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病因之一,保守治疗的最大困难是不能补偿缺失的功能性心肌[1]。本研究从细胞供体角度讨论了心肌球来源细胞(cardiosphere-derived cells,CDCs)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前景。

干细胞(Stem Cells)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鉴于前者治疗心力衰竭的伦理学问题,临床策略是诱导具有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使之分化为心肌细胞,用于补充心肌缺血坏死后丢失的心肌细胞,以减轻心衰的发生。全球已有180多项BMSC和MSC的临床I-III期实验对这些所谓的成体干细胞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心肌后,其疗效主要是通过旁分泌作用(Paracrine effects)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微弱而短暂;这些非心源性的成体干细胞移植后,发育为成熟心肌细胞的概率<0.01%。

新近研究表明,心脏本身有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其再生和修复过程与内源性的心脏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CSCs)有关。CSCs与心脏组织有良好的兼容性,故可更好地整合到心肌组织。从活检标本中获得的CSCs在低粘附培养皿中传代培养,CSCs可以形成类似球状的细胞团[3]。由于组织活检的来源有限,分离的细胞数量较少,且CSCs在连续传代后是否仍具备分化潜能还有待研究。为此,我们采用CSCs传代实验,研究了传代后CSCs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当心脏发育成熟以后,这些细胞可继续存在于成体心脏的细胞间质中。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心脏冰冻切片,发现心肌组织中部分间质细胞呈c-kit阳性染色(图1A),表明成年心脏中富含以c-kit阳性为特征的CSCs。将活检组织切成1~3mm3组织块,用胶原蛋白酶消化分离心脏活检组织(4%,37oC,20分钟),经网格(70微米)过滤和Ficoll? 400梯度离心等步骤,可获心脏间质细胞单细胞悬浮液。将分离细胞接种到细胞培养皿后,可在低粘附培养皿上形成类似克隆样结构的心肌球,形态与神经球细胞相似,故称之为心肌球来源细胞(图1B)。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这些细胞的免疫表型,发现CDCs与机体其他组织的MSC颇为相似。CDCs并非单一的细胞群,可能是c-kit阳性抑或sca-1和flk-1阳性细胞,利用这些细胞表面标志蛋白可成功分离纯化心肌组织中的CDCs[4]。2011年,Chong等证明CDCs是心脏固有的干细胞,可形成成纤维细胞样克隆样结构(CFU-FS),并具有多向分化的细胞潜能[3]。故CDCs是第二心区发育过程中残留的心源性干细胞,当心肌损伤时CDCs 可能参与心机损伤的自我更新和修复作用。

造血干细胞采样动员书

造血干细胞采样倡议书 公司至今有许多职工记得2008年5月7日在公司礼堂参加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活动的场面,那次活动共有98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同时因参加采样人数大大超过报名人数,使得一部分职工因采样用品用完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 公司还有许多职工参加了7月12日在东方红广场爱心献血屋的无偿献血,也有一部分职工因当天工作忙没有参加······ 发扬互助奉献、团结友爱的社会新风尚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一位职工应尽的责任,鉴于公司广大职工日渐高涨的爱心热情,为了让更多的公司职工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多氟多公司向所有职工发出倡议: 一、掌握科学知识,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广大职工要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移植的方法、安全性,提高对捐献意义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自觉的行动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 二、奉献一片爱心,尽己所能参与建设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适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年龄为18-45周岁,广大职工要站在投身公益事业的前列,积极身体力行并带动身边的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 三、开风气之先,让全社会共同倡导时代新风尚。广大职工要积极宣传、支持和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共同弘扬和塑造“人道、博爱、奉献”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开创城市文明新风尚。 广大职工们,让我们积极投身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动”中来,让更多的生命在我们的爱中延续,让爱心之花在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报名时间:从即日起到8月20日止 温馨提示:上一次参加过采样活动的就不要参加。 联系电话及联系人: 生产区:任抗战 6527 办公区: 新能源: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

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382?.,ollmdzofClinicalandExperirnentatMedicineVd.9,No.5Mar.2010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龚怡综述雷长城’审校(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0)【关键词】骨髓干细胞心血管疾病移植 各种心脏病发展到晚期大多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着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而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骨髓干细胞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现就骨髓干细胞的分类、作用机制、途径、存在的问题及前景等作简要介绍。 1研究背景及现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损伤发展到晚期大多伴有心腔扩大和舒缩能力下降,虽然成熟的心肌细胞不是终末分化细胞,但由于其增殖、分裂能力有限,新生成的心肌细胞远远无法修复坏死的心肌,具有完整舒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受损心肌细胞由纤维组织瘢痕修复,未受损的心肌细胞代偿肥大,造成心肌功能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心衰症状,不能修复死亡或濒死的心肌。心肌细胞在出生后已失去增殖能力或增殖能力极低,因此增加具有完整舒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是改善心功能的关键。细胞移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增加成体心肌细胞的方法,骨髓干细胞在体外有良好增殖能力,能在心肌内环境下分化为损伤组织所需要的心肌细胞,且无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备受关注。Soonpaa等¨1首先尝试了心肌细胞移植,初步证实了心肌细胞移植的可行性。他们将小鼠胚胎心肌细胞移植到正常小鼠心脏中,发现移植的心肌细胞能够存活并与受体心肌细胞产生闰盘连接。