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地名的由来doc

公安地名的由来doc
公安地名的由来doc

水润地名古意悠悠

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记忆,是自然的坐标,也是心理的情定。与水结缘的公安,留下了一个个水漾珠润的地名,播下了一个个迷人的传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英雄在长江边的公安县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变成了无数的地名和传说。公安因刘备而名。公安这块土地,从她的名字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深深打上了“三国”烙印。公安最早叫梅园。那时家家户户都喜欢种梅花。一年隆冬,一位秀才从这里路过,见大片大片连绵不断的梅花,争奇斗艳,景色迷人,便取名叫做梅园。后来,汉高祖刘邦分郡定县,又把梅园改为孱陵。到了三国时期,左公刘备领荆州牧,立营油江口。刘备驻扎油江以后,很多人都来信问侯他,信中总问:“左公安否?”刘备当时因忙于军务,没有功夫详细回书,每次回信时,就提笔写下两个大字“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日子一长,这两个字便成了口头禅。后来,也因为纪念左公安营于此之意,具有双重含意,就把孱陵改为公安。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公安这个古老的地名来自于刘备,公安还是刘备的温柔乡。公安有个小镇叫黄金口,黄金口原名柴林街(为古代公安县城孱陵街的讹音)。黄金口名称的由来就与刘备和孙夫人有关。

当年,年过半百的刘备续得孙夫人这一佳偶,欣喜异常,亲往石首,沿途张灯结彩,锦幛成林,将孙夫人迎回了公安。一年夏天,孙夫人患了重病,茶水不进,卧床不起。刘备一连守侯了几天几夜,孙夫人也没有张口说话。刘备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派人四处求医。后来打听柴林街有位德高望重的王老先生,医术高明,药到病除,但那老先生却请不来。刘备为了孙夫人,拿出当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精神,亲自将孙夫人送到柴林街王老先生的府上。王老先生果真名不虚传,孙夫人喝下药后,便启齿开言了,刘备大喜曰:“娘娘开了黄金口,娘娘开了黄金口!”从此以后,人们便把柴林街改叫“黄金口”了。

黄金口虽是虎渡河边的一个小镇,但风景秀丽,明袁宏道《黄金口》一诗中就描绘了黄金口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园景致。黄金口在过去曾有“小沙市”之称,是两河(虎渡河与东河)之口,河上有桥相连——叫三穴桥,石桥,七孔,在明代时是本县最壮观最大的桥,两岸店铺麇集,手

工业兴盛,河中有过千帆林立的景象。小镇名人辈出,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的礼部尚书杨溥,柳氏花牌的创始人柳画匠,当代著名作家陈应松都出生在这里……如今,这个因传说而迷人,因水运而繁华的小镇和其他虎渡河沿岸的小镇一样,也因水运的衰败而再也寻不到当年的模样了。只有潺潺流淌的虎渡河水,见证了一个东吴女子的甜蜜与忧伤,见证了一个小镇似水的繁华……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三国时代金戈铁马留下的斑斑踪影今天依然可以寻觅。作为对三国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除黄金口外,遍布公安境内的刘备城、孙夫人城、左公走马堤、吕蒙营、陆逊城、陆逊湖、金猫口、孝港、张飞田等数十处遗迹、遗址,街头巷里、田间地头世代相传的有关三国的地名传说,将三国的历史永远地镌刻在了这块水乡大地上,刻在了波光舟影之中。

公安素有“百湖之县”之说,人们大多是临湖而居,湖与湖有河流相连,陆地与陆地又有桥梁相接。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形成的称呼,沿河的小镇多以口相称,除了前面提过的黄金口,还有闸口、新口、麻口、狮子口、积玉口等等。这些河边小镇也和黄金口一样,镇镇有传说,口口有故事,皆因水而兴,因水而衰。

