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

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1、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

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

2、划分依据及分类:

1)早期的经验分类

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

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

2)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 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的尺度分类

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

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

大尺度(α、β)中尺度(α、β、γ)小尺度

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2)气象要素梯度大;

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

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

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

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

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

2、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

(1)层状气流

小风、层状气流。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

(2)驻涡气流:

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驻涡(standing eddy)

(3)波动气流

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背风波(lee wave)。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

(4)转子气流:

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 streaming)。

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

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

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

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

长,低层较短。 随风速而变,风速愈大,波长愈大。

波幅:指流线的峰、谷之间的距离。背风波的波幅可在几 百米至2km 之间。一般在0.3~0.5 km 。与波长无一 定联系。当波长与山脉形状一致时,振幅最大。

垂直速度:一般为2~6 m/s ,最大可达15 m/s 。波长为13km 的背风波的垂直速度最大。

4、 海陆风发生时间与强度的规律:

中午12时前后,开始吹海风,15时前后海风最强;夜间03时前后,开始吹陆风,凌晨06时前后陆风最强。

风向变化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北半球多随时间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 风向取决于:地球自转项、中尺度气压梯度力项、大尺度项、摩擦项、平流项

P32

第三章 自由大气非对流性中尺度环流

1、 重力波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发生的天气条件、对天气的影响

定义: 重力波是因静力稳定大气受到扰动而产生的惯性振荡的传播,属于横波(质点扰

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分类:

重力外波——由外部条件作用下存在的重力波;

重力内波——当外部条件被限制时,存在于流体内部的重力波 ;

惯性重力内波——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基本特征:在大气中经常发生重力波(或重力惯性波),它的频谱很广,周期、波长、移速

差别很大,从周期10分钟,气压振幅只100微巴的高频波,到周期为几十小

时,或者气压振幅达几毫巴的大振幅波。

产生的天气条件:

稳定层(或逆温层);

具有明显的风速垂直风切变;

通常而言,Ri<0.5,Ri 越小重力波振幅越大。

重力波的作用

①可触发对流

②可引起晴空湍流 (CAT ,clear air turblence)

③高低空能量传输

④不同尺度之间能量交换

2、风速垂直切变与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基本气流随高度变化,即 的环境中,扰动会受到风速垂直切变的显著影响,风速垂直切变愈强,影响愈大。

3、锋与锋生

锋——通常指具有强大水平温度梯度和较大静力稳定性以及较大气旋性涡度的狭长地

带。长度约为1000 km ,宽度约为 100 km 。锋长度属于中尺度系统的范围。

锋生、锋消:

锋的形成(加强)——锋生

锋的消亡(减弱)——锋消

4、中尺度高空急流

急流:一条强而窄的准水平的气流带。

低空急流:700 hPa 左右的急流 0u z

?≠?

高空急流:一般指对流层上部的急流。具体强度标准一般是规定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 m/s,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 km

为5m/s,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5~10 m/s。

第四章:中尺度对流系统

1、定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泛指水平尺度为10-2000km左右的具有旺盛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

2、分类:

按天气现象分类:

暴雨、暴雹、飑线

按系统结构分类:

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按运动状态分类:

移动性、静止性和准静止性对流系统

3、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

普通单体雷暴、多单体风暴与超级单体风暴。

普通单体雷暴:

通常将一个强上升区(垂直速度>=10m/s,水平范围十至数十千米,垂直伸展几乎达到整个对流层)称为一个对流单体。伴有强烈放电现象的对流系统称为雷暴;只有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叫做单体雷暴,亦即普通单体雷暴。

单体雷暴的发展经历塔状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的垂直气流、温度和物态等几个方面。

雷暴系统一般随最低5-8km 高度的环境平均风移动。伴随有阵风、阵雨、小雹等强天气现象,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多单体雷暴:

多单体雷暴(muti-cell storm)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单体组成,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

通常在风暴移动方向上辐合最强,从而促使沿阵风锋附近新的上升气流发展。然后每个新生对流单体又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

多单体风暴中的单体呈现有组织的状态,这与新单体仅出现在一定的方向上有关,否则,便会呈现无组织的形态。

在多单体风暴中,个别单体的传播可能有三种不同方式:

1)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左侧传播;

2)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右侧传播;

3)个别单体随环境风移动。

超级单体风暴

超级单体风暴(super-cell storm)是指直径达20~40km 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更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

它具有近于稳定的、高度有组织的内部环流(图4.11)。并且连续地向前传播可达数百公里。

超级单体的雷达观测:

1)在RHI(距离-高度显示器)上有穹窿(无或弱回波区)、前悬回波和回波墙等特征; 2)在PPI(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有“钩”状回波(图4.12)

龙卷风暴

产生龙卷的强风暴系统称为龙卷风暴(tornadic storm),它的风暴云十分高大并有明显的旋转性,通常是一种超级单体风暴。

下击暴流

对流风暴发展成熟时,会产生很强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便形成风速达

17.9m/s(~8级)以上的灾害性大风。Fujita等将这种局地强烈下沉外流气流称为下

击暴流(downburst)。

下击暴流的雷达回波通常显示为钩状回波和弓状回波。

下击暴流一般产生在中等到强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

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风暴的种类较多,尺度变化较大。

第五章中尺度带状对流系统

1、概念:带状对流系统指由对流单体侧向排列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2、分类:常见的带状对流系统有飑线(温带飑线、热带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和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等类型。

