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的用药分析

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的用药分析
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唑来膦酸的用药分析

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药物与临床·2012年10月第9卷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 早在2008年唑来膦酸注射液(Zoledronic Acid ,ZOL ,密固 达)即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双膦酸类 药物。2009年5月ZOL 获得了中国SFDA 新药批准。因为只 需要一年一次静脉注射5mg 的独特给药方法,以及临床前 和临床研究的结果均证实ZOL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疗 效与安全性,预示着其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潜力以及重 要影响。本文收集了2010年6月~2011年10月北京积水潭 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患者,因不能耐受口 服二膦酸盐,采用静脉输注ZOL 治疗,并对其有效性及安全 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门诊2010年6月~2011年10月女性骨质疏松患者60例,年龄62~79岁,平均69.5岁,绝经时间10~35年,平均14.6年。将其随机分为ZOL 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排除肝、肾、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和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排除恶性肿瘤。无胃肠道手术史。无器质性精神类疾病及烟酒等不良嗜好。有很好的依从性,能坚持服药者。全部病例均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测定仪进行骨密度(BMD )测定,其BMD 测量值均符合WHO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低于峰值的2.5个标准差或以下)。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 李明升1张国领1王红2邓丽丽2▲ 1.总参管理保障部中心门诊部,北京100087; 2.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5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 ,ZOL )注射液联合钙剂和活性VitD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诊断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ZOL 组和对照组,各30例。ZOL 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mg/100mL 静滴1次,同时口服钙尔奇D 600mg/d 和骨化三醇0.25μg ,bid 。对照组给予口服钙尔奇D 600mg/d 和骨化三醇0.25μg ,bid 。两组受试者均连续服药9个月。观察骨痛缓解率及腰椎、髋部骨密度(BMD )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ZOL 组骨痛症状明显缓解,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ZOL 组与对照组比较、与自身前后比较L 1~4全部、股骨颈和大粗隆BMD 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③治疗期间ZOL 组无新发骨折,对照组新发2例髋部骨折。结论ZOL 注射液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缓解骨痛、增加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发生的作用,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关键词]骨质疏松;老年女性;唑来膦酸;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b )-0096-03 Observation of efficacy on combined treatment of Zoledronic Acid Injection in elderly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LI Mingsheng 1ZHANG Guoling 1WANG Hong 2DENG Lili 2▲ 1.Department of Central Outpatient,General Staff of PLA,Beijing 100087,China; 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Beijing 10003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icacy in elderly women of osteoporosis with Zoledronic Acid (ZOL)In -jection combined with Calcium plus active vitamin D.Methods 60elderly women were diagnosed osteoporosis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ZO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30cases in each group.Z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ZOL 5mg/100mL intravenous infusion,and oral Caltrate D 600mg/d and Calcitriol 0.25μg,bi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al Caltrate D 600mg/d and Calcitriol 0.25μg,bid .Two groups of subjects were taking nine months.The pain relief and lumbar spine and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elderly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were observed.Results ①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in the ZOL group,bone pain was alleviat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P <0.05);②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BMD of all L 1-4,femoral neck and greater trochanter in the ZOL group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1or P <0.05);③during treat -ment,ZOL group had no new fractur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two cases of new hip fracture.Conclusion ZOL Injection can relieve bone pain,increase bone density,improve quality of life,reduce fractures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in elderly women,i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nti-osteoporosis drug. [Key words]Osteoporosis;Elderly women;Zoledronic Acid;Bone mineral density [基金项目]北京市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项目编号:京06-09号)。 ▲通讯作者 96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 骨软化症:即成人的佝偻病。病因为维生素D和钙、磷缺乏。一般表现为:骨质软化,骨样组织增生,骨骼变形。早期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行动不便、骨骼压痛,偶有抽搐或麻木,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并可出现骨折或假性骨折或成人的青枝骨折、骨盆X线片常呈三叶形上口。椎体受压而成楔形骨折或双凹形变形。 骨硬化症:是极为罕见的一组以骨密度增加和骨骼成型异常为特征的疾病,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质致密并失去原来的结构。该病骨致密、脆性高、易骨折。可伴贫血、眼萎缩及耳聋等。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往往因骨折或其它情况作X线检查时才发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恶性(幼儿型)及良性(成人型)两种,前者常为死产或出生后死于贫血,预后差。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病。简称肾性骨病。表现为钙磷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骨骼畸形并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方面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囊性骨炎、骨硬化及转移性钙化。幼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畸形性骨炎:病因不明的慢性骨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骨骼增厚、变形,可并发病理性骨折、脑或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及恶变。好发于40岁以上。大多数病例发病早期无临床症状,多在摄x线片时意外发现。任何骨都可被累及,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骶骨、腰椎、股骨、颅骨和胸骨。实验室检查可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

