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行业报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794222.html,

报告名称: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222975下载“订购协议”

完成时间:2009年3月

详细介绍: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794222.html,/2009-03/changsanjiaozhusanjiaoquyujingjiBaoGao.html 报告价格:请咨询客服。

优惠价格:请咨询客服。

咨询电话:

Email:

提示信息:

《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介绍:

第一章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分析8

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

一、经济运行状况

(一)GDP增长速度

(二)居民消费

(三)城镇居民人均收支

(四)工业增速

(五)进出口状况

二、经济指标水平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财政收入

(三)存贷款余额

第二节区域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

二、泛长三角发展

三、江浙区域增长

第二章长三角地区区域未来发展30 第一节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一、金融危机应对

二、园区建设

三、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经济转型

二、江浙出口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信贷投资形势分析40 第一节区域金融发展

一、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二、金融政策

三、风险投资

四、信用服务

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六、金融强市

第二节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一、重点发展行业

二、长三角铁路布局

第三节行业客户分析

一、投资机会

(一)服务业

(二)军工产业

(三)文化创意产业

(四)船舶业

二、投资风险

(一)有色金属

(二)化工

三、中小企业

第四章珠三角宏观经济分析59

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

一、经济运行状况

(一)区域GDP增长

(二)财政收入

(三)工业增速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进出口状况

二、经济指标水平

(一)存贷款余额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三)工业用电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节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目标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中国行业报告网”发布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收集了最新的权威数据和行业信息,对该行业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五、统筹城乡发展

(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三)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报告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794222.html,/2009-03/changsanjiaozhusanjiaoquyujingjiBaoGa

o.html

八、体制机制再创

九、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四)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第五章珠三角地区区域未来发展89

第一节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各具特点

二、泛珠发展六大措施推进下一步合作

三、珠三角地区积极谋求转型发展

第二节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产业发展政策

二、行业发展

第六章珠三角区域信贷投资形势分析98

第一节区域金融发展

一、金融生态建设

二、融资渠道

三、金融业运行

四、行业风险

五、两岸金融合作

第二节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一、珠三角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二、福建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节行业客户分析

一、投资机会

(一)农业

(二)电力

(三)IT产业

(四)旅游业

(三)文化产业

二、中小企业

表格目录

表格 1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地区生产总值

表格 2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产业增加值

表格 3 08年1-9月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表格 4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收支对比

表格 5 08年1-9月长三角地区工业总产值

表格 6 08年1-9月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表格7 08年1-9月长三角地区工业用电量

表格8 08年1-7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统计表

表格9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

表格10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

表格11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表格12 08年9月长三角地区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访问中国行业报告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794222.html,/