3、飑线:一种带(或线)状中尺度系统是非锋面性狭窄的活跃的雷暴带(或不稳定线);其中有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是风向、风速气压、温度等突变的狭窄强对流云带;为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4、飑中系统:指飑锋(飑线)、飑线前低压、雷暴高压、尾流低压。一般在成熟阶段才同时出现。

5、中尺度飑线的分类及其特征

1)具有前导对流线和尾随层状云区以及具有由前向后和由后向前两支入流的飑线

飑线的前方有一支由前向后的入流迎着飑锋上升,到高层分裂成向前和向后的两支气流,其后部中层则另有一支由后向前的入流。在由前向后的气流中,由于老单体衰亡,形成宽广的尾随层状云区。由于在高层不断有冰质点从对流区向后飞落到尾随层状云区中,加上在尾随层状云区中包含着次级环流造成的上升运动,因此在尾随层状云区下方仍有明显降水。

2)后部建立型飑线

这类飑线经常发生在西风带高空槽前,是中纬度最典型的飑线。它们通常由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组成。这类飑线的南端由于风的垂直切变形势有利于新对流的发展,因而使飑线不断伸长;而在飑线的北端,各单体不断衰亡,衍变成层状云,并沿高空风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形成大片砧云。

这种飑线的特点是砧状云伸向飑线前方,而在飑线后方没有层状降水区。

中层上升气流的逆切变倾斜,低层暖湿空气入流和中层干冷空气入侵以及飑线后方低湿球位温的下沉气流等。

6、热带飑线

热带飑线是由排列成带的成熟积雨云(对流区)和层状云组成的。在对流云带前方不断有新对流云生成,而在对流云带后方,老的对流云消亡,形成宽阔的尾随层状云区。

飑线前方低层有高温、高湿空气流入飑线对流云区,云顶可高达16一17km。尾随层状

云区前范围可达200km以上。

与中纬度飑线的区别为:不存在引导层;最强对流回波出现在对流层的下层。

7、大气中飑线的触发机制:

①高空槽后型

②高空槽前型

③“阶梯”槽型

第六章锋面气旋及台风附近的中尺度雨带

1、暖输送带

定义:在槽前辐合区的边界上通常可以看到一支狭长的云带。这是由来低纬度低空对流边界层的暖空气在其逐渐向北、向上运行,升入到对流层中、高层时所形成的。由于这支狭窄的气流具有朝极地方向和朝上输送大量热量以及水汽和动量的作用,所以称为“暖输送带(WCB)”。

暖输送带一般具有下述持征:

1)它的位置一般处在冷锋前头,然后上升到地面暖锋上面。西边界清楚,东边界不太清楚;

2)暖输送带经常与一条低空急流相对应;

3)暖输送带通常几千千米长,属于一种天气尺度系统。

2、冷输送带(CCB) :

定义:它起源于气旋东北部的高压的外围,是一支反气旋式的低空入流。其作用:将把北方冷空气气向南方输送。

3、锋面附近的中尺度雨带的类型及划分依据

中尺度雨带粗略可分为三类:U型、L型和D型。

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的浅层对流称为U型,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的浅层对流称为L型而直展深层的对流则称为D型。

这三类雨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类。其中U型可细分为暖锋雨带、锋前冷涌雨带和冷锋雨带。L型可细分为窄的冷锋雨带和暖区小雨带(横向和纵向雨带),D型可细分为暖区雨带和锋后雨带。

4、暖锋雨带的云物理成因:在暖锋上的浅层对流云中冰质点不断生长和落出。他们落进在对流云下面的层状云中,通过聚集而生长,并促进层状云滴冻结,造成较大的冰质点密度,从而引起该地区较强的降水。

5、对流云发生在位势不稳定被大尺度上升运动所释放的地方。

6、地形雨的降水机制:

第一类:宽尺度的上坡降水。地形性的强迫上升运动导致凝结和降水。

第二类:越过小山时降水增强。从先前存在的云中下落的降水物,再由局地性地形上升所形成的低层碎云内冲刷的结果,在越过小山时降水出现增强。

第三类:由于日射引起上坡加热造成上坡风,从而造成山峰上的对流云)

7、台风是一种近圆形和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性涡旋。

台风气旋的中尺度环流特征:边界层1.5KM一下的径向流入(MI);眼壁中的倾斜上升

运动(SU);对流层的的径向外流只对流层高层(MO);眼区的平均下沉气流(MD)。

8、台风发展过程中MCS的作用:课本P216 1)~4)

第七章:

1、MCC是一种生命期长达6h以上,水平尺度大至上千千米的近圆形的巨大云团。它的内部红外温度很低,表明它的云塔很高,经常可达十余千米以上。

2、成熟阶段的MCC的物理特征

1)大小和范围:(1)红外温度达-32oC或以下的云罩面积在105 km2或以上;(2)红外温度达-53oC或以下的内部冷云区面积在5×104km2或以上;

2)开始时刻:从(1)、(2)两个条件最初满足时起算。

3)持续期:满足(1)、(2)两条件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持续6h以上。

4)最大范围:红外温度达-32oC或更低的冷云罩尺度达最大时的范围。

5)形状:冷云罩达最大范围时,偏心率(短轴/长轴)达0.7或更大。

6)结束时刻:(1)、(2)两条件不再满足之时刻。

3、MCC的生命史和各阶段特征:

1)发生阶段:首先表现为一些零散的对流系统在具有有利于对流发生的条件(例如层结条件性不稳定、低层有辐合上升运动、有地形的热力和动力抬升作用等)的地区中开始发展。

2)发展阶段:各个对流系统的雷暴外流和飑锋逐渐汇合起来,形成了特强的中高压和冷空气外流边界线,迫使暖湿空气流入系统。由于外流边界和暖湿入流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内部的辐合加强,因此出现最强对流单体,并形成平均的中尺度上升气流。对流云团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大。