随后,各种干细胞用于心脏病治疗。干细胞移植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种新尝试。德国和香港两个研究小组曾利用心肌梗死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修复其受损伤的心脏取得成功。另据报道,美国、德国、中国研究人员利用骨髓干细胞、或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脏病或心肌梗死患者均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在巴西有利用心脏病患者自体骨髓十细胞或血液干细胞注射到患者右心室,能促使新心肌和血管的形成,使患者得到治愈。 2干细胞概况 干细胞(bonemB_rrowstemcell,BMSC)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干细胞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的细胞生物学特性:①具有自我更新及自我维持的能力。②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③干细胞的分裂能力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通讯作者有的可持续终生。④具有生理性的更新能力。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需要特定的微环境,这个微环境能够提供一些因子维持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并能将诱导干细胞分化的因子排斥在外。 2.1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种源于早期胚胎组织(4~5d)并能被诱导生成机体各种类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干细胞。有研究表明,将胚胎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心肌后,7一12周可形成稳定的心肌结构,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促使梗死区新生血管生成∞1但胚胎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胚胎干细胞免疫原性引起的免疫反应,移植带来的社会、伦理、法律、道德等问题。 2.2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出现在已分化的特定组织中,能够自我更新产生由其来源的所有特定组织。目前用于移植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是骨髓干细胞(BMSC)。骨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HSCs)、间质干细胞(MSCs)和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三大类细胞群。不同于胚胎干细胞,患者可将自身的骨髓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从而避免了伦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它属于自身组织,也降低了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能性。2.2.1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发现最早的干细胞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临床就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造血干细胞只能分化成血细胞,但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并非如此。Lagasse等Ho发现纯化后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可分化为肝上皮实质细胞。Orlie等【51发现包含肝星状细胞(HSC)的¨n—e—kit+细胞群在大鼠体内可以转化成心肌细胞,而不含HSC的Lin—e—kit+细胞群则不能形成新生的心肌组织。这一结果表明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心肌细胞。 2.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968年Friedenstein等在分离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时,首次从骨髓基质中鉴定出一种非造血系成体多能干细胞,并证实这类细胞在体外能分化成各种间质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甚至能横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因此称之为MSCsoMSCs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能实现自我更新和诱导分化。体外培养细胞呈贴壁生长特性;典型细胞集落呈放射状排列。免疫学检查MSCs不表达CD34、CD45、CDl4等造血细胞的标记;而表达为CD29、CD73、CDgO、CDl05、CDl66等。骨髓中MSCs含量很低,一般为0.00l%一 万方数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自2001年骨髓干细胞被首次用于治疗心肌梗死以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已历经了10余年。近年来,BMSC因其可塑性、遗传稳定性和免疫耐受性而成为用于心肌修复较为理想的细胞。本文主要对BMSC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加以综述。 1 BMSC的特点 BMSC位于骨髓的基质,占骨髓有核干细胞的0.001%~0.01%,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心肌细胞等。BMSC的标志物主要为CD29和CD44,研究表明,BMSC具有可塑性、遗传稳定性和免疫耐受性,成为心肌修复的理想细胞。 2间充质干细胞的预处理 移植后细胞成活率较低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移植后约90%的干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而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可有效保护细胞,提高其抗缺血和缺氧的能力,提高移植后细胞存活率。 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缺血缺氧预处理。此举可激活SDF-1a/CXCR4轴。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而且具有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增加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等作用。其次,SDF-1预处理。Liu[1]等通过免疫印迹和PCR技术证实,SDF-1预处理激活了Akt和Erk促生存信号通路,且上调了Bcl-2/Bax的比值。 3 BMSC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1 BMSC移植疗法的适应症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适应症,即: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 3.1.1急性心肌梗死众多实验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减少梗死面积、保藏收缩功能以及缓解左心室重构方面均起到有利作用。而生物材料可作为干细胞的支架,也可用作移植干细胞临时的黏附基质。CUI等[2]将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用于承载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结果表明此法有利于移植细胞在受损心肌内的存活和向功能性心肌的分化,并促进心功能恢复,其疗效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 3.1.2缺血性心肌病有关研究表明,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心肌梗死发病后1个月。然而,最佳治疗时间的确定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证据。 3.1.3扩张型心肌病先前的临床前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疗法在动物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模型中有显著的作用。临床上应用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重度扩张