公安因是水乡,带“水”旁的地名自然就更多了,这也是公安地名的一大特色。比如湖、湾、港、洲、河、滩、渡、沟、池、汊等村镇名称。说到湖,公安大小湖泊有上百个,在这些湖周围的村庄多以湖命名。所谓的湾,是指湖湾或江湾河湾,就是在水边有一个月牙形的沿岸村落,便以居民姓氏后加“湾”字取地名。如尹家湾,姚家湾等。还有以水湾加以别的事物命名的,如瓦池湾这一称呼。相传是一只装载瓦陶瓷器的木船在此沉没,不久船被打捞上来,破瓷碎瓦抛于河湾,故称瓦池湾。也有以地貌形状后加“湾”字命名的,如狗腿子湾,卧牛湾等。当然,也有例外的,再如笮篓湾,因人们多会编织笮篓而得名。所谓“咀”,则是指河湖岸边延伸突出至河湖水中的陆地,形状像嘴,取地名往往是在后面加一“咀”字。如塘咀,因当地唐姓较多,称唐咀,后因忌讳宗族观念,在唐字旁加一个土字,为塘咀。雾溪咀则因有一溪流入虎渡河,常见晨雾腾腾,故名。歇林咀据传是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带领军队曾在该处一山咀的树木中歇息过而得名。所谓“渡”,顾名思义即为渡口,如申津渡,据传,春秋时楚国伍员为报平王杀父之仇,奔吴国借兵代楚,逃至该地遇楚国大夫申包胥,申公念世交之情,放伍员渡水逃走,申津渡因此得名。郑公渡也是原有一郑姓老人摆渡,后来岸边设有数家店铺,形成一集,人称郑公渡。诸如此类地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有水的地方就有堤,“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公安带“土”旁的地名也是很多的。有垸,有垱、有埠、有塘、有堰。在公安穿行,堤和垸是水乡独有的风景,蜿蜒而去的大堤宛如土筑的长城,非常壮观。公安历来是水患之地,“官民所患,莫大于水”、“水涨辄成巨浸”,现存的地名真实地记录历代官民与水作斗争的历史。如杨公堤就是杨姓县官为防江河水患修建的,人民感其德,将堤称为“杨公堤”,另外,钱公堤,裕公垸等皆是当时县令所修建的……一道道堤、一道道垸,曾经隔开了洪水与家园,隔开了生与死,如今,洪水肆虐的年代早已远去,堤与垸凝固成了音符,见证着那段与水作斗争的历史,守望着世世代代的家园。堤垸之外,垱、塘、堰皆因水而名,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有水也必有桥。形态各异的桥连通了沟渠的两岸,与桥有关的传说却连通了古今。正因为湖泊河流众多,公安的桥梁也“水涨船高”,附近居民往往会以桥名作为地名。如谢恩桥,相传为明朝袁宗道上京赶考,曾在此地一农户家借宿,后考取进士,特意回来向户主谢恩,并在河上修了一座谢恩桥,村名即沿用此桥名。还如问事桥,相传东汉皇帝刘秀私访时,曾在此桥问过民事,故名问事桥,村名沿用之。孝感桥则相传为孝子魏某在外闻母死,急于赶路回家,路过此桥,失足落水淹死,故名孝感桥。还有太平桥,相传清初吴三桂在这里杀害百姓,人只要跑过这座桥就太平了,人称太平桥。还有陈祠桥,最初是因桥头有一座陈家祠堂而得名,后来却在抗战时期成为我县境内最主要的红色根据地而分外有名。还有黄金口胜利大队的“三忠桥”,即忠于毛主席、忠于革命、忠于党而名,有明显的“文革”遗风,但也无法更改。还有和尚桥,志载桥头因立有一石头和尚而得名,桥边为什么要立一石头和尚,地名志中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去考证了……这些地名无一不表明:公安“百湖之县”的寻常巷陌之中蕴含了多少逸闻趣事,白墙黛瓦之间承载了多少地方的人文底蕴!若把这些地名收集起来,标示在地图上,你会看到,公安原来这么多湖泊,而这些地名,无一例外与湖泊、河流有关。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公安的湖泊大大减少,许多河流干涸,有的则成了“地下河”,更多的桥梁也失去了利用价值,渐渐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

公安是典型的水乡平原,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便是与湖南安乡交界处的“黄山头”,但公安地名中以“山”命名的地名却不少。因为公安古属云梦泽,聚水成渊,结埠成岗,地势高的岗地相对地势低洼的湖泊、洼地倒也具有了“山”的风采。如牛浪湖畔的凤凰山,就是一块岗地,地形如凤凰而取名凤凰山。这片面水的岗地被视为是“风水宝地”,“公安三袁”的母亲便葬在牛浪湖边的凤凰山上。在公安,被冠之以“山”名的岗地还

