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张修起畅谈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2012-06-01 07:35 商丘网—商丘日报本报记者郭文剑我要评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题词:范仲淹在商丘。

范仲淹像。

嘉宾名片

张修起:商丘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诗词学会会长、商丘市城镇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商丘市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以来,他致力探寻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视野洒向书法、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领域,为商丘文化传承与发展鼓与呼,著述颇丰,见解独到。他对商丘文化的研究既坚持周密的学术论证,又特别着重在开发利用上提出论证和建议,旨在促进文化向产业转移,增强商丘文化的软实力和提高商丘文化名市的知名度。

开栏的话: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其中一个定位是“华夏重要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商丘,将“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列为战略目标之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气息迎面而来,文化底蕴深厚的商丘正焕发出日益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把深邃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穿越时空隧道,从纷繁的典籍史料中探寻商丘历史文化的惊鸿一瞥,为致力文化名市建设的现代商丘带来发展的启迪。本报

文化周刊特开辟《文化给力商丘纵横谈》专栏,以嘉宾访谈的形式,精心烹制本土特色的文化盛宴,为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鼓与呼,敬请关注。

一、“商丘要重点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文化是软实力。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三商”文化底蕴,致力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知道您这些年一直为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在奔走呼吁,为什么?

张修起:商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牌众多。前几年,商丘为创建文化名市,在塑造文化品牌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卓有成效。例如华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等文化品牌已小有名气,成绩应当肯定。但是,商丘要建设文化名市,还有许多文化品牌应当挖掘和宣传,有了过硬的、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就会为建设文化名市增加更浓的色彩。按照多方面的条件衡量,我总以为,范仲淹文化品牌应当是我们商丘众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主要理由有五:一是范仲淹与商丘的渊源深;二是范仲淹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巨大;三是商丘打范仲淹这个文化品牌,外地没有争议,大家服气,当之无愧,成效也一定很快;四是我们对范仲淹文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打下很好的基础;五是领导很重视范仲淹文化品牌的宣传,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正在筹备的《范仲淹在商丘文集》题写书名,市委书记陶明伦批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应大力支持。”

记者:有关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故事,商丘人耳熟能详。上升到一个文化品牌,商丘还欠缺什么?

张修起:一是商丘还没有十分重视范仲淹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或者说是我市文化研究的重点选择有遗憾,文化品牌的筛选方向有缺陷。二是不应该用应天书院的建设和研究,代替或妨碍范仲淹文化研究的深入。以我之见,应当以范仲淹文化研究带动应天书院的研究,带动虞城范公祠的开发利用,以范仲淹文化带动商丘的宋文化旅游。三是对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对范仲淹的家事研究不够,没有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对待。四是对范仲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范仲淹这个真正的文化品牌竖起来。五是对范仲淹的研究还停留在民间研究层面。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您把范仲淹当作商丘文化名人,这个提法很新鲜,对商丘来说也很震撼。根据是什么?

张修起:我认为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理由很充足。范仲淹(989年—1052年),祖籍苏州,生于河北,幼年成长于山东邹平,但他自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到睢阳应天书院求学后,就一直结缘于商丘。范仲淹求学在商丘、学成致仕在商丘、结婚在商丘、生儿育女在商丘、奉养母亲在商丘、母亲去世在商丘、为母丁忧在商丘、教学在商丘、冒哀上书主张改革在商丘、职田在商丘、一生家计在商丘、后人至今在商丘、重要政治学术思想形成在商丘,范仲淹与商丘的关系极为深厚,商丘《归德府志》、《宁陵县志》、《虞城县志》都称范仲淹是“商丘乡贤”,所以他的“家”就是商丘。我们完全可以非常踏实地说,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也就是说,范仲淹的祖籍和出生地虽然不在商丘,但他一生与商丘结缘,应当让国人知道范仲淹是商丘文化名人。

张修起:先说他求学在商丘。北宋时期,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于1006年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的商丘(时称宋州)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北宋应天府是当时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一方之都会”。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就设在这里,而且应天书院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为国子监的书院。应天书院的教学声誉很高,曾有“七榜五十六”之美称,是指书院学子平均每年有八名中进士,创教育成绩之辉煌。正因为当时应天书院影响很大,范仲淹在山东澧泉寺读书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由于继父朱文翰病逝,且又闻自己身世,所以才“感愤自立,决欲自立门户,佩剑经趋南都”,长途跋涉到应天书院求学。1011年,范仲淹离开了山东,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岁月。关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苦读生涯,朱熹称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膳粥不充,日昃始食。”欧阳修所撰《范碑》中有概括之叙述:“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五年,终以进士及第。这就说明了范仲淹学成致仕于商丘,这也是范仲淹结缘于商丘的开始。