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诊治疗指南(中文版译文)

2012 ACCF/AHA/ACP/AATS/PCNA/SCAI/STS 美国SIHD诊治指南 执行纲要中的推荐部分 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胡世红教授译自:JACC Vol. 60, No. 24, 2012 :2564-603 1.8. 患者知情参与的至关重要性 Ⅰ类推荐 1.应当通过一个包括患者和提供者在内的共享决策过程,来做出诊断和治疗选择,对患者解释有关风险、获益和费用的信息(C)。 2.SIHD的诊断:推荐 2.1.胸痛患者的临床评估 Ⅰ类推荐 1.对胸痛患者在进行附加的检测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检以评估IHD的可能性(C)。 2.对表现为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应分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对不稳定的患者应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或高危(C)。 胸痛的临床表现: ·典型心绞痛(定义)1)胸骨后胸部不适,具有典型特征和持续时间,即2)由于用力或情绪紧张而激发,3)经休息或用硝酸甘

油可缓解; ·不典型心绞痛(可能)满足以上2项特征; ·非心源性胸痛没有或只满足1项典型心绞痛特征。 2.1.2.ECG 2.1.2.1.静息ECG风险评估 I类推荐 1.对不明显的、非心原性胸痛的患者,推荐做一份静息ECG(B)。 2.1. 3.对需要无创检测的疑似SIHD患者,初始诊断的负荷试验和先进的成像 2.1. 3.1.能运动的患者 I类推荐 1.对于有可判断的ECG、预测IHD可能性为中度且至少有适度的体能或没有致残合并症的患者,推荐行标准的运动ECG检测(A)。 2.对于ECG不能判断、预测IHD可能性为中度到高度且至少有适度的体能或没有致残合并症的患者,推荐行运动负荷核素MPI或UCG检查(B)。 IIa类推荐 1.对于需要检测预测梗阻性IHD可能性低的患者,标准的运动ECG可能是有用的,只要患者有一份可判断的ECG和至少有适度的体能或没有致残合并症(C)。 2.对于有一份可判断的ECG、预测梗阻性IHD的可能性为中度到高度、且至少有适度的体能或没有致残合并症的患者,行运动负荷核素MPI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术常规程序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第 页 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术常规程序 1.移植前供者检查常规 2.详问病史(女性供者询问孕产史),如有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自身免 疫病史者慎用G-CSF ,防止疾病加重,如必须应用,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脑血管疾病是动员的禁忌征。 3.PBSC 采集时机应于疾病早期,骨髓尚未损伤前;反复接受化疗者,尤其 用过烷化剂者动员效果差。 4.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会诊单必须提前一周(开始用G-CSF 动员时)送血库, 细胞治疗室。 5.用G-CSF 动员前外周血查CD34,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6.请护士长提前查看手术者血管情况,预计血管穿刺不良者,请会诊行股静 脉插管。 7.患者PBSC 动员方案:化疗+G-CSF 5ug/kg/d(一般为300ug,IH,qd,停化疗后 第8天开始)最佳采集时机为WBC>5×109/l,CD34+>1%. 8.供者PBSC 动员方案:G-CSF10ug/kg/d,分两次用(一般为300ug,IH,Bid,-4 天开始),在用药第5~6天采集,不应早于第3天或晚于第7天 9.用G-CSF 后勤查血常规,尤其是WBC>1.0×109/l,后每日查血常规,及时追 查结果,当WBC>5.0×109/l 时开始采集。 10. 供者plt<70×109/l,不得采集干细胞。 11. 供者WBC>70×109/l,G-CSF 应减量。 12. 采集当日6am 查血常规及分类,G-CSF 注射时间以6-7am 为宜,G-CSF 应用3小时后CD34+细胞峰值上升,故应于G-CSF 应用3小时后采集 PBSC. 13. 采集当日查CD34、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单采物查CD34、淋巴 细胞亚群(自身动员者查干细胞培养)(如采集两天则两次单采物均行上述检查)。 14. 采集前准备糖水饮用,采集当日不得进食油性食物,准备钙片一瓶/ 葡萄糖酸钙8支,采集前口服4支,备用4支,另葡萄糖溶液及生理盐水备用。 15. 采集过程中应有医师在场,可能出现口唇、四肢麻木(枸橼酸中毒、 低钙血症),恶心、呕吐、眩晕(紧张或一过性血循环量减少所致)。 16. 采集量:Allo-PBSCT 需MNC 5~8×108/kg ,CD34+ 2~5×106/kg , CFU-GM 2~5×104/k g, Auto-PBSCT 需MNC 2~3×108/kg,CD34+>2×106/kg. 17. 如第一天采集量不够,第2天需重复采集,G-CSF 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6 点应继续应用,用量视采集量而定。 18. 采集结束后每2-3天复查血象直至正常。

雌激素对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雌激素对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及血管生成的 影响1 金鑫,陈玉成△,曾智,刘伟强,王斌,王浩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成都(610041) E-mail:chenyucheng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296588.html,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和心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去卵巢Sprague-Dauley(SD)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苯甲酸雌二醇干预治疗,分别于急性心梗24h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归巢心肌的CD34+细胞数量,于1、3、7d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34+细胞数,同时于心梗后1、3、7d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的表达,分析心梗4W后心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判断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卵巢完整大鼠相比,去卵巢大鼠心梗后外周血和心肌组织中CD34+细胞数、SDF-1的表达和4W后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降低,雌激素干预各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其中,雌激素替代组最高。结论去卵巢大鼠心肌梗死前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加心梗后骨髓干细胞的动员和归巢, 促进心肌毛细血管生成,这一作用可能于雌激素促进心肌SDF-1表达有关。 