影像学检查特征为骨质疏松,继有新骨形成,新骨呈海绵型和无定型两种,以海绵型多见,骨皮质为海绵结构所替代,骨髓腔与皮质界限不清;无定型者骨密度增高,结构异常,皮质增厚。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PTH)而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泌尿系结石、高血钙和低血磷等。血PTH浓度是诊断本病一个直接而敏感的指标,骨密度一般降低。X 射线特征性骨改变多见于头颅、牙硬板、手和骨盆等部位。腹平片可有泌尿系结石和肾钙化。可伴类似抑郁的精神症状。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骨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贫血、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局部疼痛和压痛为最常见,可与肿块同时出现或先出现,开始疼痛轻微,呈间歇性钝痛,继而变为持续性剧痛。浅表部位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及软组织肿块,皮肤呈暗红色,紧张发亮,皮温增高,短期内形成较大肿块,功能障碍,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诊断标准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指标主要是:低能量外伤后出现的骨折(脆性骨折)及/或测量骨密度数值下降。 国内、外用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及分级

使用唑来膦酸前应熟知的11个问题

使用唑来膦酸前应熟知的11个问题 唑来膦酸使用方便、较为安全,但即便如此,唑来膦酸在使用中仍有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唑来膦酸更好地应用于患者。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唑来膦酸的活性是氯膦酸二钠(第一代双膦酸盐)的2000倍,具有改善骨质、减少骨相关事件等作用。 1. 唑来膦酸能够应用于成骨性骨转移的治疗吗? 因为双膦酸盐抑制了破骨细胞活性,成骨性骨转移能否应用唑来膦酸一度具有争议。现有研究证实,成骨性骨转移病灶中破骨细胞的活性也会增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以减少成骨性骨转移的发生[1]。因此,唑来膦酸可以应用于成骨性骨转移的治疗。 2. 使用唑来膦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了解患者是否有牙科疾病,以及近期内是否有牙科手术史,这些情况可能导致颌骨坏死的发生; ②查明患者的肾功及离子情况; ③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本品; ④本药慎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同时应用,慎与利尿剂同时应用,因这些药物均能降低血钙; ⑤慎与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与沙利度胺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肾功能损害发生的风险。 3. 唑来膦酸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①骨转移,能够减少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骨痛、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综合征); ②骨质疏松(尤其是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 ③配合其它药物治疗骨转移导致的高钙血症。 4. 唑来膦酸的使用时限为多久?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出现肾功损害及颌骨坏死等事件的风险增加。使用唑来膦酸20次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是6.7%,使用36次的风险是31.7%[2]。 现有结论认为,对于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应使用至不能耐受或一般情况显著下降。 对于辅助治疗,每6月使用1次,有临床试验设计时限为3年。 5. 唑来膦酸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 唑来膦酸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VEGF实现),并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 6. 唑来膦酸有哪些不良反应? ①多数应用唑来膦酸的患者不会产生不适反应,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但用药前应充分向患者交代。 ②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肾功能损害、颌骨坏死。 ③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出现发热后可予解热镇痛药物。 ④应用本药后常有短暂的骨痛增加,也可有短暂的关节痛、肌肉痛。 ⑤离子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磷血症、低钙血症。