记者: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苦读五年进士及第后,离开商丘异地为官,但家留在商丘。后因母亲去世,范仲淹在商丘为母丁忧三年,又被当时的南京留守,也是著名文学家的晏殊聘请到应天书院执教,再续范仲淹的商丘情缘。

张修起:范仲淹的家其实就在商丘。范仲淹是在商丘成的婚,妻子李氏是应天府楚丘人,是宋太宗宰相李昌岭的侄女、太子中舍李昌言的女儿。说起范仲淹的岳父一家,可谓是名门望族。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昌岭、李昌图、李昌言三兄弟同榜进士及第,是睢阳学舍(应天书院前身)“七榜五十六”的其中三兄弟。三兄弟中的李昌岭任过宋太宗宰相,李昌图任过国子监博士,李昌言任过太子中舍。李昌图之子李纮与范仲淹是应天书院的同窗好友,后来,李纮牵线,介绍他的堂妹、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李氏给范仲淹。当年范仲淹已三十二岁,李氏二十三四岁,二人情

投意合。约在1024年,就在范仲淹被提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前后,他与李氏结为伉俪。李氏出嫁时,陪送一套四合院,范仲淹把双目失明的母亲接到商丘家中奉养。从此,范仲淹安家于商丘,奉养母亲于商丘,生儿育女于商丘,终于实现了他“自立门户”之夙愿。而且直至母亲去世,范仲淹为母丁忧三年也在商丘家中。再后来,妻子李氏病逝,他在延安、庆州前线,只有十七岁的长子纯佑跟随打仗,其他四个孩子大不过十五岁,小不足七岁,也都是继续寄养在商丘的舅妈家里。甚至在范仲淹的晚年,他的弟子们知他已萌退志,曾劝他到洛阳建宅以备养老,这时他却说:“人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以为自己在商丘已有家,没必要再安家。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范仲淹一生除了在商丘的家以外,一生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安家。范仲淹在商丘的这个家,才是他一生唯一的家。

记者:梳理一下,能不能这样说,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随继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说童年、少年的范仲淹生活很苦。是商丘这块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成就了他求学成才、出仕为官、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范仲淹是商丘的女婿,他的家其实一直在商丘。

张修起:不仅如此,范仲淹为官后的职田也在商丘,给他管理职田的也是他山东继父朱氏的族人和苏州生父范氏的族人。在宋代,官吏的俸禄是由钱、谷、杂用和职田组成。职田的多少依官吏级别而定,职田可以自由买卖,实际上就是成为了官吏的家产。范仲淹的职田就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据《范公虞邑族谱》载,其职田“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食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职田。宋代的公、侯、伯、子、男或有功的大臣,可以赏赐食邑。范仲淹的职田二千三百户是虚封的,表示规格,六百户才是实封的,是实实在在的赏赐。北宋的县分为八等,六百户就是一个小县的规模了。范仲淹为何把职田选择在商丘,而且分布在宁陵、虞城和永城,除了这里接近京城外,也是别无选择,一是不能选择在苏州原籍,因为当时范仲淹到苏州认祖归宗还没被族人同意;二是按照习俗,他也不可能把职田放在生母改嫁之地——

山东邹平。妻子是应天府人,范仲淹把家安在商丘,把职田选在商丘,应是最佳选择。

据《宁陵县志》记载,朱熹保存有范仲淹与同母异父的朱氏“三郎秀才”两封通信,信上有朱熹附言:“右范文正公与兄弟之书,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伦至情。今之士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其中一封信是商议“永城庄田和宁陵家计”。信中涉及到“八叔”、“五哥”、“大郎”等七个人,还牵涉到“永城志文立碣”等要事。这两封信也是证明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和永城,且是由朱家兄弟照管。至今宁陵尚存当年职田的生活生产用井和朱氏族人的后裔。