关键词:心肌血管生成,骨髓干细胞,动员,归巢,雌激素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均已证实,雌激素具有强大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降低血清脂蛋白[1],调节凝血纤溶系统[2],增加内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3],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4]等。同时也有报道[5],雌激素对受损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强大的修复作用,并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改善,间接调节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室重构的内分泌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内皮素、前列腺素、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表达,改善预后。最近,Iwakura等人[6,7]先后报道雌激素在动脉损伤后促进骨髓干细胞动员,使损伤血管再内皮化。但是,对于心肌梗塞发生后,雌激素对于外周血干细胞是否也有动员作用以及其机制目前尚无相应研究。我们推测,雌激素可能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与归巢发挥作用并参与了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这样的作用可能同雌激素改善心梗的预后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雌激素水平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员和心肌归巢,探讨这一作用对心梗后血管生成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这一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认识雌激素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药理作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动物和材料 正常成年雌性Sprague-Dauley(SD)大鼠50只(四川大学华西动物实验中心),体重约180±20g;兔抗大鼠CD34+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SDF-1多克隆抗体、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和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流式细胞仪(美国Coulter公司,epics Elite ESP)。 1. 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取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只。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去卵巢后急性心肌梗死组(ovariectomize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 1本课题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心肌内注射雌激素血管生成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20040610057)资助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一、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ICD-10:I25.0-I25.9)。不包括:心血管病NOS(I51.6), 先天性冠状(动脉)动脉瘤(Q24.5)。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 稳定性心绞痛:表现为胸痛及运动耐量下降。 A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眼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B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C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

过10分钟。D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大致不变。 陈旧性心肌梗死:过去有心电图或其他特殊检查诊断的心肌梗死,但近期没有症状。 2.心电图表现: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当胸痛伴ST-T波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有助于心绞痛诊断。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 3.心肌损伤标记物/辅助检查: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 4.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主要表现为病变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超声心动图)或缺血区心肌放射性核素摄取减低。 5.CT和磁共振显像CT造影,尤其应用64排或以上CT时,能较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的解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阴性预测价值较高,但对狭窄病变及程度的判断仍有一定的限度,是否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工具尚未定论。磁共振显像在冠状动脉病变检出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一)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关键词】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个胚层的多种组织分化,如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MSCs移植为脑缺血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综述。 1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目前发现至少存在3种形态的MSCs。Colter等从培养的人骨髓细胞中分离出MSCs后,发现来自单细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MSCs外,还有一种非常小的圆形细胞,这种小圆形细胞有更强的折光性,它们比大的MSCs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强的多向分化潜能,当将MSCs放在不同的微环境内时,它们可相应地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成肌细胞等1-3]。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经静脉途径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时,MSCs即可在相应的组织内分化形成该类组织细胞3,4]。 1.2MSCs的易粘附、易贴壁生长,易增殖特性使得它们经过数次换液和传代后得到分离、纯化3]。 