很多,如跑马山,羊滚山等等。除“山”外,还有以“岗”、“岭”、“台”等来给这些地势较高的岗地命名,每块岗地都有着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公安多湖多莲荷,一到夏天,水乡便成为了莲花的国度。莲花是佛教的圣物。公安也曾是楚地中心,楚国虽早已灭亡,但楚人“好巫鬼,重淫祀”的“楚巫”文化却以习俗的形式留存在了民间,在公安,“巫”“佛”难分,以“坛”、“寺”、“庙”、“观”、“庵”、“祠”为名的地名在公安比比皆是。据《公安县志》(清同治本)载:坛主要为祈祷丰年而设,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常雩坛等,也有专门用于清明、七月半时祭“鬼”的厉坛。有武庙,有文庙,还有城隍庙,武庙是为纪念关公的,文庙各地供奉的都是孔子,但公安的文庙牌楼名字是“*星楼”,一个繁写的“灵”字加上“扌”旁是什么字,字典查不到电脑也打不出,难道这文庙供奉的另有其人?当初因何而建庙县志中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去得知了。还有为刘备立的左公祠,已圮入江中。最有趣的是为诸葛亮建的武侯祠,原为东吴纪念吕蒙成功袭取公安而建的吕蒙祠,后进士刘珠火烧吕蒙祠,据传改为武侯祠,武侯祠地名在公安不止一处。最神奇的当数竹林寇公祠了。相传名相寇准灵柩路经公安,本地民久感其忠义,道旁致祭,折竹挂纸钱焚之,逾月枯竹尽生笋。民众认为是寇公显灵让枯竹生笋,因而在竹生笋处立庙,称为竹林寇公祠。最著名的莫过于二圣寺和丁兰刻木观了。明袁宏道《二圣寺游记》中详细叙述了二圣寺建寺由来及寺庙建成开光之日二圣显灵的故事,而丁兰则是“二十四孝”之“丁兰刻木”故事的主角。

公安人信万物有灵,这也源于楚人的多神崇拜。如因枯树而立的枯树庵,因纪念一头白色小牛而立的白犊寺(在本人家乡),因一口古钟而立的乐善寺,还有因一口深潭而立的龙潭庙……

这些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种类繁多的庙宇道观不仅可以一窥当年公安神庙之多的景象,也为后世记录下了公安先人们多神信仰的奇异文化。可惜这些道观庙宇或因水患,或因战乱,年久失修,俱已湮灭于历史的沧海桑田之中,如今除县城东郊二圣寺和南平文庙等少量庙宇外,其他已难寻半点踪迹,我们只能从这些地名(如紫霄观、武侯祠、东岳庙、章田寺等)去遥想当年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场景,在志书上一鳞半爪的记载中凭悼了。

消失的不仅仅只有庙宇,还有许多蕴藏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古迹。《公安县志》(清同治本)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故城旧垒”、“断垄荒村”。如孱陵城,《水经注》载:“其城背油向泽”。《十三州志》:“吴大常封吕蒙为侯,邑即此”。先主营:先主即刘备。孙夫人城:即刘备夫人孙

尚香。观澜阁原建有纪念屈原的祠堂。还有囊萤台,为晋代车胤读书处,“囊萤夜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贤里则是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出生地。《公安县志》载:“……又二圣、智者大士,则邑产也,故又称‘佛里’”。从公安曾走出了“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公安也一度被称为“佛里”。又《佛祖统记》载:“……智者禅师,初欲出家,母谓之曰‘甘旨当谁供耶?’,师指茅为穗,化水为油……后人神之,因以名里”。吕仙亭、濯足池,仙女台则与回道人吕洞宾有关了。再如采石洲,志载为江心中一沙洲,洲上石子,红白如玛瑙。袁宏道有《彩石洲》诗,“石洲待月”为公安古八景之一。而杜息亭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在此憩息三个月之久。还有古城、龙墙、鼍穴、二圣洲、梅园、椒园、桑枣园、金鸡台等……这些因古迹而名的地名,在漫长岁月里水逝无痕。而随着地名的消失,古迹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有的地名消逝了,有的地名则在岁月更替中改头换面,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或传说,如达仁岗以前叫杀人岗,民国时一位官员嫌此名煞气太重依谐音而改为达仁岗。花基台原为花鸡台,相传这里因血吸虫病流行,十室九空,荒无人烟,只有一只花公鸡,每天在人家老屋台上打鸣,人们便将此地称为花鸡台。后成为新农村试点时,依谐音改为花基台,让名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公安还有一些比较雅的地名,如青羊岗、牧羊岗、景阳岗、观澜台、柳浪湖,还有一个林家榨,本是因一座榨房而名,却取了一个形象又别致的名字“群星渡槽”,这些地名因俗变雅,非常有文气,无一不与文人的参与命名有关,这也是公安开化较早,文脉深厚的又一佐证。