虞城县利民镇有“范仲淹祠堂”和明代从苏州返迁来的范氏宗亲。范氏族人后裔至今分布在黄河故道南北数十里,并且现在还藏有明万历十三年(1586)增续的《虞城范氏族谱》。《族谱》记载:“宋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文正八世至士聪祖,率其次子文理祖迁居河南纶城,即吾迁虞始祖仲宣房,宋丞相纯仁祖之嫡脉也。”“士聪,苏州人,宋元之际,北迁虞,子孙因家焉。”这些也说明,范仲淹在虞城县的职田一直到明代还存在,而且是由从苏州迁来的范氏族人管理。到了明末,户部主事、山海监军兵备道范志完在虞城县利民镇中心建造“范文正公祠堂”,一直祭祀祖先至解放初期。至今《虞城范氏族谱》还存有当年祠堂的地图和祠堂的全部对联,从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内容和祠堂建设的各殿规模、质量和正规程度等,可以说是江北最大的“范文正祠堂”。《族谱》中还有“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从祀、康熙六十一年奉旨从祀”之详文,也可以看出在虞城县利民镇的范公祠在当年的影响之大。

由范仲淹的职田在商丘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范仲淹的家产家计在商丘,宗亲在商丘,他已经在商丘长期安家落户。

三、“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在商丘”

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句名

言,千古流传,妇孺皆知,也是他思想主张的经典表述。为什么说范仲淹的思想主张形成于商丘呢?

张修起:范仲淹的思想形成主要在来应天书院学习以后,这正如欧阳修所言:“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不要小看这个评价,这说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五年,为他打下了毕生受益之学问的扎实基础。范仲淹求学时就“忧思深远”,树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人生信念。范仲淹被后人誉为“学际天人,量扩宇宙,操坚金石者”,绝非偶然。我之所以说范仲淹的思想主要形成于商丘,主要是想从三个方面来佐证:

其一,他受北宋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影响很大,他虽然是戚同文去世三十多年后才到应天书院学习,但戚同文为应天书院倡导和树立的学风、师风、教学宗旨、内容、方法一直为范仲淹所受用。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就写有《睢阳学舍述怀》诗,诗中反映了他积极处事的思想。他还写有《诵诗五首》,从心底发出了强烈的感慨,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君有过则臣谏之。

其二,商丘地处中原,是春秋“轴心时代”文化的集中发源地,南北不到百里之内,是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的故乡,诸子圣贤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深入普照,其中就有儒、道、墨、法、兵家思想,范仲淹成长和成才于商丘这块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之地,他如鱼得水,得到了充分的营养。

其三,范仲淹的思想形成在商丘,还可以从他的著述中得到佐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乎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在写《岳阳楼记》时才体现的,其实不然。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受校训“与天下同文”的教导,已经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还可以将他在应天书院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与《岳阳楼记》相比较,这二记是他一生“最早”和“最晚”的两篇记文体裁

的名篇,其思想之高迈,意境之深远,语言之精炼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千秋。《题名记》中“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等豪言壮语和锐气,都为后者所不及,同时也说明范仲淹忧天下之志早已树立。范仲淹在教学时,注重先作示范,他“每出题,必先自为之”。范仲淹留下的这类范文就很多,其中有《君以民为体赋》《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率天下以仁赋》《老子犹龙赋》《铸剑戟为农器赋》《易义》《乾为金赋》等,这些范文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范仲淹的思想、政治、军事等观点。

总而言之,范仲淹这样一个伟人,其主要思想能在商丘先期形成,应是我们商丘人之荣,也说明商丘这块沃土的文化底蕴之宏大。

四、“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商丘应首当其冲”

记者:在我们的交谈中,范仲淹似乎穿越千年的风雨正向我们走来。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形象代表之一,范仲淹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纵是千年,其形象和思想却历久弥新。

张修起:范仲淹为官三十七年,生于太宗,仕于真宗,展才于仁宗,曾在十多个州县担任知州知县,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老百姓为他建祠纪念。这都是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出将入相,护国安民;出任州县,排忧解难,造福于民;处世为事,济困助乏,兴建公益。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代表,值得人们颂扬和尊敬。范仲淹也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三七开、四六开等,就连孔子也如此。我国历史上唯独范仲淹不存在多少“开”,是一位被历史全面肯定的“完人”,无论官方民间和学术界一致公认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亲笔篆书“褒贤之碑”四个大字,并命欧阳修撰写碑文。同时代的名相韩琦盛赞范仲淹“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王安石尊他为“一世之师”,黄庭坚赞

誉他是“范文正公在当时诸公间第一品人”,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金大文学家元好问评曰:“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思,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明后期思想家李贽评论曰:“及真宗、仁宗间,设教崇学,儒学复兴,乃启宋明六百年儒学兴隆之运。范文正公于此有力焉。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门,复兴儒学的第一人。”清大学士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范公:“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毛主席对范仲淹也推崇有加:“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记者:范仲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谓光照日月,而他又与商丘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这在致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您有什么建议?