2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将人、大鼠及小鼠等的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和胶质细胞样细胞,SanchozRamos等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或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otroficfactor,BDNF)可诱导人及小鼠的少数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及胶质细胞样细胞,它们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巢素蛋白(nestin)及其RNA、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nuclearprotein,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将人或小鼠的MSCs与胚胎大鼠中脑或纹状体神经元共培养时,部分MSCs分化为NeuN阳性的神经元样细胞及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因此,除了可能通过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传递信号外,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还可能在MSCs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5]。 3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原理 3.1供体与受体 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多为同种异体移植,如Brazelton等6]采用的供体鼠为成熟转基因大鼠,鼠龄8~10w,受体鼠为致死量放疗后的相同鼠龄的大鼠,移植的为新鲜未经培养的MSCs。有些学者将供体鼠化疗(5-氟尿嘧啶,150mg/kg,腹部注射)2d后取其骨髓进行体外培养3代,移植前72h加BrdU进行标记,受体鼠亦为相同鼠龄相同体重的同种鼠7]。Zhao等8]的研究中,hMSCs来自于10~35岁的健康志愿者,hMSCs转染了增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经26代培养后移植入成熟雄鼠体重(230~250g),结果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说明MSCs具有相当大的免疫反应调节能力。上述研究中,或是供体经化疗或是受体经放疗或是MSCs经多次传代培养以降低免疫活性,从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 3.2MSCs在脑内有迁移能力 Kopen等将小鼠MSCs注入新生小鼠侧脑室后12d,发现MSCs已迁移至前脑、小脑,而且不破坏脑组织结构,其迁移方式与出生后早期的神经发育过程相同,提示MSCs的行为类似神经前体细胞9]。 3.3目前MSCs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途径有3种:脑立体定向移植,经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及经静脉注射移植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的研究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5-13T15:58:47.4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杨为明 [导读] 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死因。 杨为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0000) 【摘要】近年来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其中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分别从病理机制及治疗药物治疗二方面阐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疾病;病理机制;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153-02 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死因。根据第9次修订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将缺血性心脏病定义为ICD-9 中类目为410~414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冠心病。ICD大多是由于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先天性冠脉狭窄也是IHD的一种。 1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1.1 病理生理机制 1.1.1 炎症反应 AS 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3]。而炎症反应在冠状AS的稳定中发挥着一些重要的负面效应。比如说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2LDL)可促进冠状动脉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1],从而增加斑块的易损性,导致斑块的破裂,形成急性冠脉机能不全在AS 的早期,动脉血管壁内产生脂质沉积,动脉血管壁的细胞成分通过各种途径分泌氧化活性物质,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修饰,因此导致OX2LDL,LDL 生物活性发生改变。OX2LDL主要功能是激活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细胞表面粘附因子,从而导致单核细胞或巨嗜细胞在AS斑块局部积聚并释放多种炎性递质和细胞因子,比如C2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26(IL-26)、肿瘤坏死因子2α(TNF-2α)等[2]。炎性因子中,CRP是临床最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它能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IL-26和TNF-2α,后两者均在扩大炎症级联中起核心作用。CRP的升高与炎症的活动相关并可反映斑块的稳定状态,可预测斑块的预后。IL26的产生与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关系密切[3]。它强烈诱导肝脏等器官分泌CRP,后者又可诱导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分泌IL-26,形成正反馈。两者均能引起胰岛素抵抗与内皮损伤[4]。 1.1.2 斑块破裂 斑块可以使血管发生内向性重构而导致管腔狭窄也可以使血管发生外向性重构而不导致管腔狭窄甚至管腔扩张从而成为动脉AS病变进展过程中最主要的2个方面。粥样斑块逐渐演变的过程在临床上称为"稳定"的过程,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称为"稳定"到"不稳定" 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而大约10%的斑块破裂未继发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冠状动脉血流影响不大,患者临床上无明显表现。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包括斑块局部的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脂质池的大小和致密性、纤维帽的厚度、纤维帽的炎性浸润及修复情况、斑块的形态、斑块受剪切力情况等;全身因素包括体力的负荷和强大的心理负荷,这些因素可以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斑块剪切力及炎症反应。 1.1.3 血栓形成 临床上多半是由于冠状动脉管腔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小出现急剧心肌氧供或氧需失衡从而导致ACS出现。血栓形成是造成管腔在短时间内急剧狭窄主的要原因,而炎症反应和斑块破裂则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血栓形成也可以发生在没有明显斑块的基础上,内皮功能障碍或内皮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诱因。 