公安的有些地名,外地人听来一头雾水,而在公安人眼里却是有来历有传说的。如灯架子,相传为古代的一位佃户为方便路人夜间行走而立的一个大灯架而得名。和尚份则传为明朝时此地产业有一份归寺院所有而得得名。还有半截套子,相传为该村曾有一大地主,嫌贫爱富,其三女婿家境贫寒,他讥笑说:“你若是做得官来,进我一层院子,我就拆掉一层”。三女婿回去发奋读书,果然做官了。来拜他时,他真的拆起院子来了,旁人相劝才留下半截,故名半截套子,村名袭用。嫌贫爱富古来有之,连穷乡僻野也存在。淤泥湖畔烈士墓是为纪念外地一位女烈士的。据记载,1949年,我军渡江南下,一只运粮船行至湖南澧县杨家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船上四名男战士被推入河中淹死,一名上海籍女战士被活埋于此。如果说烈士墓是为了纪念埋骨他乡的女英雄,那柳梓河畔的寡妇台则是一曲本地巾帼的赞歌。在那个铁血峥嵘的岁月,这里的男人一部分在外打游击牺牲了,一部分在当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留下的寡妇们掩埋好丈夫的尸体,擦干眼泪,纷纷参加了赤卫队,配合鄂西游击中队进行武装斗争……还有

黄水套、三根松、三天半、千子冢、石鼔尾子、宫凹朝等,都是由一个个传说、一个个事件堆砌起来的……多少年华,多少岁月,只换来书中只字片言的轻描淡写。

公安地名中,还有些地名夹杂着外县外省的一些地名,如“桃源湾”、“小湘沟”、“天门边”、“天门港”、“雷洲”等,这些地名就如同中国散在世界各处的“唐人街”一样,烙着鲜明的地域印记。顾名思义,“桃源湾”、“小湘沟”应是湖南人居多,“天门边”、“天门港”等就是天门人居多,而“雷洲”在《地名志》中有明确记载,是江西来的三兄弟在此开荒种草,开枝散叶,辟出了这一片天地……历史上一定有着几次移民,这些被县志遗忘而尘封多年的迁移史,竟从地名中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搜寻公安的一些地名,很多与历史人物有关,我们浏览这些地名时,那些历史人物、事件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出来。如天子庙,据《公安县志》(清同治本)载,明惠帝朱允文路经本地黄雀寺,夜宿并留有诗文,后黄雀寺改为了天子庙。这个被侄儿抢了皇位、最终行踪成为千古之谜的皇帝,在正史中也应记载不多,却在离帝京千里之外的小县县志上记上了一笔,确实让人称奇。

再如“鸭子港”,传为崇祯帝的毛娘娘入宫前曾在此牧鸭,崇祯帝的妃子是公安水乡女子?“打鼓台”则传为崇祯帝迎毛娘娘进宫时曾在此筑鼓台奏乐,“崇祯观”则因此地曾有为崇祯皇帝立的寺庙而得名。几个地名,串起了几个历史片断,透露出隐隐约约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再如五首旗,铁冢堆、太平桥就都与清初的吴三桂有关了。还有三善垸,由13个小垸围成,因地跨松滋、江陵、松滋三县,故称三县垸,后因水发生民事纠纷,1925年三县县长在一块处理纠纷,改为三善垸。再如陈祠桥、白骨塔、寡妇台,都是抗战时期的红色根据地,特别是南五洲上的寡妇台,颇有杨门女将式的忠烈色彩。还有“公安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记载着文学巨匠的荣耀。被絮桥则讲述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这些地名,都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者,把他们串起来,就是一部公安的千年史,看着这些地名,仿佛又回到了历史的洪流,那人、那事、那物,竟是如此形象鲜明地浮现于眼前。只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如滚滚江水。帝王将相来过的庙宇亭台、普通百姓住的寻常巷陌都化作岁月的烟尘远逝……而所有的一切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终只衍变成简洁的地名,留存在人们永恒的记忆之中。

历史因地名而遗存,地名因历史而神妙。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都被沙淘潮洗,浪打水淹,更现出珍珠般的光泽,荡漾着水乡的古老风情……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一)

广汉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一) 古蜀国——秦——汉时期 广汉位于“天府之国”四川腹心,南临省会成都市区25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说,境内有神秘的三星堆古遗址,是古蜀国都城之一。 古蜀国自蚕丛(传说是黄帝和嫘祖的后代)建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为了达到开拓疆土、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意见,遣张仪、司马错出兵伐蜀。开明末王十二世在葭萌(今四川剑阁县)战败后,率部逃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被秦军所杀,其太子及相、傅等战死于彭州白鹿山,古蜀国灭亡。 幸免于难的王子制(安治王)率部分贵族及残兵,从武阳辗转南下至云贵地区,后来在今越南北部盘踞下来,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安治王之子泮收服吞并了周边部族,建立瓯雒国,定都封溪并修建古螺城(今越南东英县),自号安阳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将赵佗(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帝)灭瓯雒国,安阳王遁于海外。 ------------------------------------------------------------ 秦灭蜀之初,仍以其地为蜀国,司马错为国守,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蜀王后裔公子通为蜀侯,为加强对蜀地的统制,迁秦人数万入蜀,并推行郡县制,将蜀地改置为蜀郡,张若为郡守。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为治理蜀乱,秦王令张仪、