张修起:既然大家已经知道范仲淹与商丘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范仲淹如此伟大和知名,就应当明白我所以呼吁在商丘要做好范仲淹文化品牌的道理所在。我们在研究和打响范仲淹文化品牌上应当首当其冲,如何打响这一文化品牌,我以为还需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我只能提一些个人的建议:一、要成立相应机构,专事此项工作。二、要用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统领睢阳区的应天书院、《睢阳五老图》、虞城利民镇范公祠和宁陵范氏用井的开发利用工作,把分散的文化景点变成一个文化系统整体。三、仿照外地经验,推动商丘师院与应天书院的联合。四、筹备召开范仲淹在商丘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派人参加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国际学术论坛。五、筹建范仲淹文化主题公园,主要通过宣传范仲淹,提高商丘的知名度,为文化名市增辉。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答案: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有读书是最重要的事。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映雪囊映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毛泽东是怎样论读书与学习的呢?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八、二》? £ 学案: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讲了范仲淹的几件小故事,用课文中的 词语概括小标题。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意思。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 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听写“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重点难点: 1.重点:弓I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 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 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具准备: 摘录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共学单 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2、读词语,选择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 朝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3、课文中讲了范仲淹的几件小故事,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小标 题。 延学单 1、读了课文范仲淹给你的大致印象用词语概括一下。 理解句子: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教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志 向和抱负。再读四个小故事,通过范仲淹的言行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师过渡:范伸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为此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刻苦读书的。 二、品读语句,体会内容 1.引导学生小组合怍探究。

《岳阳楼记》最全精化拼音注释版(全文注音+注释+翻译+原文+词句)

岳yu è阳y áng 楼l óu 记j ì 宋s òng 范f àn 仲zh òng 淹y ān 庆qìn g 历lì四sì年nián 春chūn ,滕téng 子zǐ京jīng 谪zhé(zh é)守shǒu 巴bā陵líng 郡jùn 。越yuè明míng 年nián ,政zhèng 通tōng 人 rén 和hé,百bǎi 废fèi 具jù兴xìn g 。乃nǎi 重chóng 修xiū岳yuè阳yáng 楼lóu ,增zēng 其qí旧jiù制zhì,刻kè唐táng 贤xián 今jīn 人rén 诗shī赋fù于yú其qí上shàng ,属shǔ予yǔ作zuò文wén 以yǐ记jì之zhī。 予yǔ观guān 夫fū巴bā陵líng 胜shèng 状zhuàng ,在zài 洞dòng 庭tín g 一yī湖hú。衔xián 远yuǎn 山shān ,吞tūn 长cháng 江jiāng ,浩hào 浩hào 汤shāng 汤shāng (sh āng ),横héng 无wú际jì涯yá;朝zhāo 晖huī夕xī阴yīn ,气qì象xiàng 万wàn 千qiān 。此cǐ则zé岳yuè阳yáng 楼lóu 之zhī大dà观guān 也yě,前qián 人rén 之zhī述shù备bèi 矣yǐ。然rán 则zé北běi 通tōng 巫wū峡xiá,南nán 极jí潇xiāo 湘xiāng ,迁qiān 客kè骚sāo 人rén ,多duō会huì于yú此cǐ,览lǎn 物wù之zhī情qíng ,得dé无wú异yì乎hū? 若ruò夫fú(f ú)霪yín 雨yǔ霏fēi (f ēi)霏fēi ,连lián 月yuè不bù开kāi ,阴yīn 风fēng 怒nù号hào ,浊zhuó浪làng 排pái 空kōng ;日rì星xīng 隐yǐn 曜yào ,山岳shānyuè潜qián 形xíng ;商旅shānglǚ不行bùxíng ,樯qiáng (qi áng )倾qīng 楫jí(j í)摧cuī;薄báo (b ó)暮mù冥míng (m íng )冥míng ,虎啸hǔxiào 猿yuán 啼tí。登dēng 斯sī楼lóu 也yě,则zé有yǒu 去国qùguó怀乡huáixiāng ,忧yōu 谗chán 畏wèi 讥jī,满目mǎnmù萧然xiāorán ,感gǎn 极jí而ér 悲bēi 者zhě矣yǐ。 至zhì若ruò春chūn 和hé景明jǐngmíng ,波澜不惊bōlánbùjīng ,上下shàngxià天光tiānguāng ,一碧万顷yībìwànqǐng ;沙鸥shāōu 翔xiáng 集jí,锦jǐn 鳞lín 游泳yóuyǒng ;岸àn 芷zhǐ汀tīng (t īng )兰lán ,郁郁yùyù青青qīngqīng 。而ér 或huò长cháng 烟yān 一yī空kōng ,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能听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 己任的精神品质。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⑷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 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 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 德。 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 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