2 心绞痛 2.1 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狭窄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2.2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是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病理生理机制,其它病理机制还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和粥样硬化以及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闭塞乃至心肌梗死的早期病变。另外还有一些继发性因素,包括心动过速、发热、甲亢、贫血、低血压等,均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 3 急性心肌梗死(AMI) 冠状动脉AS(偶为冠状动脉栓塞、先天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官腔狭窄和心肌缺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学工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性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发生AMI。 大量研究发现对于AMI患者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时激活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8的表达伴而白细胞计数增高。与IL-6 或IL-8有关的单核细胞前凝血质的诱导被作为CA患者炎症与血栓形成的可能联系,这两种介白细胞素促进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TF 与Ⅶa 因子联合启动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前凝血质活性增加,其与AMI患者外周血浓度有关[5-6]。另外AMI急性期时导致循环C-反应蛋白升高,它的浓度与梗死面积和患者6 个月内的预后有关[7-8]。 4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4.1 调脂药物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其药理作用是: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兼有降低甘油三酯(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胆酸螯合剂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贝特类和烟酸类以降低TG和升高HDL 为主。大量研究发现证明[13],他汀类药物除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外,还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伴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为评价手段的试验显

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

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 发表时间:2016-04-05T10:25:12.5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2期供稿作者:于冬莲[导读]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十几百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市 164300 【摘要】近年来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已有快速发展。国内外的事实证明,骨髓干细胞在目前心梗的治疗中具有突出优势:如广泛的迁移现象、可动员的量大、细胞移植其容易与原固有心肌形成“一体化”等,尤其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简便易行、无免疫排斥反应、成本低,经冠脉注射法更为直接、创伤小,治疗效果甚优。以下通过建立完成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探索各项技术在床应用中的可能性,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方法。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心肌梗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3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98-01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十几百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尽管目前应用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来阻止心功能的恶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效果有限,无法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如何使坏死心肌或无功能心肌再生,再现其舒缩功能,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干细胞技术的出现与成熟给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新的曙光,应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用于尝试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主要为胚胎心肌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周围血干细胞等。 1骨髓干细胞的定义及其研究背景 骨髓干细胞为多潜能细胞,具有分化成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骨髓干细胞的组成复杂,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大致分为CD34+和CD34-两类细胞,形成心肌组织及血管的能力各不相同,以CD34-干细胞作用较强。从干细胞分化方向和功能上又可分为造血干细胞、成骨干细胞、成肌干细胞、成血管祖细胞等多种细胞系组成的定向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其他功能不明的干细胞。就目前来看骨髓干细胞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原因是最先发现的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特点是数量相对稳定,且在生命过程中长期存在,为临床备用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条件。骨髓干细胞几乎没有细胞外基质,采用温和的机械分离方法即可很容易地制备单细胞悬液。加之,限于人类伦理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要求,人体胚胎干细胞尽管具有许多其他干细胞所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却仍然难以发展到应用的阶段,这是自然的事。故此,成体干细胞成为受世人瞩目的研究对象。所以到目前为止,骨髓干细胞研究的最深入而且应用为广泛。 2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现状 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既往追求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地对缺血心肌恢复血供。