3)成熟阶段:中尺度上升运动发展旺盛,高层有辐散,低层有辐合,并有大面积降水产生。这阶段在云图上的形态,具有成熟阶段MCC的物理特征。

4)消亡阶段:MCC下方的冷空气丘变得很强,迫使辐合区远离对流区。暖湿入流被切断,强对流单体不再发展。MCC逐渐失去中尺度有组织的结构。在红外云图上云系开始变得分散和零乱。但还可以看到有成片近于连续的云砧。

4、MCC成熟阶段分类;各阶段特征;

1)初始阶段:当红外云图上-53?C等值线内的区域面积首次超过50000KM2时,定义为MCC 的初始阶段。初始阶段之前的时刻称为MCC前期;

2)最大时段:当-53?C区域面积达到最大时定义为“最大时段”;

3)终止时段:当-53?C等值线内的面积开始小于50000KM2时,定义为终止时段;

4)胞状阶段:当-53?C等值线呈现相对光滑的环形的时段,定义为β中尺度胞状时段;

5)上冲最强时刻:在胞状时刻中,在-53?C等值线内色调白亮的砧云区出现,即云顶达到最高、云顶温度最低的时刻,定义为上冲最强时刻。

第八章大气的不稳定性与对流

1、静力不稳定:假设大气处于静力平衡,一气块受到扰动,若气块受到回复力又回到初始

位置,则称为静力(或重力)稳定的;反之若气块加速离开初始位置,则称为静力(重力)不稳定的;

1、条件性不稳定:指对干空气是静力稳定的,而对饱和湿空气是静力不稳定的情况。

2、对流性不稳定:一般把气层被整层抬升达到饱和时的不稳定度称为对流性稳定度。不论

气层原先的层结性(气

温垂直递减率)如何,在其被抬升达到饱和后,如果是稳定的,称为对流性稳定的;如果是不稳定的,则称为对流性不稳定的;如果中性的,则称为对流性中性的。

3、位势不稳定:条件不稳定和对流流性不稳定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所以也称为位势(或

潜在)不稳定。很多强对流天气过程都发生在位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位势不稳定度愈大,对流天气愈强。

4、CISK:大尺度流场通过摩擦边界层的抽吸(Ekman pumping)作用,为积云对流提供了必

须的水汽辐合与上升运动,反过来积云对流释放凝结潜热又成为驱动大尺度扰动所需要的能量,于是小尺度积云对流和大尺度流场通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都得到了发展。

这种通过小尺度的积云对流与大尺度流场通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得到发展,这种不稳定增长机制成为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

5、对称不稳定定义:在流体静力、地转平衡且具有水平切变的情况下,浮力和旋转(切变

涡度)会共同起作用,这两种效应导致一种新的浮力惯性不稳定即对称不稳定。

6、条件对称不稳定:当对称稳定的大气由于潜热释放的作用变为对称不稳定时,则称这种

大气是“条件对称不稳定”,或可以说,当大气对于斜升大气是对称稳定的,但对饱和斜升大气是对称不稳定的。则此种大气是条件对称不稳定其判据(充要条件):湿球位涡

<0.

中小尺度气象学总结word资料16页

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1、中尺度气象学:水平尺度: 10-1000km 对象:中尺度环流系统 内容:中尺度环流系统的结构、形成和发展演变规律、机制及其分析预报方法 意义:①许多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都是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 ②中尺度气象学是甚短期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理论基础。 (长期>10天,中期3-10天,短期1-3天,甚短期0-12h,临近0-2h) ③中尺度环流系统是大气环流重要成员(大尺度背景场依存条 件) 2、天气系统的尺度划分: (一)经验分类法(经典方法) 小尺度系统(雷暴、龙卷)和大尺度系统(锋面、气旋)中尺度系统(飑线、中气旋等) (二)动力学定义 可利用罗斯贝数(Ro)和弗劳德(Froude)数(Fr)来描述大气的时空尺度。Ro = U/fL (惯性力/柯氏力); Fr=U2/gL(△ρ/ρ)(惯性力/浮力) (三)实用(几何)分类 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尺度:水平尺度在2-2000km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十分钟至几天之间。范围很宽。性质不同。 (2)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取V~10m/s,H~10km,对α,β,γ中尺度W分别为10-1m/s, 100m/s和 101m/s,垂直速度、散度、涡度都比大尺度运动大1到几个量级。 (3)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中尺度运动中,地转偏向力和浮力的作用都必须考虑。 大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重要,浮力可略 小尺度运动:浮力重要,地转偏向力可略 中尺度运动:地转偏向力和浮力都考虑 (4)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关系: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大尺度运动: 风场适应质量场(气压场)。 中尺度运动: 质量场(气压场)适应风场。 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 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分为: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 2、地形波:一般把气流过山所引起的气流称为地形波。 3、地形波的基本类型: 层状气流(山脉波):山脉上空的平滑浅波 ,风小。 驻涡气流(驻涡):山脉背风面的半永久性涡旋,山顶以上风速大。 波动气流(背风波):山脉背风面的波动气流,风切变大。 转子气流(闭合涡旋):山脉背风波的一种特殊形式,风速有极大值。 4、背风波形成的大气条件:山顶附近有逆温、风的垂直切变较强。

