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旅游资源

中国沿海旅游资源
中国沿海旅游资源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

学院:商学院学号:08313404 姓名:陈萍萍课程:海洋与人类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海洋旅游资源也成为一个重点的开发点。中国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本文就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情况及开发现状作出分析,以期待为我国沿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海洋旅游开发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海域和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近海面积超过470万平方公里。

大多数的旅游者对大海和沙滩有特别的偏爱,谈到度假旅游往往就是到海边去。阳光-大海-沙滩一揽子度假旅游是最流行的旅游形式,因这三个词汇的英文第一个字母都是“S”(Sun,Sea,Sand),所以被称为“三S”旅游。旅游者首先追求的是大海。大海可以适宜于不同种类以海为基地的各项活动或运动。旅游者需要海水清澈、没有危险性,并且要有足够的水中活动空间。大多数旅游者,包括儿童在内,要在海水中游泳、嬉戏,因此需要有宽阔的沙质海滩。这里必须是波浪细弱,潮流和近岸海流都没有危险,才能保证旅游者的安全。旅游者的第二个追求是,高潮线以上的广阔平坦的沙滩。它为进行舒适的日光浴等活动提供了场所,也为度假屋及其他必要的附属设施(如桌、椅、太阳伞等)提供了空间。

一、中国海洋旅游资源

1、海岸

海岸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基岩海岸、平原海岸和生物海岸。海岸的类型与用于旅游的海滩有密切的关系。

(1)基岩海岸其沿海陆地为丘陵或山地,岸线曲折,往往水深湾大。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岸线渐趋后退,且留下不同形态的海蚀地形,如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等。在形成海蚀地形的同时,还形成不同性质和形态的海滩。各种不同海蚀地形和优美壮观的外貌形态,构成独特的海岸风景,可供观赏旅游。例如台湾台北县万里乡,距基隆市约17公里的野柳村,位于由基岩构成的半岛上。该半岛突入海洋约2公里,多奇岩怪石。其中最著名的奇石为形似海龟的巨石,人们称它为“野柳龟”。该地沿海风景奇特而又美丽,它是台湾著名的海滨旅游地。广东省汕头市的岬角海崖形成许多和山地分离开来的石柱,犹如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内的石林,故被称为“海角石林”。石柱拔地而起,上粗下细,成群矗立,蔚为壮观,形成基岩海岸的奇景。

(2)平原海岸其沿海陆地为平原,岸线平直,海洋与陆地平原紧密相连。例如,中国江苏北部海岸等。许多这种海岸的岸外常常形成沙岛,在沙岛的向陆一侧又常常形成潟湖。在大河入海处,河流经堆积作用形成复杂的三角洲,构成独特的三角洲海岸。其外形类似于陆地上的冲积扇,其上有呈放射状分岔的水道。三角洲通常都迅速扩展,所以岸线很不稳定。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由植物或动物钙质残骸构成,它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海岸是因为有红树生长,促使淤泥物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它几乎没有什么旅游价值。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的钙质残骸构成,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珊瑚礁海岸对于旅游意义最大的是与其有直接联系的沙质海滩。

2、海滩

开发沿海旅游地首先必须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海滩。海滩是到沿海去的旅游者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但不是所有海滩都适宜旅游。沙质海滩是一种对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的海滩。相比之下,砾质海滩、岩滩、泥质海滩和红树林海滩对于旅游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们不能提供在海水中活动的优良场所。