目前,干细胞已被作为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无疑若能够将可以变成心肌细胞的干细胞种植于缺血区域,从而恢复对该区域的供血,肯定是保证治疗成功而被期望的前景。修复缺血心肌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是使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达到足够数量。其途径可以是增加自身心肌细胞的分裂,或是干细胞移植以直接或间接增加成体心肌细胞数量。当前出现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已经显示出这种措施的乐观苗头。已经试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其中以骨髓干细胞具有的优势最为突出。目前,围绕着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点,细胞移植途径,目前用于移植的骨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和边缘细胞群等。骨髓单核细胞不需要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但由于混有大量的白细胞,可能会加重坏死心肌的炎症反应。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较少,而且分离成本高。骨髓干细胞需要经过体外扩增、诱导及分化,成本低,且可获得大量细胞。SP细胞是纯度高、组成均一的骨髓干细胞。可能成为应用于移植的主要干细胞是选择单核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SP细胞还是定向诱导后的成熟细胞,或是处于这细胞之间的祖细胞来进行移植,这需要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第二点,关于横向分化的调控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大多数观点认为干细胞的分化与微环境密切相关。骨髓干细胞能否分化成心肌细胞这一问题还有待研究;第三点,移植的安全性,骨骼肌干细胞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引起心律失常、肿瘤等,最新研究发现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有加重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也存在潜在风险,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会引起冠状动脉微梗死,还有注射未分选的骨髓细胞到急性梗死心肌会诱导心肌严重钙化等一系列问题。3骨髓干细胞治疗心梗的前景 当前关于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是与临床应用同时发展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医学的许多领域,归纳之却是集中在成体干细胞的增殖、诱导分化等几个领域,一些相关技术环节尚在研究与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目标是获得大量多能或组织干细胞,以用在相关患者的移植治疗上。在临床应用于治疗心肌梗死方面,对于单一冠脉主干闭塞的病例,已有多种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可能当前研究的重点首先在于冠状动脉多支且有广泛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或者虽然患者是单支冠脉的阻塞,但其病变弥漫进展并且很可能伴有心功能不良者,这几种应是移植干细胞的合适对象,并伴随配套的、必要的其他临床治疗措施和药物,治疗效果仍是可观的。虽然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但是通过建立完整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探索各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使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手段有可能成为不同于内科传统的药物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又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法。这将为心血管科学带来更光辉的前景,为心肌梗死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尽管面临着诸多问题,干细胞移植仍然具有光明的前景。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给上述问题的解决带来曙光,一些基因的引入可有效改善干细胞在梗死心肌内的生存能力,还有干细胞“归巢”机制的深入研究,则也会给梗死心肌的自我修复带来希望。相信随着对医学、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干细胞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宏伟,盖鲁粤,张端珍,等.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移植治疗心急梗死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15):2731-2745. [2]张少衡,郭静萱,周喜燕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31(3):231-232 [3]王晓明,臧益民,高峰.心肌细胞再生与心脏修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31(9):711- 714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对股骨头坏死采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干细胞动员之后,骨科与血液内科合作对患者进行刮除死骨、植骨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所有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对病理诊断给予证实。结果2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出院,6个月后,对于股骨头坏死部位进行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复查,发现在股骨头坏死区域的血管有所延伸,股骨头侧支的吻合度提升。所有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0.00%。结论对股骨头坏死采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不仅能够使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而且对股骨头坏死区域的血液供应情况有所改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髓干细胞移植;创伤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1.0±3.2)岁。按照股骨头坏死的Ficat分期[1],其中双侧股骨头坏死7例,单侧股骨头坏死13例,由于酒精中毒而导致的股骨头坏死8例,由于激素类药物所导致的股骨头坏死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为单侧髋关节疼痛,特别是股骨头关节活动的时候,由于疼痛严重而使得活动受到限制。所有接受研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都接受过物理疗法、中医治疗和各种药物治疗,均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没有使髋关节的疼痛缓解。 1. 2 方法患者在接受手术的前1 d晚皮下注射300 μg的吉粒芬,进行骨髓干细胞总动员。对骨髓干细胞的采集,在手术前2 h,要对干细胞进行采集、分离和鉴定,采用含有2 ml的肝素钠注射器在髋骨的上棘处抽取20 ml的骨髓。在无菌操作下采集骨髓干细胞,并实施分离术,从髂后上嵴处抽取250~350 ml 的骨髓血,经过对骨髓血的沉淀和离心处理,之后制备成为干细胞悬浊液25 ml。