唑来膦酸和特立帕肽对比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171708.html, 唑来膦酸和特立帕肽对比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晓康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21期 【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和特立帕肽对比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 法:将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50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特立帕肽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唑来膦酸,两组患者均用药治疗12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腰椎BMD检测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其VAS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较大差异,P 【关键词】唑来膦酸;特立帕肽;骨质疏松症;有效性 随着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骨质疏松会导致患者椎体压缩从而引发顽固性的腰背部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治疗这种疾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法[1]。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唑来膦酸与特立帕肽两种药物进行对比治疗,其中采用唑来膦酸治 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较为满意,下面就具体探讨下本次实验治疗过程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50例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这些患者年龄都在65~83岁之间,其中男70 例,女8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腰背部剧烈疼痛、患者翻身等困难,并且患者的活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特立帕肽药物治疗,连续服用半年,观察组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药物治疗,唑来膦酸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选用北京华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首先采用5毫升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冻干粉,再使用0.9%的100毫升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稀释之后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15分钟,每月一次,连续使用半年。 1.3 疗效评价 本次实验研究疗效评价采用BMD测定以及骨疼痛指标,下面将具体阐述下两个评价内容:BMD测定:采用双能χ线吸收仪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L1 4BMD进行测定,观察两

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分析

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9T11:45:35.0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作者:王接应陈淑芝 [导读] 两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疗效显著,患者骨密度提高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接应1 陈淑芝 2 1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骨科 743400;2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743400 【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94例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服用钙尔奇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疗效显著,患者骨密度提高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唑来膦酸;钙尔奇D;老年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特征性改变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肌无力、骨折等,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三种类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归属原发性,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导致身体机能退化,骨单位体积量不断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变而造成骨脆性不断增加,极易发生骨折[1],骨质疏松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94例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进而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66~82岁;平均年龄(76.64±3.5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且患者至少有一个部位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个体骨量峰值- 2.5 标准差或者以上。排除标准:①正在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②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者、肾性骨营养不良等骨代谢相关疾病;④治疗前半年内服用过激素类、维生素D、钙、磷或者降钙素等药物者。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服用钙尔奇D片600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4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年后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并测量其骨密度变化。 1.3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改善,无需镇痛药物使用,基本正常生活工作。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相较治疗前无变化,仍然需要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者骨密度,测量部位包括患者腰椎L1~L3椎体以及髋部,若患者L3椎体有过往骨折史,可换成L4 椎体中部。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 3.6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 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发的骨科疾病,老年人患病率最高,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质量不断减少、骨密度不断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变,患者骨脆性增加且易于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会造成患者长期卧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患者由于骨组织不断被骨质吸收,临床症状有疼痛、身长缩短、驼背、易于骨折等[2]。唑来膦酸是迄今为止使用效率最高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它可以通过与骨表面的羟基磷灰石紧密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从而加速破骨细胞凋亡,增加钙的吸收[3],以此增加骨密度从而达到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目的,它比钙尔奇D 具有更强的破骨细胞抑制功能,能够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