沙质海滩在北纬20°~40°和南纬20°~40°沿海最为常见,这大致与世界上最适宜旅游气候带,即温暖气候-单层着衣带相吻合。在这些地区,海流和海浪对沙在沿海的积累总是起促进作用。中国的大连、青岛、普陀等地都有这类海滩。如广东省珠海金海滩,金海滩旅游区位于三灶长沙湾,海滩长3公里,宽800米,面积1.3平方公里,海中波缓浪轻,岸上沙质细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金粉铺就,故名金海滩。金海滩海水碧蓝,波浪彼起彼伏,实为海浴、冲浪的理想之地;漫步沙滩,沙质柔软舒适,疲劳顿消,浪漫之情,油然而生;沙滩上还有大量鬼斧神工雕琢的礁石,形状各异如鲸鱼出海,青蛙捕猎,鲤鱼寻觅,河马戏水等礁石奇景,极具观赏价值和极具海岛寻幽探胜。此外还有湛江的中国第一滩——银滩,台山的上下川岛,阳江闸坡,珠海的白藤湖、飞沙滩,深圳小梅沙等等。

3、潮汐

潮汐是海水运动的又一种形式。它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水所发生的周期性升降运动。涨潮时,水位上升到最高位置,为高潮;落潮时,水位下降至最低位置,为低潮。随着潮波推移所引起的潮位升降幅度大小,称为潮差。在世界海洋中,各地的潮差不等。一般在海区中央潮差较小,愈近岸边潮差愈大。在开阔的海洋中,潮差大约为2米,但在海湾内,特别是海岸线呈漏斗状时,潮差要大得多。

著名的有我国的钱塘江大潮。每逢农历8月18日,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钱塘江河口湾呈漏斗状向陆趋于收缩,潮水进入湾内受海岸限制,愈向海湾顶端潮差愈大,致使潮波剧烈变形,波峰超过波谷,波浪顶部海水倒卷破碎,产生轰鸣巨响,水高浪大,气势雄伟壮观,引人入胜,成为观潮胜地。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除此之外,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也享有盛名。

二、中国海洋旅游开发现状

在当代中国,沿海旅游开发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不再顾虑于温饱问题,不再满足于格守多年的居家乐业的生活模式,人们有更多的余瑕走出家门,从旅游中有生活更大的乐趣。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国内滨海旅游市场已经启动。我国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的深远魅力,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所提高的国际影响度,使中国在国际旅游大市场中更具感召力。

拿中国广东作为例子,广东在近年来运用自身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高质量地开发了许多滨海旅游区。广东濒临南海,地处亚热带、热带,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海面开阔,沙质细软,纯静而无杂质,海滩平缓,海水清澈,年平均海水表面温度为25.6 度,是进行休闲娱乐、日光浴、沙滩浴、海水浴及水上体育娱乐活动的好场所。另外,由于与港澳接壤,与东南亚相邻,有着广阔的国际旅游市场。旅游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十分便利。在沿海旅游区中,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历史遗物和人文景观,属于海滨综合型旅游资源,较为适宜开发成休养度假型旅游,观光型浏览型、水上体育娱乐型及商业会议型旅游。

中国的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不仅仅是体现在广东省,像海南岛、广西南部、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也发展的很好。可以这么说,凡是沿海的省、直辖市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开发。中国的沿海旅游正一步一步的走向新的阶段。

三、中国海洋旅游的问题

1、开发景区的污染

(1)固体碎屑。这些碎屑包括日用品、玻璃质、塑料容器和各种盒子等等,它们来源于入海河流、沿海城市和乡镇以及海上船只等。

(2)石油。它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液态浮油,或呈凝结状态的沥清颗粒。石油主要来自正常的海上运输活动,其次来自近岸城市工业中心、海上钻井平台等。海上石油泄露事件向来颇受新闻媒介注视,但这类石油污染并不是最主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3)其他化学污染物和污水。这些污染物溶解或悬浮于水中,主要来源于从陆地上农田带来的含有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水、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废弃物及近岸城市排放的污水。

(4)热水。它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或在发电厂出于降温目的产生的,与海水混合后构成局部地段的热污染。这是唯一对旅游者没有不良影响的污染形式。前三种污染可能使得海滩不再是理想的旅游地。其中石油污染可能是最明显,最受关注的污染形式,因此旅游地总是首先考虑处理这种污染问题。

2、热点景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交通堵塞,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游客难以体会独具特色的情趣。

3、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缺乏整体的均衡规划,多注重节日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全年的均衡发展。

