[(+0+/O1/J#,

(")<"#$%&'(#)*$+(,+&-./%$0/$%12&6755&36!55"#

54?=5`4

(?)!徐瑞&张加兴&苏成<非平稳随机激励下结构动力可靠度时域显式子集模拟法(")<工程力学&6753&37

!`"#6>=33

G+O1=,#O'+&1D[(+0+/)#%O$('/+#&2$E21/2+O$('/+#&

O1/J#,)#%,V&'O+0%1(+'E+(+/V#)2/%$0/$%122$EB10/1,/#

&#&=2/'/+#&'%V%'&,#O1D0+/'/+#&2(")

Z10J'&+02&6753&37!`"#6>=3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753

?6,6753!G10J&+0'(2[10+)+0'/+#&)#%0#&0%1/1

2/%$0/$%12#)/'((E$+(,+&-(.)<*1+B+&-#Y J+&'

I%0J+/10/$%1l*$+(,+&-F%122&6753

计算(")<振动工程学报&6755&6@!6"#55>=56@

Y J1&-&R H\$+

2/#0J'2/+02/%$0/$%122$EB10/1,/#&#&=2/'/+#&'%V21+2O+0

1D0+/'/+#&2(")<"#$%&'(#)9+E%'/+#&X&-+&11%+&-&6755&

6@!6"#55>=56@

(56).H Y J1&-&R H\$+<;#&=2/'/+#&'%V%'&,#O K+E%'/+#&

'&'(V2+2#)2/#0J'2/+02/%$0/$%12E'21,#&'/+O1=,#O'+&

1D[(+0+/)#%O$('/+#&O1/J#,(")<./%$0/$%'(X&-+&11%+&-

Z10J'&+02&675@&86!6"#63?=647<

(53)苏成&黄欢&徐瑞&等<大规模非线性系统随机振动显

式迭代Z#&/1Y'%(#模拟法(")<振动工程学报&

675@&6`!6"#58?=548

R H\$+&1/'(<\'&,#OK+E%'/+#&'&'(V2+2#)('%-1=20'(1

&#&(+&1'%2V2/1O2EV1D[(+0+/+/1%'/+#&Z#&/1Y'%(#

2+O$('/+#&O1/J#,(")<"#$%&'(#)9+E%'/+#&

X&-+&11%+&-&675@&6`!6"#58?=548

+/1%'/+#&Z#&/1=Y'%(#2+O$('/+#&O1/J#,(")<

X'%/JM$'N12'&,./%$0/$%12&675@&`!6"#55?=53?< (58)U'&'+U

2/%#&-1'%/JM$'N1O#/+#&2(\)

\121'%0J P&2/+/$1&H&+K1%2+/V#)G#NV#&5?45#>8=?8<(54)胡聿贤&周锡元<弹性体系在平稳和平稳化地面运动下

的反应(Y)A A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地震工程研

究报告集!第5集"<北京#科学出版社&5?46#33=87<

(5`)Y(#$-J\c&F1&C+1&"=47?<

(5>)欧进萍&牛荻涛<地震地面运动随机模型的参数及其

结构效应(")<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5??7&57

!6"#`7=`4

/J1%'&,#O[%#0122O#,1(2#)1'%/JM$'N1-%#$&,O#/+#&

'&,/J1+%1))10/2#&/J1%12[#&21#)2/%$0/$%12(")<

"#$%&'(#)S'%E+&H&+K1%2+/V#)Y+K+(X&-+&11%+&-'&,

I%0J+/10/$%1&5??7&57!6"#`7=`4

33=3>

G+'&2J$<./$,V#&/J1['%'O1/1%2#)21+2O+0[#L1%

2[10/%$O O#,1(E'21,#&/J1&1L21+2O+00#,1(")<

c#%(,P&)#%O'/+#&#&X'%/JM$'N1X&-+&11%+&-&6777&

54!3"#33=3>

(67)薛素铎&王雪生&曹资<基于新抗震规范的地震动随

机模型参数研究(")<土木工程学报&6773&34!8"#

8=57

F'%'O1/1%22/$,V#&21+2O+0%'&,#OO#,1(E'21,#&/J1

&1L21+2O+00#,1(")

6773&34!8"#8=57

(65)许谋奎&马人乐&张猛&等<基于现行抗震规范的胡聿

贤模型参数研究(")<世界地震工程&6774&66!@"#

57@=57?