骨质疏松症与唑来膦酸

定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骼密度的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分类: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略..)。 症状表现:(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化)。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 诊断要点: 1)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 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 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 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大体上可见椎体双凹变形,椎体 前缘塌陷呈楔形变,亦称压缩性骨折,常见于第11、12胸椎和 第1、2腰椎。 2)②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骨折的预测指标。测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来评估总体的骨折发生危险度;测量特定部位的 骨密度可以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WHO建议根据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规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减1个标准差(SD)为正常值,较正常值降低(1~2.5)SD为骨质减少;降低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症;降低2.5SD以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试行)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组长:刘忠厚 副组长:杨定焯 成员:朱汉民 王洪复 张柳 秘书:张柳(兼) 唐海 赵燕玲 主件 一、诊断原则 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二、基本手段 11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 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 (双能X 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用。 21尚无骨密度仪的单位,可以用X 线片初步诊断骨质疏松,一般常用脊椎,也可以用股骨颈、跟骨、管状骨X 线片。 三、用骨矿含量诊断及分级标准(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参照执行) 11经本次会议讨论,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 HO )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种族、性别、地区的峰值骨量(均值为M )为依据: >M -1SD 正常 M -1SD ~2SD 骨量减少 M -2SD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SD 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21参考日本1996年改动版的标准,自己尚未作峰值骨密度调查,亦或自己作了一些调查,但SD 不便应用时,可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法。 >M -12% 正常 M -13%~24%骨量减少 M -25%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四、X 片诊断要求 11照片质量:除跟骨仅照侧位片外,其他部位骨结构应照正位片。照片的清晰度、对比度、细致度较高,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 21脊椎骨密度估计,建议用下列方法:I 度 纵向骨小梁明显;II 度 纵向骨小梁变稀疏;III 度1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年2月第5卷第1期

唑来膦酸-4mg与5mg的区别-2

4 mg唑来膦酸与 5 mg唑来膦酸的区别 双膦酸盐可以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而后者具有降解骨表面矿物质的体内活性;因而此类药物常用于调控骨骼生理状况,如恶性肿瘤所致的高血钙、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和Paget’s病[1]。虽然4mg和5 mg静脉注射的唑来膦酸含有同一种活性成分,但同时也具有一些重要区别,如下所示: 1.适应症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的4 mg唑来膦酸的适应症为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引起的骨痛[2]。此外还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高血钙、多发性骨髓瘤和实体肿瘤骨转移[6]。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的5 mg唑来膦酸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和用于治疗Paget's 病(变形性骨炎)[3]。此外还可以用于预防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预防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7]。 2.剂量 2001年美国FDA批准4 mg唑来膦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高血钙。值得注意的是,唑来膦酸对骨骼具有重大影响,故研究者对该药的其它适应症(如骨质疏松症)进行了研究。在骨密度降低的绝经后妇女中开展了的长达5年的4 mg唑来膦酸疗效研究。尽管该药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降低相关生物标记的疗效,但对骨转换标记物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大量的患者接受4 mg治疗时,该剂量并未达到最佳剂量[4]。随后的研究表明,一年一次5 mg唑来膦酸可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5]。随后在2007年,美国FDA批准了5 mg唑来膦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3.剂型 4 mg唑来膦酸是 5 mL甘露醇浓溶液,注射时需要稀释。5 mg唑来膦酸是100 mL溶液,可以直接用于注射。