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三、教学难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具有哪些品质。(如:父母、同学、老 师) 2、读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 3、出示范仲淹的画像 (1)说说你对范仲淹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之间交流生字的部首、写法、易错的笔画以及为生字组词。 2、自学废寝忘食、泱泱、于心不忍、千载难逢、毫不介意、清高这几个词语。 2、反馈学习情况:

范仲淹的故事-

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赏析的古诗词的作者均是范仲淹) B.出示ppt:(作者画像,介 绍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C、从这句千古名句中,你感受 到范仲淹的什么精神?(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 2、范仲淹为了实现心中这一抱 负,在少年时代就刻苦读书。这一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范仲淹的 故事》(板书:的故事),一起去 感受范仲淹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 精神。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课文 读正确、读通顺,不会读的生字可 借助拼音或问老师、同学。 2、思考: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 仲淹的什么事情? (二)检查反馈: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 况 (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后齐读)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贫寒划粥割齑于 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 佳肴 2、(出示课件:读准“只”字 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 C、从这句千古名 句中,你感受到 范仲淹的什么精 神? 学生自由读课 文。 2、思考:想 想文章主要写了 范仲淹的什么事 情? 小组开火车 后齐读) 读准“只”字在 不同词语种的 音。 从而产生想 更多地了解 他少年时代 刻苦学习的 经历,激起 学生对学习 的兴趣。 通过初读课 文来了解课 文的大意, 为 下文突破难 点做铺垫, 同时激发学 生读文的兴 趣。掌握字 词,为扫除 阅读中的字 词障碍做准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学以下内容: ①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生:从“累了……饿了……” 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A、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B、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 生: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自读介绍。 学生想象: 范仲淹独自一人 在外求学,还会 有哪些情况出 现,他又会怎样 解决呢? 感情朗读,从中 体会范仲淹只身 求学的艰苦。 的可贵品 质,激发了 学生的崇敬 与敬仰之 情。 整合课 内外资源, 形成教学合 力,更好地 感悟人物形 象的伟大。 结合课后思 考题解决文 章重点。 尊重学 生学习主体 性,形 成一定 的语言能 力。 在说话 训练中,升 华文章主 题, 让学生 对主人翁生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

简短文言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 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阅读答案.doc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阅读答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 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 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 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 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1、孤 :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 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家世:身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去。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 (z è):太阳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 zhé):往往, 每每。 14、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7﹑依:依靠。 18、以:以 ...... 作为 ; 用 19、诵:吟诵。 20.适:嫁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 谗受贬音:义:

2019年顺义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顺义区2018届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15分) 本学期开始,某学校为宏扬中华文化,提升个人品质,组织开展了以“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学子”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活动完成题目。 1.对这项活动同学们拟写了宣传语,并对其中划线句加以修改,你认为修改方案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国际的地位和话语权,②不是看其经济总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在于其文化是否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为世界所认同、接受。③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多样的历史底蕴和新陈代谢的时代气息,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作为处于日新月异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④圆满自己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实现发扬光大。 A.①改为:文化,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 B. ②改为:不是看其经济总量的多少和军事力量的强弱。 C. ③改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 D.④改为:构筑自己中国梦的坚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同学们在老师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其中一段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它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3月21日春分节气,从惊(zhé)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玄鸟至、雷发声,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地有声有色。 俗语说:“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一到,气温回暖就驶入了“快车道”,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甲】速度最快的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在温热阳光的催逼下,那些枯(zào)了一冬的繁枝之上,渐渐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红及烟气淋漓的白,于是处处燃烧起来,到了一年中色调最绚烂的季节。 过去的人们讲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此俗历代相传。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礼记》说:“祭日于坛”。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祭日,要去日坛,虽然比不上祭天的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来临。“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是时清明。二十四节气名称大多记【乙】,如谷雨、芒种、小(shǔ)、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寒皆去,天气渐暖。 此时,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在南方,“”,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丙】人们:时至暮春了。 此去经年,谷雨之后便要开始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那即将迎来的夏天,定会是一场别致的体验,生活便要如此,总是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期待。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 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 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 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 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 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 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 定川事闻, 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 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 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 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 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 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 仲淹病, 帝常遣使赐药存问, 既卒, 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 既葬, 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 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7