张若创筑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今四川郫县)、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三城,设成都、郫、临邛三县,以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后李冰为郡守,并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雒县时属蜀郡,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广汉市北外乡五里巷,于隋代迁至现雒城镇(清末称城会,民国时称城厢公所、城守镇。1950年称城关区公所,1956年称城关镇,1980年正式称为雒城镇)。雒水是石亭江还是湔江,没有统一的说法。 综合资料查证,石亭江发源九顶山东侧,沿蓥华山脉而下,经什邡红白、蓥华、洛水进入广汉,汇入湔江;《前汉·地理志》注: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章山,即今什邡蓥华山,属岷山山系龙门山脉茶坪山段莹华山支脉。 发源光光山红龙池的金河,沿玉垒山脉而下,与发源太子庙的五道河在海汇桥汇合后称湔江,经彭州龙门山、小鱼洞、通济、丹景山、葛仙山、什邡马井进入广汉;《前汉·地理志》注: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入江。玉垒山,即今彭州九峰山,属岷山山系龙门山脉茶坪山段玉垒山支脉。 由此可见,雒水系石亭江无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反秦。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克咸阳,项羽杀秦王子婴,秦朝灭亡。 ------------------------------------------------------------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为扼制刘邦,封其为汉王,分封偏远的巴、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

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水稻、小麦、油菜籽、蔬菜、水果、桑树、中药等种植多、产量大;家禽饲养普遍,尤以生猪、蜂蜜在全国著称。境内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岩驴、野牛等珍稀动物。中药材品种繁多,现已查明中草药860多种,可利用的野生和家种药材672种,其中川芎、川郁金、乌梅等,以产量大、品种优而驰名中外。茶叶、生漆、油桐、油茶、桑树、果树、黄柏等经济林木也很丰富。矿产品有芒硝、煤、铁等30多种。

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195344.html, 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档案开发利用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景雪 来源:《档案天地》2017年第12期 地名普查所形成的地名资料,是地名档案的原始素材,地名档案作为地名信息的载体,需要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经进入验收阶段,普查成果正在陆续移交入馆,地名档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为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档案,使之转化为服务现实社会的产品,是地名档案工作目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完成了地名概况、地名卡片、地名表、地名图等四项成果汇总,形成了非常珍贵的地名档案资料,图、文、表、卡成为了地名档案的综合形式。目前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在收录地名目录、地名普查成果图表、地名标志登记表等纸质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通过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对地名数据进行数字化、地图化处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地名数据库,将地名普查的成果进行存储管理。因此,要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档案的开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打造档案开发利用精品 第二次地名普查,作为政府组织的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所形成的档案是地名标准化的结晶,也是全社会使用地名的权威凭证和实际准绳。在普查过程中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通过专业技术措施加以纠正,形成了标准化地名信息载体。目前,我馆协助区划地名处正在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河北部分。该书以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经反复考订和更新,力求资料翔实,将向全社会提供系统的地名信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国家级新区设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河北政区和聚落地名日趋减少,在一些政区和聚落撤销合并之前,将其历史和现状系统、完整、真实地记述下来,为大众了解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提供可靠的地名信息,是地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馆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编辑出版的《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由来大典》已被《燕赵文库》收录,成为河北省从古至今学术水平最高的700部专著之一。该书全面反映了我省区划地名的发展历程,是我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最新成果,作为地名档案编研工作者应该充分依托地名标准化处理成果,编纂各类具有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用文字画面描述地名信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真正体现出地名档案的社会价值。 二、改善馆藏档案结构,重视地名文化属性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市民政局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

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 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 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同时由于兴建这些干道拆除了若干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的名称也就随之而永久消失。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城市改造,城市扩大,一部分新街名取代老街名是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 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

成都地理与历史知识小测验

成都地理与历史知识小测验 1、以下哪项景点不在成都()。 A、西岭雪山 B、三星堆遗址 C、蜀王陵 D、都江堰 答案:B 2、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他对成都最大的贡献是()。 A、修建了灵渠 B、修建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C、修建了战国渠 D、修建了郑国渠 答案:B 3、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请问“文翁石室”是哪所学校的前身()。 A、成都四中 B、成都七中 C、成都九中 D、列五中学 答案:A 4、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请问鹤鸣山位于成都哪个区(市)县()。 A、邛崃市 B、大邑县 C、温江区 D、蒲江县 答案:B

