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

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一、前言

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开豪放词之风。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相信苏轼步入词坛之时,便有意改变以上的局面。他面对相对卑弱的词风,认识到由于诗词各自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即所谓“诗庄词媚”,而词偏重于表现阴柔之美,所以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除了婉约风格外,能兼而表现豪放之风。

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而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报国无望、壮志难酬,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词作,因而,前期的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后期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便成为辛词的主旋律,故其词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个人经历及性格的使然。

苏轼的豪放词风格不仅源于其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其个人政治生活的经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然而他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使它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辛弃疾也经历坎坷。不同于苏轼的是,它不是通过科举致仕,而是早年参加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但他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他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故此立场交织着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二、就豪放词创作,苏轼与辛弃疾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之差异。

(一)思想内容比较。

1、二人思想的比较。

苏轼有浓郁的儒家的文人士大夫精神,但同时兼具佛老思想。他的词作常徘徊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现以最著名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浅谈一下其词作的思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而“江山如画”引起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用五句集中塑造了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又跌入现实: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此顿生感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以期获得精神的解脱。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于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其实,苏词中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

《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重九》:“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总之,苏词中的好多作品,当词人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他总能于旷达中得到解脱。而辛弃疾不然,因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他的思想中有更为沉重的现实,不可能归之于旷达。现以如下几首词为例:

《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二)艺术手法比较: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是“以诗为词”。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那么,何谓“要非本色”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可见,“词之本色”是谐音律,意境也大多纤弱凄婉,因此,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而苏轼打破了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3)寄托遥深的咏物词,如:《卜算子咏梅》;

(4)描述农村生活的田园词,如《浣溪沙徐州石潭道上作》。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派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入手,有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使词的表现空间更大了。

而论及辛弃疾,是“以文为词”。程千帆先生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总之,对于这位词人说来,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当中的生活,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我们说苏轼是‘以诗为词’,我们同样可以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词。到了这位作家手里,才算是将一切樊笼都打破了。”严迪昌、邱俊鹏、刘乃昌等在《苏辛词风异同辨》一文中,更准确地区分苏辛词风的异同,见出辛弃疾对苏轼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对辛词的语言,古人早已指出他对经、史、子及唐诗语言的继承,他创造性地以文为词,以至将古人的散文句直接用入词中,因而使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如《卜算子漫兴》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2、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没有的。不过,我们不能埋怨苏轼,因为这是由特定的时代造成的。辛弃疾这类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写景状物神彩飞动,又善于想象,结构上起伏跌宕、跳跃变化,词的分片程序等常被打

破。

《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有了一种历史的厚度。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就这首词而言,有六处用典: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人道寄奴曾住;③元嘉草草;

④封狼居胥;⑤佛狸祠下;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以古论今,蕴涵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而且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

从以上论述可得出,苏轼对于豪放词确实有开创之功,但豪放词之走上发扬光大的道路,辛弃疾用力最深,故而,百代以下,豪放词与婉约词能得以并行不悖,辛稼轩功莫大焉。尤其是当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豪放词鼓舞人民斗志的力量,不容小视,想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岳飞的一曲《满江红》,不知鼓舞了多少人英雄儿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