读书演讲稿世界读书日演讲稿范文_0244

2020 读书演讲稿世界读书日演讲稿范 文_0244 EDUCATION WORD

读书演讲稿世界读书日演讲稿范文_0244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世界读书日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可能想知道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请让我们一起来纪念这个读书人的节日。 为什么会纪念这个节日呢,你可能想知道“世界读书日的来源”,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世界著名作家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其实每年的读书日都是有主题的,先来看一下“历届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吧。 几年来,“世界读书日”已成为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正因如此,所有发

达国家不论高层还是平民,都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即使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卡人数仍高达1.48亿,即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据统计,美国国民去公共图书馆的人次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合计总人次数的5倍多。 如果你细心发现,就会看到在图书馆的墙上,有许多“世界读书日宣传口号”呢? 俄国人之酷爱读书举世闻名,在莫斯科的地铁上,随时可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在专心捧读。并且,这些捧读者中读的都是大部头的托翁、陀翁等苏俄大师的名著。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在地铁上张贴这些“4/23世界读书日宣传图片”,来提高人们对阅读的兴趣。 日本人爱读书也是举世公认的,在日本的电车、巴士上,无论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还是身穿校服的学子,差不多都在专心看书。 犹太人更爱读书。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 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做一份“世界读书日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手抄报,来增添对阅读的喜爱。

《范仲淹的故事》评课稿

《范仲淹的故事》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一堂讲读课,收获颇多。陈老师上的是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这堂课处处关注学生主体,落实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训练,告诉我们“如何读懂学生,并基于学生而教,促使学生课有所得,课有所获”。她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整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一、小组学习有序有效 这堂课虽然只有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但却不流于形式,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是扎实、有效的。每个小组都有个好听的名字“小巧玲珑组”、“流水叮咚组”“鼎鼎大名组”……多有个性的名称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做到人人发言,认真倾听,这其中有补充、有反驳,但并不嘈杂,学生有序地交流着自己的观点、感受,可见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了很多的功夫。 二、情境中理解和感悟 将孩子带入文本情境之中,才能学得积极,悟得真切。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体会范仲淹的刻苦学习,老师不仅仅让学生品味“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句话,还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语拓展:“冷了,就用——;热了,就用——;困了,就用——。”这样是为孩子创设了转换文本语言、感悟文本实

质的机会。在孩子感性地言说中,变得生动了、形象了、深刻了,这便是语文学习中的理解和感悟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学法指导到位 本堂课老师没有单纯地就内容教内容,而是将学法的指导很好地融汇到课文的理解中。在汇报交流环节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感受到了范仲淹不辞劳苦,刻苦学习。”老师追问:“你从课文中哪里感受到的?”学生回答:“我从‘废寝忘食’这个词感到了范仲淹的刻苦学习。”老师赞许:“你真会读书,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是个好办法。”这就教给了学生一种理解文章的方法。像这样的指导始终贯穿着整课堂,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到位。 但是“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课堂上还是有存在一些瑕疵: 1、在课堂上常听到老师这样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这样学生只能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收效甚微。建议: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句,问问学生“应该怎么读”,哪里该强调,哪里要轻读,语速要稍快还是稍慢等,这是朗读技巧训练层面的问题,通过讨论、言说、实践,会让学生明白怎么读才能到位,怎么读才能读出理想的效果。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这么读”,这是内涵感悟层面的问题,直指文本的本质和灵魂,让学生“会读”,甚至达到“擅读”的境地。 2、“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这堂课的整体环节设计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实效的,但有部分小细节被老师忽略了。比如: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终于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情绪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诉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注释 1、孤:丧父的孩子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 5、南都:指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市。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6、再适:改嫁。 7、既:副词,不久,后来。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之时。 12、或:有时,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辄:往往,每每。 15、沃:浇,这里指“洗”。 16、啖:吃。 17、谗:说别人坏话。 18、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时候23﹑依:依靠24﹑饘粥:稠粥

文言文翻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他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具准备 1.摘录重点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搜集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以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朝廷、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出示下列句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指名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自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是用这句话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指名反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再读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教师导人:范伸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为此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刻苦读书的。 二、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2.引导学生小组合怍探究。 ⑴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⑶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教学建议:⑴找句子。⑵交流感受。⑶指导感情朗读。 ⑴只身苦学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阅读答案 范仲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