5、唐代大诗人杜甫居草堂所作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的景点是()。 A、古堰流碧 B、西岭晴雪 C、江楼修竹 D、文殊朝钟 答案:B 6、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园内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成都著名女诗人()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 A、卓文君 B、薛涛 C、花蕊夫人 D、欧阳炯 答案:B 7、成都北门“驷马桥”这个地名的由来,与汉代文学家有着一定的渊源,这位文学家是()。 A、杨雄 B、司马相如 C、杜甫 D、薛涛 答案:B 8、川剧绝技丰富,如托举、开慧眼、变脸、喷火、藏刀等,令人叹为观止。()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A、喷火 B、变脸 C、开眼 D、托举 答案:B 9、成都建城初期的金沙遗址出土的国宝文物()图案,不仅是成都市的形象标识,还是国

全国各省地市名称

A-1: 河南、郑州、安阳、鹤壁、济源、焦作、开封、洛阳、南阳、平顶山、三门峡、商丘、新乡、信阳、许昌、周口、驻马店、漯河、濮阳 A-2: 安徽、安庆、蚌埠、巢湖、池州、滁州、阜阳、合肥、淮北、淮南、黄山、六安、马鞍山、宿州、铜陵、芜湖、宣城、亳州 A-3: 北京、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A-4: 福建、福州、龙岩、南平、宁德、莆田、泉州、三明、厦门、漳州 A-5: 甘肃、白银、定西、甘南藏族自治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 A-6: 广东、潮州、东莞、佛山、广州、河源、惠州、江门、揭阳、茂名、梅州、清远、汕头、汕尾、韶关、深圳、阳江、云浮、湛江、肇庆、中山、珠海 A-7: 广西、百色、北海、崇左、防城港、桂林、贵港、河池、贺州、来宾、柳州、南宁、钦州、梧州、玉林 A-8: 贵州、安顺、毕节、贵阳、六盘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遵义 A-9: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澄迈县、定安县、东方、海口、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屯昌县、万宁、文昌、五指山、儋州 A-10: 河北、保定、沧州、承德、邯郸、衡水、廊坊、秦皇岛、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 A-11: 黑龙江、大庆、大兴安岭、哈尔滨、鹤岗、黑河、鸡西、佳木斯、牡丹江、七台河、齐齐哈尔、双鸭山、绥化、伊春 A-12: 湖北、鄂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黄冈、黄石、荆门、荆州、潜江、神农架林区、十堰、随州、天门、武汉、仙桃、咸宁、襄樊、孝感、宜昌 A-13: 湖南、常德、长沙、郴州、衡阳、怀化、娄底、邵阳、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益阳、永州、岳阳、张家界、株洲 A-14: 吉林、白城、白山、长春、吉林、辽源、四平、松原、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A-15: 江苏、常州、淮安、连云港、南京、南通、苏州、宿迁、泰州、无锡、徐州、盐城、扬州、镇江 A-16: 江西、抚州、赣州、吉安、景德镇、九江、南昌、萍乡、上饶、新余、宜春、鹰潭 A-17: 辽宁、鞍山、本溪、朝阳、大连、丹东、抚顺、阜新、葫芦岛、锦州、辽阳、盘锦、沈阳、铁岭、营口 A-18: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包头、赤峰、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乌海、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 A-19: 宁夏、固原、石嘴山、吴忠、银川 A-20: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西宁、玉树藏族自治州 A-21: 山东、滨州、德州、东营、菏泽、济南、济宁、莱芜、聊城、临沂、青岛、日照、泰安、威海、潍坊、烟台、枣庄、淄博 A-22: 山西、长治、大同、晋城、晋中、临汾、吕梁、朔州、台原、忻州、阳泉、运城

成都市建筑物名称备案管理办法.docx

成都市建筑物名称备案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建设的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其项目业主应按程序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 一、建筑物名称备案范围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住宅、商场、写字楼、宾馆等大型建筑物(群)应办理建筑物名称备案手续: (一)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含)以上。 (二)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含)以上。 (三)楼层在7层(含)或高度在24米(含)以上。二、建筑物备案名称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不得使用有损国家尊严,妨碍民族团结,宣传封建迷信,违背社会公德以及易产生误解、歧义的词语。(二)不得使用人名或外国地名。 (三)一般不得使用冠有“中国”、“中华”、“国际”、“世界”等词语。 (四)一般不得使用具有国家机关所在地、有特定含义标志性建筑物名称和特定政治色彩的词语。 (五)不得使用帝王称谓、官衔、职位等词语。 (六)不得侵犯他人的名称专用权,不得使用非本企业拥有的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国际著名品牌名称。 (七)使用外文音译命名,原意应当健康,中文名称无不良含义,且不致产生歧义。