1/'(<./$,V#&['%'O1/1%2#)S$d$D+'&O#,1(E'21,#&

/J1b*87755,6775(")

X&-+&11%+&-&6774&66!@"#57@=57?

1'%/JM$'N1O#/+#&(")

Q+K+2+#&&5?4>&?@!6"#88?=8>@<

(63)星谷胜<随机振动分析(Z)<常宝琦&译<北京#地震

出版社&5?``#67?=653

K+E%'/+#&'&'(V2+2(Z)

*1+B+&-#.1+2O#(#-+0'(F%122&5?``#67?=653

Y J+&121""

(6@).J+&#C$N'Z<.+O$('/+#&#)O$(/+K'%+'/1'&, O$(/+,+O1&2+#&'(%'&,#O[%#012212(")<"#$%&'(#)/J1

I0#$2/+0'(.#0+1/V#)I O1%+0'&5?`5&@?!5"#38`=34>< (68)胡聿贤<地震工程学(Z)<6版<北京#地震出版社&

6774#568=564

(Z)<6&,1,<*1+B+&-#.1+2O#(#-+0'(F%122&6774#

568=564

66

模拟地震

【探究缘由】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域地震并引发的海啸,让全世界为之震惊。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人类的力量实在渺小。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先让我们进行一次地震模拟实验吧!【活动目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的自然灾害。在学习有关专题后,我们用实验模拟地震,以正确理解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强化学生防灾减灾自我救护的意识。【知识整合】结合物理学中有关机械波的知识。【活动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基本材料有:一个高大中空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制积木、一堆乐高(有咬合口)积木等。【活动过程】1.在讲台上用普通的木制积木搭建一建筑物(表示建筑物抗震性能一般),榔头敲击讲台四周,模拟地震的发生。2.改变敲击力度,模拟震级升高,烈度加大,建筑物毁坏。3.改变震中距、震源深浅等地震要素,烈度随之改变。4.在讲台上用普通的木制积木搭建两个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使之位于不同位置(如一位于桌角,另一位于桌中央),敲击讲台,观察结果。5.采用乐高积木(表示建筑物抗震性能良好)继续重复上述步骤,模拟实验。(填写表格略)【分析结论】改变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地面建筑物的结构等要素,可理解地震、烈度与灾度的区别与联系,即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不同的烈度。【拓展建议】1.能否设计出更精准的实验敲击力度,使实验更具有可观测性和比较性。2.能否将两种积木结合,尝试搭建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继续实验。【知识链接】震级·烈度·灾度一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它的强度有多大?破坏程度如何?灾损如何?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衡量和界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震级”“烈度”和“灾度”。“震级”指的是地震的强度,它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释放能量相同的地震,它们的震级相同。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也越大。震级是根据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及与之相应的周期,并考虑到地震波按震中距离而产生的衰减,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地震与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有固定的函数关系。震级每增大1级,其释放能量约增30~32倍。按震级定义和计算公式,震级没有上限。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记录可查的最大地震,是1933年3月2日的日本大地震和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8.9级。[!--empirenews.page--]“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中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个概念。是用以表达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地震在一定地域产生或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的一种“尺度”。烈度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在一定地点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以及人的直觉反应等等来界定的。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地震烈度划为12度:1度最轻,12度最强烈。●小于3度:人无感受,仅仪器能记录到;●3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6~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10~12度:毁灭性的破坏。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是一个,但烈度则会因地而异。因为烈度不仅与震级的强弱有关,而且还与震源的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段的“介质条件”等有关。一般地说,如果震级相同,震源浅的地震往往要比震源深的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烈度也高。“灾度”是指地震区所受到的灾害严重程度。不仅包括地表形态和地貌的被扭曲、断裂、陷落和崩塌程度,同时也包括各种建筑物、人员及经济的损害程度。灾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和烈度的高低,而且还与发震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此外,与地震发生的时刻(白昼和黑夜),以及防灾救灾的具体措施是否得当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高层建筑地震逃生方法