动力气象学要点

名词解释 1、β平面近似及f 平面近似; 所谓的β平面近似是对f 参数作高一级的近似,其主要内容是: ⑴当f 处于系数地位不被微商时,取常数=?0f f ; ⑵当f 处于对y 求微商时,取常数==βdy df 。 采用β平面近似的好处是:用局地直角坐标系讨论大尺度运动将是方便的,而球面效应引起的f 随纬度的变化对运动的作用被部分保留下来。 在低纬度大气动力学研究中,取0f ≌0,f ≌βy,这称为赤道β平面近似。 f 平面近似:这是对地转参数f=2Ωsin ?采用的一种近似。在中纬度地区,若运动的经向水平尺度远小于地球半径时,可以取常数=?0f f ,即把f 作为常数处理,这种近似称为0f 近似。这种近似完全没有考虑f 随纬度的变化。 2、斜压大气与正压大气; 斜压大气是指: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不仅随气压而且还随温度而变时,即ρ≡ρ(P,T),这种大气称为斜压大气。所以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相交的,等压面上具有温度梯度,即地转风随高度发生变化。在中高纬度大气中,通常是斜压大气。大气中斜压结构对于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正压大气是指:当大气中密度分布仅仅随气压而变时,即ρ≡ρ(P),这种大气称为正压大气。所以正压大气中等压面也就是等密度面,由于p=ρRT,因此正压大气中等压面也就是等温度面,等压面上分析不出等温线。由此,也没有热成风,也就是地转风随高度不发生变化。 3、地转偏差与地转运动; 地转偏差是指实际风和地转风的矢量差,地转偏差和水平加速度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水平加速度的左侧。 地转运动是指等压线为一族平行的直线时的平衡场,在地转运动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相平衡。 4、Rossby 数与Rossby 参数; L f U Ro 0==水平科氏力尺度水平惯性力尺度,称为罗斯贝数,它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若Ro 《1,表示水平惯性力相对于科氏力的量级要小得多,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的量级相同(这被称为地转近似的充分条件及其物理意义);若Ro ~1,则水平惯性力、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量级相同;若Ro 》1,则水平惯性力远大于科氏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惯性力量级相同。 y f y y f f f β+=??+=00)/(

天气学选择问答题

选择题 1. 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 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2. 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 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4. 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 多能诱生气旋 5. 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的重建过程。 A 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6.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7.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 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8. 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B 5月下旬到7月上旬 C 6月中上旬 9. 在高原天气分析中,常用()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

A海平面气压场 B 3小时变压 C 24小时变压 D 天气区 10. 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C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11. 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B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C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 12. 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A 水平运动 B 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13. 中国的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A 锢囚锋 B 暖锋 C 冷锋 14. 实践表明,()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 A 700百帕和500百帕 B 850百帕和700百帕 C 850百帕和900百帕 15. 地面气旋发展,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16. 夏季,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是个(),它加强了高原上空大气南侧向北的温度梯度,使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 A 热源 B 冷源 17. 冬季在乌拉尔地区有阻塞高压存在时,其下游的环流形势是稳定的,整个东亚处于宽广的()内。 A 大低压槽

中尺度气象学课后习题

1、中纬度常见得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中纬度常见得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孤立对流系统:包括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龙卷风及小飑线 带状对流系统: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2、什么叫孤立对流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所谓孤立对流系统就是指以个别单体雷暴、小得雷暴单体群以及某些简单得飑线等形式存在得范围相对较小得对流系统。 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以及超级单体风暴。 3、什么就是普通雷暴?普通雷暴得生命史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得主要特征 有哪些? 以一般常见得闪电、雷鸣、阵风、阵雨为基本天气特征得雷暴称为普通雷暴而伴以强风、大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得雷暴则称为强雷暴 普通雷暴得生命史包括:塔状积云、成熟、消散阶段 每个阶段得主要特征得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得垂直环流、温度与物态等几个方面 在塔状积云阶段,云内为一致得上升运动,云内温度高于云外,基本在0℃以上,物态主要为水滴。 到成熟阶段:上升气流变得更强盛,上升气流最强盛处得云顶出现上冲峰突,同时,降水开始发生,并由于降水质点对空气产生拖曳作用,在对流单体下部产生下沉气流。雨滴蒸发使空气冷却,下沉气流受负浮力作用而被加速。当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形成冷丘与水平外流,其前沿形成阵风锋。云体中上层得温度达到0℃以下,云中物态有水滴、过冷水、雪花、冰晶以及霰与雹等固态降水物。 到消散阶段:云内下沉气流逐渐占有优势,最后下沉气流完全替代了上升气流,云内温度低于环境,最后云体逐渐消散。 4、什么就是多单体风暴?其内部结构有何特点?

气象学实习报告总结doc

气象学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气象学实习报告 ****大学***学院 气象学实习专题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实习成绩: 年月 一、实习目的 该实习是本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知识。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性质所引起的小气候变化进行观测,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林业生产活动受到气候的极大影响;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反过来也引起的局部小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对小气候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如城市大气成分的变化),对城市小气候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释放热量对小气候的影响等,掌握各种小气候形成的机制和规律及可能对农林业和城市生活的影响。要求掌握常规气象仪器仪表的操作和使用技能,了解气象观测基本环节和原