4、旅游开发与环境治理不协调,只注重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治理。

四、中国海洋旅开发的建议

1、遵循的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

3、具体措施

(1)规划中减少相互干扰,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

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为了适应国内目前休养型旅馆的方式,设置单位开发休养院和专业疗养院。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2)旅游游乐设施多样化,在以海滨浴场为主,开展海水浴、日光浴、沙滩浴、摩托艇、沙滩排球等海域活动,并设置水上乐园、儿童乐园、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野营烧烤区、水上垂钓公园等多种体育、游乐活动场所。

(3)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多样化。商业、餐饮服务设施不仅能增加旅游区区的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消费。

(4)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室外空间的形式与建筑布局方式相关,按不同的原则形成的室外空间,又反映着人的不同活动和设计意图。在公共中心建筑区,考虑到室外空间在功能上要以组织人流为主,所以室外空间围合成线状,形成商业街,为了使空间不单调,在线状空间的起点都设置了块状空间的各种广场。在休疗养区采用组团式或庭园式布局,室外空间被围合成半封闭状态,这样的室外空间有一定的领域感和私密性,能够创造出安静舒适的环境气氛。度假村和别墅区建筑采用独立分散式或线型布局,室外空间开敞,建筑周围配以庭园绿化,具有较强的“花园”气氛。

(5)提高滨海资源开发的综合性和开发层次,规划设计中除考虑海水浴外,在浴场以外水域空间规划多种水上体育娱乐活动,并同时积极地在陆地或腹地开发多种游乐设施,如烧烤区、帐篷野营地、情侣岛等,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的同时,为旅游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其实,关于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远远不止这些,这里所列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虽然海洋旅游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和开发潜力巨大的海洋来说,完美的结合会给他们带去更大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海洋旅游会越来越好。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 情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3111888.html,/z/q109855565.htm 来源:问问网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标签 编者按: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中认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中国有十大资源中,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四: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二—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三—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四—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旅游资源分类

·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目的及其意义;分类原则、依据及方法;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井了解几种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基本内容 ●分类概述 概念、意义;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两分法分类方案 大类、基本类型、类型,分类依据。 ●其他分类方案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中的分类、接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按照旅游动机分类,按旅游资源增长情况分类、接旅游资源价值和管理范围分类、按利用现状分类,按照旅游资源特性及旅游活动性质分类。 第一节分类概述 一、分类及其目的意义 (一)分类的概念 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以比较为基础的,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型)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差异。例如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其所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均为天然赋存的,自然界形成的,而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均是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之间的成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别,根据各自内部的差异还要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类型,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系统。 (二)分类的意义及目的 科学的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旅游资源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类可以使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五花的旅游资源各有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归纳及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存取系统(即信息系统).为人们从整体上或局部(分门别类)认识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区域性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的建立,又可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杂乱无章的旅游资源个体就难于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就会陷人烟云迷雾之中。因此旅游资源分类是研究、认识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次,旅游资源的分类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过程。分类总是通过分析大量旅游资源属性的共性或差异性,分出不同级别的从属关系及其联系.通过不断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分类系统,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旅游资源分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甚至发现、总结出某些新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促进有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旅游资源分类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中国旅游景观鉴赏