高层建筑地震逃生方法 高层建筑地震逃生方法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队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在救灾过程中分析,发现很多楼房的底层,尤其是一层和二层,受到的横向剪切力非常大,特别是在房屋窗户窗体特别多、门框比较多这种情况下,房屋会沿着窗子和窗子的对角线发生开裂。换言之,如果开发商建的房子质量不够合格,那么建筑物的一层就会被剪切破碎,二层可能会在一层倒塌过程中跌落到地下室,这种情况在灾害现场十分常见。 所以高层避险应以三层为一个界限,三层以上的住户不建议大家逃跑。三层以下,特别是一层和二层,建议大家快速地从楼里撤出。为什么三层以上的居民不建议逃跑?几年前上海发生过楼倒倒事件,当时发生倒塌的原因是地基的地面沉降,即便楼房整体倒塌,我们可以看到楼的内部空间还是有的。一旦楼内存在生存空间,我们就有可能在其中幸存下来。而三层以上的住户在从三层往下跑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从楼道中往下撤离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生余震,楼梯间是最最不稳定的地点。楼梯间只是一个逃跑的通道,并不是躲避的空间。如果往下撤离的时间过长,当余震来的时候,处在楼梯间的人很容易遇难。三层以上的住户在屋里就近躲避,三层以下的快速撤离,这是针对高层建筑物避震的一个建议。 下面给大家说一个高层逃生的真实案例,911时大部分人是怎

样逃生的?其实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电梯逃生的。(后文会讲到)在这里,先给大家说几个火灾中的高层逃生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安全通道逃生。安全通道就是楼梯间的安全出口。在房屋设计的时候,安全通道的四周墙壁都是做过防火处理的,换言之,它是一个天然的隔烟通道。但是它的隔烟功能有一个前提,即每一层通往安全通道的门是防火门,并且平时都应该是关闭的。我们平时很少会把防火门关上,因为我们觉得它很碍事、很重,我们通常会拿一些绳子把它打开,或是拿一些木楔子让它保持敞开,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变成了一个烟可以到达的区域,换言之,如果我们在楼梯间里发现有烟进来了,那么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安全通道,而变成了一个死亡通道,那么我们在楼梯间往下走的过程就会觉得烟越来越大,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楼梯间遇难。 第二种方法可以通过高层逃生滑道逃生。现在这种技术在国内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相对较高,但我相信在过几年之后,在我国这种高层逃生通道也会有的。逃生滑道跟滑梯一样,人可以从窗户里直接出来,从国际上普遍采用这种技术的国家来看,大概一分钟能跑出二十个人左右,所以这种方式非常受用。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高空直升机救援。如果是在大城市,高层逃生时一般建议顶层的人往楼顶上跑,因为楼房顶部可能会有直升机停机坪,这也就要求城市里救援系统中必须得有高空直升机救援,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第46卷第5期2007年9月 石油物探 GEOPHYSICALPROSPECTINGFORPETRoI。EUM V01.46,No.5 Sep.,2007 文章编号:1000—1441(2007)05—0451—06 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刘军迎,雍学善,高建虎,杨午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以多波多分量地表资料处理和解释为目的,利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对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单界面和双界面模型正演,对反射纵波(PP波)和转换横波(P-SV波)的识别及波场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①P-SV波速度低,频率低,能量随偏移距的增加而增加,零偏移距处能量为零;②界面反射系数为正时P-SV波与PP波极性相反,界面反射系数为负时P-SV波与PP波极性一致;③Z分量和X分量地震记录都是PP波与P-SV波的混合信息;④X分量的PP波和P.SV波都是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分支组成的。通过多界面模型正演,分析了转换波勘探的多解性,即地质上的同一个岩性界面有可能对应地震剖面上的两个甚至更多的同相轴。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分析,探讨了多波多分量勘探中水平分量旋转处理存在的问题,即通过水平分量旋转处理获得的三分量记录仍然包含了全波场信息,指出通过极化分析,进行三分量同时旋转,可以实现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的完全分离。最后讨论了PP波和P-SV波的分辨率,认为P-SV波的纵、横向分辨率均低于PP波。 关键词:多波多分量;波场特征;水平分量旋转;三分量旋转;波场分离;分辨率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 数值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如模型正演AVO研究[1],叠前深度偏移的初始速度模型建立[2],等等。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波动方程法和几何射线法[3]。几何射线法以研究波的运动学特征为主,适合地质构造的模拟与研究,但该方法缺乏对波的动力学特征的表征能力,不适合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的表征、刻画和研究;波动方程法具有同时表征波场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能力,是地震波(包括P波、PS波等)的传播机理、波场响应特征研究和分析的有力工具。 有人利用Aid近似公式进行多波多分量记录合成,研究弹性参数的反演问题[4],但因为基于褶积模型,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模型正演。我们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的传播特征和地层响应特征;对目前的水平分量旋转处理技术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应对策略,同时还对转换横波的地震分辨率进行了分析,为多波多分量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1PP波、P-SV波的识别和波场特征研究 研究中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界面模型到多界面模型,由声波方程到弹性波方程,由单分量(Z分量)波场到多分量(Z分量、X分量)波场。 1.1PP波、P-SV波的识别 图1是设计的单界面模型,地层1的纵波速度为3000.00m/s,横波速度为1730.00m/s,密度为2.20g/C1.n3;地层2的纵波速度为4724.49m/s,横波速度为2737.45m/s,密度为2.57g/crn3。图2是弹性波动方程法模拟的单炮记录和波场快照,可以看出,转换横波(P_SV波)的同相轴位于反射纵波(PP波)同相轴的下方,曲率较大。这说明P_SV波传播速度较小,在同一反射层、同一反射/转换点的情况下,旅行时较大。由公式 vf,s一2vpvs/(Vp—l—vs) 及 to==2h/v 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P-SV波和PP波的速度差异越大,二者分得越开,在单炮记录或地震剖面上就越容易识别。 图1单界面模型 收稿日期i2006—12—04;改回日期:2007—03—01。 作者简介:刘军迎(1966一),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多波多分量地 震波场数值模拟和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 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669354290.html,/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它的抗震问题的研究,其中又以中短柱问题为最主要的问题。现在首先介绍一下抗震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有的在扩初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有的在扩初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有的在规划设计或方案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缺少了必要的依据。 结构的平面布置。外形不规则、不对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平面长度过长等。 一个结构单元内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如一半采用砌体承重,而另一半或局部采用全框架承重或排架承重;底框砖房中一半为底框,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承重,这种情况常发现在平面纵轴与街道轴线相交的住宅,其底层为商店,设计成一半为底框砖房(有的为二层底框),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自承,造成平面刚度和竖向刚度二者都产生突变,对抗震十分不利。 底框砖房超高超层。如1996年,对在杭设计单位作的一次专题普查,发现有69幢底框砖房超高超层。新项目亦普遍存在此现象,1999年某地块住宅竣工交付使用验收中发现有三幢底框砖房超高超层,甚至有超三层的。