关于干细胞的鉴定,将采集到的骨髓干细胞稀释之后,经过分离,采用流式细胞法进行鉴定,以将CD33、CD34、CD90和CD34检测出来。 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当股骨头患处的病变被确认后,进行药物灌注。所使用的药物为50 ml干细胞混悬液,35~40 ml的灯盏细辛,25 ml银杏叶注射液,30 min注射完毕。药物注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患处有烧灼的感觉,将药物灌注的速度放缓。手术结束后,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复方丹参片3 d。如果患者治疗效果不良而需要重复治疗,要间隔1个月后进行治疗。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平卧6 h,对患者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常规采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手术3 d后,使用运动仪进行被动功能锻炼,3周后患者可拄拐下床活动。在出院3、6、12个月时接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的麻醉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 胡彦艳 缺血性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死亡率约为一般人群的2至3倍,而既往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术后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为既 往无心肌梗塞病人的50倍。所以对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麻醉前评估,如何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和技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做简要的总结。 1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 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点。1.1冠脉供血不足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约占 缺血性心脏病的90%左右。主动脉关闭不全或狭窄、休克时,因 舒张压过低,也可引起冠脉供血不足。此外,血液携氧量减少(贫血、缺氧)、携氧能力下降(一氧化碳中毒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释氧降低(2,3-DPG缺乏),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流减慢(红 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都可影响冠脉血流。 1.2 心肌耗氧量增加 1.2.1 心率 当心率在50~200次/分的范围波动时,心肌耗氧量(MVO2)随心率的平方增加而增大,超过200次/分时,MVO2增大更多。另

外,心率过快,舒张期缩短,势必减少冠脉的灌流。 1.2.2 心肌壁张力 根据Laplase定律,张力=室内压×心室半径/2心室厚度,心肌壁张力越大,MVO2越高。因此任何使室内压或心室扩张的因 素如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压升高和心功能不全,都可使MVO2增大。当主动脉压在80~120mmHg时,血压每升高50%,MVO2相应增大50%,当血压超过150mmHg时,MVO2增大的幅度明显增大。故控 制血压是减轻心肌缺血的重要措施。但血压过低又会影响冠脉的血流。如何控制好血压也是我们麻醉中的难点。 1.2.3 心肌收缩性 任何能提高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度的因素如交感神经兴 奋、儿茶酚胺增高,都可使MVO2增加。反之,任何减弱心肌收缩力和减慢收缩速度的因素如迷走神经兴奋、β-受体阻滞剂,都可使MVO2降低。 1.3 综合因素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主要是以上的原因,另外还有肌纤维 的长度、激活能、基础代谢率等一些因素。 2 缺血性心脏病的检查和监测 2.1 心电图 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是术前和术后监测经济实用的方法, ST段有意义的抬高、降低或出现病理性Q波等,可直观预测围术期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可估计围术期病人对应激的反应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296588.html,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作者:张妍林治湖 来源:《家庭医学》2006年第11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实质上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和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为冠心病。短暂、不严重的心肌缺血,即心绞痛,常与劳累或情绪激动有关,表现为短暂的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颈咽或下颌部,常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几分钟内缓解,其临床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当长时间的严重心肌缺血,则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可伴有心力衰竭甚至出现意外性猝死。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常可见暂时性ST段改变或伴有T波变化,心肌梗死心电图则出现较长时间动态变化(数小时到几天),同时伴有明显的血液生化异常。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或冠脉CT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目前冠心病治疗有三种方法:1.药物治疗;2.介入治疗;3.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肌梗死、突然死亡的发生;延缓冠脉病变的发展。药物治疗的作用主要为:(1)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血氧 供应:(2)减低心肌耗氧量;(3)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心肌电及结构的重构,保护心肌功能。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 1.硝酸酯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血流,使心绞痛得到缓解。另外,它还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 油制剂(硝酸甘油油膏或橡皮膏贴片)等。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常规一线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最好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2.抗栓(凝)药物: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相互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阿昔单抗、前列环素、前列腺素E1等,主要用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维持量为每天50~100毫克顿服。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