我去过最美丽的旅游地。 我去过最美丽的旅游地是青海湖,首先我是来自浙江的江南水乡的男孩,从小到大没有见过青藏高原上那种雪域高原的景色,包括那么平坦宽阔的草原,以及那传说的牦牛,藏獒,还有高原马。 我是在大二暑假去的青海湖,那时我和两个高中同学,相约在青海湖环湖自行车。我们在兰州汇合,在兰州暂休整了一天,第二天我们一起坐兰州——西宁的火车出发。到达西宁站,首先给我们的感受就是高原的紫外线太过强烈,气温还是偏低。虽然我们都穿着冲锋衣,也带了几件外套,但是紫外线还是很晒脸,到了夜晚我们在火车站旁边的居民区附近找了一家旅社休息了一晚,准备第二天的骑行之旅。第二天我们坐着西宁到西海渡,班车去了骑兵营驻扎地西海镇,在那里我们挑选了自己的自行车,还在旁边的百货店买了一些东西,在一家牛肉面馆里吃了一碗面,开始了正式的环湖骑行。我们从西海镇到达151基地,沿途我们看见了漫山遍野的草原,在月亮湾那里我们看见了青海湖的一个边角,闪着波鳞的湖水第一次印在我们眼帘,令我们很惊讶的是在沿途的骑行中,我们还看见沙漠,而且沙漠和湖水只有咫尺之遥,真是难以想象。在骑行过程中我们沿途碰到许多许多自行车爱好者,经过我们身边都会给我们竖起大拇指,表示支持。当晚我们到达了二郎剑景区门口,在一家青年旅社度过了一晚,当晚我们很荣幸的吃到了藏族人民自家制作的酸奶,还有青稞酒。虽然累但是翻开相机看见一路拍摄下来的美景,精神一下就恢复了。7月份的青海气温依旧很低,尤其在下雨天气温只有几度。以至于在湖边甚至

还能看见浮冰。但是看见两侧青葱茂盛的草原,还有两侧牧羊,牧牛的牧场,给人一种异域风情。而且7月的湖水,是如此干净清澈,站在平坦的草原坡上,远眺远处的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在我们面前铺开,而远处就是天空,给人一种一望无际的感觉,心情瞬间开朗起来。 习惯了江南小镇的我,第一次来到如此空旷,如此独特的景观,人民,还有如此漂亮的湖水。真的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异域的国度。令人流连忘返。 我最想去的旅游地。 我最想要去地方是四川色达,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提到四川这个旅游大省,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想到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青城山等等。但是我却对色达这个并非旅游热点的地方情有独钟。首先它是一个藏区,至今还没有通汽车和公路。因此自然风光保存的相当完善。其次它是一个佛学院,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藏传佛教居民,所以有着一种独特的风格。最后他们至今没有通讯,因此还保存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对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真的特别难的和稀少啊。当然那里不仅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且还有美丽的草原风光。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缓慢在旅游景观鉴赏方面的评价。 甘肃省旅游业在中国排名榜上总是排名倒数,从旅游景观鉴赏学方面看,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海拔处于2000到3000米之间,经济发展总量较低。从旅游资源类别来看,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2006-07-13 13:51:36来源:[大中小][打印] ICS 03.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2003-02-24 发布2003-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第二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3、熟悉各类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重点难点:1、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2、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欣赏图片和视频、参观景点 课时安排:8-10学时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二)多样的地貌形态和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样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四)物种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 (二)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大多是炎黄子孙,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一)多样性 (二)地域性

(三)季节性 (四)古老性 (五)独特性 第二节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质景观 1.典型地质构造遗迹 2.典型地层剖面 3.生物化石 4.岩石与矿物 5.地震遗迹 (二)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 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悬崖、深壑、怪石、石柱林立、雄伟壮观。我国花岗岩山地的分布:我国的花岗岩山地主要发育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著名的花岗石风景名山有: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典型代表:黄山(视频)。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河南) 2、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往往奇峰林立。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 典型代表: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3、丹霞地貌景观 特点: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分布: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

旅游资源分类

附录 附录1.旅游资源分类表 301

302

附录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303

计分与等级划分 1、计分 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2、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304

附录3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一、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 二、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 天坛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莫高窟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青城山—都江堰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庐山 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 丽江古城 大足石刻 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北京明 十三陵、江苏明孝陵、辽宁 盛京三陵)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武当山古建筑群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 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四、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截至2005年12月) 305

中国旅游景观鉴赏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黄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高家乐 学号201434004202 专业广告学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指导教师朱纪广讲师 2017年10月27日