(八)使用国家明令保护的标语、文字,必须征得主管部门书面同意。 (九)冠以本市行政区划名、著名区片名的,应在该区域范围内。 (十)中心城区区域内或其他区(市)县区域内建筑物名称不得重名、同音,不得在已有同类地名前增加或减少“大”、“新”、“成都”之类的词。 (十一)不宜使用以下通名: 1.行政区划通名,如国、州、镇、区、市等。 2.其它地名类别通名,如海、港、湾、林、岛等。 3.使用后易于产生歧义的,如门、世家、庄园、世界等。(十二)通名不得重叠使用,如“某某花园广场”、“某某花园城”。 (十三)建筑物名称应使用规范汉字,不得使用外文、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数字和标点符号等。 三、建筑物名称备案标准 (一)大楼:指具有办公、商业、住宅等功能的建筑。层数一般应在7层以上或者高度在24米以上。 (二)大厦、商厦:指具有办公或商业等功能的公共建筑。高度一般应在50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三)广场:指具有室外开敞空间的高层建筑。用地面积一般应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室外地面应有面积不小于2千平方米的集中室外开敞空间向公众开放。 (四)中心:具有商业、办公、酒店、娱乐等功能的建筑物。用地面积一般应在2万平方米以上,或总建筑面积一般应在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0) ——华东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 作者:牛汝辰 (1)上海 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甫汇县(Nanhui Xian) 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Qingpu Xian)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Fengxian Xia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1726年置县。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Chongming Xian) 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Songjiang Xian) 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1912年置松江县。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广东省地名由来

广东省地名由来 广东省地名由来 摘自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 简称粤。在我国南部。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布政使司,清置广东省。因广东古为南越(粤)地,故简称“粤”。 1广州市(Gua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3,1°,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古属番禺县,三国时从交州析置广州。1925年设广州市。一般志书多认为吴改交州为广州时,原交州治在广信(今封开县),故名,广信为“广布恩信”之意。又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山海经》,后来汉之广信,三国之广州皆据古粤黄族土音而宋,广字原义只是黄色罢了。广本音工,广州等于黄州。广州别称羊城,又称穗城,皆来自神话传说。据《广东新语》:周夷王时,南海有5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闤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城因此得名。又曰仙城、穗城,皆以此为名。 花都市(Huadu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3°,在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山县。据《清一统志》:“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亘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1993年改花都市。 从化市(Conghua 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5°,在广东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取服从教化之意。1994年设市。 增城市(Zengcheng Shi)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都的想法呢?据《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còu)的地方。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成都得名的其它看法 近年来,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看法值得关注:

第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第三种看法则称:古代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蚕丛这支部落又被称做“崇墉”。随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而“都”的意思无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四年级四班王子非

方案-浅析秦东地名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浅析秦东地名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地名是人类为了方便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名称,地名的产生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地名不仅是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范围,还与地名本身以外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 活动、 活动、文化活动、军事活动、民族迁徙等密切相关。地名中的,“名”字属汉字中的会意字,布局結构为上下布局,名字的上边为“夕”字,此处指夜,即黑夜,夜晚的意思;下边为“口”字,此处意指“用口发声”。据此考据者大多认为:“名”的本意是夜间人与人之间称呼以作区分的一种符号,是以“名”一产生,就具有了独一性、排他性、指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方音化等特点。因此地名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蕴含,在地名中承载的文化也往往能深刻的反映出当地的历史,对于当今的我们而言,地名可以说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xa0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每一个地名都能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历史文明的厘变,地名与当地的民族、民俗、民间传说、信奉宗教、历史人物等都具有密切的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定名方式虽有差别,但都包罗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千百年来在秦东地区所传承下来的大小地名,亦凸显了上述的特质。秦东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秦东地名也大多折射着秦东地区礼熏乐陶的熠熠辉煌,是秦东历史 的自然 、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地名呈现出了相对的方言性、特有性和稳定性,很多地名中深奥的内在含义,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之极大的启迪 的作用。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地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相互融合,固化成为互难割舍、名实一体的稳定地名。中国传统乡村的地名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当地的地理景观变迁、民俗 的变化的具体见证,深入认识这些地名,对于延续一村庄、一镇、一县,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脉络,都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去重视地名中的文化意蕴,这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重视我们的历史。\xa0 一、研究秦东地名文化的意义\xa0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秦东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 使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明,关中古称四塞之区,秦东又当关中孔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东地域辽阔,现辖一区(临渭)、两市(韩城、华阴)、八县(蒲城、潼关、大荔、华阴、澄城、白水、合阳、富平),其中临渭区地名的来源是在1995年,撤销县级渭南市,改设临渭区(县级),因濒临渭河,故名。其他市、县地名的由来,牛汝辰先生在《中国地名由来词典》里都有提及:“渭南市:符秦甘露二年(360年)置渭南县。以在渭水之南,故名。1983年设市;华阴: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1990年设市;韩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韩城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古韩城为名。’1983年设市;蒲城:西魏设蒲城县。据《陕西通志》:‘以县东有蒲池,故名’;富平:三国魏改富平县,取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之意而取名;华县:西魏置华州,1913年改华县。据《同州府志》:‘华,西魏州名,南有少华山,东连太华,故州以取名焉。’华县以华山得名;潼关:东汉置潼关,清置潼关县。据《水经注》:‘河在关门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元和郡县志》:‘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合阳:秦置合阳县,汉改郃阳县。据《水经注》:‘城南有洽水,县取名焉。’《诗》:‘在洽之阳也’;澄城:北魏置澄城县。据《同州府志》:澄泉水‘在县西三里,县以此名’;白水: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置白水县。南邻白水,因以立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xa0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简称、省会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 北京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