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有一些项目擅自提高了设防标准,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划分应属六度设防的,但设计中提高了一度按七度设防,提高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将会增加工程投资;有的项目严格应按七度采取抗震措施的,但设计中又按六度设防,减低了抗震设防标准,不利抗震。 结构的竖向布置。在高层建筑中,竖向体型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立面收进部分的尺寸比值b1/b不满足≥0.75的要求。 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如外墙转角处,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过多设置抗震构造柱等。 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砌体外围护墙砌筑在框架柱外又没有设置抗震构造柱,框架间砌体填充墙高度长度超过规范规定要求又没有采取相应构造措施。 结构其他问题。有的底层无横向落地抗震墙,全部为框支或落地墙间距超长;有的仅北侧纵墙落地,南侧全为柱子,造成南北刚度不均;有的底层作汽车库,设计时横墙都落地,但纵墙不落地,变成了纵向框支;还有的底框和内框砌体住宅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设计,其中几乎很少有纵墙。不少地方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柱来承重以代替砖墙承重,实际上将砖混结构演变为内框架结构,这比底框砖房还不利,因内框砖房的层数、总高度控制比底框砖房更严,因此存在着严重抗震隐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目前大多数结构工程师的重视。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姓名:姚嘉德学号:2015301130007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有效方法。但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波场数值模拟时有限差分网格是限制在人工边界里面,即引入了人工边界条件。本文采用Clayton_Engquist_Majda二阶吸收边界条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这一算法。依靠MATLAB具有更加直观的、符合大众思维习惯的代码,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简洁的程序开发环境,方便同行们交流。利用Matlab本身所具有可视化功能以及像素识别功能,可以将生成的动画电影进行识别,用于地震局实时分析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吸收边界条件,MATLAB矢量帧,像素识别 Abstract:Modeling seismic wave fiel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earth medium. When we model seismic wave field in the laboratory, the finitedifference grids are restricted in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So it should introduce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paper adopts Clayton_Engquist_Majda second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realizes the arithmetic with MATLAB. The MATLAB codes are direct and accord with our thinking custom. So it can provide the friendlyand succinct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and is easy to communicate with https://www.360docs.net/doc/669354290.html,ing the functions of Matlab that make visualization come true and identify the pixel,we can identify the earthquake wave field. Key word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seismic wave field, numerical modeling,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MATLAB