理,理解本课程理论知识,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打好基础,也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实习,主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的知识; 2.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实习方案的设计,并初步掌握气象学实习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3.通过实习数据的整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 (1)通过观测各种气象要素,了解和掌握各种气象仪器的构造原理,安装规范,观测方法 和观测数据的整理,数据整理表的制作以及各种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 (2)气象观测要求: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3)要求正确读数,规范做记录,要制作适当的数据处理图表,然后分析和比较观测数据, 并将分析结果与要素原来特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进行比较; (4)了解并掌握不同森林类型所形成的的小气候特点,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 (5)了解掌握地形在水热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比较不同地形产生不同小气候的原因。

动力气象学

一、地球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 答:特性一:受重力场作用,大气大尺度运动具有准水平的特征及静力平衡性质。特性二:大气是重力场中的旋转流体,在中高纬度大气的大尺度运动具有地转近似平衡性质。特性三:大气是层结流体,层结稳定度对大气的垂直运动具有重要作用。特性四:大气中含有水汽,水汽所释放的潜热是大气运动发展的一种重要能量来源。特性五:大气的下边界是不均匀的,对大气的运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气运动遵循哪些规律? 答:大气运动遵守流体力学定律。它包含有牛顿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气体实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水 汽守恒定律等。由牛顿力学定律推导出运动方程(有三个分量方程)、由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连续方程、由气体实验定律得到状态方程、由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热力学能量方程、由水汽守恒定律推导出水汽方程。这些方程基本上都是偏微分方程。这些方程构成了研究大气运动具体规律的基本出发方程组。 三、何谓个别变化?何谓局地变化?何谓平流变化?何谓对流变化?及它们的数学表达式? 答:1、个别变化 2、局地变化 3、平流变化 4、对流变化 四、大气运动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答:受到气压梯度力、地球引力(也称为地心引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科里奥利)力等作用。其中气压梯度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是真实力,或称牛顿力。而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是“视示力”,是虚拟的力。

答: 3、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v大小程正比。对于水平运动的地转偏向力,它随地理纬度减小而减小。 六、根据牛顿力学原理大气运动方程表达式: 答: 七、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答: 八、何谓局地直角坐标系?(局地直角坐标系的取法及其特点?) 答:所谓局地直角坐标系是指:这个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或称0点)设在地球表面某一地点,则其三个坐标轴(x,y,z)中x轴指向这个地点水平面上的东方;y轴指向这个地点水平面上的北方;z轴指向这个地点的天顶方向,与球坐标相同。因此这个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的指向也随地点不同而不同。可以认为它是球坐标系中略去球面曲率影响后的简化形式,对于所研究的水平范围不太大的气象问题,这种简化所产生的误差是比较小的。在这个坐标系中重力只出现在z轴方向,使运动方程变得比较简单些。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高等动力气象学》复习总结

《高等动力气象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56、微扰动:任一气象要素(变量),由已知基本量叠加上未知扰动量组成,即:s s s '+=且?<<'s s 微扰动,扰动量的二次及二次以上乘积项(非线性项),可作为高阶小量忽略。 57、>>微扰法(小扰动法):大气运动方程组是非线性的,直接求解非常困难。因此,通常采用微扰法(小扰动法)将方程组线性化,从而可求得线形波动解。 58、*浮力振荡:在稳定层结中,当气团受到垂直扰动时,它要受到与位移相反的净浮力(回复力)作用而在平衡位置附近发生振荡,这种振荡称为浮力振荡。(类比于弹性振荡)。 59、滤波:根据波动形为的物理机制而采用一定的假设条件,以消除气象意义不大的波动(称为“噪音”)而保留有气象意义波动的方法。 60、声波:由空气的可压缩性产生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是快波,天气学意义不重要。 61、重力外波:是指处于大气上下边界的空气,受到垂直扰动后,偏离平衡位置以后,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发生在边界面上,离扰动边界越远,波动越不显著。快波,天气学意义不重要。 62、重力内波:是指在大气内部,由于层结作用和大气内部的不连续面上,受到重力扰动,偏离平衡位置,在重力下产生的波动。重力内波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关系密切。 63、罗斯贝波是在准水平的大尺度运动中,由于β效应维持绝对涡度守恒而形成的波动。它的传播速度与声波和重力波相比要慢很多,故为涡旋性慢波,同时由于它的水平尺度与地球半径相当,又称为行星波(大气长波)。罗斯贝波是水平横波,单向波,慢波,对大尺度天气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64、波动稳定性:定常的基本气流u 上有小扰动产生,若扰动继续保持为小扰动或随时间衰减,则称波动是中性的或波动是稳定的;若扰动随时间增强,则称波动不稳定。 65、惯性稳定度:水平面内(南北向);考虑科氏力和南北向的压力梯度力的合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的关系。(地转平衡大气中,基本气流上作南北运动的空气质点形成的扰动其振幅随时间增长的问题,表示惯性振荡与快波的不稳定发展现象。) 66、>>惯性不稳定:南北移动的空气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而穿越正压、地转平衡的基本纬向气流,若基本气流对空气质点的位移起加速作用,则称惯性不稳定。 67、静力稳定度:层结大气中,垂直面内;考虑重力和垂直向的压力梯度力(浮力)的合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的关系。 68、正压不稳定:在正压大气中,由于平均纬向气流的水平切变引起的大气长波扰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称为正压不稳定。长波正压不稳定发展的能量来自于基本气流的动能。 69、>>正压稳定度:正压基流上,扰动形成的正压大气Rossby 波的振幅是否随时间增长的问题。 70、斜压不稳定:由于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所引起的长波不稳定称为斜压不稳定,即由于基本场南北向温度梯度所造成的不稳定,是中纬度天气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扰动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效位能的释放。 71、>>斜压稳定度:斜压基本气流上,扰动形成的斜压大气长波随时间增长的问题。 72、斜压二层模式:模式中将整个对流层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运动由写在等压面p1上的涡度方程来描写,下层的运动由写在等压面p3上的涡度方程来描写,上下两层的运动通过写在等压面p2上的热力学能量方程建立起相互联系。 73、*地转适应过程:当地转平衡被破坏后,风压场进行快速调整,达到新的地转平衡状态,这种动力调整过程称为“地转适应过程”,是一个很快的,由地转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74、地转演变过程:准地转状态下的缓慢变化过程,称为“地转演变过程”,是一个慢过程。 75、CISK 机制:大尺度的天气系统低压扰动和小尺度积云对流群之间的相互协同而构成的一种正反馈机制,会造成大尺度系统低压扰动的不稳定发展,同时使积云对流也得到加强,称这种机制为CISK 机制,又叫“第二类条件不稳定”。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中尺度气象学主要包括以下学科:(1)、(2)、(3)和(4)。 【答案】: (1)中尺度气象学包括中尺度天气学 (2)中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3)中尺度天气的短期和甚短期预报 (4)中尺度大气物理学。 2.在Orlanski对中尺度运动进行的分类中,依照水平尺度由小到大分别为(1)、(2)、(3),对应的水平尺度为(4)、(5)、(6)。 【答案】: (1)γ中尺度 (2)β中尺度 (3)α中尺度 (4)2~20km (5)20~200km (6)200~2000km 3.中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有(1)、(2)、(3)、(4)。 【答案】: (1)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 (2)气象要素梯度大 (3)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及强的垂直运动 (4)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4.滞弹性近似与包辛内斯克近似的比较,滞弹性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1)无辐散,而包辛内斯克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2)无辐散;滞弹性近似中密度的变化不仅考虑热膨胀效应,而且也考虑(3)效应;对于适用范围,滞弹性近似可应用于(4)对流运动,而包辛内斯克近似只能应用于(5)对流运动。 【答案】:

(1)质量 (2)速度 (3)压缩 (4)深 (5)浅 5.对称不稳定,从物理上看,就是在垂直方向上为(1)和水平方向上为(2)的环境中,空气 作倾斜上升运动时仍然可能发生的一种不稳定。其不稳定判据等(3)面斜率小于等(4)面斜率。 【答案】: (1)对流稳定 (2)惯性稳定 (3)绝对动量 (4)位温 6.在CISK过程中,大尺度流场通过(1)的抽吸作用,对积云对流提供了必须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积云对流释放的(2)又为驱动大尺度扰动提供了能量,于是小尺度积云对流与大 尺度流场演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发展。如(3)提供了CISK过程中启动积云对流的上升运动,则称之为波型第二类条件不稳定(Wave—CISK)。 【答案】: (1)摩擦边界层 (2)凝结潜热 (3)大气中的内波尤其是重力内波 7.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三类:(1)(普通单体雷暴和局地强风暴),(2)(如飑线)及近于圆形团状结构的(3)(MCC)。 【答案】: (1)局地对流系统 (2)二维线状(带状)对流系统 (3)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8.局地强风暴被认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中尺度环流,其环境场最重要的特征是强(1)和强(2)。 【答案】: (1)位势不稳定 (2)垂直风切变

普通气象学

《普通气象学》 1. 课程名称:普通气象学(3学分) 2. 总学时:51学时(讲课51) 3. 适用专业:地理类本科 4.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热力学 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地理类本科生,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有关气象学、气候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特别是与地理结合较为紧密的地理气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状况,太阳辐射基本概念、大气辐射过程,大气环流的知识、大气中的水分输送主要途径,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分类及主要气候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当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和后果。 6. 重点: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环流,地气系统的水分循环,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气候分类和气候带。 7. 难点:大气辐射过程,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 8. 总学时:51学时,讲课51学时。 9. 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主要参考书:《大气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 《天气学教程》第三版,朱乾根,2000年 《大气物理学基础》,气象出版社,1993年,许绍祖。 《气候学教程》气象出版社,1996年,高国栋。 《气候学》气像出版社,1995年,缪启龙。 《物理气象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明康 主要章节 第一章引论4学时 重点:空气状态方程,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的垂直结构,气压场 难点:讲解空气状态方程需要由热力学的初步知识; 第一节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大气的物理性状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6学时 重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衰减,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和能量平衡。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第一节太阳辐射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第三节大气增温和冷却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变化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8学时 重点:水分循环、相变,云的形成,雾的形成和分类,降水的形成过程,云雾的微观过程难点:云雾的微观过程,云的形成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第三节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

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 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天气学试题库new

天气学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A 2. 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A 3.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C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C 4. 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B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C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A 5. 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A 水平运动; B 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B 6. 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A 锢囚锋; B 暖锋; C 冷锋C 7. 地面气旋发展,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A 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 A 分别是动力性高压和热力性高压; B 分别是热力性高压和动力性高压; C 均是热力性高压 A 9. 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明显的是()。 A 热带西南季风; B 热带东南季风; C 印度西南季风A 10.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大尺度环境条件是()。 A 温带气旋; B 锋面气旋; C 弱的静止锋附近有强的低空暖湿气流入侵C 11. 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倾斜的根本原因是中心点上空存在着平均水平()。 A气压梯度;B温度梯度;C辐合区;D辐散区B 12. 急流轴的左侧、右侧的相对涡度分别为(),轴线附近的涡度梯度最大。 A 正、零; B 正、负; C 负、正; D 零、负 B