摘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泰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得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壮美篇章。黄山也就是著名得避暑胜地,就是国家级风景区与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第二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得。生态保护完好,就是中国得标志。 关键词:人文风景;四绝;怪石;云海

目录 1 引言 (1) 2 景观简介 (1) 3 景点简介 (6) 4 景点文化 (6) 5景观美学特征 (8) 参考文献 (9)

1 引言 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又经常遇到去过黄山得人讲述那里得奇景,还瞧到画家画得黄山,摄影家摄得黄山,黄山在我得心中就占了一个地位。五岳之尊得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但就是我心中得那一幅黄山图,尽管随着游览得深广而多少有所修正,但毕竟还就是非常美得,非常迷人得,同时具有很深得人文内涵。借此课机会,将我游览黄山得见解略表一二。 2 景观简介 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就是安徽旅游得标志,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得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就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得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得东方礼仪文化。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 2、1 地理位置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得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与洋湖林场)得行政边界为界。 2、2 气候特征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得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中国旅游地理》【1191】20秋西南大学第四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一、 单项选择题 1. 阿房宫、唐长安、宋汴梁、清圆明园等都是因为()因素而遭受的破坏。 现实需求与保护的矛盾 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破坏 自然因素影响 战争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2. 颐和园是以下哪种园林的典型代表呢?() 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宗教园林 民族园林 3. 安徽黟县西递、宏村,江苏周庄属于以下()旅游资源。 民族建筑 特色村镇 城市旅游

人造景观 4.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皆盛发展的时期是园林发展的哪个时期()。 发轫期 奠基期 转变期 鼎盛期 二、 判断题 5.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都是重要的道教圣地。 对 错 6. 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是旅游资源。 对 错 7. 长城作为全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最初是始于军事作用的。 对 错 8. 敦煌莫高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对 错 9. 藏族有“望果节”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对 错 10. 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乐山的“三苏祠”,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都是今天重要的旅游资源。 对 错 11. 工业旅游需特别注重旅游者的安全与生产的安全,对旅游者的参与活动必须做出必要的限制 对 错 12. 通常认为人造旅游景观最早起源于现代西方。 对 错 13. 宫廷礼制建筑如皇城、宫城、庙坛,在改朝换代后,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对 错 14. 水也称为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某些人文资源中要常常利用水来装饰,如园林。 对 错 15. 民族园林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宗教气氛的园林。 对 错

16.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的典型建筑。 对 错 17. 城市是旅游客源地,但不是旅游接待地。 对 错 18. 祈年殿、圜丘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对 错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对 错 20. 天坛是重要的礼制建筑典范。 对 错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主题: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与文化特色。 摘要: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位置适中,形胜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习俗迥异,土产丰饶,工艺绝伦,风味佳肴,名扬海外。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无比丰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国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在兴旺发达的世界旅游业中,却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旅游,丰富多样,美丽奇特,历史文化。 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整体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且我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著名的五岳(恒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是中国山景的代表。许多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承德的磬锤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荡合掌峰、黄山莲花峰等属中尺度的造型山景。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厦门万石园笑石,普陀双龟听法石,东山岛风动石,黄山梦笔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凤凰灵仪、孔雀梳翅等。 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恰赛人间仙乡的九寨沟,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潺潺流水隽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樱桃沟,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中国拥有大小湖泊2万多个,尤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游胜地。中国现有的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崖县,目前正在开发与待开发的尚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州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广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胜地,也有难得的避寒胜地。 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异木,珍禽贵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黄腹角雉以及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台湾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遗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如珙桐、香果树、昆栏树、连香树、鹅掌楸、水青树等。 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 如黑龙江扎龙鹤乡, 江苏与青海鸟岛,福建鸳鸯溪,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及