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或蒙)——呼和浩特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成都竟然有这种奇葩地名

成都竟然有这种奇葩地名 “挨打巷”▼在老一辈成都人口中,挨打巷的来历是由于街道窄没有路灯,晚上经常发生抢劫等事情,路过这里总是一路小跑“怕挨打”,后来就叫着叫着就习惯了。其实挨打巷 的真名叫做兴蓉东街,在现在的肖家河与西南民族大学之间。“肥猪市街”▼肥猪市街在浆洗街的附近,相传是三国后的屠市,当时这里非常的繁华。过去这里非常的兴旺,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杀猪的质地,而且是为了纪念当时屠宰的商贩们捐钱为教育的事,“肥”则是当年繁荣的缩影。 “猛追湾”▼据说以前猛追湾一代的附近都是沼泽地,许多周围的农民喜欢将自家的猪儿赶到这里活动,好让母猪有更多的奶水。叫做猛追湾还是跟读音有关系,母猪湾、母租湾、母醉湾、猛嘴湾、猛追湾,就这样叫出来了。 “神仙树”▼神仙树是相传清朝的时候,一棵死了的大叔有一个蓄满水的树洞,很多人觉得喝了这个水能治百病,后来就很多人慕名前来。许多人向大树祈福,当时香火盛极一时,神仙树就此叫出了名气。 “青龙街”▼小编在这里要为青龙街正名!这里跟青龙帮、青龙会等没有任何关系,这里也不是黑社会哈。相传的是在过去有人见过一条青龙从天而降,后来这条街叫做龙女祠街,再后来就改为了青龙街。

“花牌坊”▼相传这里“大爷来玩儿会儿呗~” 的行业不景气之后,一个叫牡丹女子一不小心就怀了孩子,所以就有了很多很多的奶水。当时正是四川饥荒的时候,牡丹就用自己的奶水解救了不少快饿死的人,后来为了纪念她,就给她礼乐一个牌坊来瞻仰功德,因牡丹为花中之王,所以改叫“花牌坊”。“九眼桥”▼九眼桥!这个嘛,全国人民都懂的,嘿嘿嘿~~~九眼桥又名洪济桥,明万历廿一年,万历廿五年竣工,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桥下有九个桥洞,造型奇特,顾名九眼桥。 “春熙路”▼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1924年建成,最开始是因为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当时有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由春熙东路、春熙西路、春熙南路、春熙北路四条步行街组成。后来几经改名,最后以曾做过成都市政长官王缵绪秘书、著名书法家、诗人陈月舫先生改名,其意旨在“春风和煦,民子熙熙而来”,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磨子桥”▼当初的磨子桥是一个曾飘满豆香的水磨桥——因桥有水磨而得名。磨子桥现在是成都的数码科技一条街,电脑、手机登数码产品在这里都有卖,年青一代的人一有这方面的需求都会说:“走,今天我们切逛哈磨子桥嘛!”“八宝街”▼再次!重新!说!一遍!八宝街跟八宝粥没有任何关系!八宝街在清末的时候是贫民聚居地,沿街有许多简陋棚屋,被人们称为“笆笆巷”,后来,民初年间根据其谐音改为“八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