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_沈德建

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 结 构 工 程 师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s V o l .22,N o .6 D e c .2006 地震模拟振动台及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沈德建 1,2 吕西林 1 (1.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2.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提 要 在介绍振动台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内容的扩展、振动台模型试验动态相似关系研究进展、振动台试验方法的发展和振动台试验新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值得关 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动态相似关系,试验方法 R e s e a r c hA d v a n c e s o nS i m u l a t i n g E a r t h q u a k e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a n dMo d e l T e s t S H E ND e j i a n 1,2 L UX i l i n 1 (1.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D i s a s t e r R e d u c t i o n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092,C h i n a ; 2.I n s t i t u t e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98,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h a k i n gt a b l e i s i n d u c e df i r s t i nt h i s p a p e r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c o p e o f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i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d y n a m i c s i m i l i t u d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a u t h o r s i s c o m p a r e d a n d r e m a r k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 o n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s a n d n e w m e t h o d o n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r e s u l t i s a l s o p r e s e n t e d .S o m e v a l u a b l e q u e s t i o n s o n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t e s t a r e i n d u c e d a n d m a y b e p a i d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b y r e -s e a r c h e r s .K e y w o r d s s h a k i n g t a b l e ,m o d e l t e s t ,d y n a m i c s i m i l i t u d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e s t i n g m e t h o 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338040) 1 概 述 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是研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评价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和衡量减震、隔震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由于振动台本身承载能力、试验时间和经费等的限制,许多时候必须做缩尺模型试验,在坝工模型和高层、超高层建筑中更是如此。 一些新型结构形式,由于其超出了设计规范的要求,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对其抗震性能做合理的评估。超高层建筑和超大跨度建筑,在理论分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试验,特别是振动台模型试验,是分析其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线弹性的缩尺模型相似关系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许多复杂结构的相似关系、非线性动态 相似关系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还未能得到 较好的解决。一些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和其他一些新型结构的动态相似关系的 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甚至才刚刚起步。 振动台试验较好地体现了模型的抗震性能,可我们更关心的是由模型的试验结果推算的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在这方面尚未形成非常一致的结论,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介绍国内外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的最新进展 2.1 振动台本身的发展 作为美国N E E S 计划的一部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 C S D )于2004年安装M T S 公司制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在地学领域,对于许多地球物理问题,人们已经得到了它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条件,但能用解析方法求得精确解的只是少数方程性质比较简单,且几何形状相当规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问题,由于方程的非线性性质,或由于求解区域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则不能得到解析解。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引入简化假设,将方程和几何边界简化为能够处理的情况,从而得到问题在简化状态下的解答。但这种方法只是在有限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过多的简化可能导致很大的误差甚至错误的解答。因此人们多年来寻找和发展了另一种求解方法——数值模拟方法。 地震数值模拟(SeismicNumericalModeling)是地震勘探和地震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地震反演的基础。所谓地震数值模拟,就是在假定地下介质结构模型和相应的物理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模拟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计算在地面或地下各观测点所观测到的数值地震记录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这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已经在地震勘探和天然地震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数值模拟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和地震学中得到广泛而有效