(完整版)动力气象学期末考试题基本概念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范围(共计20分) (1)冷暖平流:由温度的个别变化与局地变化的关系: 33dT T V T dt t ?=+???u u r 或 dT T T V T w dt t t ??=+??+??u r 移项后,有: T dT T V T w t dt t ??=-??-??u r 设0,0dT w dt ==,则有 T T V T V t s ??=-??=-??u r ( s 方向即水平速度的方向。空气微团做水平运动时,即使为微团本身的温度保持不变,也会引起温度场的局地变化。) 当0T s ?>?,即沿着水平速度方向温度是升高的,风由冷区吹向暖区,这时0T V s ?-?(即0T t ?>?),会引起局地温度升高,我们便说有暖平流。 总之温度平流是通过水平气流引起温度的重新分布而使局地温度发生变化的。 (2)罗斯贝数:水平惯性力与水平科氏力之比,即:00U R f L =,表示大气运动的准地转程度,也可用来判别大气运动的类型(大、中、小尺度)和特性(线性或非线性)。 (3)梯度风:水平科氏力、离心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三力达成的平衡。此时的空气运动称为梯度风,即21V p fV R n ρ?+=-?。 (4)地转风:对于中纬度天气尺度的扰动,水平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平衡。这时 的空气作水平直线运动,称为地转风,表达式为: 1g V p k f ρ =-??u u r r 。 (5)β平面近似:中高纬地区,对大尺度运动,/1y a <,则0f f y β=+,其中002cos 2sin ,f const const a ??β=Ω=== 具体做法:f 不被微分时,令0f f const ==。f 在平流项中被微分时,令 f const y β?==?。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

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答案 填空题 1. 基本天气图辅助天气图 2. 气象要素天气和天气系统 3. 地面辅助天气图高空辅助天气图 4. 极射赤面投影麦卡托圆柱型投影兰勃脱正圆锥投影 5. 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未来天气变化 6. 高空气压系统空间结构 7. 等值线分析 8. 2.5 4 9. 均匀平滑的 10. 数值相等 11. 风场风向 12. 15 30 摩擦力 13. 气旋性弯曲突增高压 14. 地形等压线 15. 冷平行 16. 天山祁连山长白山台湾 17. 过去3小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18. 风向成正比 19. mm 微量 20. 风的来向 4 2 21. 黑色实线兰色虚线 22. 暖空气冷空气 23. 兰〇红● 24. 兰红 25. 正北方纬线 26. 兰G 红 D 黑 27. 4或8 28. 黑、红 29. 兰L红N 30. 时间垂直剖面图空间垂直剖面图 31. 时间 32. 加强减弱减弱加强 33. 冷区暖区 34. 矢线相切 35. 定量化动力气象学 36. 正方形网格经纬度网格 37. 系统误差偶然性误差 38. 1-2

39. 暖冷1个纬距 40. 气旋性低压槽 41. 较少较多 42. 低压槽暖 43. 正负负正 44. 冷 45. 锋面逆温 46. 一条巨大的云带 47. 云底云顶 48. 气压场平均温度场 49. 1/4 50. 高空引导气流 51. 爆发 52. 西西伯利亚蒙古 53. 高空冷中心强度 54. 流场 55. 暖性高压下沉运动 56. 588 晴空区 57. 东撤南退西伸北抬 58. 两次向北跃进和一次南退 59.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饱和程度 60. 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水汽垂直运动 61. 5 62. 外部 63. 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64. 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65.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 66.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7.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8. 大气 69. 天气过程 70. 天气图 71. 几百公里至一、二千公里3-4 72. 10000 1000 100 10 73. 连续分布 74. 标量矢量 75. 不均匀旋转 76. 相反 77. 垂直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速度的大小 78. 气压 79. 右左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暂行稿).精讲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暂行稿).精讲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附件: 中尺度天气图分析技术规范 (暂行稿) 国家气象中心 二O 一O年三月

目次 引言 (1) 第一章高空分析 (2) §1.1概述 (2) §1.2925h P a分析 (3) §1.3850h P a分析 (5) §1.4700h P a分析 (8) §1.5500h P a分析 (11) §1.6200h P a分析 (14) 第二章地面分析 (15) §2.1概述 (15) §2.2 气压场 (15) §2.3 风场 (16) §2.4 温度场 (16) §2.5 湿度场 (17) §2.6 天气区 (18) §2.7 边界线(锋) (18) 第三章综合图分析 (18) 第四章附录 (19) 附录I 术语和定义 (19) 附录Ⅱ中尺度天气分析符号 (21) 参考文献 (22)

引言 中尺度天气是指水平尺度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时间尺度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天气现象[1],按其性质分为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和中尺度稳定性天气。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包括雷暴、短历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以及下击暴流等[2],它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由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中尺度对流天气预报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在业务预报过程中所做的分析[3]。因为中尺度系统及其影响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现象的明显特征是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且变化剧烈,所以业务预报员在进行中尺度对流性天气预报时,应更加关注比天气尺度更小的天气系统,并且关注大气中瞬变的系统和微小的变化[3]。 中尺度对流天气主观分析,是利用各种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雷达和卫星等遥感探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等资料,分析产生中尺度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为了加强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诊断,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的技术方法,参考美国空军全球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天气局风暴预报中心的强对流天气分析技术[3-4],参考我国的常规天气图分析要求和中尺度天气分析研究[5-6],国家气象中心制定了《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指南》。本指南主要包括高空分析、地面分析和综合图分析三个部分。分析是在常规天气图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生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的主要条件(水汽、稳定度、抬升和垂直风切变条件),分析各等压面上相关大气的各种特征系统和特征线,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大气环境场“潜势条件”的高空和地面综合分析图。