中国旅游资源填空题

第一模块基础知识 项目一解读中国旅游地理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目的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活动一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内容 一、的研究 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分类、观赏、保护与开发等 二、的研究 研究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客源流向的时空分布和发展预测等 三、的研究 研究旅游业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游览区的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交通等 四、的研究 研究旅游信息的作用、传播及旅游信息库的建立,旅游地图的特点、分类、作用等 五、的研究 研究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游览地及旅游路线等 补充: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将整个人类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旅游的主体: 旅游的客体: 主体与客体联系的纽带: 活动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实用价值 一、 1、能够帮助旅游从业者及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开发、利用及保护旅游资源,掌握客流规律,有效地控制旅游 业发展规模并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掌握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成为每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不可缺的职业素质,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 课程 二、 旅游者出游之前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与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目的地,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旅游计 划,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的鉴赏能力,增加旅游收获。 课堂活动:说一说自助外出旅游的时候,会做哪些前期准备? 讨论结果: 活动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及旅游特色,一定是具备本地有、它地无,或本地强、它地弱的条件和特点二、 三、 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起作用最大的主导因素 四、法 并进行调查研究是地理学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五、法 可以获得中国旅游地理相关方面逼真、多方位的信息资料 课堂活动:为了学好中国旅游地理,谈谈你最有感触的学习方法 讨论结果: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3.5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旅游资源分类 4.1分类原则 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4.2分类对象 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4.3 分类结构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参考篇

国家标准版《红色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摘要:红色旅游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未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标准也不适宜。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及革命历史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类,其价值由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资源的保护情况、资源丰度与几率及组合状况等五个要素构成。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确定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赋分标准并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等级评定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及国家对旅游业的日益重视,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国家分别于2005年、2011年颁布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引导红色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红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对其做出正确、科学的分类及客观、合理的等级评定是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的前提,有利于确定红色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判定其吸引力及开发潜力的大小,准确把握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能,为合理制定开发方案、产品策划及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出台,这一标准对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旅游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对主题性或专项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发现并不十分适宜[1-5]。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中,旅游资源被分为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在具体分类中没有涉及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只是在E、F、H主类中有涉及,并且被包含在基本类型中,而构成红色旅游资源的要素被忽略了,不能反映红色旅游的基本构成及其价值。另外,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国家标准中,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赋分,目的在于对不同的旅游资源设定相同的项目进行赋值,进而做出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实际当中旅游资源具有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引起旅游动机的产生。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应进行不同的项目评价,侧重点不同,评价赋值也应不同。该标准具有普适性和实用性,试图建立较为规范或标准的五级旅游资源等级评价体系,但依据该标准对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的评价不能反映特定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价值。因此,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值的方法并不科学。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教案

学科中国旅游 地理 授课教师执教班级授课时间 执教课题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第四节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教知识1. 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景点。 2. 了解中国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与分布状况。 学 能力掌握我国不同类别的人文旅游资源,能够认识其代表景区目 标 情感使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掌握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 难点:认识我国不同类别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性景区景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与器材 教学方法1. 图示教学法 2. 情景教学法 3. 案例法 课时7 课时

一、图片导入 对比播放我国自然旅游资源(黄山、九寨沟、杭州西湖等)和 人文旅游资源(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等),请同学们谈谈这两类旅游资源各自的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文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我国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同学们 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 导入新课 二、新授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节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古都名城、古代工程、古代建筑、宗教古迹、古典园林、文化习俗、风土民情、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等。 一、古都名城 1、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师简要介绍城市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城市出现的必然 教学过程性。 2、我国政府三次公布了99 座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学生读表2-1 ,认识我国主要历史文化名城。 3、七大古都: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安阳。 多媒体出示七大古都,名称和城市景观图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七大古都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见展示各自的旅游特色,使学生加深理解。 二、文物遗址 1、古人类文化遗址 通过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复习中国历史知识,在课堂上有学生做讲解员介绍我国主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在地图上指出其所在位置。 2、名人故居 通过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认识孙中山、宋庆龄、鲁迅、徐悲鸿、郭沫若等人物,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事迹,在地图 上指出他们的故居所在的位置。 3、革命遗址及纪念地 三、古代建筑 1 概述 课件展示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如故宫、布达拉宫等,对比展示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