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临床分析

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氯曲膦酸二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 的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唑来膦酸、氯曲膦酸二钠治疗两疗程,观察疼痛及KP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疼痛治疗的总 有效率分别为83.33%、88.89%(p>0.05)。唑来膦酸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 61.67±12.95、77.22±7.51, p<0.01。氯曲膦酸二钠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 62.22±13.52、76.11±6.97, p<0.01。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唑来膦酸与氯曲 膦酸二钠均能有效缓解肺癌骨转移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但唑来膦酸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唑来膦酸氯曲膦酸二钠肺癌转移性骨肿瘤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52- 01 骨转移癌是肺癌常见的并发症,能引起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严 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缩短了患者生存时间。目前治疗骨转移的双膦酸盐类是 公认的有效药物,唑来膦酸为其第三代产品,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我科用唑 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并与氯曲膦酸二钠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伴有溶骨性病变的肺癌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 30 - 80 岁,中位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骨转移灶经X线或CT、MRI、ECT证实, 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双膦酸盐、全身核素治疗及转移部位放射治疗的 患者, K PS评分4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所有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 唑来膦酸组和氯曲膦酸二钠组,两组基线特征如表1,无统计学差异。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唑来膦酸组,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注15分 钟至30分钟,4周后重复给药。氯曲膦酸二钠组, 氯曲膦酸二钠30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输注4小时,每天一次,连用5天,4周后重复给药。两组均至少完成2周期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治疗2周期后骨痛、KPS评分的改善情 况及毒副反应。 1.3.1 骨痛: 按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疼痛,可 耐受,能正常生活不影响睡眠;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影响睡眠,要求服 用镇痛药;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严重影响睡眠,需要麻醉药止痛。依据 WH O推荐标准评估止痛疗效:完全缓解(C R):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缓解( P R): 疼痛较前明显减轻, 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轻度缓解(MR):疼痛较用药前减轻,睡 眠仍受干扰;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无变化。有效病例(RR=CR + PR):疼 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1.3.2 生存质量按Karnofsky评分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情况。 1.3.3 毒副反应:按WHO毒性分级标准评定,观察有无发热、肌痛等及对血 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5-08-20T09:58:44.563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唐宇温永霞王小鹃 [导读]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输注时应与其它药物分开,注射后均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唐宇温永霞王小鹃(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38-01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唑来膦酸为新一代的二膦酸盐,可以明显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50—80岁。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所有患者测定肾功能,血钙水平均正常,无恶性心率失常。1.2治疗每次静脉滴注5mg唑来膦酸(100ml)注射液,以输液管恒定速度滴注;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5min,速度一般不超过40滴/分,该注射液为每年使用一次。给药前每名患者都进行适当的补水及静脉缓滴地塞米松5毫克。治疗前后常规每日补充钙600~1200毫克。并注意监测和防止低血钙的发生。2、临床观察本组10例病人发热,3例寒战,体温波动在37.6℃~39.2℃。发热多于用药当天和第2天出现。本组4例病人于用药后2d或3d出现肌痛,以双下肢为著。治疗期间有2例病人食欲减退,恶心。3、护理3.1心理护理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患者该药物作为静脉用新一代双磷酸盐药物,不仅可降低骨质疏松诱发骨折风险,且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静脉注射1年1次,避免了口服双磷酸盐对消化道的影响。同时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对症处理措施。多安慰患者及其家属,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避免因用药后因不适而导致紧张。3.2给药护理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5mg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超过40滴每分钟的速度恒定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5min,并嘱患者治疗前后多饮水,注意水化,有效减轻了肾毒性。唑来膦酸易和钙盐结合形成络合物,发生药物沉淀。 输注时应与其它药物分开,注射后均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3.3发热患者的护理体温波动在38.5~39.2之间的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并注意水份的摄入,体温低于38.5的患者嘱其多饮水,不做特殊处理。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观察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3.4肌肉关节疼痛的护理遵医嘱予以药物止痛。肌肉酸痛患者给予口服适量非甾体抗炎药,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给药时间和剂量。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护理上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的疼痛情况,分析疼痛的程度及规律,记录疼痛的级别,尤其注意评估疼痛缓解情况。3.5胃肠道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指导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3.6肾毒性的护理本组患者未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其他肾功能不良症状。唑来膦酸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每次治疗前后都有行肾功能检测。并于给药前测试病人水化状态,指导多饮水,每天饮水>1500ml。饮水量不足者给予输液补充,从而达到利尿,减轻肾毒性的目的。记录24h尿量,治疗中每天尿量应维持在2L。 小结:唑来膦酸注射液系新型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物,是全球唯一1年1次静脉注射治疗各种类型骨质疏松的双磷酸盐。