动力气象学第二章习题ALL

1.六个方程组成。三个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和状态方程。状态方程为诊断方程,其余为预报方程。 2.在地球上观测大气都是观测的旋转坐标系的值。多了两个视示力-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 3.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都是视示力,是虚拟的力,是地球旋转效应的反映。 科里奥利力只有在物体相对于地球有运动时才出现,它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物 体运动的方向,不对物体做功。地球物体都受到惯性离心力,它有可能做功。 4.重力位势和重力位能的定义分别如下, 重力位势反映的是重力场的特征,它是个相对的量,通常假定海平面为零值,随高度增大。重力位能反映的是物体反抗重力做的功,通常假定海平面为零,随高度增加。 5.速度散度代表物质体积元在运动中的相对膨胀率。连续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得表达形式。根据连续方程,可知速度散度反映体积元相对密度的变化率,它决定于流体自身的可压缩性,所以它与参考系没有关系。 6.温度平流的物理意义,温度场和流场相互作用对于温度局地变化的贡献。 (1) 22()V V t T T T t n s n T T T V T V t t n V s s s =???=+?????-??=-?+=-??? t n V T n ?

(2) 22()n t n t n V V n V t n T n n T T V T V n V t n V n n =+??=???-??=-+?=-?? 7. n t n V n t V t T n n ?? V T

8. 9.

10. 3333333-2=2(sin cos )-2sin 2cos (1) =0-2=2 (2) =0 -2=0 (3) =0-2=-2 V v w i u j u k V ui V u k V v j V V w k V wi ???????Ω?Ω-Ω+Ω=Ω?Ω=Ω?=Ω?Ω ,并且,向上。 ,并且,没有科里奥利力。,并且,向西。 11. 12.

动力气象学总复习

动力气象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掌握动力气象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基本假定动力气象学(性质)是由流体力学中分离出来(分支),是大气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动力气象学定义:是应用物理学定律研究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热力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和其它大气运动过程学科。 动力气象学研究对象:发生在旋转地球上并且密度随高度递减的空气流体运动的特殊规律。 动力气象学研究内容:根据地球大气的特点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风场、气压坐标、环流与涡度、风与气压场的关系、大气中的波动、大气边界层、大气不稳定等等。 一、基本假设: 大气视为“连续流体”,表征大气运动状态和热力状态的各种物理量(U, V, P, T, et al.) 看成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连续函数; 大气宏观运动时,可视为“理想气体”,气压、密度和温度之间满足理想其他的状态方程,大气是可“压缩流体”,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二、地球大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 大气是“旋转流体”:90%的大气质量集中在10km以下的对流层;水平U, V远大于w(满足静力平衡);Ω =7.29?10-5rad/s,中纬度大尺度

满足地转平衡(科氏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当)。 大气是“层结流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变化,阿基米德净力使不稳定层结大气中积云对流发展;阿基米德净力使稳定层结大气中产生重力内波。 大气中含有水份:水份的相变过程使大气得到(失去)热量。 大气下垫面的不均匀性:海陆分布和大地形的影响。 大气运动的多尺度性:(见尺度分析) 第二章大气运动方程组 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有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支配其运动状态和热力学状态的基本定律有: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方程等等。 本章要点: 旋转坐标系;惯性离心力和科氏力;全导数和局地导数;预报和诊断方程;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及其讨论;局地直角坐标系。 一、全导数和局地导数的概念 拉格朗日方法:以某物质体积元(微团)为对象,研究它的空间位置及其物理属性随时间变化规律,并且推广到整个流体的运动; 欧拉方法则以流体空间某一固定体积元(空间点)为对象,研究不同流体经过该固定点时的运动及其物理属性变化的规律,从而掌握流场中各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以温度T为例: T(x, y, z, t):x=x(t); y=y(t); z=z(t) u=dx/dt; v=dy/dt; w=dz/dt

中小尺度动力气象学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 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1、中尺度天气系统: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比常规探测站网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周期及 空间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即水平尺度为几公里到几百公里,时间尺度由1小时到十几小时。 2、划分依据及分类: 1)早期的经验分类 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 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 2)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动力学分类方法) 行星尺度、气旋尺度、中尺度、积云尺度、小尺度 3)Orlanski的综合分类(观测与理论分类) 大尺度(α、β)中尺度(α、β、γ)小尺度 3、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2)气象要素梯度大; 3)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 4)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 5)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 6)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第二章地形性中尺度环流 1、中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分类:地形性环流系统、自由大气环流系统 2、地形波的基本类型主要依赖风的不同类型 (1)层状气流 小风、层状气流。平滑浅波,波动只发生在山脉上空的浅层,向上很快消失——山脉波(mountain wave) (2)驻涡气流: 在山顶高度以上风速较大时,可能在山脉背风坡形成半永久性的涡动,上面则有气流的平滑浅波——驻涡(standing eddy) (3)波动气流 当风速随高度增大时,在背风坡出现波动气流——背风波(lee wave)。背风波可以伸展到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 (4)转子气流: 在背风波出现时,当垂直方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时,则会形成转子气流(rotor streaming)。 驻涡和转子是背风波的特殊形式! 3、背风波的形成、特征及大气条件 背风波是地形波的一种类型,由于障碍物引起空气垂直振荡而造成的。 特征:波长:1.8~70km之间,多为5~20km左右。波长一般随高度而变,高层较长,低层较短。随风速而变,风速愈大,波长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