报告在线阅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794222.html,/2009-03/changsanjiaozhusanjiaoquyujingjiBaoGao.html 订购《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编号:222975,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珠三角资源有限,腹地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珠三角的长远发展。珠三角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依赖周边的市场。珠三角的生命力取决于腹地,取决于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广东省要加快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发展步伐,就更要重视统一市场的战略作用。珠三角、大珠三角向周边省份的辐射过程中,产业是一步一步扩散的,对带动省内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也很有好处。 关键词:辐射理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一、辐射理论的概念 辐射理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辐射理论的特点 经济辐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经济辐射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对外开放和资源自由充分流动。 2、双向辐射,缩小差距。在经济辐射中,发达国家(地区或城市)与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存在着互相辐射。前者向后者传递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信息、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括方式等;后者向前者提供自然资源、人才、市场等。由于前者向后者传递了先进的生产资源,通过接触能够缩小两者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3、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其距离有关。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或城市)对落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辐射距离越近关系越好,其辐射越充分、辐射的速度越快,辐射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4、经济辐射的媒介主要是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即经济辐射是通过交通、信息和各种关系进行的。 5、经济辐射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效应。 6、经济辐射的方式主要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三、珠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一)中心城市的定义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7大指标。 (二)珠三角范围 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2%,占全国总数的0.4%。2009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463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8%。 为了便于分析,上文所指的包括在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惠州与肇庆的部分县区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取其所在的地级市数据代替。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的“珠三角”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之和。 (三)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980-2010: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扩张迅速,不断将其周边区域纳入建成区范围。同时,东莞、佛山等次中心扩张迅速,不断在城市周边设置新的开发区和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经历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虽说这两个区域都很发达,但是它们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本文章,我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差异进行一下比较。 1.从经济地理概况来看: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而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长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区域面积99687平方公里,人口7504万,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南端,区域面积41698平方公里,人口2910万,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以人均指标考量,2000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1834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67元163.3%,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199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9.16%,珠江三角洲又比长江三角洲高出74.39%,占有明显优势。而长江三角洲因区域面积广、人口多,所以经济规模较大,区域内经济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前景应优于珠江三角洲。就更大范围的流域经济增长的潜质而言,长江流域更胜出珠江流域一筹。由表二可见,因为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远大于珠江,航道里程也超出珠江甚多。何况,长江黄金水道与东部黄金海岸在大陆上形如英文的“T ”字,长江三角洲正好位于长江出海口与东部海岸线中端的黄金交汇处,是大“T ”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以至有人构想: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身,重庆为龙尾,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经济圈为两翼,一气贯通之日,便是巨龙腾飞之时。 如果由此得出增长潜力珠江三角洲不如长江三角洲的结论,仍然未免失之主观,因为潜在优势未必一定能变为现实优势,何况区域发展并非仅仅由经济地理条件决定,还需要其他许多条件配合。 2. 从综合实力来看: 珠三角的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传统农业社会到1979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的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从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摘要 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对我国16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为了处理不确定环境下的综合评价问题,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思想的随机模拟综合评价方法, 将点赋值的序关系法推广至区间赋值的情形。基于随机模拟的思想, 依据经典的综合评价过程, 模拟反映被评价对象之间优劣关系的优胜度矩阵,在此基础上, 给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最佳排序。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该种方法比主成分分析更为有效。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随机模拟,综合评价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is a kind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s. It aims at study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16 provinces’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ith the seven major indicators. But for solving the uncertain problem ,we want to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coefficient further, 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hich is therefore presented, where the dot assignment can be extended to the interval assignment.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superiority matrix refle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the object s being evaluated is simulated. Then, the optimal ranking of all the objects to be evaluated is given. Finally,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tochastic si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 Key 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tochastic simul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中国内地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这种失衡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人口城镇化的结构特征 城镇化进程不仅有水平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后者是深入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内在特点的关键所在。所谓城镇化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小城镇这两类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布。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中的六成居住在城市,有四成居住在小城镇。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达到了66.1%。但如果仅就河北而言,其城镇人口的分布格局则正好相反:54.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相同,如安徽、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和四川等。但河北的区域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形等自然条件显然比中西部省份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见河北的城镇化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城镇人口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及人口超500万的石家庄市,三个城市的人口之和占京津冀全部城镇人口的54.9%。而仅就河北而言,有超过5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京津冀地区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仅吸纳了该地区9%的城镇人口,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分别吸纳了本区域18%和11%的城镇人口,可见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的聚集程度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载体,一个区域内的城市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京津冀地区总共有35个县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包括2个直辖市、1个省会城市、10个地级市和22个县级市。如果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京津冀地区一半以上的城市是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06T12:04:34.420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顾涧清 [导读] 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进行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有助于研究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有助于对两个三角洲的城镇形态进行比较,当然在这里还主要是提出问题。 二、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的比较 虽然港澳在自然地理上同属珠三角,但是要将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还是要将广东与港澳分作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为宜,否则,在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还是难以比较。珠三角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两个三角洲都具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都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足的区域。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资料显示,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但是任何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都与本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人文资源相联系,两个三角洲内部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虽然不如长三角,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比长三角要高;从经济结构上分析,两个三角洲的三大产业结构基本相同,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相对而言,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比1993年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 三、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进程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是两个突出典型,代表着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水平,具备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的条件和潜力。一般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小城市独立发展、大都市区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发展等阶段,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双中心的珠三角大城市群,已经呈现出大都市连绵区的初步形态。 在80年代中期,珠三角区域的建制镇不到200个,而到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有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达100个/平方公里,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主体的城市群进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牵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的新城镇;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城镇。2008年,国务院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为目标。 长三角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相对成熟,因而城市群的规模相对也比较大。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城市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也比较合理,大多数城市沿江、沿线(铁路轴线)分布,形成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城市走廊,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较好。 将两者的城市群进程再作进一步比较:一是珠三角的区域规模、城市群规模都相对偏小;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虽然较大,但从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上看,长三角还不如以珠三角香港与广州两极拉动的水平高,大城市群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三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现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布和城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机场、港口、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严重损耗自然资源,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等等。 因为长三角具有南北居中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有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发展后劲将强一些,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珠三角虽然也具有江海交汇并通过香港更好连接世界的区位条件,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速度已经开始慢于长三角城市群。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失去信心,因为以香港和广州为双国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构成其理论框架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或称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布局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前两种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其引伸到区域研究中。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并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理论。 (1)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平衡增长理论。他主张在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他认为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脱离出来。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以及供给函数的不可分性和市场的不可分性,是平衡增长战略在理论上的支柱;另外,它还突出地体现了对社会分摊资本的节约以及对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发展、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加强。 (2)大推进理论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 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念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

①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社会分摊资本项目往往具有规模效益,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特点,因此在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比如:修建发电厂与建设供电网络的关系,两者只有共同建成才能使各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需求的不可分性。 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使单个项目的投资具有被套的风险。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地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共同突破市场瓶颈,形成市场需求在不可分性之中的互补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也为了形成广大的、有保证的市场,促进经济的全面提高,必须大规模地在各个产业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投资。 ③供给的不可分性。 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来维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即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使得储蓄急剧上升,资本供给才有来源。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批评平衡发展理论。辛格认为:当我们比较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许会发现各方面都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的一个短暂的期间,通常是由少数部门发展带动的。从长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来看,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1辛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艾伯特·赫尔希曼的热烈支持。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不平衡增长的理论和战略。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就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