其主要作用于人体骨骼,通过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从而抑制骨吸收。因其避免了口服双磷酸盐对消化道的影响,患者依从性大大增加。目前,静脉注射唑来膦酸的安全性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30例病人的用药观察,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给药3d内,以发热,骨痛和肌痛最常见,心、肾毒性少见。因此静脉用药初期,对于发热、骨痛和肌痛的护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1]杨剑霞、凌慧芬等.骨转移癌病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的药物观察及护理.全科护理杂志.[2]旷鹂、周萍.静脉注射密固达的不良反应观察和临床护理体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1]。骨质疏松症典型症状表现为骨痛、肌无力、脊柱变形、身材缩短及骨折等。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包括两方面,即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基本需要,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的环节,常需要足疗程。 一、定义与分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1]。 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1.不可控因素: 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2.可控因素: (1)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卒中和慢性心、肺、肾疾病等[1]。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二)跌倒及其危险因素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新进展_赖婷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新进展 赖婷 周国防 【摘要】 唑来膦酸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泛。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以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缓解实体瘤患者骨转移引起骨痛,起效迅速,效果明显。 【关键词】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恶性肿瘤骨转移 A093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多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机制在于红骨髓的血供非常丰富,有利于肿瘤细胞到达局部,肿瘤细胞继而产生粘附分子,使其与骨小梁和骨基质相结合,肿瘤细胞进一步产生血管生成因子改善自身血供,并产生骨吸收因子促使破骨细胞的活化,引起骨吸收[1]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 是新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 临床前研究显示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非常强,临床应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骨折等骨相关事件,并能迅速缓解肿瘤性高钙血症,使用安全方便。 1.药代动力学 [2] 1. 1 分布 64名癌症或骨转移患者静脉滴注单剂量或多剂量(28天4次)2、4、8或16 mg,滴注时间5或15分钟,滴注后血浆中唑来膦酸浓度的降低符合三相消除过程,滴注完毕迅速从峰浓度值下降,24小时后血药浓度不到Cmax的1%。最初两相的半衰期t1/2α为0.24小时,t1/2β为1.87小时,唑来膦酸最终清除相的时间较长,在滴注后的2-28天内在血浆中仍保持很低的浓度,最终清除半衰期t1/2γ为146小时,在给药剂量2 mg-16 mg范围内,血浆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与给药剂量呈正比。在3相中唑来膦酸的蓄积率均较低,其中2、3相相对于第1相的平均AUC0-24 h值比率分别为1.13±0.30和1.16±0.36。体内及体外试验表明唑来膦酸与人血细胞的亲和率低;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大约为22%,结合率与浓度无关。 1.2 代谢体外试验表明唑来膦酸对人P450酶无抑制作用,唑来膦酸在体内不经过生物转化,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1.3 排泄 64名患者在给予唑来膦酸24小时内尿液中平均回收率为39±16%,给药后第2日尿液中仅发现痕迹量的药物,给药0-24小时内尿液中累积排泄百分比率与药物的浓度无关,0-24小时内尿液中的药物回收未达到平衡,推测药物先与骨结合,再缓慢释放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出现所观察到的血浆中长期含有很低浓度药物的现象。给药后0-24小时内唑来膦酸的肾脏清除率为3.7± 2.0 L/h,唑来膦酸的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而取决于肌酸酐清除率。在一项研究中,将癌症及骨转移患者给予4 mg唑来膦酸的滴注时间从5分钟(n=5)延长至15分钟(n=7),结果滴完时唑来膦酸的浓度同比降低了34%([平均值±SD]403±118ng/mL vs 264±86ng/mL),AUC总值升高了10%(378±116ng x h/mL vs 420±218ng x h/ mL),AUC值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2 药理毒理[2] 2.1 药理作用唑来膦酸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骨吸收,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方面作用有关。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通过与骨的结合阻断破骨细胞对矿化骨和软骨的吸收。此外,唑来膦酸还能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 2.2 毒理研究 2.2.1 遗传毒性本品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国仓鼠基因突变试验和大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2.2.2 生殖毒性雌性大鼠从交配前15天至怀孕期结束皮下注射本品0.01、0.03或0.1 mg/kg/日(AUC为人静脉注射 作者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市场部(2253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0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一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 )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概况 一,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根据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骨质疏松症仅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患病人数就高达7500万[1]。在美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达到55%[2]。据估计,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亿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了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尤其是髋部骨折与患者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4]。 流行病学,来自于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据此估算全国在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6944万。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为40%,男性为13%[4]。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仍基于骨密度(BMD)测量的结果,该结果可以用绝对值(g/cm2)表示,也可通过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青年人BMD的比较值(T值)来表示。对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及以上的男性,参照WHO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髋骨或脊柱的BMD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通常用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