的应用。这些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几何射线法、积分方程法和波动方程法。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实质上是求解地震波动方程,因此模拟的地震波场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所有信息,但其计算速度相对于几何射线法要慢。几何射线法也就是射线追踪法,属于几何地震学方法,由于它将地震波波动理论简化为射线理论,主要考虑的是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缺少地震波的动力学信息,因此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因为波动方程模拟包含了丰富的波动信息,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地层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佐证,所以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一直在地震模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震波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数值模拟是在已知地下介质结构的情况下,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规律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表征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上述三类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相应的地震波传播理论的数学物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射线追踪法是建立在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波动方程高频近似理论基础上的,其数学表形式为程函方程和传输方程。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以惠更斯原理为基础的波叠加原理基础上的,其数学表达形式为波动方程的格林函数域积分方程表达式和边界积分方程表达式。波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对中国来说无不是沉重的打击,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心痛的是有那么的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在地震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倒塌了,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破坏和倒塌的后果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内国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攀升,就在2010年正式开放的哈利法塔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828米,而且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复杂,不规则结构越来越多,这对于结构的抗震都是十分不利的。为保证高层结构的抗震安全,达到安全和经济的统一,有必要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和抗震技术进行探讨。 1.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 根据地震经验,地震期间导致高层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地陷、地面裂缝或错位等地面变形,对其上部建筑的直接危害; (2)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对上面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 (3)建筑物在地面运动激发下产生剧烈震动过程中,因结构强度不足、过大变形、连接破坏、构件失稳或整体倾覆而破坏; 2.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依此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科技论文。 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 3.1、静力理论阶段 水平静力抗震理论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的概念。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收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一个系数。 3.2、反应谱理论阶段 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本质上都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及结构能力设计原则。其主要特点如下: (1) 用规范规定的设计反应谱进行结构线弹性分析。 (2)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是根据设计反应谱所作的结构线弹性计算通过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后内力进行设计。 (3) 在早期方案设计阶段,结构体系、结构体型的规则性及结构的整体性满足规范的规定,以使结构能可靠地发挥非弹性延性变形能力。 3.3、动力理论阶段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九组 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 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 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所示。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 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的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 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 钢结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 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11-5班马绪文) 摘要:对于一个高层结构的设计,遇到的问题可能错综复杂,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程实践表明在高层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有抗震概念清晰,构造措施得当,应用合适的结构分析软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震构造重于结构计算。本文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并简述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特点 第一,控制建筑物的侧移是重要的指标。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所产生的水平剪切力占主导地位,所以建筑物会产生明显的侧移,随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曾加,结构的侧向位移迅速增大,但该变形要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使用功能。 第二,地震荷载中的水平荷载是决定因素。水平荷载会使建筑物产生倾覆力矩,并且在结构的竖向构件中引起很大的轴力,这些都与建筑物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故随建筑结构高度的曾加,水平载荷大相径庭。对高度一定的建筑物而言,竖向荷载基本上是不变的,但是随着建筑物的质量、刚度等动力特性的不同,水平地震荷载和风荷载的变化是比较大的。 第三,要重视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随着高度增加,刚度减小,显得更柔,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要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使结构进入塑性变形阶段仍然安全,需要在结构构造上采取有利的措施,使得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2 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2 抗震设计的理论 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

地震对市政建设的影响

摘要: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现象,即使能够做出有效的地震短临预报,市政工程建设本身的破坏仍无法避免。地震灾害的实例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使市政建设建筑物能够有效抵御强烈地震的袭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成熟的经验。 地震在我国的分布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中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2004年6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开始实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是该项目首席专家。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包括横波和纵波.一般纵波先到达地表对建筑物造成影响,给人上下抖动的感觉,横波比纵波稍晚,给人前后摇摆不定的感觉。而最后到达的是面波,沿着地表蛇行前进,往往对建筑物施加较大的剪切力,大多数建筑物倒塌是由于面波的作用。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地震时地基和基础起着传播地震波河支承上部的双重作用。在地震的作用下,引起地基承载力降低或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的破坏。地震的震害现象主要有砂土地基的振动液化、滑坡、地裂及震陷等。另外,由于地震产生的惯性力使建筑物受到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也会引起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还与建筑物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对同一类土,因地形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场地效应,房屋的震害因而不同。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形式、上部结构的体型、结构形式及刚度有关。 全球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防震措施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措施 0引言 结构工程师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在结构内力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计算方法还很不完善,单靠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真正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1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①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②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1.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

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

—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②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③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④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1.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①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②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③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④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地震正演模拟分两方面: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正演是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三大环节的分析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勘探地震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认识地震波传播规律,检验各种处理方 法正确性的重要工具,是地震反演的基础。所以,该技术在我们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震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积分方程法、射线追踪法以及波动方程法。 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以Huygens原理为基础的波叠加原理基础上的;射线追踪法主要理论基础是几何光学,属于几何地震学方法,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地震波的主能量沿射线轨迹传播,主要优点是计算速度快,所得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比较 准确,但缺少地震波的动力学信息;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是以地震波波动方程为基础的,相比射线追踪法保留了地震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波场波动方程方法的基础波动理论,对于波动方程的各种求解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分别对求解公式做了推导。我们选择了具有编程简单、运算速度快,而且能够得到完整的弹性波场信息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将推导出的关于速度-应力的一阶段波动方程组在等边长网格上离散,得到定义 的网格点上的差分波动方程组。 进而讨论差分离散格式的相容性、收敛性以及稳定性,从而得到了差分波动方程组的稳定条件,达到保证数值解收敛于真实解。在波动数值模拟中震源和边界条件的处理相当的重要,接下来着重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模型中讨论了震源和边界的处理方法。建立各种不同的模型并对其波场进行分析。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可计算二维复杂的非均匀介质的p波、p-sv波的合成地震记录,包括vsp记录、共炮点记录、共中心点抽道记录和地震叠加剖面,理论和实际模型的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